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回复: 1

[東漢] 🌺推荐转发好文 鲁潜墓志 毋庸置疑/文赵跟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3 05: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推荐转发好文

鲁潜墓志 毋庸置疑/文赵跟喜
原创 涧尾居 涧尾居赵跟喜  2024-04-30 11:19河南


赵跟喜:由鲁潜墓志指证高陵曹操墓,这是个旧话题,文字也是旧文。      
       关于曹操墓的真伪,曾几何时,舆论鹊起,2010年9月,奉省文物局之命,随同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 、河南博物院原院长任常中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先生赴安阳高陵考察曹操墓,我负责鉴定鲁潜墓志(因鲁潜墓志文中述及曹操墓方位),乃有此考证文字。[抱拳][咖啡][咖啡]
全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pCyEwkoDsD04qLV1cJI9Q

鲁潜墓志 毋庸置疑/文赵跟喜
原创 涧尾居 涧尾居赵跟喜  2024-04-30 11:19河南

图片一:鲁潜墓志拓本

一、关于鲁潜志石
    由鲁潜墓志指证曹操高陵,遂致鲁潜墓志被指造伪,孰是孰非,莫衷一是。笔者日前有幸见到鲁潜墓志,认为该石符合出土石刻之所有特征,确认鲁潜墓志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墓志之作,意在传世,其渊渊演延,承替有序。先碑而志,由长及方。迨至北魏,渐成定制,隋唐以降,风尚不灭。墓志形成方形定制后,大多有盖。盖为盝顶(类覆斗状),置于志上,称为一合。
    鲁潜志石为长方形。石长36、高20·5、厚4 厘米。志文14行,满行9字,末行三字,计120字。隶书。字行间有棋盘格。其现状特征如下:
    1·表象:符合出土石刻色质。前人刻石,或造像,或镌文,皆藉以传世。或裸露于野,或深埋幽壤,历年弥久,各有表象可辨。石刻置于墓穴之内,千百年不见天日,或被水浸,或遭土掩,石面形成沁色,所谓“包浆”者,非今人所能为。鲁潜志石表面“包浆”甚好,毋庸置疑。石刻凡埋于土中者,会在石面形成石化附着物,俗称“水锈”。鲁潜志石边侧附有“水锈”一层,抚之挂手,也符合出土石刻特征。
    (凡造假“水锈”者,必使用化学物混成粘结,此法最不能遮行家眼目,以手抚之,与自然形成之“水锈”感觉不同。作伪“水锈”与石面粘结不牢,若置于室外或潮湿处,一段时间后会有脱落或收缩缝隙。鲁潜墓志已出土十年之多,“水锈”完好,故毋庸置疑。)
    2·工艺:鲁潜墓志为石灰岩石质(青石),历代石刻大多采用此类石料。石料磨制成型,需要多种工序和专用工具。以手工制作。墓志石面只是基本水平,有些志石定型后还要手工抛光,抛光后的石面显油黑色,发亮。鲁潜志石符合古人手工制作特征,切经过浅度抛光,石面基本水平,整体略有不平处。工艺制作完全符合前人技艺特征,故毋庸置疑。
    (凡作伪石刻者,多用砂轮磨制,若不用油石磨平,皆有痕迹可寻,即使磨平抛光,却无岁月痕迹。行家一看便知。)
    3·镌刻:鲁潜墓志镌刻技艺精湛自然,符合前人制作特征。墓志镌刻技艺高下不同,或与书丹毫厘不爽,或有悖书法,依样葫芦,或直接石上凑刀。古人刻石,镌后继续修饰字划,字划凹陷处都要修饰光滑,或平底,或弧形,大体笔画深浅有致。鲁潜志石刻工为专业工匠,技艺较精。再者志石表面有线状棋盘格,古人在石面书丹前,先以专用工具画出棋盘格,格线细若游丝,划痕深浅一律。鲁潜志石镌刻和棋盘格制作皆符合其特征,故毋庸置疑。
    (凡作伪石刻者,今有两种,一为手工,因非专业,技艺拙劣,因在意形似,导致字痕深浅不一,再者棋盘格以雕刀划之,亦与古人技法工具不同。故辨认石刻,只须看拓片背面印痕,即可认定真伪,此系专业,乃年长日久之经验,非外行者所能掌握。二是电动雕刻机制作,或用电脑操作,金刚砂冲击刻字等。这些制品较精美,复制时不改形状,但作伪痕迹更加明显,一看便知。)
    4·痕迹:鲁潜志石尚有多种痕迹符合出土特征。笔者仔细观察,在志石边侧发现有植物根茎遗留线状痕迹。这是造假者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志石随葬入土后,墓穴封闭,室内短时间内有孢子类生物长出线状物体,有的附结在志石表面,后因无氧,死亡后变成黑色碳质物。这些根须在志石表面形成印痕,纵横交错,非今人所能为。鲁潜志石此痕虽少,但清晰可辨,故毋庸置疑。
    (凡作伪此痕者,大多以棉纱蘸以机油缠绕烧之,但烧后非碳质,以手指捻之,即成灰粉,不能惑人。亦有将陶俑或石刻埋入土中,让其附着孢子根须者,但根须皆为白色,无法使其变黑,故不能以假乱真。)
    5·其它:鲁潜志石背面未经精细加工,留有手工以粗石磨制痕迹,且未抛光。原始痕迹明显,故毋庸置疑。
    6·辨识志石真伪,尚有诸多方法,依次一一比对考证鲁潜志石,皆无一处符合作伪之迹象。笔者工作所系,见识历代墓志三数千方,尚有一定经验。并且关注作伪墓志作者,地点,特点,方法,流散处等。据此考证鲁潜志石,故毋庸置疑。

