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解道漫谈

发布者: 浑沌道长 | 发布时间: 2012-11-2 22:55| 查看数: 55076| 评论数: 255|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4 编辑

“道”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自古至今,千人所解则有千种姿态。
因此,我“解道”,只是个人的感悟,所谓讨论,也只是局限于解道的思维与手法,不想讨论“道”的面孔。

“道”在老子之前就多次出现,因此,“解道”并不是老子的专利。
但是,“解道”却脱离不了老子,因为老子是我们可知的第一个把“道”组织成为体系思想的人。
那么,老子的“道”,又是承传于谁的呢?

诗经云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
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
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此“道”自是“言说”之意。

又云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此“道”又是“大路”之意。
综合起来,先秦的“道”有六解,分别为道路、言说、方法、规则、正义、通达。
老子的“道”又是何所指呢?

明天继续漫谈。



评分

参与人数 2名望 +50 銀子 +7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 50 诗意解道
青竹大哥 + 20

查看全部评分

最新评论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3 23:05:44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4 编辑

“恒道”,即为普遍性的道,广义的道。
我们的世界里,所谓“规律”都不是万应万灵的,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显现。
众人养鸡与众人打猎,思维和手段都不一样,所谓各有各道。
电磁方程算不出饶日轨道,这是明显的事。
因此,“道”也是有相应层次的,不同区域里的“道”,也只是效应于域中的事物。
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故“道可道,非恒道。”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居士 + 10 好,将继续关注,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4 23:13:49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5 编辑

“道”如果可以认定为一切规律的母规律,如“万物之母”,则必须存在权威性。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众多的规律,其实都是来自“道”的规律。
那么,“道”必然是主宰着一切的总规律。
“道”的规律,到底生于何方?


青竹大哥 发表于 2012-11-5 09:16:42
2# 浑沌道长 师弟,如果我们把“道可道,非恒道”看作是陈述句,那么其语句结构便是“道,可道,非恒道”,此时,“可道”与“非恒道”是界说“道”的两个并列分句,而“道”则是这两个分句的共同主语。如果我们把“道”这个共同主语放到两个分句当中,则有:道,可道;道,非恒道。由此可知,“恒道”并非《老子》所主述的那个“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的“昆成”之道。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5 22:44:02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5 编辑

[quote] 2# 浑沌道长 师弟,如果我们把“道可道,非恒道”看作是陈述句,那么其语句结构便是“道,可道,非恒道”,此时,“可道”与“非恒道”是界说“道”的两个并列分句,而“道”则是这两个分句的共同主语。如果我们把“ ...
唔。。。同意师兄说法,“恒道”具有多样性,非一个模式可以体现出来。
我的理解为一个总纲的无限分钢,因此,三楼举出许多的,狭义的道。无它,只是想启发自己。
我更多关注的是“道”的来源,换一句话说,就是老子为什么,凭什么,认为“道”主宰了一切?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5 23:01:01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5 编辑

所谓“德”,即物或生物的本性。
老子既然提出“上德”与“下德”,可以推算出还有“上上德”“下下德”“不上不下德”。。。。。
所谓“道德”,即合符“道”的“德”。
由此可知,主宰着“德”的对错的,其实是“道”而并不是人。
“道”如果缺乏权威性,则无论如何,“道德经”的理论是不成立的。
“道”的权威性到底来自何方?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6 22:16:35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5 编辑

“众甫之状”即宇宙之初,天地生成之际。
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意识里,可以追溯到“道”是“德”的制造者。
从万事万物都存在“德”的角度,只有万事万物的制造者才有主宰“德”的权力。
是“道”制造了万物吗? 它又是如何制造万物的呢?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1-6 23:31:25
关于老子之前“德”的本质内涵:
     “德”是周人政*治理念的核心。西周“德”的内涵不是善行也不是惠政,善行意义上的“德”在春秋时期才逐渐形成。文献中有“凶德”、“淫德”、“衰德”、“昏德”等说,“德”之修饰语都带有负面意义,“德”最初应该是一个中性词。
     “德’的古义是内在于人体的一种特质,不是外在的行为,这种特质“有善有恶,可好可坏”。
    《国语•晋语四》:“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庄子•天地篇》:“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
     这里的“德”是指族群的某种特质,西周时人时时刻刻不忘帅型祖考之德,而宣称自己秉承前人之德,纯佑维恭。每一家族各有他们的德,周王一定强调文武之德,其他诸侯卿大夫也都追述开宗立家的祖考。德为族群成员所共有,但最强有力、最显著者则体现在族长身上。作为族群共通之特质的‘德’当然是内在的,德居于身,成之善行,是谓“敬德”。
     从伦理学境遇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德”并不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而是主要表现为境遇与目标之间的最正当、最合理的途径,作为目标的意义正是解决境遇难题的指路明灯,而境遇反过来对意义的实现也经常起到砥砺、激励的作用。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5 收起 理由
希夷生 + 5 彩!

