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5|回复: 11

[易学研究] 乾坤客:姜太公与《周易》王道思想的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1 20: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2-6-23 17:52 编辑

乾坤客:姜太公与《周易》王道思想的形成


周易》一书,可能非一人一时之作,笔者在《易经的作者》一文中,谈到过,《周易》卦序和卦名当为文王所制,卦名命名符合一定的象数规律,卦名象数逻辑规定了《周易》内容,卦序象数逻辑规定了《周易》的结构,指出将这两种逻辑统一起来的是历法月份。


卦名作者在一定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王道思想指导下,有意识地在《周易》卦序按一定象数逻辑排出后,参考六十四卦的互变象数逻辑,赋予不同卦列以语境,各卦围绕卦序作者主题思想,参考当时原有卦名背景,取用相关类象,从而创作出不同的卦名来。


按六十四卦互变象数逻辑为卦名分类,从语境联系中,可以明显地反映出卦名作者的王道思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种王道思想,《周易》极可能如同《周驯》一般,表达为月训。

卦名的作者周文王的这种王道思想的形成,与姜太公吕尚有极大关系。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六韬》一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其《文韬》有12篇:《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这12篇俱以文王或武王与太公对话的形式撰成,观其内容,其王道思想与《周易》卦名象数逻辑所显示出来的王道思想如出一辙。《文韬》原文如下:


文韬·文师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遣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也?”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重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文韬·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橼、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共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文韬·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原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官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文韬·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陷。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文韬·明传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文韬·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断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文韬·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慧,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__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文韬·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
文韬·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慎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异技,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文韬·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矣。”

文韬·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文韬·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如何?”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杨朝明先生《关於<六韬>成书的文献学考察》一文,从“《六韬》成书认识的种种分歧”、“《六韬》书名的演变与太公兵书”、“《六韬》与其他文献的比较研究”三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西周时期有将“善言”书之金版的习惯,沈钦韩《汉书疏证》中就记有这样的话:“《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作为周初重臣,姜太公在兴周灭商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大功劳,他的论兵之言一定会受到重视。作為当时的重要文献,《六韬》最初即被铸于金版,故有《金版六弢》之名。史料所记将太公之言书诸金版不会是凭空臆说。”并认为:惠、襄之间,齐桓公“复修太公法”,整理了周室旧档案中的太公言论而成是书,战国后期又有过重大的改动,或者说又重新进行整理过,并加了序。

摘录杨朝明先生部分文段以说明之:

1、由于较早的《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周史六弢》(颜师古注谓“即今之《六韬》也”)六篇后,有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所以不少学者对此书表示怀疑,认为它不过是作伪者依托太公,借重姜太公的大名而已。正因如此,关于《六韬》的作者才存有很大争论,自宋代疑古思潮肇端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学者们基本否定了《六韬》的可靠性。例如,宋代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以为是战国孙、吴之后的谋臣策士所为,“《六韬》称太公,厥伪了然”,指出《六韬》是魏晋以后谈兵之士掇拾古兵书剩余而为;张萱《疑耀》认为今之所传《六韬》和《三略》一样,都是楚汉间好事者所补;黄震《日钞》同样以《六韬》为伪书,多掇拾众兵家之语而成;清代姚鼐《读〈司马法〉〈六韬〉》也以《六韬》系“缴取兵家之说,附之太公”;崔述的《丰镐考信录》则以为是秦汉间人所伪。

2、考古资料在结束学术的纷争中往往扮演著仲裁官的角色,有关《六》成书的不正确的看法有的就是被新出材料所否决的。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前期墓葬中出土了部分《六韬》竹简,其中残存的内容与今本的《文》、《武》、《龙》中的相应篇章大多相合。据推断,该墓葬的时代西汉前期,研究者认具体年代不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即西元前一一八年。墓中随葬竹简的书写年代当然要早于墓葬的年代,竹简中并不避汉初几个皇帝的名讳,有“邦”、“恒”、“”、“澈”等字,看来,竹简书写的时间最晚应在西汉以前。由此,那些所谓《六汉代以后名太公而作的种种说法便被证明是错误的。

