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帛书本与传世本都对仁、义、礼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也没有吧,只不过是说这些不如大道看似无情最有情而已。 |
可以试试推测是墨家的人写的 因为墨子和老子几乎是互补关系。。一讲君道,一讲人道(社会)。。 唯一不同是尚贤。。而墨家经历分*裂,很可能反思尚贤。。 当然,这只能算是头脑风暴。。我一点证据都没有的。。只有墨子和老子逻辑相通。。墨子本就是道教神。。 |
本帖最后由 青竹大哥 于 2011-11-16 15:31 编辑 竹简本的抄写者,也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找到了不同的老子写本。 我相信老子(老聃)肯定是第一个执笔写作的。 帛书本的写本,则可能是另一位作者。帛书本的系统性很强,不像是众人合作完成的。 |
请青竹继续开讲!{:soso_e142:} |
5# 巨龙 竹简本的抄写者,也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找到了不同的老子写本。 楚简本的甲、乙、丙只不过是不成体系的零碎言论,说是写本恐怕太过牵强。 我相信老子(老聃)肯定是第一个执笔写作的。 《老子》若是由一个人执笔的,不管这个作者是谁,通篇都应该有很强的逻辑结构,可即便是传世本《道德经》也看不出这种篇章布局。 换言之,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老子》或《道德经》,都不象是一篇文章。 帛书本的写本,则可能是另一位作者。帛书本的系统性很强,不像是众人合作完成的。 青竹以为,帛书本《老子》也不是某一个人写出来的,因为其系统性虽然比楚简本强了不少,但仍不难看出其将不同的言论拼合起来的痕迹。何况,其内容多与楚简本重合,不象是另起炉灶的新作。 故此,青竹认为,帛书本甲本仍然老子学派的言论集,只不过是在楚简本的基础上加上其后的一些精髓,经由某一个或某些人按照德、道两个主题重新编排而已。 |
青竹兄在一楼对个人情况和讲座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 具体可以参照其他讲座。 另外讲座要求是专题,也就是说最好不要是单独一个帖子,青竹兄可以继续开讲,也可以把其他相关的帖子拿来。 这个帖子是在周年庆活动期间发的帖子,参照活动规划第四项: 4、研究学术型版面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国学复兴为主题)进行话题讨论,然后加大发言的奖励,对于好的主题可以进行推荐; 可以给予大的奖励 |
青竹的《解老百问》很有名的。希望青竹讲开来!{:soso_e179:} |
谢谢吴博君兄打赏。 关于兄的评分留言——《老子》是谁写的?青竹已在倒数第二段给出了自己的拙见,故这个问题还是请吴兄发表一下高见吧{:soso_e100:} |
15# 巨龙 老子可不像孔子那样收那么多徒弟。 “老子”究竟是谁这已经是个问题,他收不收徒弟也是问题,他生活在哪个时代又是另一个问题。 在这些问题没有基本解决之前,青竹觉得这样的说法很难落到实处 楚简本的甲可以认为是最原始的作品,乙、丙则可能是墓主收集的其它版本。丙的内容更像帛书本。帛书本最全面,老子本人可能也写不出,而可能是游历天下宣扬道德的那位(丙中有这一章)。韩非子时代老子已经流传了。4 U7 n( |4 H5 ?5 ?) N- _8 J 不知巨龙有什么依据支持你的这些结论? 恐怕你不会相信,老子一书极有可能是老子本人的日记。将自己和思想发现记录下来并整理。开始是散乱的,后来才逐渐成文。 你指的是哪一个版本的《老子》? 我研究老子发现很少有人思想境界能达到老子高度的。即使韩非子也没有达到。 韩非子只是将《老子》的思想篡改为他的法家思想。 |
谈点个人看法: 从我阅读许多先秦的古典文献大致来看,先秦时期很多传说性的东西,虽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但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地编造,也就是说源头大部分是有的,但在流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入了不少后人的思想。 还有一点,我原不想说,但做为一年多的网友,我决定说出来供青竹兄参考。在天涯论道中我看过有一位网名“玄易道人”的网友提出过与顶楼相近的观点,但遗憾的是这位网友虽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但在对《道德经》具体章节的解读中,并没有寻找每一章节思想中因著者不同而可能存在的差异,这往小了说“之前的观点不是白提了吗”?往大了说,“是对自己所提观点的不自信而产生的不负责任”。不知这一点会不会给青竹兄提供一点参考呢? |
貌似这个版块的点击率更差。 |
这么说的话 最可能的情况是: 确实有个小原本。。后人逐渐把注解混入其中了。。 帛本之后,有个很两个明显特点: 1、重复说同一个意思的内容较多,却不在连续章节 2、全文却有明显逻辑 |
http://www.gxfxwh.com/thread-9559-1-1.html 可以参照这个帖子里的简介,但是把名字改成青竹就可以了,简历能写现实中的就写现实中的,不能写就写网上的 论坛对大讲堂一直要求严格,况且你又是版主,所以肯定得率先垂范了 |
沏好茶,点上烟,摆好最舒服的姿势。 学习青竹兄的贴子实在是一种莫名的享受啊。 小弟先顶一个先, 据我的观察,一般的情况下,论坛里最好的贴子和最差的贴子都是沉的最快的贴子,因为最好的贴子无懈可击,围观者如野兽饮川江之水,各取所需,饱餐而去。最差的贴子,味同嚼蜡,无关痛痒。所以看到好贴一定先顶! |
