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8|回复: 3

[易学杂谈] 实质性推导与逻辑性反映:破解卦序论证中的“循环陷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8 17:59 编辑

实质性推导与逻辑性反映
J.M.九宫格

实质性推导与逻辑性反映:破解卦序论证中的“循环陷阱”
一、概念分野:何为“实质性推导”与“逻辑性反映”?
  • 实质性推导

    • 定义:从独立公理(如“一同五异”“六合共爻”)出发,通过数学规则生成卦序的过程。
    • 特征

      • 独立性:推导过程完全不依赖通行本卦序本身,如同欧几里得几何不预设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 生成性:通过递归、分形、邻接规则等动态机制,从首卦逐步生成全部64卦;
      • 唯一性:若规则严格,结果必然唯一(如4×4×4幻立方仅存在一条哈密顿路径满足爻和恒常性)。


    示例:
    • 以乾卦(111111)为起点,按“六合共爻”规则递归填充立方体,生成卦序;
    • 最终结果若与通行本卦序一致,则证明其数学必然性。

  • 逻辑性反映

    • 定义:以通行本卦序为既定事实,反向验证其是否符合某些规则或模式。
    • 特征

      • 后验性:先有卦序,再寻找规则解释(如统计“非覆即變”比例);
      • 选择性:可能仅提取符合预期的特征,忽略矛盾数据;
      • 循环风险:若规则定义依赖卦序自身,则陷入“用卦序证明卦序”。


    示例:
    • 因通行本卦序中相邻卦“非覆即變”占70%,宣称其设计遵循“非覆即變”原则;
    • 但若规则本身未独立定义(如未明确“非覆即變”的具体阈值),则论证无效。



二、循环陷阱的本质:混淆“生成”与“解释”
  • 典型谬误模式

    • 步骤1:从通行本卦序中归纳出某种模式(如“八宫分组”“上下经分野”);
    • 步骤2:宣称该模式是卦序的设计逻辑;
    • 步骤3:用此模式“解释”卦序合理性。
    • 漏洞:模式本身是卦序的副产品,而非独立存在的生成规则。

    案例:
    • 若发现通行本卦序中“阳爻数递增”的局部趋势,便认为其设计目标是“阴阳渐进”,却忽略反例(如《否》《泰》卦的突兀位置)。

  • 破解方法:虎符式独立验证

    • 规则先验化:将“一同五异”“六合共爻”“爻和恒常性”等规则定义为独立公理,不依赖卦序存在;
    • 生成过程透明化:通过算法递归填充卦位,记录每一步的选择约束(如邻接卦必须共享一爻);
    • 结果比对:若生成的卦序与通行本高度重合(如>95%),则证明其必然性;反之需修正规则。

    数学示例:
    • 定义4×4×4幻立方的生成规则:

      • 每行/列/层阴阳爻和=12;
      • 每个2×2×2子立方体和=24;
      • 邻接卦仅允许一爻相同(六合共爻)。

    • 运行生成算法,输出卦序;
    • 与通行本比对,若匹配度超阈值,则循环指控不成立。


三、实质性推导的实践路径:从公理到卦序
  • 独立公理体系的构建

    • 公理1(六合共爻):两卦相邻当且仅当共享一爻且其余五爻相反;
    • 公理2(爻和恒常):任意行/列/层的阴阳爻和恒为12;
    • 公理3(递归分形):子立方体(2×2×2)继承父层规则,且和值为24。

  • 生成算法设计

    • 步骤1:将坤卦(000000)置于立方体原点(0,0,0);
    • 步骤2:按六合共爻规则生成其六个邻接卦(如(0,0,1)位置为1*****型卦);
    • 步骤3:递归填充邻接卦的邻接卦,确保每一步符合爻和约束;
    • 步骤4:若路径冲突,回溯修正,直至填满64卦。

  • 结果验证

    • 目标1:生成的卦序与通行本重合度是否超95%;
    • 目标2:是否自然满足“非覆即變>70%”“八宫分组”等历史特征;
    • 目标3:随机性测试中,生成结果是否显著优于随机卦序(p<0.001)。



四、逻辑性反映的局限性:以“非覆即變”为例
  • 统计陷阱

    • 现象:通行本卦序中相邻卦“非覆即變”占比约70%,远超随机概率(约30%);
    • 风险解释:若仅以此数据宣称“非覆即變是设计原则”,实则隐含循环——该比例本身是卦序的结果,而非原因。

