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好想国学

[講座] 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十五)好想国学···《新编易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3: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天三爻八卦的自然现象:
    白昼黑夜一周期(一日)的时间内空气转换冷热:白昼黑夜太阳光照变动的行为现象用太极图、卦名表示,白昼黑夜太阳光照变动的作用现象用二十四爻表示。太极为同一点位空间内太阳光照变动现象。两仪为太阳光照变动现象的两种表现形式,,阳为热的作用表现出的现象,阴为冷的作用表现出的现象。四象为两仪表现形式变动出四类现象,太阴为冷最多、现象最不明显,少阴冷越来越少、现象逐渐变明显,太阳热最多、现象最明显,少阳热越来越少、现象逐渐变不明显。八卦名为四类现象变动出八个现象。三爻是八个现象对空气作用产生的冷热多少。震:空气从最冷转热、太阳光照开萌动现象。离:太阳出离地面、由黑夜过渡白昼现象,空气的热开始增多冷减少。兑:太阳升高天上、光照由红亮进入白亮现象,空气热增最多冷减极少。乾:太阳升高天中、光照四射最强的现象,空气热最多冷无。巽:太阳下落、光照由白亮进入红亮现象,空气热减少冷开始。坎:太阳入地、光照为黄昏现象、由白昼过渡黑夜,空气冷增多热减少。艮:太阳光照到此为止的现象,空气冷增多转最多热最少。坤:太阳入地中光照射不出来的现象、完全变黑暗,空气冷最多热无。用数的顺序表示冷热空气的升降:四三二一表示热空气上升,五六七八表示冷空气下降。用数的相对相加为九表示冷热空气平衡对流变动,一加八等于九、二加七等于九、三加六等九、四加五等于九。太阳光照先对空气作用、太阳光照是天的现象,所以称为先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6: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天三爻八卦的自然现象:
白昼黑夜一周期一日的时间内地面转换冷热:地面接受太阳光照变动的行为现象用太极图和八卦名表示,地面接受太阳光照变动的作用现象用二十四爻表示。植物与地面共存同时阻挡太阳光照和地面热量的辐射,卦名是说明地面接受光照变动行为现象,二十四爻是地面接受光照变动作用现象转换冷热。乾为上夜太阳光照已尽黑暗开始,到达极点开始转变,地面上虽然沒有太阳光照,但是地面在白昼吸收的光热使人感觉上夜的地面相对黑夜是最热的。坎为中夜黑暗最多,地面还有少量热使人感觉冷多热少。艮为下夜黑夜逐渐到此为止,地面热量大量散失使人感觉冷多热极少了。震为太阳出升前后黑夜白昼过渡阶段太阳光照开始变动,地面有光照开始增热使人感觉热开始冷还多,植物开始伸动。巽为太阳升高光照由红进入白亮、植物伸展地面有了阴影,使人感觉地面热虽然增多但也有少冷,因阴影作用。离为太阳升高天中太阳光普照、使植物伸展加快出现距离,使地面光照稀疏,使人感觉地面热多冷少。坤为太阳下落阶段、植物也伸展到了茂盛、地面上阴影最多,空气温度为最热,使人感觉地面冷最多。兑为太阳入地前后白昼黑夜过渡阶段、太阳光照变衰弱植物也收缩了,地面上的阴影减少,相对光照增多地面热增多,接着光照变黄昏太阳入地,地面也有冷了为冷少热多。乾一坎二艮三震四巽五离六坤七兑八为地面接受太阳光照变动的顺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6: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十四卦天地图自然现象:
白昼黑夜在空间内不断地交替循环使空气转换的冷热、在先天三爻八卦产生的同时又不断作用形成六爻六十四卦天图,空气是流动的,空间内的冷热空气对流循环,冷从极少逐渐增多到最多再逐渐减少到极少循环,冷从极少热从极多对流循环形成六十四卦不断地循环。冷热的作用是存在的事物表现出现象来,用六十四卦名表示。白昼黑夜在空间内不断地交替循环使地面转换的冷热、在后天三爻八卦产生的同时又不断作用形成六爻六十四卦地图,地面是固定的,随着太阳光照的变动冷热在地面叠加形成,用八宫六爻六十四卦表示,冷热的作用使依附在地面上存在事物表现出现象来用六十四卦名表示。以上是在点位空间內形成的,在形成的同时又受地球空间的冷热(中华先民用八方风表示)作用形成了点位空间的气候和物候,形成了八卦历法。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6: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5-4-8 16:49 编辑

卦是简单的冷热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中华先民认识到冷热程度的作用现象,于是发明了五行干支,形成了甲子历。
中华先民在存在空间內感觉到冷热有温热平凉寒不同的程度和温少温多热少热多平少平多凉少凉多寒少寒多的差别,人在空间内感觉到热和寒是两个极端,从寒到热的过程中感觉到温暖简称为温,从热到寒的过程中感觉到凉冷简称为凉,温热凉寒的转变过程中感觉到平抑的作用简称为平,从寒到热的过程中从温少到温多逐渐升温形成热,热从少到多发展到极端,然后转变平抑从平多到平少转变成凉,凉从少到多逐渐降温到寒少到寒多逐渐降到寒的极端,又从温少开始不断循环,寒温的转变人感觉变化小所以不用平表示,热凉的转变人感觉变化大用平表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7: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5-4-8 17:03 编辑

冷热程度作用的现象用五行阴阳表示: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动态和静态用行表示,行有两种象意,行xing为动态,行hang为静态,以上简称为五行.事物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现象用干表示,干的象意为框架,框架使现象从外直观到,內部现象用支表示,支的象意为支撑,內部现象支撑着外部现象并受外部现象限*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干支现象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外两部分现象.事物现象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用阳表示表现明显的现象,阳的象意为在太阳光照下的物象表现明显,用阴表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阴的象意为在阴影下的物象表现不明显,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的干支中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用阴阳表示,以上简称为阴阳.五行在存在空间內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称为五行的作用,五行的作用不是单独存在是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被服从的状态下和谐相处的,中华先民称为五行的生克制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4: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行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存在空间内的空气冷热:
木为植物的抽象文字,植物的生长使人看到升长的现象,植物的生长阻挡太阳光照使存在的点位光照稀少,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使人感觉为温,以上简称为木温升.植物的升长有的直立升长称为直动现象,有的弯曲升长称为曲动现象,分别用甲乙寅卯表示,甲的象意为直立树冠高大的树升长现象,为直动现象,升长高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大占据空间多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甲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乙的象意为弯曲弱小的树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升长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弱小点据空间小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乙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寅的象意为两棵直立的大树生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树冠下垂树干被隐藏在里面的现象,为直动现象,枝蘩叶茂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树干为主体被隐藏在里面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树木枝繁叶茂占据空间大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寅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卯的象意为受到外物作用的两棵树弯曲偏离弱小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生长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受到外物的作用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弱小偏离升长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卯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
)火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的现象,使人看到炎上的现象,火增加了空间内的光照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以上简称为火热炎上.火有蹿动炎上的大火和鼓动炎上的小火的现象用丙丁巳午表示,丙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的大火蔓延蹿动炎上的现象,为蹿动现象,燃烧的大火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燃烧的大火辐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丙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丁的象意为燃烧的火减弱了快要熄灭的现象,火弱为鼓动燃烧,弱少的火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火弱少转换的冷热影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丁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巳的象意为烧煮食物时限*制着用小火现象,小火燃烧为鼓动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燃烧为支现象,小火辐射热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巳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午的象意为窑中燃烧的大火现象,大火蹿动着燃烧为蹿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窑中火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大火辐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午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
