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1|回复: 14

[易学研究] 《易经》中的“子曰”是掺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09: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21 10:16 编辑



《易经》成书过程分析



《易经》分经、传两部分。“经”包括六十四卦卦形符号和卦辞、爻辞,称《周易》。“传”是对《周易》的解释,更是对《周易》的继承与发展,包括《彖

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文言》、《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称《易传》(《十翼》)。汉儒

将《易传》纳入《周易》,改称《易经》。

一、“周易”释名

“易”:甲骨文  甲骨文  金文  

“易”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右边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左边三点(或左右相反)。其中右边的半圆代表太阳,中间的长弧线代表物体,左边的三点代表物体的影子。所以“易”之本义当为“日影”。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易”释义之三:“读如晹(),‘晹日’即阴天。”“阴天”当为“日影”之引申。其中“易”之“日”进而代表白天,“勿(影)”进而代表黑夜,所谓“阴阳”便由此而来,“阴”代表黑夜,“阳”代表白天。

图一:太极图

“太极图”中的“阴阳(黑白)鱼”即“易”,阴鱼代表黑夜,阳鱼代表白天。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循环往复,永不停息,代表黑夜与白天的交替循环,后进而代表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状能。东汉郑玄《易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周”:甲骨文    金文

“周”,东汉郑玄《易论》认为是“周普”之义;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认为是指岐阳地名,周朝之代称。

“周”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周”解字:“象界划分明之农田,其中小点象禾稼之形。”不过“周”之本义当指水田,其中“田”当指田坝,小点当指水中之稻,故“周”后来引申为周密之意。《说文解字》:“周,密也。”所以“周易”之“周”,当指“太极图”中的“圆”,即“太极”,亦即“天圆”(或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代表宇宙;所谓“太极”即“大到极点”之意。后又出现了“无极”的概念,“无极”即没有尽头,代表比天圆还要大的无边无际的宇宙。郑玄之所谓“周普”(无所不备,周而复始),乃“周”之引申意义。

所以所谓“周易”即“太极图”中的圆和阴阳鱼,代表天圆和昼夜,进而代表宇宙和阴阳。“周易”即“太极阴阳”,“太极阴阳图”即“周易图”。

二、《周易》本是最古老的太阳历

1、“太极八卦”代表“日(24小时)”

图二:太极八卦图

“易”之本义为“日影”,进而代表昼夜。白天有日影,记为“”,代表白天。黑夜处在两个白天之间,记为“--”,代表黑夜。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太阳日(24小时)。“太极图”中的“太极”原本代表一天。“太极”即“周”即天圆,本指太阳在天空中运行一天的轨迹。阴阳鱼分别代表黑夜和白天。“阴鱼”由粗到细,表示黑夜是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阳鱼”由粗到细,也表示白天是一个逐渐衰减的过程。

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发现了《周易》中的“二进位制”记数法。如果以“”(阳)为1,以 “--”(阴)为0,按照二进位制的逢21的规则,则“六十四卦图”(见图三)中的六十四卦均可以用01两个数字表示出来。其中乾卦为11111163;乾卦左边的夬(guài)卦为01111162,从左往下依次递减1,到颐卦为10000133,复卦为00000132;乾卦右边的姤(gòu)卦为11111031,从右往下依次递减1,到比卦为0100002;剥卦为1000001;坤卦为0000000。从乾卦到坤卦六十四卦的排列,其二进位制数序排列恰好为63—0的自然数顺序排列。

如果以“”为1,以“--”为0,则“阴阳八卦图”中的坤为000=0;艮为100=1;坎为010=2;巽为110=3;震为001=4;离为101=5;兑为011=6;乾为111=7

比如乾卦,上面的“”表示1,中间的“”表示2,下面的“”表示4,其和为7。又如离卦,上面的“”表示1,中间的“--”表示0,下面的“”表示4,其和为5。再如六十四卦中的乾卦,从上往下的六个“”分别表示12481632,其和为63

反之亦然。如果以“--”为1,以“”为0,则“阴阳八卦图”中的坤为111=7;艮为011=6;坎为101=5;巽为001=4;震为110=3;离为010=2;兑为100=1;乾为000=0

