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9|回复: 5

突破传统,品《论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8 23: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突破传统,品《论语》
质疑是做学问不可缺少的可贵精神。
所谓的《论语》应是孔门师生在某些场合,针对某些学说及观点,你一言我一语展开的争辩或问答。因此,对《论语》的解读应尽量将其整体连贯起来进行分析思考。
我发现《论语》中,有子是一个极其特殊另类的人物。他不像其他弟子一味奉承赞美孔子的学说,而是一个敢于挑战孔子权威,对孔门学说提出质疑的学子。
为保障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拿什么作为人性的基本这一问题上,孔门弟子应进行过多次的争论,其结果应是所谓的“孝悌”。
《论语》的开篇就是孔门弟子针对基本人性这一老问题,再次展开的一场辩论。而有子就是那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辩客。
以下是本人对《论语》开篇的分析及解读。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习吗时常将些老话题拿出来讨论,我们不也感到轻松愉快吗?有这位同仁从远方来参与我们的辩论,我们不也觉得欢欣快乐吗?人家(指有子)不知我们也不要怪罪,不然还算君子吗?”
(以上是孔子在这场辩论的开场白,言语中不乏对有子的轻视及挖苦。我们再看有子是如何反击的。)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为人孝悌而又喜欢冲撞上司的人,少见不多;不喜欢触犯上司而喜欢作乱的人,还从未有过。君子务必掌握人性的根本,只有建立了根本世道就顺畅了。孝悌这套玩艺,其实应该让位于仁。”
(有子这段话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孔夫子一时还拿不出什么好的话进行反驳。不过孔夫子也算是位有风度的君子,没有讨此进行反驳,而是以诙谐的口吻默认。)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你这家伙巧言令色,不过你提出的仁还是挺新鲜的!”
(为化解这场尴尬的局面,也为给老师一个台阶下,在坐的曾参就有意把话题转移开了。)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我每曰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办事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对孔夫子而言,弟子曾参的这番话的确中听。为奖励曾参,孔夫子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空头支票。)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将来去管理千乘之国,要敬事业守信用,节约办事爱护民众,使国民根据时节生产劳动。”
(并继续嘱咐弟子。)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就爱护兄弟朋友。为人处事要严谨守信,关爱更多的人,亲近仁义。工作之余,要学习文化充实自己。”
(在场的子夏见老师如此器重曾参,也忍不向老师表达自己的学习心得……)
由于本人才力有限,这次就到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11: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一旁的子夏见老师如此器重曾参,也忍不住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而他的心得比曾参的奉承更新颖高明。)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在贤上加贤的环境中人是很容易改变的。我现在孝顺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自己的身体。与朋友交往,能做到言而有信。虽说我没有专注学习老师的仁德,但身在贤能的环境中我受到的耳濡目染可说都是在学习。”
(也许是子夏的奉承太露骨,孔子没有接他的话,而是继续嘱咐曾参,让其在外为官要多多学习,对主子要忠信。)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有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学问不多就没有威信,所学的知识也不会牢固,要对主人忠信。要交好朋友,做到没有朋友不如自己。有过错,不怕改正。”
(听了孔子的话,曾参很诚肯地表达自己不会辜负老师的希望。)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参说:“我会始终谨慎为官,力求做到更长久。使当地民风纯朴,民德厚重。”
(在场的子禽疑惑,孔子怎么有如此的能耐,可以随便许诺让弟子到他国去为官,便不怀好意地问子贡。)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孔夫子每到他国,必然打听求问该国政事,是他求人得来呢?还是别人主动告知得来?”子贡说:“孔夫子是靠温,良,恭,俭,让这些高贵的品德得来的。这就是孔夫子之求,也是不同与常人所求的吧?”
