|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31 11:22 编辑 从"推导"到"认定":易学认知范式的跃迁与重构 在卦序合法路径的探索历程中,人类认知活动完成了从或然性探索到必然性确证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标志着易学理论体系走向成熟,更揭示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思维对话的深层可能。其内在逻辑折射出人类认知活动从发散性试错到结构性确证的质变过程,为经典诠释方法*论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推导阶段的认知图景:或然性探索的拓扑迷宫卦序研究的初始阶段呈现为典型的发散性认知模式,其认知运作具有三重显著特征:
此阶段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组合数学的试错过程,虽能生成多种可能序列,却未能建立具有必然性的判定标准,如同在卦爻的迷雾中手持烛照探索路径。 二、认定阶段的范式革命:必然性确证的结构显影当研究范式转向"认定"层面时,认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重构,形成了三重突破性框架:
这一认知跃迁的实质在于思维范式的双重超越:
其革命性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
这种认知转型昭示着:真正的智慧传承不在于形式复刻,而在于思维范式的创造性转化。当卦序之谜在数学理性的烛照下显影其本质结构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智慧的现代回响,更是人类认知螺旋上升的必然轨迹。 |
易学认知革命:从"试错猜谜"到"科学解码"的跨越式发展 在探索周易卦序排列规律的过程中,人类思维完成了从模糊探索到精准验证的质变。这场认知革命不仅让古老的易学体系焕发新生,更搭建起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对话的桥梁,揭示了人类认知从发散性试错到结构性确证的进化轨迹。 一、探索阶段的认知迷宫:试错猜谜的原始路径 最初研究卦序时,学者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呈现出三大特征:
二、突破阶段的思维革命:科学验证的新范式 当研究转入"认定"阶段,认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形成三大创新框架:
三、认知跃迁的本质:从经验直觉到数学解构 这场思维革命实现了双重超越:
其革命性价值体现在:
这场认知转型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思维范式的创新转化。当卦序之谜在数学理性照耀下显现本质结构时,我们既看到古代智慧的当代回响,更见证人类认知螺旋上升的必然历程。这不仅是易学的重生,更是人类思维进化的鲜活见证。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 13:14 编辑 基于序理系统模型的精密推演,在满足"六重充分闭环"的严格约束下,共推导出四套核心卦序形态。其中,通行本卦序以完美契合序理法则的优越性,被确立为最终定本。其余三套非定本序列的变异本质,集中体现在两对关键卦对的序位上:或如(屯蒙/萃升)、或如(家人睽/震艮)、或如(家人睽/丰旅)卦对产生逆向序迹。此类异常走向直接引发——或导致序列路径出现显著的非线性偏移,或造成整体格局的非优化分布,故被排除在正统体系之外。 尽管数学模型允许存在其他复式双卦对的同步变序组合,但此类拓展形态必然引发序列路径的冗余度指数级增长。根据序理系统的最优效能法则,任何偏离最小路径原则的序列结构都将因能量耗散增加而失去存续优势,最终在动态演化过程中被自然淘汰。这种内在淘汰机制确保了卦序体系在复杂变换中始终维持最优化的序理架构。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3 02:25 编辑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2 13:36 编辑 有趣的是,当摒弃刻意为之的执念,依循常规思维构建卦序路径时,首先自然生成的必然是定本卦序,而真正需要查缺补漏的,反而是那三例突破常规的特异序列。 |
