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53|回复: 23

[易学研究] 《周易》卦名的制作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7 10: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周易》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虽然相对来说不那么古老,但并不等于六十四卦产生不古老,这本来是两个不相干的问题,所以大家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对于筮法的起源,过去有好多误解,比如余永梁先生在《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一文中(《古史辨》第三册上编)就认为“商代无八卦及筮法之兴”,但现在从考古实物上看断非如此,我在《“〈易〉历三圣”说考辨》中说过了,六爻占筮的方法,在廪辛、康丁时期就有的,这个有苗北出土的磨石上的数字卦为证;其它时期的,比如安阳苗北出土的殷墟晚期的陶片上的数字卦、周原出土的甲骨上的数字卦(殷末之物)等等实物为证。其中苗北陶片属于梅园庄Ⅱ期和大司空村Ⅱ期,其上限可以追溯到廪辛时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所以,殷商时代占筮是存在的,问题在于,筮法的占卜结果,一定是记录在简牍帛书之类的东西上的,其筮卦的工具也多为竹木材质,而这些东西目前能看到的实物最早的是战国早期(如曾侯乙墓竹简),可能这是此类材质物品所能存留的最上限,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春秋时期的简牍类物品,更遑论殷商了;只有一些被刻在甲骨和陶器上的数字卦被保留了下来。因为古人遇到大事占卜,往往是卜筮并用,据《周礼》上说是先筮后卜,但据余永梁先生考证,古人常常是先卜后筮,卜之不吉可以筮,筮之不吉可以再卜。因此有时候会把筮卦同时刻录在占卜的甲骨上,不过这种情况出现不多而已。
既然有六爻占筮,那么必定有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则极有可能便有了六十四卦名,因为把本卦重叠为六十四种不同的卦象,它们必须得各自有个名目以示区别或用于记忆。那么现在的六十四卦名什么时候有的呢?我的看法是,这套卦名不是周人创制的东西,自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它极有可能是产生于殷商时期。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0: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会问了,你这么说有啥根据没?当然有,因为六十四卦名里,有殷人的词语,而这词语是周人已经不使用的了。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同人”这一卦。我们先看看“同人”这个词语在《周易》卦爻辞里的用法:
同人于野。(卦辞)
同人于门。(初九)
同人于宗。(六二)
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九五)
同人于郊。(上九)
很显然,“同人”是一个固定的词语,也是一种行为,李镜池、高亨都释“同”为“聚”,李镜池先生说:“同,聚。《诗•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同即聚众。武功指打猎,打猎属军事范围。同人,也是聚众。人,主要指农民而言。本卦是军事专卦。”(《周易通义》)他这个说法可算是非常正确的了。但是,周人的语言里,有用“同”为“会合”、“聚”义的例子,但是先秦典籍中除《周易》之外,大家找不到“同人”这个词的具体用例,象“同人于某处”这样的话,一句也找不到,很奇怪吧。在周代的文献中找不到,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也没有,但是我们却在卜辞中能看到“廾人”和“登人”这两个词汇,比较常见。其中“廾”字写作“ 廾.jpg ”,这个字也见《说文》小篆,音居竦切,读若拱。比如:
丁酉卜,殻贞:今者王廾人五千征土方,受有佑?三月。《合集》6409 甲申卜,殻贞:呼妇好先廾人于庞?《合集》7283
贞:令在北工廾人?《合集》7294正
贞:登人三千呼伐贡方,受有佑?《合集》6168 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合集》6407
“廾人”有时候也说“廾哪里人”,比如“贞:令廾东土人?”(《合集》7308),就是聚集东土那里的人;“登人多少”有时候也说“登多少人”,比如“王登三千人”(《合集》6643)。根据《甲骨学一百年》里的解释:“聚众,武丁卜辞称为‘登人’、‘供人’”,登、同古音端定旁纽、蒸东旁转叠韵;廾、同古音同东部叠韵。按“廾”当读为“共”,《广雅•释诂四》:“共,同也”;《左传•成公元年》:“是齐、楚同我也”,杜注:“同,共也”,二字音近义同。故《周易》中的“同人”就是卜辞中的“登人”、“共人”,谓召集民众,其中《合集》7283说妇好“廾人于庞”,庞是地名,其句式和《周易》的“同人于野”、“同人于门”的句式全同。既知“同人”一词的由来,则李镜池先生之说得之矣。《甲骨学一百年》里说:“聚众即召集兵员,是一种临时征集制度,此法在武丁时常见,武丁以后因武丁时已建立正式军事编制‘师’而不再见有此种临战前聚众之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武丁以后的卜辞中再没有“廾人”或“登人”的卜辞了,没有这卜辞了,却不是说没有这种事儿,比如《史记•殷本纪》里说:“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这个“发”我认为不是派出的意思,而是征发的意思,也就是征集、聚众。