(可见子贡的回答非常巧妙而体面,不愧为孔子的高徒。)
(下面孔夫子又把话题转移到孝道上了,而且给出了做孝子的标准。)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还在,要看他的志向是否符合父亲的意愿。父亲不在,则要看他的行为是否违背父亲的意愿。若三年能坚守父亲的意愿,就可以说是个孝子了。”
(可见孔子孝的标准之高恐怕常人难以做到。这时在一旁被冷落许久而一言不发的有子,再次不耐烦地发出了极不和谐的声音。)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不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就是以和为贵。是先王圣贤们的安邦之道,你们以此感觉很美。现在是小事大事都以繁索的礼行亊,我有就不行这一套。我只知道知和而和,不以繁索礼节行事,怎么就不行呢?”
(的确有子这此话很刺耳,很难听,与当时的场合极不和谐。在场的孔门弟子极为反感厌恶,只是太突然而一时拿不出有力的话来反驳,所以大家都保持沉默,一言不发。见无人答理,有子继续不知趣地往下说。)
原文: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信用与义气都是差不多的,说这些不是重复吗?恭敬与礼让也是差不多的,用这些就能远离耻辱吗?只因为这些与你们的主张很亲近,就可以拿来作为处世的根本吗?”
(孔夫子最终还是发话了,不是从正面回击有子,而是从侧面对有子的轻狂发出攻击。)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好学没有满足,居无求安学说不求稳固死板。勤敏做事而谨慎说话。就你有子那套就是正确的吗?只能说你只不过是好学而已。”
(为了边缘化有子,子贡马上就与孔子接了话,谈得火热,为了在有子面前显示孔门的不凡,还谈起了高雅的《诗经》。)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快乐,虽富贵而好礼仪。”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做人做事要有条不紊,精益求精是吗?”孔子说:“哎呀!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你就能知未来的了。”
(在这种氛围下,有子的轻狂真率毫无顾忌的口无遮拦,是招人怨的,也没人理采,只能知趣地离开。也正是有子的离去,孔子又对弟子们说了以下让人深思的话。)
原文:子曰:“不患人不知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我们不应担心人家(有子)不了解我们自己,应担心我不了解人家(有子)。”
(以上是本人对《论语,学而篇》的全部分析及解读,的确就像有子那样另类与周围环境极不和谐,让人反感,在此请求谅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石 发表于 2019-5-5 11:20
(接上。一旁的子夏见老师如此器重曾参,也忍不住地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而他的心得比曾参的奉承更 ...

突破传统,并非反传统,而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所谓的“书”中应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能看到的字面世界,称显性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无法看见的隐性世界,它是作者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时代背景,语言环境及书中人物的心里活动。一般而言书中的隐性世界内容更丰富,更让我们神往。
我认为《论语》应是孔子成为一代宗师之后,在某些重大场面的讲学或某些重要仪式上与他人的言论,被身边的弟子简明扼要记录下来,而不应是弟子们随心所欲集合的语集。书中有不少重复的语句,应是主讲人孔子重复强调自己的主张。随着我们对《论语》的进一步分析,或许《论语》执笔者就能展现在我们眼前。
以下是本人对《论语.为政》篇的单一分析,不解读。是因为各家的解读相去甚远,难以取舍。相信此论坛的同仁都有自己的主见。
(《论语.为改》篇应是孔子在一次重大场面的讲学。到场的有大量的粉丝及追随者,其中不乏达官显贵,王公贵族。
正是由于在场有王公贵族,所以孔夫子的开篇言论讲的就是“为政”。希望王公贵族们要以仁德为政,在诸侯国中树起良好的典范。)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或许在场的有几位文学青年,不是来听孔子讲如何为政的,而是专程来听孔子讲《诗经》的。由于《诗经》太深奧,在场的大多数听众根本没这个水准,所以孔子当时不愿谈《诗经》,就一言带过。)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又继续讲起了他的为政,并强调“德政”的优越,而忽视了“法政”的作用。我们今天是“德政”“法政”并举。)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下孔子讲起了他的人生历程及成长经历,如今所达到的境界。)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天在场的有孟懿子与孟武伯父子俩,可能在家父亲说儿子不孝,儿子说我怎么不孝?所以这次是专程来到孔子而前,让他评判的。孔子觉得这父子俩家庭条件不错,不愁吃穿,来此问孝纯属家务事,所以简单回答父亲“无违”。这时樊迟驾车刚到,孔子就借告诉樊迟而诉孟懿子:活着,儿子以礼待你,死了,以礼葬你,每年以礼祭祀你,就算孝子了。)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在回答儿子孟武伯时,孔子也只是简单地要求孟武伯多关心父亲的身体健康。)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在场的子游与子夏觉得做孝子就这么筒单?问孔子他们算不算孝子。然而孔子的观点是,孝是因人而异的,随着学习成长的提高而提高。也与各人所处的的环境有关。)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埋怨这两个弟子多嘴,让他们向颜回学习,颜回从不提向多嘴,看似很笨,其实他比你俩聪明。)
