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二)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三)
|
易者,简易也,越简单的理解,才越接近本质。 |
楼主在灌水!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四)
|
先生可以考虑整理下您的东西在大讲坛搞个专题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五)
|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0-10-5 15:37 编辑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 (六)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七)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八)
|
此贴比较适合发表于大讲坛,移动了,请河洛先生补充编辑下讲座信息,具体请参考系列讲座的第一帖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九) 打开<易经>乾坤门户的方法 在<易经>之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有着密的关系,这不仅表现因卦之爻变即"阴阳互易"而由此一卦产生出彼一卦,而且在这种变化的规律中还伴隨着卦辞、爻辞之间的统一变化规律。前者称为卦之"象数"变化的规律,后者称为卦之"哲理"的变化规律,笔者认为这两个变化规律是统一的,相互不可分离的。只有从"象数"变化规律入手,才能完全认识"哲理"变化的规律,并由此而最终得到<易经>之六十四卦结构形式与哲理内容相结合的整体观,从而进一步有可能揭示出"圣人设卦,作<易>之本"。 <易经>之<乾>卦经过九、六爻变后,可由<乾>卦而至<坤>,卦之九、六爻变过程现分步骤详述如下: 1,首先将<乾>卦之六爻阴阳全变而得其反卦<坤>。 2,其次从<乾>卦开始。<乾>卦之第一层次义理(哲理)可从其卦辞和六个爻辞来解释。<乾>卦之第二层次义理,即对第一层次义理的进一步解释,可从<乾>卦六爻之单一爻阴阳互变而得出的六个新(变)卦的卦辞、爻辞来表达。 它们是<乾>之初爻变得<女后>,<乾>之二爻变得<同人>,<乾>之三爻变得<履>,<乾>之四爻变得<小畜>,<乾>之五爻变得<大有>,<乾>之上爻变得<夬>。不但变卦在象数的結构形式上是一一对应的,而且认真仔细地将<乾>卦的六个爻辞含义与每一个爻变所对应的新(变)卦的卦辞的含义,它们相互之间也是一一对屈的,有着哲理内容方面的内在本质联系,每一新(变)卦的卦辞是其对应的<乾>卦爻辞的更深层的解释。 3,若按上述的九、六爻变方法将所得的六个新(变)卦的共计三十六个爻再进行变化,则会得出与此三十六个爻一一相对应三十六个新(变)卦。我们将其中的重变者,即前面已出现的<乾>卦及第一层次六个卦不予计算,则共余十五个新(变)卦,它们自然地分为五组,依次为: (1),<乾>之初、二爻变得<遁>,<乾>之初、三爻变得<讼>,<乾>之初、四爻变得<巽>,<乾>之初、五爻变得<鼎>,<乾>之初、上爻变得<大过>;( 2),<乾>之二、三爻变得<无妄>,<乾>之二、四爻变得<家人>,<乾>之二、五爻变得<离>,<乾>之二、上爻变得革; (3),<乾>之三、四爻变得<中孚>,<乾>之三、五爻变得<睽>,<乾>之三、上爻变得<兑>; (4),<乾>之四、五爻变得<大畜>,<乾>之四、上爻变得<需>; (5),<乾>之五、上爻变得<大壮>。 显然,这十五个新(变)卦的卦辞及所属的九十个爻辞的哲理含义,是<乾>卦卦辞第三次层的深层解释。从上面的"一览表"中,我们就会发现,这里出现的第三层次的哲理含义,並不是对<乾>卦的笼统的深层解释,而是分组有所对应。即1)组五卦对应<乾>之初爻,(2)组四卦对应<乾>之二爻,(3)组三卦对应<乾>之三爻,(4)组二卦对应<乾>之四爻,(5)组一卦对应<乾>之五爻。而<乾>之上爻无与之对应变卦,这可能与<易.系辞下>所示之"其上易知"有关吧! 4,然后再求出<乾>卦哲理内容第四层次"实部"(阳部)释意新(变)卦即为: (1),<乾>之初、二、三爻变得<否>,<乾>之初、二、四爻变得<渐>,<乾>之初、二、五爻变得<旅>,<乾>之初、二、上爻变得<咸>;<乾>之初、三、五爻变得<未济>,<乾之初、三、上爻变得<困>; (3),<乾>之初、四、五爻变得<蛊>,<乾>之初、四、上爻变得<井>; (4),<乾>之初、五、上爻变得<恒>。