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09|回复: 23

[易学研究] “—”與“陰陽”為《易》之本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4 07: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與“陰陽”為《易》之本原

          西元前645年韓簡曰:“筮,數也。”帛書《易之義》云:“《易》達(通)數也。”桓譚言:“《歸藏》立數。”帛《易》貞卦以數序排列。于省吾云:“中國的古文字自紀數開始,紀數字乃古文字中的原始字。”《漢書•律歷志》云:“自伏羲畫八卦,由數起。”據現今地下出土的考古資料,最初的卦畫,並非是用代表陰爻的“--”和陽爻的“一”構成,而是用數“一、二、三、亖、五、六、七、八、九、十”構成。所有這些足以說明“數”先於“八卦”而客觀存在。

       一九九三年十月,湖北省荊門郭店戰國楚墓出土的楚簡《大一》云:“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倉然(寒熱) ;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時,周而或[始以己為]萬物母, (--)缺 (一)盈,以紀為萬物經。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改),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強,責於……下,土也,而謂之地。上,氣也,而謂之天。道亦其字也。請問其名。以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傷。天地名字並立,故過其方,不思相[當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強。地不足于東南,其上囗囗囗[不足於上]者又余於下;不足于下者,有餘於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

         郭店楚簡甲本《老子》云:“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此句作“至虛,極也,守靜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其根。”而乙本作“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現行本作“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其根。”帛書《繫》云:“易有大恒,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恒”現行本作“太極”。龖案: 帛書《易之義》第8行言“齎之卦善近而囗囗”,第16行有“壯之觸蕃(現行本大壯九三羝羊觸藩羸其角)”,而帛《繫》第23行云:“易有大恒”。由卦名既齎稱齎、大壯稱壯,則恒當又可稱為大恒。況郭店楚簡《老子》及馬王堆出土帛《繫》“極”皆寫作“恒”字,且議論內容也若合符節,說明二者淵源很近,這也間接證明《老子》和帛《繫》的成書年代的連續性,並絕非偶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

