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好想国学

[易学研究] 新编易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08:4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3-1-1 08:49 编辑

能量-物质-信息,三位基本要素归于能量
世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中国的古文化认为,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阴”和“阳”,构成世界的过程大致是“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继而用阴阳的相互吸引与排斥来解释万事万物。现在看来,绝大部分是基于直觉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猜想。

西方的哲人通过直觉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所有的物质均由土-空气-水-火,四个要素构成。伴随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认识已经远远地深入到四个要素的极其细微之处,从而总结出新的三要素说,即“能量,物质,信息”。

研究证明:信息实际上是物质与能量的运动状态与方式,是物质与能量基础上的特别事物;而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合并了2大基本要素,证实:物质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所以,这样,三大基本要素便统一到了能量的名下,能量才是构成世界的唯一基本要素。这个唯一性说明了:能量是构成整个世界的底层基础。

能量是什么样?上个世纪的前期,人们对能量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动能,势能,电能,核能...”的表现形式,自从发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对于能量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能量就是活的底气,不停的变化和流动,变化的纬度在11个以上。

能量如何变化与流动?主体是无序的波动,局部会产生有序的稳定结构,即有序机构能量被包围在无序能量的多纬度海洋之中。有序结构,就是变化与流动的轨道是闭合环,具有可重复性,重复地变化与流动形成了新的事物,有一些结构对应着光子,另外一些结构对应着基本粒子。闭合的轨道是数学的逻辑所致,可以表现为数学方程式,继而出现特别的属性,如:轨道的相互排斥与吸引,表现为力,也就形成了物质。

认识到这一层,会发现,相对论的内核有可能是错,虽然它的表现形式是对的。因为,相对论假设光子是在真空中运行的,不是运动在介质之中,而现在已经证明,光子是能量的一种有序结构,是运行在无序能量之中的,光子的运动可能是能量海洋中有序结构的传递,而不是真空中的完全的独*立运动。也许这暗能量就是上个世纪初,科学家苦苦寻找的“以太”。

物质与能量密不可分,暗示了能量是物质的基础。基本粒子搭建世界的过程已经基本被查清和被普遍认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08: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时空质能大统一论
宇宙时空质能大统一论,以全新方法阐释宇宙本质,提出了宇宙信息量守恒定律,有效地实现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的统一,质能比的概念能较好解释人类精神灵魂现象。
A、宇宙统一论基本定律定义
信息子:是一个宇宙中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粒子,一个旋转质点产生的静止力和运动产生扩张力形成的高速涡旋的最小单位。
静止力:信息子旋转产生的向心力。
扩张力:信息子旋转产生的离心力。
能量子:宇宙中最小的能量粒子单位。
质量子:宇宙中最小的质量粒子单位
信息:能量子和质量子的总称。
信息量:能量子和质量子数量。
信息密度:单位体积内的信息量。
时间:宇宙个体信息变化周期,用静止力除以静止质量。T=F/M。
空间:宇宙个体信息扩展距离,扩展力除扩展质量。S=F/M。
时空转化公式:T=S、T*S=1、T/S=1
动量:宇宙个体运动力的量度。M动=FS。
质量:宇宙个体静止力的量度。M静=FT。
质能转化公式:因为T=S、因此FS=FT、所以M动=M静
宇宙的构成:
宇宙是由个体信息构成的有一定结构的功能体。
宇宙信息量守恒定律:宇宙中任何质点的信息量是一个定数。
时空转化定律:个体的旋转周期缩短则个体的质量就会转化成动量,它的运动范围就会加大,旋转周期延长则个体的动量就会转化成质量,它的运动范围就会缩小。
动质量转化定律:
动量是运动力的量度,质量是静止力的量度。动量和质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总的信息量不变。动量转化为质量表现为质量增加运动范围空间缩小,质量转化为动量表现为运动范围扩大,质量减小。
信息交换律:
信息总是从信息密度大的区域流向信息密度小的区域。
信息结合规律:能量子信息总是依附质量子信息而存在。
宇宙系统:
由于宇宙是由最基本的信息构成,根据信息量守恒原理和动质量转化原理,整个宇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我们把宇宙的整体性叫系统。
宇宙个体:由信息构成的结构功能体。
动质比:宇宙中的个体动量和质量的比值叫动质比,动质比大小决定个体能量级别及个体的活动范围,即个体运行轨道。
能量级别:个体动质比越高,则个体的能量级别越高,它的活动范围越大,自主活动能力越强。
B、宇宙的产生过程
宇宙的原始状态是空,由空中产生一个质点,质点向外产生一个肯定的信息,和一个向内的否定信息,形成一个非有非无的中心,以中心为轴旋一周而产生时间,因旋转而产生一个向心力,形成了一个质量子,同时产生一个离心力形成了一个动量子。动量子依附在质量子上使质量子离开中心,就会在中心形成反向旋转的中心,从此产生新的动量子和质量子,动量子依附质量子上也离开了中心。两个的质量子因旋转方向相方,而粘合在一起而产生新的中心,产生新是质量子和动量子,这个过程就象细胞分*裂一样,一个变两个,两个变4个,四个变八个等等,直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宇宙中任何基本粒子都是这样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严格按照时空动质量转化定律和进行信息交换和结合律进行的,逐步演变形成宇宙万事万物。宇宙是分系统的,个体是按能量级别运行在宇宙中系统中的不同轨道上。能质比小的个体总是向系统中心靠近;能质比大的个体总是向系统外层扩散。这就是各类星体外围总是环绕大气、星云的原因,这也是万有引力现象的本质。因为大星体都在不断的吸收和排泄物质,这些物质大到卫星,小到能量子、质量子,其目的就是满足宇宙系统任何一点符合动质量守恒原则。宇宙存在的大量暗物质流主要是高度自旋的光亮子,黑洞和类新体也是执行这一原则的结果。
C、宇宙物质信息变化循环规律
宇宙物质变化,系统信息循环是严格按照信息量守恒规律进行的。一方面个体能量不断向质量转化,使个体动质比降低使运行轨道下降而向宇宙系统中心靠拢,另一方面宇宙中心质量增加而信息总量增加而不断向外层辐射能量子信息,外层的个体得到能量而使外层个体运行速度加快,使自己动质比增大而上升到高一层轨道运行,直到达到不能再上升为止。宇宙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变化着。在宇宙同一轨道的形成了不同方向旋转方向的个体,可分为东、南、西、北、中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土的五行性质,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进行信息交换。
C、光的本质
光并不象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成绝对直线按30万公里/每秒速度运行。光现象其实是能量子在个体间震动传替能量子,和声音传播无本质区别。宇宙空间按信息量守恒原则填充自旋运动的光粒子。宇宙无真空,光子也不可能在真空传播。并且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能量的振动,质量大的个体振动能量大,运行的空间也大。发光只是为了遵守信息量守恒原则。
D、人的本质
历来人类对自身研究步履艰难,进展缓慢。因为现代科学根本就不能对人从本质上的探究人类,不知道精神肉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人也是宇宙系统的产物,和其它事物无本质区别,只是人类动质比较大,活动范围比较大,但也是严格按照信息量守恒原理进行信息能质交换。一个人也就是宇宙中的一个个体,人类有它共同的运行轨道。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能量的交换,有的人从系统中得到能量,动量提高,当他完成一循环后,能量级别跃升,而生于上一层轨道;而有些人却恰好相反,因失去动能不足于在这一轨道运行而堕落到下一轨道。快乐的本质是能量的交换。能量交换既有人与人的交换,也有人与物的交换,当然这种能是指生命中起本质作用的生命能。一切快乐享受都是动能的消耗。人得到物质财富,其实是用能量交换的结果。人的快乐有上生快乐和堕落快乐之分,人做好事产生的快乐其实是得到能量的快乐。人任意妄为、婚外情、大吃大喝、吸毒是堕落的快乐,是失去能量。因失去能量而得不到补充就会产生空虚、烦躁、痛苦。
F、物质和意识
物质和意识无本质区别,它们都是由能量子和质量合和而生的,只是动质比不同而已。意识的本质是动质比较高的物质的相互作用。人的本质是人的心,也就是思维意思。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 09: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3-1-1 09:29 编辑