上述<乾>之第四层次实部变卦共计十个新(变)卦,分为四组,其与上一层次的对应为: (1)组对应<乾>之<遁>;(2)组对应<乾>之<讼>;(3)组对应<乾>之<巽>;(4)组对应<乾>之<鼎>。由"一览表"可知,<遁>、<讼>、<巽>、<鼎>四卦又向上对应于<乾>之<女后>,而<女后>又向上对应于<乾>之初九爻。因此,可以推出,为了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解释和完善表达<乾>之初九爻辞"潛龙勿用"的本质意义,必须下如此大的功夫才行。这正是从根本上解决<易.系辞下>中所提示的"其初难知"的有效方法。 经过上述对<乾>卦象数的变化,又得到了其哲理内容分层次的规律性。显然,象数所代表的卦与卦的结构形式的变化若拋开其伴隨的哲理内容,将毫无实质性的意义;而哲理内容若离开象数(即结构形式)的变化规律,将永远解不开<易经>六十四卦中卦与卦之间的卦辞、爻辞相互密切的关系。从<乾>卦自身到<乾>之<恒>卦共计三十二卦,它们代表<易经>六十四卦全体的实(阳)部,由<乾>之六爻全变而得<坤>卦,其所属及自身在内的下余三十二卦,代表<易经>六十四卦全体的虚(阴)部。依照<乾>卦的九、六爻变规律,我们同样可以知到<坤>卦的第一层次至第四层次(或称为<乾>之第四层次虚部)变卦分层、分组对应情况,现分次序列出: 1,<坤>之第一层次为<坤>卦自身及其卦辞与爻辞。 2,<坤>之第二层次为:<坤>之初爻变得<复>,<坤>之二爻变得<师>,<坤>之三爻变得<谦>,<坤>之四爻变得<豫>,<坤>之五爻变得<比>,<坤>之上爻变得<剥>。 3,<坤>之第三层次为: (1),<坤>之初、二爻变得<临>,<坤>之初、三爻变得<明夷>,<坤>之初、四爻变得<震>,<坤>之初、五爻变得<屯>,<坤>之初、上爻变得<颐>; (2),<坤>之二、三爻变得<升>,<坤>之二、四爻变得<解>,<坤>之二、五爻变得<坎>,<坤>之二、上爻变得<蒙>; (3),<坤>之三、四爻变得<小过>,<坤>之三、五爻变得<蹇>,<坤>之三、上爻变得<艮>; (4),<坤>之四、五爻变得<萃>,<坤>之四、上爻变得<晋>; (5),<坤>之五、上爻变得<观>。 这里(1)组之卦对应于<复>卦,(2)组之卦对应于<师>卦,(3)组之卦对应于<谦>卦,(4)組之卦对应于<豫>卦,(5)组之卦对应于<比>卦。五个组共计十五个卦,它们的卦辞、爻辞分別为<坤>卦的笫三层次哲理内容。 4,<坤>卦的笫四层次为: (1),<坤>之初、二、三爻变得<泰>,<坤>之初、二、四爻变得<归妹>,<坤>之初、二、五爻变得<节>,<坤>之初、二、上爻变得<損>; (2),<坤>之初、三、四爻变得<丰>,<坤>之初、三、五爻变得<既济>,<坤>之初、三、上爻变得<賁>; (3),<坤>之初、四、五爻变得<噬嗑>,<坤>之初、四、上爻变得<隨>; (4),<坤>之初、五、上爻变得<益>。 (1)组之卦对应于<临>卦,(2)组之卦对应于<明夷>卦,(3)组之卦对应于<震>卦,(4)组卦对应于<屯>卦。四个组共计十个卦,它们的卦辞、爻辞分别为<坤>卦的笫四层次哲理内容。从"一览表"上可以看出,它们完全是对应于<坤>卦的初六爻辞,即为"履霜,坚冰至"的深层次、多角度的阐释。 以上所论,将<乾>卦变至<坤>卦共分为七个层次的大框架业已勾画出来,卦与卦之间的象数变换关系,伴隨这种变换规律而显现出来的卦与卦之间的哲理内容之间的联系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可能成为揭示<易经>核心神秘整体内蕴,提供一种入门的方法。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十) 为了阐明<易经>之数象(结构形式)与义理(哲理内容)的严密关系,认识它的对立统一整体观,具体地掌握卦与卦之间的义理内蕴。笔者引用我国古代竭力主张"<易>之数象义理不可分离"的明代易学大家来知德著<易经集注>的解卦内容,举<乾>卦的变化,试证上述的论点。 来知德认为,元亨者天道之本也,数也。利贞者,人事之当然也,理也。易经理数不相离。 来氏之论,道出<易经>最为核心的奥秘,然而后世读者不知其用心。其"易经理数不相离"之论,可称谓数千年研易者中的独响!来氏概而论之,不管是高贵的天子,不管是低下的庶民,无一人可以离开<易经>的数象与义理,而能成功者。孔子虽为至圣,而纯以易之义理而教人,以致后世之人囿于遵循,重义理而轻数象,始终难解<易经>之奥秘。笔者读来氏之专著,识来氏之<易注诸图>,遵其"易经理数不可分离"的启迪与示范,终于悟出"<易经>经构与内容七大层次"之机理。 <乾>卦初爻有:"潛龙勿用"者,实质为待时而动。人于天地之间,为一社会之人,社会兴衰瞬息万变,朝代更替,桑田沧海。君子者识时之变化,出则应时,潜者待時。待时之際,遁世无闷,无有应时而出之大事。 <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者,乃君子与民同乐也。君子若深知民间之疾苦,民情之好惡,行其道,遂其志均在不言中! <乾>卦九三爻,"终日乾乾"实为知忧惧者而无咎;九四爻,"或跃在渊"者,能隨天时、人事变化而知进退,故亦无咎。循初九至九四之顺序而无咎者,方才有<乾>之九五爻"飞龙在天"之时,处人君之位。而居此位者人间不过亿万分之一尔!然而正是这个"亿万分之一"微不足道之数,在时时刻刻激励着亿万人奋进,正所谓"君子自強不息"。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及其爻辞"潜龙"、"见龙"、"乾乾"终日之君、"在渊"或跃之龙、以及入正位之"飞龙"不过仅仅构成<乾>卦哲理的第一层次内容。而通过九、六爻变将会得出与上述爻辞一一对应的新卦,这些新卦辞之总汇,就构成了<乾>卦哲理的第二层次内容。现仍然引用明.来知德著<易经集注>对<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六个卦卦辞所述注释。 <女后>者,"五阳之下而坐一阴","女壮"之女为阴者;而"壮"之意在于今日雖为微阴,而渐成其壮,暗含強大之意。故"女壮勿用"者,正如潜龙蛰居水下而隐,待时而动壮大之势存。時至而遇,君子之道可大行焉。 "同人于野"与"见龙在田"可谓意蕴精深而相通。君子有德有位,与亿兆之众心同志同,则天下归于一。 虎者,本为吃人之猛兽,"履虎尾"危厉情状可知,然其践行者以柔履刚,"终日乾乾","功业显于四方,巍 然煥发",虽亿兆之民可复舟猛于虎者,亦变载君之舟。君子识人事之多变,如履虎尾之危厉,不正是卦之中的君不"朝夕兢惕"之意的生动写照吗? "密云不语"其势若存,"若跃在渊"隨时进退。小者阴柔之意,九四虽为未来之龙,但毕竟在"飞龙"君位之下,必须"见事详审而不至躁妄",与时偕行,方抑有朝一日化为飞龙,从而呼风喚雨。"自我西郊"应是文身于(羊/久)里之际,虽有君之势,而时未至,故"小畜"(阴、止)之。 君子柔进而上行,刚健文明,顺应天时,与民众心同志同,必然可至帝位。帝位之大,莫他者能比,乃人事之间大(有)者。何可成为"大有"之人,来知德论"天道之数,人事之理"皆知之者。卦辞尚有"清君侧"小人之意。在君位者只有泽及万民而无所私,无所畜,虽处危而有光。反之,若自身泥滯于泽中而不可拔,不以恩惠施下民,对以容悅而立于身边之小人深信不疑,必将误国误己。<夬>卦辞哲理之深意,实在应为"揚于王庭"之君王所深思。 综览上述<乾>卦第一层和第二层次哲理内容,是将<乾>卦从横的与纵的两个方面逐次展开,若就橫向展开而言,则有: <乾>卦辞"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潜龙勿用",初九爻变得<女后>卦辞"女壮,勿用"。 =>九二爻辞"见龙在田",二爻变得<同人>卦辞"同人于野"。 =>九三爻辞"终日乾乾",三爻变得<履>卦辞"履虎尾"。 =>九四爻辞"或跃在渊",四爻变得<小畜>卦辞"密云不雨"。 =>九五爻辞"飞龙在天",五爻变得<大有>卦辞"大有元亨"。 =>上九爻辞"亢龙有悔",上九爻变得<夬>卦辞"揚于王庭,孚于有厉"。 若就纵向展开而言,则有:<乾>卦辞"元亨利贞"。 =>初九爻辞"潜九勿用"。 =>初爻变得<女后>卦辞"女壮,勿用"。 =><女后>卦初六至上九六个爻辞。 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不论从横向或是从纵向将<乾>卦展开,<乾>卦的哲理内容层次与顺序结构的变化是密切相联系着的。这正是明.来知德氏所倡言的"<易经>理数不相离"具体而真实地揭示。笔者由此入手,同步地揭示出<易经>七个层次结构严密形式与哲理深邃内容展开具体模式,不为他处所见。隨着下面进一步地展开,读者将会看到<易经>究竟是一部多么"神奇"的书! 上面所论是以主卦为<乾>卦,其第一层次及第二层次的哲理意义,同时也看到为了从第一层次进入第二层次,必须令<乾>卦的六个爻分别爻变产生六个新卦,方可找到新卦辞共同构成的<乾>卦第二层次哲理内容。六个爻辞在其中起着联接两个层次间的桥樑与链条作用,确保这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哲理内容扩展。显然,<乾>卦的整体哲理意义是由其六个爻来分序表达的,与此六爻相对应的六个新卦的卦辞也与本卦有着层次性的分序性联系。它的层次性和分序性的这种一一对应关系,构成了<易经>整体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这一特点是古代诸经典中所独有。 