图片二:右起:河南博物院原院长任常中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  笔者

二、关于鲁潜志文
    1·鲁潜志文文式逻辑有些混乱,语句稍显颠倒,笔者以为是正常现象。这种方法有口语式叙述特点。墓志在北魏已成定制,但文式不一,此种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文式规范之隋唐,也能见到此类行文之墓志。
    2·三国时期文字尚不规范,俗字使用不一。字体写法常见左右倒置,上下颠换。如“魏”字亦写为“巍”,鲁潜志文中“巍”字实为将上边之“山”字移至下边所致。笔者意为是当时的一种写法,不足为奇。
    3·鲁潜志文中有一“𘸲”字,笔者所见藏否双方皆回避不谈,“𘸲”字见《康熙词典》:“《字汇补》与师同。見杨震碑阴。按帅字有所类所律二切,师字必伪也,当作与帅同。”据此应为“帅”字。唐贞观十三年壮武将军行太子左卫副率段府君(元哲)墓志铭云:“昭遣庞玉为行军元帅,授公行军长史”,其“帅”字即用“𘸲”字写法。故检索于此,就教方家,或有利于更确切地解读鲁潜志文。
       4·鲁潜志文中有“上党解建字子泰所安”句,曾被人误读为“子秦”,以致反复谬引。笔者所见流传拓片,其“泰”字清晰可辨,经验证墓志,确认无错。录“泰”为“秦”,实为研用者不慎所致。今予纠正。
    5·关于鲁潜志文解读,复旦大学李旻先生等已有较为详细解读,并延及鲁潜生平及相关人事。此已深入学术研究范畴,恕不赘述。至于干支写法,墓志文中习以为常,甚至有推算错误的记述,大可不必据此纠结不休。
    6·墓志铭所载史料,乃佐证历史之重要文献。其作用有三:1·正史。证明史籍记载之确实;2·补史。补充史籍记载之缺失;3·纠史。纠正史籍记载之舛误。此乃新文献之功用,若以史籍纠直出土文献,则本末倒置,未免偏见求疵,此治学者不可取之径,好史者不可取之法。