第二章 信息的本质是能量
第一节 分析现有的信息定义
本文按定义中包含的性质分类如下[3]:
1、 “普遍性和存在性”定义: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Wiener,1948)
2、 “复杂性”定义
信息是减少的不确定性(包括随机性和模糊性)。(鲁晨光)
信息是系统的复杂性。 ( 张学文等)
3、 “反映差异性”定义
信息是事物之间的差异 (Longo,1975)
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中分布的不均匀性 (Eepr,1971)
信息是被反映的差异 ( УΛ cy Λ, 1968)
信息是用来表达差异的,它把两个事物之间的所有的差异抽象为三种情况:同一,相关和独*立。(欧阳余山,2005)
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 ( 鲁晨光)
4、 “物质性”定义: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的属性。 ( 刘长林, 1985)
信息是通信传输的内容。(Wiener,1950)
信息是加工知识的原材料。(Brillouin,1956)
5、 “能量性”定义:
信息是一种场。(Eepr,1971)
信息是运动质。(宋韧,2005)
6、 “关系性”定义:
信息是事物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
信息是一种关系。 (Longo,1975)
信息不是物质,它是物质状态的映射。 ( 张学文等 )
7、 “变化性”定义:
信息是使概率分布发生变动的东西。 (Tribes etal, 1971)
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Shannon,1948)
8、 “熵关系”定义:
信息是负熵 (Brillouin,1956)
9、 “秩序性”定义:
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Wiener,1948)
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度量。(Wiener,1948)
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Hartley,1928)
信息的本质是序位。(邹晓辉,2005)
10、 “表征、符号性”定义:
信息就是数据信息。
信息是控制的指令。(Wiener,1950)
信息就是消息。
信息就是信号
信息是结构的表达。(陈雨思,2001)
信息就是情报。
信息就是知识。
信息是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交换的内容的名称。(Wiener,1948)
信息是事物属性标识的集合。(邓宇, 2005)
信息是有序性的度量。(Wiener,1948)
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度量。(Wiener,1948)
11、 “感知性”定义:
信息就是知道。(杨思基,2005)
信息是收信者事先所不知道的报导。
信息是作用于人类感觉器官的东西。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的属性。 ( 刘长林, 1985)
信息是被反映的特殊性。 ( 鲁晨光)
信息是被反映的差异 ( УΛ cy Λ, 1968)
信息是被反映的变异度 ( УΛ cy Λ, 1968)
信息是被反映的物质的属性。 ( 刘长林, 1985)
信息是与控制论系统相联系的一种功能现象。 ( Укра u нчев ,1963)
……
上述定义中,对信息普遍性、存在性、复杂性定义较多,可能是这方面研究更深入,已形共识。比如,据约翰·霍甘提供的信息[6],塞思·劳埃德共收集了45种复杂性定义,如分层复杂性、算法复杂性、随机复杂性、有效复杂性、同源复杂性、基于信息的复杂性、时间计算复杂性、空间计算复杂性等等,足见信息复杂性研究的深度。
而信息的双重性、能量性探讨显得少,可能跟资料收集不足有关,也跟人们关注得少有关。
关于信息能量性的探讨更少。
当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光量子论、对布朗运动的解释等革*命性假说后,人们得以从全新视角认识物质世界。这些理论在争论和验证中迅猛发展,并在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人们空前关注“能量”。对信息“能量性”的研究,在熵.信息.复杂性网上张学文先生关有文章《质量能量信息的统一性与三角关系》[15]、陈雨思先生在同态学讲座上提出“信息能”的概念[1],邹晓辉先生在《论影响人类基本认识的信息概念—几种典型的信息概念之比较》提及信息与能量关系[17]……。
从名目繁多的定义中可见“信息”研究工作的努力和进展。但是,他们大多是针对单个或某几个侧面性质讨论信息下定义,都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心理学成为解决当今社会问题强有力的工具,并日显其重要性。而信息在心理学中是最基本的概念,虽然在应用方面常提到能量心理、情绪能量之类的词语,但对信息的本质亦未有深究。或许,这正是制约着心理学基础研究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第二节 信息、能量、物质性质的关系
为方便讨论,将信息性质进行归类为8种:
①、普遍存在性(包含普遍性、存在性、物质性)
②、复杂性(包含变化性、差异性、不确定性)
③、结构性(包含有序性、组织性、与熵的关系、层次性、系统性)
④、能量性(包含运动性、不增值性、与能量的关系)
⑤、相互作用性(包含普遍联系性、感知性、传递性、关系性)
⑥、相对性(包含双重性)
⑦、可感知性(包括反映性)
⑧、表征性(包含符号性、表现形式、反映形式)
从信息各性质中发现:信息涉及物质、能量,信息的性质与物质、能量的性质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也许意味着,信息与能量、物质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下面通过对信息、能量、物质三者在8种性质上的异同,寻找相互关系。为了便于统一理解,有必要统一“能量”、“物质”、“量子”概念:
物质[13] :
哲学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光子、引力子等,只要具备存在的某种属性,并且反映在质的存在形式上,都称之为物质。
量子[13]:
量子指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具有的能量状态。所有基本粒子都由同一种实体制成,我们可以称这种实体为能量或普遍物质(universal matter);所有的基本粒子正是这种物质所能呈现的不同形式。
能量[13]:
能量虽然是基础物理概念,但非常难定义。物理概念中动能、势能、位能,有指电能、光能、机械能、磁场能等都是能量概念。本文将声、光、电、磁、振动波等统称为基本能量形式。
l 信息、能量、物质“普遍存在性[9][17]”特点
一、普遍存在性分析
(一)信息普遍存在性
1、信息普遍存在。
2、人类通过获取信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
3、心理学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人缺少必要的信息刺激,将产生心理机能失调。可见人是处于信息时空中的,人时刻接收各种信息,心理才可能健康、协调发展。
(二)、能量普遍存在性
1、能量普遍存在。自然界中光、电、磁、热等是能量存在形式。风、水、火、雷是等显示能量的存在。
2、 基本形式的能量可被人类感知。如耳朵感知机械振动频率介于20Hz-2万Hz、人眼感知380nm-780nm波长的光线刺激。超出这个阈值的刺激将引起耳朵、眼睛的损伤。
(三)、物质普遍存在性
1、物质是普遍存在的,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2、物质世界是通过感知被人脑反映。
二、信息、物质、能量普遍存在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是普遍存在的。三者都需经过感知被人脑所反映。
差异性:物质、能量是不信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信息是物质、能量的信息,是要信赖于物质、能量的。
l 信息、能量、物质“复杂性 [6]”特点
一、信息、能量、物质复杂性分析
(一)信息复杂性
1、信息具有存在形式、呈现形式的复杂性。信息以光、声、热等复杂存在着。单就光信息而言,有的是由物体表面反射产生的,比如一个电灯泡的形状、颜色,是通过电灯泡反射光形成的信息;有的是物体自身发光产生的,电灯泡通电后,人能看到它的亮度、感觉到光线的温暖,就是电灯泡灯丝发出的光的信息。
2、信息通过人的感知被接收,而人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人的感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个体差异的复杂性产生了信息感知复杂性。
3、人们将感知到的信息用符号表征。如语言、文字、音乐等。人类的表征符号系统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系统。
4、除了人体内外物质实体的信息、和表征信息之外,还存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人的精神也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未解之谜。
5、信息存在着广泛性差异。信息形式、组合、传递、应用、所产生的功效等都存在着广泛性差异。
(二)能量复杂性
1、能量存在形式复杂多样。动能、势能、位能、电能、磁能、太阳能、水能、风能、化学能……等等,不一而足。
2、能量转换复杂。最普遍的例子是光合作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被贮存到有机体内,在光合作用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能量转化过程。最终,光能转化成有机能。
3、能量存在广泛差异性。如存在形式、能量分布、能量转换、能量变化方向等均存在差异性。
(三)物质复杂性
1、物质组成成分、组成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物质转化方式和过程等是复杂的。
2、物质存在广泛差异性,如质量、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合方式等匀存在着差异。
二、信息、能量、物质在复杂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具有复杂性。
差异性:信息是人赖以反映客观世界的直接源泉。信息复杂性反映了物质和能量的复杂性。
l 信息、能量、物质“结构性[16]” 特点
一、结构性分析
(一)信息的结构性
1、信息是事物的整体以部分的、局部的形式被感知、形成概念,显示出信息的组合性。
2、人类通过获取有序物质世界信息来认识世界,此过程为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本质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3、认知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度结构化、程序化的系统。
4、认知产物表现于人的行为、知识等,而知识是一系列具有高度结构性、层次性的符号形式系统。
5、特定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意义。
(二)能量结构性
1、能量贮存是能量集中与稳定的过程。而集中与稳定本身就是有序化、组织化的过程。
2、能量转换是可知的、有序的、有规律的。这也表现出能量的高度结构性。
3、存在各种能量系统。各系统中能量处于动态平衡中。
(三)物质结构性:
1、物质的组成具有高度结构性,由原子、分子、晶体等有序结合而成。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组合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规律。
2、物质的转化是有组织的、有结构性、有特定条件的。
3、不同物质组成系统。各种物质系统间存在着层次关系。
二、信息、能量、物质三者在结构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具有结构性。信息的结构与物质、能量的结构同态。
差异性:信息的结构性反映了物质、能量的结构性。
l 信息、能量、物质“能量性”的特点
一、能量性的分析
(一)信息能量性
1、信息以能量形式被感知。人通过感官接收信息,眼睛接收光线,耳朵接收振动波,皮肤接收压力、热量等。光线、振动波、压力、热量等都是能量形式。信息刺激在神经系统中以电脉冲传导。
2、人类将信息结晶成知识、智慧,并用符号系统记录知识,用行动创造事物表达智慧。
3、各种信息接收、探测设备工作实质,是对某种能量形式的接收。如通信中信息编码可以各不相同,但传递形式都以能量形式完成。
4、感觉剥夺实验表明婴儿在发展初期,若未得到足够感官信息刺激,将损害神经系统发育,造成生理、心理发展迟滞和障碍,严重者甚至造成智力落后。这说明信息的能量性。
5、信息处身于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中。信息存在形式、传递方式、及信息本身是动态的。运动是能量的属性。
(二)能量的能量性(这是必然的)
(三)物质的能量性
1、物质具有质量,质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存在质能互换关系:E=MC2。
2、任何两个物体间存在相互引力,而力是能量做功的表现。
3、物质与能量有着更深层的关系。量子的物质基础与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有没有绝对的界限。
4、物质转化过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并伴随吸热或放热过程的热效应。
6、物质是相对运动着的,而运动是能量的属性。
二、信息、能量、物质在能量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具有能量性。
差异性:物质、能量的能量性是客观实在性的。而信息的能量性是在传递中实现的,客观实在的信息要通过人脑加工才被反映
l 信息、能量、物质“相互作用性”特点
一、相互作用性分析
(一)信息的相互作用性
1、信息作用于人的感官被感知。在大脑中信息以电脉冲形式传递、加工,输出的信息转化成精神、情绪和行为。这些作用过程都离不开人与信息相互作用。
2、信息以符号系统传递意义时,也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如通信系统、电脑系统、人的认知系统等相互作用才得以完成。
(一) 能量的相互作用性
1、万有引力是物质之间的作用力关系,也表示了物质之间的能量关系。力是能量做功的表现。
2、能量各系统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动态平衡是通过相互作用得以完成的。
(三)物质的相互作用性
1、 物质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作用联系。
2、生命的进化过程是物质演化过程的典型代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物质之间存在着种种相互关系。
3、物质可以被意识所反映。反映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信息、能量、物质在相互作用性质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都具有相互作用性。
差异性: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是客观实在性的。而信息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表现的,依赖于人的意识。
l 信息、能量、物质“相对性[10][13]”特点
一、相对性分析
(一)信息的相对性
1、信息普遍存在着。但同样的信息有被意识与未被意识之别。
2、人感知到的信息大量存在着相对性,如黑白、正反、大小,生死、升降、喜怒,强弱、涨落……
(二)能量的相对性
1、能量粒子有正、负性。
2、基本形式的能量存在着两极性。如电磁场的N、S极,电的正、负极,势能的高、低状态。
3、力的存在与相互作用是成对的、方向相反的。
(三)物质的相对性
1、物质世界由物质和反物质组成。
2、物质有集合和分化相反方向过程。化学反应在聚合与分解过程。
3、物质有利、害作用的区别。而且这些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信息、能量、物质在相对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具有相对性。
差异性:物质、能量的相对性是客观实在,而信息的相对受到人的意识和客观物质的制约。
l 信息、能量、物质“可感知性[8]”特点
一、可感知性分析
(一)信息的可被感知性
1、信息是可被感知的。人通过感知信息反映客观存在。
2、有的信息使人舒适,不适宜的信息能引人们心理、生理强烈反应。
3、信息通过能量差异被人感知。
4、信息是反映物质、能量的存在。
(二)能量的可被感知性
1、基本能量可被感知。如眼睛看到光,耳朵听到声音。
2、人接受到不适宜的能量刺激,将引起身心不适反应或伤害。如X射线会引起皮肤癌,强烈光刺激会损伤眼机能到盲,强大声音振动会引起耳聋……
3、电、磁场能被人感知。临床医学表明,血管系统本来就有各种病变的老年人,静电会使病情加重或诱发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过高的静电还常常使人焦躁不安、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咳嗽等。
(三)物质的可被感知性
1、人是通过感知信息反映物质世界。
2、特定的物质有一一对应的信息,因此人们对相同事物能够形成相同的反映。
3、人吃进食物维持机体正常运转。此过程可被感知。吃错了东西人会不适,甚至中毒等、致病……
二、信息、能量、物质在可感知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具有可被感知性。他们都是通过能量形式被感知。
差异性:物质、能量的性质与能量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而信息的能量形式要信赖于物质、能量的存在,并且信息的完整性受到物质能量信息的完整性制约。
l 信息、能量、物质“表征性 [5] [17]”特点
一、表征性分析
(一)信息的表征性
1、信息系统广泛使用语言、文字、图像、音乐、建筑、绘画、舞蹈等符号系统表示。借助信息表征系统,人类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科学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步。
2、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信息符号系统。如计算机信息有计算机语言表示,通讯中的视频、音频各有不同的编码系统。
3、被人感知的信息还通过表情、动作、手势、身体及各种象征物来表示。使得人们能够在复杂的信息中理解信息的意义。
(二)能量的表征性
1、能量的表示、测量、计算离不开数学、物理、几何等的符号系统。
2、人们对能量的认识离不开各种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数学符号等
(三)物质的表征性:
1、物质世界千变万化,随着时间流逝、时代变迁,人们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各种符号系统,“保存”历史。借助符号系统将经验的积累、将知识沉淀,人们得以站在历史高度认识世界,创造未来。
2、人们普遍用符号系统来表示客观世界。如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元素,用各种符号表示原子、分子、化学式,用数学公式表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二、信息、能量、物质在表征性上的关系
共同性:三者都具有表征性。
差异性:信息的表征系统与物质、能量的表征系统是一致,说明了信息的表征对象是物质、能量。
l 信息、能量、物质性质的关系
由上可见,信息、能量、物质三者共同拥有这8种性质,同时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指明:
1、物质、能量是第一位的,信息是第二位的;
2、信息与物质、能量的结构是同态的;
3、信息的各性质反映的是能量、物质的各种性质,并不存在区别于能量或物质的独*立性;
4、信息的普遍存在性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性;
5、信息的存在、发生、发展依赖于感知,并受到认知系统的制约;
6、信息是以能量差异形式被人感知的。
因此可断定,信息的性质是同质同源于物质、能量的。
第三节 能量观点的信息分类
至此,对信息的本质是能量有了基本的理解,能量观点下的信息分类也清晰可见。
信息都是能量性的,无论是客观实体的或是主观精神方面的,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物体的或是通过符号表达的信息,都是能量性的。能量观点下,信息的类型分成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客观实在的信息,由物体反射或直接发射出的能量形式,经人感知后形成对客观实在的反映。这些信息不信赖于人的意识存在着,简称为“本征信息”[5]。我们通常说的“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闻到的”,指的是这一类信息中被人意识到的那部分。
本征信息中,反映物体表面特征和属性、与物质结构相似的信息,称为“结构信息”。反映物体作用力关系的、反映内部关系的信息称为“关系信息”。
第二大类,是已被感知并用符号系统表征出来的信息。人类将反映物质世界的认知,用各种表征符号记录和传承,语言、文字、图像、建筑、绘画、音乐、舞蹈、宗教仪式……不一而足。除了一些潜意识的(下意识的)动作表情未形成形式系统之外,对世界的反映都用到表征方式。本文将这部分信息称为“表征信息”。
除了上述两类信息外,人类精神生活方面的信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如情绪、情感、思想、态度、意识,人的下意识行为反应,甚至于梦境、幻觉、错觉等心理现象,也是通过某种信息被人感知的。这部分信息来源于人体内部生理、心理的变化。它们似乎都受到某种程度的意识影响和意志左右。如态度通过意志可改变,梦可以有所控制,幻觉受意志管制……等等。这种受意识影响、受意志左右的特点,使得这一类信息很特别,以致于不能简单地归属于上述某一大类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是,虽然精神方面的信息与本征信息、表征信息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本征信息、表征信息是客观实在的,而精神方面的信息似乎完全脱离了物质实体直接作用。基于这两点差异,参照前两类形式,本文用“意征信息”粗略归类。意征信息,指那些信息的存在受意识影响、受意志左右的客观存在信息。
因此,信息分成三大类:本征信息、表征信息和意征信息。
第四节 能量信息定义及其特点
给出信息本质定义为:
信息是被感知到的基本能量差,人类以之为基础反映客观存在。
为了表达能量本质及区别于其他定义,本文将此定义称作“能量信息”定义。
从本文论述中,不难看出“能量信息”的基本观点根源于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在纪念物理学百年大会中说道:
以量子论和相对论为基础的近代物理学革*命,将科学引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认知的触角伸向了广袤的宇宙,伸向了遥远的宇宙起源之初,伸向人类未曾了解过的微观物质层面,伸向了生命领域以及神经、脑等认知器官的领域。近代物理学革*命,在以后的岁月里,还引发了生命科学的革*命。这一切都改变了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生命观和宇宙观。近代物理学革*命,它催生出了核能、半导体、激光、新材料和超导的技术物理,促进了一批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且籍此而改变了人类现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人类推进到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那么,“能量信息”定义根源并发展于这场革*命浪潮中,借助这场革*命浪潮的冲击力,它将对人类社会、科学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至此,我们相信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强大解释功能的、更接近信息本质性的信息本质定义----“能量信息”定义。笔者对此定义的功能理解补充如下:
1、 说它高度综合性,是因它将信息的各个侧面的性质有机地融合于一身。
2、 说它具有强大解释功能,是因“能量信息”定义不但能够圆*满地解释信息的各个性质;同时能够较好地解释目前“信息”的混乱原因。我们还可以用“能量信息”观点解释实际生活、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等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
3、 说它“更接近”信息本质,是因为信息同质同源于能量,就目前科学认知水平它是本质的;但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提升,很可能现在是它本质的,在将来人们却发现有比这更接近本质的认识。
总之,“能量信息”定义具有融合性,又有新的突破,我们期待着,“能量信息”定义能够给人类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三章 能量信息定义的意义
第一节 “能量信息”与信息科学应用和研究
关于信息本质的研究,“能量信息”定义为人们提出一个全新思路,指引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去思考信息本质。
用“能量信息”观点解释“信息”的混乱原因在于基本概念的不统一,同时它给科学研究和生活各领域提供了一个大统一的概念基石。
“能量信息”观点也许对人工视觉的“视觉信息”接收、转换及输出等重要环节的研究,起到修正和补充作用?结合能量与神经的关系,利用“能量信息”观点,理解人功智能研究的“学习记忆”问题,也许是一条全新的、可行的思路?
第二节“能量信息”与心理学问题
用“能量信息”观点能够使人更深入、更容易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和相关理论。用“能量信息”观点看心理基本过程,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观点:
1、人的感知活动是感官接收“能量信息”的过程。
2、那么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过程就是能量活动过程,对信息的编码问题就成了能量编码问题。
3、人的学习、记忆是人对“能量信息”进行编码、整合过程,信息在神经元中以电脉冲形式传递,且每个神经元内的电传递速度是恒定的,那么,信息的编码整合关键集中在能量的频率组合问题上。而学习的过程,有可能是特定的大脑神经网络与特定的能量频率组合相匹配的建立过程;记忆过程,有可能是信息因其特定的能量频率组合,引起了与之匹配的神经网络的共振过程。
4、人的能力是信息结晶的“智慧能量”。人的“晶体能力”与这种“智慧能量”几乎是等同意思,那么智慧能量的结晶问题就是晶体能力的形成问题,从研究智慧能量的结晶入手研究人的能力的形成、发展等,对人类的教育事业将可能是一个崭新的思路?
5、人的行为和情绪是“机体能量”和“智慧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能量的协调合作,表现为人的身心健康;如果不能协调合作,将表现出种种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也许,用能量信息观点,可以为世人提供一个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科学思路?
……
第三节 能量信息定义意义小结
总之,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与“能量”有关,心理学理论也与“能量”有密切关系。“能量信息”观点使问题更加清晰易解。
现代心理学研究领域繁多,现代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包括分支、交叉、跨越学科等新的的领域还在不断地建立和开拓,我们不禁要问,这种细分细分再细分的科学之路是否有尽头?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了解人类自身,进而认识世界本质。现在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才是有效的?如果能够有一个大统一观点(理论),将不仅是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甚至是将物理、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统统放在一起,以整合的思路来理解纷繁复杂人和世界,是不是更容易更快捷更接近本质一些?
“大统一理论”的思考,不只是物理学家们对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梦想,也是本文能量信息定义的梦想。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必定是相当多的,表现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本文的论述中,许多观点缺乏更有力的佐证,许多论述没有指明出处和参考资料。产生此类问题,因篇幅所限,也与笔者浅见以及论述水平有关。
另一方面是“能量信息”定义要有实用意义,须先要有强大的解释功能,这部分还有待验证。
如果说“能量信息”定义是更接近本质的定义,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是史无前例地纷繁复杂,表现出强大的功能。最起码它应该能够:
1、解释基本心理过程。然后,“能量信息”还必须能够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如幻觉、错觉、梦境等。如果解释功能足够强大,应该对人类“意识”问题的探索有所帮助。
2、“能量信息”一词要能替代原有“信息”一词,需在保持原有的“信息”的意义基础上,有所修正和扩充。日常信息交流和电子通信之间,在哲学信息研究者和电子信息研究者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能量信息”要完成这么宏大的目标,功能强大令人敬畏。能量信息定义何其能?
3、对信息科学研究,“能量信息”概念是否能够对信息的测量、转换、计算、表征等问题有所作为,是定义实用意义的功能问题。
4、信息的本质应该能够解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应是信息定义在信息论中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信息”能否做到?并且,“能量信息”是否能够消除信息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两大困惑?
总之,“能量信息”要代替“信息”所面临种种问题,正是人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08: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的易转换冷热是空气温度与生命温度的能量信息的转换,是天人感应的本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0: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3-1-2 10:44 编辑

