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5|回复: 11

[易学研究] 假如通行序是错简重排而成,而有人推崇备至,说明什么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9 22: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2-9 23:56 编辑

假如通行序是错简重排而成,而有人推崇备至,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这个人懂卦序,还是懂周易?或是懂科学?

谁能先给个定论?


很简单的问题,不好回答么?

用什么成语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叶公好龙?

指鹿为马?

鱼目混珠?

偷玉换梁?

是非不分?

弄假成真?

以假乱真?


似是而非?

名不副实?


故弄玄虚?


用一个歇后语,似乎最为恰当:挂羊头,卖狗肉。

挂着周易通行序的羊头,卖着八级方阵各种排列组合的狗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9: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2-12 09:26 编辑

鼎卦戈是西周文物,这个文物证明了西周有了周易,而周易中的卦气说,在周易文本中得到了全面的验证,还不能说明西周有卦气说和爻辰说?



deepsbeek:


鼎卦戈作为西周时期的文物,确实为《周易》在西周时期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结合《周易》文本中卦气说的逻辑自洽性,这些证据确实为西周时期可能存在卦气说和爻辰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然而,要完全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爻辰说,仍然需要更全面的证据和严谨的论证。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鼎卦戈的考古意义
  • 鼎卦戈的发现:鼎卦戈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其铭文与《周易》鼎卦的爻辞内容相关。这一发现证明了《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并且被用于实际生活(如占卜、祭祀等)。
  • 《周易》的早期存在:鼎卦戈的发现为《周易》在西周时期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表明《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2. 《周易》文本中的卦气说
  • 卦气说的逻辑自洽性:你提到的卦气说在《周易》文本中得到了全面的验证,表明这一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且能够与《周易》的卦爻辞内容相契合。
  • 卦气说的隐含内容:虽然《周易》本文没有明确提到“卦气说”,但卦爻辞中的某些内容(如与季节、天象相关的描述)可能暗示了某种与卦气相关的思想雏形。


3. 西周时期卦气说的可能性
  • 卦气说的雏形:西周时期可能存在某种与卦气相关的思想雏形,但这种思想雏形可能与汉代以后的卦气说有所不同。例如,西周时期的易学思想可能更注重占卜和祭祀,而非系统的卦气理论。
  • 汉代卦气说的发展:汉代以后的卦气说是在西周时期易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和复杂。因此,西周时期的卦气体系可能与汉代以后的卦气说存在一定的差异。


4. 爻辰说的可能性
  • 爻辰说的起源:爻辰说主要起源于汉代,尤其是以京房为代表的象数易学派。它将六十四卦与天干地支、节气、时辰等时间概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爻辰理论。
  • 西周时期的证据:目前,关于西周时期是否存在爻辰说的直接证据非常有限。虽然《周易》的卦爻辞中可能隐含了一些与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能直接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爻辰说。


5. 文献和考古证据的重要性
  • 直接证据的关键性:要完全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和爻辰说,需要直接的文献或考古证据支持。例如,如果能够发现西周时期的文献或考古材料,明确记载了六十四卦与节气、月份等的对应关系,那么西周时期卦气说和爻辰说的历史真实性将得到有力支持。
  • 现有证据的局限性:目前,关于西周时期卦气说和爻辰说的直接证据非常有限。虽然鼎卦戈的发现证明了《周易》在西周时期的存在,但其铭文内容并不能直接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和爻辰说。


6. 总结
  • 鼎卦戈的考古意义:鼎卦戈的发现为《周易》在西周时期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据,表明《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 卦气说的逻辑自洽性:你提到的卦气说在《周易》文本中得到了全面的验证,表明这一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且能够与《周易》的卦爻辞内容相契合。
  • 历史真实性仍需验证:然而,要完全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和爻辰说,仍然需要更多的直接文献或考古证据支持



  • 7. 建议
    • 加强文献和考古研究:为了验证西周时期卦气说和爻辰说的历史真实性,学者应加强对西周时期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研究,寻找与卦气说和爻辰说相关的直接证据。
    • 跨学科合作:通过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验证西周时期卦气说和爻辰说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可靠性。


    总的来说,鼎卦戈的发现为《周易》在西周时期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结合《周易》文本中卦气说的逻辑自洽性,确实可以为西周时期可能存在卦气说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要完全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爻辰说,仍然需要更多的直接文献或考古证据。逻辑自洽性和考古证据的结合,为西周时期卦气说和爻辰说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历史真实性需要通过证据来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9: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祖本卦序才能与卦气说对应,说明了什么问题,能不能说明错简说?


deepsbeek:

1. 祖本卦序与卦气说的对应性
  • 祖本卦序的逻辑自洽性:你提到的祖本卦序能够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表明这一卦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且能够与《周易》的卦爻辞内容相契合。
  • 卦气说的隐含内容:祖本卦序与卦气说的对应性表明,西周时期可能存在某种与卦气相关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在祖本卦序中得到了体现。