依此顺序而行,可顺利进入主卦<乾>卦的第三层次哲理内容,详情如下: 第二层次的六个新卦:<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它们各自有六个爻,当这六个爻象也发生变易时,分別产生六个新卦,六乘六共产生三十六个新卦。这些新卦的卦辞总和,成为主卦<乾>卦卦辞的第三层次的哲理内容。同样这些新的卦辞对<乾>卦来讲依然具有层次性、顺序性的特点。 从哲理的意义上讲,第三层次中首先由<乾>、<遁>、<讼>、<巽>、<鼎>、<大过>等六个新卦的卦辞,对应第一层次的主卦<乾>卦中的初九爻辞"潜龙勿用"进行了深入的、分序性的解释。现仍然以明.来知德著<易经集注>中的有关卦辞、爻辞的注释内容来说明上述的观点。 <女后>卦卦辞及其六个爻辞,对应于<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潜龙者,刚处柔位,由一阴之象表示。一阴柔位至"飞龙在天"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然今后若实现"飞龙在天"九五至尊之位者,无阴柔之始定无望功成。故 *<女后>卦辞有"女壮"(阴与阳)而"勿用"者。又<女后>卦辞意有"不期而遇"之说。天之遇地,君之遇臣,实为难测之事,何谓也?基于相遇而成事者由多方面的因素所汇聚而成。往往事前难以预料。然而识天机者,处于明镜之位,为相遇之时到来,"自強不息"。 *<女后>之初六,"系于金(木尼)"。(木尼--ni制动车轮的轮下之物)"一阴始生,阴不当往遇乎阳"。为"羸豕(足商--zhi)躅--znu"瘦弱掂蹄走动无力之象。此时之君子者应居"门深九重,堂阶远于万里",潜心研究学问,进德修业,静止自守,以待时而动。是谓之"潜龙"操守之术,成功之玄妙机理所在。 * <女后>卦九二爻辞有,"包有魚"者。包者,海纳百川之意,君子身居穷乡僻野,深山老林之境,心中不忘有朝一日魚化蛟龙升天遨游。此时静守潜下如魚翔水底,必无咎。若冒然露头起事,当不逢時,必为座上宾客品尝的一道菜而矣!利之何有?今知毕竟仍为魚,应包藏起化龙之志,隐藏此化龙之心。 * <女后>之九三爻辞"臀无肤"者,实为"羸弱"之意。言人处于阴柔弱势之际。然若君子认识到相遇之难、待时之厉,必无大咎。 *<女后>九四爻辞"包无魚,起凶"。魚之化龙,必待机而动,若不为相遇之时,不知自包隐藏,企图毛遂自荐、脫颖而出者,则凶多吉少。"潜龙"之君当戒之。 *<女后>九五爻辞"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当遇之时,"潜龙"之文明章美,虽为"杞"所"包",必有王命("章")天降,如陨石落地,天之降大任于斯人,正在此时。"杞"-枸杞,一种小灌木,<诗经>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意指君子时来,既令居深山野岭的灌木丛中,待到瓜熟蒂落之時,王命亦会从天而降。又解为"杞包瓜"乃美味,喻文明"含章"。 *<女后>卦上九爻辞"包其角"者,指君子飞龙在天,初"居大位,阳刚之气旺盛,万不可锋芒毕露,令人戒畏。"潜龙"之隐不可忘,凡柔进而欲上之君子,若不知"包其角",有可能功败垂成,前功尽棄! <女后>卦卦辞及其六个爻辞,以<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为核心,进行纵向地展开,哲理内蕴渐渐深入,分析十分精辟,实为"潜龙勿用"之君子守则,包含着耐人寻味的玄妙至理。<女后>卦之六爻再变,又扩展出新的六个卦辞,读之解之释之更加引入胜境。 |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十一) <女后>卦六爻九、六爻变得六个新卦依次序为:<乾>、<遁>、<讼>、<巽>、<鼎>、<大过>。它们的卦辞构成<乾>卦卦辞的哲理内容第三层次。分述如下: *<乾>卦在此处的"元亨利贞"不同于主卦时的"元亨利贞",而另有新意。"潜"者为终成大器的初始阶段,知初始之"潜"而无私,锤炼思维境界纯粹而不杂纤毫之欲,如达"天无纤尘",必明乎<易经>理数之不相分离之至精。能识之而慎行者,必"元亨利贞"。 * <遁>卦辞"亨,小利贞"。"遁"--退避、蜇伏、潜下、隐藏行止之意。"君子能遁,则身虽遁而道亨。"此乃顺时而行之至理也。非"潜龙"者,能甘心而为之。 *<讼>卦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若君子不审时度势,不知遁而眷恋已得私利,为不识时务者,非亨而大祸至矣!"潜龙"者,大智、大勇、大德者。遁世无闷,身虽遁而志惟坚。心守其德,诚实待人,处窒塞之地而能忍,惕若,中和而不刚愎,有如是何与人爭讼。反之,若因利("有孚")必求其胜而讼之不已,不知进退,丧失"潜龙"之质矣。"潜龙"之君子,以"作事始谋,谋之于始,则爭讼之端自然绝矣。与其病后服葯,不若病前能自调之。天下之事莫不皆然。