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回复: 3

[讨论] 《长生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7 16: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4-5-20 15:53 编辑

3fcbfa52ea3c6205090d789ca175e216.jpg


《别来无恙》

无声
无语

懵懵懂懂
简简单单

一峰一峦
一山一水
经年流转
画一幅沧海桑田


一石一木
一沟一壑
半帘幽梦
卷一笺烟雨平常

寒雪浅舞
红梅溢香

棉柔的细雨
悠长了小巷

看到过 花开
听到过 花败

捻一朵花枝
画一方景象

亦浓
亦淡

潇潇挥洒

亦浓
亦淡

辜负
或离散


-----------------------------------------------------------------------------------------------------------------------------------------------------------------------------------------


《长生之道》-简述道家老子思想

                           

有始无终:

《道德经》开篇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宇宙之起源,天地之本始,万物之根蒂,造化之枢机。本源和本体,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本源的构成,是事物产生的根源或者说依据本体。同样的,本体的产生,我们会追究到根源。)

老子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本源是结论而后依据,本体是依据而后结论

老子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提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由“道”产生,道可以说是规律,总规律。道生一,好比宇宙,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已知和未知)

暂且别论河外星系(地球的生成,自有其因,亦有其果,好比移民火星?假如地球毁灭(破坏),宇宙就会不平衡?火星就会存在?)


道生一,也可以说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棒旋星系,以太阳为依据,太阳不在,万物就俱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阳的生成,是整个银河系之间相对的关系,太阳的生成,物体的变换,整体和局部都是相互关系的。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太阳照耀万物,相对来说,我们说照得到的地方是白天(定义),照不到地方是黑夜(定义),自转一周,白天就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天,我们定义不过是地球自转时间不同而有所定义有所差别,本质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定义。

“万物负阴而抱阳”,花开花落,向阳有花开,一阴一阳是谓道。
(老子说道,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祸福相依,不是相存,亦是相存。)


老子在五十一章说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在第二章也提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说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识自然,以自然准则为依照。揭示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相互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观(人类共同命运体),也就是以人类为整体,以国家为个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

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就是天人合一观(人类共同命运体),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国家治理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我们知道天人合一观(人类共同命运体)就可以很好的理解

如:
第四十八章提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就是学以致用,所学所用,当标准以至于平常,平常无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又如:
道德经第八章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如上,善是上天梯,德为长生本)


话说回来

我们知道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其它有关章节

如: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提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整体相对于个人,不尚贤,就是不主张个人(人治),以整体为标准(标准就是道德)。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有无相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是故“长生”不是生死,亦是生死



在治理上

老子《道德经》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以习常。”

(在国家治理上,老子对自然的认识,以道的规律,在国家治理上,提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是以习常,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复归其明,无遗身殃,终身不勤,终身不救)


是所谓恒知稽式,是谓玄德

老子说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以不智治国,国之福。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庄子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说: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谓中正、中和,庸谓常、用。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四书》的解释“老而不死是为贼”译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有违儒家“尊老敬长”思想。为什么人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虫?何况孔子比原壤更老,岂不是说自己更该死吗?所以这决不是孔子说此话的本意。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老子《道德经》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无相生,良性循环,向阳有花开

是故“长生”不是生死,亦是生死




(仁,义,德,礼是一种称呼,定义,定义与定义之间,失义而后礼就是说我们知道什么是礼(道理),转而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义,对于人类而已,生命是什么,对于器物而论,生命又是什么。“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同样的失仁而后义,失德而后仁都是这个意思)

可顺不可执,形式与标准,那么顺从的标准是什么?老子不上贤的主旨依据是什么?就是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圣人尊重民心,倒不如说是以民心为本心,以本心顺应自然,以道为依据。
(依据就是公道,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十六章也提道,老子说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没身不殆,众望所归,是以民心为本)


ps:老子《道德经》说的是自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其中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就是说在治理上,国家治理如何自然,国家,个人与自然如何相互自然的关系。
老子的治理主旨在人治和法治角度上解析得很清楚,关于如何治理,《道德经》里面说的很清楚,简言几篇。欢迎老师批评,指正。


ps:人治与法制,民主与明主,历史是个过程,比如现阶段考虑,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旧有就是传统,在治理上,比如针对无为而治的认识,传统的认识偏差主要就是对“天人合一观”的认识错误,在认识上造就的人治社会,人治社会的弊端从而造就西学的形式主义,(民主与明主的定义?)。以至于目前,编者觉得明主肯定是好的,“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都说的很清楚了,有问题的就是不够明主,这也是中华传统,中华文化,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开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17 16:4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4-5-20 16:01 编辑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形式与根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人治的角度看待问题,问题往往决定事实。时不则己,欢迎老师补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5: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了凡居 于 2024-5-24 15:18 编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识自然,以自然准则为依照。揭示人与自然相互之间,相互和谐的关系。(天人合一观(人类共同命运体),也就是以人类为整体,以国家为个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

老子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就是天人合一观(人类共同命运体),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如二十九章所示的意思一样
“如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道德经》说的是自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其中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就是说在治理上,国家治理如何自然,国家,个人与自然如何相互自然的关系。
老子的治理主旨在人治和法治角度上解析得很清楚,关于如何治理,《道德经》里面说的很明白,简言几篇。篇幅意思都是一样,主观交代的就是圣人之治,无为之法。有关治理的篇幅就是换个说法解释而已,说来说去,本意一样。就好像成语典故,典故很多,都是让我们明白,相对的道理。

至于理解不来,无序无章,主要也就是个说辞

理所应当
明则通,通则明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强调天人关系的统一性。

由古及今,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主要就是对于“天人合一”观的认识错误。国家治理上好比由己由已,我们说“修身,齐家,平天下”何为自己,何为国家,从而造成的人治社会,人治社会造成的弊端,比如阶级矛盾,下传上不达,阶级统治,内因不明造就阶级错误,好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属于形式,片面结构,结党营私,利己主义(圆滑世故),愚民思想,等等社会乱象,以至于今,结构上还是人治形式为主。

站在时代的风口,以现今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解释,如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相对于治理上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就是无我,自然无为、返本归真,人之所教,我亦教人,以己如已。传统文化里面也多出提及,比如儒家和佛家。儒家说“君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佛家说“空”,空亦不空。

形式和根本

中国自古都是礼仪之邦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客随主便,主随客意,儒家说君子,狭义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形式固化而有差别。广义来说就是君民一心而无差别。
怎么说礼仪呢?
喝茶说白了就是喝茶,讲究是好,信诚。有时候太讲究,即三从四德,随礼就变成随礼。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老子说: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中庸》有云“君子执中,小人而FZ庸”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好比资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然我们说自序,自序由于公正关系,我们说平等,不内耗,自然富强。我们说社会财富分配的“均”程度,不是以多顾少,也不是以少顾多,有所针对就有所比较(人为控制,就是人治范畴,人治条件下就会有阶级弊端),还是属于形式



由于自身认识方面原因,本文主要针对老子思想做出一定范围阐释。


“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题,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

革旧立新,着重优秀传统文化,编者以为主要就是围绕“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天人合一观做出甄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15: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UC3BT8}SG)YTCX[IMZI{Y_R.pn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