      “大一”一詞始見於《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太”或作“泰”或作“大”,都是“大”的意思。《廣雅•釋詁》云:“太,大也。”唐•孔穎達《周易•繫辭上》疏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曰:道生一,即此太極也。”其《禮記•禮運》疏又云:“極大曰天,未分為一。”《史記•封禪書》索隱引宋均言:“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而“太極”先秦古籍稱為“大一”,由“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並從殷商甲骨文的積畫記數字“—、二、三、亖”來看“一”是最簡單的漢字。王筠《說文釋例》言:“此即卦畫之單,乃一畫開天之意。”帛書《易之義》和現行本《繫辭下》皆言“《恒》以一德也。”韓康伯注云:“以一為德也。”馬王堆出土的《陰陽五行》書乙本有《天一圖》,在方框之內,含一小園圈,園中央,記“天一”之名。在天樞的下方,記:“刑、德……大一、大陰、大陽”。龖案:此“天一”即“大一”並為《史記•封禪書》所言祭祀的“三一”也。[9]《禮記•禮運篇》云:“是故夫禮必本於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更云:“音樂之所由來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名,謂為太一。”《淮南子•覽冥訓》:“引類於太極之上。”高誘注云:“太極,天地始形之時。”要之“大一”在古人心目中是主神。《楚辭•九歌》首列《東皇太一》。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淮南子•詮言訓》言太一的情狀為“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而《主術訓》云:“天氣為魂,地氣為魄,反之玄房,各處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漢書•律歷志上》云:“太極元氣,函三為一,(孟康曰:‘元氣始起於子,未分數獨一也。’師古曰:‘函讀與含同。’)極,中也。元,始也。”[10]漢•許慎《說文解字》云:“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龖案:“太始”二字大徐本、宋本《玉篇》引皆作“太始”;而小徐本、段本作“太極”。應該說此“始”與“極”字差不多同於“大恒”、“太極”兩字之遞變,並二者相通同。南唐•徐鍇曰:“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極生兩儀。一,旁薄始結之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必橫者,象天地人之氣,是皆橫屬,四極。《老子》曰:‘道生一。’今云道立於一者,得一而後道形無欲以觀其妙。故王弼曰:道始於無,無又不可以訓,是故造文者起於一也。苟天地未分則無以寄言,必分之也,則天地在一之後。故以一為冠首。”《莊子•齊物論》曰:“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龖案:此“道”與“一”相通之論。而《太玄•達•初一》范望注曰:“迵,通也。”帛《易》“用九”、“用六”之“用”作“迵”字。是“通”、“用”互假並帛《易》祖本不晚於《莊子》成書年代之確證也。《莊子•天下》言:“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列子•天瑞》云:“太始者,形之始也。”《爾雅》云:“儀,匹也”俞琰說:“儀也者,一陰一陽對立之狀也。”《書•洪範》“次五曰建用皇極。”孔安國注云:“皇,大;極,中也。”龖案:此“皇極”同於“大恒” 、“太極”也。《禮記》鄭注、《國語》韋注等皆云:“極,中也。”虞翻注:“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溫公易說》更云:“《易》有太極,極者,中也、至也、一也,儀,匹也。”“太極者何?陰陽混一,……兩儀者何?陰陽判也”,“《易》有太極,一之謂也,分而為陰陽。”又云:“太極者,一也,物之合也,數之元也。”[11]要之“大恒”即“—”也,《玉篇》“單,一也。”此最簡單之數乃古人認識世界之始也。《易•繫》虞翻注說:“一謂乾元萬物之動。”《禮記•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中者,天地之大極也。”京君房(前77—前37年)《京氏易傳》卷下也云:“故《易》卦六十四,分上下,象陰陽也,奇偶之數,取之於乾坤,乾坤者陰陽之根本。”清•馮道立《周易三極圖貫》云:“二十四氣,立春後為雨水,是天一生水(龖案:天一即大一也。)雨水後為驚蟄,是‘帝出乎震,’此後天《坎》,即傍乎先天《震》也。”[12]《淮南子•天文訓》云:“道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三月而為一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說文解字•二部》云:“亟,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恒,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亙,古文恒從月。《詩》曰:‘如月之恒。’”龖案:  恒卦, 震為陽始來, 巽為陰始生。而 恒卦中間二爻為“ ”,即“兩儀也”、“天地也”;為“大恒”及“—”之所生也!!!總之,“—”即《六十四卦》中的《恒》卦。現行本六十四卦、《雜卦》次序並帛《易》卦序,《恒》卦皆在正中間,決非偶然;帛《易》分別以《鍵》《川》為陰、陽卦之首,兩儀(陰陽)上下相應。此二千年古謎隨帛《易》出土而解,並帛《易》早于現行本之祖本的確證也。帛書《易之義》首言:“《易》之義,唯陰與陽。”又云“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巛》也者,《易》之門戶也。《鍵》陽物也;《巛》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化,而達於神明之德也。”先秦箸作《莊子•天下篇》云:“《易》以道陰陽。”西漢大儒董仲舒言陰陽五行;京君房之《易》言陰陽律法而楊雄《太玄》擬《易》皆是陰陽與數。更足可說明“—”與“陰陽”為《易》之本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續:

      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西元前580至西元前570年之間——約西元前500年)認為:“在各種本源中,數目自然就是最初的。”“數目都出於一。”[13]《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孔子、老子、畢氏所言之意同,這也說明數的產生淵源並二千多年前的中外哲人“一致而百慮,殊途同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2-24 08:22 编辑

再:

      帛《易》以《恒》卦為中心分陰陽,陽卦以《鍵》為首,陰卦以《巛》在前。“兩儀”出於“大恒”。《恒•彖傳》云:“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帛《易》以上卦(悔卦)為准分為八宮,八宮次序為:  鍵、 根、 贛、 辰、 川、 奪、 羅、 巽;每宮分別以和本宮卦配成的下卦(貞卦)為首,然後依次為: 鍵、 川、 根、 奪、 贛、 羅、 辰、 巽。龖案:此下卦(貞卦)卦序換成“納甲”則為:甲(壬)、乙(癸)、丙、丁、戊、己、庚、辛;換成數則為:1(9)、2(10)、3、4、5、6、7、8。《師•彖》云:“貞,正也。”《文言》曰:“貞者,事之幹也”,“貞固足以幹事。”唐•賈公彥《周禮•大卜》疏言重卦曰:“先以下卦三爻為本,加上卦。”此正說明“八卦”先於“六十四卦”而“數”又在“八卦”前存在。古“八卦”以數序排列,卦序分陰陽,出於“大恒”。此為帛《易》早于現行本祖本又一確證也。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太史公曰:“《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張岱年先生云:“今通行本《易傳》並無五行觀念,而司馬遷卻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疑司馬遷所見的《易傳》不同于現行本。”[31]龖案:帛書《易經》各以《鍵》、《川》為首分陰陽二部分即“著天地陰陽”也。帛書《要》更云:“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為之以上下;又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之,變以備其請也。”龖案:未出土帛《易》以前有關“《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之事,不明顯見於其他載籍。而帛書《周易》的出土,驗證太史公言之有據且不誣,同時也補足了《易經》在流傳中佚失的歷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

     《外戚世家》言:“故《易》基《乾》、《坤》,《詩》始《關睢》,《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龖案:“基”、“始”、“美”、“譏”四字意義各不相同;《詩•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樂得賢也,得賢則能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毛《傳》云:“人君得賢則其德廣大堅固,如南山之有基阯。基,本也。”《釋名•釋言語》云:“基,據也,在下物所依據也。”[36]龖案:“基”兩義,始也,本也。”于《周易》“鍵”為始;于《歸藏》“巛”為始;而“鍵、巛”為陰、陽之根本也。並非《易》首、次為此兩卦也,現行本卦序乃誤釋“基”為下文之“始”之義而成。帛書《易之義》云:“《鍵》《巛》也者,《易》之門戶也。”帛《繫》云:“[闔]戶謂之巛,辟門胃之鍵。”楊雄《太玄•閑》:“關無鍵,舍金管。測曰:關無鍵,盜入門也。”《方言》:“戶鑰,自關而東陳楚之間謂之鍵。自關而西謂之鑰。”《說文解字》云:“基,牆始也。垣,牆也。從土亘聲。”“亘,求回也。從二從回。 ,古文回,象亘回之形,上下所求物也。”“二,天地也,恒常也,從心舟在二之間,上下心以舟施恒也。”龖案:“亘古之初,”亘為艮音,《連山》為三《易》之始,且先儒皆以為《連山》艮卦為始。此中偶合待考證。《韓詩外傳》卷第八引孔子曰:“《易》先同人後大有,承之以謙,不亦可乎?”龖再案:“不亦可乎?”明顯帶有商討的口吻,由帛《易》卦序知當時並非如此,現行本《周易》卦序遵之,則帛《易》與現行本之歧序當由此造成。結合“司馬遷所見《易傳》不同于現行本”及《論衡》言“孝宣皇帝時益《易》一篇。”此並為《易》現行本成于韓嬰、司馬遷後的孝宣皇帝施、孟、梁丘三家立學官之時的鐵證也。另帛書《易之義》有《容(訟)》、《師》、《比》、《小蓄》、《履》的釋卦順序。[37]此亦可證《易之義》成於《序卦》之前。並能為編撰《序卦》者所用,又《序卦》晚成之再證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

      京房(西元前77—西元前37年)西漢東郡頓丘人,別于前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為京氏,《京氏易》在元帝四年(西元前45年)立為博士,《漢書•儒林傳》云:“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何、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党,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由傳本《京氏易傳》知《京氏易》與帛《易》相同而與現行傳本不同之處在於:同樣分為八宮,且同以陽四宮在先,陰四宮在後;乾、坤兩卦在兩《經》中的位置相同並同樣不分上下《經》。

