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15|回复: 16

[易学研究] 钱玄同辨“孔子作《周易》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8 19: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6-8 20:28 编辑

知北游按: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一书里面首次提出了孔子作《周易》的说法,他说:“三圣无周公,然则舍孔子谁作之哉!故《易》之卦爻始画于牺、文,《易》之辞全出于孔子”(《新学伪经考·经典释文纠谬第十》),认为《周易》之卦爻辞全是孔子所作;钱玄同作《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史辨》第五册上编)一文,对康书非常推崇,认为“是一部极重要极精审的‘辨伪’专著”,他可能是受他老师崔适的影响,崔适曾经给他写信说:“《新学伪经考》字字精确,自汉以来未有能及之者。”后来钱玄同读了此书之后,认为“崔君对于康氏之推崇实不为过。”在这种推崇之下,他却对康氏的“孔子作《周易》说”坚决反对,并在《重论》一文中作专章予以辨析。钱玄同疑古甚勇,有些说法有些过激,比如他承袭康有为的观点,认为古文经全是刘歆伪造、《说卦》是焦、京之徒伪作之类,这些实际上并不可靠,但是他对《周易》的制作、源流看法却非常清晰准确,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认为不仅《周易》非孔子所作,《十翼》亦非孔子所作,他的最终观点就是“《易》与孔子无关”。窃以为钱先生这些看法,已经足以扫清笼罩在《周易》上的各种迷雾了。
这里就将钱玄同该文有关此问题的论述摘录于下,供大家参考。此皆为手打输入,如有文字方面的疑问,请查阅钱先生原文。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9: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节录)
康氏书中,以辨《易》的部分为最坏,十之八*九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主张《经》皆孔子所作,故非说孔子作卦辞、爻辞不可。其实《五经》之中,惟《春秋》为孔子所作,其它四经,有成于以前的,有成于孔子以后的,内中如《尚书》,大部分的《周书》及《商书》之《盘庚》当成于孔子以前,而《虞夏书》及《周书》之《洪范》等当出于孔子以后,皆非孔子所作也。《易经》明明是一部卜筮之书。朱熹说:
  “窃疑卦爻之辞,本为卜筮者断吉凶而因以训戒。……其可通处,极有本甚平易浅近,而今传注误为高深微妙之说者。如‘利用祭祀’、‘利用享祀’,只是卜祭则吉;‘田获三狐’、‘田获三品’,只是卜田则吉;‘公用享于天子’,只是卜朝觐则吉;‘利建侯’,只是卜立君则吉;‘利用为依迁国’,只是卜迁国则吉;‘利用侵伐’,只是卜侵伐则吉之类。” (《答吕伯恭书》)
这话极精。《易经》所写的生活是渔猎和牧畜时代的生活(看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所引的史事是商及周初之际的史事(看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古史辨》第三册),可以证明它是作于西周的卜筮之官。但未必是西周的卜筮之官预先创作了这样一部完完全全整整齐齐的《易经》,而到卜筮之时检用的,似乎是卜筮之时撰成的繇辞,所以有好些句子都好像指一件事实而言,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有一个人蒐集了这许多彼此不相干的繇辞编纂为此书,又自己特撰了一部分,所以有些卦的六爻之意是一贯的,有些卦是各爻之意彼此没有关系的。大概前者是编此书的人所特撰的,后者是他将旧繇卦杂凑而成的。李镜池氏的《周易筮辞考》(亦载《古史辨》第三册)发挥此意最为精详,今引其第四节的三个结论:
(1)卦爻辞中有两种体制不同的文字——散体的筮辞与韵文的诗歌——可以看出《周易》是编纂而成的。
(2)卦爻辞之编纂,有大部分是编录旧有的筮辞,有小部分是编者的著作。
(3)卦爻辞的编纂年代,当在西周初叶。
其第五节起首说:
“《周易》中有故事,《周易》中有诗歌,《周易》中还有格言。”
其篇末的结论凡八条,今引其三条:
(一)从卦爻辞中筮占贞问等字,可以证明《易》是卦筮之书,由卜筮而成,卜筮而作。
(二)从卦爻辞的著作体例极其中的格言及诗歌式的句子,可以看出《周易》是编纂而成的。
(三)从《易》辞中所表现的时代性及所叙的历史故事,可以看出《周易》的编纂年代是在西周初叶。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20: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沫若氏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
