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7 08:20 编辑
哇,终于知道了“日中见斗”的真义。
按说,“日中见斗”,以解作“日食”为优。但是,整个西周时期,没有日全食在丰卦所值年份的纪录。
如果将“斗”解作“北斗”,除了日食外,还有什么东西能日中见之而称“斗”呢?
真有。一种天文仪器:璇玑玉衡。
《尚书·舜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孔 传:“璿,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 孔颖达 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 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
《后汉书·安帝纪》:“昔在帝王,承天理民,莫不据琁机玉衡,以齐七政。”
清 王韬 《变法上》:“铜龙沙漏,璇玑玉衡, 中国 已有之于 唐 虞 之世。”
孔安国说﹕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肯定璇玑玉衡为仪器。
郑玄说:“运动为玑﹐持正为衡﹐以玉为之﹐视其行度。”
关于璇玑玉衡的用法。
《周髀算经》卷下之一记载:“欲知北极枢,璇周四极,常以夏至夜半之时,北极南游所极;冬至夜半之时,北游所极。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冬至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此北极璇玑四游,正北极枢,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又说:“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颠,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致地而识之。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相去二尺三寸…”
又记载:“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这几段文字,是《周髀算经》从极星与天俱游的现象中,利用圭表引绳找出北极天不动点及极星周日圈大小的方法。
其间有三处“璇玑”,都解释为“转动某种天文仪器”,并且从极星转动的东西大距相距二尺三寸,根据“寸差千里、径一周三”原理确定北极星的转动直径和周长。"北极璇玑四游”是《周髀算经》立八尺表,在表端引绳观测北极四游,求得北天不动点的一种方法。
它同表端置一寸径孔借以捕日以测太阳大小,表端加游仪以“中星”法测定二十八宿“距度”,以及用晷影定方位作七衡六间图等一样,都是古圣人实地测天量地的天文实践。这种天文实践可以实地测量,也可以用天文仪器演示,或者二者结合。
《尚书·考灵曜》在记录璇玑玉衡时说:“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璇玑中而星未中为急,急则日过其度……璇玑未中而星中为舒,舒则日不过其度………璇玑中而星中为调,调则……万事康也。”这说明璇玑玉衡是可以转动、能用以测中星的仪器。这同《周髀算经》中测二十八宿距度(《周髀算经》之二十八宿距度实为二十八宿距星之地平方位角间距,与浑仪所测赤经差有区别)的方法一致。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也有璇玑玉衡的记载;“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摄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皆系于斗。"
《史记·律书》中记载:“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钟律调至上古,建律运历造日度,可据而度之,合符节,通道德,即从斯之谓也。”可见,璇玑玉衡与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有密切的关系。
再看丰卦之二爻:
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如果是日中见到了日食,自然会有疑疾,但怎么还会“有孚发若”而吉利呢?
如果将日中见斗解作见到了“璇玑玉衡”这种关于北斗的仪器,担心“日中规其晷”不如度,自然也会有“疑疾”,于是诚心地用乐器调和阴阳,各种乐器如晷度则响应,自然吉利。
夏至时,阴阳不和,调阴阳。
孟春时,也用璇玑玉衡来测定阴阳,阴阳和,则优待祖先神的替身“夷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