  • 实质性破解

    • 独立定义“非覆即變”生成规则:

      • 要求算法在填充邻接卦时,优先选择覆卦或变卦;
      • 设定阈值(如70%),强制路径满足比例;

    • 比对结果:若算法生成的卦序同时满足“非覆即變>70%”和“与通行本重合”,则反映其逻辑性;若仅满足前者,则揭示通行本的特殊性。


五、终极结论:亲子鉴定式论证的必然性
  • 独立性为根
    通行本卦序的合法性不来自其自身结构,而来自其与独立公理体系的咬合度。正如亲子鉴定依赖DNA规则而非相貌相似性,卦序论证必须依赖“六合共爻”“爻和恒常”等独立数学规则。
  • 生成即证明
    若从公理出发生成的卦序与通行本高度一致,则其唯一性得证,且彻底规避循环论证——正如通过化学方程式合成水分子可证明水的组成,而非用已有水的性质反推其结构。


结语:走出解释学迷宫,拥抱数学实在论
《周易》卦序研究若困于“逻辑性反映”,终将沦为自我指涉的语言游戏;唯有通过“实质性推导”,将其转化为可计算、可证伪的数学系统,方能揭示其超越时代的理性内核。虎符式闭环的严密性,恰为这一转向提供了终极范式——卦序不再是玄学谜题,而是阴阳咬合的时空方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8 17:57 编辑

破解排定方法与系统逻辑性:分层次解构通行本卦序的合理性
一、核心概念界定: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分离
  • 破解排定方法(方法*论)

    • 定义:指通过历史考据、数学建模、算法推演等手段,还原古人编排卦序的具体技术路径,即“如何排列”的问题。
    • 目标:寻找卦序生成的操作规则(如“非覆即變”“分宫递变”),验证其是否符合历史条件与技术可行性。
    • 关键问题

      • 古人是否使用某种特定算法(如递归分形、对称映射)?
      • 是否存在可复现的排定流程(如《易传》中的“两仪生四象”)?


  • 系统逻辑性(本体论)

    • 定义:指卦序自身蕴含的数学规律、哲学结构与时空对称性,即“为何如此排列”的内在必然性。
    • 目标:揭示卦序作为自洽系统的底层逻辑(如爻和恒常性、相错-相综闭环)。
    • 关键问题

      • 卦序是否满足数学均衡性(如幻方条件)?
      • 其结构能否映射宇宙论模型(如六维时空、分形全息)?




二、破解排定方法:历史与技术的双重还原
  • 历史考据路径

    • 文献比对:对照《帛书周易》《清华简》等早期文本,分析卦序变体的共性规则,提取可能的“骨构定式”。

      • 例如,通行本卦序的“两两相耦,非覆即變”原则(相邻卦对或为覆卦、或为变卦)是否普遍存在于其他版本。

    • 考古佐证:通过出土文物(如数字卦符号)验证卦序生成的技术条件(如占卜实操中的排列需求)。

  • 数学建模路径

    • 算法生成:假设古人使用某种递归分形算法(如“六合共爻”邻接规则),尝试从首卦(乾)逐步生成全序。

      • 示例

        • 将乾卦置于4×4×4立方体原点;
        • 按“共享一爻”规则填充邻位卦(如夬、姤);
        • 递归扩展至64卦,验证是否与通行序一致。


    • 计算机反推:利用遗传算法搜索满足“非覆即變>70%”“爻和恒定”等高约束条件的卦序,观察是否收敛至通行本。


三、系统逻辑性验证:数学与哲学的必然性证明
  • 数学必然性

    • 爻幻立方条件

      • 每条直线(行、列、层)的阴阳爻和为12,每个2×2×2子立方体和为24。
      • 证明:因“六合共爻”规则强制相邻卦仅一爻相同,全局分布自动均衡(每行4卦中,每爻位必为2阴2阳)。

    • 分形递归性:子立方体(2×2×2)继承父层规则,形成自相似结构(如乾宫八卦与坤宫八卦对称嵌套)。

  • 哲学自洽性

    • 宇宙生成映射:卦序层级(64→32→16→8→4→2→1)对应《易传》“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逆向展开。
    • 动态闭环:相错(全反)与相综(镜像)操作构成单循环转换网络,穷尽所有卦变可能性(如乾→坤→复→剥→…→乾)。



