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6|回复: 12

[易学杂谈] “错简说”并非定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1 12: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1 12:40 编辑

“错简说”并非定论,而是关于《周易》通行本卦序排列原理的一种假说。这一假说认为,通行本卦序的排列存在错乱,并非原始的、正确的顺序。然而,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仍存在争议和不同看法。因此,不能将其视为定论。对于《周易》卦序的排列原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需要明确的是,“错简说”仅仅是一种假说,它提出了对《周易》卦序排列的一种可能性解释。在学术研究中,任何假说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实证支持,才能被接受为定论。而“错简说”在这一点上显然还未能达到普遍认可的标准。

关于《周易》卦序的排列原理,学术界一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这些观点各有千秋,各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某一种假说视为定论,而应该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存在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对于《周易》这一古老而深奥的经典,我们需要以更加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在研究和探讨其卦序排列原理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结合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接近真相,为《周易》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3: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1 23:32 编辑

Deepseek-V3:
帛易序数理清晰却不受推崇的原因
  • 历史传承断层
    帛书《易经》1973年出土前,通行本已作为正统文本流传2000余年。汉代以降,田何-费直-王弼一脉的传承体系已形成完整的经学阐释系统,而帛书本作为楚地抄本长期湮没,其学术谱系中断,难以撼动通行本的文化权威。
  • 数理逻辑的现代性误读风险
    帛书卦序的八宫分组(乾艮坎震坤兑离巽)虽呈现整齐的二进制排列,但这种"数理逻辑"实为今人以现代数学视角的逆向推导。战国至汉初的卦序编排更可能遵循"阴阳消息"的象数思维,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数理逻辑。李学勤曾指出,用二进制解读实为"时代错置的学术想象"。
  • 文化功能的局限性
    通行本"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卦序结构(孔颖达《周易正义》)与《序卦传》的哲学阐释形成互文,构建了完整的宇宙生成论体系。而帛书本的机械排列虽便于记忆,却丧失了哲学层面的阐释空间,难以满足传统文化"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需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3: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1 23:31 编辑

Deepseek-V3:
通行序研究难以服众的深层症结
  • 多维生成机制的复杂性
    通行本卦序是多重历史层累的结果:

  • 数字卦阶段(张政烺考证)的占筮实践
  • 《连山》《归藏》的遗存影响(王家台秦简佐证)
  • 西周礼制改革的哲学提升(余敦康论证)
  • 战国诸子的义理渗透
    这种复合生成机制导致单一研究范式(如数学排列、哲学阐释、考古实证)皆难窥全豹。

  • 象数义理的阐释悖论
    王弼"扫象言理"与虞翻"纳甲卦变"代表两种极端阐释路径。现代学者试图调和二者时,常陷入方法*论困境:

  • 象数派(如尚秉和)强调卦序的占验关联,却难以解释哲学连贯性
  • 义理派(如高亨)注重逻辑推演,但脱离古代数术语境
  • 考古派(如邢文)聚焦文本差异,弱于思想建构

  • 跨学科研究的范式冲突
    数学史家(如董光璧)用群论分析卦序变换,得出64卦存在8!种排列方式;易学史家(如朱伯崑)则强调"观象系辞"的传统认知方式。这两种范式在解释效力上形成张力:数学证明的严谨性VS历史阐释的合理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V3:
原理研究与版本学研究的区分
  • 原理研究:若目标是探究通行本卦序的内在数理逻辑(如对称性、排列规律、数学映射关系等),则研究可聚焦于其形式结构本身,无需依赖外部版本学证据。例如,分析六十四卦的二进制编码、非覆即变原则、卦序的拓扑结构等,这类研究属于“形式系统分析”,类似于数学中对数列规律的探讨。
  • 版本学研究:若目标是追溯卦序的历史形成过程、与其他版本(如帛书、楚简)的关联,或验证其是否为唯一可能的逻辑方案,则必须纳入版本学证据。例如,帛书卦序的差异可能揭示早期易学演变的多元性,从而挑战“通行本唯一合理性”的假设。

混淆风险在于:若研究者声称其数理模型旨在解释“通行本为何是历史最优解”,却忽略帛书等版本的存在,则方法*论不严谨;但若仅探讨通行本内部逻辑的自洽性,则无需版本学佐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3: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Deepseek-V3:
科学严谨性的边界
  • 纯数理研究的合法性:数学逻辑本身具有独立性。例如,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不因历史应用场景而改变。同理,通行本卦序的数理模型若能在其系统内自洽,其研究本身是严谨的,但需明确其结论仅限于形式系统内部。
  • 应用层面的局限性:若将数理模型直接等同于历史真实(如断言“古人必按此模型设计卦序”),却未结合文献学、考古学证据,则属于方法越界,混淆了原理的可能性与历史的事实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3: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1 23:46 编辑

