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0|回复: 11

[其它] 国学复兴的方式动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1 16: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复兴专题调查四。
多选投票: ( 最多可选 3 项 ), 共有 14 人参与投票

投票已经结束

33.33% (7)
14.29% (3)
52.38% (11)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8 11: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投票参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30 1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必定是先行者,不过在唯物化的教育环境下,再怎么整,他也不是儒释道,仍然是低层次的唯物。

精英主导是必然的,历来如此。不过产生精英的条件现在却不具备。用佛的说话叫:缘已尽。
现在的缘,不是文化主导,仍然是利益主导。精英都在搞经济。

听过一个故事,有一台*湾人留学美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了天体物理专业。却发现一同留学的几个大陆学生,太精英了,一点就通。自己在这些大陆学生面前,智商几乎就白痴形,什么都不懂。于是只能自卑的放弃自幼爱好的天体物理专业,转向冷门的天文史专业,现在已经成了专家。而一同留学的几个大陆精英,也跳槽了,在利益的大环境驱使下,他们无法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而转投经济管理专业。科学人才就这样流失了。同理,文化人才也是这样流失的,搞文化的赚不到钱。现在的社会,只能出马云,马化腾,许家印等等企业家,不会出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文化大师,也不会出徐光启宋应星方以智这样的大科学家。

现在的中国社会,看轻利益的,在别人眼里看来,即使不是白痴也是一个另类。国学的复兴一定是在利益至上走到拐点的基础上,出现大批看轻利益的文化同人,如此才能逐渐形成气候。至于现在么,看轻利益的人,很容易走入两条路,一条是极端主义者,另一条是出国谋发展。

现在政府在推动国学。响应政府号召,大街上开了很多国学堂,他们不是在推广国学,他们是借着国学的名义---赚钱。
天道三十年一变,三十年前政府推动改革发展经济,现在结出了果。现在政府推动国学,三十年后看国学吧,不知道这果结成什么样。从孔子到孟子到朱熹再到王阳明,走了1800年,现在还在推孔子,30年后不知道能不能走到王阳明。

