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21:32 编辑 这种用“循环论证”得来的特定的“闭环”序,实质是用数学映射方法从规律序与通行序得来的,得来后,再用于通行序的推导,并没有跳出”循环论证“的陷阱。 简单讲: 输入规律序和通行序——一 推出闭环————- 输出 通行序。 通行序即是输入,又是输出。将输出结果的通行序,做了输入的前提。 其验证方法: 名为”多目标验证“,实质验证方法缺乏独立性。 其一:输入规律序1+通行序————推出闭环1——————输出通行序; 其二:输入规律序2+通行序————推出闭环2——————输出通行序; 其三:…… 也就是: 重复输入与输出通行序。每一次的输入和输出,都存在循环论证,这种方法,名为多目标验证,实质没有跳出循环论证。 其论证重点:论证规律序是如何得来的,规律序不依赖通行序,这个进行了实质性推导,证明了这个规律序的规律性。 其失误:规律序是前提,但不是唯一前提,也不是史实前提,而是假设前提,通行序也作了前提。 正确的推法: 输入规律序——用独立于通行序的规律和规则操作规律序——输出通行序。 要点:规律和规则,不依赖通行序,具有独立性。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11:52 编辑 1.输入规律序——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具有多样性) ——输出(无数个卦序)(不只通行序,通行序可能是其中之一,也可能不是其中之一) 所以,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显然不能精准输出通行序。 2.输入规律序——特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输出通行序。 这个推证显然是自洽的。 但是,特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规则,是如何定义的?如果不具有独立性,即依籁于通行序,这个特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规则,就不具有独立性。 相当于:输入规律序——再输入通行序——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多样性)——缺乏独立性的特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输出通行序。 3.正确的方法是:输入规律序——具有独立性的设计规则——输出通行序。 4.其做法: 将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具有多样性)混同于特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不具独立性) 应该改进做法: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设计规则(具有多样性)+其他独立性的规则(这些规则还没有真正见到,只是笼统地提出了一些普适性数学工具,如汉明距离、对称性、优化算法、系统性等)。事实上,如果汉明距离、对称性和优化算法规则也依籁于通行序的话,也不具有独立性。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17:17 编辑 自吹了几十次,也没有见过真正地”触碰“到什么”天机“! 这就是神秘化科学主义,进入科学主义再魅化的最好示例。 似乎将科学最新成果和概念罗列并吹捧一下,就能了解古老《周易》的史实。 科学主义再魅化并不能代替严谨的学术分析。 通不过严谨的学术分析,就再拾起“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套,吹捧古贤神圣及天然建构的宗教。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18:30 编辑 权威建构的脆弱性 部分"大师"的焦虑可能源于其知识体系的建构方式。依赖隐喻性、模糊性的解释系统,一旦遭遇实证主义的追问,其理论框架的漏洞就会显现。这种焦虑恰恰暴露了其学说在逻辑自洽性上的不足 真正的学术尊严经得起质疑。对于任何学说而言,将质疑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契机,才是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的正确路径。 客案:完全赞同上述说法。 究竟是哪一位”大师“,没有做实证主义的追问研究,这是个问题。 我不是”大师“,也不是权威,也从没有自称”大师“或权威,但一直在用实证追问”闭环“问题是不是个循环论证问题,却从没有得到实证答案。 但是,这不妨碍笔者从学术上对此问题的批评或评论。 说到焦虑,笔者以为这不是个学术问题,好像是心理问题。