土的象意为土地吸收太阳光照而不透光现象,土地有平原高山盆地丘陵沟坎,使人看到高低起伏的现象,土地能容能水份和吸收太阳光照,使土地有干湿现象,土地的高低起伏阻挡太阳光照形成有太阳光照和无太阳光照的空间,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有热凉的转变使人感觉土地有平抑温度的作用,土地的现象相对为静态,使人看到太阳光照围绕土地变动,象物围绕中轴转动一样,所以把土地在空间内的现象看做象中轴一样称为土中现象,以上简称为土平中.土地的高低起伏和干温现象用戊已丑辰未戍表示,戊的象意为挖土掘土的现象,代表人工和自然搬运堆积形成大的高起现象,为搬动现象,大的高起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起大的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多,平抑空间内的空气冷热多为平多,以上戊土的行为共性为搬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多.己的象意为土地中的沟坎,为低伏现象,是流水风动形成或人工挖成的沟坎,为移动现象,低伏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低伏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少,平抑空间內的空气冷热为平少,以上已土的行为共性为移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少.
丑的象意为土中的水渗出的现象.代表土地湿度大,湿度大的土地干湿转变不明显为表现不明显的现为阴现象,土地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一天当中下夜空气温度为寒,黎明时段土中的水最多吸收空气热量最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极,以上丑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极.
辰的象意为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来越大.土中的水随着光照变动开始蒸发变干土的现象.上午太阳光照射湿地开始变于,湿变干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是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午空气温度为温,转中午时段土地吸收太阳光照增强,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极,以上的辰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极.
未的象意为太阳光照直射土地.使土地中的水大量蒸发变成干土现象.干土的干湿转变表现不明显为阴现象,干土的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中午空气温度为热,转下午干土的热向空间辐射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极,以上的未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极.
戍的象意为水落到干土上逐渐渗入的现象.干土转变湿土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夜无太阳光照空气温度为凉,土中的水又吸收空间的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极,以上的戍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极.
金的象意为器具的物象,使人看坚韧硬脆的现象,各种器具的作用是接物和断物,接物断物在空间內的作用是増加或减少太阳光照转换冷热,当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太多使人感觉太热时,需要接物阻挡部分太阳光照,使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当空间內的太阳光照过少使人感觉太冷时,需要断物疏通增加太阳光照,使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从热到凉使人感觉降温的作用为下降现象,以上简称为金凉降.
金的坚韧硬脆和接物断物用庚辛申酉表示,庚的象意为用手制做架子的现象,代表坚硬的大型构件,用坚硬构件作主架使其坚固,接物现象为接动现象,大型构件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主架占的面秧小阻挡太阳光照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庚金的行为共性为坚硬.接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辛的象意为弯曲连接现象,代表软韧的小型构件,用软韧的小型构件连接主架增加阻挡太阳光照面积,为接动现象,小型构件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于现象,占的面积大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辛金的行为共性为软韧,接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申的象意为把物体切成两块的现象,代表物体容易断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容易断容易清除疏通物体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断物为内部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清除疏通容易使空间的物体清除的多,使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申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酉的象意为物体不容易通过的现象,代表物体难断不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难断不容易清除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断物为内部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难断不容易清除使凊除空间內的物体少,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酉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
水的象意为不同形态的水流动现象,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动为空间的下方简称为水运润下,水在空间内流动吸收太阳光照和空气的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以上简称为水润下寒.水有江河湖泊坑井之水,用壬癸子亥表示,壬的象意为水汇流成江河的现象,江河之水为流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江河之水流动面窄.流动快吸收空间的热量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壬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癸的象意为水慢慢流聚到一起的现象.为润动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水润动持续时间长吸收空间的热量多,转换的泠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癸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子的象意为湖泊之水在范围大的的低洼处蓄水.多了又流出的现象.为流动现象,湖泊之水范围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湖泊之水是受限*制的流动现象为支现象,湖泊之水面积大吸收空间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子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亥的象意为水一层一层渗入后又渗出的现象.为坑井之水,为润动现象,坑井之水范围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坑井之水面积少吸收空间的热量少,较换的泠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亥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图
中华先民在生存的过程中认识到温度是重要的条件,温度的形成来源于太阳光照提供热能空间和空间内的事物转换成冷热.中华先民在点位上观察所以认识到太阳光照的变动现象用太极图表示,白昼有太阳光照提供热,黑夜无太阳光照提供冷,人感觉热趋上冷趋下,用白昼在上的空白部分表示,用黑夜在下的实黑部分表示,太极图中心为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现象用小白曲面.大黑曲面.小白圆表示.看到旳日入现象用小黑曲面.大白曲面和小黑圆表示,组成大圆表示白昼黒夜在一个点位空间内出现和白昼黑夜不断循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12:5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和空间內存在的事物转换冷热:
空间由空气和地面组成,中华先民把空间分成三个层面认识,第一层面为基础层面,空气为纯空气没有云汽,地面为水平面没有植物;第二层面为在基础面上的空气中云汽地面有植物共存;第三层为存在层面是在第一和第二层面组成的层面上,空气中有云汽和阻挡光照的物体,地面为高低起伏的状态,使空间内的事物存在.空间內存在的事物,中华先民根据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分成五类现象称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的作用是地球空间内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以此分成五类现象,中华先民称为五行阴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0 14: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编易经
易经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民的智慧结瞐,是宇宙的客规律.