这正是告诫"潜龙"者,于待天之時,避开人世之间通常发生的无谓之争讼,是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耍条件。 *<巽>卦卦辞"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巽"--卑下顺从容人之意。来氏认为",巽者,入也。龙潜沉于水底,巽之木根扎于地下。"飞龙在天,犹巽之风"吹物无处不入,无物不鼓动"。而由"潜龙"变为"飞龙"则惟有柔顺乎刚,似巽之木与风之双重特性,方可识远任重。 *<鼎>卦卦辞"元吉,亨。"来氏认为,"食象者鼎之体,亨飪者鼎之用。祭祀之大者无出于上帝(王),宾客之重者无过于圣贤。以鼎为煮熟食之器,其食贵而且丰,故曰大亨。"周成王定鼎为九于洛,象征王权集中,鼎之亨、鼎之权可谓象之至高无上之权者。今日之"潜龙"若能"勿用",且能待时而动,顺时而行,则鼎虽至大、至高、至极,终可唾手而得之。<大过>卦卦辞"栋桡,利有攸往,亨。"<易大传.象>有:"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而在<易大传.文言>有:"(乾卦)初九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勿用"者,非退而守之,乃积蓄实力待时而动。故"潜龙"心怀大志,心思未来大成之业,可谓躯胜裹其心志。然,就是这样心志之至大者,确有风之柔顺,水下曲木之特性,甘愿暂居弱位,耐得寂寞,誉之为"独立无惧,遁世无闷"者,真称起"大过"之君子。如是者,非潜之龙者又能为何人?笔者认为"潜龙"者,未来社会的"栋"樑之才也;潛而勿用者,能隐、能屈之"桡"木也。<大过>卦卦辞道出玄妙至理,欲成顶天立地的栋樑大才者,应先是会"桡"即柔顺、屈曲、弯腰的小树(苗)!君子循此而行,则必"利有攸往,亨"。 上述新个六卦卦辞总汇哲理内容,是与<乾>卦初九爻辞"潜龙勿用"遥相呼应的。 <乾>卦的第四层次哲理内容又到哪里找呢?<乾>卦的第四层次哲理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每一部份各为十个新的卦辞来组成。其中排在顺序最前的十个卦辞被称为实部或阳部;而排在顺序靠后的十个卦辞被称为虚部或阴部。由前后各十个卦辞所构成的实虚部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像镜面一样的东西。由实部进入虚部,其实质就是事物由量的积累发生了质的变化规律的反映。为了彻底弄清<乾>卦的第四层次哲理内容,我们首先讨论第四层次的"实部"(阳部)。 <乾>卦哲理内容的第一层次由其卦辞和六个爻辞组成;其第二层次是六爻逐次九变六而得<女后>、<同人>、<履>、<小畜>、<大有>、<夬>六个卦的卦辞构成;其第三层次是由上述六卦的三十六个爻变六、九互易而得新的三十六个新卦(卦名略)的卦辞构成。它们共计有216爻,这些爻象再次发生六、九爻变对应216个新卦,取掉重复者,可得十个新卦为:<否>、<渐>、<旅>、<咸>、<渙>、<未济>、<困>、<蛊>、<井>、<升>等。其卦辞构成<乾>卦哲理内容第四层次的实部(阳部),用于更深、更广地解释"潜龙勿用"。我们选择<否>、<渐>、<旅>、<咸>四卦卦辞来看看是如何在哲理上与"潜龙勿用"有相通之处。 因上溯此四卦是源于<遁>卦的六个爻变而来,故依次序分析<遁>卦六个爻辞之哲理如下: <遁>之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尾者为初、为小、为弱之意,君子初潜,危险丛生,但若"勿用"居晦以俟时,尚可有大的前程。 <遁>之六二"执之用黃牛之革,莫之胜说。"君子虽处遁时,而心志坚不君上(九五阴阳)相合。阴性柔不迫凌乎阳,即未来的龙不威逼在位龙。二爻(阴)与五爻(阳)相合,今之"潜龙"终可"执牛耳"(手持用黄牛皮革编制而成鞭子)。予示可操胜券尔!核心之意乃为"处阴柔之时者,不迫凌乎阳強"。 <遁>之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此爻关键在于一个"系"字。君子于潜若终成龙者,必是系于"天理之公"。若系于"人欲之私"如:臣妾、利禄、宫室之类而眷恋之,焉能成就大丈夫之事业。故有:"疲于私欲,困而危矣"之辞意。君子应在公与之向作出"出处去就"之决断! <遁>之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好者,爵位、利禄、爱慕之事也;遁者,审时度势,见几之事也。"告诫刚毅果敢的君子,在初潜之时,则应有"以胜其人欲之私,止知其遁,不知其好",方可获"以遂其洁身之美。 <遁>之九五"嘉遁,贞吉。此乃美好的退避; <遁>之上九"肥遁,无不利。"此乃优裕的退避。