    “《易经》是古代卜筮的底本,就跟我们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一样。它的作者不必是一个人,作的时期也不必是一个时代。”
他的《金文所无考》(见《金文丛考》中)中说:
“基本二卦之‘乾’、‘坤’二字亦为金文所绝无。金文无与‘天’对立之‘地’字;天地对立之观念,事当后起,则乾坤对立之观念亦当后起矣。且《易》之为书虽诡谲悖谬,然其本身亦有其固有之系统,乃于著述意识之下所构成之作品,与古代自然发生之书史不类。其经部之成或在春秋以后,即孔子亦未必及见。”
    卦爻辞为卜筮之用,《易经》为编纂而成之书,李、郭二氏之说彼此相同。惟对于编纂之时代,李氏谓在西周初叶,郭氏谓当在孔子以后。我以为郭说近是。
至康氏以《易经》为孔子所作,则大谬不然。孔子时代的生活断不是那样简单,孔子自己的思想决不会那样野蛮。说孔子作卦爻辞,未免太看低他老人家了。以此尊孔,翩其反矣!(“作”与“编”不同,“作”是发表自己的思想,“编”是集合过去的材料。若云孔子编《易》,还可以说得通,但康氏系坚主“《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之论者,照他所说,则《易经》里那种野蛮思想一定是孔子的“大义微言”了。)康氏既以卦爻辞为孔子所作,又不肯把《彖传》、《象传》送给七十子后学者,于是皮锡瑞就造出“孔子作卦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的妙论,还要说与扬雄作《太玄》同例了。(皮说见《经学通论》。康氏《伪经考》中辨伪的精覈之论,皮氏皆不能——实在是不敢——干脆采用,独此万不可通之“孔子作《易》说”,皮氏深信不疑,且从而为之推波助澜,殊可异也。)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0: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氏不但认卦辞、爻辞及《彖传》、《象传》为孔子一人所作,且反认郑玄、王弼以来合《彖》、《象》、《文言传》于经之改编本为今文《易》之本来面目,于是力斥《汉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之语为刘歆所伪托,可谓凭臆武断。惟其云《说卦传》为焦、京之徒所附入,却是特见。我于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撰《读汉石经周易残字而论及今文易的篇数问题》一文(亦载《古史辨》第三册),有讨论康氏辨《易》一段,现将彼文节录于后:
  《汉书·艺文志》:“《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这句话,清中叶诸经师,除戴震以外,是没有人对它怀疑的。但《论衡·正说篇》云:
“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
    又《隋书·经籍志》云:
    “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案:《论衡》所云河内女子所得之逸经,惟《逸礼》为何篇,至今尚未考明;《逸书》,则东汉末之房宏(《尚书正义》卷一引)、《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皆云是《泰誓》。《泰誓》之确为后得,非伏胜传《书》时所有,今已成为定案。那么,《逸易》是《说卦》以下三篇(说详下)亦经《隋志》证明,亦当确定为后得,非田何传《易》时所有了。“河内女子发老屋”与“鲁共王坏孔子宅”虽同样是不根之谈,然亦同样可作为汉人造作伪经之证,故所谓“逸《易》、《礼》、《尚书》各一篇”者,实均为西汉人所伪作,无疑也。
首疑《说卦》以下三篇者为戴震。(宋人虽有疑之者,但其立场与此下所说者不同,故不举及。)其《周易补注目录后语》云:
“武帝时博士之业,《易》虽已十二篇,然昔儒相传,《说卦》三篇与今文《泰誓》同后出,《说卦》分之为《序卦》、《杂卦》,故三篇词指不类孔子之言。或经师所记孔门余论,或别有所传述,博士集而读之,遂一归孔子,谓之‘十翼’矣。”
这明明说《说卦》三篇是后出之文,不与《彖》《象》《系辞》《文言》同时了。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及康有为撰《新学伪经考》,则云:
“至《说卦》、《序卦》、《杂卦》三篇,《隋志》以为后得,盖本《论衡·正说篇》河内后得《逸易》之事。《法言·问神篇》:‘《易》损其一也,虽惷知阙焉’,则西汉前《易》无《说卦》可知。杨雄、王充尝见西汉博士旧本,故知之。《说卦》与孟、京卦气图合,其出汉时伪托无疑。《序卦》肤浅,《杂卦》则言训诂,此则歆所伪窜,并非河内所出。”(卷三上)
康氏又辨《史记·孔子世家》“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一句中“说卦”二字为刘歆所窜入,云:
“《隋志》之说出于《论衡》,此必王充曾见武、宣前本也。《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又曰:‘震,东方也;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兑,正秋也;坎者,正北方之卦也’,与焦、京卦气图合。盖宣帝时说《易》者附之入经,田何、丁宽之传无之也。史迁不知焦、京,必无之,此二字不知何时窜入。至《序卦》、《杂卦》,所出尤后,《史记》不著,盖出刘歆之所伪,故其辞闪烁隐约,于《艺文志》著《序卦》,于《儒林传》不著而以‘十篇’二字总括其间。要之三篇非孔子经*文。”(卷二。又卷五、卷十、卷十一及《孔子改制考》卷十,亦有关于此问题之驳辨,与此二条大意相同。)
案:康氏直断《说卦》为焦、京之徒所伪作,宣帝时说《易》者附之入经,可谓巨眼卓识。至以《序卦》和《杂卦》为刘歆所伪作,则未必然。我以为《论衡》所云“《逸易》一篇”和《隋志》所云“《说卦》三篇”其内容实相同,盖《说卦》与《序卦》、《杂卦》本合为一篇,故《隋志》虽云三篇,亦但举《说卦》以赅《序卦》和《杂卦》也。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0: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北游按:《说卦》篇并非全是伪作。据《晋书·束皙传》所载,晋代在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易学文献中就有一种《卦下易经》,“似《说卦》而异”,这篇《卦下易经》后来被编入《归藏》,称为《本蓍篇》。我们看看朱震《汉上易传》所引《归藏》里有“乾爲天、爲君、爲父、爲大赤、爲辟、爲卿、爲馬、爲禾、爲血卦”之文,的确与《说卦》很像;同时,魏襄王墓里还出土了一种古书叫《师春》,据杜预介绍,是集疏《左传》里的卜筮事,次序与《左传》相同。再看看《左传》中所载的那些卜筮事,特别是用《周易》占卜的,断卦主要是根据卦象,说明先秦时期筮卦,卦象是占断吉凶的主体,《系辞》也说:“易者,象也”,象是易的主要内容。那么先秦必定有专篇言卦象的著作,与筮书并行而用,《卦下易经》便是明证。《易经》中的《说卦》篇,其言卦象的内容当是先秦的著作,只不过到了汉代被儒生做了改编,主要是加入了前三章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本来不属于《说卦》,而见于帛书《衷》(《易之义》)篇,这明显是割裂了一部分《易传》加入了《说卦》。这么作的原因是《说卦》篇本来只言卦象,乃纯筮法之术,与儒学无关,为了让它看上去象儒家的作品,只能在里面塞入一些内容。所以说《说卦》全是焦、京之徒的伪作,不符合事实。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子 +40 收起 理由
古越中兴 + 40 说得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3: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6-9 19:01 编辑

戴震云:“《说卦》分之为《序卦》、《杂卦》”;严可均云:“汉宣帝时,河内女子得《说卦》一篇,不数《序卦》、《杂卦》者,统于《说卦》。”(《唐石经校文》卷一),其说甚是。故韩康伯注本《序卦》和《杂卦》均附《说卦》卷内,直至《唐石经》还是这样。康氏谓“《序卦》肤浅”,诚哉其肤浅也,然意义肤浅,不能作为刘歆伪造之证。刘歆造了许多伪经,固是事实,然其学实不肤浅;肤浅之评,惟彼焦、京之徒适足以当之耳。《杂卦》仍是说明卦义,与《说卦》、《序卦》性质相同,与训诂之方法根本有异,说它“言训诂”实在不对。即使言训诂,亦不能即断为刘歆所作。刘歆以前言训诂者多矣,《诗》之《鲁故》、《齐后氏故》、《韩故》,《书》之《大、小夏侯解故》等等,都是言训诂的,《春秋公羊传》中言训诂处亦甚多。
据上面所说,则《汉志》谓施、孟、梁丘三家之《易》为十二篇之说就发生了问题。盖《说卦》三篇既是西汉人所伪作,则三家之《易》似不应有十二篇,因为三家同出于田何,田何所没有的,似乎三家也不应该有。于是康氏以为田何所传之《易》但有《经》上下二篇,而《彖》和《象》都在《经》内,其言云:
    “此志(《汉书·艺文志》)叙周王孙、服光、杨何蔡公、韩婴、王同诸《易》先师《传》,皆二篇;《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然则《易》之《卦辞》、爻辞、彖辞、象辞皆合。以其简帙繁重,分为上下二篇。”(《新学伪经考》卷三上。)
又云:
“《彖》、《象》与《卦辞》、《爻辞》相属,分为上下二篇,乃孔子所作原本。”(同上,卷十,又见《孔子改制考》卷十)
至于《系辞》,康氏则云:
“盖《系辞》有‘子曰’,则非孔子手笔,但为孔门弟*子所作,商瞿之徒所传授,故太史谈不以为经而以为传也。”(《新学伪经考》卷三上;又卷十与《孔子改制考》卷十略同。)