3、无独有偶,就在银雀山西汉墓葬出土《六韬》的次年,又有河北定县四○号汉墓发现了被定名《太公》的著作。据报导,《太公》共发现篇题一三个,其中只有《治乱之要》等三篇的内容见于今传本,另有六篇见于传本,却未见篇题。此外,尚有相当一部分记有“武王问”、“太公曰”的简文,内容不明;有的句子或片段曾初唐以前的文献所引录。“有的说出自《六》或《金柜》,有的又说来自《阴符》。从整理出来的残简情况看,《太公》的篇幅应当不少,佚亡的恐怕也不少,不少简上只见篇目,未见内容”。史书目录中著录的太公兵书较多,“简文究竟抄录或选录太公的哪一种或几种书,都还难于确定”,但整理者认,“简文比今天所见到的有关太公书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

4、据研究,定县汉墓的年代约在西汉五凤三年(西元前五五年),它似乎有意与临沂银雀山汉墓相呼应,从而证实了汉、魏时代撰太公兵书说之不确。然而,《六》成在汉朝以前的什时候,人们的看法仍然有不少分歧。

5、《群书治要》卷三十一所录《武》云:“太公曰:‘天下有地,贤者得之;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牧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莫常有之,唯贤者取之。’文王曰:‘善!请铸之金版。’”这条材料虽不见于今传本的《六》,但在用字用词上,《群书治要》本与银雀山本较接近,银雀山残简的《虎韬》部分,今见于《群书治要》而不见于今传本。所以,《群书治要》所引的这条材料应则当视为一条内证。

要之,杨先生认为“《六韬》与姜太公的密切联系是不容抹煞的”。

吴欣先生的学位论文《六韬研究》,将《逸周书》与《六韬》内容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内容有极大的相近性

摘录如下:

如《逸周书·常训》有曰:天有常性,人有常顺。《六韬·武韬·文启》则有:天有常形,民有常生。《逸周书·文酌》有曰:五大:一,大知率谋;二,大武剑勇;三,大工赋事:四,大商行贿;五,大农假贷。《六韬·六守》中则有:大工、大商、大农,谓之三宝。将二者进行对比,显然能够看二者的相通之处。……又如,《逸周书·王佩》有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不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六韬》中的《明传》则记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逸周书·殷祝》记商汤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纪之,唯有到者宜久处之。《六韬》的《顺启》也记太公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二者的一致性显而易见。……例如,《逸周书》中,有同好相固……同恶相助(《大武》)、同好维乐,同恶维哀(《大开武》)、同恶潜谋……同好和因(《文政》)、如有忠言,竭亲以为信;有如同好,以谋易寇;有如同恶,合计掬虑(《铨法》)。这些表述,在《六韬》中也常看到,如同恶相助,同好相趣(《文启》)、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趣(《发启》)。《群书治要》所引《六韬·武韬》也有同样的句子。又如,《逸周书》的《大武》中有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大明武》有委以淫乐,赂以美*女,这与《六韬·文伐》的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也相一致。《逸周书》有《大明武》一篇,……其中提到带兵之法十艺必明,十艺之中有所谓三疑……《六韬》中有《三疑》一篇,……。《逸周书》中的《官人》是成王访于周公时,周公陈述六征之观察用人的方法……《六韬》中的《选将》记太公所言区别士之不肖八征,其中的内容有与《官人》有相同点,……除了见于今本《六韬》,还有一些《六韬逸文》也与《逸周书》的文句相同或者相近。如《群书治要》引《六韬·虎韬》曰:夫民之所利,譬之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而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逸周书·大聚》中的说法与之相似,曰:水性归下,民性归利。王若欲求天下民,先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丽民自来。”……1978年周原风雏村有甲骨,编号为Hll:3衣王田,至于帛,王()据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考证衣王即殷王,阳即田猎,帛在今陕西地区。对于殷王到过周地这一历史事件,先秦典籍均无记载,敦煌遗书唐人手抄《六韬》却有与之相对应的详细记述:太公曰:纣之时有西土之邑。纣尝六月猎于西土,发民逐禽。……