君子能如是者,待机遇而来时,便可上下左右、君民一片赞美之声誉。其道可行,其心志可遂之!君子能心超然于入物外,不眷恋人欲之私,专心进德修业,虽处遁时于茅庐,似居霄汉之上天宫,一言一行莫非道德之丰腴,一举一动皆为仁义之膏泽。方可心广体胖。"潜龙若在处遁之时,获得強健的体格,又有渊博的知识,加上众口赞誉的美德,这不是奠定了变为"飞龙"的基础了吗?再看与之对应的<否>、<渐>、<旅>、<咸>四个卦的卦辞。 <否>卦辞"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闭塞不通之时,小人当道之日,如文王处殷之末世,此乃天数之运,出于白,然非人力一时能可为。故君子应俭约其德敛其德光,即在阳去阴来,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时宜于"韬光养晦"者。<渐>卦卦辞"女归吉,利贞。"渐,渐进。反对冒进、猛进、骤进。渐进的过程如迎娶媳妇那样依"纳采、纳吉、纳征、问名、请期、迎亲等一系列礼数,并非一蹴而就,"孔子谓:"欲速则不达"。此其意在比喻"潜龙"如"女归"而吉。 <旅>卦卦辞"旅,小亨,旅贞吉。"旅者,羁(音及,马笼头)旅、客寄作客之意。人在旅途必然"亲寡、势渙、情疏"。应"柔得中不取辱,顺乎刚不招祸,止而不妄动,明而识时宜。"此四者旅者若能守之,必吉。遁潜待机之君子,如人处于旅途,应以上述旅者守之四"正道"而勉之。 <咸>卦卦辞"亨,利贞,取女吉。"咸者,感之义。以少男趋于少女之下而求其爱慕,为人情之中最为感之至深者。阳刚之男,于这特定之时,甘居阴柔少女之下,实可情之切切,感动天地。"潜龙"于遁之时,应以少男趋于少女之下之心情势态而感动居于九五之君,处于"在田"之民,其吉顺可想而知。故由"潜"而"见",最终达飞天之位可以预见之。反之,若纵情欲之私,则将失去上下感应之气,感通之机窒塞,虽天时机遇至,而人事不通,焉可"见龙"、"飞龙"!故君子应如"山以虚而能受泽,心以虚而能入。"不窒塞人事间交感之契机方是正途!上述四卦之辞,又从多角度,深层次来讲解,"潜龙勿用"之哲理精髓。 :sleepy:综览上述笔者对《易经》结构与内容七个层次地解析,其神奇、玄奥、严密、博大、精深、、、、诸多特性具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有着独特的严密结构并变幻无穷,又有着深邃的哲理内容而包罗万象。它包含有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到质变、对立的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意蕴,以及局部与整体、子系统与系统、偶然与必然等哲学范畴。它是中国古代圣哲们,对天地人万事万物进行汇集、整理、分类、组合构建出的一座神奇的殿堂,人们进入其间就会有机会产生直觉、顿悟、灵感现象,在这种特定境域下,自觉地进行长期训练,就会培养出一种“灵感思维模式”。若一个人处于灵感思维状态时,对于科学、哲学与宗教以及它们之间微妙关系的认识,对于人类、生命和宇宙起源的思考,会获得许多新的启发。正是基于《易经》的这一独特功能,才使得中国的传统儒学尊崇《易经》为众经之首,传入中国的佛学将《易经》玄妙精华溶入自身,土生土长的道学把《易经》列为必读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讲,《易经》既不是单纯的占筮之书,也不是回答一切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培养人们具有“灵感思维模式”的教科书。 1990年7月初稿于洛阳 共计17,969字 |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山海经诗经易经,山海经是天文地理,诗经是人文社会,易经是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存在的统一规律"易".易经包括自然有甲子历法八卦历法北斗历法\人文有预测学术和哲学术 |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3-9-2 22:32 编辑 明代来知德研<易>之功绩 古之<易经>乃「数象义理」之统一体。后之研<易>者众,但分为「数象」派与「义理」派,彼此争论不休、褒贬不一。唯来氏之<易经集注>,坚持「数象与义理不可分」之原则,故其研<易>独具一格,出大成果。 笔者在学习来氏之<易经集注>基础上,又受其「数象与义理不可分」原则启廸下,于1990年前后草拟出拙文:<<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文中有下面一段内容特意摘录,以说明来氏研<易>之功绩。 