易经有两大功能,第一是认识论,第二是方法*论,认识论是用易经的眼光来认识看待整个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的一切活动和变化.方法*论是用易经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遇见的一切问题.
易经的宇宙客观规律是用两大系统表述的,一大系统是八卦系统,另一大系统是干支系统.
传统文化是符号文化和文字文化,易经是八卦符号文化和干支文字文化.
学易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把握人生,把这个方法*论搞清楚.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学易经要先解决世界观的问题.人存在的世界是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观和精神世界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9 11: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因果转换的过程,其中趋中道者大多能元,亨,利、贞,背中道者,则凶,艰,不利,不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09: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宇宙的客观规律.
易经有两大功能,第一是认识论,第二是方法*论.认识论就是用易经的眼光认识看待整个宇宙自然社会及人的一切活动和变化,方法*论就是用易经的方法解决我们遇见的一切问题.
学习易经的目地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握人生,把这个方法*论搞清楚.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学易经先要解决世界观问题,人存在的世界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组成,也就形成了物质世界观和精神世界观.
易经的灵魂是时空网络学,也就是宇宙的客观规律.
传统文化是由符号文化,象形文化,文字文化,字意文化一脉传承到现代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追求的自由自在地观察世界一切的思想称为道.世界的一切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是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精神世界是人的思想。在世界上,古代有东方的印度佛思想的道,中国易思想的道。在西方有上帝思想的道。现代有科学思想的道。形成了佛教、道教(儒教)、基都教、回教、共产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5-11-10 08:50 编辑
好想国学 发表于 2015-11-10 08:25
人类追求的自由自在地观察世界一切的思想称为道.世界的一切就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是自然界和人体现 ...
唯独中囯的易思想的道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世界一切,其他的都各执一面。
易思想的形成过程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寻求有文字记载的宗教,其中佛思想、老孑思想、孔孑思想、M思想、现实的人物黄鉴、李函辰、马海飞的思想对易思想的形成过程都有各方面的论述,总结起来在实践中符合易思想。


补充内容 (2015-11-25 07:20):
现实人物还有熊春锦,用內修证道.黄鉴、李函辰用实践证道。马海飞用现代科学证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3 12: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根文化
是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又称为道德文化。
根文化的基因;是性慧基因系统、文理基因系统、汉字基因系统。
(一)性慧基因系统:
性慧的概念:性慧一词,词的性质是一种“虚无妙有”。用文理的观念分析字的性质,是既统一又各自独立的概念。性,形声。从心,生声。本义是指人的本性。性字由心和生组成。生,《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刘巘·易义》生:“自无出有曰生”。因此,性的文义为:道所化生的上德品质与生命心灵本体的合一。并且以上德品质为主体,高度与德一密合,居于道无境界中而主持生命活动的本体称之为性。
从慧字的文理结构上分析,上面的结构是并排两个“生”字居上,而心形居下,这说明慧的文义和字义应当是天地的大德能量充满心中为慧。慧,《庄子·知北游》:“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可见慧的文义和字本义,都应当是本性先天的精于道、明于德的洞察力,是指德性的精明。在给道德根文化基因定义时,考虑到仅一个“性”的文义和字义难以全面描述真我本性,故以性慧为词,将本性的机能功能纳入,定义这一基因系统,方便学习掌握。
世间事物的离失于德一,发生“一生二”的现象,纯阳变为阴阳,产生二的形态格局,都是因为德一的稳定性被破坏,德一的品格与质量产生下降的变化而生成。性慧基因系统,在人体生命中具有无中生有成为“一”的特性。一的稳定性发生破坏,而使它发生向“二”变化的因素,则是人类生命中的命智系统所造成。“命”即指有形有相的肉体,而“智”则是指在身体内,因为欲望与私心的催生作用,而逐步产生形成的后天智识。人体内具有先天无形和后天有形的两大系统,道家文化和传统中医就始终牢牢把握着人体内先天有质无形的精、气、神三宝研究生命。而社会在离失了道德根文化以后,主流文化和医学全都只是注重生命中后天有形有质的水、血、智三物研究生命。现代人类只能把握人体的水、血、智研究生命,就是因为道德根文化基因中的性慧基因深度地被后天智识所封闭,仅存直觉与灵感偶然性地透发,才能使人具有一点创造性。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在道德根文化的历史时期内,祖先们长期运用性慧基因系统指导下的文理基因和汉字基因却记载保留下大批极其宝贵的记录。这些记录,虽然在春秋战国因战火而毁损严重,在秦朝也有损失,在汉代因为汉儒们的愚智式地取舍“编修”而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未能彻底丢失,我们从《易经》、《黄帝内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中仍然可以窥见道德根文化的全貌和根文化基因的三大系统。这也是民族的幸运。
人类的后天智识,具有一体两面性,非常特殊。它本身虽然同样具备肉眼不可见性,但是人类却不敢像否定性慧基因那样,否定它的客观存在性。相反*人*类却深陷于它的制约之中。后天智识它在命体中是由肾中的水智能量,脾胃中的土意能量,心中的阴火能量集约而成组合性的活动能量性。信薄生尘意,水浊生愚智,阴火出欲心。它们共同构成生命后天的心智,以大脑作为办公室,指挥眼耳鼻舌身发挥功用。命智离不开命体的承载,一旦离开命体,立刻会在有相空间和无相空间同时消失。所以称其为命智。
