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0|回复: 0

[中国哲学] 谍中谍VS对错对看中华大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 02: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论中外,平日里看电视新闻,播放之前,总会有一段节奏明快激昂的音乐先作铺垫;电视或网络视频里各种的时事追踪座谈里,几个发言人的话题,总是一茬接一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端的是风云激荡、雄辩如虹。这两种情形本来的目的,是监制企图把坐在屏幕前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对各种新闻事件投入参与感。2 Y5 x* t( V4 R/ g# m
但如此一来,会给我们一种紧迫感的错觉:世界在分分秒秒中瞬息万变。
" d2 ]3 ]. X0 a6 C# a+ e但事实上,事物的“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快(注:这里的讨论不是科学上那种量子理论里的“变”)。1 {+ l, C; X* r# W) d" e
如何理解“慢”,是一门学问。# _6 t, N9 u4 ?5 x, G
' b' V3 j0 Z2 K9 p8 Z' R: G. r( X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摘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之《隆中对》。; ?% q* a* T5 g$ t
复兴汉室,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毕生的心愿。* t! Q0 m! C3 {0 G! x
近日观看了一出国产电视连续剧《风起陇西》。, b% N+ e& [; |& |) L8 O# o# a0 z. r
故事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遭遇街亭失守之战为引,借题发挥,“构想”出一个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谍战故事。
1 L0 w; z% v$ u" {. x笔者不作“剧透”,只是提供几点观后感:
0 O+ x- }$ R8 f《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风起陇西》则借故事中人话语改为:谍战者,诡道也。然则,何为“诡”?笔者认为:曰诡者,惑道也。“知”道,则此诡非诡,乃阴阳之和合也。
, L, r8 J. x6 N  V& k6 ~+ k) N笔者认为,阴阳和合,是辩证法的“祖宗”是也。懂阴阳和合,是因为知“道”。
8 M7 b* \* ?3 [. T4 @: M2 F2 U参考摘自笔者的《逻辑后缀学》的一段内容:“辩证法”是西方哲学里研究逻辑过程中重要的专有名词——但是,当我们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时,我们其实已陷入了因西方话语权而形成的“语言陷阱”中而“自贬身价”:阴阳学说的内涵是历时性与共时性兼容的“和合”;辩证法的内涵是强调历时性的“分化”(然后通过共时性形式逻辑具现)——两者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阴阳学说比辩证法“高明得多”——或者说:阴阳学说是辩证法的“内禀”。
% o: x) e& l# z) Q《风起陇西》,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其原作者及导演,就深谐中华思想里博大精深的“和合之道”:故事中某人物,原来是“好人”,但所有线索都指证他是“坏人”,他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而不得不做“坏人”,然后发现他不得不做“坏人”是因为他真的是“坏人”,而他“真的是坏人”正是因为“他是好人”。
% ]% a2 o1 s1 [+ f/ \) Q更精彩处,是这部连续剧里,并非只是单一个“好坏人”的故事,而是多条线索,即有多个“既是好人又是坏人”的人物,个中关系错综复杂但又丝丝入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众多人物在国家利益与个人生死荣辱之间各有了不同的抉择。而剧中主角的抉择是:为了兴复汉室,甘愿背负千古骂名,做人所不能为之事。每一次的抉择,无关乎对错,只是做该做的事。$ x: C+ j" ]" T! f) Q7 a! y# j& z
而种种对错的情节中,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个充满正义感,黑白分明的正面英雄人物做衬托,令到故事里各种计谋在实施过程中——成功,是因为这位英雄人物;失败,也因为是这位英雄人物。从而产生出“诡道更诡”的效果:对原来是错;错原来是对。对是为了错;错是为了对。- ^9 b6 `* y/ y/ Q( u3 z- ~
诡道更诡的效果,还反映在剧中人物的对话上:剧中人物的每一场对话,双方皆是藏有玄机,话中有话,听者需要处处留心“言下之意”。
8 ?4 \/ d, C, e0 E0 H笔者没做过间谍,不知道间谍的日常是否皆如此?但我们普通人平日的对话里,如果处处都需要机关算尽,百般留心,那活着实在是太累了。' \( @8 Y- A# H6 G
当然,艺术作品必须是“凝练过的”。因此,电视剧里的对话,句句藏玄机可以理解。
, j2 N1 x+ E7 w' F' z- @5 K7 i笔者感兴趣的是:对话被凝练过之后,加上那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好坏人们的对与错”的出众表演,不知道一般的观众会受到什么启发?