        《京氏易》言“納甲”分陰陽(兩儀),應該說源自帛《易》;但京氏八宮以長在先,少在後不與帛《易》相同,帛《易》貞卦以數序或“天干”排列卦序,京氏沒有遵守,反而以自創的世卦對應之,說明在京氏著書時,類帛《易》之古《易》就已亡佚。北朝周•衛元嵩撰的《元包》可謂補京氏的不足,它的八宮次序以少在前長在後,此點與帛《易》同。《元包》八宮次序為坤、兌、離、巽、乾、艮、坎、震,因是片面仿《歸藏》而作,所以陰卦在前,陽卦在後;[49]今本《說卦》云:“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帛書《易之義》:“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龖案:《周易》由《歸藏》“述作”而來,此段《說卦》之文逆過來念,正為北朝北周衛元嵩所撰《元包》擬《歸藏》卦序。南宋•朱元升(?—1273)的《三易備遺》所列的消翕例序為:乾坤、艮兌、坎離、震巽與帛《易》卦序相同。[50]日華先生在帛《易》亡佚千年以後,冥心求索,求得一合,可謂好學深思者也。
京氏.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補:

       《京氏易》卦序以乾為首,姤卦列配第二位,相似于帛《易》卦序而不同于現行本卦序自有他的一番道理。《禮記•曲禮》云:“天子之妃曰后。”《左傳•哀公元年》載夏后相之妃,少康帝之母稱“后緍”。而《國語•周語上》記周昭王之妃,穆王之母為“房后”。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大方鼎、四足觥及方形高圈足器上有“司母辛”標識。由周代金文牆盤銘“帝后稷”之“后”寫作“司”字。及頤和園舊藏卣有“子作婦 彝,女(如)子母 祀尊彝。”銘文。可知“司母辛”為一個字即《易經》中的“姤卦”此卦巽下乾上,而“納甲”巽納辛。《京氏易》以姤卦為第二以配乾卦蓋本乎此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案:由《史記》、《漢書》記載,西漢《易》學自淄川田生。丁寬從田何受《易》辭別東歸時,田何對別的門生說:“《易》以東矣!”但丁寬事田何後至洛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周王孫有《易傳》二篇,丁寬有《易說》三萬言的《易傳》八篇。此田何《易》被周王孫、丁寬所增益一也;施仇、孟喜、梁丘賀三人均承丁寬弟*子田王孫之傳,惟又言梁丘賀先曾從大中大夫京房受《易》,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門人得賀,即梁丘賀之學乃大中大夫京房、田王孫、楊何、王同、丁寬、周王孫而根在田何之《易》的集大成者。孝宣時施、孟、梁丘三家《易》共立,其中孟喜得《易家侯陰陽災變書》為田何《易》所被增益二也;結合太史公言:要“紹明世,正《易傳》”;王充云:孝宣帝時“《易》益一篇。”足以說明《京氏易》能在楊、施、孟、梁丘四家之後,並列於西漢學官,不“祖田何、楊何、丁將軍”而與帛書《周易》稍有合,現眾家《易》佚;《京氏易傳》獨存,所亦宜乎!!!東漢王符《潛夫論•贊學篇》云:“夫道成于學而藏於書。學進于振而廢於窮。是故董仲舒終身不問家事;景(龖案:景蓋應為京字,原書如此。)君明經年不出戶庭,得銳其學而顯昭其業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本《傳》云:“是時中書令石顯顓權,顯友人五鹿充宗為尚書令與房同《經》,論議相非。([補注]蘇輿曰:充宗為梁丘《易》,同《經》異師,又乘貴口辨,務欲陵抗諸家,非獨師說異也。)”當然如果沒有帛《易》在前,京氏的“為異”于眾家並立於學官無法解釋,京君房師有所授,學以專長,用律法和以陰陽風雨寒溫為候欲追尋和恢復的是什麼現在看來昭然。《京氏易》補田何所傳之不足,其實維護追求的正是當時逐漸亡佚類帛《易》之“古《易》”。陸德明《經典釋文•注解傳述人》言“前漢多京氏學”蓋也正由此而造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焦贛之《易》乃承授孟喜、京房之學,《漢書•藝文志》並不錄立於學官四家之師著作,事實上施讎、孟喜、梁丘賀、京君明的著作即田王孫、(前)京房、焦贛之學。《藝文志》不著錄立學官之師作品,蓋其通列也。現行本《易林》舊題焦贛撰,而《易林》與焦、京之學相比淺顯明見,結合牟庭、余嘉錫、胡適等諸家論證《易林》並非焦贛所作而撰者必為王莽時的崔篆。《崔篆易林》成書在劉歆《七略》之後,則不為《漢書•藝文志》所載錄。此書以《周易》中每一卦各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變共為四千零九十六卦,各有文詞,皆為四言韻語林辭。(龖案:每言四字稍少有三字構成一句。)《易林》以本卦之本卦為首於六十四組卦林,然後以現行本卦序排例;此與帛《易》每宮分別以本宮卦配成的下卦(貞卦)為首,然後依次以數序或者說是“天干”的順序排列大致相似,由之二者淵源可見。《京氏易》卦序不類于《易林》卦序,也間接證明二者不相及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2-2-24 08:40 编辑