信息论
信息其实就是事物结构的直接反映,信息来源于构成事物组分的结构,不同的事物结构向外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它告诉着外界本事物是什么而非其他什么。而对于如文字、语言等间接信息,就比较难以理解了,一是怎样理解这一些信息的信息源来自事物的结构?二是怎样理解它们向外界传递了本事物是什么而非其他什么呢?对于第一个问题还相对比较好回答,因为文字、语言其实也是有结构的,例如:“文字”这两个字就是由一串笔画构成的,它告诉我们这是“文字”而非其它,语言也是一样通过一串语音结构告诉我们一句话到底是什么话,而非其他。但是对于第二问题,不得不引进信息的两个特性,否则就很难说明清楚了。这两个特性就是信息的层次性及信息的传递性。信息不但可以描述本事物是什么,并且可以通过信息的层次性获得隐含在“该事物是什么”之后的更深层次的信息。例如,就以文字信息而言,它不但在文字层面上表明一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该文章有别于其他文章。同时语法层面上它又表明了它遵循某一种语法,可以供哪一些读者阅读与理解,最后它还蕴含着语义信息,这样一篇文章,不但具有说明这是什么文章的文字信息,还有这些文字组合而成的句子、段落等语法信息,还有在此之上表现文章含义的语义信息。而有了语义信息就可以超越这篇文章是什么的描述,转而传递性地描述其他事物是什么的含义。但是这样的文章含义本质上还是由该事物发出的信息作用于我们的大脑,然后经过大脑加工,再通过文字(结构)信息描述(蕴含)在文章的语义之中的。这其实是信息传递性的一个特殊例子,信息的传递性在自然界中其实处处都是存在的,例如,太阳光照射在植物上,对它生长产生了影响,改变了它的结构,我们通过观察和接受植物的生长信息就能间接地获得太阳照射情况的信息乃至太阳的信息,但是归根到底这样的信息是蕴含在植物信息之中的,这是信息传递的又一个事例。其实昨天讲的事物之间的间接作用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性来实现的。好了,解释了这么多其实想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信息来源于事物本身的结构,虽然由于层次性及传递性的存在,有一些信息看似也能反映其他事物的某一些结构,但是这样的反映归根到底还是通过改变该事物自身结构来反映的。信息来源于构成该事物组分的结构这一基本事实并没有任何变化。



    关系也属于信息的范畴,这一些信息它们又是反映了怎样的一种事物结构了呢?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往往将关系排斥在事物在个概念之外,认为关系不属于事物,这样的话,这些反映关系的信息似乎就不能反映事物的结构了。所谓关系是一种形,他一定是构成更上一层事物的内在质的表现,例如,人的家庭关系,确实独*立于人之外而存在,但它却是人的上层组织“家庭”的构成要素,家庭关系这一信息就是反映了家庭这一事物的结构,因此关系信息也是事物结构的一种反映,我们在讲关系时,仅仅是将它反映的事物主题省略不提及而已。



    谈到这里还要说明一个重要事实,就是信息不但来源于构成事物组分的结构,而且任何我们能认识得到的事物的组分结构一定是向外界释放信息的。因为如果它不向外界释放信息,那么它就无法作用于其他事物,也无法让我们感知到它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能被我们人类认识的事物都是在释放着信息,信息在我们的自然世界中无处不在。



    信息是反映事物自身结构的信号总和,它对外表明该事物是什么,它是一事物影响他事物的手段。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信息的量化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 10: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定量化地描述具体某一个信息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信息量呢?聪明的信息论开创者香农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通过计算一个信息能为我们排除多少种不确定性,从而得出信息能带给我们多少信息量。而不确定性好像就等同于复杂度,等同于事物的熵(对事物不确定状态的度量),于是香农大胆提出,信息就是负熵,信息量的计算公式就是事物熵公式的相反数,香农据此根据热力学第二定理给出了如下的信息量计算公式:





    这里的K代表着该事物可能出现的状态个数,而ρi代表着该事物出现第i个状态的出现概率。



    这个公式对吗?应该讲这个公式对于计算信息能给我们排除事物的多少不确定性上是完全正确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否则也不会流传至今,并被奉为经典了。但用不确定性来度量信息的量我们会发现,一个事物越混乱,它的不确定性就越大,它的信息量(不确定性)越大,而越有序的话,它的信息量(不确定性)越小,而这一点与我们平时对信息的理解与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而造成这样的不一样性完全是因为我们是通过度量信息给我们排除的不确定性来度量信息的结果。其实信息归根到底是要告诉我们某一个事物它是什么,它的确定性是什么,它的确定状态的度量是多少,而用排除的不确定状态的量来度量信息的量,其实还是一种间接的度量。要真正度量信息的量,实际上还是要测定事物确定性的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确定性的量,如果我们再知道整个事物可能性的总量的话,那么用事物可能性的总量减去不确定性的量的话,也就可以得出通过信息我们可以获得的确定性的量了。好了现在的关键是事物可能性的总量到底是多少呢?换而言之,香农公式中该事物可能出现的状态个数K到底是多少呢?



    如果我们不知道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个K为多少确实是无法知道的,但是当我们知道信息其实是事物结构的直接反映,也就知道了,其实这个K应该就是构成该事物的组分可能组合成的结构的总可能数。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由相同种类组分构成的某一事物所能呈现的结构的总可能数,假设某一事物在某一层面是由n个相同类型的组分构成,其中每个组分可以具有m个状态,则该事物在这层面的可能呈现结构的总可能数应该是n个组分的m个状态的全排列数,学过排列组合的人就会知道,这个数应该就是m的n次方。于是结合香农的公式我给出了计算信息可确定性量的公式如下:




    经过这样的对信息量公式的扩充,我们就可以求出信息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可确定性了。



    好了,我们来求两个极端情况下事物呈现给我们的可确定性。一个是极端混乱(1)的情况,另一个是极端有序(2)的情况。



  (1)所谓极端混乱的情况就是指:构成事物的组分可能呈现任何一种状态,并且任何状态的出现概率都相等,都是一定的,即Pi = 1/K,而K=m^n;用以上等式代入公式(3)的话,我们会发现此时的事物可能性的度量值是n Log m,而此时的不确定性的度量值也为n Log m;即此种情况下,总的可确定性量的值为0;

  (2) 所谓极端有序的情况就是指:构成事物的组分只可能呈现一种状态,该状态的出现概率为1,其他任何状态的出现概率都为0,即 Pi(i为任意某一个值)=1 其余P都为0;用以上概率代入公式(3)的话,我们会发现此时不确定性的度量值为0;即此种情况下,总的可确定性量的值为n Log m ;(具体的推算过程并不很难,只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便可得出,这里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为什么要求这两个极端情况下的可确定性的信息量呢,因为其实任何一个事物对外能释放的可确定性信息量必定是在这两个值之间徘徊的,其中事物在最混乱的情况下,他释放的可确定信息量最小为0,当事物最有序时,它所能释放的可确定性的信息量最大,为n Log m。



    但到了这里我们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因为n Log m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量,根据条件假设,其中的n为构成事物组分的个数,而m是组分可能呈现状态数,当组分的种类确定时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常数,这样的话Log m其实也就是一个常数,好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出:事物发出的可确信性信息量的最大值(最有序状态下)是一个和组分个数n成线性相关的量,即简而言之,事物在有序状态时它的确定性的度量是和组成该事物的组分个数相关的。我们知道从爱因斯坦那个著名质能互换公式中得知物质的能量E=mC^2,其中C为光速是一个常数,即:能量是和质量成线性相关关系,而这里我们又得出了由同一种组分构成的事物,它所含有的最大可确定性信息量也是和物质的量成线性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得出了物质的质量、能量与信息都是线性相关的,都是和构成物质组分的个数相关联,难道这是巧合吗?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巧合,因为原本质量、能量与信息就是对物质构成的三种描述,它们其实都是物质对外的展现形式,它们是相辅相成、完全统一的.