网友子居先生在《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虚词篇 》,通过对先秦文献的虚词分类和《六韬分类表》的研究,也指出:“至于《发启》、《文启》、《顺启》等以‘启’名篇的篇章,当与《逸周书》中的以‘开’(本亦当为启)名篇的篇章颇有关系,《明传》则可与《逸周书》中的《文传》互见,再比较银雀山汉简本《六韬》的话,不难看出,今本《六韬》文字已多有更易,远非故貌。从以上几点考虑来看,《六韬》中的《文韬》、《武韬》部分很可能多为春秋时期《书》类文献的改写本……可见,托名于太公,以齐国文献为主体的《六韬》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史料价值,是不输于《尚书》、《逸周书》等《书》类文献的。”

《书》类文献虽或于后世多有修订,然其本源之早,是可想而知的,如此,周文王所制《周易》卦名的王道思想与姜太公的思想有密切联系也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文王所制卦名,恐与太公之教相关。这也说明了,《周易》卦名所体现出来的王道思想,才是《周易》原始的主题思想,是周文王以名系卦传之后世的训戒。卦辞与爻辞应该是在卦名主旨的统帅下逐步增益而成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6: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文王作八卦,应当是文王时代的臣子的功劳.<易经>所载大量的国策.战事.建制等,作者非王室近臣莫属.以文韬武略观之,姜太公作易是情理中的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銀雀山漢墓竹簡《六韜》

第一
  
 
  ……非罷(羆),非虎非狼,得王侯公。天……□為禹卜□□……□田于渭之陽。呂尚坐【□□】漁。文王勞而問【□□】:「子樂漁乎?」呂尚曰:「吾……細人樂得其事。今吾虞……□何胃(謂)虞【□□】佁(似)?」呂尚曰:「夫漁有三權。等以權【□□】以禁官。夫漁求得,其請(情)深……也。根深……請(情)也。君子【□□□】親,親生而事生之,請(情)也。……事之極也。吾言不諱,……明,小魚食之。緡周(調)【□□□】魚食之。[上今下云]緡重餌,大魚食之。魚【□□□□】牽於緡,人食其祿而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也;以祿取人,人可渴(竭);以家……□遠。聖人蜀(獨)知、蜀(獨)聞、蜀(獨)見。樂才(哉)聖人!大(太)上歸其次■(樹)斂。」

  文王曰:「■(樹)斂何如而天下歸之?」呂尚曰:「【□】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國非一人國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義之所在,天下歸之。凡民者,樂生而亞(惡)死,亞(惡)危而歸利。能生利……文王再■(拜)曰:「敢毋受天之詔命乎?」……

  ……下。大人之■(樹)□……

  ……□以人■(樹)也。■(樹)才(財)以□……

  ……□□,■(樹)□以取國,■(樹)國以取天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君國王民者,其所以失之何?」大(太)公望曰:「不慎所予也。君有三器六守,臣有……忠,四曰信,五……奈何?」大(太)公望曰:「富之,觀其毋犯也。貴…觀其毋專也。使之,觀其毋■(隱)。【□】之,觀其毋□。事之,觀……不剸者,忠。使之不■(隱)者,信。危之不……者,謀。富勿使貴,貴勿使富。忠者毋遠君,信者毋遠……遠事。君慎……器作(借)人,作(借)【人】則君將失其威。」……三[艸/呆](寶)。戎(農)壹其鄉則□□,工其鄉……三[艸/呆](寶)有處,民乃

  ……毋富於君,都毋大□……□,是胃(謂)九六。六守安君能長,三葆(寶)定則君……君無央(殃),九交親則君□……

  ……□罷天之度,臣有三勸……

  ……□信,三勸乃親。六懷皆得,何人不服。三勸不親,游戎在身。六■(懷)無常,游戎……

  ……□親,六懷有常,天下皆安和乃立王。故……

  ……大安。??尚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守土奈何?」大(太)公……□而人食之。日中必衛([彗/火]),□……人將來。□……不終其世。……敬其眾則和,□……殆。是胃(謂)仁之紀。方冬甚寒,不能□凍。方夏甚暑,不能■(聚)功。賢民群居,國有大凶。數……奪之威。息其明,因順其常。□則□【□】□■(德),逆則[手气]之……國家和服。??守土  