“太极八卦图”中的八卦名称当为后人根据八卦之意所取。“太极八卦图”中的“”代表白天;“--”代表黑夜。“太极八卦图”中的坤、艮(gèn)、坎、巽(xùn)四卦代表黑夜。其中坤卦表示日落(坤之本义),记为三个“--”,代表一夜之始。从坤卦到巽卦既表示黑夜(阴)逐渐衰减的过程,又表示白天(阳)逐渐产生的过程。如果以“--”为1,以“”为0,则坤为7,艮为6,坎为5,巽为4,这是用数表示黑夜(阴)逐渐衰减的过程。反之,如果以“”为1,以“--”为0,则坤为0,艮为1,坎为2,巽为3,这是用数表示白天(阳)逐渐产生的过程。

“太极八卦图”中的乾、兑(duì)、离、震四卦代表白天,其中乾卦表示日出(乾之本义),记为三个“”,代表一日之始。从乾卦到震卦既表示白天(阳)逐渐衰减的过程,又表示黑夜(阴)逐渐产生的过程。如果以“”为1,以“--”为0,则乾为7,兑为6,离为5,震为4,这是用数表示白天(阳)逐渐衰减的过程。反之,如果以“--”为1,以“”为0,则乾为0,兑为1,离为2,震为3,这是用数表示黑夜(阴)逐渐产生的过程。
据载,“太极八卦图”是宋人取自北宋易学家邵雍所传,或许本应如下图:

图三:太极八卦图

(其中左为乾,左上为兑,上为离,右上为震;

右为坤,右下为艮,下为坎,左下为巽)

古人通过观测“日影”来推算时间。“八卦”当代表一天中的“八个时辰”,即将一天均分为八等份,每个等份为一卦,每一卦代表一个“时辰”,每一个“”或“--”代表一个“小时”,每卦三个“小时”,每天二十四个“小时”。

其中乾卦代表从日出开始的三个小时,大致相当于060009:00;兑卦为09:0012:00;离卦为12:0015:00;震卦为15:0018:00。“乾”为日出之象。“兑”当指上午的太阳,“兑”为“悦”。“离”当指下午的太阳,“离”为“明”。“震”指雷电(闪电在瞬间也能照耀四方),“震”为雷之象。

坤卦代表从日落开始的三个小时,大致相当于18:0021:00;艮卦为21:0000:00;坎卦为00:0003:00;巽卦为03:0006:00。“坤”为日落之象。“艮”当指太阳在山下;“艮”代表山。“坎”当指太阳在地下。《说文》:“坎,陷也。”段玉裁注:“易曰:坎,陷也。谓阳陷阴中也。”“巽”当指黑夜逐渐消散。

《释名·释天》:“巽,散也,物皆生布散也。”“巽”代表风,《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

“太极八卦图”中每相对两卦的卦数之和都为7,表示一天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圆”,即天圆(或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2、“六十四卦”代表“年(384日)”

白天和黑夜因地球公转而产生长短变化。夏天白天长,黑夜短;冬天白天短,黑夜长。所以夏天为阳,记为“—”;冬天为阴,记为“--”。古人又通过观测日影,用二进位制计数法推算出“年”,“六十四卦方圆图”即表示“年(384日)”。

图四:六十四卦方圆图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太阳年(约365.2564天)。每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此后便黑夜渐短,白天渐长。每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此后便白天渐短,黑夜渐长。

“六十四卦方圆图”中的“圆”当代表一年,“六十四卦”代表一年中的六十四个时间单位,每卦相当于一个时间单位,卦中的每个“”或“--”都代表一天,每卦六天,即每个时间单位为六天。其中坤卦代表从黑夜最长的一天开始算起的六天(相当于冬至),记为六个“--”(阴);乾卦代表从白天最长的一天开始算起的六天(相当于夏至),记为六个“”(阳)。一年共三百八十四天,即6(天)×64(卦)=384(天)。

“六十四卦方圆图”中从坤卦到姤卦的三十二卦代表上半年,相当于从冬至到夏至,既表示黑夜逐渐变短的过程,又表示白天逐渐变长的过程。如果以“--”为1,以“”为0,上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分别代表6332,这是用数表示黑夜逐渐变短的过程。如果以“”为1,以“--”为0,上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则分别代表031,这是用数表示白天逐渐变长的过程。

从乾卦到复卦的三十二卦代表下半年,相当于从夏至到冬至,既表示白天逐渐变短的过程,又表示黑夜逐渐变长的过程。如果以“”为1,以“--”为0,下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分别代表6332,这是用数表示白天逐渐变短的过程。如果以“--”为1,以“”为0,下半年中的三十二卦分别代表031,这是用数表示黑夜逐渐变长的过程。

“六十四卦方圆图”中每相对两卦的卦数之和都为63,表示一年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圆”。

