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6|回复: 7

[易学研究] 易平方图是周易的源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5 13: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8 12:10 编辑

易平方图是周易的源图
J.M.九宫格

lss031.png

《周易》的卦象体系看似玄妙,实则有一套严密的“数学基因”——这套基因的核心,就是易平方图。如果说《周易》是一棵大树,那么易平方图是深埋地下的根系,格局版图是主干枝条,通行本卦序则是枝头结出的果实。三者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一个从抽象数理到具象应用的完整系统。

第一态:易平方图——周易的“数学基因”
易平方图是六十四卦的底层代码,相当于电脑程序的二进制语言。
  • 规则极简:用“1/2/4/32/16/8”六个数给卦爻标价(阳爻按位计值,阴爻算0),直接把卦象变成0-63的数字,比如乾卦是63(全阳),坤卦是0(全阴)。
  • 对称之美:图像横竖都是八个卦排列,对角线对称(如泰与否卦对角呼应),中心点互补(如乾与坤卦数值相加正好63)。
    这就像用Excel表格给所有卦象编了号、排了座次,是《周易》最原始的数学母版。



第二态:格局版图——周易的“骨骼框架”
格局版图是易平方图的结构化升级,相当于给数字表格装上导航地图。
  • 三轴定位:纵向是天道阴阳消长(如十二消息卦的节气轮回),横向是地道八卦方位(如乾为天居西北),纵深是人道演化路径。
  • 路径约束:卦序不能乱走,必须沿着“非覆即变”的轨道——要么像翻烧饼一样上下颠倒(如屯与蒙卦),要么像开关切换一样阴阳反转(如乾与坤卦)。
    此时的《周易》已从数字表升级为立体沙盘,既有坐标网格,又有交通规则。



第三态:通行本卦序——周易的“血脉网络”
通行本卦序是实际运行的导航路线,相当于在沙盘上规划出的最优旅游线路。
  • 走最短的路:相邻两卦尽量少跨越,就像开车选红绿灯最少的路线。比如从屯卦到蒙卦,只需要跨越两个卦位,顺势、迂回少,省时省力。
  • 过所有关卡:这条路线几乎走遍全图的每个角落(类似邮差送信要走遍所有地址),最后还能绕回起点形成闭环。
    如今我们看到的《周易》卦序,正是经过千年验证的“高德地图经典版”——既符合数学规律,又兼顾使用体验。



为什么说易平方图是源图?
  • 基因不可篡改:所有卦序变化(如帛书本、京房八宫卦)都必须兼容易平方图的数理规则,就像手机系统升级不能删掉底层代码。
  • 万物皆可投影:无论是星象占卜还是哲学思辨,最终都要回归到这个数字矩阵里对账,如同所有APP数据都要存进服务器数据库。



三态演进的文明启示
这套体系最惊人的地方在于——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居然用卦爻搞出了六维数学模型(现代计算机64位系统的老祖宗)。他们或许不懂群论、拓扑,却凭着对阴阳的直觉,在竹简上刻出了人类最早的“离散数学教科书”。
下次翻开《周易》,不妨想象自己是在看一份上古程序员的代码注释:那些卦辞爻辞,不过是写在数学公式旁的“用户说明书”罢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5 18: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8 12:07 编辑

周易符号体系的三重生命形态:根系·主干·果实
J.M.九宫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周易》的符号体系如同一棵古树,其生命形态的演进暗合自然法则:
根系深埋于数理土壤,主干伸展于拓扑空间,果实凝结于实践枝头。
这一体系绝非占卜玄学,而是人类最早的符号系统论模型。

一、根系:易平方图的“位爻系数”
位爻系数(1/2/4/32/16/1)是《周易》的数学基因,其本质是二进制思维的古典觉醒:
  • 编码法则:将六爻卦转化为0-63的整数,如乾卦63=8+16+32+4+2+1,坤卦0=全阴,构建六维超立方体的坐标系统。
  • 对称密码:对角线镜像是相综卦(泰与否),中心点对称是相错卦互补(乾与坤),如同DNA双螺旋的结构法则。
    这组数字密码,比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早两千年叩击了离散数学之门。