《文言》,则康氏没有提到它。我想,今本《周易》把《彖传》、《象传》、《文言传》都合在上下《经》之内,康氏既以《彖传》和《象传》合在上下《经》之内为原本《周易》之面目,想来他把《文言传》也算在里面了。那么,康氏意中之三家《易》大概是这样的:经,上下二篇(其内容与今本相同);传,《系辞》(或是一篇,或如今本那样,分为上下二篇。)或如崔君所说,他没有把《系辞传》算在内(见下)。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14: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氏所说的三家《易》,其内容的排列和篇数的多少,均与《汉志》绝不相同。如果三家《易》的面目诚如康氏所言,则《汉志》决不能这样的瞎造谣言。《汉志》本于刘歆《七略》,不可信的地方固然很多,但他造了好几部伪古文经,说“这是你们没有见过的古本”,那样说法,是可以矇得过人的;他又利用一部晚出的《春秋谷梁传》,来与《春秋公羊传》对抗,那也不会出什么岔子,因为那时立于学官的《春秋公羊传》,与他利用的《谷梁传》都没有“今文”之称,他只说“你们读的《公羊传》之外,还有你们没有见过的《谷梁传》,与《公羊传》或同或异。”但是,他只能在立于学官的书以外去造假书,决不能把立于学官、大家都看得见的书来瞎造谣言,改变内容,增加篇数。假使他竟那样办,他的作伪不是立刻就败露了吗?刘歆不至于那么的蠢吧?即使他真那么蠢,竟想以一手掩尽天下人之目,瞎造那样与事实全不相符的谣言,难道东汉的四家《易》博士(施、孟、梁丘、京)人人都是头等傻子,会齐心协力的遵守刘歆“《易经》十二篇”那样一句谣言,反将远有师承的“《易经》上下二篇”这样一件实事抛弃了吗?这不是情理上万不会有的事吗?还有,《卦辞》、《爻辞》是术数,《彖传》、《象传》是玄理,两者的思想和文章全不相同,而认为一个人所作,这也是极讲不通的。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8: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先师崔觶甫(适)先生起而驳之云:
“《彖传》解说《卦辞》,谓与《卦辞》共篇,犹似可通。《大象》与《卦辞》自明一义,已当分篇。《小象》全体用韵,原本必不与《爻辞》共篇。……是则《大、小象》皆当各自为篇,则《彖辞》可知,而《易经》无从合为二篇矣。康氏又以《系辞》……为孔门弟*子所作,……此说诚是也。但《系辞》纵非孔子手笔,犹是弟*子述孔子之言……若《卦辞》、《爻辞》、《彖辞》、《象辞》为孔子作,而《系辞传》二篇既不得入‘《易经》二篇’之内,又不得与周王孙以下六家皆有《易传》二篇、丁宽《易传》八篇同列《班志》之内,此亦事理所必不然者也。惟《文言》亦有‘子曰’,则亦孔门弟*子所作,亦当为传,康氏不言,此由遗漏,姑不待辨。然则《系辞》、《文言》必当在十篇之内,《易经》不止二篇又明矣。”(《五经释要》卷四)     
看了崔君这一段话,则康说之谬自显然了。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8: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知北游 于 2012-6-10 08:45 编辑

我以为刘歆伪造古文各经,他是有偏重的。特撰《周礼》,特改《国语》为《春秋左氏传》,这是他认为最重要的。《尚书》和《仪礼》,都伪造逸篇,又伪造百篇《书序》和《古文礼记》二百十五篇(这二百十五篇,自然不能说全是刘歆伪造的,如《月令》采自《吕氏春秋》,即其一例,但刘歆伪造了以作《周礼》之证者亦必不少),这也是他很注意的。
此外则《诗》之毛氏、《易》之费氏、《春秋》之谷梁氏,窃疑或在刘歆以前本有此一家(《书》之张霸,《易》之京房,皆西汉晚出之家派,有心立异,冀分博士之地盘,盖禄利之路然也。《毛诗》、《费易》、《谷梁春秋》,殆亦此类)。刘歆但利用之而加以窜改,以抗当时立于学官之今文家而已。至于《论语》和《孝经》,本为《六艺》之附庸,故仅言壁中有古文本,与今文相较,只是篇章有分合,文字有异同罢了,这是他本不看重的。故今文施、孟、梁丘三家之《易》凡十二篇,古文费氏之《易》亦十二篇,所谓不同者,就只在什么今文“或脱去‘无咎’、‘悔亡’”这一点。《周易》篇数的变迁,我看是如此的:     
汉元帝世京氏立学官以前:《上下经》及《彖》、《象》、《系辞》、《文言传》。     
汉元帝世京氏立学官以后:《上下经》及《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传。这七篇传分成十篇,后来称为“十翼”;经传合计,凡十二篇。《刘略》、《班志》之今文施、孟、梁丘与古文费氏皆据此本;《汉石经》亦即据此本,最近发现的《汉石经周易》残字,《下系》、《文言》、《说卦》三篇相连接,是其证。但“十翼”之中,《系辞》以上如何分法,却还待考。《孔疏》:
“……但数《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则区域各别;《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分。故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
可见“十翼”的分法自来并不一致。今文施、孟、梁丘、京四家是否与《孔疏》所引者相同,今不可知。将来若再发见《汉石经周易》残字,或有解决此问题之希望。     
郑玄、王弼以后,合《彖》、《象》、《文言传》于《经》中,遂成今之通行本。惟朱熹之《周易本义》复《孔疏》所引十二篇之旧。