    在最后我们再一次回到作为信息工作者日常处理的Bit代码信息中去,Bit代码是由同一种2值符号组成的2进制代码,一串n位的Bit代码最多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可确定的信息量呢,带入上面的公式,并且log以2为底的话,得出的结果是n,也就是说n位的Bit代码,它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可确定性的信息量便是n,这完全符合Bit代码的特性。这也再一次佐证了我对信息,以及信息度量的理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08: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时空物质量能量力量探讨
  现在世界上的科学研究,通病是片面性。各种原因使大家都在那里瞎子摸象。每个人都拥有局部真理,谁也说不服对方。相对论、量子论…..争论了几十年,更加复杂化了,大统一论还遥遥无期。物理学倒是变得越来越难理解了。都说“大道至简”,越是真理越简单。为什么更复杂了?是不是起点出了问题?研究方向错了?
  我在这里抛砖引玉。我换一个方向来考虑。
  现在的科学研究,许多基本名词术语都没有统一。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什么原因?我先从这些名词着手。
  任何事物的研究都必须从“天、地、人”几方面共同来考虑才行。
  “天”一般是指天时,即时间要素。
  “地”一般指环境、场、空间要素。
  这两方面也就是我们说的四维时空。这是大家都不会忘的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都知道会连用。当然还有小的差异。
  最有争议、差异最大的是“人”这个要素。我以为,“人”指我、你、他、它…..,总之,世间万物,实在的东西。
  “人”,这里指的应该是下列内容:
  1.研究者 研究者的观察、研究肯定会对事物发展产生影响。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2.被研究者 不管被研究者是猪还是石头或者光子。这个被研究者往往还是复数,种类不确定,个数不确定。这是我们现在常常忽略的问题,也很难完全考虑周到。
  3..有时侯还应该把研究用的仪器设备算上。
  一、 时间和空间
  (一) 天即时间、时机。
  关于时间,有不成熟的认识。
  我认为:时间不是个“东西”,不是物质。物质属阳,时间属阴。物质一定在空间运动,变易。物质运动、变易才能够被我们认识、感知。时间是物质运动状态的量度标尺。量度也就是比较,用未知与已知比。用不同的标准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就有不同的时间。有“运动时间”、“标准时间”......。
  时间是比较的尺度。比较就得用参照物。比如用光子的运动速度作标准尺度的参照物。
  绝对时间、存在时间、.运动时间及公共时间是不同角度说的同一个事物。运动时间=距离÷速度。
  1.时间的定义应该是物质运动、变易的量度标尺。本身属阴,非物质,是虚存在。
  2.空间无穷尽,是“无”。只有在时间标尺下才能够确定局部空间即“场”,也才使空间成为“有”。也才能够感知物质及其运动。物质属阳,是实存在;时间属阴,是虚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即是说只有时间-空间结合才有意义。有物质就必然有运动、变易,有运动、变易就必须要用时间这个尺标来度量。
  3.相对时间、绝对时间都必须是与对应的相对空间来说才有意义。每一个确定的时间对应为一个相对的局部空间。时间的流逝对应的是局部空间的变换。
  4.时间是否倒流?这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结合2.可以知道,因为物质每时刻都在变易,也即局部空间在变,这个场内的每一个物质都在这个时间内变,变化的方向各异,可以说不同时间的场即局部空间就不同。“时间倒流”时,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还原过去每一个时刻的场,也就无法回到过去。就算超光速了,也没法时光倒流,也就是不可能让我们倒着变化。时间不可逆。所以不会有太空旅行回来后比儿子年轻的状况。
  5.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用4维时-空来描述物质及其运动。而各物质是套叠重合在看似相同的空间区域内同时进行各自的不同运动、变易。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的物质运动应该用不同维来描述。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36重天”。
  
  静止的物质,没有时间 运动的物质才有时间.
  但静止与运动却是相对的.
  --------------
  静止的物质也在运动!它内部在不断的“聚散生灭”。它的位置在微动,振动。我们用宏观的尺度(即四维时空内)当然量不出它的位置改变,所以说它“静止”。所以只是相对静止。
  -----今天想到,补补充
  (二) 空间及场
  1. 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相关而存在的。有物质必然有空间,阳中有阴。而有空间必然会生出物质,包括以太这个暂时还不被科学家们承认的微物质,阴中有阳。物质在空间中生灭聚散,所谓阴阳相互生互根,“无”中生“有”。这个“无”并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现在还无力认识它的真面目。按照传统哲学分类,空间应该属“阴”,大阴。它本身是虚存在——无所不在而又处处虚空。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相关而存在的。
  2. 空间是以任何一个物质质点处为球心,以无穷远为半径的球体(应该是无形的)。体积当然是无穷大!其大无外!所以是虚存在,好似“无”,为“阴”。空间内不均匀地分布各种物质及其微粒。这些微粒是“阳”,阴中所生出的“阳”。 空间是因为这些微粒的存在而存在的,没有物质这个“实、阳”,就没有空间这个“虚、阴”。所以,没有绝对的真空。有人说空间充满有以太,我以为是对的。虚空不空。“以太”是存在的,当然可以叫其他名字。没有绝对的真空。宇宙中所有物质都在发散电磁波即更小更小的微粒。这就是“以太”。这就是能够实现“无中生有”的原因。以太是微物质发散的更小的微粒,暂时还不能够被我们所认识。不能因为它太小,我们感知不到它就说它不存在,说“无”。物质总生存于空间之中,“阴中有阳”。以太充满空间,才使物质这个“阳”“ 无中生有”,“阴中生阳”,生生不息。
  3. 我们的宇宙是由多(维)层宇宙套叠,所谓36重天(注意这个“天”是指时-空场)。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宇宙。每个电子都是一个更小的宇宙……。每个微粒都是一个小宇宙,它都以自己为球心,不断地但是“一份一份地”向球体的外周空间发散更小微粒。这使每一个小宇宙都具有这样的形态:内实外虚。他们的发散物也可以很容易地穿越而过。这些小宇宙之间可以叠加。当然,在每个微粒子的运动路径上,它也很有机会俘获从不同方向来的其他更小的微粒,使自己再生。发散使粒子趋于“无”,这个“无”或者说真空不是没有,而只是表示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观察到它们。此时没有,彼时间有。或者此位置没有,另一个位置出现。每一个宇宙都是内实外虚的球体。半径无穷大,层层套叠,共有空间。因而,任一微粒与周围一定范围(场)内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存在相互作用。
  分析问题不可以孤立地看,必须天地人多方面结合全面看。
  4. 宇宙空间是无限的,“其大无外”没有边界。是“虚空”的、“无”的。虚空中弥漫着物质碎粒,“无中生有”。“阴极生阳”,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这些宏观世界是在这个无限的宇宙空间之内产生的,成长变化的。我们不能够在这个无限的时空中既明察秋毫,又高*瞻远曙。物质的发散聚合都是在开*放的球体空间内进行,而我们只能够在一个小的范围来观察它。我们所能够认识的只是上述空间的1/∞。一个或者数个局部空间,也称“场”。 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因为场内充满不断生灭聚散的微物质,却实实在在表现出物质实在特性。因此,有人说场是实在的,是“阳”。场是指粒子运动的有限范围,或者我们的视界范围,也可以用相空间这个词。每一个相空间可以称为一个世界。
  一个小宇宙就是一个局部空间。所以每个小宇宙都是内实外虚的,以自己为核心,无限远为半径,没有边界。当然,我们可以说原子的最外电子的轨迹就是它的边界,这就是一个局部空间。这个局部空间称谓很不统一,有的叫“场”,有的叫“世界”,“小宇宙”,有的称相空间。一般以X、Y、Z三个维度来描述这些个局部空间。这样就使空间变得有形了。局部空间或者说场才能够被我们感知。局部空间总是多个共存在、套叠存在的。所谓36重天(注意这个“天”是指时-空场)。这些局部空间之间也许是平行关系(如中国和米国),也许是层层套叠(如分子、原子与电子)。套叠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当然会有“塌嵌”“卷积”,下层空间缩卷成为一个点,“静态”的点。
  空间与局部空间是容易被混淆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事实上很多人就在把空间与局部空间混为一谈,结果是把自己弄糊涂,也把其他人弄糊涂。
  研究问题必须同时考虑“天”和“地”,当然不能够忘了“人”。必须三者共同来考虑,缺一不可。
  二 物质
  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如历史上人们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实际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波和粒是一个物质的两个方面,是从时间看物质的变易或者空间看变易的物质。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物质世界的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感觉而存在,这是传统的哲学定义中对物质存在的属性的最为经典的看法。但是物质的存在与否又与“天、地、人”都密切相关,物与物,物与人…...必须结合起来看。现代物理学的问题就是常常把它们割裂开来分析。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是容易出错的。
  如果一个物体存在,那么作为一个个体而言,我们描述这个物体,它必然以两种形式而存在。一种形式是静止,另一种形式是运动。这依赖于以其它的物体的存在状态作为参照,对这个物体状态进行描述。或者推广到描述目标,一种是物体的存在状态不变,另一种是存在状态在变化。这依赖于物体在不同的相邻时刻两种存在状态的比较上。在表述上,前者偏向于物体存在的属性,后者偏向于物质的运动进程。
   所有的物体都在存在,并且都存在不同的运动状态,这作为一种先验的经验约定或者作为一种经验感觉。我们不能找到一种对单个物体进行描述的绝对的参照物体,因为宇宙中所有的物体都可以作为一种参照物体,去对这个物体进行从宇宙的角度上来看描述。这对于我们采用一种绝对的描述体系是困难的。
  1. 世界是物质的,也即是“人”的。物质都是阴阳合一的,质和能,精神和肉体,形状和神态……。物质具有波-粒二相性。波-粒二相性是物质的阴阳两面,缺一不可。它是粒子,它有形状、体积、质量等实物特征,质为“阳”。粒子有能量,能量为“阴”,是虚存在,我们是由物质阳的运动来感知能量阴的。从E=MC*C可以证明:质能一体,阴阳和合,互生互根。因为物质在按照光速的平方运动,它就有对应的能量。因为有能量,所以它一定在不停地运动、变易。运动、变易产生波,聚集或者耗散能量。——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物质得占有一定空间,在一定空间范围(即场)内运动。运动、变易就得用时间来度量。
  2. 物质的形态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宇宙。每个电子都是一个更小的宇宙……。宇宙、物质、原子结构是相对实心的虚球。单个物质内实外虚,呈星云状,以一个核心为实体,如恒星。外部在不同轨道上有若干行星。行星核外轨道上又有卫星……。微物质也类似。这使每一个小宇宙都具有这样的形态:内实外虚。他们的发散物也就可以很容易地穿越过这些外虚空间。这样,这些小宇宙空间之间就可以叠加。也会“万有引力”。力有方向,电有方向。它们的方向是由物质由核向虚空方向发散这个特性决定的。
  我认为,电子与原子有相似的结构:宇宙、物质、原子结构是相对实心的虚球。半径无穷大。层层套叠,共有空间。因而,任一微粒与周围一定范围(场)内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存在相互作用。位置邻近的原子发散物在他们的共同外围生成电子的可能性最大,形成“价和”。使原子结合为分子……构成物质。物质发散的微粒会在附近重新聚合,同类的物质再生出同样的物质。让我们看见不变的、实在的、静止的物质。其实它们已经历并正在不断的聚散生灭。它的位置实际上发生了很微小的位移,我们无法感觉到。
  我赞成“物质无限可分性”。不可分是相对的,是受人的认识水平限*制的。我们人类只能够在四维时空内活动,一般人就只能够理解四维范围的可分性,对更高维度的物质运动理解比较困难。
  3.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暂态的、“变易”的。变易是绝对的,是物质的本质特性。变易使我们感知“能量”。能量是物质变易生灭的根本动力。力(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物质变易生灭状态的反映,能量为“阴”,物质为“阳”。现实是它的暂时平衡态。对过去、变易过程则只能以虚态,“波”的方式反映,力的形式表现(机械力、电磁力、热力 ……或者斥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及有的人说的强核力、弱核力等是不同层次物质之间力)。所谓“力量”是否就是物质质、能在某个方向聚散生灭变化的速度的量度??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乃是通过场来传播的,“场”就是宇宙的局部。看似虚空,但实有等待聚散生灭的物质碎粒(过去称为“以太”)。 每一个物质都的暂态的,都在变易。不停地在聚散生灭。聚散生灭是物质的本质特征。热辐射就是我这个理论的最好证明。 “核聚变”、“核裂变”是人为的聚散生灭,也向我们证实了物质的这一特性。“电磁波辐射”“光电效应”则是自然的聚散生灭。它与人为的区别在于:一是自发的(椐说在绝对零度以上?),二是有可逆性(电磁感应、光生电流,电流生热,热使电磁波辐射加剧……),还有普遍性(任何物质?)。物质在不停的作聚散,也即"生灭"运动。聚合使质量、能量聚集,聚而成形,实在。发散使能量减少,转移,改变形态。散而失形,虚无。聚散生灭使物质变形、改变能量态。不同的物质以自己为球心向外发散较小的物质──质子、中子、电子、光子、轻子、夸克和介子……。不同物质发散的粒子运动速度,初相及能量不同。我们在定点就看见分散的“粒子”生灭的“频率”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看见离散的、不连续的“粒子”。发散完了,走向“灭亡”。“有归于无”。“放射性物质”,“波粒二象”,“电磁波热辐射”。物质的“色、香、味、形”不正是物质不断发散的证明吗?
  4. 聚散生灭是物质的本质特征。每一微粒在运动路线上都不断以自己为核心向外发散更小的微粒,使自己逐渐小,虚化,消失(即不能被感知)……。每一微粒在运动过程都与周围其他位置来的微粒聚合,逐渐增大,充实。大到能被我们认识。在每一条光线线路上,我们以自己的认识能力就看见离散的一个个的“粒子”。“粒”是形态、体积、能量载子在同一原子的同一半径,我们依次看见了同样大的电子,以为它是同一个电子在绕核旋转。(半径内外没见踪迹原因:1是它速度快2是它形体在变易)比如原子从核向球面各方向发散(走直线)发射质子、电子……。它都以自己为球心,不断地但是“一份一份地”(量子化的)向外周空间发散更小微粒。发散使粒子趋于“无”,这个“无”或者说真空不是没有,而只是表示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观察到它们。在每个微粒子的运动路径上,它也很有机会俘获从不同方向来的其他更小的微粒,使自己再生。此时没有,彼时间有。或者此位置没有,另一个位置出现。当它俘获从不同方向来的其他更小的微粒,使自己再生,成为又一个微粒子。这就是“无中生有”了….。 。. …. …。 。。。…. ……。。。.。 。…它本身也在发散,所以很快就“无”了,但是到一定位置,它又再生了。因为它是不断地在变易,所以它看起来是量子态,一份一份地不连续。它是粒子,同时它又是波动着的、变化着的(体积和位置或者说质量P和动量q)。这些粒子生灭聚散变易使它的体积、运动速度、承栽的能量都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就是“波动”。“波”不是运动路径,而是聚散状态,变易规律。由此,30万公里/秒的光速应该是平均值。它的速度是波动的,是与它聚散状态关联的。超光速的物质应该存在。王力军发现300倍光速可以解释和理解 。…很快人们就认识到:原来所有粒子都是弥漫在空间中的某种场,这些场有着不同的能量形态,而当能量最低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真空”。因此真空其实只不过是粒子的一种不同形态(基态)而已,任何粒子都可以从中被创造出来,也可以互相湮灭。
  5. 我认为:电子在绕轨道运动是不真实的。我这样理解轨道及能级:电子是原子核发散物,磁子(我认为有磁子)是电子的发散物,光子是磁子的发散物……。电子的旋转运动实际是不同时间在不同地点看见的不同电子的暂态。原子不是稳定的。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它在发射,也在吸收。稳定瞬间是平衡态。质能不同,轨道分层次,同类的发散物肯定在同一个半径轨道处聚合,这就有“能级”。在每一个能级上它最容易聚合相同的粒子。更远处太小,更近处还没有微粒。它总在左边相聚,我们认为是“一个”粒子向左旋,反之我们说它右旋。实际上应该是许多粒子在同一个能级上依次生灭。不同能量级上它的速度应该是不同的。----越来越快?快过光速,我们就找不到它了。只有集结到足够大,比较慢的微粒,我们才能够感知。电子的运动方向只应该是放射状直线的(邻近物质引力会引起弯曲但不是旋转)。所谓“旋转轨道”是同类粒子总在相同半径处聚合。入轨前是“微子”,看不见,半径外又分散,虚化。电子(物质)在左侧更易重聚,它就表现为向左移动。整个旋转轨道上我们就先后看见1-N个电子的向左旋转。其它基本粒子同理。原子的价电位不同,应是原子核发散速率不同的反映。发散速率不同,在同一轨迹聚合的机会不同,同轨电子的“个数”就不同。原子之间的亲合能力(化合价)也不同。相邻原子的发散物应该在它们的共同外围聚合。这就是“价和电子”、“化合物”、“分子”。惰性气体、不活泼物质,说明它们本身的聚散是相对平衡的。金属、非金属则是它们分别为发散型或者聚合型物质,当然相互吸引。当然,不会在原来位置,位置会偏左或者偏右一点,这不断再生的若干电子就成为了绕轨道左旋或者右旋公转运动的一个电子了。关于“电子的自旋”:原子以电子为壳、以“电子绕核旋转”为“自旋”。电子以电子的发散物为壳,以“电子的发散物绕核旋转”为“自旋”。自旋是上一个层次的公转。
  6. 电磁波 光、电磁就是同类物质。光就是电磁波!电子发散为磁子,更小,更快,众多,各方向外(只在垂面聚能,其他散乱),磁聚而为电子(只在垂面能聚合) ……。在空间就成为电磁波的传播。所谓“波”,是聚散变化的规模或者状态,也即粒子为阳,为实。波为阴,为虚。互生互根。“波粒二象性”,波和粒是一个物质的两个方面,是从时间看变易的物质或者空间看物质的变易。
  光本身就是电磁波,电磁波也有诸如折射,反射,衍射,干涉,偏振等与光一致的现象。 电子以自己为核心不断向外发散微粒。在一个平面圆轨道上的所有电子发射的微粒一定会同时向轨道中心聚合,形成一个磁子。在与电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磁场。下一层再生成一个……。在一个与电流平面垂直的平面圆轨道上的所有磁子微粒一定会同时向轨道中心聚合,形成一个电子。下一层再生成一个……。在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电流。如此电子发散生磁,磁聚合变电……,形成电磁波。所谓“波”是聚散变化的过程状态。“粒”是离散的聚合物暂态实相。每一微粒在运动路线上都不断以自己为核心向外发散更小的微粒,使自己逐渐小,虚化,消失(不能被感知)……。
  先哲所说“36重天,天外有天”, 这个“天”是指时-空场。是说我们的宇宙是多重套叠的。
  7. “映象”、“阴影”是物质的部分发散物在附近平面的集合体。同频,幅度成比例,与初相有定差(或者反相)但质量能量很小。色形味是物体的表面物质的较小发散物在我们的感觉器官处的集合。质量能量很小,不实在。“灵魂”、“鬼神”的“存在”也许可以由此得解。
  三 能量 力量
  (一) 能量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真没有看见谁说明清楚了。能而可以量化,说明它可以被感知,尽管它不是实体。我认为:质能一体,能是物质的另一面。E=MC*C E=1/2MV*V就是质能一体的数学表达式和明证。 物质为阳,为实,可以看见,有形,占有空间;质因为有能量存于内而不停地运动,变易,聚散生灭。质因为动而有形。质动而显能。能为阴,为虚,阳中阴。依附于质,只能够被动感知。能量是物质变易,聚散生灭的内在原因;质是能量得以存在的依托。无质量就无*能量。质量聚而能量生,质量散而能量去。能量因为物质运动、变易而改变、转移。运动速度相同的物质可以认为是同类物质,在同类物质中,质量M越大,所具有的能量E就越大。而同能量的物质质量越大,速度就必然很低。温度是热能的量度。温度高,说明该处聚散生灭运动更频繁,有丰富的、看不见的微粒,物质在自己的附近重聚的机会多多。热物质位移占有的空间就大,体积增大。质能一体。物质因有能量而一定向外发散(电磁波辐射),具有发散的原动力。爱因斯坦(A.Einstein)在构造出狭义相对论不久,就从中推导出了E=mc2 这个古里古怪的公式。当然从哲学上论起,人类也是第一次认识到质量居然和能量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质量再轻的物体蕴含的能量也是极度惊人的。
  由E=mc2 m=E/c2 知,质量和能量应该是成正比的。质量越大。波长越小,能量也应越大。由E=1/2m v2知,动能动量也与速度正关联。能量一定时,质量大的物质相对静止,成为核心,能吸引(聚合)更小的物质。自己则不停的发散(电磁波辐射)。用康普顿自己在的论文《X射线在轻元素上散射的量子理论》作出的结语来说:"对这个理论的实验证明,非常令人信服地证明,辐射光子既带有能量,又带有定向的动量。"
  (二) 力是物质聚散生灭的状态的反映。物质因为有能量而有力,因为有力而一定不停地运动、变易。
  物质在世界中,世界在宇宙中,宇宙在……。空间充满微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变化的,物-物之间必然受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我们称为力。力F=MA有几个特征:1.它有大小和方向;2.它一定是在两个物质之间作用;3.它的量与物质的能量相关;4.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与我的物质聚散生灭变易理论是合拍的。
   “聚-散”相遇表现为引力,你散我聚正好。力量大小表明物质聚散变化强弱。力的大小是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的,与距离成反比——越远,质量越小,能够获得的微粒就更少,力量当然就小。力的方向由物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决定。在两个物质之间才可能有丰富的微粒再生,所以两物质相向移动,力的方向指向对方。这个状态我们称为引力。反之叫“斥力”。 “万有引(斥)力”。因为 聚散生灭是物质的本质特征。“散-散或者聚-聚”相遇表现为斥力,所谓同极相排斥,异极相吸引,电极性是引斥力的一种表示。电性是同一类物质在同一时刻的不同状态!它们都只是暂态!质子刚由更小的微子聚合,带正电。电子是发散态的,表现为负电性。中子是平衡态,不显电性。电和磁等的同极相斥可以认为是聚聚不能聚,散散离更远。“反物质 ”是更大物质的反方向发散物的聚合体(物质 以自己为核心向各方不停放射“微子”)。
   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确定与不确定,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态的体现,是宇宙各级量子相互作用中显现出的不同态,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微观物质能量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形成中等物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混沌、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运动,进而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表现为宏观上全局上的确定性、线性、因果性、决定性,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
    局部的微观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并不影响宏观物质能量系统运行的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如太阳内部微观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能改变太阳整体运行的确定性——太阳必将成为红巨星,进而演变成白矮星;如宏观的银河系可见物质必将被银心黑洞逐渐吞噬;这源于宇宙万物处于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之中,宇宙环境中各级量子之间相互干扰非常频繁,造成在微观量子层次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且在能量差异不大的物质中这种相互干扰特别容易实现,如空气中的灰尘在分子的干扰下显现出的不确定,而这些微观量子对太阳、银河系这些巨能量系统的干扰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太阳、银河系、宇宙这些巨能量系统的运行是确定的、因果的、决定论的。
    众多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的能量干扰相互干扰,形成新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然后由这些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的能量系统相互干扰,形成宏观上的有序和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也就是四力从平衡到不平衡,从有序到混沌,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变过程。
   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是由于物质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决定的。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使物质之间聚散生灭的程度不同,作用力不同。物质在更大范围则是均匀的分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9 17: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垃圾.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 23: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定忠1 傅松涛2 李秀章1?
(1.北京市第六医院,北京 100007; 2.兰州医学院)