又:

        楊雄(西元前53年—西元18年)字子雲,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其認為《經》。莫大于《易》乃模仿之而作《太玄》,起草于建平五年(西元前2年)後於施、孟、梁丘、京氏《易》立博士不超過五十年,當時民間正興起費、高氏《易》,在諸家《易》基本佚失的現今,更見《太玄經》的寶貴之處,況子雲一世大儒,存心製作“朝隱”校書天祿閣,所見古籍必多且廣,宋•張行成《元包數總義》原序云:“《太玄》日始於寅,義祖《連山》;《元包》卦首於《坤》義祖《歸藏》,由是三《易》皆有書矣。”稍後於楊雄的桓譚云:“《連山》藏于蘭台,”又說“《連山》八萬言。”宋•王俅《嘯堂集古錄》載商卦象卣有蓋 器 標識。《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而《禮記•王制》:“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鄭玄注:“此夏制也,《明堂位》曰‘夏后氏之官百,’舉成數也。”《玉海》。引《山海經》云:“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所有這些應該說《太玄》必有所本。子雲《法言•問神》“或曰:‘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則述,其書則作。”《玄瑩》云:“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
太玄九宮卦序.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續:

      《太玄》云:“—中。陽氣潛萌于黃宮,信無不在乎中。初一:昆侖旁薄,幽。次二:神戰于玄,其陳陰陽。次三:龍出乎中,首尾信,可以為庸。次四:庳虛無因,大受性命,否。次五:日正于天,利用其辰作主。次六:月闕其搏,不如開明於西。次七:酋酋,火魁頤,水包貞。次八:黃不黃,覆秋常。上九:顛靈氣形反。—周。陽氣周神而反乎始,物繼其彙。初一:還于天心,何德之僭。次二:植中樞,周無隅。”此與荊門楚簡《大一生水》對照二者若合附驥。《太玄》為擬古《易》而作,其中《玄文》准《文言》。《文言》是解釋《乾》、《坤》二卦的,《玄文》只釋《中》首;《文言》釋“元、亨、利、貞”四德,《玄文》則以“罔、直、蒙、酋、冥”五德配之;《中》首在《太玄》體系中有著《易》《鍵》、《川》兩卦的地位。《淮南子•天文訓》言:“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龖案:《太玄》之“冥”正取此“玄冥”也。《太玄》以《中》准《易》之《中孚》並兼准《坎》卦並准水、土二行,以冥准水、土兩位。天之中降在地上為北,地之北上到天上為中。按“五行”中為土,北為水,地之水配天即為土。《中•初一》的“昆侖旁薄,幽。”即言“大一”也;《玄文》之“出冥入冥,新故更代。陰陽迭循,清濁相廢。”言“大一”所生之“水”也。《玄文》之“有形則復於無形,故曰冥。”“罔、直、蒙、酋贊群冥也。”是言“大一”、“水”、“天”、“地”之間的關係。《中》首的“陽氣潛萌于黃宮,信無不在乎中。”此時“大一”還未上至天中,從地觀之,在北屬水,與天相通。由之可證《大一生水》也正是楊雄《太玄》所本的宇宙生成模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8: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者,一体也。