我们且归纳一下:“六十四卦方圆图”代表“年(384天)”,其中“六十四卦”代表一年中的64个时间单位(相当于“月”或“周”),每个单位(卦)6天,卦中的每个“”或“--”代表1天。“阴阳八卦图”代表“日(24小时)”,其中“阴”代表黑夜,“阳”代表白天;“八卦”代表一天中的“8个时辰”,每个“时辰”3个“小时”,卦中的每个“”或“--”代表1“小时”。《周易》是古人观测日影并用数术推算出来的一部太阳历,一年共384天,比一太阳年(约365.2564天)实际上多出约18.7436天。

“六十四卦”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八卦分别由三个“”或“--”表示,所以《周易》的一年是以3为基数用二进位制计数法推算而来,即3612244896192384

综上所述,所谓《周易》原本当是一部最古老的太阳历。

《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渔网),以佃(打猎)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耕地农具),揉木为耒(lěi犁上的木把),耒耨(lěinòu犁与锄)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史记·太史公自序》:“伏羲纯厚,作易八卦。”《史记·曰者(占候卜筮的人)列传》:“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
伏羲氏处于渔猎社会,“太极八卦”所代表之昼夜、时辰和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自然现象以及各种动物,对渔猎活动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但神农氏处于农业社会,必须更详细地了解寒暑交替、草木荣枯。所以所谓“伏羲作八卦”、“神农重卦”应该可信,全面点说应为:伏羲作卦而有“日”、神农重卦而有“年”。不过所谓“伏羲”、“神农”当然只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

《离》卦(787787)下离上离,“离”代表火、日、网。故谓渔猎取之于《离》。《益》卦(788877)下震上巽,下互坤,上互艮,艮为手,坤为地,巽为木,震为动,合起来为手持木器在地上活动,乃耕田之象。故谓农耕取之于《益》。

至于二进位制是在竞争中惨遭十进位制淘汰,还是逐步发展为十进位制,不得而知。到河图洛书出现时,已是十进位制。

图五:河图洛书

三、《周易》与《连山》、《归藏》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连山,宓戏(伏羲);归藏,黄帝。”又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盖三易之名,出自周礼,皆以八卦为经,分别重迭而得六十四卦。其不同者似在八卦排列次第与所占之数有所不同。故或以连山易以艮为首;归藏易以坤为首;周易以乾为首。”郑玄《易赞》、《易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史记·太史公自序》:“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史记·日者列传》:“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十四爻而治天下。”《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太极八卦”代表日,“六十四卦”代表年,八卦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当《周易》作为太阳历的使命结束后,“太极八卦”和“六十四卦”被人们用来当作占筮之卦象,八卦和六十四卦也被赋予了更多象征意义和象征物象,而“太极阴阳”则成为占筮之理论基础。

《周易》当是对《连山》和《归藏》的继承与发展,其原作者当为夏、商、周及其之前的历代掌卜筮之官。

所谓“周文王演周易”,当然又是一个神话。不过《周易》确实出自周室,周室专设筮史占筮以决疑。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或403年),周王朝由强转弱,王室衰微,《周易》才流出周室。

《左传•庄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二十二年》:“陈厉公(公元前706—前700),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此处周室筮史拿着《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于是让其占筮,其所用《观》卦ls爻爻辞与通行本《周易》一致。此时《周易》尚专属于周室。

《左传·哀公(公元前494——468年)九年》:“宋公伐郑,……晋赵鞅卜救郑……阳虎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宋、郑,甥舅也。祉,禄也。若帝乙之元子归妹,而有吉禄,我安得吉焉?’”

此处晋国卿大夫赵鞅也用《周易》占筮。阳虎所引用之《泰》卦六五爻爻辞,也与通行本《周易》一致。

但《周易》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被筮史们不断增删着、修改着。

《左传•僖公(公元前659627年)十五年》:“秦伯伐晋,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严明君,其卦遇
《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

《左传•成公(公元前590573年)十六年》:“晋升楚遇于鄢陵……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嘁,射其元王,中厥目。”国嘁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这两处之《蛊》卦筮辞和《复》卦筮辞在通行本《周易》上都没有,这说明《周易》有不同版本,或为不同时期的版本,或为从《连山》、《归藏》直接延续下来的版本。

