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包弼臣
3 B' | p* d" R, a来源:四川历代书家
' P% @# v* `7 L, _" [4 u4 w) L5 X
清末民初,有一位声震蜀中名满京都的著名书画家,那就是独创“包体字”,开创自己画派风格的包弼臣。
+ h3 m7 B3 D2 [/ V8 x 包弼臣(1831-1917),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谷叟,又号笔公,四川南溪人,祖籍福建上杭。生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举人。晚清书法大家、画家。其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自成一格。1 _: m& T' o1 I$ b$ Q1 Z4 k. j
! L5 A4 f1 n7 k h& |# I 包弼臣,四川省南溪县城人,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祖籍福建上杭,明朝末年,其先祖包国栋游学四川,后定居南溪,传至包弼臣时已历七代。其时,包家乃川南有名的书香世家,几乎代代有功名,人人善书法。% X4 X4 H5 @/ H- k4 _/ ~
包弼臣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八九岁时即能文善对,人称“小才子”。由于自幼受其祖辈家风影响,对学习诗文书画极有兴趣,特别是书法艺术,每当他得到一本字帖便如获至宝,必反复琢磨多次临写。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学书成才,他的父亲包融芳专门给他请了个老师。这个老师就是他的父亲的挚友、翰林出身的曾壁光,他的书法当时很有名气。包弼臣在曾老先生的指教下,深得柳、王笔意精神。包弼臣20岁时,补上廪膳生,所作辞赋县中第一。8 I e2 I, J4 C" h5 r
咸丰六年(1856年),时年25岁的包弼臣去北京,由其叔父包欣芳(在翰林院供职)推荐在教馆当塾师,边教书边攻读。在北京五年,他先后结识了一批四川名士,互为师友,常在一起切磋诗文,研习书画。在长期的书法练习过程中,他不仅继承了祖上书风,而且能大胆开拓创新,冲破祖辈所学王(羲之)、米(芾)、赵(孟兆页)、董(其昌)的帖学范围,取法颜(真卿)、柳(公权),上溯晋唐诸家,不拘泥于前人古人书法笔法,终于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既有北碑沉雄强力感,又具有南帖洋洒飞动神采的独树一帜的“包体字”。他的书法不仅在国内颇负盛名,而且还流传到海外。
0 h. c! p! D1 p$ C
# T8 b1 r! r* d% ~
+ K; B, F# p7 t& j, `4 X% E8 V' m
' Z0 V/ X) I F' w) q%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