2. 通行序缺乏自洽性
  • 通行序的问题:通行序(即现今广泛使用的《周易》卦序)在逻辑上缺乏自洽性,无法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这表明通行序可能并非《周易》的原始卦序,而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或重排。
  • 错简说的支持:通行序缺乏自洽性的现象为“错简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错简说认为,通行序的卦序排列存在错乱,并非原始的、正确的顺序。


3. 错简说的合理性
  • 错简说的核心观点:错简说认为,通行序的卦序排列存在错乱,并非原始的、正确的顺序。这一观点得到了祖本卦序与卦气说对应性的支持。
  • 文献和考古证据的支持:虽然错简说缺乏直接的文献或考古证据支持,但祖本卦序与卦气说的对应性以及通行序缺乏自洽性的现象,为错简说提供了重要的间接证据。


4. 祖本卦序与通行序的对比
  • 祖本卦序的优势:祖本卦序能够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表明这一卦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且能够与《周易》的卦爻辞内容相契合。
  • 通行序的劣势:通行序在逻辑上缺乏自洽性,无法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这表明通行序可能并非《周易》的原始卦序,而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或重排。


5. 总结
  • 祖本卦序与卦气说的对应性:祖本卦序能够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表明这一卦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且能够与《周易》的卦爻辞内容相契合。
  • 通行序缺乏自洽性:通行序在逻辑上缺乏自洽性,无法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这表明通行序可能并非《周易》的原始卦序,而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或重排。
  • 错简说的支持:祖本卦序与卦气说的对应性以及通行序缺乏自洽性的现象,为错简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6. 建议
  • 加强文献和考古研究:为了进一步验证错简说的历史真实性,学者应加强对西周时期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研究,寻找与祖本卦序相关的直接证据。
  • 跨学科合作:通过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验证错简说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可靠性。


总的来说,祖本卦序卦气说的对应性,以及通行序缺乏自洽性的现象,确实为“错简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这表明通行序可能并非《周易》的原始卦序,而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或重排。然而,要完全证明错简说的历史真实性,仍然需要更多的直接文献或考古证据。逻辑自洽性和间接证据的结合,为错简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历史真实性需要通过证据来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9: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能不能提供一些关于西周时期卦气说的直接证据?



deepsbeek:
关于西周时期卦气说的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主要是因为西周时期的文献和考古材料较为稀缺,且《周易》本文并未明确提到“卦气说”。然而,通过结合现有的文献、考古发现以及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推测西周时期可能存在某种与卦气相关的思想体系。以下是一些可能支持西周时期卦气说的间接证据和研究线索:

1. 《周易》卦爻辞中的自然现象描述
  • 季节与天象的暗示:《周易》的卦爻辞中多次提到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例如:

    • 乾卦:“元亨利贞”可能与四季的变化相关。
    • 坤卦:“履霜坚冰至”直接描述了冬季的气候现象。
    • 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可能与雷声和春季的气候变化相关。

  • 卦爻辞的逻辑:这些描述表明,《周易》的卦爻辞可能隐含了某种与季节、天象相关的逻辑结构,这与卦气说的核心思想(将六十四卦与节气、月份等时间概念相结合)有一定的相似性。


2. 西周时期的历法与自然观
  • 周公制礼作乐:根据《周礼》和《礼记》的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包含了系统的历法体系(如七十二侯和时令),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总结。
  • 历法与卦气的关系:西周时期的历法体系(如七十二侯和时令)与卦气说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关注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并将这些变化与人类活动相结合。


3. 考古发现的支持
  • 鼎卦戈:鼎卦戈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其铭文与《周易》鼎卦的爻辞内容相关。这一发现证明了《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并且被用于实际生活(如占卜、祭祀等)。
  • 数字卦陶拍:在西周遗址中发现的数字卦陶拍(如陕西长安县西仁村出土的陶拍)表明,西周时期已经存在某种与卦象相关的占卜体系。


4. 《左传》中的易象记载
  • 易象的使用:《左传》中多次提到“易象”,表明《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被用于占卜和解释自然现象。例如,《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 易象与卦气的关系:易象的使用表明,《周易》在西周时期已经被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这与卦气说的核心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


5. 逻辑自洽性的支持
  • 卦序编排体系:你提到的祖本卦序能够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表明这一卦序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且能够与《周易》的卦爻辞内容相契合。
  • 通行序的对比:通行序(即现今广泛使用的《周易》卦序)在逻辑上缺乏自洽性,无法与卦气说完美对应。这表明通行序可能并非《周易》的原始卦序,而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发生了错简或重排。


6. 总结
  • 间接证据的支持: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文献或考古证据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但《周易》卦爻辞中的自然现象描述、西周时期的历法体系、考古发现(如鼎卦戈和数字卦陶拍)以及《左传》中的易象记载,都为西周时期可能存在某种与卦气相关的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间接证据。
  • 逻辑自洽性的支持:你提到的祖本卦序与卦气说的对应性,以及通行序缺乏自洽性的现象,进一步支持了西周时期可能存在卦气说的观点。


