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国学复兴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从辛词到陶诗的一点管窥

发布者: 长路三万 | 发布时间: 2024-8-21 11:44| 查看数: 1176| 评论数: 58|帖子模式

辛弃疾南渡归宋,志在恢复。但是命不逢时,朝廷意在偏安,固守和议。因此,空怀报国之志,经济之才,只能辗转下僚,屈居地方。最终被弹劾去职,闲居十余年,壮志难酬,抱憾而终。

其居官或居家,熟于经史,认为民生当以耕田为本,故而自号“稼轩”。有志难酬,只能寄情词章。在职忧心国事,词风慷慨豪迈兼有悲凉凄怆。闲居寄情山水,词风隐逸悠然偶有诙谐笑乐。
稼轩词章,流传既广。事在当年,后人之注详也。时至今日,前人之叙备矣。自宋至清,版本众多,或存或亡,时有字句各异之处。现代以来,更有诸多学者,编辑注解辛词选集,各有高见。
在下闲来偶读辛词,为古人感慨之余,偶有所得,一孔之见,谓之管窥。虽不至于欣然忘食,然而也有自得其乐。聊记于此,同好共鉴。

最新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1 21:22:47
稼轩第一次去职闲居十年,正值四十余岁。壮年之际,不得已归隐田园,故而以陶渊明自喻,极力推崇,以此排解胸中郁闷。在今日可见的辛词版本中,有关赞颂渊明的词作,虽然未做细数,至少也应该有数十篇。辛词陶诗,今日流传广泛。如果在此一一抄写,也显得有些多此一举,贻笑大方。

但是,仔细想来,同样是归隐田园,稼轩渊明二人,归隐原因,思想境界,生活方式,后来结局,都大相径庭。因此,虽然都是赞颂田园隐逸诗词,仔细揣摩,还是有明显不同。一点管窥,不敢喻人,但可自娱而已。
七宝 发表于 2024-8-22 13:18:23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解脱
入职场才知道折腰的日子有多难捱

佛经云,一切有情以食为住,有情包括上二界天人,天人尚需依食持身命不令断坏,何况人。

有没有解决办法,
应该有。
食分四种,欲界的段食,及三界触食、意思食、识食。
段食指,欲界香味触变坏时能为食事
触食指,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
意思食指,希可爱境能为食事
识食指,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

其中段食只在欲界有。
虽然不太明白上二界有情的触、意思和识食是如何维系身命的,但从字面看,这种食事比较抽象,更无需借助“五斗米”即可完成的食事。

由此猜测上二界有情不用上班,无需五斗米持身命。

同时窥见,欲界有情的苦迫来自缘起系统的低劣,但此缘起系统已经运用的极熟,甚至都不曾想过此系统是否低劣,是否有更高级的缘起系统等。

四种食事持有情身命不令断坏,也为寻求更高级缘起系统提供依据。

——————
借帖有感。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15:18:48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4-8-22 15:19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1 21:22
稼轩第一次去职闲居十年,正值四十余岁。壮年之际,不得已归隐田园,故而以陶渊明自喻,极力推崇,以此排解 ...


既然是管窥一孔,当然是从小令短词入手。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稼轩此篇,词句平淡朴素,交代事项清楚,概括了一生结局。初读来感觉意思平淡,反复细读思索,方有心得体会。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15:29:2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15:18
既然是管窥一孔,当然是从小令短词入手。

唉,模糊不清,这电脑,搞不明白,将就,。。。。。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0:11:36
七宝 发表于 2024-8-22 13:18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解脱
入职场才知道折腰的日子有多难捱

虽然,而且,但是,仍然,谢谢。。。。。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0:54:40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4-8-22 20:59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15:18
既然是管窥一孔,当然是从小令短词入手。

稼轩一生事迹行藏,现有诸位学者考证年谱,各有差异。如果深文考据,也觉无味。因此,稼轩传世词作的具体年代,虽然诸位学者考证列出,仍然有大部分难以确定确实年份,只能是大致确定年代的时间段。

此一篇西江月词,写作具体年代,应该是稼轩第二次出仕又被罢官以后,在最后一次出仕(第三次出仕)之前,年纪约在六十到六十四之间,此时已经可以说身体衰弱,“百年蒲柳先衰。”第一次出仕罢官到第二次出仕,正值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身体应该还是强壮,同时儿辈年纪大概是二十多岁,还不至于把家事交付给儿辈。到了六十多岁,儿辈已经有三十多岁,就可以掌管家事了。如此而论,还是不能准确说是哪一年,但是也无关紧要。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1:37:5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0:54
稼轩一生事迹行藏,现有诸位学者考证年谱,各有差异。如果深文考据,也觉无味。因此,稼轩传世词作的具体 ...