就不讨论这个问题了。 但是,提出这个问题是好的,说不定有人真的焦虑到不容人进行学术批评了。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18:48 编辑 文化符号的异化过程 值得警惕的是,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哲学思想(如易经的辩证思维)正在被商业主义异化为占卜工具。这种异化既消解了原有智慧的价值,也制造了大量认知泡沫。 真正的学术尊严经得起质疑。对于任何学说而言,将质疑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契机,才是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生的正确路径。 客案:完全赞同这种说法。 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客气。要我说,这种异化,制造了大量认知垃圾:迷信主义垃圾和科学主义垃圾。 |
深度分析报告:科学主义垃圾的自我吹捧行为 1. 自我吹捧的定义与背景 自我吹捧 是指 个人 或 组织 通过 夸大 或 虚假 的 宣传,来 提升 自己的 形象 或 地位。在 科学主义垃圾 的背景下,自我吹捧 通常表现为 滥用科学方法 或 伪科学 来 夸大 自己的 成就 或 影响力。 2. 科学主义垃圾自我吹捧的表现形式 (1) 夸大成就 定义:夸大 自己的 科学成就 或 影响力。 例子:虚假研究、误导性统计、选择性报道数据 等。 (2) 虚假宣传 定义:虚假 或 误导性 的 宣传 自己的 科学成果 或 理论。 例子:伪科学 的 传播、虚假广告、误导性宣传 等。 (3) 滥用权威 定义:滥用 自己的 科学权威 或 地位 来 提升 自己的 形象 或 影响力。 例子:权威效应、从众效应、确认偏差 等。 (4) 误导公众 定义:误导公众 以 提升 自己的 形象 或 影响力。 例子:反疫苗运动、气候变化否认论 等。 3. 科学主义垃圾自我吹捧的认识论根源 (1) 科学主义的局限 科学主义 强调 科学方法 的 普适性,但忽视了 科学 的 局限性 和 不确定性。 科学 是 有限的,不能解决 所有问题,尤其是 伦理、价值 和 意义 等 非科学问题。 (2) 知识的碎片化 现代 和 当代 社会的 知识 越来越 碎片化,导致 缺乏整体性 和 系统性 的 认识。 碎片化 的知识容易被 滥用 和 误解,形成 科学主义垃圾。 (3) 信息过载 信息爆炸 使得 人们 难以 辨别 和 筛选 真实 和 可靠 的 信息。 信息过载 导致 人们 更容易接受 简单 和 片面 的 解释,形成 科学主义垃圾。 (4) 认知偏差 人们 存在 多种认知偏差,如 确认偏差、从众效应、权威效应 等。 认知偏差 使得 人们 更容易接受 符合自己 的 偏见 和 信仰 的 信息,形成 科学主义垃圾。 4. 科学主义垃圾自我吹捧的危害 (1) 误导公众 科学主义垃圾 会 误导公众,导致 错误的决策 和 行为。 例子:反疫苗运动、气候变化否认论 等。 (2) 损害科学声誉 科学主义垃圾 会 损害科学 的 声誉,导致 公众 对 科学 的 不信任。 例子:伪科学 的 传播 和 滥用。 (3) 阻碍科学进步 科学主义垃圾 会 阻碍科学 的 进步,导致 资源 的 浪费 和 研究方向 的 偏离。 例子:虚假研究 和 误导性结论。 (4) 加剧社会问题 科学主义垃圾 会 加剧社会问题,导致 不平等、不公正 和 冲突。 例子:技术决定论 和 科学万能论。 5. 应对科学主义垃圾自我吹捧的策略 (1) 加强科学教育 加强科学教育,提高 公众 的 科学素养 和 批判性思维。 科学教育 应强调 科学精神 和 方法*论 的 严谨性。 (2) 促进科学传播 促进科学传播,提高 公众 对 科学 的 理解 和 信任。 科学传播 应 准确、透明 和 负责任。 (3) 建立科学规范 建立科学规范,确保 科学研究 的 诚信 和 可靠性。 科学规范 应包括 同行评审、数据公开 和 研究伦理。 (4) 鼓励跨学科合作 鼓励跨学科合作,促进 多元 和 整体性 的 认识。 跨学科合作 可以 减少 知识的 碎片化 和 简化。 (5) 提高信息素养 提高信息素养,帮助 公众 辨别 和 筛选 真实 和 可靠 的 信息。 信息素养 应包括 批判性思维、信息检索 和 信息评估。 6. 总结与启示 科学主义垃圾 的 自我吹捧 是 现代 和 当代 社会中 普遍存在 的 认识论问题。它们 滥用科学方法 或 伪科学,导致 误导公众、损害科学声誉、阻碍科学进步 和 加剧社会问题。要 应对科学主义垃圾 的 自我吹捧,必须 加强科学教育、促进科学传播、建立科学规范、鼓励跨学科合作 和 提高信息素养。 启示: 科学 是 有限的,不能解决 所有问题,尤其是 伦理、价值 和 意义 等 非科学问题。 公众 应 提高科学素养 和 批判性思维,以 辨别 和 筛选 真实 和 可靠 的 信息。 科学家 和 科学传播者 应 准确、透明 和 负责任 地 传播科学,以 维护科学 的 声誉 和 信任。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5 02:43 编辑 有人以为笔者反对对通行本卦序进行科学研究,这是错误的。 笔者从来不反对对通行本卦序进行科学研究,反而赞同这种研究。 笔者反对的是: 在没有用科学研究方法,正确揭示通行本卦序的象数逻辑结构规律和规则时,甚至从“方法*论”来看,有严重错误,无视这种错误,声称得出了科学成果,并自我吹嘘这种成果。 部分读者,对这种虚假成果,可能没有分辩能力,笔者则以揭示和批评。 如果,真的有人无论用什么方法,正确、透明地揭示出了通行序的象数结构逻辑,笔者不但不反对,反而会予以支持和称赞。 |