经济学方面,想当初D的经济改革面临着MKS主义的巨大障碍。马克思主张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完全背道而驰。中共艰难的垮过了这道坎,现在的经济学基础主要来自“唯心”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中国人的变通才能举世无双,不会一条路走到死。马克思经济学可以被搁置,走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现在的文化改革,要再一次的搁置马克思哲学。变通仍然是一个DF宝,走中国特色的文化改革之路:墨子的“唯物”,孔子的“唯人”,直至走近朱熹王阳明的“唯心”。人、心、物三位一体-----人法地(物),地法天(心)。不能再摔在地上爬不起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08: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3#楼文意有内涵。{:soso_e179:}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8 07: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教育有二类,源根人道教化的教育先行,文化造就心性的社会教化。人道教化务于理;社会教化务于实。务于理与务于实如何矛盾理一?落实是文以益质。
二、学术历史是精英引领史。理论依然混乱,不在于引领,如何引领?理论适应社会需要程度,还是滞后?真正问题所在。精英引领,务必研究文化现象所以然。
(1)为什么二千数百年的孔儒文化尚未盖棺论定?“知于天而不知人”,与天地人参成大势背道而驰的道法自然观可以代言中国哲学?难道中国的哲学与文化,都要回归二千数百年前的孔老之道?人的心性同属退回?当年心性是孔子的人心不古与老子的人心复古。二千数百年前的哲学文化原样搬回,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中国哲学,哲学与文化分立两家,复归愚纯心性主张的怪事。
(2)为什么西方文化可以图解中国文化?为什么中国文化缺失主心骨被图解?为什么现代新儒学思潮四代传人,所谓新内圣外王之道不能通行,招致佛道儒流行,佛道儒,新一轮“内则道佛”的逻辑重演,传统儒道佛转为现代佛道儒的两度轮回。
(3)精英引领要研究现实的文化思潮。为什么历史文化思潮现代重演?按照历史逻辑循序的在现代社会的再度重演。现在走到佛道儒,下一走势是什么?重演竞成自然之势,必然之势又是什么?
三、民间国学繁荣,“多难可以兴邦”,兴邦理势必然。“明有性情,幽有鬼神”,“天曰神”,神在民间潜伏,俟待天命与天时。有趣的鞠曦教育学子,持有“潜龙勿用”与遇大人的心性准备与客观态度,天命与天时。联想到孟子的“君子不谓命”的自觉心性与主观能动,善养浩然之气,却有客观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宋后转换成定命定性的“穷则独善其身至真,达则兼济天下无望”。续有龚自珍诗句:“九州生气倚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民间国学繁荣的文化兴邦,在于学术环境,环境造人,道理明晰。如柏杨说宋朝变法,人人都认为要变法,主张变法,希望变法不损害自身即得利益。利益格局,与环保问题一样棘手,文化兴邦的重重障碍成门槛,挡之门外。不是知难而退,便是俟待天命与天时,“穷则独善其身”。
(2)天时与天命,适宜的学术环境形成。崇尚真理,尊崇学术人才,没有学历与资历的门槛,“易简理得”。俟待天命与天时,“飞龙在天”,大人造也。那将是民间国学繁荣,文化兴邦的学术春天。
(3)学术潮流不能没有学术权威,真理等身的学术权威。明诚与明钦合一的学术权威,大人也,文化传续意义的大人也。中国文化需要真理等身的大人,非虚假虚妄的“大人”。与俟待天命与天时有同等意义的“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教育先行、精英引领、民间国学繁体同等重要,文化兴邦的学术一体。根本是:理性务实的文化精神回归,崇尚真理与尊崇学术人才的学术环境造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形象的重塑。“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则天下之至亲至密者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7 07: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子的礼法合治,船山的“天治者,神以依也”,儒家的政制思想。
法治,包括民事与刑事。民事以法律条文为裁断;刑事以刑法条例作惩处。法治,根本目的是维护、通行于礼治天下。
礼治天下,端正人的行为规范的社会治理。《易传》的本体论,易简、健顺、刚柔的基础理论。易简的尊卑定位,各正性命;刚柔的主体运行,各正性命履道行为之实,诚之者人之道履行于诚者天道的明诚一体。易简刚柔,各正性命的名实相副,性命配称,“循理而应乎事物”。健顺,则是中介范畴的性命各正,正,尊卑角色的礼义规范。船山云:“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天命由之而“性命一也”,仁义融入成仁礼本体的礼义健顺。仁为本心,礼定行为的仁礼规范。孔孟重视仁心治理,克己复礼;荀子改变了孔孟思路,务实礼治,礼义规范的社会治理。仁有好恶善劣,满口仁义道德,实则男盜女娼;明处堂皇激昂谈仁义,幽暗巨贪禽兽乱礼义。“鬼所恶者不仁也,所好者仁也”。鬼诈心性的表面文章。“鬼神乱于幽,礼乐乱于明”。天治神依,明察音容天的精微之几,鬼神之绍的危微之几,神以依的礼法合治,“发生之气,条达循理,可顺而不可逆。神所好者义也,所恶者不义也”。
礼治入本体论、社会公共场所,家庭伦理,较正角色的行为规范。尊卑定位的性命各正;公民角色的行为端正;家庭角色的明伦尽性礼义行,一以贯之的礼治精神。以仁义健康与礼义健顺的质文心性,心性哲学文化,改变现时文化理论的混乱与误导,扭转人心乱相的心性形态,需要文化变革。
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潭,创新经济,需要逮音容成之创新心性文化,仁礼成健顺的心性文化建设,心性哲学文化的建设,需要文化变革。
社会的政治变革,法治天下;文化变革,礼治天下;儒家政制思想,神以依的礼法合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7 1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15-11-27 10:19 编辑

学术的最大用处或是最终出路就是为治国理正出谋划策,离开这个核心就会失去重心,才会有读书无用论的泛滥。
治国有道路、理论和制度三大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一种学术思想的标准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儒学以伦理学理论为基础治理国家,和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道路是相符合的,三纲五常的制度是理论的具体实施方案。佛学不适合治理国家,儒佛结合对儒家治国理论有消弱作用,儒学走向理学心学是一个基础思路上的深化,但是张载的学说已经是道家的基础了。儒学大环境已经变化,三大指标指出了儒学的发展方向。
三大治国方针中,适用范围最广的生命力最强的就是【理论】,理论可以穿越社会制度的形式而存在下去。突破他的利器只有视野的拓展,伦理学的境遇就是鲜明的例子。伦理学是最根深蒂固的管理依据,因为他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根本,人的素质人的管理是任何社会制度都离不开的基础。所以伦理学只可以改良,而不会被彻底抛弃。
以【尊卑】来说,儒学过去是论资排辈定尊卑,现在是弱化尊卑的概念,代之以能力贡献,多劳多得。尊重知识尊重劳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贡献面前多劳多得。不是说尊卑没有了,而是内涵更合理了,拥护的人更多了。

同样的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理论建设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就是视野变化的结果。等我们的认识水平达到了这个高度的时候,才会发现伦理学的视野是多麽的狭窄,才会体会到老子【大道废有仁义】的远见卓识。