当然说“七十万”这个数字太惊人了,不大可信,我怀疑其书本是说“七万”,一本是作“十万”,因为古文中“七”、“十”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校书的人在“七”下注个“十”字,意思是“七”也或作“十”,后来在传抄中误入正文变成了“七十”。也就是说,直到殷末,殷人仍然有这种临时征集兵员的制度。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4: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认为,“同人”这个卦名一定是殷商时期的产物,它起初应当是叫“廾人”或“登人”,到了周代,周人继承了这套卦名,他们习惯的语言是以“同”为聚集义,而“同”、“登”、“廾”音近义同,所以给它做了一下音译兼义译,变为“同人”,周人是知道这个卦名的含义,但是他们从来不说聚众为“同人”。《周易》的作者自然也知道这个问题,他在作卦爻辞的时候仍然使用了它的本义,就是战前聚众,所以李镜池先生说同人卦是“军事专卦”,是非常正确的。
既然知道“同人”一卦是产生于商代,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和它是成套的其它六十三个卦名,它们必定在商代就有了。周人的文化本来就是从殷商学来的,六十四卦名自然也可得而继承,这个固然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到了周代,产生了不少的筮书,不说别的,单看看《左传》里吧,这书里说到筮卦的例子很多,使用的筮书,其中一种是《周易》,但是还有一些不是,比如《左传•闵公二年》,成季将生,筮之,遇《大有》之《乾》,爻辞是“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其卦遇《蛊》,爻辞是“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又《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战前晋侯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说明《左传》里筮卦使用的筮书,至少有两种以上。另外的书里也有此类的筮例,比如《穆天子传》卷五,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逢公占之曰:“《讼》之繇:‘薮泽苍苍,其中囗囗。宜其正公,戎事则从。祭祀则憙,畋猎则获。’”逢公说的这段《讼》卦爻辞也不见《周易》,可能是他自己作的,也可能是引用某种筮书上的。“其中”后面两个缺文,应当是“茫茫”、“洋洋”、“汤汤”之类的阳部字的词;那个“憙”字也是个误字,应当作“愙”,这段爻辞是两句为韵的。我举了这些例子,大家看出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虽然是不同的筮书,但是它们用的卦名却是和《周易》一样的。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08: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出土文献上来得到证明。据《晋书•束皙传》记载,晋代太康年间,有个盗墓贼叫不凖,他盗掘了魏襄王墓,后来国家抢救性发掘,挖出来十车竹书,里面有不少筮书,其中有《周易》二篇,和流传的《周易》同;还有一种《易繇阴阳卦》,“与《周易》略同,爻辞则异。”说明《易繇阴阳卦》是一本不同于《周易》的筮书,说它与《周易》略同,应当是它的形式和卦名相同,只有爻辞是不同的。这个书后来被编入了《归藏》,就是其中的《齐母经》这篇,我们看看《西溪易说》中引的《齐母经》的六十四卦,它里面的卦名,有34个和今本《周易》全同,超过了一半,其它那些不同的,也是因为音同假借的缘故。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里也出土一种古易书,人们发现它和《归藏》中的《郑母经》部分相同,所以也把它定名为《归藏》,它残存了50个卦名,其中和今本《周易》全同的有23个,其它有差异的,也都是音近或音同假借,还包括一部分讹字的情况。很显然无论传本《归藏》还是秦简《归藏》,和《周易》用的是一套卦名。
我说“大部分相同”,是因为它里面好多卦名用字和今本《周易》不同。但是用字不同却不能说它们不是一套卦名,因为经过考察,它们都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属于假借。大家都知道,古人用字很宽,只要是音同或音近的字,都有可能通用,也就是通假字,现在我们叫“别字”,这个在古书中太常见了。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的版本用字也是不同的。
【未完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2: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8 13:23 编辑
所以我认为,“同人”这个卦名一定是殷商时期的产物,它起初应当是叫“人”或“登人”,到了周代,周人继承了这套卦名,他们习惯的语言是以“同”为聚集义,而“同”、“登”、“廾”音近义同,所以给它做了一下音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7 14:33


所以我认为,“同人”这个卦名一定是殷商时期的产物,它起初应当是叫“廾人”或“登人”,到了周代,周人继承了这套卦名.

