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回复: 6

[原创] 中华道德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7 14: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4 07:03 编辑

第二卷:《阴符经》是《道德经》总纲之第三篇:中华道德哲学


《中华道德哲学  》
前言
第一:道学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一:道学是我们民族有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道学发展的历史
1:道德关系探源
2:道学的历史
3:再换一个角度看看道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道学是提炼中华道德哲学的基础
第三:中华道德哲学
一:中华道德哲学分析问题的总基础
二: 中华道德哲学分清问题的总规划  
三:中华道德哲学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  
(一):五行学说  
(二):道德学说  
四: 道德学说构成  
五:道德学说的应用  
六:中华道德哲学的特色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  
(二):哲学与道德的合一  
(三):文化为主的思路  
第四:中华道德哲学的基础作用  
1:透视中华文明的脉络梗概  
2:继往开来无缝连接的桥梁  
3::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石  
附件一:聊聊以哲学史透视、总摄思想史的问题  
附件二:《中国话语体系构建》建议  
附件三:畅想一下大同之后的社会  
附件四:如果我们移居火星,还会犯这些错误码?
附件五:当代国学大师应能解决哪些问题?



中华道德哲学  

前言:


我将文化分为传统文化和SHZY文化两部分,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点,之前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文化,属于传统文化;之后是革命文化和习新时代特色思想文化,属于SHZY文化。哲学是文化的骨干脉络,是软实力中的硬道理,相应的哲学也由传统哲学和SHZY哲学组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因为,文化如土地,不同的社会如同不同的大厦,地基是一样的。地基不能断裂,文化也不能出现断层。文化如土地,也有它的特性,适合种什么庄稼,是由符不符合特性决定的,符合就长得好,就有丰收;不符合,收成就不好,就会挨饿。

历史实践证明,SHZY文化适合中华的文化大地;同样证明,传统哲学和SHZY哲学是相适合的。传统哲学有哪些先进因素,马哲为什么行?为什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肯定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成为了内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随着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是必然的要求,核心就是哲学的复兴。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先进的科学性的因素挖掘出来,打造出 传统哲学和SHZY哲学的无缝连接的桥梁,对这个时代大问题做出我们的回答。
                          



道德学说的道、德、仁、义、礼、法、兵是全面解决问题的总方法,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可以在道德学说这个总方法中找到相应位置。道德学说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真理的组成层次和组成方式;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尊重民心的程度是兴衰的根本动力;从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讲,就是财富分配的“均”程度如何;从社会管理的人群来讲,是由少数到多说的,由素质到方法的过程。自然的根本是道德,是创造、共享的合一;人的根本也是道德,是利义的结合。
道德学说直接脱胎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战国乱世客观上为各种治国理论提供了实践检验的平台。百家争鸣的实质,都是在“修齐治平”的大框架内提供参考,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治国理论。道德学说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伊尹《咸有一德》是民心就是王心,老子《道德经》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以百家学说对人性尊重的程度不同评说了各种理论上的优劣得失,我以此做为道德学说的核心思想,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哲学的核心就是德之学,民心向背之学,精神文明之学,管理方法向人性化科学化发展的趋势之学。将百家争鸣的粒粒明珠,提升为一串明珠,成为一套有中国特色话语的系统的治国理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4: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4 07:04 编辑

                                 


                                    四:道德学说构成


                            老子《道德经》讲:“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 这段经文是提炼道德学说的道、德、仁、义、礼、法、兵系统方法的依据,是全面解决问题的总方法,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可以在道德学说这个总方法中找到相应位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5: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4 07:05 编辑

           
                                