原文: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顺着观察颜回的思路,孔子又谈起了怎么去观察一个人。)
原文:子曰:“观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
(以下孔子谈起了怎样学习,怎样做君子。)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在下子贡也问起了怎么做君子……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22: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石 发表于 2019-5-12 00:32
突破传统,并非反传统,而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所谓的“书”中应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能看到的字面世 ...

现代人解读国学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对国学的过于神秘感!
(接上,子贡也向起了怎样做君子。其实,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所有的器物容量是有限的,而君子的气量应是无限的。也许子贡也个毛病,先说后做。孔子告诉他做君子的首要是管好自己的嘴,先做后说。)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顺着演讲者的思路及话题,接下朱孔子便聊起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处理问题时,君子所思考的东西广泛周全,小人则不,他们往往只考虑眼前,还认死理。并告诉弟子们如何学习。)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下面我们可以着重分析孔子以下所说的两段话,我认为应该是针对子路在执笔《论语》时,卖弄文彩喜欢用华丽的辞藻及按个人的意思描述人物的内心活动,把个人的情绪参入其中,有损《论语》的真实。所以孔子对他毫不客气的指责。也由此可以推断,子路是《论语》的执笔者之一。)
原文:子曰:“攻平异端,斯害也已!”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面是子张想谋求官职,有意问孔子,孔子的回答非常巧妙,没有掉进子张的圈套。)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鲁哀公与季康子都是孔子的粉丝,这次盛大的讲学,或许是他们请的孔夫子,也是特意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的,所以他们便开口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了。而孔子的回答就事论事,直来直去,毫无奉承之意。这也许是一个学者在统治者面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吧!)
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原文: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这时场下有位不知名的好事者发话:您孔夫子能教国君及士大夫为政,为何不自己为政?孔夫子的回答也非常有意思……)
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下面孔子谈起了如何做人,而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用。)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可能是子张先前问孔子如何谋取官职,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这时想为难一下孔子:三百年以后的事你可知道?孔子从容对答。)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场孔夫子讲学的结束语,也是《论语,为政》篇的结束语,是孔子针对在场的王公贵族而言的,意思是不该我们奉承的,我们是不会奉承的,该我们见义勇为的,我们就要见义勇为!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有底气说话,也只有当时的孔夫子。)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5-26 23: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石 发表于 2019-5-16 22:58
现代人解读国学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对国学的过于神秘感!
(接上,子贡也向起了怎样做君子。其实,孔子的“ ...