这个“所以”,来得有点突兀,从前文和此段中似看不出商人有“同人”卦?商人有“登人”或“廾人”一词,似不能等同于有此卦,况且商时也没有“同人”一词,而周人之易有,说明周人有创新之处,最多只能说明此同人卦为周易中所首见,何至于得出“同人”卦名一定是商时之产物的结论?

同人有二义:一、同族或同地之人;二、聚集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3: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祀、戎须“同人”,同宗或同国之人,当然也可能聚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5: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我说得很清楚,“同人”不是周人的词语,它来自于商代的词语“登人”、“廾人”,那么六十四卦名就有可能是商人的创造。
乾坤客先生认为“此同人卦为周易中所首见”,错误,因为凡筮书的六十四卦名中都有“同人”,比如《归藏》里也有。只能说它独见于筮书的六十四卦和卦爻辞。
如果乾坤客先生能举出除筮书卦名和卦爻辞之外的周代文献中有单独使用“同人”一词的例子,我可以取消我的说法。否则我的说法仍然成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5: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以《周易》为例吧,目前我们知道有两个出土的版本,一个是战国楚简本,一个是西汉帛书本,和今本《周易》对比一下,其卦名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帛书本卦名和今本全同的是28个,还不到一半;楚简本残存的32个卦名中,和今本全同的只有10个,也就是三分之一的样子,其它卦名的用字全有差异。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三个《周易》的版本用的都不是一套卦名呢?我觉得这么说是不合适的,它们是同一本书,用的是同一套卦名,只是因为抄本不同,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造成了这种差异。《归藏》也是相同的情况。更明白的情况是,即使是同是今本《周易》,不同的传本用字也不同,这个大家看看《经典释文》就会明白,比如坤或作巛、小畜或作小蓄、坎或作埳、欿、谦或作嗛、晋或作齐,等等,对于这个情况,我们只能说它们是用了通假字,而不能说它们用的是不同的卦名。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的先秦筮书,使用的是同一套六十四卦的卦名,只是因为通假或讹字的缘故,造成了用字的歧异。这种情况在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六十四卦名的确是一套很古老的东西,在周代的时候它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并已经基本固定,成了当时占筮者所共同使用的名称,自然,在此后诞生的各种筮书也必然遵循使用,故现在我们看到的不同《周易》版本以及《归藏》等筮书的卦名均同出一源,信矣。
【全文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17: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8 18:04 编辑

1、我是找不到先秦时期其他作品中有“同人”二字的,不过,“同”可以作为一个单音词,与哪些名词组合,似有多样性。同祖、同族、同宗,这些是有的。按兄之介绍,“人”可以“登”,如:“王登三千人”,似也可以“同”,说明“登人”未必一定是一个固定短语。同理,“同人”也未必一定是一个固定短语。
2、我也认为周初以后的六十四卦卦名同源,但认为这些卦名应当在商未周初初步修成。商代自然有六十四卦,但卦名和卦序与周初当有不同。周易卦名不太可能全部承自商易之六十四卦,卦序和卦名应该是在周初经过整理过。如果说卦名中有商易的卦名,也只能是极个别的。因为卦序在商末周初重新整理过了,文王虽非首次重卦,但文王时,重排卦序是极有可能的。重排卦序自有其独到思想,其思想又通过新整理的卦名命名来表达。
3、商代有筮法,这是可以肯定的。但筮法有历筮法,历筮法的目的,不是为了随机性的占卜,而是总结历史史实。巫筮法不知在商代有没有,但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还没有找到商代数字卦与巫筮相结合的材料。我想,如果,商代有巫筮法,既然卜辞能刻于龟甲之上,龟甲之上又有数字卦,何以没有如卜辞一般的筮辞呢?这个原因值得进一步追究。穆天子传中有穆天子筮猎遇“讼”卦的筮辞,可以肯定这个筮辞非西周时期穆王世之筮辞,必后人拟制。也就是说,西周时期是否有巫筮的筮辞,实际上也要打个问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0: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6-8 20:49 编辑