 图片三:笔者在安阳曹操墓地

三、关于鲁潜志文指示方位写法
    墓志铭是一种独特文体。定例有三部分组成。
    一为志题。署朝代,职官,籍贯,姓氏等。如:《魏熙平元年岁在丙申岐州刺史赵郡王故妃冯(会)墓志铭》。又如:苏珽撰《大唐故仙州刺史衡府君(守直)墓志铭并序》。
    二为志文。记载志主世系爵里,生平事迹,配偶子嗣,卒葬时地。
    三为铭文。或三四言,或五七言,概述志文内容,多为谀辞之类。
    鲁潜墓志概述了志主身份,卒葬时间地点以及具体方位,墓葬深度等。其中言及“故魏武帝陵”。因此鲁潜志石成了曹操墓的重要见证,其真伪颇受质疑。其中关于墓地方位的记述所受非议最多。此类写法司空见惯,举例如下:
    1· 以祖茔为坐标。
        如:北魏孝昌二年于簒墓志:“迁窆于先茔之北”(洛阳伯乐凹出土)
            隋仁寿元年杨宏墓志:“窆于华阴东原之旧茔”。
            大周(北周)建德三年越勤君(杨操)墓志:“归葬华阴之旧茔”。   
    2· 以地理为坐标。
        如:隋大业十年张轲墓志:“迁葬于河南郡河南县之灵渊里”。(洛阳城北前海资村出土)
            隋开皇七年杨文思墓志:“迁窆于华阴县习仙之里”。
            隋大业六年张芳墓志:“殡于宫城东北廿十里邙山之阜”。
            东魏元象二年公孙略墓志:“迁窆于漳水之西野岗之东”。
            东魏兴和三年李艳华墓志:“窆于邺城之西北十有五里”
            东魏兴和三年李挺墓志、李挺妻刘幼妃墓志、李挺命妇元季聪墓志均载:“葬于邺城之西南七里豹祠之东南二里半”
            北齐河清三年赫连子悦妻闾炫墓志:“迁厝于豹祠西南五里”。
            北魏建义元年元彝墓志:“葬于京西谷水之北”。(洛阳城西柿园村出土)
            北魏永安二年比丘尼元纯陀墓志:“卜窆于洛阳城西北一十五里芒(邙)山西南别名马鞍小山之朝阳”。
            隋仁寿元年卢文机墓志:“葬于涿县西北廿五里住山之阳”。
            隋仁寿四年刘宝及妻王氏墓志:“窆于闲居乡黄门桥西二里”。
            隋仁寿四年符盛及妻胡氏墓志:“殡于闲居乡黄门桥之西一百余步”。
    3·以显著物体为坐标。
        如:北魏太昌元年元袭墓志:“陪葬长陵”。(洛阳城北安驾沟村出土)
            北魏正光元年赵光墓志:“永窆于苌(长)陵之侧,西去瀍涧之水五里有余,东去武穆王陵二里之半。”(洛阳姚凹村出土)
            大周长安四年王姜嫄墓志:“权殡于长夏门西南合宫县界孙村西北一里”。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元弼墓志:“窆于西陵”。(洛阳城北南北庄西北出土)
            北魏正始四年元鉴墓志:“窆于长陵之东岗”。(洛阳城北海资村出土)
            北魏延昌四年山晖墓志:“迁窆于北芒(邙)山恒州使君墓之东”。(洛阳城东北太仓村北出土)
            北魏熙平元年吐谷浑玑墓志:“葬于孝文皇帝大陵之东北”。(洛阳北姚凹村出土)
            北魏熙平元年元广墓志:“(葬)芒(邙)阜之阳,长陵之左”。(洛阳北姚凹村出土)
            北魏神龟二年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窆于长陵大堰之东”。
            北魏神龟三年元晖墓志、建义元年元悛、元愔墓志均载:“迁葬于洛阳西四十里长陵西北一十里西乡瀍源里瀍涧之滨”。(洛阳城北陈凹村西出土)
            北魏正光元年元氏夫人赵光墓志:“永窆于苌(长)陵之侧,西去瀍涧之水五里有余,东去武穆王陵二里之半”。(洛阳姚凹村出土)
            北魏正光二年穆篡墓志:“迁窆景陵之右”。(洛阳西北水泉村出土)
            北魏正光四年元仙墓志:“葬于景陵之东阿”。(洛阳北徐家沟出土)
            北魏孝昌二年世宗嫔李氏墓志:“葬于洛阳景陵垣”。(洛阳北南石山村出土)
            北魏正光四年元灵曜墓志:“祔葬长陵”。(洛阳北后海资村西北出土)
            北魏正光四年元斌墓志、建义元年元均之、元周安墓志均载:“葬于长陵之东”。(洛阳城北后海资村、徐家沟村、南陈庄出土)
            北魏正光五年元子直墓志、元崇业墓志均载:“葬于长陵之东北”。
            北魏孝昌二年公孙猗墓志:“迁葬于终宁陵”。(洛阳小梁村北出土)
            北魏孝昌二年元朗墓志:“葬景陵东岗”。(洛阳北后李村出土)
            北魏孝昌三年于篡墓志:“葬于芒(邙)山之西垂,帝陵之东坡”。(洛阳东北刘家坡村出土)
            北魏建义元年元廞墓志:“窆于竟(景)之东”。(洛阳北安驾沟出土)
            北魏永熙二年张宁墓志:“窆于孝明皇帝陵西南二里马村西北”。(洛阳太仓村西出土)
            北魏永熙二年王悦及妻郭氏墓志:“合葬于芒(邙)山南岭定陵西岗”。(洛阳北西山岭头村出土)
     墓志文中写明葬地,坐标所指,或茔域,或山陵,或河流,或村落,或城廓,或帝陵,不一而足,不胜枚举。鲁潜志文指示方位用法十分正常,不足为奇。笔者仅选隋以前墓志中此类记述法如上,藉供参考。