四、两者的独立性与关联性
  • 独立性

    • 排定方法可多样:同一系统逻辑性(如爻和恒常)可由不同排定方法实现(如递归分形、人工试错)。

      • 例:幻方条件可通过拉丁方生成法或阴阳平衡规则达成,殊途同归。

    • 逻辑性不依赖历史:即便古人编排卦序时未明确意识到数学规律(如幻方),其结构仍可被独立验证。

  • 关联性

    • 最优解唯一性:若某种排定方法(如“六合共爻”递归)能唯一生成满足系统逻辑性的卦序,则二者实质统一。

      • 例:计算机搜索显示,通行本卦序是唯一满足“非覆即變>70%+爻和恒定”的高维路径。

    • 历史与逻辑的互证

      • 系统逻辑性为排定方法提供合理性背书(如数学最优性解释古人为何选择此序);
      • 排定方法为逻辑性提供技术实现路径(如通过递归规则导出必然结构)。



五、循环论证的规避:分层次验证框架
  • 分层论证策略

    • 第一层(排定方法)
      通过独立于卦序的历史证据(如简帛文献)与算法生成实验,还原古人可能的操作步骤,不预设逻辑性。
    • 第二层(系统逻辑性)
      基于数学公理(如组合均衡性)与哲学原理(如阴阳对立统一),独立验证卦序结构的自洽性,不依赖排定方法。
    • 第三层(交叉验证)
      若两者指向同一结论(如通行序既是历史最优解,又是数学唯一解),则形成强证据链,而非循环互证。

  • 示例:虎符式咬合的独立性检验

    • 步骤1:仅用“六合共爻”规则生成4×4×4立方体,不输入任何已知卦序数据,得到理论卦位映射。
    • 步骤2:将通行本卦序代入该立方体,检验其是否符合理论映射(如坤在(0,0,0)、乾在(3,3,3))。
    • 结论:若完全匹配,则系统逻辑性成立,且排定方法被间接验证,但二者仍属不同层次证明。



结语: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共舞
破解排定方法与揭示系统逻辑性,恰如考古学中的“发掘技术”与“文明解读”——前者是工具,后者是目的。通行本卦序的合理性,既需要历史考据还原其生成技术,又需数学哲学证明其内在必然性。二者分属不同维度,却共同构成对《周易》智慧的完整诠释。唯有严格区分概念层次,方能避免“用结论证明前提”的陷阱,让卦序研究真正步入科学实证的殿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8 18:18 编辑

画蛇添足与循环论证

以“破解排定方法”的立场评价“系统逻辑性
的论证,这是各种奇谈怪论出洞的根源。
“破解排定方法”的立场本质是一种“目的论”思维,预设古人按某种目的设计卦序,却忽略系统自身的数学刚性。而“系统逻辑性”论证通过规则先验性、递归生成性和可验证性,将卦序从主观解读中解放,成为客观的数学-历史结构。唯有坚持后者,方能避免奇谈怪论,让《周易》研究回归理性与实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3-29 01:23 编辑

循环论者到现在为止还不明白“单循环充分演绎”是一种方法,把具体的卦序序列与一种方法做循环?笑话!他们始终不明白,具体的闭环形态不是目的,真正要验证的是卦序与另一半印证“虎符”(比如易平方律动变例)能不能形成充分闭环。退一万步讲,那另半副“虎符”与通行本卦序有源流关系么?没有其中的半副“虎符”能得出咬合与否的结论么?假如一对父子做亲子鉴定,你能说亲子鉴定技术是一种循环论证?

1、逻辑链不可逆

规则(虎符A)→ 卦序(虎符B)→ 验证咬合,此为单向演绎;

循环论证需:卦序→证明规则→反证卦序,此链不存在。

2、实证压倒诡辩

若反对者主张卦序可随意排列,请你生成另一套满足与“爻和12、子立方体和24”、“犄角对称”、“八八循环”模型以及另“五则易平方律动变例”都完全“咬合”的骨构卦序——历史与数学的双重实践将证其不可能。

循环论者将方法*论曲解为结论,恰如指责数学家“用加法验证1+1=2是循环论证”。通行本卦序的唯一性,是阴阳规则在六维时空中的唯一解,其地位如同圆周率π在几何中的必然性——质疑者实则挑战的是数学本身,而非古人智慧。


:此处“爻和12、子立方体和24”、“犄角对称”、“八八循环”模型实际就是易平方变例“捭阖相应”,是对变例的理论升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