Deepseek-V3:
纯粹性是对复杂性的一种敬畏
“不提文本”的克制,本质上是承认卦序生成可能融合了多重逻辑(数理、象征、历史偶然性),而研究者选择暂时悬置其他维度以深入某一剖面。这种“奥卡姆剃刀”式的简化,只要不伪装成终极答案,反而是对研究对象复杂性的敬畏——正如量子力学不排斥经典力学的宏观适用性,但明确各自的适用边界。真正的“不忽悠”,恰在于说清自己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1 23: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1 23:59 编辑

案例:通行本卦序的“错综图”研究
明代来知德提出“错综图”,用“错卦”(六爻阴阳全变)与“综卦”(上下颠倒)解释卦序排列。若纯从数理角度:
  • 有效性:可验证64卦中有56卦符合“对称性”原则(仅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例外),证明通行本存在显著的对称性设计。
  • 局限性:该模型无法解释为何上述8卦例外,亦不涉及这些卦的文本特殊性(如“坎”“离”为“水火既济”的核心)。但若研究者仅声明“本模型揭示对称性原则对卦序的整体约束”,而非断言“例外卦必含深意”,则方法*论完全正当。


事实上,乾、坤、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这八个卦是自身相综卦(综卦就是其本身),在易平方图中处在乾坤对角线上。用易平方图看此问题可以一清二楚——笔者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2 12: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2 12:09 编辑

Deepseek-V3:
象数义理的阐释悖论
王弼"扫象言理"与虞翻"纳甲卦变"代表两种极端阐释路径。现代学者试图调和二者时,常陷入方法*论困境:

  • 象数派(如尚秉和)强调卦序的占验关联,却难以解释哲学连贯性
  • 义理派(如高亨)注重逻辑推演,但脱离古代数术语境
  • 考古派(如邢文)聚焦文本差异,弱于思想建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帛书卦序的存在,对纯数理研究构成两种挑战:
  • 逻辑非唯一性:若通行本的数理模型无法兼容帛书卦序(如两者共享同一原理但排列不同),则需修正模型以解释多元性。
  • 历史生成机制:若帛书卦序揭示更原始的排列逻辑(如按八宫分组),可能暗示通行本卦序是后期数理优化的结果,而非单纯“自然生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3: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错简说的核心挑战
  • 错简说的基本主张:认为通行本卦序在传抄过程中存在错乱,导致其排列失去原始逻辑,进而质疑其权威性。
  • 研究的意义:若证明通行本卦序基于易平方图(一种纵横八宫的结构),则其排列并非随机错简,而是遵循特定数理逻辑的产物。这不仅回应了错简说的质疑,也为通行本卦序的合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5: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3 21:49 编辑

错简说不成,又推出个"循环论证"。
问题的抛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通行本卦序恰好通过验证,而其他随机排列均被排除。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3 18:51 编辑

以下条件成立,则 论证无循环
  • 位爻系数规则 独立于卦序定义,且可数学化表述;
  • 易平方图及其变例 的生成仅依赖上述规则,不隐含卦序预期;
  • 验证过程 为纯粹的逻辑比对,无动态调整规则以适应特定排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13 18: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2-13 23:35 编辑

提出质疑没有问题,试问“循环”从何而来?能指出以下推导环节具体的“循环圈子”吗?


周易格局图提供了阐述卦序定义的版图。(详细内容参阅:周易格局图与通行本卦序定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卦序的定义并没有直接确定六十四卦的具体排列。为了验证具体的排列方案,必须将易平方图的单间花相错、单间花相综、对角线相综等多幅变例逐一与预演方案进行“单循环充分演绎”的验证。只有当所有变例都成功通过验证后,该排列方案才会被认定为准确。

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果硬要将此图予以易味,我则会从全局根本上赋予:
颇具太极鱼图意蕴

不定方程的解法通常不属于循环逻辑,其有效性依赖于:
  • 独立前提(卦序的结构形式定义与易平方图及其变例规则两者独立);
  • 构造性推导(单循环充分演绎范式规范);
  • 逻辑线性(多重并列的单向推导验算为纯粹的逻辑比对)。

所有推导验证的路径统一由易平方指向卦序,不存在循环,没有例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