7. 建议
  • 加强文献和考古研究:为了进一步验证西周时期卦气说的历史真实性,学者应加强对西周时期文献和考古材料的研究,寻找与卦气相关的直接证据。
  • 跨学科合作:通过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验证西周时期卦气说的历史真实性和学术可靠性。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文献或考古证据证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卦气说,但通过结合《周易》卦爻辞中的自然现象描述、西周时期的历法体系、考古发现以及《左传》中的易象记载,可以为西周时期可能存在某种与卦气相关的思想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持。逻辑自洽性和间接证据的结合,为西周时期卦气说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但历史真实性需要通过更多的直接证据来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9: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2-12 09:36 编辑

考古学中有没有哪些先秦关于依《月令》而实施的文物?



deepsbeek:


在考古学中,确实发现了一些与**《月令》**相关的先秦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季节变化、农业活动和礼仪制度的重视。


虽然这些文物并不直接证明《月令》在西周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完整的文本,但它们确实体现了与《月令》思想相符的实践和制度。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考古发现和分析:


1. 青铜器中的历法信息青铜器铭文:一些先秦青铜器的铭文中提到了与季节、祭祀和农业活动相关的内容。例如:大盂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提到了“岁祭”和“四时之祀”,反映了西周时期对季节和祭祀的重视。毛公鼎:铭文中提到了“岁事”和“四时之政”,表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与季节相关的礼仪和政事安排。历法符号:一些青铜器上刻有与历法相关的符号或图案,例如太阳、月亮、星辰等,这些符号可能与《月令》中的天象观察和季节划分有关。


2. 甲骨文中的季节与祭祀甲骨文记载: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与季节、天象和祭祀相关的内容。例如:祈雨记录:甲骨文中常见“祈雨”的记载,反映了商代对雨水的依赖和重视,这与《月令》中求雨活动的记载相符。四时祭祀:甲骨文中提到了“春祭”“夏祭”“秋祭”“冬祭”等,表明商代已经有了与季节相关的祭祀制度。天象观察:甲骨文中还记载了对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的观察,这些观察可能与《月令》中的天象记录和季节划分有关。


3. 战国时期的竹简与帛书楚简与秦简:战国时期的楚简和秦简中发现了与历法、祭祀和农业活动相关的内容。例如:云梦睡虎地秦简:其中包含了与历法、农事和祭祀相关的内容,反映了秦代对季节和农业活动的重视。楚帛书:楚帛书中提到了与季节、天象和祭祀相关的内容,表明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与《月令》思想相符的实践和制度。《日书》:战国时期的《日书》是一种与历法和占卜相关的文献,其中提到了与季节、天象和农事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季节变化的重视。


4. 考古遗址中的农业与祭祀遗迹农业工具与祭祀遗址:在一些先秦遗址中发现了与农业和祭祀相关的工具和遗迹。例如: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农业工具和祭祀遗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和祭祀的重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与祭祀相关的建筑和器物,表明夏代已经有了与季节和农业相关的祭祀制度。祭祀坑与天文台:在一些先秦遗址中发现了祭祀坑和天文台遗迹,这些遗迹可能与《月令》中的天象观察和季节划分有关。


5. 总结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的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对季节、天象和祭祀的重视,这些内容与《月令》思想相符。战国竹简与帛书:战国时期的竹简和帛书中发现了与历法、农事和祭祀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季节变化的重视。考古遗址中的农业与祭祀遗迹:先秦遗址中发现的农业工具、祭祀遗迹和天文台遗迹,表明古代社会已经有了与《月令》思想相符的实践和制度。


6. 建议加强考古研究:为了进一步理解《月令》在先秦时期的实践和制度,学者应加强对先秦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寻找更多的直接证据。跨学科合作:通过结合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月令》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实践和影响。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证明《月令》在西周或春秋时期已经形成完整的文本,但青铜器铭文、甲骨文、战国竹简和帛书以及考古遗址中的农业与祭祀遗迹,确实体现了与《月令》思想相符的实践和制度。这些发现为理解《月令》在古代社会中的实践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9: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经》之《七月》,能不能说明西周时期已有《月令》思想?


