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9|回复: 3

[品读经典] 《君子不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6 2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img.jpg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是说新解:

  存在即合理,世间万物无不如此,存在相对,相对于存在,科学的真实面目不也是如此,从合理中寻找答案,从答案中证明合理,科学等于道理。(语言学也好,机械学也好,存在就是合理的)

然道不科学?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也就是说说万物在结构上说都是阳在正面而阴在背面。阴阳为二气。所谓有无相生、虚实相形、阴阳相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常道”是世界万物的起源。换言之,世界万物都是“常道”的衍生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的任何一种性质,都是由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存在即是合理,故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比正极和负极,正负于相对之中,主观来说(字面,形式)正负相对合理,自然顺应。客观来说(内含),正有正的道理相对,从负同之(区别好坏),负有负的道理相对,从正同之(区别好坏),是故,冲气以为和。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屡大小同,则价相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shuo,学常勉之,温习所学的知识,这和说有什么差异?认识予以认知,复习内容就像人说话一样,认识通过嘴巴言表,难道,有什么不一样?

yue,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朋友自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人不知而不愠,愉悦和高兴,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屡大小同,则价相若”
(学习的过程,朋友探望的过程,然道不同吗,都是事物,是事物就存在道理,君子为义,人不知而不愠,有什么不同?)

说与道,然道不是这样的?

  万物存在都包含相对,是存在就会有所包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万物皆道,存在不同,包含不同,又是相同的,无不之讲究“合理”,学问,尽管学科不同,但是目的也不是一样?科学就是道理。百姓日必用之,都在所用之物的规律,用老子的话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政所谓,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相对于合理,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好比文明社会,如果说道德是软,那么措施就是硬,好比法律,制约。我们说文明人有德有理,不文明由于无理,就要法律形式制约。有理,无理,有德不德,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在主观上来说就是德性,品行,客观来说就是万物存在的合理性,德行德性,德性德行,从形式到根本,从根本到形式,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复归于无极,无为而治。


  器:何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即“形”。何谓“形”?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翻译: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定,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身边。(如果说小众是个人,那么相对于大众来说,整体是一样的,以德服众,道德和政治就像自己和群星这个比喻,形式不同而已)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思无邪,道理都是一样的,尽管篇幅不同)

  孔子说: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新。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不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有耻且格,道理是相对的,形式和根本,大众与小众,知道为知道,不知道为不知道)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认识和认知是相对的,孝道不能只是表面的单一形式,读书就像温故而知新那样,君子不应该局于形式而终于形式)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你要说的话,先想好了,再说出来”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就是像我们说话的过程一样,简单。问题是相对的,用君子和小人比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对这个事件(事物)相对的看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整体来说就是如此,事物尽管不同,存在相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道理都是一样的,好坏相对一起,为好不坏,“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阴阳不合)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启发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问题是相对的,存在即是合理的,你问我答,尽管事件不同,处理问题的办法一样的,道理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精神和物质,为政为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6 23: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网上解读,插入一些自己的看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16: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的存在就是相对的合理性,人的认识予以认知,我们的认识于我们的文化(或者说认识途径,西学也好,都是让我们知道/认识,认识的本身就是合理)我们的认识多于传统文化。自然本身也包含非自然,自然而然就是说有顺和逆,顺就是外在表现,大自然的,逆就是内在联系。社会存在即是社会的反应,我们从社会存在就能知道社会意识,都是相互联系的,顺应民情就是顺应民心,这些也都离不开相对。

好/不好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多是处于顺应自然形态,即好坏相对存在,或者我们知道相对,更多的联系不到一起,精神与物质,学科和学科之间联系不到,存在不包含。形式考虑,那么所反应出来的多就是机制化(控制,管制),好比当今社会形态,典型顺应自然形态.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如我们口头常说“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然后取其中道(中庸,传统自然观,自然顺应),为而不可为,所谓和而不同,社会两极分化,那么问题来了,明哲保身,什么都不管,认识予以认知,那么社会构成也会这样。

  我们说认知主要通过认识,有人说中国人“奴性”,中国人的奴性已经如影随形几千年了,他们不会怀疑自己的社会地位,因为当所有的人都具备这种特点时,就没有黑白之分了。结合历史和现代,不难发现,社会意识基本处于这种状态。主要就是认识点错误(文化问题),就东西来说,为什么5.4新文化潮流,不过就是认为认识问题,那么确实是有“问题”,就“自由来”一词说,我们不难发现东西之差距,那么问题具体产生的在哪里?主要还是认识点,两极分化。我们更多于机械的,没有明确意识。



形式主义认识就会存在形式主义错误,外在考虑,那么存在的就是外在表现,直接套入。


相对合理性,好比东西,就自由来说,好比教育


区别:
一、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二、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三、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权。


四、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美国人不承认权威。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要好的朋友关系。



(问题是相对的,教育是认识之一,精神与物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13: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0-8-29 13:38 编辑

“诗性思维”与“奴性”

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

奴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依附于别人的思想,行为,甘愿被奴役的天性.