1.“登人”、“廾人”是殷商时代的词语,这个词语是动宾式的复合词语,这样的词语里,有多少是绝对“固定的短语”呢?
2.窃意卦名的产生与卦序如何无关。最初的六十四卦不过是八本卦的六十四种组合,孰先孰后固与卜筮无关,后来排列的卦序,不过也是为了便于记忆而已。
3.卜用甲骨,所以卜辞都刻在占卜后的甲骨上,便于日后查点,这个周人仍然是如此,这个看看《金縢》就知道;筮用蓍草或筹策,其筮卦的占辞和应验结果不可能记录在蓍草和筹策上,因为这些工具是要反复使用的,应当是记录在简牍之类的书上,不过这类东西很难保存下来,所以我们看不到春秋以前的出土实物,但是战国时候的常见,比如包山楚简。但是,古人卜、筮并用,有时候会顺手把筮得的卦象可在同卜一事的甲骨上,所以我们现在能在殷商时期占卜的甲骨上看到零星的卦画符号,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声明一点:我只知道先秦有筮法,从来没听说过有“历筮法”这个名目,所以没法回答乾坤客先生。倒是很希望先生介绍一下什么是“历筮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8 2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占跟卜是两回事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01:25:14 | 显示全部楼层
1.“登人”、“廾人”是殷商时代的词语,这个词语是动宾式的复合词语,这样的词语里,有多少是绝对“固定的短语”呢?
2.窃意卦名的产生与卦序如何无关。最初的六十四卦不过是八本卦的六十四种组合,孰先孰后固与卜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8 20:47

其实,不要以为我也知道得很详细。
但我知道,周时,卦非仅为如卜一般的随机性占卜,而有按时间排出来的卦。这样的卦不是随机产生的。如此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01: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9 09:14 编辑
1.“登人”、“廾人”是殷商时代的词语,这个词语是动宾式的复合词语,这样的词语里,有多少是绝对“固定的短语”呢?
2.窃意卦名的产生与卦序如何无关。最初的六十四卦不过是八本卦的六十四种组合,孰先孰后固与卜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8 20:47


历筮法,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用过用卦表示年或月份的方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0: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筮法,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用过用卦表示年或月份的方法。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9 01:29

哦,真没见过。
能否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1: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9 11:57 编辑

知北兄,例子很多,只是难举。原因是,只有了解《周易》原始卦序和西周历谱后,例子才能与张氏《天象》有所对应,而《周易》原始卦序和西周历谱,兄知道,有点前沿了。举一个说明:中方鼎有两卦,不是占卜数字卦,而是历筮数字卦。其实,就如我们现在写文章,在文章后落了个时间,一如当代还有人用干支纪年一般。
兄知道,近年学人考证,中方鼎的十三月辛卯,非昭王十九年事,但是昭王年间事。哪一年呢?卦象可以清楚地显示出来。这是文物中例子。文物中信息这样具体的例子太少,但《周易》中的一些卦及史实,用历谱一比对,再与文献相关记载对较,绝配。兄于易用功甚深,于卦序及卦爻辞之细节关系方面似更待关注。
数字卦的形成,是在推步历兴起后,才能形成的。推步历之前,不会有数字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1: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西周时期真正行用过的《周易》原始卦序排出,供兄把玩:
上经三十卦:
乾坤萃升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遯大壮夬姤剥复噬嗑贲颐大过
下经三十四卦:
咸恒坎离损益晋明夷无妄大畜困井家人睽蹇解渐归妹革鼎屯蒙丰旅震艮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6-9 11:54 编辑