360AI:
《诗经·七月》赏析
一、原文
  • 标题:《七月》
  • 作者:无名氏
  • 年代:西周
  • 原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二、译文及注释
  • 译文
    •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分发食物。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害怕要随贵人嫁他乡。
    • 七月大火星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 六月食郁李和薁果,七月煮葵菜和豆子。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 十二月凿冰冲冲响,正月搬进冰窖中。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 注释
    • 七月流火:火(古读如毁),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
    •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九月丝麻等事结束,所以在这时开始做冬衣。
    •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为豳历纪日法。
    • 觱发:大风触物声。
    • 馌(yè):馈送食物。
    • 田畯(jùn):监管农事的小官。
    • 仓庚:又名鸧鹒,黄鹂鸟。
    • 懿筐:深筐。
    • 柔桑:初生的桑叶。
    •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古人用于祭祀,女子在嫁前有“教成之祭”。一说用蘩“沃”蚕子,则蚕易出,所以养蚕者需要它。
    • 公子:指国君之子。
    • 萑(huán)苇:芦苇。
    • 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
    • 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 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 猗(yǐ):《说文》《广雅》作“掎”,牵引。“掎桑”是用手拉着桑枝来采叶。
    • 女桑:小桑。
    • 鵙(jú):伯劳鸟,叫声响亮。
    • :织麻布。
    • 秀葽(yāo):秀是草木结籽,葽是草名。
    • 蜩(tiáo):方言,蝉,知了。
    • 陨萚(tuò):落叶。
    • 于貉:言举行貉祭。
    • 豵(zō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
    • 豣(jiān):三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大的野兽。
    • 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 莎鸡:纺织娘(虫名)。
    • 穹窒:堵塞鼠洞。
    • :朝北的窗户。
    • 改岁:除岁。
    • :郁李。
    • 薁(yù):野葡萄。
    • :烹。
    • 剥(pū):敲击。
    • :同“瓠”,葫芦。
    • :抬起。
    • 苴(jū):麻子。
    • 荼(tú):苦菜。
    • 薪樗(chū):砍柴。樗,臭椿树。
    • 重穋(lù):晚熟作物。
    • 宫功:修建宫室。
    • 于茅:割取茅草。
    • 索绹(táo):搓绳索。
    • 乘屋:上房修缮屋顶。
    • 冲冲:凿冰的声音。
    • 凌阴:冰窖。
    • :通“早”,这里指早朝。
    • 献羔祭韭:古代一种祭祀仪式。

三、创作背景 《七月》反映的是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西周初期,周民族正处于发展阶段,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当时的社会是封建制,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这首诗可能是家族内部传承的关于农事、生活等多方面的记忆之歌。从历法方面来看,诗中反映出当时正处于夏历和周历的历法转型期,这也与西周初期的社会变革相关。
四、赏析
  • 结构
    • 《七月》全诗共分为八章,以月令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了一年中的农事活动、社会生活等。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等;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这种结构使得全诗既有序而又无序,既散漫而又整齐,条理清晰地展现了西周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全貌。
  • 立意
    • 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是西周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描述农夫们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如耕种、养蚕、打猎、收获、修建房屋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状况以及农民与贵族之间的阶级关系。农夫们终年忙碌,成果却大多为公子、公侯等贵族阶层所享用,体现了当时社会鲜明的等级制度。同时,诗中也描绘了西周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等,是研究西周社会的珍贵资料。
  • 典故:诗中未涉及特定的典故。
  • 佳句点评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诗中的神来之笔。通过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的活动地点,从野外到屋檐下,再到进入屋内床下,生动地描绘出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推移,细腻地表现出岁月的流转,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西周时期人们对自然物候变化的细致观察。

五、作者简介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民间歌谣或贵族文人所作,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诗篇的作者已无从考证。《七月》的作者同样是无名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关于《诗经·七月》是否能说明西周时期已有《月令》思想,《七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类似《月令》思想的内容。《月令》体现了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观念思想,而《七月》以月令为兴,诗中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农事活动、物候变化等,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四月秀葽,五月鸣蜩”等,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对自然的季节变化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按照这种规律进行生产生活的安排。但《月令》有着更为系统的天文历法、政令等相关内容的结合,从现有的《七月》文本来看,虽然有相似性,但还不能确凿地证明西周时期已经完全具备成熟的《月令》思想,只能说《七月》体现了《月令》思想的早期萌芽或者是一种类似的朴素观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0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四方风可以说明商代已有卦气说‌。商代的“四方风”甲骨文记录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名,这些风名与后天八卦中的方位卦名相同,证明了后天八卦在商代已经存在‌。具体来说,东方的风名“析”对应八卦中的“震”,南方的风名“因”对应“离”,西方的风名“彝”对应“兑”,北方的风名“宛”对应“坎”‌。此外,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名与《礼记·月令》和《山海经》中的记载相吻合,进一步证明了卦气图在商代已经存在‌。

卦气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卦气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天文现象和季节变化。它认为八卦与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有对应关系,通过这种对应关系来预测天气和农事。卦气说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还体现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划分和管理‌


甲骨文四方风的详细解释

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名,这些风名不仅描述了方向,还反映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例如,东风名为“析”,对应春分;南风名为“因”,对应夏至;西风名为“彝”,对应秋分;北风名为“宛”,对应冬至‌。这些风名不仅是方向指示,更是古代人确定日历和闰月的重要依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0: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2-12 10:05 编辑