图片四:右起:河南博物院原院长任常中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   笔者

四 、其它
     笔者日前新见《唐故通议大夫守夔王府分司东都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吴兴姚府君(勖)墓志》一方,志文叙述茔域位置甚详,录供参考。
    志文曰:“高王父府君皇中书令梁国公谥文贞  茔去《寂居 》东南六百廿十一步。曾王父府君皇邓、海二州刺史光禄少卿  茔在《寂居》南八十二步。王父府君皇河南府河南县丞赠太常少卿  茔去《寂居》东北三百一十五步。烈考府君皇宣州泾县主簿赠刑部员外郎  茔在《寂居》南,地相接。梁公至员外府君讳字具在。列考玄堂记平凉、颍川二公之词····。
    姚勖,字斯勤,唐名相姚崇曾孙。历任监察御史,佐盐铁务,迁谏议大夫,终夔王傅。勖晚年“自作寿藏于万安山南原崇茔之旁,署兆曰《寂居穴》,坟曰《复真堂》,中剟土为床曰《化台》,而刻石告后世。”见《新唐书·卷一二四·四三八八页》
    勖致力史学,撰有《后梁略》十卷等,晚年多为族人撰写墓志。姚勖墓志为其自撰。志文中以《寂居》为坐标,详细标注了其四代祖茔位置。行文别致。

图片五:笔者在安阳曹操高陵

 五、干支使用
     墓志记述死者“卒葬时地”,必详细说明具体时间,尤其安葬时间。而以干支记述,是古人通用的方法(甚至记错干支者亦不鲜见)。玆举例如下:
    1·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元桢墓志:“以其年十一月庚申朔廿十六日乙酉窆于芒山”。
    2·北魏景明元年元泰安墓志:“大魏景明元年岁次庚辰十一月丁酉朔十九日乙卯景穆皇帝之孙···故”。
    3·北魏延昌二年贵华恭夫人王普贤墓志:“魏延昌二年太岁癸已四月乙卯朔廿十三日乙已薨于金墉之内”。
    4·北魏正光四年元引墓志:“正光四年岁次癸卯二月戊午朔廿十七日甲申葬于西陵”。
    5·隋开皇十一年尔朱敞墓志:“以开皇十一年岁次辛亥十一月己卯朔廿十四日庚寅葬于灵山”。
    6·隋仁寿三年张俭及妻胡氏墓志:“大隋仁寿三年岁次癸亥八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合葬于河阴界内”。
    7·隋开皇九年杨叉墓志:“大隋开皇九年岁在己酉三月甲子朔廿十一日甲申奉迁于华阴县。”
    8·隋大业二年杨实墓志:“粤(大业)三年太岁丁卯八月丁丑朔廿十六日辛丑,归葬华阴”。
    9·北齐太宁二年法懃禅师铭记:“太宁二年岁在壬午正月辛未朔五日薨于云门寺”。
    10·北齐河清元年崔宣华墓志:“以大齐河清元年岁次壬午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将祔先茔”。 
    固笔者认为,以干支记述方法之用进而否定鲁潜志石是不可取的。
                                              2010.9.24--27日于洛阳涧尾居

图片六:曹操墓出土画像石   
                
     赵跟喜,中国唐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文物工作,专注墓志铭研究。对墓志石刻鉴定有丰富经验。
先后录校、标注历代墓志铭文百余万字。主编有《新中国出土墓志·千唐志斋卷》、《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专辑》等。为《河南文化大典·文物典·碑刻墓志卷》副主编。 

涧尾居
会意安适,不亦乐乎!请喝茶!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 ... 9&_wb_client_=1

附图片:
图片一:鲁潜墓志拓本
图片二:右起:河南博物院原院长任常中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  笔者
图片三:笔者在安阳曹操墓地
图片四:右起:河南博物院原院长任常中 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杨育彬   笔者
图片五:笔者在安阳曹操高陵
图片六:曹操墓出土画像石   

鲁潜墓志拓本

鲁潜墓志拓本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3 08: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与分享
[合十][合十][合十]
——考古专家发现并发掘了曹操大墓,引起业界人士的争议,一时真假难以定论。此时此刻有关考古专家认为“鲁潜墓志”铭文内容涉及“曹操大墓”的位置,若该墓志鉴定为真,可成为有力的佐证。
于是有关权威部门特邀著名专家学者赵跟喜先生对“鲁潜墓志”进行专业化鉴定,最终得出考证结论:“毋庸置疑”!阅读鉴定报告全文,内容详实,专业到位,令人叹服!今特别友好推荐给各位亲友,供大家分享赵跟喜先生的“惊世之作”![强][强][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