性慧基因的源起和生成:性慧基因,是人类与生俱来,人人都拥有的一个先天的文化基因系统。只是因为人类后天命智的屏蔽作用,使人类自己全都处在一个“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状态中。性慧基因源起和生成于道性真我,与万物的生成一样,“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德养,道性真我就是本性、真性。道家将她称为道性,佛家则将她称为佛性,《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听听这句话,跟老子和庄子的说法不是完全一样吗?《圆觉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些论述全都是说的这个性慧基因,人类生命的本来面貌。“如来智慧德相”是对这一基因系统非常精准的定义。德一基础上的智慧本来面貌就是如来,人类的这个真我本性,居无用一,当她处在道的生态环境中,并且具备德一的能量供给时才能最为完整地呈现,并且自由地活动,才能运用命体展现生理机能。所以,性慧对命智的要求极高,命智系统要做到:少私寡欲,去妄想,断执着,她才能从命智的屏蔽中透发出来,从而直接主持全盘的生命活动。
性慧基因的特征和分类:
人类的性和命两大系统,在生命的逐步离道失德退化的过程中,命智系统虽然逐渐从性慧系统夺取了对生命的一些控制权,进行“臣代君位”式的统治活动。但是,人们一定要注意到,性慧系统并未完全彻底放弃对命体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仔细分析起来,性慧系统除了坚守着对精气神三宝的管理权以外,只是交出了对人体运动系统和思想系统的控制权。仍然坚守着对命体内部各个器官和对人体内的水与血的管理权。例如,心脏的搏动,胃的蠕动,肠道的运动,血液的循环,体液的输布,呼吸运动等等。呼吸运动虽然智识也可以控制,但那是特意留给人类逆返先天而用的,一般情况下呼吸运动是无为自然而展开的。这些活动,全部都是一种无为而为,是由性慧系统控制的。人们的后天智识都无法直接控制它们,从而维护着生命的相对安全和稳定性。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把心跳交给后天智识进行控制,我看没有多少人能够活几天。因为后天智识它惑乱,随意性强,可以瞎指挥,它可以想当然,不会根据整个生命需求进行安排。当然,后天智识系统的大量愚智行为,违反自然客观规律的思想活动和运动系统的活动,仍然无情地打乱性慧系统的内在无为型的管理和消耗大量有质无形的精气神物质,招致生命质量和活力的不断下降。从这一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并未从我们体内消失,她每分每秒都在工作,只是我们自己日用而不知。所也有前辈说,大道并不远,就在我们身中。我们只要到里面去看一下就不难发现,他对我们生命的支撑仍然是无微不至,只是后天智识在不断地破坏她。人类性慧基因的存在性,就使人们具备着重新完整地启用性慧系统功能的可能性。
性慧基因的特征与分类中,我们还要掌握人类的性体系统,原本都是纯阳一体的状态,“一”的结构稳定,以天德地气为食粮。由于逐步离道失德的长期变化,以及后天智识的逐步生成与增强,主持精神活动的性体和主持命体的性体,才开始了分离性的变化,分离成三魂系统和七魄系统。这一分离,在内因之中与人类开始进食地浆和谷类烟火之食密切相关。与命体结合最紧密而通过命体做功的七魄系统,在营养能量的来源上,逐步丧失了直接获得道光德能,天德地气的渠道与能力。只能主要依赖口腔的进食,获得经过消化系统转换过的微量地气营养支撑活力。这就使七魄逐步更加深重地沦为命智的奴隶。意、眼、耳、鼻、舌、身这命体的六根及其中的七魄,全都被后天浊意所主宰,被后天智识所统领。所以,在修之身的实践中,主动通过经典诵读等各种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改变七魄的营养品质结构,使它们直接获得天德地气的高品质营养,是人们重建性慧基因系统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经典诵读,诵读德道文化的《老子·德道经》,诵读法道文化的《黄帝四经》,诵读易道文化的《易经》。经典诵读的内容不离开这三本真经,那么精神营养的纯净性和饱和性就能充分确保。而且,将经典诵读从胎婴养虚抓起,高度重视人生六阶段中的前三期。那么人体内的七魄就能迅速转阳。三魂的品质也会提升,性体系统回归于纯阳一体的可能性和机率性将会大为提升,性慧基因的重新整合与复原,抱元归一,拥有德一能量品质的性慧系统主持生命,而后天智识处于服从地位的生命结构,也就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
近代科学界的研究和发现证明,人类在生命的进程中,始终保存着两个“重演律”没有丢失。那就是,人在胎儿时期,会重复从单细胞生命,到水生多细胞生命,到鱼类,到两栖类,到爬行类,到攀援类,到人类的生物形体的进化历程。这是人类胚胎的重演律。当人类十月怀胎,降生出世以后,又会经历从爬行到学走,从慧觉到直觉,到后天智识思维产生,从咿呀吐声,到学会说话,从乱画涂鸦,到学会画画写字,重复着人类文化历史阶段基因变化的历程。这就是一种人类性慧与心智转化的重演律。这个重演律非常宝贵。
人类这两种重演律的客观存在性,就是道德根文化的支撑力,就是道德根文化复兴的最佳基础和根柢。人类的这两个重演律,其中存在的是回归原生态文化,复兴根文化性慧基因的、稍纵即逝的最为宝贵的机遇。胎婴养虚,幼儿养性,这两大人类生命期之中,养虚和养性的真谛,就是要直接提供经典的能量,德一的营养,提前彻底扭转性体系统中性慧基因的分崩性,保持七魄在形成过程中的德一能量获得的本能性。生命在孕育的过程中,这两种重演律将人重新带入历史演变的长河中,浓缩性地再次经历性慧基因、文理基因、汉字基因生成转换变化的过程,这一番经历,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机缘。在此期间正确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由于孩子的生命,其中的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全部都完整地重演历史阶段变化,是一个“身历其境”的奇观,那么,也就最容易完整地修复其中的道德根文化三大基因系统的完整基因片段,使孩子们人之初就具备道德根文化的上佳品质和功能,从而构筑成民族的希望。因此,七岁之前让孩子真正背熟一至二部经典,按照德慧智的教案运用方法,并且将背诵巩固和坚持到十五岁以后。那么孩子的三大基因系统将会极其完整,慧智双运就能够轻松形成,从而创造自己光明的人生和健康顺利的事业。
对于人类生命的性体分离,丢失德一机制的现象,老子和庄子都进行过深刻的揭示。对于成人而言,人体六根的非德性活动是伤性、失性,使性慧基因难以重新修复的根本原因。《老子·德道经》:“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zōng)中颡(sǎng);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老子庄子的这些揭示,对我们实践修身者而言,全都并不陌生,其中的体会甚深,并且都会自然地认同。
《庄子·缮性》中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人类的命体消耗败丧就在于对有相物质的欲望追求拥有,而丧失性慧基因能力的原因,就因为尘俗中对六根的熏染。这种情况下的人们,是生命的一种退化,是主次倒置。这种主次倒置的后果,就是“然后民始惑乱”,社会从此不再安宁。
性慧基因系统活动的特征中,由于其中的层次不同,现代人类丢失这一文化基因又过长久,接触甚少,纯以后天智识为用的惯性,早就驾轻就熟,因此不容易了解性慧基因系统在人类历史上应用的长处。相反大都将命智初生阶段的历史现象混同为更为远久的性慧基因社会历史时期。认为先民落后愚昧,不开化。