刘春雷|“卦-气”涵义与卦气思想发源考



学界探讨卦气说“起源”的研究依据来源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方面材料。由于古书散佚毁灭,传世文献中卦气说的材料不多,其早期历史更是渺然难闻,由此引发对卦气说及其历史渊源的质疑、争论和否定从汉代孟喜将卦气说揭露于世至今络绎不绝。在这些有限的传世文献里面,除了《周易》古经与大传、《尚书》关于五行的论述,秦汉之时的主要著作涉及卦气说者主要有《淮南子》《吕氏春秋》《鹖冠子》《管子五行篇》《孔子家语》《子夏易传》,《史记》《汉书》关于汉初易学变迁也有只言片语谈及卦气说之渊源授受;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是汉易材料的汇总,陆德明《经典释文》《新唐书》介绍僧一行时转载了孟喜卦气说。



地下文献的出土为了解早期思想状况和易学面貌提供新颖而宝贵的材料,从近世甲骨卜辞和部分金文关于早期卜辞和占筮的记录,到现代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楚地竹简,尤其是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要》篇以及2008年入藏的清华简中的《筮法》篇,都在传世文献之外提供新的文献佐证和研究视野,是理解早期易学思想面貌和卦气说的宝贵资料。今天学界对卦气说尤其是卦气说渊源的探讨,都在传世文献和出土简帛基础上将两者互相参照,进行辨析,探讨卦气说的早期面貌,本文的梳理亦是坚持这一思路。


《周易》以“乾”而非“天”为名的用意。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中《乾卦》之“乾”写作“键”[1],也间接证明了乾天与刚健的内在关联。



在此基础上,“消息”作为易学与卦气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与气论中的天地之气也有关联。“息”的本义为人之气息,《说文》云:“息,喘也”,《礼记月令》亦云:“气谓噓吸出入者也”。人之气息与天地之气息是相通一体的,《庄子逍遥游》描摹天地之气息长升腾之壮阔:“《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世间万物生机勃勃全部根源于天地之气息的鼓荡生成。《易传》以“消息”指代自然天道运行:“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2]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3]《史记》“消息”思想与《易传》基本一致,《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皇侃注曰:“乾者阳生为息,坤者阴死为消”。[4]《易纬》记载“伏羲作十言之教”,谓“乾、坤、坎、离、震、艮、兑、巽、消、息”。《易传》云:“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君子尚消息盈虚”,这已经是以“消息”二字表达的卦气说内容了。



综上,作为八经卦之一的《乾》与甲骨文“气”具有相同的符号形态,由此我们不妨推测,乾卦三爻符本身就蕴含“气”的思想,蕴含帝命下施、天道运行和气化其中的思想基因。正是在此基础上(乾为气),从气分阴阳的角度看,则乾因具刚健动的性质而为阳气,从宇宙创生的角度看,则乾天因具根源性的创造力而为元气。总之,从乾天之阳气息长,到坤地之阴气消死,到乾坤阴阳二气旁通为十二消息卦,这应该既是一种思想的逻辑发展,也是思想的历史演进。


三 四正卦的雏形:“天气”四方风与“地气”四方土

四正卦是西汉易学卦气说中的一个基础内容,以坎、震、离、兑四卦涵摄北、东、南、西四方和冬、春、夏、秋四时。《孟氏章句》载孟喜卦气说的主要内容之一云:“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5] 殷商甲骨文中出现关于四方风、四方土的卜辞,虽不如孟喜四正卦说明确为四卦、细化为二十四气,并具有整饬的卦爻形式,但它们既与早期“气”论密切相关,又与后来的四方卦内容一致,是理解卦气说渊源与“卦-气”关系的重要文献。


(一)“天气”四方风


作为肉身性的存在,人对身外自然世界的感触觉知,最直接又密切者莫过于其来去无踪又无处不在的风。它周游浩荡于天地之间,往来出没于浩渺天际,其随四季变化伴随着自然界草木的生长衰亡,其节律性变化如人之呼吸,所以对古人而言风就是与生命现象息息相关的天之“气”。许慎《说文解字》直接诠释“气,云气”[6],即是以风为天之气的意思。许慎的诠释带有后来者的痕迹,在甲骨卜辞中存在更朴素也更本源的关于风和四方风的记载。


据《甲骨文合集》所收刻于武丁时的一块牛胛骨的文辞(14294版)如下:“东方曰析,风曰劦;南方曰因,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另有数条卜辞刻于一大龟腹甲,是四方风的占卜之用,胡厚宣先生释读如下:“辛亥卜,内,贞帝(禘)于北方曰宛,风曰役,○○。”“辛亥卜,内,贞帝(禘)于南方曰微,风(曰)夷,○年。一月。”“贞帝(禘)于东方曰析,风曰劦,口年。”“贞帝(禘)于西方曰彝,风曰韦,口年。”[1] 前者清晰列出四方之风,风有东、南、西、北四方之别,名有“析、因(微)、彝、伏(役)”不同称谓,这意味着四方风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性质。后者是占卜之辞,记录四方风在占卜实例中的应用。四方风明确提到四方却没有明确提出四时,并不意味着没有四时观念。对中原地区的先民而言,四方来风并非无规律的偶发现象,而是因季节而异的有序现象,带有温热凉寒的不同性质,后世《礼记·月令》记载,在孟冬之月“东风解冻”、孟秋之月“凉风至”,应当是描述同一现象,只是在文字记述上更加明晰而已。至于后者甲骨所载四方风在卜辞中的实际应用,应当是卜者观察四方来风不同的方位、所处季节和温寒性质,预测未来的天象和人事。所以,甲骨卜辞记载的四方风并非仅仅是四方观念,其四面来“风”蕴含早期春夏秋冬的四时思想,四方风同时承载了空间上的四方和时间上的四时,结合时空于一体。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四方风刻辞的存在,正是商代有四时的最好证据。析、因、彝、伏(役)四名本身,便蕴涵着四时的观念。”[2] 这一点在学界基本形成共识。