四、《易传》成书于鲁昭公十二年之前

在《左传》《国语》之筮例中,解卦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用通行本《周易》之外的筮辞解卦,比如上面提到的《蛊》卦和《复》卦。第二种为用《周易》之卦辞、爻辞及卦象解卦,《左传》《国语》中的筮例大部分属于这一种,这也是《周易》早期的解卦方式。第三种为用《易传》之易理解卦。从用卦爻辞和卦象解卦到用易理解卦,是《周易》的一次蜕变,标志着《周易》已从占筮羽化为哲学。《易传》不仅是对《周易》的解释,更是对《周易》的继承和发展。

在《左传•襄公(公元前572542年)九年》中,穆姜(鲁宣公夫人、鲁成公之母)被迁于东宫,占得“《艮》之八”,筮史却说所占之卦为“《艮》之《随》”。《随》卦卦辞为:“元亨利贞,无咎。”穆姜解释道:“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淫之别名),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

我们将此处与《乾》卦之《文言》做比较。《乾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上下文之差别只在于对“元”字的解释。“体之长”是元之本义,即首。“善之长”是元之引申意义。此处即用《易传》之易理解卦。

在《左传·昭公(公元前541510年)十二年》中,南蒯将叛,占得“《坤》之《比》”。《坤》卦第六五爻爻辞为:“黄裳,元吉。”子服惠伯(鲁国大夫)解释道:“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此处将“黄裳元吉”拆成四字解读,认为“黄裳元”代表“忠、共、善”三美。这也是在用《易传》之易理解卦,其对“元”字的解释与《乾文言》一致。

此处两个筮例都用《易传》之易理解卦,并且这两个筮例都发生在鲁国。

《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此处说晋国卿大夫韩宣子在鲁昭公二年(前540)出使鲁国时,才见到《易象》。周代商后,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是为鲁公(鲁侯)。周公不去赴任,留下来先后辅佐武王和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由于周公功劳很大,所以鲁国在诸侯中地位特殊,当早就在使用《周易》占筮。《史记·鲁周公世家》:“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此处之《易象》当指《周易》之《象传》,晋代杜预注曰:“《易象》,上下经之象辞。”(《春秋左传正义》)

这两个发生在鲁国的筮例表明,《易传》已在鲁国被实际应用于解卦,而且其道理、文字都与通行本《易经》之《易传》一致。这标志着《易传》已基本定型,《易经》之哲学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完成。而《左传》和《国语》中的大部分筮例仍以《周易》解卦,这表明《易传》诞生于鲁国,其基本定型时间当在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之前,至少在鲁昭公十二年(公元530年)之前。因此我们可以判定:

1)《易传》诞生于鲁国;

2)《易传》之成书时间至少在鲁昭公十二年(公元530年)之前。因为在《左传》中发生在鲁国的其它筮例也仍在用《周易》解卦,所以《易传》之形成时间当就在春秋时期,或春秋后期。

3)《易传》之作者当为春秋时期之鲁国历代筮史。

《易传》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其《系辞》已被后人做了相当程度的增删,乃至于出现了矛盾之处。在《系辞下》中出现了两次“上古”,一为“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一为“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按照《系辞》之逻辑,此处之“上古”当指伏羲之世或以前。那么“中古”就当为神农;或再退一步,为黄帝、尧、舜。《礼记·礼运》孔颖达疏:“伏羲为上古,神农为中古,五帝为下古。”但其后文却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又道:“《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此处把“殷之末世”当作“中古”。所以从《系辞下》之“上古”和“中古”可以看出:此处之上下文乃为处于不同时代之作者所作。

五、《易传》与《周易》

《周易》本是占筮之书,《易传》则为其插上翅膀,使其一飞冲天而成为哲学。《易传》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

1、为《周易》占断增加新规则

《周易》占断共分三种情况,即无爻变、一爻变、多爻变,并且只用卦名、卦辞、卦象和一变爻爻辞解卦。卦象分本卦、之卦、内卦、外卦、互卦等,经卦(八卦)都有其象征意义和象征物象(详见《说卦》)。后《易传》为其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比如卦时、爻位、卦主、三才、当位、中、乘承比应等。
“卦时”:《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的产生、变化、发展的规律。伴随着卦义而存在的这种“特定背景”,《易》例称“时”。

“爻位”: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分处六级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处的或上或下、或贵或贱的地位、条件、身分等。六爻分处的六级等次称
“爻位”。

“卦主”:每卦六爻中,有为主之爻,称“卦主”。

“三才”:把六爻位序两两并列,则体现三*级层次,故前人认为初、二象征“地”位,三、四象征“人”位,五、上象征“天”位。合“天”、“地”、“人”而言,谓之“三才”。