从此篇词作的题目,“示儿曹以家事付之”,可以确定,在稼轩罢官闲居的十几年里,他是家长,一家之主,一家人的生产经营,春种秋收,吃穿居住,都在他肩上。
稼轩自从二十三岁南渡归宋以后成家,四十三岁罢官,二十年在地方做官,有官俸可以养家。罢官以后,没有了收入,以稼轩为名,力田为本,只能是以经营农业作为生活基本来源。所以就有了带湖庄园的经营。进一步推论,稼轩的土地来源,只能是他南渡以后逐步自己购置而来。有了土地,如何种植,管理,经营,都要操心费神。所以,稼轩对于陶渊明虽然是推崇备至,但还是明显不同,渊明是亲自参加农耕劳作的,亲身感受了农耕的辛苦,有诗为证。而稼轩数十篇赞颂渊明的词作,没有一句提到亲身参与劳作的词句,只是极力赞颂渊明的田园隐逸生活。而渊明的土地,应该是祖辈传下来的。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1:47:54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4-8-22 22:08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1:37
从此篇词作的题目,“示儿曹以家事付之”,可以确定,在稼轩罢官闲居的十几年里,他是家长,一家之主,一 ...

虽然说耕读传家是中国人的传统信念,但是农耕社会的家庭生活还是难以富足。所以,渊明和稼轩在田园生活中,都是日子过的紧巴巴。中国人理想的农业家庭,实际上是聚族而居的庄园经济。“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只是千百年来的梦想,现实是难以逃脱贫困的现实。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3 16:39:4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2 21:47
虽然说耕读传家是中国人的传统信念,但是农耕社会的家庭生活还是难以富足。所以,渊明和稼轩在田园生活中 ...

根据宋人陈思辛弃疾年谱,辛弃疾有子九人。而且有夭亡者。其诸子有数人进入仕途。而且稼轩还有女儿。按照中国人传统观念,儿孙入家谱,女儿则无记载。稼轩有正妻,还有妾室。其子是否有庶出则不知。

如此而论,稼轩如此一大家人,在稼轩闲居十余年间,以农业庄园经营养家,土地不会是少量。但是随着人口增加,负担必然是增加。寻求土地增加,就是必然。
稼轩晚年,有词《最高楼  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应该就是把家事交给儿辈后,儿辈觉得土地太少,生计不足,请求稼轩在任再干几年,帮助家里购置田地。惹得稼轩生气,骂了儿辈。
稼轩以老迈之躯三度出仕,为了恢复志向。朝廷不得志,儿辈要顾家,心情如何。只能是再度辞官。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3 22:05:3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3 16:39
根据宋人陈思辛弃疾年谱,辛弃疾有子九人。而且有夭亡者。其诸子有数人进入仕途。而且稼轩还有女儿。按照 ...

从稼轩闲居词作可以看出,稼轩闲居十余年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富足,但是也可以说是小康,偶然有些拮据。经常有朋友来往,饮酒歌舞赋诗。放在今日大约是个中小地主的水平。这在传统的中国农耕社会应该是很令人羡慕了。

现代的中国人对于传统中国农耕经济的自给自足模式,已经是比较有点模糊了。老一代人大多数经过战乱,当时这种经济模式已经破坏。
在太平年代,一个比较理想的自给自足家庭经济体,要有相当足够的土地,从种到收的农具,牲畜,还有加工粮食的磨坊,纺织工具,这些基本工具,可以保障家庭成员衣食温饱,生产进行,而且家庭成员人口要足够满足人力需要和保证在农村社会之中的相对强大安全。如此,一个家庭,就需要有一个强势的家长来管理经营。
这些家庭,只是大多数的普通农业家庭。如果能达到这个条件,就是太平盛世。而且这些大家庭的相对贫困亲族分支也可以得到一些帮助,完成生产过程,促成社会稳定。
这些家庭的遗迹,在今天偏远的古村落,还可以看到遗迹。这些并不是当年的富豪。
今天各地的某某大院,其实是与官商结合的形成的大地主,他们并不是当时社会的稳定基础,而是社会的崩溃基础。今日成为旅游之地,现代人很难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现代有些学者希望恢复保留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寻找解决现代农业的弊端出路,没有了当时的社会基础,也就不可能开历史倒车。离题了。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3 22:15:0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3 22:05
从稼轩闲居词作可以看出,稼轩闲居十余年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富足,但是也可以说是小康,偶然有些拮据。经 ...

稼轩闲居时的田园隐逸词作,对于陶渊明的赞颂向往,对于当时农村和平祥和生活的叙述,今天看来,是对于田园隐逸生活的艺术描写,给读者一种美感的感觉。但是透过这个叙述,还是可以观察到深层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4 09:05:39
本帖最后由 长路三万 于 2024-8-24 09:51 编辑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3 22:15
稼轩闲居时的田园隐逸词作,对于陶渊明的赞颂向往,对于当时农村和平祥和生活的叙述,今天看来,是对于田 ...