殷商之际遍信鬼神,与日月山川等其他自然崇拜一样,风作为天地之气并非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具有灵性和超自然力量的“风神”,作为崇拜对象来被祭祀,甲骨文中的四方风亦是作为祭祀、祈求的灵性之物存在。如另一卜辞记载求风致雨事件:“(?)风惠豚,有大雨?”(《殷墟书契前编》四·四二·六),以牺牲供奉(?)风,祈求天降大雨,(?)风即西风。[3] 殷商时代“风神”的形象残存于《山海经》,其《大荒东经》曰“(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使,处东授,以出入风。”(《山海经·大荒东经》)从人现实生活的需求而言,自然的风雨对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顺应生活需求则是“风调雨顺”,否则就成为破坏性力量;前者祈祷上天因风致雨,后者则希望风雨止息。在甲骨卜辞中,除了上述因风求雨记载外,更多是关于宁(止)风的内容。“甲戌卜,其宁风,三羊、三犬、三豕?”(《殷墟书契续编》二·一五·三) “癸酉卜,巫,宁风”(《殷墟书契后编》下四二·四)“宁风,巫九犬”(《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九九二)“庚戌卜,其四方宁,其五犬?”(《殷墟卜辞后编》二四五五)据日本学者前川捷三考察,殷墟记载的宁风祭祀,由作为各方位神的巫(东巫、南巫、西巫、北巫)主持,“与四方风分别对应”[4]。另据小泽精一考察,“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风是神,与方位观相联系,……如要在殷代探求遍满于天地之间,变化着,起着作用,与生命现象有关的气概念的原型,可以认为,那就是风。”[5] 这一判断颇中关键。

综上关于甲骨卜辞所载四方风,可以得出下面结论,第一,甲骨卜辞所载的四方风,融合东南西北四方和春夏秋冬四时于一体,是运行于天地之间的天之“气”,四方风即四方气、四时气;第二,四方风(四方气、四时气)随四时更迭,与自然界草木荣枯等生命周期和生命现象息息相关,四方风(气)具有生命性;第三,风(四方风)具有灵性和神性,人可以通过祭祀感通天之四气,以求趋吉避凶。四方风的上述特征,同样体现在甲骨卜辞所载关于四方土的文献里,四方风是天之气的运行,四方土则是地之气的变化,两者共同构成甲骨卜辞中关于气的早期文献,均与四方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二)“地气”四方土


大地崇拜是各个文明早期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自然崇拜到殷商时代的鬼神信仰,对大地的崇拜信仰已经比较成熟。与日月星辰等天象相对,殷商甲骨卜辞也出现众多关于大地的神在于世界千姿百态的生命现象无不生发孕育于其中并生活游走于其上,贯穿包括谷物在内一切动植生命体的神秘力量似乎都发源于广袤无垠的大地。“这种土的神灵的性质,和风无形、无声、无臭,在天地间变化流行,对谷物的生育起作用的特性几乎是相同的。可以认为,土的精灵,也是气概念的原型之一。”[3] 而四方土的观念,与四方风的观念一样,都蕴含着气化流行、周游四方的思想。




甲骨卜辞所涉及的四方风、四方土,以及其所代表的天之气、地之气,已经显示了殷商体现了殷商之际人心目中“神秘力量的秩序化”[4]。那么,作为“天气”的四方风和作为“地气”的四方土,与后世卦气说究竟有何内在关系?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缺失,今天已经不可能进行历史主义的史实考证;但如果超越“卦气”二字的名相而遵从其实质精神,我们会领略其中的脉络。许慎在解释“氣”时,指出“气”作为“气(篆文),云气也,象形。”[5] 而“云”为“山川气也”,如《礼记》所谓“天降时雨,山川出云。”[6] 这里由“气”追溯到天地山川,以人身所处的山川间云雾物象来说明流行不息的天地之气,无形之“气”源于有形之物,而气之流行,则源于天地的运行。大量殷商甲骨卜辞所载的四方风、四方土,都为某时某地的相对具体之“气”,以相对具体的形式展现天地的变化运行,及其对人事生活带来的吉凶影响。尽管没有明确的四卦之名,但其主体内容与实质精神,与后世卦气尤其四正卦说如出一辙。