[摘 要] 目的:阐明经络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信息两大系统的关系。方法:将实验结果及多方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结论: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经络运行除有神经、体液、微循环和化学因子等参与外,尚须依托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所以,能量信息系统是经络的源动力。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振荡参数之中包含了调控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各种信号,协调着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经络具有物质粒子与电磁和化学波动共存且相互转化的“波粒”二重“量子”特性。
?机体的有形成分和无形成分都是经络载体的组成部分;从表皮缝隙连接到真皮、皮下、肌层乃至内脏,都能产生电磁波的有序振荡,产生循行部位及内脏、器官效应;经络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1]。

     1 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 ?
     循经出现生理性带状麻木或痛敏区(即麻感带),能随体位变化而移位,说明有神经网络与体液参与了循经感传。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的内容前面已有介绍,外周组织参与的情况说明如下。?
     1.1 神经的参与?
     谢益宽等[2]发现,肌肉分区现象与穴位有密切关系,支配肌肉的传入神经在脊髓背根的分布,以及支配穴位点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的排列有严格的上下空间对应关系;支配同经的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相互兴奋的神经联系;这种树-树突触间的联系具有电突触的性质。
    赵晏等[3]观察到,穴位刺激可激活相邻的跨3~4个脊髓节段的A类和C类神经纤维机械感受单位的电活动,为证实循经感传过程中,神经冲动可在外周传入神经末梢之间远距离传递提供了实验依据;交感神经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影响外周传入神经末梢之间跨节段的电信息的传递。
    贾军等[4]研究跨节段电刺激引起外周感觉神经末梢信息传递证实,该信息传递可传递较远距离,具有传递速度较慢、线路相对稳定、不受中枢调控和双向性传递的特点,符合循经感传的特性。皮肤块低阻线下的神经和血管比对照区皮肤丰富。在循经低阻线下分布丰富的肾上腺能神经纤维末梢。组织学方法研究证明,穴位点处有各种神经感受器,包括神经肌梭、游离神经末梢、环层小体、克氏终球、毛囊感受器也符合神经参与的特点。朱兵等[5]在研究中观察到,针刺穴位,在沿经的其他穴位点上可记录到反应逐渐减小、潜伏期渐渐延长的不同步的肌电反应;肌电反应不仅与循经感传几乎同时出现,传导速度接近,轨迹位置吻合,而臂丛阻滞能使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同时消失。随后的工作证实,神经-肌肉在不断的低强度刺激下,原发性激活和跨神经的继发性激活反应可引起渐进性*感觉和运动神经的继发兴奋沿经迁移。符合神经-肌肉参与了连动过程。
     1.2 胶原纤维、体液与分子的参与?
    蔡国平等[6]在对细胞外基质的研究中也对大鼠尾部胶原纤维的光导特性进行了测量,在轴向耦合中,有一条明显的光路通过纤维。他们采用连续切片和三维重构技术,观察到在真皮深层、皮下结缔组织及肌肉间隙形成一些胶原纤维、蛋白多糖等细胞外基质密集区,它们与血管和神经有密切关联,但是并不总是相伴而行。研究中发现胶原纤维对电磁波的近红外光有独特传导特性,这对认识细胞外基质作为机体的能量与信息传输与调节载体的作用与机制有重要意义。
    胡继明等[6]观察到,针刺或艾灸家兔或小鼠的“足三里”等穴时,胃液内的液晶颗粒明显增加。刺激家兔的“解溪”穴后,沿胃经“足三里”等5个测试点的组织液中均出现了较多的液晶颗粒,旁开对照点则很少。以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组织化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沿经所出现的液晶颗粒的成分含有蛋白质,而不含糖,还可能存在磷脂层状有序结构;经脉线上的分布比较密集的肥大细胞在受到刺激后释放的物质中含有纳米级的液晶颗粒;艾灸刺激小白鼠“足三里”穴时,沿胸腹部胃经线上皮肤的肥大细胞明显脱颗粒。上述实验都为两大系统的沟通和连动起到介导和推动作用。
    1.3 微循环的参与?
     笔者在循经感传研究中,观察到伴随针刺感传和病理性*感传,均可出现微循环的循经变化。
    穆祥[7]通过微循环研究认为,经络与微血管网络舒缩活动的有序态密切相关,而血管本身又是体内最典型的交感神经及递质敏感通道。
值得提出的是,血管内含有大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即是铁磁性物质。通过fMRI检测针刺感传时脑部血氧代谢的变化过程,说明针刺引起的电磁波有序振荡与铁磁物质的血氧代谢密切相关。所以说,微循环在经络载体中具有重要位置。?
    上述各家实验结果任何单一成分虽不具有经气运行的全部特征及规律,但综合起来,却能证明人体的物质系统(神经、肌肉、结缔组织、细胞及无形的体液、间质成分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并与经络传导有同相性,都能作为经气运行的载体而发挥作用。补充强调一点,虹膜是由结缔组织、色素细胞和大量的微血管及神经组成,这些成分与经络传导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国内外均有人发现虹膜特别是虹膜的微循环反映全身性疾病的报道[8]。所以笔者认为虹膜必将成为经络诊断之窗向世人开*放。?
    通过50年的经络研究资料,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经络的许多特征和规律,与量子特征相吻合。因此,人们应该放开眼界,从组织、细胞中找不到经络,应该到“量子”这个微观世界观光一下,对中医经络实质的认识说不定会豁然开朗。自然界任何巨系统与“量子”一样,都具有粒子和波动的二重特性,符合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其运动遵从线性运动(即有序振荡)、混沌行为到非线性运动(完全随机)共存且不断转化的特性[9]。