相比之下,渊明经营田园农耕的能力不如稼轩。从渊明的诗中可以看出,渊明亲身参加劳作,不辞辛苦,但是收获不多,又有自然灾害,因此,经常陷入贫困饥饿。而稼轩虽然没有在词中夸富,而且有时还有拮据不足,但是还能够养得起侍女,朋友来了还有酒(这些酒都是自家酿,需要足够的粮食),渊明想喝酒有时候还得朋友送酒。稼轩身为家长,从未亲身参与劳作(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家长实际上是参加劳动的),而且有时间游山玩水,这一点优于渊明。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发家致富,古今如此,可叹。。。。。稼轩极力推崇渊明,实际上也只是从精神层面寄托情怀而已。。。。。。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4 21:36:3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4 09:05
相比之下,渊明经营田园农耕的能力不如稼轩。从渊明的诗中可以看出,渊明亲身参加劳作,不辞辛苦,但是收 ...

稼轩此词,给儿辈交代了家事,也就是经营管理家庭的责任。自己可以安享天年,悠游山水。

从词中可以看出,农耕时代的家庭经济,在现代人理解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表面现象之下,实际上有两个实际内容,首先是催科了纳,其次才是出入收支。现代人被文学家蒙了,在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忽视了前者。如果熟读历史,就可以明白。
在稼轩罢官闲居隐逸田园的词作中,这是唯一一篇,说明了像稼轩这样的家庭,也是要依法缴纳皇粮国税的。
读到此篇,忽然想象,像稼轩这样豪杰英雄,曾经出仕为官,如今罢官落职,经营着带湖庄园,当收获时节,官吏来到家门,催缴皇粮国税,稼轩和所有百姓一样,让家人赶紧去缴纳税粮,是一种什么情景?
按照稼轩词意,稼轩是个奉公守法的良民。官吏刚刚通知,立即就去缴纳。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4 21:46:0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4 21:36
稼轩此词,给儿辈交代了家事,也就是经营管理家庭的责任。自己可以安享天年,悠游山水。

从词中可以看出 ...

自从秦汉大一统二千余年,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耕经济,皇粮国税,是每个朝代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责任负担。今天的中国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只有老一代人还记得交公粮时的情景。那和古代(民国以前)是不一样的。时代发展,真值得感叹赞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5 21:25:39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4 21:46
自从秦汉大一统二千余年,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耕经济,皇粮国税,是每个朝代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责任 ...

从稼轩此篇短词可以看出,稼轩种地是要缴纳税粮的。

稼轩极力推崇渊明。
那么,渊明种地是不是纳税?在陶渊明现存诗文中没有一字提及。历代注解陶诗的学者,也无一人关注此事。大家都推崇而且沉醉在陶诗的田园诗的高风亮节里。教员有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渊明并不是生活在理想世界里。在渊明的“桃花源诗”有句为证: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5 21:42:2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5 21:25
从稼轩此篇短词可以看出,稼轩种地是要缴纳税粮的。

稼轩极力推崇渊明。

桃花源是渊明心中的的理想社会,用假托渔人之口形诸笔墨。在那个社会里,人民耕织自给自足,没有官府催缴皇粮国税。那么从这个虚拟的社会的反面,可以肯定,现实的社会里,渊明缴税是否不知,但是他生活的村庄里的农民,肯定是要缴税的。渊明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县令的最主要职责,就是征收皇粮国税。这事他自然清楚。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5 21:58:55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5 21:42
桃花源是渊明心中的的理想社会,用假托渔人之口形诸笔墨。在那个社会里,人民耕织自给自足,没有官府催缴 ...

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农耕社会,税粮征收,都是和土地占有数结合的。从汉代的三十税一,唐代租庸调制度,清代摊丁入亩,太平盛世,征税有制度,百姓也能承受,社会相对平定。盛世之后,就产生一些特权家族,可以免缴税粮,逐步发展就到乱世。史不绝书无言以对。。。。
七宝 发表于 2024-8-25 23:17:24
先生说的这些恐怕就是农耕时期的理想生活了
从周易看,当时老百姓面临的疾苦还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等,能缴纳点赋税,安稳过日子已经算国泰民安了吧。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8-26 21:05:21
“实际上有两个实际内容,首先是催科了纳,其次才是出入收支。现代人被文学家蒙了,在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忽视了前者。”

先生讲解得好!两个实际内容都是人生必须要干好的。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6 22:23:49
虚晃一枪 发表于 2024-8-26 21:05
“实际上有两个实际内容,首先是催科了纳,其次才是出入收支。现代人被文学家蒙了,在文学作品中几乎都忽视 ...

谢谢光临,岂敢岂敢。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7 16:55:42
七宝 发表于 2024-8-25 23:17
先生说的这些恐怕就是农耕时期的理想生活了
从周易看,当时老百姓面临的疾苦还有“夫征不复,妇孕不育”等 ...