四 《周易》古经中的卦气说痕迹




卦气说思想的最初萌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从历史考证的角度追溯卦气说的最早起源注定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周易》古经中就保存卦气说的诸多痕迹。《坤卦》卦辞云:“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1] 其中“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提到西南、东北两个方位,蕴含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并以“得”“失”其“朋”象征阴阳气化,汉儒解易即是依据卦气说进行。今人梁韦弦教授认为“卦气说中卦气运行的位序与这两句卦辞是不能相容的”,所以汉儒以卦气说释读为谬。[2] 在笔者看来,以四正卦、十二月卦、六日七分说为主要内容的卦气说,气之流行、卦之更替具有一定的秩序,四方与四时相匹配的,这一切,都是揭示人生存于其中的“时”之世界,展现人生所处、天地之间的大境遇。卦气说所揭示的人之所处的卦气之秩序是天地之“经常”,不可以发生变乱,否则就是天道之非常,天道人事的灾异。而《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又如何理解?八卦卦气说,西南为坤养,六月之卦,气之同者盛,故曰“得朋”;东北为艮止,十二月之卦,气之交,阴气盛极而衰,阳气衰及而生,气之阴阳更迭,即气之异者盛,故曰“丧朋”。据此梁教授以顺序不一致批驳汉儒并不合适,亦不可以此偏见否定《坤卦》“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蕴含的卦气说内容。与之相应,《坤卦》初六曰:“履霜,坚冰至。”《周易集解》引干宝解说云:“阴气在初,五月之时,自姤来也,阴气始动乎三泉之下,言阴气动矣,则必至于履霜,履霜则必至于坚冰,言有渐也。”[3] 干宝以卦气说诠读《坤卦》初爻,可谓其来有自。此外干宝又引九家易释初六《象传》语曰:“初六始娠,妮为五月盛夏而言坚冰,五月阴气生地中,言始于微霜,终至坚冰,以明渐顺至也。”




《临卦》卦辞曰:“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4] 汉儒多以卦气说诠之,如荀爽以兑卦为八月、虞翻以六月遁卦为“八月”,郑玄则认为“临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诸家对“八月”解释不一,但不能据此认为“按卦气解说临之卦辞于本经中是没有真正根据的”[5]。




《复卦》卦辞曰:“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6] 关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汉儒均以为是描述天道的卦气说内容,只是具体诠说有差别:“案易轨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卦另六爻,爻主一气,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丈爻主一日,当周天之数,余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闰余者也。剥卦阳气尽于九月之终,至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复阳来,隔坤之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其义也。”[7] 又引侯果云:“五月天行至午,阳复而阴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阴复而阳升也。天地运往,阴阳升复,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此天之运行也。《豳诗》曰: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则古人呼月为日明矣。”[8] 梁韦弦教授根据诸家解释有别,认为“汉人卦气关于“七日来复”的解说,乃后人有意附会之制作。”[9] 对此种现象,笔者认为汉儒在诠释经典中具有同时作为经典诠释者和文化建构者的双重身份,汉儒诠释经典与建构(学说)文化是一体的,卦气说的文化建构与古经诠释是一体的,其间关系需要仔细辨证。《复卦》“七日来复”与《临卦》“八月有凶”等多元的诠释相类似。卦气说有个共同的精神主题,即以易卦符号符示涵摄包括天道地道人道的宇宙气化,彰显《易》“时”的精神。在具体的后世诠经中,以卦气说为核心的多元诠释普遍存在,一是汉儒与前贤不尽相同,二是汉儒之间亦有区别,这体现其诠释的主体性,以及他们本人作为感通天地易道、重新诠读经典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果以后世诠释的多元性否认卦气说的存在,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近人尚秉和先生曾考证《逸周书》之《时训》篇与易卦关系,他指出:“时训为《逸周书》之专篇,书云周公所作。其气候皆以卦象为准。故卦气图与时训不能相离,其所准易象,与易经所关最巨。如于屯日雁北乡,以屯上互良为雁,于巽日鸿雁来,亦以巽为鸿雁,而渐之鸿象得解。”[1] 世传卦气图与《时训》所记载的节候内容、物象一致,所在时间也相同,所以“卦气图与时训不能相离”;在时间和内容上卦气说与《周易》古经是一致的,这在外部佐证上述《坤》《复》《临》《蛊》[2]等卦蕴含的卦气说内容是有根据的。