有共同中心,有共同行动,有共同方向,有共同目标者,谓之“得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補:

       對於《太玄》漢以後的學者多所看重,比較著名的有桓譚、張衡、宋衷、陸績、司馬光、王安石等等,漢末名士陸績(187—219年)在《述玄》中云:“雄受氣純合韜真含道,通敏睿達、鉤深致遠,建立《玄經》與聖人同趣,雖周公繇大《易》孔子修《春秋》不能是過,論其所述,終年不能盡其美也,考之古今,宜曰聖人。”司馬光(1019—1086年)積三十餘年之力研《玄》後云:“楊子雲直大儒耶,孔子即沒知聖人之道者非楊子而誰,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餘乎!”[52]我們這代人得天獨賜,見先賢所未見,關於《易》與《太玄》的關系詳見司馬光的《說玄》。而結合馬王堆出土的帛《易》愚狗尾續貂以為二者承受相同之處在於:
     A、帛《易》可分為 、 、 、 、 、 、 、 八宮,每宮八卦合為六十四卦;《太玄》對應以 、 、 、 、 、 、 、 、 為九宮,每宮九卦合為八十一首;
     B、二者皆遵循數序排列。帛《易》下卦(貞卦)順序為鍵、川、根、奪、贛、羅、辰、巽換成數為1、2、3、4、5、6、7、8、;而《太玄》如用“0”代表“ ”,“1”代表“ ”,“2”代表“ ”,則《太玄》每宮下卦為00、01、02、10、11、12、20、21、22即“三進制”表示的數序排列,事實上整個《太玄》卦序也是從“0—80”的“三進制”數序排列,即《漢書•楊雄傳》所云:“《玄》者四重也,非卦也,數也”;
     C、《玄沖》云:“《中》則陽始,《應》則陰生。”即《太玄》的《中》和《應》首同于帛《易》的《鍵》和《川》而各為陰陽卦之開始。且二者同樣不類于現行本而分上下《經》,同樣不在卦畫下標下上單卦;
     D、帛《易》與《太玄》決不類現行本《易傳》那樣為湊足十篇,而每《傳》分為“上、下或大、小”。


        案:帛《繫》中無“大衍之數”章,由《太玄》擬“大衍之數”章的“三十有六策視焉”章,在擬《說卦》的《玄數》中出現,而不在擬《繫》的《玄瑩》中出現,鄙猜定《易》祖本的“大衍之數”章應在古本《說卦》中,否則楊雄沒有必要如此安排。又帛書《易傳》有《二三子》、《繫》、《易之義》、《要》、《繆和•昭力》;《太玄》有《掜》、《瑩》、《攡》、《圖》、《告》皆恰好五篇分以推贊《易》與《太玄》。尚秉和(1870—1950年)《周易尚氏學》云:“十翼篇名,《史》、《漢》皆未詳說,依楊子雲所擬則《彖》、《象》、《文言》、《說卦》、《雜卦》共五篇,而《玄掜》、《玄瑩》、《玄攡》、《玄圖》、《玄告》皆擬《繫辭》,似《繫辭》五篇,足成十翼之數。[55]”龖案:馬王堆出土帛書《易傳》恰好五篇,分別以贊帛《易》。節之先生可謂近百年中,知《易》而有先見之明的第一人。綜合上述可知楊雄的《太玄經》傳世,先賢以為讀《易》之階,自有它的一番道理,王荊公云:“儒者陵夷此道窮,千秋止有一楊雄。”帛《易》的出土,印證了楊子雲“述”、“循”的正是佚失類帛《易》的古《易》──《連山》和《歸藏》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  