第四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守國奈何?」大(太)公望曰:「資(齋),□□君天地之經、四時之所生、仁聖之道、民機……面再■(拜)曰:「□【□□】地經、四時之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請(情)。」大(太)公望曰:「夫天生四時,地【□】萬才(材),天下有民,……物生;夏道長,【□□□】」;□道實,萬物盛;冬大■(藏),……則復起,反其所終始,莫……為天地□……和之。至道然。故仁聖之在天……矣。故因其恒常,示之其所明,□……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應和曰發之陰,會之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
  
 
  ─文王才(在)酆,召大(太)公望曰:「於乎(鳴呼)!謀念■(哉)!啻(商)王猛極秋罪不我舍。女(汝)嘗助予務謀,今我何如?」對曰:「王其脩(修)身,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央(殃),不可先昌(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其央(殃),有(又)見其■(災),乃可以謀。必見其外,有(又)見其內,乃知其遂。必見【□】陽,有(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人,有(又)見其親,乃知其請(情)。行其道,可至也;從其……□可成也。爭強者,爭勝者也。全勝可得。全勝不斲(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美(微)才(哉)!與民人同■(德),【□】利相死,同請(情)相成,同亞(惡)相助,同好相趨。毋(無)甲兵而勝,毋(無)衝龍(隆)而功(攻),毋(無)渠詹(幨)而守。大知(智)不知(智),……天下啟之。害人者,天下閉……天下,天下之天下。天下如遂(逐)野鹿。……之。毋取民者取民,毋取國者取國,毋取天下者取天下,取民者,民利之;取□者,□利之;取天下者,天下利之。道在不可見,【□□□】可聞,勝在不可知。微才(哉)!執(鷙)鳥將執,庳(卑)[非/鳥](飛)翕翼;虎狼將[犬失],■(弭)耳固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維文維■(德),孰為之戒?弗觀,亞(惡)知其極?今皮(彼)殷商,眾口相惑,[言必][言必][言墨][言墨],恬惔隨意,好道無極,是胃(謂)[免/免](毚)文,亡國之聲也。吾觀其野,草茅勝穀;吾觀其眾人,群曲笑直;吾觀其君子,眾賤枉直。敗法亂刑,上不知覺,亡國之則也。大上好化(貨),群臣好得,……明發,萬物皆發;仁發,萬物皆利;兵發,萬物皆服。聖人之■(德),□乎蜀(獨)聞、蜀(獨)見,樂才(哉)聖

  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
  
 
  ……□乎!何愛何穡,萬物皆得;何穡何愛,萬【□】皆費。正(政)之所施,【□□□】化。[ㄓ/日](時)之所在,莫知其移。聖人守此而【□□□】,何[穴/身](窮)之有?……之游之,展槫(轉)而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暨(既)已■(藏)之,不可不行也。暨(既)已行之,□□□【□】。□地不自明,故能【□□□□】弗復明,故名聲章(彰)。古者聚人為家,聚家為國,聚國為天下。分而封賢,以為萬,名曰大。別其正(政),正(政)教稍變,法俗不同,群曲曲化,變於刑(形)容。【□□】不通,各樂其所,民憂下止,名之曰大定。於乎(嗚呼)!聖人務靜之,愚人務正之。愚弗能正,故與民爭生。上勞刑蘩(繁),民憂尚流。上下不……□世不休,【□□】曰大失。天下之人如流水,章(障)之則止,啟之則行,動之則濁,靜之則□……之奈何?」大(太)公望曰:「天有恒刑(形),民有常生。與天下同生,而天下靜矣,大(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無以予之而自富。是胃(謂)順生。以此角聖人之□□□……  

第七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余欲功三疑,恐力不能……養之使強,哀盈使張。□……□離親以親,散眾因眾。凡謀之道,周微為主。摯以事,啗以利餌,爭心乃起,其親乃止。欲離其【□,□□□】愛,與其寵人。予之其所欲,示之以利。因以疏之,毋使……□,□之以味,虞(娛)以樂,□之以□……親,必使遠民。勿使知謀,扶而入之,□□……后可試。敬之才(哉)!施惠……以■(假)眾,眾以■(假)賢,……■(假)則有(又)■(假)……■(假)則有(又)■(假),以王天下。……【??】三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
  