“当位”:六爻位次,有奇偶之分:初、三、五为奇,属阳位;二、四、上为偶,属阴位。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均称“当位”(亦称“得正”、“得位”);凡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均称“不当位”(亦称“失正”、“失位”)。

“中”: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当下卦中位,第五爻当上卦中位,两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易》例称“中”。凡阳爻居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若阴爻处二位,阳爻处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爻中尤具美善的象征。以“中”爻与“正”爻相比较,“中”德又优于“正”。

“乘承比应”:在六爻的相互关系中,由于诸爻的位次、性质、远近距离等因素,常常反映出乘、承、比、应的复杂现象。凡上爻乘凌下爻谓之“乘”。凡下爻紧承上爻谓之“承”。凡逐爻相连并列者谓“比”。凡处下卦三爻与处上卦三爻皆两两交感对应,即初与四交应,二与五交应,三与上交应,《易》例称“应”爻。(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但是,如果按照《周易》原来的占断规则,《易传》的这些新解卦之法都不成立。因为《周易》只占变爻,并且只在“一爻变”的场合才用变爻爻辞占断,完全不理会不变爻,不变爻也没有爻辞。所以虽然《周易》每卦都各自象征某一事物(现象)在特定背景中的运动规律,但如果完全不理会不变爻,只占变爻,那么这种“特定背景”就失去了意义,“卦时”也就不能成立。而“爻位”、“卦主”、“三才”、“当位”、“中”、“乘承比应”等,也只有在将变爻与其它五爻联系起来时才能成立,不然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易传》为各爻也赋予了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并在整个卦象和六爻的大环境下占断变爻,从而使整个解卦过程变为了讲道理。

在商、周时期,预测吉凶主要分占卜(甲骨)和占筮(蓍草)两种,以占卜为主。占卜是烧灼甲骨而问鬼神,占筮则是在“圣人”仿自然界而设计的卦象和卦爻辞中寻找答案。而《易传》则是分析各种情况,用道理来指导人们的活动。

2、重新解释《周易》卦象、名词和卦爻辞

《易传》用《彖传》、《象传》、《文言》等重新解释《周易》卦象、卦名和卦爻辞词句,赋予其哲学意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当为《彖传》。比如上面提到过的《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其本义当为“最为通达,适宜贞固(守持正道,坚定不移)”,《乾文言》却将其分为四字,解释为“四德”;而《乾》卦《彖传》则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这与所谓“占筮”已实在扯不上关系。

《易传》通过为《周易》占断增加新内容、重新解释《周易》卦象、卦名和卦爻辞词句,并用《系辞》总论《周易》原理和大义,从而使《周易》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变,从占筮一变而为哲学。

六、《易经》与孔子

《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即上古、中古、下古。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日: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晚而喜《易》”,应该不是什么问题。《论语·述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帛书周易》《要》篇:“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但孔子不过是《易经》的一个不普通的读者罢了,而且他老人家所“好”之《易》已包括《易传》,不可能再“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所以所谓“孔子作传”也只是一个神话。

但孔子并非与《易传》之创作毫无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乃为后人所擅自掺入,即《易经》中之所谓“子曰”。

所谓“子曰”只出现在《乾文言》和《系辞》中,我们且以《乾文言》为例加以说明。

《乾》卦原文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龙,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是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其中,“象曰”中之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句,显然属于大《象》;而其后面的七句也显然是分属各爻和“用九”之小《象》。

如果将《乾文言》中的“初九”到“上九”之“子曰”去掉,我们就会发现上下文更为协调顺畅,而且在格式与文风上与《坤》卦之《象》和《文言》更为一致。但如果再将“子曰”加进去,则顿觉多余。而且“九二爻”“子曰”之所谓“《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在后面解释“九二爻”时又出现了一次,明显重复。

此处当为孔子之后学所为。先将小《象》与大《象》挪到一起,再加入六段“子曰”,这让后人觉得六十四卦之小《象》皆为“子曰”。而《系辞》中的“子曰”也有多余之感。这些“子曰”更像是孔子“老而好《易》”之心得,与《系辞》介绍《周易》基本原理、总论《周易》大义之旨意不协调。所谓“子曰”或许本来就是伪作,因为在通行本《周易》和帛书《周易》中,有对同一段筮辞却给出不同解释的“子曰”。