                                    
附件一:聊聊以哲学史透视、总摄思想史的问题
摘要:以哲学史透视、总摄思想史作为编撰《中华思想通史》的思路,不错。只是,要对我们哲学系统化的完整性和对哲学理论化的高度性有充分自信做为前提。系统化的完整性就是本体到现象的结构完整,由本体论、认识论(规律论)、方法*论的层次完整,老子道学本体论就是系统化的代表作。理论化的高度性指的是抽象、概括能力的高度,是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体现,如易学阴阳四象和矛盾三大规律相通,六千年前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源头;道学三千年前的五贼、五德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无缝连接。
中华传统哲学和马哲对比理解,理论化和系统化结合可以阐述出思想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哲学有着相同的来源,就是矛盾三大规律, 马哲侧重社会中人群之间的关系,从物质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传统哲学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是物质文明的顶级理论,一个是精神文明的顶级理论,二者结合,殊途同归,共同构成特色文化不可分割的坚实基础,成为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气派的实质内涵。
历史曲折发展,我们用数千年的代价明白了这一问题,如果我们移居火星,我们创造的社会,还会犯这些错误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6: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4 07:05 编辑

附件五:当代国学大师应能解决哪些问题?

当代国学大师应能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传统哲学和马哲无缝连接的问题,打通共同融入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渠道;二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大哲学理论支持。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解释可验的世界,唯心解释超验的世界,要严格区分适用领域、范围,不能混淆,否则就会陷入迷信的泥坑。因此,我觉得宗教领域应该加强正面引导,一是引领信教者信仰平和的宗教,反对极端思想的宗教;二是更多的阐述出宗教理想天堂和共产主义现实理想世界之间的相似性、相通性,筑牢以无神论为骨干的、以善神论为基础、以现实理想为立脚点的宗教新格局,为我们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储备战略思想基础。

------共建共融共享的理解,也是对立统一基础上的理解;动态平衡的理解也是对立统一基础上的理解。一方面要强调、提倡好的一面,一方面要避免天真、做好预防工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5: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9 16:22 编辑

  老子讲,如果不能以道治国,做到无为而民自化;其次,就以道的作用、功能,也就是“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民心;其次,就是通过广施恩惠来积极主动地引导民心;其次,依靠社会公理来约束民心;再次,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但表面形式上要符合规矩;再次,型式也突破了,就意味着侵害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了,是不稳定的因素,必须靠“法”来强治管理;再次“法”的界限也起不到作用,只能靠“兵”来镇压、铲除了。由此,可知“礼之薄”为什么会是“祸乱之首”了,而老子只讲到礼,不讲“法、兵”,到此已可看出结果而不必讲了,所以有“法”以不用为妙,“兵”以不战为妙的观点。        
如此解释是针对仁、义、礼的内容来讲的,这样似乎还看不清和道、德的优劣、先后来,这是因为没有结合实施这些理念所取得的效果来分析的结果。如果从被治理者的角度来看待效果的话,则是人性化逐步降低,对被管理者人格尊重程度逐步降低,管理手段由隐而显,由显而强加的变更,从管理对象来讲是以治心为上逐步向治人为主的变化的过程,造成的结局也必然是以人人向善,以德自律,而向依靠礼法型式的约束,才能维护统治的结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5: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9 16:20 编辑

六:法        
 法有规范性和普遍性,有强制性。法家实用在于法如火的威慑作用,德法结合则可以刚柔并济,否则太钢易折,不会长久。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注:《史记·太史公自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15: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无屮 于 2024-5-29 16:19 编辑

附件一:聊聊以哲学史透视、总摄思想史的问题

摘要:以哲学史透视、总摄思想史作为编撰《中华思想通史》的思路,不错。只是,要对我们哲学系统化的完整性和对哲学理论化的高度性有充分自信做为前提。系统化的完整性就是本体到现象的结构完整,由本体论、认识论(规律论)、方法*论的层次完整,老子道学本体论就是系统化的代表作。理论化的高度性指的是抽象、概括能力的高度,是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体现,如易学阴阳四象和矛盾三大规律相通,六千年前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源头;道学三千年前的五贼、五德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无缝连接。

中华传统哲学和马哲对比理解,理论化和系统化结合可以阐述出思想史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哲学有着相同的来源,就是矛盾三大规律, 马哲侧重社会中人群之间的关系,从物质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解释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传统哲学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精神文化的角度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是物质文明的顶级理论,一个是精神文明的顶级理论,二者结合,殊途同归,共同构成特色文化不可分割的坚实基础,成为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气派的实质内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