    2 经络的功能活动依托电化学振荡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
    不管是电磁振荡还是化学振荡,均具有波的特性,这些波的振荡参数之中包含了调控生长和生理功能的各种信号[10],经络的功能活动依托于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既是人体的发育过程的源动力,也是维持成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它存在于所有的生理系统之中,本身就具有生理调控和病理修复的功能,协调着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活动。经络调整是电磁振荡→化学振荡→神经、体液和微循环等调控的动态调衡过程。?
     2.1 经络系统具有类似于量子特性的“波”“粒”二重特性?
     经络的载体是人体的物质系统,经络运行除有神经、体液、微循环和化学因子等参与外,尚须依托以电磁振荡与化学振荡为主导的能量信息系统。经脉与经穴是依附于组织细胞存在的实体,其调整功能有赖于神经体液及循经电磁振荡和化学振荡的波动性。经络系统的功能活动显示出类似于物理学中量子既“粒子”又“波动”的奇异特性,即经络运行具有物质粒子运载与电磁和化学波动调控的二重特性。“波粒二性”互补,又可相互转化,质—能转换特征满足E=MC2(能量=质量×光速2)。
     电与磁是相伴而生的,电子的自旋产生磁,运动的磁产生电。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激发,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在电磁场中的扰动以波的形式自由播散,波及其他物质,会因而改变其他物质的状态。正如感传到达腹部,胃肠蠕动增强;感传到达胸*部,呼吸通畅;感传到达头面部,眼睛发亮。下面实验清楚地说明物质与能量信息两大系统的关系,1973年5月12日笔者进行循经感传研究,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何某商阳穴,伴随大肠经感传,沿经产生带状麻木区(见图1)。1990年福建中医研究院进行大肠经感传研究[1],观察到蔡某等3人的感传过程:针刺面部和肩髃穴,感传沿大肠经途经面、颈、肩、臂时,则桡神经无放电现象;当感传运行到腕部桡神经手背支时,立即出现放电现象(见图2)。

   

         图2a 刺激部位与放电部位示意图 图2b 感传到达桡神经手背支时放电记录

                   图1 大肠经感传串通部位实测图

              图2 大肠经感传到达桡神经手背支的放电现象



     这一事实应说明两点:(1)针刺感传加强了大肠经电磁波震荡;(2)电磁波震荡感传只有运行到桡神经手背支部位时,桡神经才参与到感传过程。在此以前的感传过程是以其他组织成分作为电磁及电化学振荡的载体。并在钙离子和钙调素的介导下,完成大肠经的感传全过程。 1991—1997年,笔者应用米国进口超导量子干涉仪,在国家零磁实验室进行国家课题,检测了经穴上及经穴外的磁特性,检测脑、心、胃等内脏器官的磁特性,都显示出针刺(磁疗)前后,伴随着循经感传现象,同时有电磁振荡模式和规律的变化,健康人与患病者之间都有电磁振荡模式和规律的特征性转化[1]。
     2.2 经络系统具有藏匿着的对称特性和循经特性?
     “量子” 具有藏匿着的对称特性。对称包括几何性对称(抽象性对称),正负电荷的对称,镜像对称如左、右对称,同位旋对称如上下、左右交叉旋转式对称,时间反演的不变性等。从中医经络感传的临床研究中可见,经络感传现象和调节作用亦具有多种对称特性,如男女经穴 磁频谱特征的镜像及同位旋对称性等,从磁特性研究也可见到几何性对称。?
     经络研究中发现,经络调整作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向调整和整体调整,即不论是过快、过慢,还是过强、过弱,都向均衡(正常)方向调整,而且是全身各系统的调衡。中医经络感传的临床研究可见,经络感传现象具有循经、循病特性,感传总是循本经或直接由本经跃进到其他表里经、同名经、相邻经以及病症部位。
     2.3 经络调整存在有序与无序、线性与非线性并存与转化的特征?
     人类(生物)的新陈代谢是一时不停地进行,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自然是不停地变动,也就是说变化是经常有的,也就必然出现无序和非线性。然而,不论同化作用还是异化作用,都必然按照一定程序,有序化地进行。不能忘记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在质能守恒的规则下进行,经络运行也是在固有程序统一规范中进行。不能用僵硬的观点看问题,不能误解人体规律性变化是永远无序的乱变。
     我们从可见经络现象和感传现象中,从经穴磁特性研究中,看到了量子的规范化运动,看到了非线性与线性两者的交替变化。经络系统对人体生理的调整和病理的修复都体现着两者的交替变化和量子动态守恒的规律。
     总之,人体的物质系统作为经络的载体,电磁及化学振荡作为源动力主导着能量信息系统,
推动着经络活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6: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人体躯体的组成与结构

  

     众所周知,人的躯体是由八大系统组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等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着调节与控制作用,在它们的调控下人体内的各项生理功能正常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人体内形成 每一系统都有一些功能相近的器官组成,如消化系统由消化道与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又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与肛*门等前后连接起来,是一条食物通过的管道。消化腺是由胃腺、肝脏、肠腺与胰腺等器官组成,其分泌的消化液能分解食物。食物由口腔进入,在消化道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分解成营养成分与残渣两部分,营养成分被吸收入血液,残渣排出到体外。由此可见,同一系统内的各器官在功能上相互配合、逐级进行,共同完成体内的一项或几项生理功能。其它的系统也以类似的方式完成相应的机能。

     器官由组织构成。每一器官由四种组织构成,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与神经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相互配合形成器官。如血管的内外表皮是上皮组织,内有平滑肌、神经纤维及一些结缔组织,其中内外表皮有保护与分泌作用,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血管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结缔组织起着支持与连接作用,由于神经纤维的调节与控制作用,使血管能正常平衡地完成一些生理活动。人体内各种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是依靠其中的组织来进行的。

     每种组织都有一定数量的细胞组成,组成同种组织的细胞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是同种类型的细胞。如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组成,平滑肌由平滑肌细胞组成,心肌由心肌细胞组成,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不同的结缔组织由不同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与机能,如神经细胞由于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它有传递与处理神经信息的作用。

     细胞是构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生命物质的进化中处于中心地位。细胞的基本组成有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各部分又有更细微的结构。细胞区别于无机界的最主要特征:结构上的自我装配、生理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增殖上的自我复制。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表面一层极薄的膜,由膜脂、膜蛋白和膜糖组成。细胞膜具有独*立的结构与功能,它起着和环境分开、维持细胞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等作用。细胞质内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与核糖体等细胞器与细胞质骨架结构,它们起着合成、转运、降解物质;维持细胞形态及完成各种代谢等作用。细胞核由核膜、核仁与染色体等组成, DNA 与蛋白质以核小体形成染色体(质),是遗传物质,跟生物的遗传变异有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细胞形态各异,功能有别,但它们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组成细胞的元素很多,其中C、H、N、O、P、S、Ca的含量约占细胞总重的99.35%,而 C、 H、 N、 O四种元素占了96%,它们是构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这些元素的原子以各种不同的化学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分子:核酸、蛋白质、脂类、糖、无机盐离子和水。

     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构成,呈V形,端带负电,两端带正电。结合水是构成细胞的成分,游离水是细胞生物化学的良好溶剂。

     无机盐以离子形式存在,存在状态不同其功能也不同,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就成为其组成成分;游离在水中,起着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与ph值的作用。

     糖类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分为小分子糖如单糖、双糖与三糖,及由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的糖。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是重要的中间代谢物,也是构成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的重要成分。

     脂类也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包括中性脂肪、磷脂、类固醇和萜类等,脂类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有的还含有N与P,脂类不溶于水。在细胞内所起的作用有: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是贮存能的分子;是很好的绝缘体,人的皮下脂肪有保持正常体温的作用;有些脂类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占细胞干重的一半。氨基酸是蛋白质的结构单体,各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在与羧基-COOH相连的碳原子(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因而称为氨基酸。蛋白质的功能较复杂多样:参与基因表达的调节;细胞中氧化还原反应、电子传递、神经传递乃至学习和记忆等;在细胞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酶主要也是蛋白质;许多重要的激素,如胰岛素和胸腺激素等也都是蛋白质。

     核酸是生物大分子中最重要的物质,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两类,核酸的结构单体是核苷酸,DNA和RNA分子都是由许多顺序排列的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中,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RNA在细胞核内产生,然后进入细胞质中,在蛋白质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生物体内的各类分子由不同种类与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占原子很小的一部分,原子的直径约10-10m,原子核的直径约10-15m,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旋转。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电子所占的质量很少,一个电子的质量约9.109×10-31kg,一个中子的质量约1.675×10-27kg,一个质子的质量约1.673×10-27kg。

     核外电子绕核高速运动,薛定谔(ErwinSchr?dinger)提出了波动力学(量子力学)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即电子云模型。

     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元,有轻子、夸克、胶子与其它中间玻色子等。基本粒子要比原子、分子小得多,现有最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也不能观察到。质子、中子的大小,只有原子的十万分之一,而轻子和夸克等基本粒子则更小,不到质子、中子的万分之一。

     粒子的质量是粒子的一个主要物理量,粒子质量变化范围很大,从0到90吉电子伏,其中,光子、胶子是无质量的。己发现的五种夸克,从下夸克到底夸克,质量从轻到重。下夸克质量只有0.3吉电子伏(质子、中子的质量约为1吉电子伏),而底夸克重达5吉电子伏,顶夸克还没有发现,理论预言它的质量可能超过100吉电子伏。粒子的质量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正、反粒子相碰可以湮灭,变成携带能量的光子;两个高能粒子碰撞有可能产生一对新的正、反粒子,即获得质量。

     粒子的另一属性是自旋,自旋为半整数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为整数的称为玻色子。微观世界的粒子具有双重属性粒子性和波动性。

     生物电是生物体内所产生的电现象,生物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生物体内的电子运动,是产生生物电的基础,人体内的各器官如脑、心脏与肌肉等都有电现象,是它们的组成细胞的电活动的总和。一个活细胞,不论是兴奋状态,还是安静状态,它们都不断地发生电荷的变化。产生生物电的物质基础是因为细胞膜内外的钾、钠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超过膜外很多,而细胞膜外的钠离子浓度则超过膜内很多。

     综上所述,人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现代生物学对人体的物质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了,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探索人体的结构与机能,认识了人体的显微结构与生化反应、生理机能的重要关系,这是分析法、还原论取得的成果,是现代观察系统在生物科学中的成功运用,也是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在生物科学中的延伸。确切的说,现代生物学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对人体的认识是深刻细致的,这不仅反应在对人体的形态结构的认识上,更反应在对人体的生化、生理机制的认识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影像科学的成就上,如生化反应的紊乱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机体形态的改变导致的器质性疾病、生理功能的变化导致的机能性疾病,多能用影像器材检测到有机体的异常就是例证。