利用通行本卦序和数学方法,对通行本卦序进行探讨,甚至搞游戏活动,笔者也不反对。 笔者仅反对没有正确揭示通行本卦序逻辑而声称科学揭示出来。 笔者反对的是这种虚假的学术成果和态度。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21:47 编辑 通行本卦序的象数逻辑,是三千年来,还没有证明出的世界性难题,被称为易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不是声称或自吹破解就能破解得了的难题,它的验证,也不是简单地用所谓“科学工具”,就能完全验证得了的。 通行本卦序有一定的象数逻辑,它不是随机形成的,这不是我们要证明的问题。”非覆即变“,已经古代先贤早己揭示出这一数学规律,古代先贤早己证明,通行本卦序不是随机生成的。 我们需要证明的,是通行本卦序内部的象数结构逻辑。这种逻辑不一定是纯数理逻辑,也可以是数理逻辑、哲学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综合逻辑。我们不仅仅是要证明这种逻辑,还要用真正的跨学科多目标方法验证这种证明。 或许,我们最后经过验证,会得出结论:它就不是个纯数理逻辑。 |
虽然人家的玩法和笔者的玩法搅和不到一块,你能咋滴?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4 21:43 编辑 玩一玩卦序,是正常的,谁还没个玩法?不正常的,是在没有玩出真成果时,就吹”玩法“科学,混然天成。 大家拿出自己的玩法,这个很自然。 或多或少都能揭示出一部分卦序规律,或者说,一定的卦序规律,这个对大家都有启发意义。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8 19:26 编辑 坤 → 复 → 颐 → 屯 → 益 → 震 → 噬嗑 → 随 → 无妄 → 明夷 → 贲 → 既济 → 家人 → 丰 → 离 → 革 → 同人 → 临 → 损 → 节 → 中孚 → 归妹 → 睽 → 兑 → 履 → 泰 → 大畜 → 需 → 小畜 → 大壮 → 大有 → 夬 → 姤 → 萃 → 升 → 困 → 井 → 巽 → 恒 → 鼎 → 大过 → 姤 → 复 → 颐 → 屯 → 益 → 震 → 噬嗑 → 随 → 无妄 → 明夷 → 贲 → 既济 → 家人 → 丰 → 离 → 革 → 同人 → 临 → 损 → 节 → 中孚 → 归妹 → 睽 → 坤 这是一个基于通行序的有规律的汉明距离最小的闭环。 基于数理逻辑的闭环生成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基于通行序的数理逻辑生成一个闭环: 步骤1:分析通行序的数值特征 将通行序中的64卦转换为二进制和十进制数值。 分析数值之间的关系,例如: 相邻卦的数值差。 二进制表示的相似性(如汉明距离)。 步骤2:定义数理规则 规则1:汉明距离最小化:在生成闭环时,优先选择与当前卦汉明距离最小的卦作为下一个卦。 规则2:数值差最小化:在生成闭环时,优先选择与当前卦数值差最小的卦作为下一个卦。 步骤3:构建单循环闭环 从坤卦(0)开始,按照定义的数理规则逐步生成下一个卦,直到生成完整的64卦序,并回到坤卦,形成闭环。 步骤4:验证与通行序的关系 比较生成的闭环与通行序的相似性,确保生成的闭环在数理逻辑上与通行序相关。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8 19:43 编辑 研究表明,在单循环充分演绎范式框架下,序理模型允许引入更少的易平方律动变体(variant),且将基准序列(定本)之外的异态序列生成概率降至理论零界值。后续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优化变体生成算法,在保证模型完备性的前提下,实现变体数量的极小化控制。 客案:这充分说明,以前提到的所谓确定的“闭环”,根本就是在循环论证下得来的。 泛指性的单循环充分演绎范式,根本不足以推出唯一性的通行序。不改变“对号入座”的思想,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合理的约束。