【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09: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易传》亦非孔子所作。《说卦》以下不用再说了。《系辞》与《文言》非孔子所作,为欧阳修与叶适所考明。《象传》非孔子所作,为崔述所考明。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首列《易传》,说:
“陈直斋《书录解题》曰:‘赵汝谈《南塘易说》三卷,专辨《十翼》非夫子作。’今此书无传。予别有《易传通论》六卷,兹亦不详。”
据此,可知赵、姚二氏皆谓《十翼》全非孔子所作,较欧阳氏、叶氏、崔氏更彻底。赵书固不传,姚书今亦未见,但近十年来,我们已经得到姚氏的《仪礼通论》与《春秋通论》,则此《易传通论》将来或亦有发见之可能也。今人如钱穆、冯友兰、顾颉刚诸氏,对于《易传》都有非孔子所作之说,而以李镜池氏的《易传探源》最为详审精密(李文载《古史辨》第三册中)。至《论语》之“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语,其中“易”字明明是古文家所改,《经典释文》云:“鲁读‘易’为‘亦’,今从古”,是其铁证。康氏亦认《论语》改“亦”为“易”是古文家所为。但他以为《易》是孔子所作,故《论语》中不应有“学《易》”之文;我则以为《易》与孔子无关,故《论语》中不会有“学《易》”的话。因为我与康氏的观点不同,所以结论恰恰相反。
【钱氏原文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55-65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遊兄您好{:soso_e181:}

           這個姓“疑古”的玄同先生是文不錯{:soso_e182:}在下將之貼此: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1.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2.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0: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4.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5.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6.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0: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当然了,“疑古”不是什么问题啊。钱玄同的学问我一直觉得还是不错的,只是限于当时能见到的资料,才有“疑古过勇”的问题。但是太祖曾经教导我们“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过去对这话还不大理解,现在明白了一些。对一些史、书,首先得有“疑”的勇气,发现问题就得“疑”,“疑”不过无用,“疑”过了拉回来就正了;如果不过,它一直还是弯着的。
钱玄同为《古史辨》第二册题笺.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0 10: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續上文:

          說明:文字少了不讓貼圖,稍附弄些百度上的錢氏說明罷了!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8.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09.jpg
页面提取自- 凡将斋金石丛稿_页面_1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0: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啊。赵兄辛苦。
但是我仍然不同意《说卦》是汉人伪造说,但是我承认经过汉人的改造,如此而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8 19: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本人很少看近代文人的东西,但钱玄同的结论和本人观点出奇的一致。本人仅从当今十翼的内容和儒家一贯不诚实和偏激的作为,就知道这些都是假的。

说卦中对马的分类仅次于人事,这就说明那是来源游牧民族的文化,农耕文化中马牛是并重。儒家产生时早已经不是游牧文化了。

这些东西,只要是个独*立思考的人,并不难发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