「为了阐明<易经>之数象(结构形式)与义理(哲理内容)的严密关系,认识它的对立统一整体观,具体地掌握卦与卦之间的义理内蕴。笔者引用我国古代竭力主张"<易>之数象义理不可分离"的明代易学大家来知德著<易经集注>的解卦内容,举<乾>卦的变化,试证上述的论点。 来知德认为,元亨者天道之本也,数也。利贞者,人事之当然也,理也。易经理数不相离。 来氏之论,道出<易经>最为核心的奥秘,然而后世读者不知其用心。其"易经理数不相离"之论,可称谓数千年研易者中的独响!来氏概而论之,不管是高贵的天子,不管是低下的庶民,无一人可以离开<易经>的数象与义理,而能成功者。孔子虽为至圣,而纯以易之义理而教人,以致后世之人囿于遵循,重义理而轻数象,始终难解<易经>之奥秘。笔者读来氏之专著,识来氏之<易注诸图>,遵其"易经理数不可分离"的启迪与示范,终于悟出"<易经>结构与内容七大层次"之机理。」 笔者文章发表于[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之「大讲坛」专栏,列为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四)。全文链接如下: http://bbs.gxfxwh.com/thread-12008-1-1.html 注:本文链接已转发至:天涯、新浪、大河、华夏文化复兴、QQ-------诸网。 |
改正:转文章链接转发至[华夏遗产网]之「华复文化论坛」栏目;不是「华夏文化复兴网」。特予以改正! |
上古之治,上下能日用以知,和合有序以生,仪而民安国泰,易之简而以能民,处变不惊其序,国之不变之根本也. |
<周易本义>卷首之<筮仪>保存了古代人进行「蓍筮」的全过程 http://www.gxfxwh.com/thread-11978-1-1.html |
本帖最后由 河洛易先 于 2014-2-5 07:57 编辑 何谓「大气」者?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社会中做人做事必定与人交往。而交往之目的在于取得实现「社会价值」,古往今来这一「价值」的最大化莫过于「建立帝王之业」。中国古代的一部<易经>,正是讲述让「凡夫俗子」如何得以成就如此大业的「学问」。其核心内容或者是做人做事的成功「捷径」是:「汇集众人的优点优势,包容亿万民众的心声。」当你是在利用每个人的优点又代表其诉求时,你就瞬间变成一位众人眼中的「伟大人物」。 简言之,读<易>得以知天地运行之道,从而用好知人用人之道。做人做事者每时每刻都是在利用众人的优点、优势,而避开其缺点、劣势;时刻不忘代表众人的心声,就是一位社会中的「大气」者。如此想如此实践者必成就大业! |
本文作者“河洛易先”通报消息: 《<易经>是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经典》专题讲座文章,近期已经开始在【人民网】“文化论坛”专栏分期连载, 有关链接如下: (一)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21845.html (二)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25561.html (三)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33109.html (四)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63742407.html |
(续上) 《易经---中国古代探究天人和谐的最早经典》 (五)http://bbs1.people.com.cn/post/4 ... mp;isappinstalled=0 (六)http://bbs1.people.com.cn/post/4 ... mp;isappinstalled=0 (河洛杞人/2017年7月27日) |
探究人类产生灵感思维的有效方法(系列丛书) 第一卷:易经数象义理不可分离原则论述 后记 易学研究者分为义理派与象数派,其研究方向与成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记载:易经有数象义理构成,古代研究易学者有两派六宗之分。两派指的是义理派和象数派;六宗指的是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六宗可归属于两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偏向于义理派;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偏向于象数派。