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9 07:15 编辑 说穿了,这种方法,就是从无数的卦序中,挑出几则来,与通行序一并,用循环论证推出的确定的几个闭环,再推出通行序。 所谓“约束”,就是“挑”。“挑”出若干套,重复一下这个循环论证过程。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9 08:19 编辑 独环、独环,我强调的是“独环”之“独”,他执着于“环”之表象,一路跟来,耗神费心。目标偏离,再多阐释也难成进步。即便你给文字套上最醒目的红色、把字体调到最大规格,终究只是徒劳无益。 是,你强调的是““独环”之“独”,也就是非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多样性),而是确指性充分演绎闭环(唯一性)。 而我强调的是这个”确指性充分演绎闭环“的来历,揭示出它来源于一个特定的规律序和通行序的映射,用其推导通行序,是循环论证。 用一个特定的规律序+泛指性充分演绎闭环(多样性)=多样性的卦序(通行序可能是其中之一而不唯一)。 |
先生的研究论述可以说是超越了古人的思维方式!既是现代的“数字化”逻辑性。我赞!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9 21:43 编辑 易平方的五例律动变例:空间几何对称性的完美诠释 易平方图的五大律动变例,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其精妙的空间几何对称性,揭示了卦象排列与数学结构的深层统一。每一变例均以独特的变换方式,维系着易平方图的整体平衡与和谐。 1. 易平方主卦静止复合幻方:中心对称的完美平衡 特征:16主卦静止居于原处,形成稳定的核心结构;全图卦码以**互补数对(和为63)**全对称分布。 对称性:卦象与数值双重对称,既满足幻方的数学特性,又符合《易经》阴阳平衡的哲学内核。 复合幻方:居中四阶与全图八阶构成幻方的复合形态。 2. 捭阖相应图:镜像反射的列组对称 操作:将八列分为前四列(1-4)与后四列(5-8),进行嵌套式对换: 前组:1↔4,2↔3; 后组:5↔8,6↔7。 对称性:列组内部形成镜像反射,整体结构在变换后仍保持数学与卦象的严格对应。 3. 易平方四分两平挪图:平移对称的动态平衡 结构:将易平方图全对称四分,形成四个象限。 变换:泰否对角线方向的两象限整体平移互换。 对称性:平移操作不破坏整体架构,体现类似晶体结构的相位不变性。 4. 易平方四分两覆挪图:综卦对换的轴对称 操作:在四分结构基础上,将泰否对角线方向的两象限内的卦象替换为相综卦对(如屯↔蒙、需↔讼)。 对称性:综卦对换严格遵循乾坤对角线的轴对称,确保变换后的卦序仍符合易理逻辑。 5. 易平方中井行列平挪图:行列置换的稳定核心 变换:交换第3/6列、第3/6行,形成**“井字格”调整**。 对称性:核心区域(4-5行/列)保持稳定,外围行列置换不影响整体平衡,体现行列守恒的方图特性。 总结:对称性的多维统一 这五大变例,分别从中心对称、镜像反射、平移互换、综卦对换、行列置换五个角度,展现了易平方图的空间几何对称性。它们不仅是数学结构的精妙设计,更是《易经》宇宙观在数理层面的生动表达。 无论如何,六十四卦,必然可以排出一些精彩逻辑的卦序,但是,这些有精彩逻辑的卦序能等于通行序么?它是如何推出通行序的,这才是关键。 六十四卦排得再好,也不能等同于有规律地排出了通行本序。 只讲64卦如何能排出规律序,这不是揭示通行本序象数逻辑的关键。如同,先天卦序有严密的象数逻辑,但先天64卦能等同于通行序?了解先天卦序的逻辑,能等同于了解通行序的逻辑?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9 21:53 编辑 基于序理系统模型的精密逻辑推演流程,经由“五重充分独环”这一严苛约束条件的系列验证,唯一达标的定本序列形态,因其与序理法则呈现高度吻合特性,成为满足该系统最优解条件的独一无二的可行范式。 尽管数学模型允许存在其他复式双卦对的同步变序组合,但此类拓展形态必然引发序列路径的冗余度指数级增长。根据序理系统的最优效能法则,任何偏离最小路径原则的序列结构都将因能量耗散增加而失去存续优势,最终在动态演化过程中被自然淘汰。这种内在淘汰机制确保了卦序体系在复杂变换中始终维持最优化的序理架构。
客案:这种说法过于笼统,没有一点透明度。“最优效能法则”、“最小路径原则”是一种怎样的东西?
是如何操作的? |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5-4-24 07:29 编辑 通行本卦序的象数逻辑,是三千年来,还没有证明出的世界性难题,被称为易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如果有人声称用当代科学方法破解了,我是很冷静的。 因为这不是吹能吹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