查看全部评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15 22:14:37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6 编辑

谢谢斑竹引用的经典。
我的理解;“德”于物则为“本质”;于人则为“本性”,是“道”的一个体现。
万物持之而生而不知所由,生养万物而不为其主。
生之、养之、亭之、毒之,此皆为“德”之用也。
人之德也,好食而得长;好色而得传;好学而得智;好交而得强。
所谓修养,皆在一个“度”上,过之犹不及,此谓“道”也。
然“道”生何方?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1 23:32:52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6 编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然有物矣。
知其物何来,识其为何物,方可为之名。
名者,对物之解读也。
有物而先天地者,或曰天地之前已有物矣。
此何物何来,老子不知也。强而为字者,物来之法也。
因而曰“道”。
乎字者,名之析义也。
不知其名,又强为之字。所言者,此物因何而来,或物来之方式也。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1 23:36:55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6 编辑

所以有后章:
道生一。。。。。。。。三生万物之说。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2 16:12:38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6 编辑

道长终于发表所谓的道了,这是现代道长的玄道啊!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1-22 20:35:27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天地有序,万物生化。
以上二者之“物”虽不是同一内涵,但本质又何尚无有联系?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2 22:21:15
本帖最后由 佛学国学 于 2015-3-27 16:06 编辑

“物”有层次,有大小之分,定形随形之别,有生物死物之辩,有内在之疆,有外在之界。
“道”亦有层次,于大即为物理,于小即为化学,于死物即为性,于生物即为德。
其所合,一也;其所分,化也。由一而无穷,万物之所以依也。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1-22 22:52:03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天地有序,万物生化。
前“物”为无,后“物”是有。无中生有,则“物”是道之气态。气运顺转于天地及人的意识中,是无形有质之物;山川及人物是气运的逆转,故有形有欲有层次有等级。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3 16:19:17
所谓“物”,有形且有性。
然而,是什么“显其形”?又是什么“定其性”的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50 绝响之问

查看全部评分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1-24 10:26:08

“物”,什么“显其形”?又是什么“定其性”的呢?这可是千古命题,一个朝代、个人、家族的命脉所在。个人理解,事物人事在运动进程中“形”的作用明显一些,而一旦告个段落,“性”的作用便会显现。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4 12:39:32
“物”,什么“显其形”?又是什么“定其性”的呢?这可是千古命题,一个朝代、个人、家族的命脉所在。个人理解,事物人事在运动进程中“形”的作用明显一些,而一旦告个段落,“性”的作用便会显现。
古越中兴 发表于 2012-11-24 10:26


老子曰“有无相生”,又曰“同出而异名”。

在“物理”的层次来询问,“有”即为“物质”,“无”即为“空间”。
没有“空间”,“物质”无所表达,反之亦然。既有“物质”,即“空间”立马显现。“有无相生”也。

许多人解道,不分层次,一会儿物质,一会儿“精神”,如曰“没有‘精神’就没有‘物质’”。
须知没有“精神”之前,“物质”也确实存在。
请问,那时候的“无”,又是什么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5 收起 理由
居士 + 15 受启发,自己曾纠结过的的事

查看全部评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7 10:36:25
“道”无论是什么,哪怕只是看不见的“规律”,总是要有运行的主体。
比如说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没有,那么“道”,它又运行什么呢?