人类的性慧基因系统,在历史上经历了神性*交流、心灵解读、以及在转折期中的心灵解读与语言表述的漫长阶段。在人即神的历史时期中,由于人类的生命完整地由性慧基因主宰,后天智识未生,人类神性的交流是主要工具,语言都是多余的工具,所以语言在早期并未产生。人与人的交流是一种神性的全息交流,没有任何障碍。这种交流,是高层级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我们有的做母亲的就有体会,在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之前能与孩子交往,那就是这样一种心领神会的交往。具有灵气的母亲常常能很轻松地去解读自己婴儿的心理活动和需求,而并不是手忙脚乱地去进行盲目的处理。性慧的交流是一种“相对无语味最长”的氛围。这种方式正如老子所言:“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神性*交流的方式,用现代人的一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现象,变换一下进行解析,可能人们容易理解。当他有所思,我有所感时。而且这种我有所感,及时地如同梦境一样历历在目时,清晰地折射在我们心里的时候,也就是一种清晰的性慧基因的展现和运用过程。
人类自如地应用性慧文化基因的过程,极其漫长久远。在东方中华这片土地上,直至黄帝时代苍颉创文作字时,仍然还未退隐消失。在其后的漫长历史中,虽然不再是社会文化的主流、主体。但是由于自古中华民族保留、递传着修身的宝贵方法,性慧基因系统仍然在民间长期存在着,迄今仍然在社会中流传。而且中国的文史资料中,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献,这都是人类硕果仅存的共同财富,也是世界各国其它民族所未能完整保存的唯一珍贵的资料和方法。
性慧基因的教育和学习:
慧性基因系统的教育与学习,其中的特点完全不同于智识的后天教育模式,恰如老子所言: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性慧系统直接隶属于道,它的营养需要德一能量直接滋养,对她的教育,需要在有质无形的环境中完成,而这种环境内,语言不具备交流工具的作用性,教育过程也不存在有为有相的作为。因此不言之教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她的学习,要严格遵循“为道日损”的原则,少私寡欲,虚心实腹,则是先决条件。条件具备之时,则会水到渠成。有为心智的活动,只会阻扼性慧基因系统的出现和一切活动。
(二)文理基因系统:


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三大基因系统,经历了从性慧基因到文理基因,然后再到汉字基因的三步转折演绎变化过程。这种转折演绎变化,时间同样相当漫长,特别是性慧基因向文理基因的转折,相对于文理向汉字的转折,更加漫长得多。
文理的概念。我们用“文理”一词,为中华道德根文化基因系统的第二系统定名。文:甲骨文的这个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本义指:花纹;纹理。《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文即纹,如脉络,依类象形,能够独立表现事物。《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通志·六书略》中也说:“象形、指事,文也;会意、谐声、转注,字也”。由此可见古代“文”的概念非常明确。理,《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因此,文与理可以共同构成这一基因现象的经纬。而且,古有“经天纬地谓之文”的定义。而经天纬地一词,在道德根文化中既含有宇宙自然天地之意,更主要的是强调人类的修身内求经纬和文理。经天纬地本义原本是内求法与外求法同用,而且要以内求法为主,才能正确解义。但是,在内求法被淡化以后,儒学外求法的解读,远取诸于物的释义,也就难以正确解义。在修身学之中的经天纬地,也就是要对应学习者自己的内天地,对应体内的经络和八脉道,以众多的带脉为纬,开启与疏通,贯穿与联接它们。修身的经天纬地如果成功,全身的文理自然呈现,天人合一则指日可待,就能使人们更准确地掌握自然界天地大道的客观规律和真理。
文理基因,包括着图画和象形两类,其共同突出的特征,是具备全息性和象形性,是一种用文(纹)理对全局进行提纯和描画,进行精神浓缩与象形特征描述的一种全息图。它完美地全息性地集约着“象数理气”四大元素成份。似一幅精美简约、具有灵魂的图画,具备着慧性基因的携带特性,同时具有供给后天智识者解读的元素。既能适宜于具有慧性能力者传达表达信息使用,也能供给“慧隐智出”但并不深久者运用。严格地说,文理基因是人类从先天性慧型转向后天命智型过程的过度期基因、转折型基因,是一个桥梁。这些重要特点,我们在研究道德根文化时,一定要全面整体地了解和掌握,而不能单纯用近代已经完全屏蔽性慧基因以后的愚智理念,去解析当时富含性慧基因基础而产生的图画和象形文。
文理基因系统的源起和生成:
。文理基因系统诞生于内取诸身,外取诸物的特性,这在修身而学易者的实践中,是不难真切有所体会的一种共性现象。我们在内求中,灵台深处出现的三光,这三光各自的断和连,以及在体内、体外化散、变换演制成卦的现象,才是由内转外,记录成爻和卦的源起。虚无生万有,德一是一切有相的源起,伏羲的易道文化,就是中华道德根文化中文理基因的原生点之一。“一”,既是阳爻的表述,更是最初德一的象形描画,是内求法的发现。一的断裂,形成一生二,才是阴爻的表述,而三个爻构成一个卦,则是对事物精神的表述,三生万物的本义就全在其中,只是后天智识不易解读而已。《黄帝四经·经法》:“天执一,明三,定二,建八正,行七法,然后施于四极,而四极之中无不听命矣。蚑qí行喙息,扇飞蠕动,无不宁其心,而安其性,故而不失其常者,天之一也。”的揭示。黄帝在这里谈的执一,明三,定二,他为什么把“明三搬到前面来了?这里面的深奥道理,就是因为对性慧基因的观察而来,因为我们执一,天道的确是牢牢地执住这个德一来进行运转,只要明白三生万物,这三个爻构成一个卦,他才能够去判定阴阳,才能演化万物本质,究其规律性。其实黄帝在这里的一段话,完全就是源自于对伏羲易道文化中文理基因的正确解读。既作之于细地紧扣住阳爻、阴爻和三爻成卦以及八卦建正,同时演于大,广被天地万物,阐明天道中德一的原理。
文理基因的源起和生成,内取诸身是最重要的源发点。人类在语言诞生以后,逐步告别了“相对无语味最长”的神性*交流和心灵解读阶段,逐步地进入了“智识生起谈锋健”的时期。随着人类后天智识的不断成长,人类的性慧系统不断地隐退。道德根文化性慧基因系统退隐被封闭的特点中,是一个逐步从立体至平面,然后再从平面到线状,最后从线状到点形的被后天智识所屏蔽的漫长过程。发展到现在,最后就只剩下性慧基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保持着点状交通,通过“点”状透发出直觉与灵感,然后被后天智识所接收和转换,构成现代类型的具有“创造性”的灵感和直觉,构成现代天才和科学巨擎诞生的前提与基础。
人类道德根文化基因系统中的性慧基因逐步隐退,文理系统的逐步生成。是因为人类的后天智识开始明显形成以后,欲望起,私心生,离道失德,德一松动朴散开来而引起。人类的后天智识逐步生成,欲望与私心的逐步增加,既破坏了人类精神系统纯阳一体的稳定性,也必定影响性体系统对完整德一能量的获取,能量质量和完整性的破坏,使性慧蒙尘,活力下降也就会自然出现。而后天智识对先天慧性占据空间的挤压性,也是必然的生理现象。所以老子指出:“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于无极。”“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老子的修身方法,也就是重新恢复性慧基因的法宝。
文理基因系统由图画和象形两大部分和其中的两个阶段共同组成。而伏羲的画卦和苍颉的造文这两部分,是文理系统中的典型代表(严格地说苍颉是造文而并非造字)。在最初始的阶段时期,图画又经历了符号与图画的演变过程。