     楊雄著《玄》,在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時董賢、丁傅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太玄》者,大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極於八十一。旁則三摹九據,極之七百二十九贊,亦自然之道也。故觀《易》者,見其卦而名之,觀《玄》者,數其畫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數也。其用自天元推一晝一夜,陰陽數度,律歷之紀,九九大運,與天終始。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度,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曰:一、二、三。與《太初歷》相應,亦有顓頊之歷焉。揲之以三策,關之以休咎,並之以象,類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擬之以道德仁義禮知。無主無名,要合《五經》。苟非其事,文不虛生,為其太曼漶而不可知,故有《首》、《沖》、《錯》、《測》、《掜》、《瑩》、《數》、《文》、《攡》、《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玄》體,離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案:由《太玄》十一篇,可考定古本《易經》為帛《易》和現行本“十翼”加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構成,而孔子及其後學所“述作”的《十翼》為《彖》、《象》、《文言》、古本《說卦》、《雜卦》、《二三子》、《繫》、《易之義》、《要》、《繆和•昭力》。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08: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結束語:

      東漢•王充《論衡•正說篇》云:“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不見前儒之言,隨趣述故,滑習辭語,苟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早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並失其實。”《新唐書•藝文志》更云:“自《六經》焚于秦而復出於漢,其師傳之道中絕,而簡編脫亂論闕,學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龖案:帛書《周易》之不傳造成《易》之根核難辨,《連山》《歸藏》的亡佚,使得虛說氾濫,真偽莫識。總而言之《易》卦畫是即成文字的誘導物,數是《易》之本原。


        張心徵《偽書通考》云:“韓非謂儒分為八,則孔子之後學各得孔子之一部分,或碌碌無所短長,或專精一科而更能發揮光大,或入歧途而參以他術,此亦學派分歧自然之勢也。《論語》為曾子門人後學所輯,顧炎武謂:‘《孟子》書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載於《論語》者八,又多大同小異,然夫子之言,其不傳於後世者多矣。”龖案:古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後人承繼前人思想,如孔子言中多文王、周公言論。由於遞相“述作”,造成後出前佚。也正因為如此,《京氏易傳》、《太玄經》這些不類於同時之書,由於和當時傳述師說有異,但記錄了將要佚失的書籍,才得以傳至於今。吾國文化正是這樣不斷的沉積,損益延續才得到不斷發展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50 功勛 +10 收起 理由
浅龙勿用 + 20 + 50 + 10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09: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者,气也,能量也。其无体,有中心而无边界,无穷大小,无穷强弱也。绝对平衡则两者互掩,相对体现则太极得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18: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清晨,终于看完了。

学习!谢楼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20: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弟學問而壯舉也!一直期盼此文到來!這真是《易》言多之鑿鑿的終結者也!學習了!感激涕零!伸向我弟文章之巨拇也!


{:soso_e181:}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4 23: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帛《易》的出土,印證了楊子雲“述”、“循”的正是佚失類帛《易》的古《易》──《連山》和《歸藏》也。

归藏现在似未见真*相,若以现世之《归藏》为古三易之《归藏》,断非如是。只要《归藏》之卦名与传本《周易》近,可以肯定必传本《周易》后所作。道理只有一个-------传本六十四卦的卦名在《周易》卦序形成时才有完备体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04: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楼主辛苦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07: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點說明:

         拙文原標題爲《易之本源》最早載於《簡帛研究》網上,後收入鞠曦先生主編的《恒道》第三輯中。此文當初成稿時秦簡《歸藏》、上博簡《周易》還沒發現發表。此次略有整理並改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