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1-28 19:30 编辑
贲卦
▅▅▅▅▅上九:白贲,无咎。
▅▅ ▅▅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 ▅▅ls: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九三:贲如濡如,永贞吉。
▅▅ ▅▅六二:贲其须。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上九:白(1)贲,无咎。
【注释】
(1)白:素白色。
【译文】
上九:用素白色修饰,没有危险。
【解读】
1.贲卦上九爻的爻辰解说
贲卦上九爻的爻辰为仲秋酉月。
《月令》云:
(仲秋),天子居总章大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
“白贲,无咎”——中国古代五行说中,以五色配五季,春青、夏赤、长夏黄、秋白、冬玄。仲秋以素白色修饰,是保持本色不变,以白为饰,得其本性,何来灾咎?
2.贲之明夷的爻辰解说
贲卦上九爻变,其上卦由艮☶变为坤☷,全卦称为贲䷕之明夷䷣。贲卦上九爻的爻辞与明夷卦的卦象相关,明夷卦坤上离下,坤为藏、为晦,离为亮丽、为光彩,因此明夷卦有隐藏光彩、保以本色之象。
明夷卦上六爻的爻辰为季秋戌月,其爻辞为:“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月令》云:
(季秋),天子居总章右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
“不明,晦”——季秋,大火星不再出现,开始晦藏。《夏官·司爟》云:“季春出火,民咸从之。季秋纳火,民亦如之。”《太平御览·火部·卷一》记载:“凡出火,以火出。建辰之月,火始出。……建戌之月,大火星伏在日下,夜不得见,则令民内火,禁放火也。”
“初登于天”——指红色的大火星季春黄昏始出于东方,大火星是百姓观测季节的重要星象,通过观测大火星来确定季节,历史很早,殷历的正月在季春,商代的上半年可以通过观测大火星的运行来观象授时。
“后入于地”——指季秋大火星夜里开始隐伏,不能再通过观测大火星确定季节,所以,《月令》云:“(季秋)为来岁受朔日。”从季秋就要颁布历法,发布禁火令,防备火灾。但是,季秋所配正色依然是白色。
《甲骨文合集》12488记有“火,今一月其雨”,《甲骨文合集》7966记有“贞,于敦去火,六月”,“火,今一月”和“去火,六月”,恰好说明商代从一月至六月的上半年都应能观察到大火星,从而来“以火纪时”,敬授民时。
明夷卦上六爻通过大火星“初登于天,后入于地”,告戒世人,光明后有黑暗,黑暗后会光明,这是人生世态。
《孔子家语》记载:
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
这说明,孔子虽然尚不清楚贲卦的爻辰说和变卦说,但也知道在道德修养上保守本色的重要性。《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感到不平的真正原因,是自认为保有本色,所遇环境却非正色,明珠埋尘,怀才不遇。
3.贲卦上九爻和贲之明夷的话题关联
贲卦上九爻的仲秋,强调要以素白色修饰,保持本色不变。
到了贲之明夷的季秋,强调要象大火星一样隐藏光芒,发布禁火令,懂得阴阳消息之道,季秋所配正色依然是白色,因此,要在黑暗中隐藏光芒,坚守本色。
【时义】
仲秋之月,要以素白色修饰,保持本色不变。
客案:白贲,不是不施饰,而是饰以本色,表里如一,如此,则文质彬彬。如果不通象数,不知秋季的正色为白色,岂能彻底了解“白贲”的真正意义?如于春夏“白贲”,岂能无咎?如于六五爻的“贲于丘园”之时,难道可以“白贲”?
贲之时义大亦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