二、老子是谁? 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幼稚甚至可笑,因为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的籍贯、姓氏、名、字和官职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这还有什么可以值得怀疑的吗?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回味一下司马迁的说法就会发现,《史记》说得并不清楚。 首先,按照先秦称呼一个人的规则,子虽然可能有多种含义,但子之前必定是某人的姓或姓名。比如,在孔子、墨子、庄子、列子、孙子这样的称呼中,孔、墨、庄、列、孙都是姓;而在韩非子这样的称呼中,韩非是姓名。因此,一个人既然被称为老子,那么这个人就应该是姓老而不是姓李! 其次,李耳这个人,除了司马迁提到之外,此前不见于其他文献。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也还罢了,但按司马迁所言,老子不但大小是个史官,而且还写出了充满智慧的五千言,连孔子都赞之曰:“其犹龙邪”,这样的人名不见经传实在是太说不过去了。 其三,司马迁一开始言之凿凿,然而很快便没有了底气地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综上可知,老子这个人究竟是李耳、老莱子还是太史儋,司马迁自己也拿不准!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史记》移开则会发现,还有一个人更可能是老子,那就是《庄子》、《列子》、《礼记》、《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水经注》等先秦和后秦文献都广为提到的老聃。因为在这些古书特别《庄子》、《列子》的记述中,老聃俨然就是《老子》的作者。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庄子》、《列子》乃是以寓言说事,其中的人物、事件难以当真,而《礼记》本身也是疑云重重,《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水经注》很难说不是受《庄子》、《列子》的影响而把老聃作为《老子》的作者老子。 退一步说,我们姑且认为《庄子》、《列子》、《礼记》所提到的老聃这个人真实存在,那么,孔子当年问礼的人就应该是老聃。然而,记载孔子言行可信度较高的《论语》却并没有老聃的影子。所以,老聃这个人很谁让人相信就是《老子》的所谓作者。 另一方面,上一节提到,做为第一个比较系统、全面解释《老子》的韩非,在他引用《老子》文句时却一直没有提到《老子》的作者,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韩非子的表现至少说明了:一、他不认可李耳、老莱子、太史儋、老聃等人为《老子》的作者,或者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老子》的作者是谁。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但事实胜于雄辩。如果韩非子知道《老子》的作者是谁,那么,他在引用《老子》的文句时是没有任何理由不提及作者的。 如此一来,则会推出了一个更令人无法接受的结论,那就是老子这个人乃是子虚乌有的、后人杜撰出来的人物! 说实在的,这一结论青竹自己也无法接受。 (未完待续) |
【续29楼】 如果老子这个人是子虚乌有的话,那将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知的一些历史事件是虚构的。比如,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老子辞官西去、老子为关令尹喜所迫作五千言等等。 历史上某些事件是虚构的这本不足为奇,但虚构出来的历史能为后人都接受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比如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这一事件,在儒家还没有独大的时候恐怕没什么,而在儒家独大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竟然没有异议这就很难了。 所以,青竹宁可相信老子辞官西去、老子为关令尹喜所迫作五千言都虚构的,也无法相信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这一事件是编造的。 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这一事件是真的,那么孔子问礼的老子又是谁呢? 如前所述,既然称为老子,那么这人就该姓老。孔子请教过的姓老的人有两个,一个在宗周,一个在楚。 或谓黄齐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今也,王爱富挚,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战国策·卷17:楚四》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并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还有一个令孔子敬佩并效仿的人也姓老:“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以往的注释多把“老彭”解释为彭祖,青竹以为不妥。若是彭祖,大家都已经知道其以长寿著称,再加一老字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再者,彭祖貌似没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念传世。 那么,周老子、楚老莱子和老彭究竟哪一个是老子学派所信奉的老子呢?(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