将《论语》进行整体分析,把每篇归纳为孔夫子在同一场合与弟子及社会名流进行的言语互动。不仅对我们学习《论语》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不会破坏儒家的整体思想,我认为值得提倡。以下是《论语,八佾》篇的分析。
(鲁定公时期,为了反制三家大夫的僭越行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缔祭。并邀请了当时名闻天下的礼乐大师孔夫子观光指导。《论语,八佾》篇就是孔子在这场祭典中与他人所发的言论。
前三章是祭典举行前,孔子就毫不客气地炮轰鲁国大夫们的僭越行为。)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以上是孔子鄙视三桓不仁,礼乐对他们毫无用处。在场的林放便向孔子问起了礼的根本。)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认为夷狄虽有君,但无礼制,所以不如华夏荒地。可谓礼的重要。)
原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话题又说起了季氏祭泰山之事,孔子就随便问身边的冉有能否阻止,回答不能。孔子就藐视地说: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知礼吗?这是由于前章林放问礼,所以孔子就拿林放说事,可见《论语》的言论是在同一场合形成的。)
原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下面是孔子的君子无争说,说君子要争也就是比射箭了。比完后罚酒三杯,这就是儒家的理想社会。)
不原文:子曰:“居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在这种场合聊聊高雅的《诗经》是很有面子的事。于是,子夏向孔子请教《诗经》。)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以下是孔子实事求是地在众人面前坦言,由于文献资料的不充足,对礼的研究还不够细致。若资料充足,可能会做得更好。)
原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缔祭开始了,可能是当时人们对缔祭的程序及规则不够熟悉,没有很好地按孔子指挥的手势有序地进行,一会就乱套了。孔夫子埋怨起来。)
原文:子曰:“缔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面对这乱哄哄的场面,可能有人不服,就问孔子缔祭应该怎样才是。孔子很幽默地回答: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可以走遍天下。并指着他的手掌说:它知道,只要按这手势就行。)
原文:或问缔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在看到人们在祭典礼仪态度不够认真,应该是祭什么就如同什么在身边。若做不到,孔子说:我不参与,不如不祭。)
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时王孙贾提出一个县官不如现管的现实问题:媚奧不如媚灶。其实这也是一种所谓的僭越,孔子的回答:获罪于天,什么也别谈。)
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下面孔子谈到周礼虽然是由夏,商两代发展而来。但他还是遵从周代礼制。)
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在祭祀场所太庙里,向当事人问这问那,有人就说孔夫子是不是什么都不懂呀?怎么在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到后说这是出于礼节,其实,是礼节也是事实。就像今天的军区司令员,到部队巡视。向战士们问枪怎么使,这炮怎么放一样。能说司令员不懂大仗?)
原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请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为了进一步阐明他在太唐频繁询问行为,指出这是人们在做某件事应有的着力点的不司。就拿射箭作比喻。对射手来说只要射中就行,没必要将靶皮射穿。就如一个总导演,没有必要把精力投入到剧务的细节小事上。)
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在祭祀过程中,一定要宰只羊。可能是羊的惨叫声,使子贡产生了恻隐之心,想去掉宰羊这一环节。孔子说:你爱羊的生命,我爱礼的形式。)
原文:子贡欲去告朔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在欣赏乐师们演奏之前,孔子与身边的鲁定公就聊了起来,可以感觉到孔子的话柔中带钢。)
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在演奏完《关雎》一曲后,孔子对此曲作了以下点评。)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当时的鲁哀公还只是位储君,没有与父亲定公,孔夫子一起坐在主席上,就在次席上问孔子的弟子宰我,神位牌用料有什么讲究。宰我告诉他: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我们周代用栗木,使百姓战栗。这有背儒家仁的理念。孔子听到后,就阻止宰我不要再说了,过去的事就算了,既往不咎。)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当时还聊起了管仲。管仲是一位了不起的名臣,他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立下了丰功伟绩。以下是孔子对管仲是否称得上君子的言论。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不是,一种是,请同仁自己解读。)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在一场音乐盛宴中,满堂嘉宾一定有许多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论语》的执笔者没有记录,否则《论语》的学术价值会大打折扣。接下来是孔子作为一个文人,对鲁国大乐师演奏技巧的点评及他对音乐的理解感受。)
原文: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就在音乐宴会进行中,门外有一位当地小吏要求见孔子。见到孔子后出来,对孔大加赞赏,对人说孔子是上天派来拯救人间天使。)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再下是孔子对《韶》乐及《武》乐的点评。)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篇的结束语,是孔子对当时为政者,以及这场祭祀活动参与者的表现不满,而发的牢骚。)
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19: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石 发表于 2019-5-26 23:46
将《论语》进行整体分析,把每篇归纳为孔夫子在同一场合与弟子及社会名流进行的言语互动。不仅对我们学习 ...