象形文来自于符号和图画,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而其中的象征性质逐步获得加强。象形文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是最早产生的文字。它是一种构建在需要具备性慧基因能力才能完全解读的最初始的造文。现代有的学者认为象形文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这一观点并非完全中肯。因为象形文只能是性慧基因退隐,后天智识生成初期的一种过渡阶段性的工具,它需要慧性结合智识共同解读使用。离开当时那种特定的时代基础背景,用现代纯后天智识的观念进行分析时,也就难以准确地解析。
象形文之所以逐步演变成仍然带有象形特征的汉字,正是因为人类后天智识的不断增加发展,而推动其中的变化。在象形的文理中逐步注入表意、会意、指事、形声特点,使其完全不需要性慧机能的参与,纯用后天智识就能解读。所以,在象形文为基础的前提下,汉字也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它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文之上,以象形文作为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形成。
现代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中国的甲骨文,以及古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只是埃及的圣书体,更精确地说,应属于一种意音文字。此外,据专家们研究,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也是世界上现存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达巴文也是一种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系统,只是已经即将消失。
由于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到了秦朝时期才有明确的“字”的定义。所以在秦朝之前所形成的文字,都应当划归于文理的范畴和转折时期的范围。其中,甲骨文、金文(钟鼎文、铭文)、大篆、籀文等等,都属于文理基因的范畴。
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期的一种文理字,时代界定在商代和西周历史时期,商代之前的文理资料目前则比较少量,而且比较分散,难窥全貌。甲骨文的记载文理,甲包括龟的腹甲与背甲,骨多为牛的肩胛骨与肋骨。甲骨文最初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距今约三千余年。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目前只解读出其中大约三分之一左右的文字。考古学者们发现,甲骨文使用了象形、指事和会意等汉字造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占大约25%左右。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以龟甲来记载,甲骨的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地理、职官、畜牧、宗教等方面。甲骨文的会意字,要求意思明确,甲骨文的体积和甲骨文的繁简往往决定文字的大小。
我国虽然目前只发现商代时期的甲骨文,但是这些甲骨文已经比较接近文理基因系统中的形成期,文理基因中的图画与象形特征,在甲骨文中比较容易发现。甲骨文的研究,也将会使人们容易找到、逆向回溯复兴自己性慧基因的切入点,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因此,甲骨文是我们目前研究道德根文化中文理基因系统的最佳工具。
文理基因的教育学习方式:


文理基因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之中,主动修身,尊道贵德,运用内求法维护自己的性慧基因系统,还是一个社会的普遍共识。这些特点,我们从大量的历史记载中仍然不难发现,例如黄帝问道的故事,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全都说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修身证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而在这一时期中,社会中并未建立对文理的依赖性。社会教育中的模式,是一种“讲经说法,述而不作。”的方法。历史上强调述而不作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为了避免人们后天智识的依赖性,不能主动以神会神,以心印心。而古经的出现,也只是供给人们诵读使用。例如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而籀字的意思就是诵读之意。这说明经典诵的源起极为久远,早在文理基因形成的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诵读这一方法,成为社会人们学习掌握的重要教育方式。
我们现代人对文理基因的学习,具有两种模式,对于成人而言,一般只能采用逆向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从简体到繁体,然后再小篆大篆,最后经过钟鼎文而进入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深化。
对于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生命阶段的孩子们而言,由于人类在这两个时期中,天然地处于“重演律”阶段,那么直入式的教育学习方式,常常效果最佳。也就是运用全息性强的图画,易经卦画,道学符号,甲骨文字,进行教育,陪同学习。也就常常容易收到极佳的效果。
汉字基因系统;
汉字基因的重要特点是全面适应后天智识的需求。方便后天有为智识的应用,从而完全抛弃了对性慧基因的调动和启用。文理基因时期恪守的“天圆地方”,以文载道,顺应天理的一点“笔画圆润象天”的形名象意,也最终被隶书所改革成顺应“地方”的效果。化圆改方,提高书写效率,适应智识“有之以为利”的需求。使文字全面过渡到了字的实质性阶段。近代对于汉字的简化,由于未能全面地兼顾汉字象形表意会意指事形声的特点,有些简化对汉字基因造成了伤害。例如,前进的进字,将“隹”轻率改成“井”,使进字的表意完全相反,成了前进就是进入陷阱之中。这样的不足性,还是比较多的现象。
汉字的概念:中国字是在秦朝最后统一于小篆字形,而在汉代最后定型下来。汉,即有汉朝之意。字,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字的确是由文理所诞生。《说文》:“字,乳也。”《广雅》:“字,生也。”字具有文字和汉字的含义。定名为汉字基因,是为了方便研究分析。汉字基因系统主要包括小篆、隶书、揩体、简体等字体。
汉字基因的源起与生成:


汉字基因源起于秦朝的小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开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国策,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小篆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了其它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统一的文字书写形式。李斯所创制的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汉代的隶书所取代。但是由于小篆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们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在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都一直采用篆书。近代的康熙字典上所有的字都还注有小篆写法。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
