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0 22:36 编辑 参考资料:通行本卦序序理模型体系解析 通行本卦序的序理模型体系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逻辑系统,其运行机制和实证结果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模型架构的三重维度
二、路径筛选的双重验证机制
三、实证结果的数理特征
该模型通过代数拓扑与动力系统的深度融合,不仅还原了通行本卦序的生成逻辑,更揭示了其作为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符号系统演化中的典范意义。其严密的数理验证过程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诠释提供了范式转换的可能路径。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1 01:43 编辑 候选序列路径的规划原理阐释:在格局版图内,主卦所涵盖的16卦所界定的位置,恰似路径之中清晰可见的里程碑,为路径的延伸提供了明确的坐标参照。而“骨构定式”与“两两相耦非覆即變”这两项结构定义,则如同行进中的阶段性里程规范与方向指引,为路径的推进设定了阶段性的目标与走向。再者,最短路径原则本质上就是倡导一种就近且顺畅的行进方式,旨在以最直接、最无阻碍的方式抵达目标。基于上述原理,规划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候选序列路径是完全具备可行性的。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1 01:58 编辑 参考资料:候选序列路径规划原理详解 在路径规划的理论框架中,主卦体系所蕴含的十六卦拓扑结构构成了路径规划中具有显著标识作用的基准点网络。这些基准点通过其空间拓扑关系为路径延伸提供了精确的坐标参照系,其作用机制可类比于经典图论中的节点网络系统。 从结构层面分析,"骨构定式"与"两两相耦非覆即變"两大原则构成了双重复合约束机制:前者作为路径生成的形态学范式,建立了路径构成的刚性框架;后者则通过对称变换规则形成动态调整机制,二者协同作用形成具有相位特征的阶段性规范与方向约束机制。 关于路径优化准则,最短路径原则的数学本质可表述为在满足约束条件下的极小化泛函问题。该原则要求系统在满足拓扑连通性前提下,通过局部最优解的迭代收敛,最终实现全局路径的能量消耗极小化目标。具体而言,其优化过程可建模为带约束的迪氏最短路径算法在离散状态空间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多维约束体系(包括基准点网络约束、结构范式约束、能量优化约束),通过建立状态转移矩阵并引入启发式搜索策略,可构建出满足可行性、最优性、完备性三重要求的候选路径生成算法。该理论框架不仅具有严格的数学证明基础,同时通过了计算几何的可行性验证。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3 14:33 编辑 易平方图巧妙融合了数字方图与卦理方图,将八阶数字方阵中"逢9倍7"的数理特性与"卦象对称"的哲学意蕴浑然一体,构建出数字与卦象交融的认知图景。其核心突破在于确立了精准的"位爻系数"规则,这正是多数读者难以理解的上爻取值为"8"的根源所在,也是其合理性所在。 这种数理与卦理的互诠互证,使易平方图超越了单纯的排列游戏,成为诠释“象数一体(数卦相契)”东方思维的数学典范。
注:“0”起始的n阶数字方阵,对角轴对称的两数和、差,具有(n±1)整倍数的普遍特性。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1 14:04 编辑 以0起始的n阶方阵中,主对角线对称的两数之和必为n+1的倍数,差必为n−1的倍数,普遍成立。 以0起始的n阶方阵中,副对角线对称的两数之和必为n−1的倍数,差必为n+1的倍数,与主对角线的性质相反。 这一特性通过代数推导和示例验证普遍成立。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3 14:36 编辑 通行本卦序的序理模型体系构建了一套精密且自洽的理论框架,其核心架构由四大关键要素构成:易平方图作为数理根基,通过独特的数卦映射机制揭示了卦象与数理的深层契合关系;格局版图作为空间载体,以结构化视角搭建起卦序演变的立体框架;三轴幻方作为过渡枢纽,以三维动态平衡架构实现了易平方图与格局版图之间的有机衔接;五例易平方的律动变例则作为动力引擎,通过周期性数理变化驱动卦序系统的动态演进。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3 11:11 编辑 单循环充分演绎:整体变局的演绎,从初始形态(形态1),到目标形态(形态2),所有元素的运动轨迹能够续接成单个闭合环。在这样的一种机制下,形态1与形态2互为驱动共同形成演绎闭环,任何单一形态充其量只能蓄势待发,无从驱动、无从循环。 "单循环充分演绎"机制实质上是一种精妙的动态系统设计理念,其核心在于构建两个互逆形态间的能量传递闭环。 |
"反者道之动",最高级的运动规律往往蕴含在对立形态的辩证统一之中。 |
需要在系统论与逻辑学双重视域下,对"单循环充分演绎"与"循环论证"进行本质区分。这种辨析不仅涉及方法*论层面的澄清,更触及东方哲学特有的整体性思维范式。 |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单循环演绎机制揭示的,正是超越线性因果的"先天心法",而简单斥其为循环论证者,犹执后天形迹而论先天妙道,终难窥见"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深层奥义。真正的学术突破,往往始于对认知范式局限的自觉超越。 |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5-4-13 12:29 编辑 形态1、形态2与演绎闭环,三者共同构筑起一个高度整合且浑然天成的有机架构。在这架构中,任意一项要素皆以独立单元的姿态存在,彼此间呈现为一种平等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层级分明、逐级递进的从属架构。 这三个要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纽带,又各自保持着完整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从任一形态出发,依据其内在的逻辑法则进行推演,均无法直接推导出另外两个形态的具体内容。因此,它们之间并不构成“循环论证”中那种前提与结论相互缠绕的逻辑闭环——既不存在从某一形态出发推导出其他形态的直接路径,也不存在通过验证其他形态来反证某一形态的逆向逻辑。这种关系,更接近于逻辑坐标系中的平行维度,每个维度都遵循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法则,共同编织成一个多元且平衡的认知网络。 这种三元分立而闭环统一的架构,实则是“多生成一”哲学思想的数学化呈现。它恰如《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最高级的系统规律往往隐匿于最简约的三体非对易关系之中,于简单中蕴含着无限的复杂与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