    那么,人体仅仅是细胞、分子的堆积物吗?实际上人体惟患的许多疾病、许多问题是现代医学所无法认识与解决的,如心身医学问题、机能性精神病问题,无论是对它们的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手段的认识,都是极其浅肤与贫乏的。这恰恰反应了分析法、还原论的局限性,反应了生物学对人体认识的单一性。人体的结构与机能是极其复杂的,人体的各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体是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这提示我们也要从系统水平、从整体水平来研究人体的各部分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工作现在还只是开始,只是从理论上、方法上的探索,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不象还原论、分析法那样成熟与利索。
     古代的中医理论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揭示了现代科学还无法认识到的许多人体结构与功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点。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其理论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所所接受,但其医疗手段与技术已逐渐受世人所重视。中医理论的核心是经络学说,经络与经气是人体的固有的组成,因为其形态与结构的精妙,使现代科学*运用最精密的仪器与技术也不能发现它,这是造物主的杰作。中医理论对经络机能的认识是不完善的,只从人体的物质系统的层面认识经络的机能,没有很好的认识经络与精神活动的关系,这是笔者感到遗憾之处。


  

(二)人体内经络与元气的特性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据古代典籍记载,所谓经络,乃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不可不通者也;“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经络学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诊断、治疗与保健等,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揭示经络的实质,不仅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而且对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带来巨大的挑战。基于这样的目的,以及循经感传现象与可见经络现象的不断出现,针炙推拿等临床疗效的取得,促使人们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对经络的特性与实质进行全面的探索。

    这一工作从五十年代就展开了,到现在已经有近五十年了。期间,对经络在人体内产生的一些现象与效应不断的有所发现,早期的循经感传现象、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性红线、白线与丘疹等)、著名的口裂试验(类似的截肢幻经络感传)及低阻线(良导络)等的发现就是明证。现代,利用物理与化学手段,对皮肤的循经线进行电、热、光、声、磁等特性的检测也显示了: 
    1. 同位素示踪:由法国学者建立的同位素(TC99)穴位注射法,用γ照像机显象了十四经脉的同位素优势扩散线,它与古典经脉线走行基本一致,但与神经干,淋巴或动静脉血管走向不同。
     2.声检测:发现沿经脉线皮下的低声阻传导通道,经线上检测到同步的微波脉搏波。
     3.电检测:循经线与穴位表面呈低阻抗特性,属于非线性低电击穿阈值特性的沿经分布。
    4. 红外热像仪检测:针刺经穴"得气"后,红外热像图呈现沿经脉方向增温,且同时伴有两侧扩散,形成沿经升温带。
    5.光检测:沿经线呈现串珠样冷光放射和高压高频电磁场下辉光放电。
    根据经络在人体内所产生的一些现象与效应,人们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假说:如血管说、神经说、淋巴说、电磁波导管说、循经感传外周动因激发*论、中枢兴奋扩散论、神经肽学说、第三平衡论、低流阻通道等等。这些假说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都不能很好地解释各种经络现象与特性,于是中医的经络学说成了一千古之谜,是一桩难了的公案。现在是到了解开这一千古之谜,了断这桩公案的时候了。

    前有所述,本文作者曾有过一段特殊的经历:八七年时,因为感情方面受到波折,在眼前出现一些具特殊的形态结构的东西。十多年来,这些特殊的东西时刻出现在眼前,只要有意识的注视它,自已的身体就会有一些特殊的反应:
    (1)面部主要是前额正中部位感觉到奇痒,并且这种奇痒感沿头皮线状的路线到头顶、后脑枕部;腹部正中有较大面积的温热感;小腿与大腿后面的肌肉有时会出现连续的不自主擅抖,并且能持续较长时间。
    (2)有意识的压抑一下这条特殊的东西,腹部等一些部位就出现异常反应,如胶痛、排便感、腹泻及排尿障碍等。
    (3)同时,有意识的压抑这条特殊的东西,能体验到情感障碍、病理性思维等心理症状。
    (4)在注视这条具有异形结构的东西时,它四周围绕着大量的光亮的微粒,这些粒子不停的运动着。
    (5)能时刻感觉到前额有一条具线型结构的东西在转动。
还有其它很多感觉与反应,在此暂不作分析。

     这些感觉与反应,有观察到的、有体验到的,十多年来始终如此。一直以来,作者想搞清这些微粒与这条异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何与人的精神活动与躯体机能之间有那么密切的联系?通过查阅有关资料,清楚了这条异形的东西是一段在强烈情感刺激下被破坏后“分离”出体外的异常经络,千万要注意,我所说的“分离”根本不同于解剖学上的”分离”,它虽在体外,却时刻作用于人体。围绕着这段经络运行的光亮的微粒就是元气即经气了。

    以往人们对经络实质提出的种种假说,只是根据某些经络现象与体内的物理、化学、生理效应而提出的。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而且很难解释某些经络现象。当然这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它们是假说吗?这些假说跟经络的实质相去甚远。这也说明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艰难,尤其是在经络实质问题上更是如此,因为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经络与经气),只是根据经络的现象与效应进行研究而提出设想,自然艰巨得很。中肯的说,五十年来,人们对经络在体内所产生的物理、化学与生理效应方面有所发现,但对经络实质问题的认识进展甚微。

    本文作者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经络的实质与特性。首先我能观察到一段损坏的经络及其它周围大量的光亮的经气,有了直观的研究对象,经十多年的观察与分析,对经络与经气的形态结构有一定的认识。因此,下文所述的内容是直接观察的结果,不是推测,也不是假说。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观察是凭肉眼观察,没有借助现代化观察仪器与科学手段,实际上这些仪器、技术在研究经络问题上用处不大。其次,作者能真切地感觉到这段经络与经气对躯体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与病理反应。虽说是感觉,但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中揭示经络与经气对人体的物质系统的作用关系。有人说,感觉是不可信的,但在经络问题的研究上,不论循经感传现象还是幻经络感传现象都说明感觉占了一定的位置,只是目前缺乏对它进行科学的记录与分析的手段罢了。再次,这段经络结构的破坏并“分离”出体外,是因为过激的情感刺激的结果。对损坏的经络的压抑会产生病理性思维与情感障碍,作者同时对赤面恐怖症、口吃等心理症的观察与分析,认识了经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与精神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查阅古今有关资料,没有这方面的论述,这对中医的经络学说是个重大发展。这一发现,不仅对全面揭示经络的实质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心因性精神病、心身疾病等机理的认识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综上所述,有了作者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体,使经络的研究有了直观的对象,可以观察与分析它的形态结构特点。从这段经络对躯体与精神所产生的一些生理反应与病理变化中,可以体验与分析它的功能特点。因此,对经络的实质不需要假设了,到了该揭开这一千古之谜的时候了。

                    ;              




    上图就是出现在眼前的一段损坏的经络,根据观察绘下了它,它已伴随我十七年了,至今仍然如此。据十七年的观察,定性的叙述一下它的特征。

    由图可见,这段损坏的经络呈弧线型结构,长约八厘米左右,宽度不一,各部位有粗细差别,中间较宽,约一点五毫米,向两端逐渐缩小,末端约一毫米。这段经络总体看起来呈灰色,但各部分颜色也有些差异,大体边缘为灰色,中间是透明与灰色相间隔,有些部位为灰黑色。如图注(1)处是透明的,图注(2)、(3)处灰黑色。由图可见,这段经络的结构是损坏的,图注(2)处、(3)处损坏得更严重,其中(2)处呈灰黑色,(3)处缠绕了一段灰黑色的线型结构,期间夹杂着横行的灰线。

    这段经络虽然出现在眼前,悬浮在空中,试图用手去捕捉它,但手中无一物,抓不住。明明是清晰可见的东西(当然这不是幻觉),而抓不住,那么经络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人体组成呢?人体的实体部分,如肌肉、血管、神经、毛发、血液、骨骼、肌腱与淋巴管等,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也有一定的质量,即有形有质。同样,人体实体的组成层次:细胞、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也有一定的形态、质量与运动方式。而这段损坏的经络,有一定的形态,一定的结构,虽可见但抓不住,由此推测:它不同于由微粒构成的人体的实体部分。

     众所周知,分子、原子与离子等微粒都有一定的质量,由它们构成的物质必定也有一定的质量。根据这段经络可观察到而抓不住的特点,它不是由微粒构成的,它没有一定的质量,因此抓它时手中无一物。

    根据常识,物质由微粒构成,物质是有质量的,无论对生物体还是非生物体都是如此。而人体内居然存在着不是由微粒构成,没有质量,而有一定的形态与结构的组成-------经络。那么经络到底是不是属于物质呢?从哲学角度来看,它属于物质,因为它是客观存在于人体内的,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它又不属于物质,因为物质由微粒构成,有一定的质量,而经络没有。这似乎太耸人听闻,太不可思议了。因此,经络的这一特性-------有形无质,不仅会对现代物理学带来挑战,而且还是揭示许多人体之谜的关键所在,如中医的问题、意识的问题等。

    实际上,从人体组成层次的特征来看,人体内也应该有经络这一层次的结构。传统的心身两分法认为,人体是由躯体与精神活动两部分组成,神经系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精神活动能影响躯体的机能,严重的话导致心身疾病,可见躯体与精神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现在认识到了经络的有形无质特征,人体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了,即有形有质的躯体、有形无质的经络(还有下文论述的元气)及无形无质的意识。这里需要重申的是,作者所述的都是观察体验的结果,没有臆测与假设。

    根据观察,这段经络出现在眼前约五厘米处,悬浮于空中,它能作缓慢的移动,移动的方式主要有:
    (1)随眼睛所在位置的移动而移动。头部位置移动了,眼睛朝向另一方向时,它就在这一方向前出现,譬如眼睛原来朝向西边,后来转到北边,这段损坏的经络也从西边转移到北边。就是说它始终呈现在眼前。
    (2)即使眼睛的朝向不变,它也在作缓慢的自上而下的移动,移到某一位置停下来,然而好象不见了,只要眼睛一眨,它又在眼前出现了。由此可见,这段损坏的经络与眼睛所在的位置有密切的联系。

    十七年来,作者一直在观察、体验这段损坏的经络对身体所产生的各种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是目不转睛地注视这段损坏的经络时,观察与体验到身体的各种反应与一些景象。

    首先是观察到这段经络周围有大量的光亮的粒子,这些粒子细小、密集但又粒粒清晰可见,并且不停地运动着。随着注视时间的延长,粒子越聚越多,甚至在眼前一个很大的空间作不停的运动着,这些粒子就是元气即气功之外气。

    其次是体验到体表出现的一些感觉,最常出现的是头面部的奇痒感。奇痒感循着线型的路线运行,通常长度为几厘米,宽度约0.5毫米,可出现在颞部、头部正中、面部两侧等处。有时往往奇痒难忍,去搔一下这种感觉就终止了,过会儿在另一部位出现了。奇痒感有时也出现在四肢部位,如内踝处,也是循着线型的路线运行,长度为十几厘米,宽度约0.5毫米。但有时也出现温热感,主要在腹部,面积较大。

    再次是当观察与注视这段经络时,能真切地体验到额部有一条弧线型的东西在转动。转动的主要方式是;以额部正中为园心,可自左到右、自右到左、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作园周形旋转,园周的周长约为上图二所示的经络的长度。旋转的方向与次数能被意识所控制,能在有意识的引导下作不同方向、不同次数的转动,但园心始终在额部正中。这现象似乎提示,这段损坏的经络可复位,它原来的位置是沿额部向上的一段督脉线,它损坏的部位就在额部正中,也提示它的损坏与意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这段损坏的“分离”出的经络是督脉的一部分。

    第四,有意识的去压抑一下额部这条在旋转的东西,会引起躯体机能活动的变化。最常出现的是腹痛、产生排便感甚至腹泻。有时正在排尿时,也去压抑一下额部旋转的结构,会导致排尿障碍。前者发生的机理可能是压抑这段损坏的督脉影响到任脉的机能,进而引起躯体机能(包括神经系统机能)的变化。这也提示我们,心理生理反应的过程、心身疾病发生的机理与任脉、督脉有重要的关联。

    第五,同时,有意识的压抑这条旋转的东西时,会产生异常的思维与情感障碍。正常的思维活动是有理性的、符合逻辑的;而异常的思维活动是病态的、不合逻辑,思维的内容也杂乱无章。在出现异常思维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焦虑、忧郁、烦躁等情感,并且陷于这些情感障碍之中而不能自拔。过会儿,恢复常态了,反思病态的思维,对思维的内容自已也感到很吃惊而无法理解。这一现象提示了:这段经络在传递精神活动的内容,因为压抑等非理性的手段破坏了正常的传递过程,传递因而中断,出现了病态的思维与情感障碍。


                             

   


    图二中的一段经络是时刻可以观察到的,图四中的一段经络有时可观察到,但须仔细分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作者不是在捏造、炮制什么,只是把自已细致的观察结果描绘下来,致于为何在眼前会出现两段形态、结构很不相同的经络,其原因的确很难理解,但是根据观察,我体会到这是同一段经络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

     比较这两段经络的形态、结构特点,图四中的一段经络更符合经络的原型。由图中可见,这段经络宽约0.5毫米左右、长约7厘米、无色透明呈弧线型结构。图中注(1)处所示的位置较粗大,中间夹杂着一条灰色的横线,从观察的结果与身体的反应来看,图中(1)所示的位置应该就是额部正中感觉到有条线型结构旋转的那个部位。这段经络在身体上的复位就是从额部正中起始,沿头部向上的督脉线,是一段被破坏后而“分离”出的经络,损坏的部位就在图中(1)的位置即额部正中,损坏它的原因与个体的精神活动有关。