任何一种学说的兴起,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能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而社会的关注又能给学说的追随者带来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仅靠理想与口号是不能长久繁荣的。儒家学就是在春秋战乱,民不聊生,社会思安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正是由于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需求,才使得当时的为政者不得不放下身段,情愿或不情愿地邀请孔门弟子参与他们的为政。
(《论语,里仁》篇是孔子专为即将到来的为政人员选拔,给弟子们的一次闭门授课。
为了弟子们到地方为政,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仁的品质很重要。因此,孔子就以仁为切入点,与弟子们说开了。告诉弟子们在仁德的环境,能使人感到和谐美满,若不信,就选择一处不仁的地方试试,并强调仁的作用及益处。)
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话又说回来,推行仁德,有人叫好,也有人厌恶,因为会损害某些利益集团。在此孔子提醒弟子们为政时要多加注意。)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就算推行仁德再有阻力,孔子要求弟子们要坚守信念,坚信仁德最终会被社会接受,“无恶也”。并希望自己的弟子作为一个有仁德的君子,对世间的荣华贫贼淡然处之,在任何环境都要如此。)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下面孔子阐述真正的仁者应有宽阔的胸怀,那怕是不仁者,也应以仁对待。厌恶不仁者,怎么能算真正的仁呢。要担心不仁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出现。仁的追求与获得,并非一日之功,那有一日获得的,谁见过?“我未之见也”。)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能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接着孔子又谈到人所犯的过错,是出于他的利益所在。观察他人的过错,可久判断此人的仁德品质。)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只是要求自己的弟子要有不顾一切追求道义的意志,及献出生命的决心。就像今天一个小青年对心爱的女友说:“我愿为你去死”一样,只是一种态度,并非真的就要去死。)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反感那些口头追求道义,而又以粗茶淡饭,粗麻布衣为耻的人,以比提高弟子们的品德修养。)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为了提高弟子们的为政能力,加强个人的品质修养,孔子在此阐述了君子的多个方面。君子在天下,顺境,逆境都要以义当先。君子应关怀国家的德政与刑法,不要像小人那样怀念自己的乡土与实惠。不要以个人的利益行事。)
原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原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原文: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以下孔子告戒弟子们治理国家要有原则。礼让虽然是个好品德,但不适合用来治理国家,这与礼制是没有关系的:“如礼何?”)
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如果掌握了以上君子品德及治国技能,孔子说就不怕没有官位,就怕没有为官的本领。这是孔子对弟子的肺腑之言。)
原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如我们今天上课一样,该课间休息了。在课间休息前,孔子对班里的学习委员曾子说:曾参,我以上讲的那些道理,将其简明整理出来。曾子回答:是。孔子就出门休息去了………)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课间休息完后,孔子又回到课堂继续讲述君子与小人的行为区别及在日常生活中要向贤者看齐,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
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往下,孔子要求弟子们在外为政,事奉君主或上司,要像事奉自己的父母一样“劳而无怨”。)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对若要出门为官的弟子,孔子对他们及家庭状况有以下的交待。父母还健在的最好不要出远门,在家要做个孝子,在此处孔子重申了《学而》篇孝子的观点。并要求弟子们记住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高寿亦喜亦忧。)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原文:子曰:“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以下是孔子对为官弟子的要求。言必行,行必果。时常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会减少过失。出门在外少说,多做事。此处也是《学而》篇现点的重复。)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原文: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最后鼓励弟子们推行仁德,必能得到周围人的帮助。)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本篇的结束语是子游表的决心及感想。力争长时间事奉一个君主或上司,不要被人家炒了鱿鱼,换来换去,事君多是耻辱。如同朋友交多了就会疏远一样。)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