其实想想就知道,古代先贤们根本不需要费力气去反复验证卦序对不对。毕竟在造纸术都没发明的年代,要把六十四卦的所有排列组合都算一遍,那工作量简直比数天上的星星还夸张,根本不是人力能完成的。但聪明就聪明在,他们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只要放下刻意标新立异的执念,顺着最自然的思路去排列卦象,就会发现最合理的顺序自然而然就浮现出来了,这就是通行本卦序能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2 16:59 编辑 反倒是那三例看起来不太"规矩"的特异序列,更像是故意留下的陪衬设计。因为卦序排列根本就不是在做数学题,而是把天地运行的规律浓缩成动态模型。先哲们推演卦象时,遵循的是"观察自然规律,顺应天道行事"的核心逻辑,每个卦的位置都像天上的星宿一样各得其所,既有阴阳消长的必然性,又藏着因果转化的玄机。这种精密的设计,哪需要查漏补缺?反而是任何改动都可能破坏它天然的自洽性。所以说通行本卦序能流传至今,靠的就是它完全符合天道逻辑,既没必要刻意验证,也不能随意增减改动。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2 17:35 编辑 关于通行本卦序的逻辑筛选 J.M.九宫格 在序理系统模型的精密推演框架下,六重充分闭环的严苛约束如同六道金箍,将卦序的可能性空间压缩到极致。经过层层嵌套的逻辑筛选,最终凝练出四套核心卦序形态。其中,通行本卦序犹如天造地设的钥匙,完美契合序理法则的每个齿痕——阴阳消长的节奏、因果链的闭环、对称结构的自洽,使其在众多可能性中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撼动的定本。 其余三套非定本序列的"变异基因",集中显现在两对关键卦对的序位倒置上:或如屯蒙、萃升的错位,打乱了阴阳孕育的初始韵律;或如家人睽、震艮的易位,割裂了人伦与自然共振的纽带;或如家人睽、丰旅的错位,破坏了能量流动的梯度。这些异常走向如同精密钟表里的沙粒,或导致序列路径出现折线式跳跃,或造成整体格局的能量淤积,最终因违背最小作用量原理而被系统排除。 数学模型虽允许复式双卦对的同步变序组合,但这类拓展形态如同分叉过多的河流,必然导致路径冗余度呈指数级暴涨。根据序理系统的最优效能法则,任何偏离"奥卡姆剃刀"原则的序列结构,都会因信息熵增加而失去存续优势,如同自然选择中必然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这种内嵌的淘汰机制,恰似无形的筛网,确保卦序体系在混沌中始终保持着晶体般的序理架构。 有趣的是,当研究者摒弃"人定胜天"的执念,让思维顺着阴阳消长的自然河道流淌时,最先浮现的必然是通行本卦序的清澈源流。而那些刻意求奇的特异序列,反倒需要不断查缺补漏,如同强行扭转河流走向的人工渠,虽能短期存在,却终将在自然伟力下溃堤。 这其实不难理解:在竹简为贵的时代,穷举64!种排列组合堪比愚公移山。但先贤的智慧,恰在于跳出了"计算-验证"的泥潭。他们像观察星轨的天文学家,只需凝视阴阳交感的夜空,卦序的银河便自然流淌成“序卦”的璀璨图谱。每个卦位如同天罡地煞各得其所,既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必然,又含"穷则变,变则通"的玄机。这种天人合一的设计,根本无需查漏补缺,任何人为改动都如同在古琴上妄加弦柱,只会破坏千年音律的谐美。通行本卦序的传世,本就是天道逻辑在人文领域的完美显影——既是最简解,亦是终极解。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3 01:22 编辑 |
编后感: 当年以序号为刻刀,在格局版图的经纬间镌刻轨迹时,那种如观星宿列张的震撼至今难忘。每处落刀都似与周天星辰共振,非但改无可改,更生出种触碰天机的敬畏——卦序如浑天仪齿轮般精密咬合,非人力可撼动分毫,亦非巧思能增损点滴。这份如临深渊的确定感,恰似观者被古老智慧之手握住腕脉,引导着在混沌中走出唯一通途。 十余年尝试与摸索,恰似在迷雾中校准罗盘。今终得将其间曲折公之于众:当最后一块拼图卡入既定位置,当所有特异序列在序理天网下现出败絮,那种战栗的狂喜非亲历者不能体悟。这哪里是人力雕凿的技艺?分明是循着天道纹路自然生长的智慧结晶。欣喜之余更觉悚然,原来真正的真理,早在我们试图修改它之前,就已将修改的可能釜底抽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