汉字基因的特征和分类:


汉字的特征虽然还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特性,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以外,还有其它构成文字的方式,而且也在某些程度上表示语音。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但是,甲骨文和金文仍可划归为象形文字。汉字基因的分类中区别中,汉字与文理在“形”的区别上,最典型的是字型的圆改方。这种圆改方由隶书开始。在汉代被确定下来。隶书,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一般共性的说法是隶书的起源是秦隶,隶书的繁盛是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汉字基因教育学习方式:


    ?道德根文化中三大基因的汉字基因,主要是充分被后天智识所应用,完成后天智识的需求功能。汉字基因虽然承传着性慧基因的气息与神韵,文理基因的元素与结构,但是她的主要功用是满足人们后天智识的功用性需求。人们后天智识中的正觉、正念与正识,可以借助这一基因,进入文理基因,或者跨入性慧基因之中。顺用则智,逆用则慧。为学日益,助德可倚。这些都是汉字基因的基本特点。在运用汉字基因进行教育方面,逆用则可运用她讲经说法,构成经书文章。在现代教育学习中,由于人们的欲望与自我意识空前发展,智识系统已经强大并且趋于固化,即使用汉字基因教育,都需讲究图文并茂,声影动画。立体教育一起上。才能轰开大脑,激活心智,启迪慧性。即使是道德根文化的教育,也必须先顺应这种状态进行教学,正视人类后天意识中禀性携带,习性生成后的强大势能,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才能逐步由繁至简,返朴归真。
根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中华文化是一个大系统,既有传统文化,也包含着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又分为以2500年前出现的以轴心时代为分水岭,2500年以前的文化是中国的根文化时期,主要是以伏羲的易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老子的德道文化为核心,所以轴心时代之前的文化又称之为道德文化。道德文化是其后世各种新生文化的主根,故又称之为根文化和道德根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中,轴心时代以后,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出现,整个民族文化就被儒学全面取而代之,进入了儒学文化的时代。并且延续至近代的五四运动时期,才结束期而进入现代文化的时期。道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主根。
①居道无为期:是指当时的人类和社会,处于一种人即神形的时代,人类的先天具足,心性命三大系统全部都稳定地处于居于道无之态和有相之初始的世界之中。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万物兴旺萌生的自然环境中,性和命混元居道,清静虚定,无为而无不为,随自然变化而变化,如同随波荡漾,悠然自得而又淡泊清虚。这是一种自由地往返于虚无○境与有相一境之中的自由王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人类个人和社会最典型的道治社会时期和历史阶段。
②至一圆固期;这一时期的人类生命品质中,德一圆整而稳固,是一种高层次的天人合一时期,道体为本,神人共处,人的神足性固。体内的阴阳和静,外环境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人的后天智识虽然具备,但是处于无为而为之境,被性慧所主宰性率领,处于高度的服从地位。德一的品格与质量,处于一种抱元守一而非常全面以及稳固的时期,因此称之为德的至一状态。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这一时期就是典型的“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历史时期。老子《德道经》第二章中的“其至之也”就是揭示的这一时期。
③德一松动期;人类生命中德一的品与质的松动期,这是一个德一的稳固性逐渐发生松动的时期,这一时期,已经进入了燧人、伏羲的时代,人类尊道贵德,顺天而行,不离德一,运用德一。但是由于性命的顺行变化,开始出现了“顺而不一”的现象,并不能完整稳定地处于德一之中。这一时期是真我本性自然地主持着生命的活动,心相交通,多慧少知,后天的心智仍然臣服于本性真我,仍是处于“性慧为用”,先天无为主宰后天有为,性慧统帅命智的时期。德一松动期之中,从图示上观察分析,德一的圆固性和稳定性开始了品和质松动性的变化,显出静中有动,分列出清虚与重浊的特性,阴阳分静,但仍然静多动少,相对稳定。
④德一动分期:人类德一的品和质的动态分解期,发生于神农、黄帝时代。安而不顺,“共给之为安”,人心安定,后天的智识系统在人的生命中,虽然安定而不浮躁乱动,但是已经不再完全、全部地顺应臣服于真我本性,不再无条件地尊顺本性真我的指令。行为也难完全符合大道和天地的客观规律。后天的我欲、我见、我执生起,冲击体内先天无为的无知无欲,需要运用道法和形名的规范与制约,使人的生命活动安定于道法形名所规定的范畴之中。这一阶段时期,性慧与命智之间的主次关系,是一个阴阳互根的状态,这一对阴阳出现了动态变化,而且命智在总体上处于一种上升的总趋势,命智虽然仍旧安居于服从之位,但是并不完全顺服于主位的性慧,因而出现“安而不顺”的格局。
在这一历史阶段之中,由于人类后天智识系统已经开始逐步萌生起来,人们完全运用性慧文化基因,就能相互彼此完全了解和交流的状态开始出现障碍。后天智识的交流需要载体和工具,需要这些载体和工具表达先天无为中的内容,使后天智识能够解读与掌握,从而与先天无为的性慧同步把握。因此,道德根文化中基因系统的第二系统,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应运而生。文理系统中的图画和象形的后天智识载体工具逐步产生与形成。这就是人类的“有记录的文化”的开始。仓颉造字时出现“天降粟,夜鬼哭”的现象,前辈儒学的解析是否正确,当我们在厘清根文化的源流和基因分类以后,也就不难正确解读这种现象。
同时,在这一时期之中,我们可以参阅一下西方文化中伊甸园的故事,(过去我们讲过,不再重复。)就可以轻松地将整个人类的根文化和文化基因整合成为一个同源性的原生态的文化体系。圣经的故事性记录中,传说亚当就是因为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伊甸园中智能之树上的果实,从而被逐出了“天堂”,人类从此也就与神分离开了。
这个故事如果不去深入研究文化的分期是很难把它解透,与其说是人类与神的分离,不如说人类在地球上本来就具备着净土乐园。人类对道德根文化的寻觅,对天堂的向往,对西方的追求,却并不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上,曾经存在着真实的天堂,只是我们由于后天智能的崛起,使我们人类从此迷失了自己本来客观存在的性慧。人类的精神系统,从此开始了由慧转智的全面退化。无为而无不为的本能丧失,后天有为的智识开始上升为第一性,阴我心智开始全面争取主宰性命和社会的进程的步伐。这个第四期是个很关键的时期,在圣经当中描写的很遥远,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就发生在伏羲至黄帝的时代而已,所以伏羲和女娲的那张画图在中国文化当中的确是一个经典的画面。