如果说,“道”没有物理的成分,也就是说“道”并没有建设物质,而只是运行万物,那么万物又是从何而来?
所以“道生一。。。。。。”明显就是说“道”产生了万物。

不过这里仍然存在一个疑惑,“道”既然不是实体,那么实体的物质又是从何而来?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7 12:25:39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11-27 17:32 编辑

物质又是从何而来,现代人上天入地都还没有发现呢?难道您空想就能发现。道生不是产生的意思。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7 17:35:28
物质又是从何而来,现代人上天入地都还没有发现呢?难道您空想就能发现。道生不是产生的意思。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7 12:25


“空想”似乎有点贬义。。。。。。。。。

现代人想不到的,不等于古人也想不到。。。。。。

既然您提出“道”不是“生产”的意思,那么请您说说您认为的“道”是什么呢?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8 07:37:06
“空想”似乎有点贬义。。。。。。。。。

现代人想不到的,不等于古人也想不到。。。。。。

既然您提出“道”不是“生产”的意思,那么请您说说您认为的“道”是什么呢?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7 17:35
请看我解释的道德经,请道长讨论。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8 07:54:56
本帖最后由 浑沌道长 于 2012-11-28 10:58 编辑

现代人把现代西方哲学对号道德经那是跑题了,后来人又为了自已的利益歪曲道徳经,道长虽有务实的学术作风,但是还没脫离现代科学思维模式,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明白古人的思维方式而用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国学复兴只能是句空话。原古东西是两个世界,各有各的认知事物的方法。
菩提山人 发表于 2012-11-28 10:16:52
道为何物?愿闻其详。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5 + 10 欢迎山人参与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8 10:59:33
现代人把现代西方哲学对号道德经那是跑题了,后来人又为了自已的利益歪曲道徳经,道长虽有务实的学术作风,但是还没脫离现代科学思维模式,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不明白古人的思维方式而用西方人的思维 ...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2-11-28 07:54


哲学,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如果没有相通之处,则不是哲学!

您的经解我也详细阅读,您不能证实自己的解读就是真正的意义。
不过我还是鼓励您继续参详的,最低限度能对您自己有所启发。

我的思维模式只有一个,就是我认为是合符事实的,不知东西方的思维有固定的模式。

我的帖子是在“漫谈”,所以您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参与讨论。
不过我讨厌口号,酷爱问号,如果您能结合实际,这是对我极大的尊重。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8 11:59:24
道为何物?愿闻其详。
菩提山人 发表于 2012-11-28 10:16


与先生交谈已经不是一时了,先生所说的“道”为磁场,浑沌觉得颇有新意。
最少者不是一个僵化的思维,而且与自然现象有不少共通之处。
不过浑沌还是颇有异议,姑且勿论“磁场”的真实解读,且看主次的分别。

牛顿看到苹果熟了就掉下来而不是飞上去,从中悟出了“万有吸引力”。
这“吸引力”并不是苹果,是指挥苹果往哪儿去的“理性”。

同样古人也看到了万物的运作,从中也悟出了“道”。
这个“道”也不是万物的本身,是指挥万物运作的“理性”。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3 收起 理由
菩提山人 + 3

查看全部评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8 12:31:04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理性”这个词的来源。。。。。

“理性”作为一个抽象名词,是它最为基础的意义。
它的抽象是什么?
我们不妨这样想;
如果我们看见一个苹果“飞向天”了,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这是一个“理性”的现象。
反之,我们看到苹果“掉下地”了,那么又有谁去询问“理性”的存在?

所以“理性”如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
它体现出万物运动的秩序,天地守时的信用。
同时它也是与“道”一同,取之于自然,晶结为经验的“抽象名词”
居士 发表于 2012-11-29 03:52:01
很爱看道长兄的漫谈,受益很多。支持一下{:soso_e121:}{:soso_e181:}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10 收起 理由
浑沌道长 + 10 希望您能参与“漫谈”。。。

查看全部评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29 09:32:09
老子曰:“两极相生”。
探讨“理性”,就不能不同时探讨“感性”。
因为,明白了一极,是明白另一极的钥匙。

所谓“感性”,它的基础来自于“感觉”。
“感觉”除了人类的五大感官的直接功能,还有一个就是直觉的经验反馈。
而且这个“直觉”是我们最为常用的“感觉”。
因为有个人“经验”的投入,所以其中已经有部分并不严谨的“理性”夹带其中。

正因为“感性”存在“直觉”这样的第六感,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感性”的定义就模糊起来。
这导致低层次的学生有时直接把“直觉”等同于“理性”。

“感性”其实最基础的表达是能够直接产生于五大感官的扰动反馈,它有理却不讲理。
浑沌道长 发表于 2012-11-30 11:29:03
今天回头再说说“理性”。。。。。。

既然“感性”有着“经验”的成分,也就是说“感性”里也确实含有部分“理性”的范围。
那么它的对立面“理性”,是否也部分存在“感性”的因素呢?

先吃饭,回头再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