我们常说诗词是感性的,有感而发随意而为(所谓文有文笔,当然诗有诗性,当然诗词的感性唯美,有理有据。这里说的感性随意指的是随性,没有具体内容,不通顺,词不达意,等)正如美当然有美的道理,感性,当然有感性美,通顺也是。

问题是相对的,事物都存在相对,相对合理。我们常说存在即是合理,无非就是合理与不合理。感性随性而为,当具备这种特点时,我们说就没有黑白之分了,形式化处理,东西就不会有东西。意识决定构成,那么社会活动设置也是如此,形同摆设。

谓理所淡然的合理

问题总是相对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阴一阳之谓道。

是的,不合理就会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世间万物无非都存在其合理性,存在即是合理的,哲学不也是道理。好比正极和负极,正负于相对之中,主观来说(字面,形式)正负相对合理,自然顺应(我们称传统自然观)。客观来说(内含),正有正的道理相对,从负同之(区别好坏),负有负的道理相对,从正同之(自然而然,理性区别好坏)。
就哲学点而论,社会存在予以社会认识,众观历史,社会意识存在都是这种自然观相对存在,由于认识点错误,那么社会意识下社会形态,社会认识也会如此。理性和非理性,好比传统辩证法(传统自然观)为主而由此淤生出的社会百病(迷信,封建,资本,专制...等),都是不科学的表现,有些问题延续至今,我们说问题总是相对的,不合理就会有不合理的一面,都是相互关系的,无非好坏,好比中国人奴性,有人说到是于专制,资本,其实不然其根本问题都是认识点错误,主观与客观,事物包含是多方面存在,都是相互联系的,可不是,问题就是好和不好,如此简单。由于认识不到,形式处理,难免漏洞百出,都是孤立看待问题,主要是联系不到一起,那么社会意识构成就是摆设,形式考虑,那么所反应出来的多就是机制化(人为控制,管制),好比当今社会形态,典型顺应自然形态,让小众自由化,小众自由的认识也是这样,都是机械的,没有自主意识。(不考虑物质需求这方面,如果说是时代因素造成,那么就应该考虑到时代造成)。交于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存在也会如此,政府渐渐放权于社会而达到自由民主社会(SHZY社会)。由于是外在形式认识处理,从而造成资本主义特质(特色SHZY社会,那么社会意识存在就是类似于大众小众心态,立山头,聚义的形式出现)

通病是什么?无非也是合理和不合理,由于形式认识,那么存在也是形式主义,直接套入。相对于文明发达社会,好比西方,自由民主,自由本身就是包含存在,是存在也就会存在包含。从合理之中找存在,从存在当中构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文明发达社会是民主社会。于构成包含来说,好比教育,法制,法制的根本理念有人说维护人权,其实不然,应该是平等,相对“平等”,坦然,没有人权就没有平等,公正,自由,民主。

精神与物质,法制的健全无非就是合理化,如西方理性社会,无非也从存在当中构成。(社会构成的存在无非也是合理和不合理,事物总的来说不也是好和坏,当理清存在构成,那么社会构成就会达到合理化,自然而然。问题是多方面包含的,好比近代以5.4为革新打造自由民主社会,打破传统,后来发现社会构造没有德性(不够文明),就又拿传统德行认识出来,如此孤立,那么社会存在可想而知,都是机械,片面化,(如道德绑架)抛开传统认识不说(先不说传统好坏,认识错误,那么认识下的认知也是错误的)。传统是什么?好比人情,中国人人情观不可能一时造就的,我们说人情存在就是不合理表现,简单说东西都行之方便,那么就没东西可言,东西就不是东西。奴性的造成,本身就是客套,形式。由于不合理的性质,那么存在就会有不合理的一面,如果不处理事物的合理性,相互联系。那么这种不合理就会一直持续,就不能平等,当然桥不可能一时之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