回乾坤客兄:
1.我想知道的是“历筮法”之名出自哪里?是什么时候有的名词?
2.古人的历法是有统一的体例规范,用以纪年月日的方法均有统一体例,年月用数字,日用干支,无论卜辞、青铜器其义一贯。在青铜器上刻数字卦,不是南宫中鼎一个,而是有多个,这个张政烺先生在《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一文中搜罗甚详,有15例。这些数字卦中,有六爻的,有四爻的,也有三爻的;有带变卦的,有不带变卦的……,我就很疑惑了:体例、形式、爻数多少均不一致,这种不统一的状况,如何用来“表示年或月份”?这些数字卦使用的数字,也只有一、五、六、七、八、九等六个,如何用来记录1-12个月?如何用来记录1-30每月的日子?等等,这本来都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啊。我不知道乾坤客兄是如何把这些和历法牵合上的。
3.在器物上刻卦画,其具体是什么意思,因为没有明确的资料,我们不大好说。但是古人往往在铸造器物之前都要占卜。我举两个例证:
(1)《邺中片羽二集》卷上著录了一个陶爵笵上就有《中孚》之《渐》的数字卦画,很明显,这是在铸造这个爵的时候经过了占卜,用的是筮法,要将筮卦所得的卦画铸造在爵上,所以就将其制在陶笵上。
(2)《墨子·耕柱》里记载夏后开命蜚蠊折金于山川,到昆吾那里铸鼎,铸鼎之前命翁难雉乙龟卜,这个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引原文了。
这两个例证说明了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古代在铸器物之前会有占卜的过程,可能有用龟卜的,有用蓍筮的,筮得的卦象就有可能被铸造在器物上。但这不是通例,只是偶尔为止,所以现在发现的商周器物多不胜举,仅《殷周金文集成》著录者已逾万件,但带有这种数字卦的器物却寥寥可数,张政烺先生虽倾力搜罗,也只得15例,便是明证。如果说这是一种西周时期通用的历法,其使用何其罕见如是耶?
根据以上实物和文献的记载分析,窃以为那些数字卦与历法无关,所谓“历筮法”非在下所敢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1: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有些卦名的真正来源,弟还真了解一些。
举个例子:
无妄和大畜卦名:这两个卦名实源于一个神话故事:刑天舞干戚。刑天与帝争神,无妄也。死后无首,以乳为目,故有大畜之名。估计兄不了解吧。{:soso_e100:}
颐、大过,噬嗑、贲,来源于周人之图腾。
抽空,俺再谈谈弟所了解的卦名之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2: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些我确实不了解。
如兄所言的将易卦与古人古事相比附的做法,自晋代干宝已经开始这么搞了,但是大家明明知道是“比附”,没有直接证据,并非事实,所以很难或得承认,马国翰就说他“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运一一比附,后人讥其小物详而大道隐,诚非无自”;今兄又以刑天神话相比附,窃以为亦如此类且更虚诞难据。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9 12:12 编辑

早期的数字卦绝对和历法有关,这由周易卦爻辞与卦序的关系方面,完全可以得到内证。在《周易》早期系上一定的词后,可能由太史教史学童筮法时,举了个求上元积年的算例,让史学童背记,结果,这个算例被神话成巫筮法了。弟不是敢随便放言的,因为弟对这些东西,都曾推导过。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2: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些我确实不了解。
如兄所言的将易卦与古人古事相比附的做法,自晋代干宝已经开始这么搞了,但是大家明明知道是“比附”,没有直接证据,并非事实,所以很难或得承认,马国翰就说他“援文武周公遭遇之期运一 ...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9 12:06

诚如兄所言,如单独这样解说这么一卦之名,定有牵强之嫌。但如了解卦序之本,且非尽解此一卦,任谁也会这么想。说来话长,待后再详聊这个话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2: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期待兄的大作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3: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乾坤客兄:
1.我想知道的是“历筮法”之名出自哪里?是什么时候有的名词?
2.古人的历法是有统一的体例规范,用以纪年月日的方法均有统一体例,年月用数字,日用干支,无论卜辞、青铜器其义一贯。在青铜器上刻数 ...

我不知道乾坤客兄是如何把这些和历法牵合上的。

知北游 发表于 2012-6-9 11:51


绝非牵合。且不说卦序结构图、卦序纪时表、西周历谱,以卦纪时不用别的旁证,单从卦爻辞编写规律即可得到检查。除西周历谱之外,其他内容郭版主有所了解,只是目前,有些工作尚无完功,暂不便完全公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9 13: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可发来邮箱,寄一份材料给兄批评。自已研玩即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