子曰”当是在汉代之前被儒家掺入《易传》,因为在抄录于汉初之帛书《周易》中,已有“子曰”。

《易经》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是看得见的哲学,既简单明了又无所不包。所以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应为《易经》,而不是儒与道;儒与道也源自《易经》。孔子虽然“老而好《易》”,但“周礼尽在鲁”,所以鲁国人孔子之“儒”也当源自“周礼”。孔子之所以“老而好《易》”,是因为“老”之前的孔子没有资格接触到《易》。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20 銀子 +50 收起 理由
乾坤客 + 20 + 5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1 15: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庄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年)二十二年》:“陈厉公(公元前706—前700年),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这一句说明当时的陈国要么没有筮法,要么筮法与《周易》筮法不同,也能表示,此时,《周易》还没有在其他诸侯国普遍流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1 2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传•庄公(公元前693年-公元前662年)二十二年》:“陈厉公(公元前706—前700年),蔡出也。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

这一句 ...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21 15:43


得不出这个结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00: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以您的意思,该得出什么结论呢?不妨直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09: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句说明当时的陈国要么没有筮法,要么筮法与《周易》筮法不同,也能表示,此时,《周易》还没有在其他诸侯国普遍流行。”

这与《周易》出于周室不矛盾啊?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中的九九歌故事:“齐桓公设庭燎,为士之欲造见者。期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鄙人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戏之,曰:“九九足以见乎?”


因此,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应该是说有一个自称擅长《周易》的人去见陈侯。毕竟周易卜筮的“过程”并不复杂,而解卦则需要智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09: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筮法,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到了周史以易见陈侯的时候,这个周史应当是个小史之类的,他用的筮法,可能已经失真多时。同时,这个时候的周易已经面目全非,或者说已经多有损益了。
呵,个人之见。{:soso_e1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1: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筮法,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到了周史以易见陈侯的时候,这个周史应当是个小史之类的,他用的筮法,可能已经失真多时。同时,这个时候的周易已经面目全非,或者说已经多有损益了。
呵,个人之见。{:soso_e100:}
乾坤客 发表于 2012-6-22 09:51


卜筮过程所谓复杂,但实际上都是一套仪式。如果你看看左转其他一些关于《周易》卜筮的,基本都是“史”。

比如《哀公九年》

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占诸史赵、史墨、史龟。史龟曰

比如襄公《二十五年》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三之《大过》三。史皆曰:「吉。」示陈文子,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3 20: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光照变动通过物影观察测知,太阳光照用物影直线‘一’表示,人在太阳光照下感觉热,用爻‘一’表示热,物影用断开的直线‘一一’表示,太阳光照被物体阻挡后又出现光照表示断开,代表阴影,人在阴影下感觉冷,用爻‘一一’表示冷。先天三爻八卦为白天黑夜一周期的二十四刻度时间内空气转换的冷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4 14: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8-24 19:18 编辑

首先声明,本人乃国学网 爻不是易网友,被易学探奥版主无故封*杀。
---------
(此处由乾坤客作了部分删节)

闲话打住了。来此论坛新开一ID。是否继续封*杀,不是本人能左右的。
-----------------

楼主说的 子曰乃伪作,本人完全同一。孔丘的水平,只要多独*立分析分析就知道。孔丘不懂易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4 19: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学研究版欢迎其其人先生光临。

{:soso_e100:}{:soso_e181:}

谈点学术,聊点问题,都无所谓。提倡网友之间互相尊重,开开玩笑无妨大雅,但本版是严禁网友之间的口水仗的 ,所以,对先生有关与响泉居士之间的过节,作一小小编辑,请理解,并原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2: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一样可以探讨问题,不必介意。
“子曰”是后人假托,与孔子无关。儒家思想是先民的传统思想,孔子是传布者之一,后成为儒家象征。《周易》则是先民文化的精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25 15: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易传可能非一人一时之作,孔子的后辈听过孔子的话,在传中补入“子曰”二字,也不甚奇怪。添点油加点醋的可能性也有。但要说全无孔子的一点东西,恐也不全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25 1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不懂《周易》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孔子与左丘明同时代,左丘明就很在行。而“子曰”与《周易》相去甚远。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0 10: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不懂《周易》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孔子与左丘明同时代,左丘明就很在行。而“子曰”与《周易》相去甚远。
逗红轩 发表于 2012-8-25 17:58

孔子如果懂周易,就不会无视古圣人善器的精神,而推什么“君子不器”。本人有贴简述这个事情。儒生喜欢胡编乱造。可是在“器”这个大问题上,暴露了马脚,还把孔丘给完全暴露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