⑤德一散五期:历史进入唐尧、虞舜的五帝时代以后,人类本身和社会中的德一品格与能量性,就开始全面地由一朴散开来,分解成仁、礼、信、义、智五种德性的元素,离开了“一”的整体结构性和品质性。由于这种整体结构性和品质性的分解,当然也就使人类的体内再也不能获得完整的德一,而是需要一个一个地仔细地吸收和进入,因为不具备德一的完整结构性和品质性。
一散为五,各自独立为用。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类欲望和私心的逐步增长,命智长足地发展而无法扼制,形成智识屏障,导致人类生命中的性慧无法全面而完整地,自然而轻松地获得大道与天地的德一能量。后天智识用事发展,必然又加剧、加速先天的纯朴丢失、松散,性慧也就被逼迫节节后退,真我的主宰地位丧失,性慧的运用失真。
人们离开大道的无为内治心身,外治社会,不再忠信淳厚地尊道贵德,欲念与私心逐步增强,只能以善性善行作为制约心智的依循。无为的德治此时开始难以通行无阻。
德一的淳厚开始流失,人们不再自觉地尊道贵德以后,那么,有为而治的教化就需要全面开始。对于人类后天智识的教育,需要更多的载体和工具,此时在早期诞生的,只需运用性慧和初智就可以直接解读的文理学中的图画和象形文理工具,也就难以满足已经进入主导地位的后天智识的需求。
在五帝时代背景时期,道德根文化的基因系统,也就进入了自然的转折期内,文化基因中的文理学,需要大力丰富和加强,以适应人类后天智识增长的需求。这就是一种“附之以文,益之以博”的过程。五帝时代是道德根文化基因中,文理学基因全面迅速丰富与发展的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要全面加以掌握,才能正确地把握住对文理基因学的研究。
⑥忠信化泊期:在历史中的夏、商、周三王时期,以及其后的时期中,是一个对道德的忠信不断化泊而淡化的阶段。在德一在朴散开来以后,随着人们欲望和私心的迅速发展,后天智识的迅速加强,信德开始急速的淡薄化,从此性慧全面被后天的命智所封闭,真我慧性被完整全面地逼入“深宫内苑”,人类的后天智识阴我心,从此傲居于人体生命精神系统中的帝王之位,臣取君位。这种臣取君位的现象,表现在人类不断演化的过程当中,到现在已经是普遍的生理现象。人的性命和社会这两大系统,开始完全屈从于后天的人心和心智,滑入全面的后天有为之治中。因为封闭了无为的先天慧性以后,后天智识明显地不足,命智囚性慧。慧转智,后天的多知却不足以定天下,难以进入良性的健康发展。人体的内天下不容易了解、明白和健康地调控。社会的外天下也同时需要更多的载体和工具进行交流。因此在这一阶段中,性慧基因被逼而退隐让位,文理学基因在获得迅速的发展,前期以性慧为用的简略、质朴、全息的图画和纹理象形文化工具,其中的象形性不仅迅速地丰富发展开来,同时也就逐步自然地从象形文理,向表意字形丰富的过渡性的转化,在漫长的转折期内,文理象形的表意性逐步发展,向汉字系统的基因过渡,也就自然地展开。
“文灭质”,文理学中象形文的迅速发展,加速着人们慧性品质的封闭,文化中以性慧为主宰的原生态道德根文化基因开始尘封于藏识库之内,因而先天无为的“无之以为用”开始逐步失去主导地位和作用。心中三个我的变化相继明显全面展开,真我开始隐退深藏,阳我与阴我先后递出,阴阳相搏争位,最终阴我心夺得君位。而文化中的“有之以为利”利于后天智识,利于“为学者日益”的后天有为系统开始蓬勃发展。
“博溺心”,文理学的广博深化性展开,彻底淹没溺毙了人们的心灵,以阴我心为主宰,大脑为用的格局也就全面地形成。在庄子的揭示当中,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人类的精神系统由于道德的堕落,逐步引发了人类心灵德一整体性的分解裂变。心中三个我相应相继的独立出现,其中的特点就是阴我心智陷入了假、恶、丑之中不能自拔;阳我心则以真、善、美坚持坚守相抗;而真我心,性慧则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机透发,这些就是人们心灵在离开了道德根文化以后的一种实相。这种实相,作为我们现在的人,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自己心灵的这种实相。掌握这三个特点以后,我们再看社会上各色人等的表现也就非常清晰,也就能够知道人类精神的这种三足鼎立主导社会地位争夺的拉据战,就会分清主次,而且也能够明析这其中变化的一些内在原因。对内在原因中这些主次的转换变化,还是依赖于德的品格的高低、先天携带的强弱以及后天修养储备的多少。由这些因素决定着其中格局的变化。人们只有充分地认识这些细微的特点、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修身,彻底识破阴我心智,全面改造它,扶持阳我心而转化阴我心智。只有阴我心智被正觉正念所转化,心灵德一的品格性才能重新恢复,德一能量的纯净性,完整性才能重新获得而保持。
社会人类也由于慧转智,后天的智识要全面依赖汉字基因,从而使道德根文化的三大基因系统,最终形成了性慧系统、文理系统、汉字系统等三大基因系统。这三大道德根文化的基因系统,共同组成中华道德根文化的基因宝库,成为中国整体大文化的深厚基石。
中华道德根文化系统,在经历了以上六大阶段的变化转换以后,在经历了从人类初始至东周列国时期的漫长时间洗礼以后,不仅建构了系统完整的中华道德根文化系统,同时也诞生出道德根文化系统的三大文化基因系统,共同构成人类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嗣后,随着人类欲望和私心的不断膨胀,后天智识有为而为的不断加强,形成战国春秋期间诸子百家的蓬勃发展,各种学派无一例外全都是进入中华道德根文化这一宏伟的殿堂中,各按所需地进行采撷其中的精华。并且全都无法抛弃对道德根文化基因的运用。只是真正能进入性慧基因系统中,游刃有余地展开者,除了后世的道家们,鲜有其它学派能够自如地运用性慧系统基因。因此也就不易全窥道德根文化的全貌。而若想真正掌握中华道德根文化中的性慧系统,并且自如地加以运用,最根本的要素是必须进行真实不虚的修身。修之身,其德乃真,这是掌握道德根文化中性慧基因系统的不二法门。学习老子《德道经》,实践老子的圣人之治方法*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终生学习和实践老子“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的人间绝学,开慧益智。那么,才能掌握中华道德根文化中的性慧基因系统,使人类固有的慧性之门重新开启,超越直觉和灵感现象的不稳定性,进入真正的大慧大智之中,全面掌握和了解中华道德根文化,心明眼亮地洞察人间的各种文化和万事万物的本质。
发扬继承根文化
一,内修身证道
以易经内修身证道和德道经内修身证道;
二,外行实验证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7: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根文化就是由易、法、德形成的道文化。什么是道呢?就是用符号表示零中间一点和零。零中间一点是物质世界的道,一点是实物,零为场。零为精神世界的道,是虚无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5 08: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文化是德慧智的圣人用文的方法教化后人怎样去认识道和运用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11 01: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0000
长度不够
00000000000000000000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