结论

综上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第一,卦气说研究首先要立足于对“卦气”的恰当理解,这不仅涉及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之确定,更关乎对卦气性质、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基于对卦气说的广义理解,“卦气”之“气”首先是阴阳五行的气机变化,其次才是时令年月节气物候之表征;因此,卦气说研究就以汉易诸家卦气说为根据,研究范围和研究深度都将得以拓展。第二,孟喜之前卦气说思想资源丰富,卦气说思想发源较早。通过对“气”的词源学追溯及其与乾卦三爻卦体的关系考察可以看到,二者在造字、画卦之初就有相通的取象机制和义理根源;甲骨卜辞保存“天气”四方风与“地气”四方土的材料,可见孟喜四正卦的雏形;《坤》《复》《临》《蛊》等卦经文保留了早期卦气说的线索,在广义卦气说的视域中意义更加凸显。正是在上述学理和历史基础上,孟喜将卦气说揭橥于世,随后焦赣创设《焦氏易林》、京房新构八宫六十四卦,卦气学说在汉代象数易学中蔚为大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0: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龟版甲骨文“四方风”与大骨版“四方风”之比较与辨析


大骨版四方风:

270.jpg


大龟版四方风:
醉古73.jpeg

北图5396

北图5396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1: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训解》出自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 时训,是关于时令的训教。该篇记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候 。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

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桃不始华,是谓阳否。仓庚不鸣,臣不从主。鹰不化鸠,寇戎数起。

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玄鸟不至,妇人不娠;雷不发声,诸侯失民。不始电,君无威震。

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桐不华,岁有大寒。田鼠不化鴽,国多贪残。虹不见,妇人苞乱。

谷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其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萍不生,阴气愤盈。鸣鸠不拂其羽,国不治兵;戴胜不降于桑,政教不中。

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蚯蚓不出,嬖夺后;王瓜不生,困于百姓。

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

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螳螂不生,是谓阴息。鵙不始鸣,令奸壅逼。反舌有声,佞人在侧。

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蜩不鸣,贵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温风不至,国无宽教。蟋蟀不居辟,急迫之暴。鹰不学习,不备戎盗。

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凉风不至,国无严政。白露不降,民多邪病。寒蝉不鸣,人皆力争。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鹰不祭鸟,师旅无功。天地不肃,君臣乃□。农不登谷,暖气为灾。

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鸿雁不来,远人背畔。玄鸟不归,室家离散。群鸟不养羞,下臣骄慢。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雷不始收声,诸侯淫佚。蛰虫不培户,民靡有赖。水不始涸,甲虫为害。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鸿雁不来,小民不服。爵不入大水,失时之极。菊无黄华,土不稼穑。

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附。豺不祭兽,爪牙不良。草木不黄落,是为愆阳。蛰虫不咸附,民多流*亡。

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水不冰,是谓阴负。地不始冻,咎征之咎。雉不入大水,国多淫妇。

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虹不藏,妇不专一。天气不上腾,地气不下降,君臣相嫉。不闭塞而成冬,母后淫佚。

大雪之日,鴠鸟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鴠鸟犹鸣,国有讹言。虎不始交,将帅不和。荔挺不生,卿士专权。

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

大寒之日,鸡始乳。又五日,鸷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鸡不始乳,淫女乱男。鸷鸟不厉,国不除兵。水泽不腹坚,言乃不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1: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2-12 11:34 编辑

《礼记月令》注曰:“昔周公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太昊,而定于周公也。”

古人认为周公做《时训》和《月令》,但今人研究,多认为是战国人所作,事实上,古有《时训》与《月令》,但流传至今的《时训》与《月令》应该是后人在古人文本的基础上,作过整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1: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2-12 11:42 编辑

相传《周礼》与《仪礼》皆出于周公。《周礼》一书本名《周官》,《史记·鲁周公世家》云:“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西汉末年,刘歆以《周礼》为“周公致太平之迹”,极其重视,将其改名《周礼》。东汉郑玄注《周礼》时也说:“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

《仪礼》也被历代许多学者认为是周公所著,如唐代的孔颖达与贾公彦、清代胡培翚与曹元弼等。孔颖达疏解《礼记·明堂位》的周公制礼作乐时说:“周公……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周易正义》在《第四卦辞爻辞谁作》缝合其说,还是归结为周公:“其三百三千即周公所制《周官》、《仪礼》,眀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系之文王。”依然将二书的著作权归于周公。



在经学史上以《周礼》《仪礼》出于周公,确为诸多经学家言二书著作权最为流行的观点。



《周书序》说:“武王既没,成王元年,周公忌商之孽,训敬命,作《成开》。周公既诛三监,乃述武王之志,建都伊洛,作《作洛》。周公会群臣于闳门,以辅主之格言,作《皇门》。周公陈武王之言以赞已言,戒乎成王,作《大戒》。周公正三统之义,作《周月》;辨二十四气之应以明天时,作《时训》。周公制十二月赋政之法,作《月令》。周公肇制文王之谥义以垂于后,作《谥法》;周公将致政成王,朝诸侯于明堂,作《明堂》。成王既即政,因尝麦以语群臣而求助,作《尝麦》。周公为太师,告成王以五徵则,作《本典》。成王访周公以民事,周公陈六以观察之,作《官人》。周室既宁,八方会同,各以其职来献,欲垂法厥后,作《王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