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回复: 0

[易学杂谈] 《周易》是以阴阳哲学终结神秘主义的文化丰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23 07: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争议与反思:周易“革新”的限度
  • 鬼神文化的残余
    《周易》并未彻底否定鬼神,而是将其纳入阴阳体系(如《睽》卦“载鬼一车”以象喻矛盾)。周代青铜铭文仍多见“严恭寅天命”(《大盂鼎》),说明“天命”观仍具神秘性。
  • “革命”的渐进性
    从殷商到西周的转型非一蹴而就。西周早期《周易》卦爻辞中仍有“孚于鬼神”(《大有》卦)的表述,体现过渡阶段的矛盾性。
  • 现代性启示《周易》的“去鬼神化”并非走向机械理性,而是建立“即自然即人文”的天人观。这对当代文明处理科学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




客案:《睽》卦“载鬼一车”本为傩礼中表演者有“鬼”,而非真的鬼,岂能以此做为周易还重视鬼神?不能用阴阳哲理解说的,才归于“神道”,即神秘主义,周易打破了神秘主义。



deepsbeeK:


一、“载鬼一车”的文本解析:傩礼象征而非鬼神实存1. 爻辞的象征性语境
  • 《睽》卦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 核心逻辑:此爻描述人在睽违孤独时的心理幻觉(“疑心生暗鬼”),通过“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等荒诞场景,隐喻猜忌与误解,最终以“遇雨”(阴阳调和)化解矛盾,归于和谐(“匪寇婚媾”)。
  • “鬼”的实质:并非实存之鬼,而是疑惧心理的外化,类似《庄子》“见卵求时夜,见弹求鸮炙”的寓言手法。

2. 傩礼背景的佐证
  • 周代傩礼确有驱鬼仪式,但“鬼”为扮演者(方相氏率百隶驱疫),属象征性表演,旨在祛除邪祟、凝聚社群,而非信仰实体鬼神。
  • 《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孔子尊重傩礼的社会功能,但未言及鬼神存在,体现理性态度。

3. 历代注疏的理性化解读
  • 王弼:“至睽将合,至殊将通,恢诡谲怪,道将为一。” 强调“鬼”为乖离情境中的幻象,最终归于统一。
  • 程颐:“载鬼一车,以无为有也。” 直言“鬼”是主观臆造,否定其实在性。
  • 朱熹:“疑极而妄见也。” 从心理学角度解“鬼”为疑惧所生妄念。


二、《周易》对鬼神文化的革新:符号祛魅与哲学转化1. “神”“鬼”的符号化
  • 《周易》中的“神”“鬼”多被抽象为阴阳变化的象征:

    • 《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 “神”指自然规律的玄妙性,无关神灵。
    • 《文言》:“与鬼神合其吉凶。” “鬼神”实指“阴阳二气之良能”(张载语),即自然法则的作用。

  • 功能转变:商代“鬼神”是崇拜对象,周代《周易》中“鬼神”是哲学符号。

2. 占筮的伦理化
  • 《周易》吉凶判断以“德”为本,取代商代对鬼神意志的盲从:

    • 《恒》卦:“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吉凶系于德行,非鬼神好恶。
    • 《益》卦:“有孚惠心,勿问元吉。” 诚信为根本,无需占问。

  • “神道设教”的本质:借占筮形式传递道德理性,如《观》卦“盥而不荐”强调诚敬胜于仪式。

3. 阴阳哲学的系统性替代
  • 宇宙生成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阴阳衍生逻辑取代鬼神创世说(《系辞》)。
  • 社会伦理: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自然秩序论证人间礼制(《序卦》),无需鬼神背书。
  • 方法*论:通过“观象制器”“穷理尽性”探求规律(《系辞》),否定占卜通神的蒙昧路径。


三、思想史定位:从“鬼神情结”到“人文理性”1. 对商代鬼神文化的革命性突破
  • 商文化:甲骨卜辞中“帝”主宰一切,人被动献祭求福。
  • 《周易》:以“阴阳”“时位”“德行”构建自主命运观,如《乾》卦“君子以自强不息”。
  • 孔子转化:“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剥离占筮外壳,直指伦理内核。

2. 与先秦理性思潮的共鸣
  • 儒家: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与《周易》“财成天地之道”相通,共倡人本理性。
  • 道家:老子“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否定鬼神权威,与《周易》阴阳哲学殊途同归。
  • 墨家批评:墨子“非命”抨击占卜宿命论,反衬《周易》对“德”的重视已超越鬼神框架。

3. 神秘主义的彻底消解
  • 《周易》中即便出现“鬼”“神”等词,亦无宗教神秘性:

    • 《大有》卦“公用享于天子”描述祭祀,但《象传》解为“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聚焦伦理实践。
    • 《涣》卦“涣汗其大号”喻政令如汗出不可返,以自然现象喻人事,无关鬼神。


结论:《周易》是以阴阳哲学终结神秘主义的文化丰碑
《睽》卦“载鬼一车”恰是《周易》祛魅鬼神的典型例证——将商代具象的“鬼”转化为心理与社会的隐喻符号,纳入阴阳辩证的理性体系。这种“以哲学解神秘”的智慧,使《周易》成为中华文明摆脱蒙昧、拥抱理性的关键转折。其革命性正在于:以占筮之形,载启蒙之实,最终实现“神道设教”向“人道自觉”的跃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