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回复: 0

[外国哲学] 康德诞辰三百年——批判康德的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9 01: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德诞辰三百年——批判康德的批判》
9 z+ L. E% l8 V1 e5 a" n这篇文章,可作为上一篇讨论有关范畴谬误文章的姐妹篇。在正式出版时,或者会把两篇文章编辑为一篇。
: Y/ h$ S3 p) X6 h- V) E9 L2 ^% r' M在哲学界,对康德及其三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有着种种高度赞誉的声音。
( q" B0 Q' w9 }4 ?( z9 ^9 O* g1 x笔者认为:在康德那个年代(特别注明:应该是西方哲学界的那个年代),他的思想确实有重大突破(通过颠倒认识与对象的关系,否定了纯粹理性语境下缺失相对性的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但是,那些把康德的思想比喻为“哲学界哥白尼式的革命”,把康德称为“永不过时的思想巨人”等等的赞誉,笔者就不以为然了。
* Y( N' c4 m: j: v7 N) H2 \或者换一种说法:假如康德的思想“真的是永不过时”,就只能证明:西方哲学已无可救药。
) M% l0 S$ G* J"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是:我们所能够“知道”的,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如果符合,则知识与事物必可具一致性,这意味着绝对真理“唾手可得”),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简释之: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这里的“先天”,意指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先验),是存在于主体特定认知结构与功能中的——因此,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人为自己认知的自然表象立法)。而事物的“真性(绝对真理)”,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7 G, G/ u% s) O7 C9 [4 E以上的论述,可谓是“真知灼见”。但既然如此,则意味着——人为自然所立的“法”皆为假命题(与康德对通过“幻相的逻辑”而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一样:人构造的现实世界同样是“虚的”)。但遗憾的是,康德并没有再进一步对这个假命题继续其“批判”,反而因此而充分肯定人——人是目的本身而非手段,以及充分肯定人的认识能力(广义的理性)——通过感性及知性的“先天综合判断”获取的经验转换为知识的能力。更认为,尽管(狭义的)理性“先天不足(不能超越现象去认识本体)”,但只要经过“训练”,(广义的)理性这个范畴的“框架”就具有了普遍必然性,因此而获得的知识就具有了可靠性(这其实就是中国民间歇后语“摸着石头过河——求稳当”的理论版。问题是:这条“河”可能是深不可测的,亦可能实际上是“无边的苦海”)。通俗地解释,就是“明知道”人为自然所立的法是“假的”,但还是想方设法令其“看起来像真的”。* d+ ~/ W3 H7 Z, a5 ^5 Z
用笔者常用的“盲人摸象”为例,康德对纯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是批判“大象是绳子”这种绝对主义伪命题皆是具有二律背反的幻相之后,却“滑转”为“大象像绳子”的相对性不完备的普遍主义假命题。: @+ O6 s, {) s$ Y  G! D
通过感性、知性、理性这样的路径获取的知识可靠吗?