 
  ……得天下【□□】王曰:「吾地小而人寡,吾何以得之?」大(太)公望曰:「可……之,唯聖人取之。□……曲直,何人不……  

第九
  
 
  ??武王□……□也,名曰三機。民之於利也,□之如冬日之□,……民夗(怨)生。明罰則民……所從,不知所去。使民各得其生,【□□□】□。樂才(哉)……其時。稱賢使能而官有才,則賢者歸之。故賞於民生,而罰於毋(無)罪。是以刑……

  ……冬之必□也。思之如大暑之於□也,如大冬【之於□也】……

  ……□風行,天下迎之,迎【之】而會,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
  
 
  ……文王業之而崩,武王即立(位)……嚴,[ㄨ/木]僇(戮)毋(無)常。從(縱)之不義,舍之不仁。■(願)聞□……前行已脩(修)矣。今時可,臣固有言之。」周公旦□……□之□□。」大(太)公望曰:「夫受(紂)為無道,忍……百生(姓)。君方(秉)明■(德)而誅之,殺一夫而利天……之[一/巾](師)以東伐受(紂),至於河上。雨□□疾,武王之乘黃振(震)而死,旗折□□……□正而后伐,故功可得而立也。意者我□□……官治,其氣[人者],王姑脩(修)身下賢,□須其時。」大(太)公望曰:「四時無窮,人□……□時無恒與,道無恒親,盈□變化,天□□……可,孰為有天?夫天先□之,【□□□□】□之。道先非之,而后天下[人反](叛)之。今夫受(紂)外失天下,內失百生(姓),我方(秉)明■(德)而受之,其不可何也?夫以百生(姓)而攻天子,可華(譁)而舍乎?去必死,進必取□……□今日行之。」大(太)公……□□罪人而□……先涉,以造於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擒)受(紂),■

  (繫)其首於白□……

  ……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

  ……曰:「吾聞宿善者不□,且日不足……」

  ……之佝。凡受(紂)之所佝刑……

  ……□□□殷民□……

  ……□箕子……

  ……行般(盤)庚之正(政),使人人里其里,田其田,□……

  ……後嗣,周有天下以為冢社。沇(允)才(哉)!日不足。??葆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
  
 
  ……□,如雷如庭(霆),振振冥冥,天下□□,……  

第十二
  
 
  ……□□□曰:「以地取人胃(謂)之……胃(謂)之備,以祿取人胃(謂)之交,以義取人胃(謂)之友。友之友胃(謂)崩(朋),崩(朋)之崩(朋)胃(謂)之黨,黨之黨胃(謂)之群。群黨崩(朋)友皆……  

第十三
  
 
  ……□力不能為奈何?」大(太)公望曰:「蒼蒼上天,莫知極。柏(霸)王之君,孰為法則?往者不可及,來者不可侍(待)。能明其世者,胃(謂)之天子。夫湯之伐桀也,非其戰□脩(修)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2 1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於乎(鳴呼)!□□□……」

  ??文王問大(太)公望曰:「黃帝……

  ??文王問於……

  ……文王曰:「□□□□□……

  ……□鳥□□□文王再■(拜)……

  ……□民以仁義之言使廣不知道極之所旦。」文王再■(拜)……

  ……□□召大(太)公望曰……

  ……召大(太)公望曰:「於乎(嗚呼)!……」

  ……□□今□□□□□□為之奈何?大(太)公望……

  …正奈何?」大(太)公望……

  ……□大(太)公望……

  ……大(太)公……

  ……□□□□□毋□□文王再■(拜)……

  ……再■(拜)曰:「余聞在□□曰:『隹(唯)天隹(唯)人,申申在……

  ……人當瞿(衢)而立。文王曰:「何涂(途)之從?」大(太)公望曰:「從上涂(途)往而毋顧。上涂(途)不遠,戎之毋反(返)。其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3 18: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兄:
       那个“日中必衛([彗/火])”不知该如何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