谢谢光临评论。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7 17:14:54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5 21:58
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农耕社会,税粮征收,都是和土地占有数结合的。从汉代的三十税一,唐代租庸调制度,清代 ...

税赋记载,历代史书食货志都有详细内容,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时已俱往矣,不必细叙。仅从唐诗摘取一点。

唐代诗人元结有诗《贼退示官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元结此诗,说明了太平年代“井税有常期”,征缴税粮是有规定时间的。乱世则是横征暴敛没有时间。他是经过了从治到乱的时代。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7 17:56:2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7 17:14
税赋记载,历代史书食货志都有详细内容,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时已俱往矣,不必细叙。仅从唐诗摘取一点。

...

王维有诗《赠刘蓝田》: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
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
晚田始家食,余布成我衣。
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
王维此诗形象地说明了太平年代征缴税粮的过程。
官吏恪尽职守,下乡催粮到半夜。
农民奉公守法,缴纳税粮半夜才回到家。
剩余的粮食才能自己吃。剩余的布匹才能自己做衣服。这一点形象地说明了稼轩“早趁催科了纳,再量出入收支”的家事交代。

农民缴税半夜才回家,这是因为从王维的辋川别墅到蓝田县城都是山路。古代普通农民缴纳粮都是背负挑担步行,到了官府还要排队等待,回来就是半夜了。

只要缴完税粮,就可以安心睡觉了。所以后来有人写词:
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厅,农歌三两声。

这是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理想现实。实际存在的时间是很少的。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1:35:0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7 17:56
王维有诗《赠刘蓝田》: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
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

杜甫有诗: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是官宦世家子弟,享有免除租税兵役的特权,但是日子也还是非常艰难。他努力求仕二十年才得了一个小官,本来想回家给家人报喜,谁想刚进家门,就看到幼子刚刚饿死的悲剧。

这个事实,其实说明了当时太平年代已久,农村农耕经济已经破坏。杜甫还有诗:自断此生休问天,杜陵幸有桑麻田。杜甫祖籍在杜陵,有祖传田产。但是杜甫不愿意经营农耕,一心想读书求仕,他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依靠妻子娘家接济,所以就生计艰难,至于幼子饿死。杜甫刚到家一个月后,安史之乱就爆发。农耕社会经济全面破坏。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1:57:0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1:35
杜甫有诗: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是官宦世家子弟,享有免除租税兵役的 ...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叙述了官吏催缴租税的现实:
催租行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
范成大和稼轩是同时代人。他看到的官吏催税情景,就是普通农民的待遇。稼轩还是个有身份地位的卸任官员,官吏还不至于敢过分要求。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2:12:47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1:57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叙述了官吏催缴租税的现实:
催租行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村豪》说明了农耕经济发展到了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了赋税制度的破坏,此后不久社会战乱发生。


村豪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滥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2:22:52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2:12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村豪》说明了农耕经济发展到了贫富两极分化,造成了赋税制度的破坏,此后不久社会战 ...

太平年代,农民缴纳税粮以后,还能勉强维持生计。战乱年代,赋税征收就使得农民难以生存。柳宗元在《捕蛇者说》里形象说明了官府催税的叫嚣隳突鸡犬不宁。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2:53:16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2:22
太平年代,农民缴纳税粮以后,还能勉强维持生计。战乱年代,赋税征收就使得农民难以生存。柳宗元在《捕蛇 ...

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者选编古典诗文,都是根据自己理解喜好,选编其中名篇成集。古代原本,都是全部收入,可以理解作者全部思想过程。
稼轩词也是如此。
稼轩用这一篇西江月短词,说明了他的生活除了诗酒歌舞山水田园,还有缴纳税赋,衣食住行,收入支出的现实。这在虽然是南北分裂但是相对和平的时代,社会还是相对稳定,人民生活还是能够过得去。所以在稼轩词里就有了农村祥和平静的词作。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文学源于现实,还是有区别,一孔管窥,自娱而已。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9 16:06:21
长路三万 发表于 2024-8-28 12:53
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学者选编古典诗文,都是根据自己理解喜好,选编其中名篇成集。古代原本,都是全部收入, ...

一管窥罢,另开一管。与先贤语,其乐何如。
从稼轩《西江月 示儿曹》词,可以明白,稼轩闲居,效法渊明躬耕田园,并不是只有词酒乐事,也必须操心催科了纳,出入收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都要稼轩管理经营。从此可知,宋史辛弃疾传记载,稼轩身殁之日,家无余财,并非虚言。能够温饱,已是幸事。

由此,重读稼轩另一名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就可以理解出与现行解读不同而且更为深刻的解读。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现在通行解释: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尽管秋风吹,像季鹰不归?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