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庚白 于 2023-11-18 11:03 编辑
不足于行者说过——《荀子·大略》新解 传统的解释都将此句解释为:行为不实在的人,说话一定夸夸其谈; 然古文年代久远,其中的文字含义不能用现代文字含义去解释,笔者以古代文字含义解释这段古文如下,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荀子·大略》 【原文】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这段古文较长,先分段注解: 【原文】不⑴足⑵于⑶行⑷者⑸,说⑹过⑺;不足于信⑻者,诚⑼言⑽。故⑾《春秋》⑿善⒀胥⒁命⒂,而⒃《诗》⒄非⒅屡⒆盟⒇,其(21)心(22)一(23)也(24)。 【译文】大多数无缺佚、删削,内容完整的书籍传布的学说高超;大多数言语真实的作品都是真实事件的记载。原来《春秋》这部史书多数是有才智的人使用,本来《诗经》就不是多次结盟,这些作品核心内容是一样的(即都是对当时真实事件的记载。)。 【注释】⑴“不”形容词。通“丕”,大。《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心术》:“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大”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韩非子·二柄》: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 ⑵“足”指无缺佚、删削,内容完整的书籍。“行箧中有先王父一斋公手抄《四溟诗话》,然非足本。”——沈维材《跋》“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三旧本。——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读书宜求善本》 ⑶“于”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诗经·周南·葛覃》:“黃鸟于飞。” ⑷“行”xíng传布,递送。《左转·襄公二十五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⑸“者”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 ⑹“说”学说;观点。《管子·立政》:“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 ⑺“过”超过,超越。《论语·公冶长》:“子曰: 由 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超越:高远;高超。三国 魏刘劭《人物志·体别》:“休动之人,志慕超越。”) ⑻“信”言语真实,诚实。《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⑼“诚”(心意)真实的。《易·干卦》:“闲邪存其诚。” ⑽“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表达。《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⑾“故”同“固”,原来,本来。《史记·李将军列传》:“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⑿《春秋》《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 ⒀“善”多。《诗经·鄘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礼记·文王世子》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注》善谓多于前。 ⒁“胥”有才智的人。《周礼》:“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⒂“命”<文言>运用,使用。唐·独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诗:呼儿命长瓢,独酌湘吴醇。 ⒃“而”表示转折关系《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⒄“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⒅“非”不,不是。《易·坤》:“非一朝一夕之故。” ⒆“屡”多次,常常。《尚书·益稷》:“皋陶拜首稽首飏言曰:“'……屡省乃成,钦哉。’” ⒇“盟”盟约;誓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与结盟好。” (21)“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22)“心”核心。《吕氏春秋·精通》:“若树木之有根心也。” (23)“一”相同;一样。《孟子·离娄下》:“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24)“也”表判断语气。《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 【原文】善①为②诗③者④不⑤说⑥,善为易者不占⑦,善为礼者不相⑧,其心⑨同⑩也。 【译文】善于研习《诗经》的人大部分是研习《诗经》中的学说、观点;善于研习《易经》的人大部分是用来占卜;善于研习《礼》的人大部分是用来辅助行礼。这些人研习核心目的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将研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注释】:①“善”擅长,善于。有做好或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 《诗·卫风·淇奥》:“善戏谑兮。” ②“为”研讨,学习。《论语·阳货》:“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③“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④“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⑤“不”形容词。通“丕”,大。《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心术》:“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大”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韩非子·二柄》: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 ⑥“说”学说;观点。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管子·立政》 ⑦“占”本义:推测吉凶。《易·系词》:“极数知来之谓占。” ⑧“相”司仪赞礼的人。《左传·成公二年》:“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 ⑨“心”核心。《吕氏春秋·精通》:“若树木之有根心也。” ⑩“同”相同;一样。《易·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