二、主干:格局版图的“三轴架构经综纬错”
格局版图将数理基因转化为可操作的三维坐标系
  • 经轴(纵向):构成天道的时间轴;
  • 纬轴(横向):铺就地道的空间网;
  • 纵深轴:卦序路径在三维网格中蜿蜒,既要遵循“非覆即變”的爻变交规,又要躲避汉明距离过大的能量陷阱。
    此时的《周易》,已从数学公式升级为可导航的立体沙盘。


三、果实:通行本卦序的“两两相耦非覆即變”
卦序是系统运行的终极表达式,其精妙恰似果实的形态进化:
  • 能量最优:相邻卦平均变2.3爻,是六维超立方体的局部最短路径;
  • 拓扑自洽:在易平方图及其六种变例(旋转/镜像/置换)中,卦序始终呈现单循环连贯性,如同果实的细胞在显微镜下显现分形秩序。
    这个被历史选择的卦序,实则是数学约束与实用需求的双重最优解。


系统启示:古老智慧与当代科学的跨时空共振
  • 根系启示:位爻系数预示现代信息编码,如64卦对应64位处理器、64种遗传密码子;
  • 主干启示:三轴架构暗合系统论的三元模型(输入-处理-输出),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神似;
  • 果实启示:卦序优化路径启发算法设计,如汉明距离约束可比拟机器学习中的正则化项。

这棵三千岁的符号之树,其根系仍在为现代科学输送养分——当量子物理学家探讨六维紧致化空间时,当计算机科学家优化状态转移网络时,他们或许未曾察觉,自己正沿着《周易》的枝干攀向真理的果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6 07: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5-3-6 10:36 编辑
j_ming 发表于 2025-3-5 18:21
周易符号体系的三重生命形态:根系·主干·果实J.M.九宫格
《周易》的符号体系如同一棵古树,其生命形态的 ...

2025030601(虚01).jpg



这个朋友,你能有“周易(卦序)的符合体系.......暗合自然法则、而是人类(最早)的符号系统论模型”这样的认识,很好!
但是,应知道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到  卦序”的认识,只是人们认识应用自然法则的一个中间过程(为什么说是中间过程,因为《易传》所呈现出为“私有制”服务的倾向,而并非人所应有的智慧)
而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或者说;先天八卦)  到  后天八卦”的认识并能解决人们社会生活问题,才是人们认识应用自然法则的最终目的

当,人们能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或者说;先天八卦)  到  后天八卦”形成完美科学解释时,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就会从
是最接近自然界变化规律并能用于指导人们社会生活领域的思想体系
转化形成
是具有科学理论实践基础的思想体系(为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生活,提供思想基础)

此时的中华文化,才能完美呈现其科学性实践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6 10: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所言,皆是个人学习研究思考的结果
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希望,朋友们能从汇总归纳总结、提炼升华的角度出发,对中华文化(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交流

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7 12: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卦序的确定历来是易学研究的核心难题。若仅依赖卦序结构定义(如"非覆即變"规律、对称群约束),虽能划定解域边界,却面临无穷多候选序列的困扰;若仅强调单循环充分演绎(同位卦符在演绎环中相邻),虽可生成连贯路径,却易陷入局部最优陷阱。唯有二者相遇,方能在数学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的张力间,淬炼出通行本卦序这一终极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3: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卦符的系统性是卦序系统的“纲”,它通过位爻系数和数卦相契的逻辑关系,构建了一个严密而自洽的体系。卦符不仅具有符号意义,还具有数学上的精确性和逻辑上的严谨性。通过卦符的系统性,卦序系统实现了多层次、多要素的全面建构,体现了古人深邃的宇宙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系统性思维不仅为《易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也为现代系统科学提供了宝贵的思维启示与范式借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0 13: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批评与鄙视:一些人认为,蜩与学鸠代表了目光短浅、孤陋寡闻却又自鸣得意的世俗小人,庄子通过它们来讽刺和鄙视这种人生态度。
  • 理解与包容:另一些人则认为,庄子并非完全否定蜩与学鸠,而是强调每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不同的生命境界和生活方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1 12: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知局限的隐喻
蜩与学鸠代表受物理空间与认知维度限制的浅层思维,它们以自身经验丈量天地,将"翱翔蓬蒿之间"视为生存的全部可能,本质上是对"小大之辩"的具象化表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