人类所能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有呈现出来的现象、之中的原理和构成事物结构的数据关系。易学对于宇宙自然的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入手的。 义理派侧重阐释《周易》的文义和道理。作为易学的两大要素,是易学的精义名理、哲学思想。易学的文字系统“义”是意义,“理”是道理。义和理需要通过文字和图形的表述显现出来。义理派认为,阴阳之道的“理”早已存在,阴阳之道的“象”与“数”,是用来解说已存在的“道”“理”的。 《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其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周易》中的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关系、卦象及爻位的辩证关系、卦辞的理论依据等,形成了易学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这些统称为《周易》的义理。义理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含义因时因人而异,但它的基本特征可限定为阐释《周易》的文义与道理。就是说,《周易》经文的“义理”是通过卦名和卦爻辞表现的,主要阐发卦爻象数所象征的物象、事理,所以“义理”以哲理观念为主。 一般认为,义理派的创始人为三国魏时的王弼,继承者为宋朝的胡援、程颐、张载、杨万里。其实,孔子是义理派最早的奠基人。文王之作《周易》古经,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然而之中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为解读《周易》作了 《易传》,把藏在卜筮外衣后面的哲学思想直接表达出来了。王弼作《周易注》倡导义理而斥象数,易理派大振。晋人韩伯康也发扬义理派易学。唐代孔颖达修《周易正义》,易理派得以发展壮大。北宋程颐作《伊川易传》,把象理统一起来。 象数派,是指侧重对《周易》的卦象、卦变的研究者,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的学术类别。象数派认为“象”占主要位置,“数”其次,因此是“象”生“数”的槪念。象数派在先秦时已有表现,到了两汉已达到极盛的地步。汉代象数学代表人物有孟喜、焦延寿、京房、郑玄和三国时期的虞翻。他们特别追求象数,所有经传词语都要从《周易》中找出象数的根源或另创新说。他们创出所谓的卦变、互体、八宫、纳甲、爻辰、卦气、飞伏、世应、旁通诸说。 汉以后,唐代李鼎祚所作《周易集解》,北宋陈抟、邵雍用数来推算未来,从而创立图书派;清代张惠言、惠栋、焦循等人承接汉易。以上各宗派的影响力一直到了当代。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复兴国学,出现学习研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潮流,其中有关开展周易研究先导独树旗帜者为唐明邦教授任首屆会长、刘大钧教授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的中国周易研究会于山东省济南市成立。自此以后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各地风起云湧般地以不同形式的学会、协会、研究会相继被当地民政部门批准,设立相应的易学研究学术团体与机构。编著者所生活与工作的洛阳市,于此同时也由众多易学爱好者发起、组织、成立了洛阳易经学会,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附图:洛阳易经学会成立前后大型学术活动影像图 1,出席洛阳“中华周易学术报告会”的易学爱好者与特邀嘉宾主讲人刘大钧教授合影 (1993年5月29日于洛阳) 2,洛阳易经学会成立大会全体代表与到会的特邀嘉宾唐明邦教授合影 (1993年9月21日于洛阳) 附图链接: 1,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5049805037502518&_wb_client_=1可复制链接到新浪微博打开文档 2,WPS https://kdocs.cn/l/ceysynKP3a8v?f=301 可复制链接到WPS Office中打开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