视野广了,包容心就有了。百家学说只是【道德学说】中的一份子,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会成为建设SHZY特色文化的基础。老子代言中国哲学,孔子代言中国文化,二者结合是中华文明过去5000年发展结果的代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9 09: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有无,老子自然论的理论“基石”;知幽明不知有无,张载鲜明论理,如何成道家基础?张载说:“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张载气本论,知于天之有无、隐显现象,更知于人之性命与神化,非知于天不知人。知天与人,“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方有知幽明不知有无。张先生不要信口胡言了,认真研究《正蒙》的太和、参两、天道、神化四篇,再说话吧!
别将尊卑定位与尊卑定理混淆。易简理得的尊卑定位,乾易知处尊位,坤简能处卑位,知能才质定尊卑位,《易传》本体论的阴阳天道。《易传》提出刚柔杂居吉凶生的尊卑错位,成因有三:一是名实不相副,性命不相称的尊卑错位,失易简理得;二是失仁德,乾易知失其知,坤简能失其能,所以有仁义人道融入成三道三才的道体论;三是“事常变,易无体”,落后于易变潮流,失知能的尊卑错位,所以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健顺说。张先生还是认真研究,弄懂《易传》本体论吧!尊卑定理,漠然刚柔杂居、尊卑错位的客观存在,定命定性,非以知能德才定尊卑位,失易简义理了。凡是主流思想的理论原点,贴切于社会应用,失辩证之理论完善,逐渐发生异化,尊卑定位异化为尊卑定理。所以,佛门有生驻异灭说,船山的理有屈伸与顺逆,势有轻重成可否。不同的是,儒家坚信,性善必然适全人性自然的顺天应人,务实理性,原点更高复归,必然克服异化,克服刚柔杂居的尊卑错位,消除专*制的尊卑定理,论资排辈,复归易简理得的尊卑定位,神化性命学。凡是非主流思想之理论,都在暴露主流思想的理论不完善性,助成主流思想的理论完善路。没有诸子争鸣,便没有荀子学与《易传》,失去儒学生机的发展路。后世的独尊儒术,一来法家专*制理论同化,二来失去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儒学僵化而异化了。
习李政府明确调整四类人出位:一是在其位,与其知能才质不相副者;二是不思作为者;三是没有担当精神者;四是贪腐、违纪者。现实观照,易简理得的尊卑定位,与论资排辈的尊卑定理,该分清楚了。张先生该深刻自我反省。对老子学该作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反思了。我还是那句忠告话:实践验证,现实观照。崇真理,非学派藩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0 06: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简理得的尊卑定位,在人事性命范围内,是机会平等与条件平等。如荀子对礼义阶层的定义,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属礼义,归入庶民;庶民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归入礼义。以人的知能德才定尊卑位,何来论资排辈定命定性的尊卑定理?人事心性范围外,人都是平等的。二千多年专*制文化的误导,也出于对尊卑定理现实性的恐惧与扰心,方对尊卑概念产生异化性的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0 09: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知有无,老子自然论的理论“基石”;知幽明不知有无,张载鲜明论理,如何成道家基础?
=======================================
张载的气说,是受老子有无的影响而提出来的。

最早提出有与无范畴的是老子,他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比有更根本。老子的“无”指的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认识。庄子把“无”解释为虚无,提出“万物出于无有”,以无为万物的本原。魏晋时期有与无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争论的热点,出现了王弼的贵无论和裴頠的崇有论 ,以及郭象的独化论 。王弼提出“以无为本”,主张“崇本息末”;裴?认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反对贵无论;郭象的独化论既反对“无中生有”,又反对有产生有,认为有皆自生。东晋时僧肇提出非有非无说,强调有与无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宋代以降,张载、王夫之等人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气的聚散、显隐说明万物的生灭,反对老庄的"有生于无"之说。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如此,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永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0 1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15-11-29 09:36
知有无,老子自然论的理论“基石”;知幽明不知有无,张载鲜明论理,如何成道家基础?张载说:“知虚空即气 ...

关于《易传》请参考:
国学复兴网»文化论坛 › 历史文化综合讨论 › 炎黄春秋 › 孔子错解了《易经》
http://www.gxfxwh.com/thread-11206-1-1.html

虽然有些区别,但是总体符合,请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30 14: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错解了《易经》我有往来贴,请回看。张载言:“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由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引出理在气中的理气、性命论,船山言:“理气一也,性命一也”的知行论。“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引出参两的矛盾说,船山定论为矛盾理一。张载的气本说的神化论,即船山神理实学,会通天人、理道、体用(大中)等,有一个完整的范畴体系,才显然出义理体系。所以我建议以范畴涵义、范畴体系、义理体系去透彻理解于儒道,这道功夫不容失,你读读船山《俟解》《周易外传》等,了解《易传》、张载、船山如何论气,为何有理在气中,理在神中。便知儒道分歧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