) k* M- g+ v. T: {5 \& V9 J感性、知性、理性,恰好是笔者在《逻辑后缀学》阐述的【三重思维倒错】(详细有关内容需要参考《逻辑后缀学》):/ l8 K6 ]6 M- v1 j  o" C( M. A
感性,是把因(行为)视作果的深层思维倒错——目标成立,当且仅当确认行为实现——一切皆因确认行为而起。
9 ~, R# r! y7 L: B+ R5 @# u一般的学术思路是:感性是被动接受的(因果倒错)。但笔者认为:感性(感官经验)是一种主动的【自他分别】。
, W3 B, c) A# |* P- d8 i( h; u还是以盲人摸象(“象”在这里象征着对称性的本体)为例:【摸】大象这个行为发生之前,【摸者】与大象(本体)是一体的(真正的同一性),一旦(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开始)发生【摸】这个行为(“摸”这个行为在现代物理学上称为“破坏”),摸者与大象就【分别(分离、分裂)】了(叫作“对称性破坏”),摸者摸到(感性)的永远只能是大象【塌缩(亦称为“退相干”】的【部分】。这个【部分】也叫做大象【塌缩后的破缺】——破缺,就是我们感官直接经验(直观)的现实世界——摸到什么是什么:佛学称为“缘起”;道学称为“非常道”——如果康德有接触东方思想,或者他对人的认识能力,可能就不会那么肯定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大象并没有“真的破坏”,因此亦没有“真的塌缩”。塌缩的,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大象还是“完完整整的在”)。) u; a+ d9 |$ z" e
因此,(感性的)深层思维倒错——亦叫做“深层内因”——根本因、宇宙因。
8 W6 p* R- ?: |$ u/ I9 G知性,是把因(行为)视作果(例如笛卡尔的不能怀疑“怀疑”自身)的深层思维倒错之后,再绞尽脑汁寻求这个果的因——【为什么】——强行设定有序(知性“先天综合判断”的主动整理:中层思维倒错)【是之为是】(注:《逻辑后缀学》对“序”有两个维度的解释:上卷的有序实际上是无序;下卷的无序实际上是有序)。2 c3 g$ L$ H5 K& G3 Z8 y- Q, f
理性,是在中层思维倒错之后,通过【因非而是】最终确定【自身所是及是其所是的】“是什么”:浅层思维倒错。(注:“因非而是”的“非”,等价于物理学上的参照系,具有“场”的属性——我们以为可以确定“是什么”,实际上这个“什么(目标)”离不开参照系(场)。没有参照系,这个“什么”【什么都不是】。但是,这个“什么”又不能与参照系混淆,为此,我们又必须不断地排斥参照系(排斥相对性)才能确定“什么”。因此,理性的“是什么”必须通过【不是…而是】的“因非而是”的【后因果关系逻辑】才能成立(参考现实中的例子:一个“德高望重”的名人,因某天被发现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就“人设崩塌”了,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千夫所指,万众唾弃)。
8 p: n" r3 {' Q5 K" v2 E- B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属于“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深、中、浅三重思维倒错,皆为佛门《心经》中指出的——“颠倒梦想”。指出思维的颠倒梦想,才是“哲学界哥白尼式革命”的彻底批判。
8 E8 X7 T/ g% u由于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不彻底,因非而是的理性,需要不断地否定相对性,最后必然地,会重新跃迁到缺失相对性的绝对主义范畴。因此,尽管有认识论方面十分烦琐的论证,康德的本体论最终还是功亏一篑,重新回到柏拉图的理念论——《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有关伦理学方面的“绝对范畴律令(定言令式)”,及《判断力批判》中“假设”的上帝,都是应然属性的绝对主义伪命题:一组新的二律背反——为了道德完善必须信仰上帝;信仰上帝意味着道德不完善(注:这里的“上帝”具有哲学意义上的抽象性,并非具体的宗教意味的“神”)。也即是:信仰是为了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但信仰同时意味着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7 @! ?* G/ B5 U: N$ l- q8 u( q
有关康德个人生平的传记里,对康德“没有生活,也没有事件。他在柯尼斯堡闲静偏僻的小路上,度过了机械地定规的差不多是抽象的独身生活(德国诗人海涅语)”不乏赞美赏识之词。但笔者认为,这反而是康德活在象牙塔里,根本不懂人性的明证。因此笔者形容康德的道德伦理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四海而不得。) R' j( U# e2 u
颠倒梦想,是人间的“常态”。而西方哲学的“成就”,不过是在颠倒梦想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如果说哲学指的是西方哲学,因此认为中国没有哲学。笔者认为:这种哲学——不要也罢。而笔者自己,则是把西方哲学作为人生思考的反面教材。6 I2 f; ]- I' B# f
/ y5 z8 R7 |4 D/ P
* l. j: F' e2 r1 J9 A' @" w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