1 |4 v7 e( w1 S而本文笔者,则感悟到一种“虚”。) j  X; z# v- Y# K" D
古装谍战剧是需要观剧“门槛”的。这部剧集,许多人说节奏太慢,更有说看不懂。
7 Y  j* g3 f( y, m慢,是相对的、“辩证”的。$ p/ h8 T- D# _6 T% o; L. M# l
世间事在风云变幻、瞬息万变之际,一般人每日的生活其实依然是“慢吞吞”的。引用近日一出英美电影《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的说法:身处历史事件的我们,不过是平平无奇。但当我们每天急匆匆地忙着各种日常事务而焦头烂额时,发生在世界上的“大事”,又总是显得“不紧不慢”地、看上去出乎意料,但其实是“按部就班”“姗姗来迟”地到来。
& R( [% L, t2 S" A理解“慢”,是一种学问。9 }8 m/ ?, ^! B$ W. {9 y  B
学问的慢,不是指行动上的慢,也不是指思维反应、才思不够敏捷的慢,而是“虚”的一种表现。虚,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里的那个“虚”。
, ]: h3 Q$ X7 f' ?《道德经》第五章里的“虚”字,历代不同学者有许多“解”。笔者亦深研《道德经》多年,但这里不想“掉书包”去“注解”这个“虚”,只想抽出其现实意义,直接了当地从现代社会学的应用上表述:这个“虚”就是:凡事,不要轻易作确定性判断。
8 \! M2 {+ K0 M0 r2 p, ?; E: o即,不要轻易下结论。6 T! @4 p% s: w$ T% A
不轻易下结论,后续事件的到来,就会显得“慢”。慢到极致,就是:大动若静、大象无形、大道无痕。故《风起陇西》的情节,“不得不慢”:故事里谍中人的计谋,间谍的起作用,往往是若干年以后才产生效果。在此之前,是“不动”的。
5 r6 v: f& h4 I( u虚,就无所谓曲直,自然就没什么可“屈”,这才是“不屈”之意。故虚而不屈,和合也,道也。6 |2 n/ d* O. j3 `
愈出:辩证也。一开始“道动”,就“辩证”个没完没了。& l1 I$ F1 F( T& X. b
因此,不轻易下结论,“多闻(言)数穷,不如守中”,就合乎阴阳的和合之道。* c# w% p) ]  I1 K& a
下结论,就一定背离和合之道,就叫做“反”。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反者道之动的“反”意为物极必反。但笔者认为:物极必反的“反”,只是“反”的极端。反者道之动的“反”,是“背离”之意。反者,力也,道也就“动”了,就产生阴阳(现象)、产生辩证、产生矛盾、产生对错,产生“事”。任何结论就必然伴随有相反的结论,就因此而“有无相生”出天下事。
6 v7 M- ^0 P5 W, q4 E有无相生:一般解为“有中生无,无中生有”。但笔者认为还有更深含义,就是:有无本具有“自生性”。即“有”会自自然然地生出“无”;“无”亦会自自然然地生出“有”——这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顺势而为”之道。但如果人为干涉的话,就“更加”反者道动:本来无,越是强调有,越反映出无;本来有,越是强调无,越反映出有——本来对,越是证明错,反而越对;本来错,越是证明对,反而越错——本来是好人,越是诬陷,越证明是好人;本来是坏人,越是“洗白”,越证明是坏人——这“对错对”之间的有无相生,不知对当今网络上分析国家国际大事的朋友,是否有所启发?" C$ \1 g" m" o" o5 I. n
故王阳明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也就是:尽可能“不动”。
5 b% r' W. e* i9 ^: F0 E《风起陇西》,里面的反间计,谍中谍,就把这个“动”之后的“有无相生”诠释得淋漓尽致。其大结局里,诸葛亮北伐的功亏一篑,亦是因手下及其对手短视于庙堂之争,没有复兴汉室的全局观念而造成。# h9 ~. a9 B; H* d
诸葛亮终其一生,并没有完成复兴汉室的大愿。历史学家对个中原因有不同的分析。作为战略大家的毛泽东则认为:蜀汉衰亡的祸根就在于“隆中对”自身——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 L6 i, \# o9 ?  |; B  ]$ |- p笔者则认为,诸葛亮不能完成复兴大业有两个败因:一是诸葛亮自身之败;二是蜀汉之败的必然。; U: j7 s. [6 P9 }; P2 \
诸葛亮自身之败,败在他把自己“套进去”了。隆中对之际,诸葛亮是超然于事外,就叫做“虚而不屈”,故分析天下大势具有客观性。他一旦“出山”,就“动而愈出”,就身不由己了。因为,“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诸葛亮的“动”,是逆势而为,也就“有无相生”:本来就无,越是努力有,越加速了无(蜀汉的衰亡)。. b+ C# M3 m% O2 a# o
这里的“客观规律”,就是蜀汉的衰亡是必然的。
+ ^( Z# a0 J) l. i' J& P1 I阴阳和合,还有一个“解”,叫做“蓄势”。势者,天时地利人和也。故而《孙子兵法》不妨加一条“总纲”:兵之大道,蓄势也。
' a. s. i" H" C7 `2 C三国时期的三国纷争中,天时上蜀国并没有占优,反而是最劣的一个。而当时的蜀汉之地,其天险是一块“死地”,地理上并没有蓄势的条件: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人理上,曹操“唯才是举 ”,故人才济济。刘备遇上诸葛亮之后,就“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此为后继无能人的祸始,焉得不败!! \1 z1 `( g  l# E% U
当今中国,经过几十年的蓄势,现已成就了“大势”:天时上强劲的东西风交替(欧亚大陆季风气候区,相信读者明白个中暗喻);地利上内陆纵深,东面大海,是一块“活地”(飞速发展的现代交通网络令中国这块地更活了);人和上万众一心,领导层及各个领域里的人才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 C" J* o& k* ^  C- }- Q
此时种种阻挡中华崛起的“力”,皆是逆势而为,皆会因“有无相生”而令中国“越有越无,越无越有”。故今后的中国,只需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紧不慢”地“动而愈出”,必能成就前所未有的盛世。: m# k% Z% {  {8 T8 v1 w- S

& a* f, r! x0 f2 A) x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