    生物学有一条原则: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统一的。有怎样的结构,就有怎样的功能,譬如,心脏内有心肌细胞,使心脏能自动的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神经组织中含神经细胞,使它具有产生兴奋、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血液中有红细胞,血液有运输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功能等等。经络是人体内有特殊的形态结构的组成,它有形无质(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无质量),这种特殊的结构,使经络具有不同于组织器官的特殊功能。《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有运行气血、传导感应、协调阴阳、调整虚实、反应症候与抵御外邪等作用。

    现代对经络功能的研究有点太拘泥于古籍了,经络是一种宽约0.5毫米左右、呈线型结构的人体组成(据图四推测),经络无质量。它不同于由分子、细胞构成的人体的实体部分,也不同于血管、淋巴管等管导样的组织器官,它没有运行血液、体液的功能,因此经络不是血管与淋巴管。古籍所记载的经络有运行气血的功能,应该纠正,经络没有运行血液的功能,运行血液由血管来完成,但经络有运行经气的作用(经气是与经络同一层次的人体组成)。至于经络的传导感应、协调阴阳、调整虚实、反应症候与抵御外邪等作用,通过循经感传现象,针炙、推拿与气功修*炼等医疗保健活动逐渐被证实。

    经络的功能除了上述的六大功能外,经络还有一重要的功能,就是经络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经络的这一功能在古典医籍中没有记载,道家著作也不见论述,现代研究更没有发现。作者根据十多年来,对这段损坏经络的细致的观察与真切的体验中,发现了经络的这一重要的功能。这一发现可谓是石破天惊,将会对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发现的意义表现在:

    (1)为揭示经络的实质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经络是人体内一种有形无质的组成,它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无一定的质量,它与躯体和精神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能影响躯体的机能与精神活动的过程,这在特殊的个体身上能被观察与体验到。
    (2)更重要的在于,人体内存在一种不是由基本粒子构成而无质量的经络,这对现代物理学体系是个巨大的冲击,会动摇物理学宫殿的几块基石,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新方向。
    (3)能使一些人体之谜得到很好的解释,譬如:意识的问题,神经信息怎样上升为意识;心身疾病的问题,心理因素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躯体的机能活动,现代生物学认为神经系统、内分统系统与免疫系统是其发生的中介机制,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机能性精神病的问题,在个体成长的某一阶段为何会患这类疾病,并且受其折腾而无法自拔,有的患者甚至会越来越严重不能自控,而药物又很难凑效,这到底是人体的哪部分结构出了问题呢?

     现代科学可以说很发达了,观察仪器越来越先进,能观察到人体内超细微的结构,同时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对人体功能的动态研究也得到不断的加强。但是,上述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仍然看不到希望,可是说毫无头绪。实际上这些问题都会聚到一点,就是精神活动与躯体(包括神经系统)之间的关系,由于人们认识不到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使这些问题的解决变得很渺茫。如上所述,人体内存在着一个经络系统,因为经络特殊的组成与结构,使得即使运用最先进的仪器与技术也难以发现它;又因经络有特殊的结构,它必定有特殊的功能,它的一个重大功能就是联系着精神活动与躯体,是两者的中间环节,它影响着精神活动也影响着躯体机能,它担负着神经信息上升为意识的作用。作者发现经络的这一功能是基于下述的证据:

    (1)这段经络的损坏并“分离”出体外,是因为激烈的情感刺激破坏了它的结构而”分离”出来。这提示精神活动与这段经络之间的密切的关系。
     (2)在注视这段“分离”出的经络的同时,能感觉到额部有一线型结构的东西在转动,转动的方向与次数能被意识所控制与支配。这同样说明了精神活动与这段经络之间的密切关系。
    (3)有意识的压抑在额部旋转的这条经络,会产生病理性思维与情感障碍,这说明了无意识活动的传递过程被中断阻隔,无法传递到意识区域。揭示了这段经络在传递无意识活动,使神经信息上升为意识。
    (4)这段经络的结构虽然损坏了,但十多年的观察感觉到它在不断的完好(可能是在旋转的过程中,它的损坏部分在不断的修复),而作者的心理症也在逐渐减轻。这再次说明了这段经络的损坏,导致了无意识活动的传递过程被中断,产生了思维障碍、情感障碍与意志涣散等心理症状。
     (5)口吃患者有个怪异的动作,说话发生口吃时,伴随着眨眼行为。这是患者在作无意识的挣扎,一方面要把威胁性词语压抑下去(以前曾经发生过口吃的词语),避免口吃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眨眼(眼皮上抬),试图把压抑下来的词语再次上传,形成了压抑与上传的争斗过程。这都发生在额部的这段经络处。

    综上所述,这段损坏的经络,复位是从额部正中起始,向上的一段督脉线。这段经络是精神活动与生理机能之间的联系枢扭,它有传递无意识活动的功能,使神经信息上升为意识。反过来精神活动可损坏它的结构,它的结构的损坏是引起心因性精神病的机理所在,精神活动也可通过这段经络影响到躯体的功能,进而产生心身疾病。

    中医之气所包含的范围很广,名称各异。根据气在人体内分布的部位不同、来源不同及功能特点,就有不同的名称,主要的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元气又名真气、原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于肾,依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宗气为后天之气,是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 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中富有营养的物质,《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卫气亦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精微的剽悍部分,行于脉外,其运行迅速而滑利,《灵枢?本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由此可见,中医之气包含呼吸之气、水谷之精微、经络之气等。作者这里要探索的是经络之气,即经络中运行的一种成分,称之为气,只是习惯的叫法,其实是很不妥的。气一般是指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气体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因此气体有一定的质量。构成气体的微粒之间空隙较大,相互作用力较弱,因此气体弥漫在一定的空间中,无一定的体积与无一定的形状。运行在经络中的这种成分,其形态、结构、功能与气体之气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中仍然称它为经络之气,只是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名词称谓它。


                                    



    这是作者在额前观察到并绘制下来的一张经络之气的图片。前已所述,注视眼前一段损坏的经络时,它四周有大量光亮的粒子在运行。说它是粒子,其实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它不同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粒,也不同于微小的物质。称它为粒子,同样是还没有更合适的称谓而已。这种成分不是气体,不是微粒,也不同于微小的物质,它究竟是什么呢?
     1. 它微小。仔细观察,肉眼可见,似针尖大小,园形,粒粒清晰可见。

    2. 它会发光。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成一明亮的光柱,稀疏的散在的粒子也有一定的亮度。白天,注视眼前,光亮的粒子清晰可见;闭上两眼,也能看到这些光亮的粒子。黑夜,睁开眼睛或闭上两眼,同样能看到眼前这些光亮的粒子。由此可见,这些粒子本身能发光,是发光的粒子。作者在黑暗中把一本书放在眼前,让光亮的粒子发射到书上,却看不到书及书上的任何一个字,因些,这些发光的粒子发射到普通的物体上不能把光反射出来,它不同于一般的发光体。有一问题,始终缠绕心头,按一般的视觉生理学知识,视觉的形成过程可简单的表述为:物体传来的光或反射光,经角膜、瞳孔、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视神经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看到了物体。可是,黑暗中闭上两眼,仍能看到大量的光亮的粒子,这一视觉的形成过程不能用一般的视觉生理学知识来解释,那么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形成视觉的呢?是不是另有视觉通路?

    3. 它无质量。这些光亮的粒子,大量的聚集在眼前,虽清晰可见,若去捕捉的话,不能获得,手中空无一物。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与气态,这些物质即使很微小,也可获得,因为它们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有一定的质量,是实体。然而,经络之气就不同了,它微小,肉眼可见,却捕获不到,因此,作者推测它不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没有一定的质量。这的确是不可思疑的,经络之气,作为人体的一种组成成分,可见而不能获取,有形态而无质量,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解释的。实际上,人体的发光现象时有被发现,练气功者虚室生白现象也有古籍记载,只是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把人体的这一部分遗忘了。进一步说,人体内存在经络、经络之气这一层次的组成也是合乎逻辑的。人体的实体部分,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有一定的形态与一定的质量;经络、经络之气不是由微粒构成,有一定的形态而无一定的质量;人类的意识部分,无形态无质量。人就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

     4. 它能运动。眼前大量的光亮粒子在不停的运动着。粒子的运动是自主的,在没有意识的调控下能自行的运行。在气功修*炼中,炼*功到一定阶段,经络之气会循着经络运行,能被炼*功者感知到,所谓意随气行;同样,意识可引导经络之气沿经络循行,即气随意行。而眼前的这些粒子,已脱离了经络,发散到体外,还会不会受意识的调控,作者还没有结论。这些粒子,它们的运动方式较难确定,因为大量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又各自运动。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分辨的,主要的运动方式有跳跃、旋转。粒子运动的速度较慢,只是在眼前不停的跳跃、旋转,没有明确的运动路线。

    5. 它与意识活动的关系。注视眼前一段损坏的经络时,它周围有大量光亮的粒子在运行着,随着注视时间的延长,粒子聚集得越来越多,弥漫在一个较宽广的空间中。粒子在空间中分布有疏密之别,这段经络的周围分布得较稠密,有时密集成光柱状,周边区域分布得较稀疏,散在的。眼睛朝向那个方向,这一切就出现在这个方向上,由此可见,粒子的发散、汇集程度与注意的区域有关。气功修*炼中,气随意行、意随气行现象也揭示经络之气的汇集、运行与意识活动的关系。

    因此,作者观察到的经络之气的特征有:它微小但肉眼可见,似园形;它是光亮的粒子,能自已发光,但这种光不同于常见的光,不能被物体反射;它可见,有一定的形态,但不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没有一定的质量,因此不是普通的物质;它能自主的运动,运动的形式有跳跃、旋转,但运动速度较慢;它与意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发散到体外、汇集,还是在体内的运行都与意识活动有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6: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意识的问题


    意识的问题,也是一千古之谜,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意识是不可研究的,诚然这是由于意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技术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对脑功能的动态研究成了可能,意识的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感兴趣。

    众所周知,神经系统接收来自身体的各种不同的传感器的信息。传感器是把化学、物理或机械的刺激,如光、声或压力的刺激转换为电信号,上传到大脑。“大脑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最终产物,大脑并非由工程师设计的,但它却能在狭小的空间内靠消耗微不足道的能量来完成十分巧妙的工作” [1] 。“大脑以并行的方式对景物的很多不同‘特征’进行响应,并以以往的经验为指导,把这些特征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看涉及大脑中的某些主动过程,它导致景物明晰的、多层次的符号化解释”[2]。

    意识具有多种形式,如与想象、思考、情绪、疼痛、看听等相联系的意识形式,与自身有关的意识即自我意识等。大脑的功能是极其复杂的,脑的全部操作并非都是有意识的,它存在着某些下意识或潜意识的过程。“人的精神活动完全由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的行为和构成及影响它们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的性质所决定”[3]。“你的喜悦、悲伤、记忆和抱负,你的本体感觉和自由意志,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4]。上文中的标注的内容来自克里克教授(Francis Crick)《惊人的假说》一书。我认为他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他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甚少是不完整的,如[3]、[4]中的观点,就是很不完善的。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的需要、人类行为的动机,虽然表现形式各种种样,但其本质是共同的,是人类的共性,并且具有类似本能的特性。为何我特别推崇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因为我觉得他的理论对分析心理症的成因、揭示人的深层需要有很大帮助。

    马斯洛把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人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要都是生理需要,这类需要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和生理需要一样,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要。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不受打扰地独处。

    这里我引述了克里克与马斯洛两位大师的观点,前者是从神经系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角度,来探索意识问题,后者是从心理学角度来探索人的动机与需要。他们都是相应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对认识意识问题,揭示心理症的机理、心身疾病发生的机理很有帮助。



人体是由躯体、经络与精神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体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古代与现代的医学文献中早就表达了这一思想。中医理论中就有:怒则气上,气上伤肝;喜则气缓、气缓伤心;恐则气下,气下伤肾;思则气结,气结伤脾。“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 (《三因极?病症方论?三因篇》)等观点,清晰地表达了心身之间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神经系统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可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躯体的机能活动,同样表达了心身是一个统一体的观点。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转变,就是这一观点在临床上的运用。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人体不仅仅是由躯体与精神两部分组成,简单的心身两分法是不能揭示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的,人体应该由躯体、经络(包含经气)与精神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机体。

    人体组成的第一层次是躯体,是我们的肉体,它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现代科学*运用分析还原论法则,借助先进的观察仪器与合理的实验手段,对人体进行了很深入的探究,认识了躯体的各方面的特征。躯体组成的最底层次是基本粒子,可以用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这一形式表示。基本粒子虽然很细微,但它是实体,有一定的形态与质量,因此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与手段可不断的认识它。细胞是生物体(包括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进行着复杂的生理、生化与代谢反应,现代生物学就是从细胞、分子水平来研究人体。

    人体组成的第二层次是经络、经气,在西医词典中没有这两词,但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理论认为,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揭示了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的功能,具有传导感应、反映症候、调整虚实、协调阴阳的功能。上文已所述,作者眼前出现了一段结构受损坏的经络,其周围有大量的经气在运动着。根据对这些具体的经络、经气的观察,以及对体内真切的感受的体验,作者认识到经络应是一种宽约0.5毫米左右,呈线状结构的人体组成;它在人体内沿一定的路线分布,据测定它与古典经络线相吻合;它没有质量,是一种不同于普通物质的人体结构;它的功能除了中医理论中记载的外,它还有传递神经信息的作用,是神经信息从无意识状态到意识状态的中间环节。作者观察到的经气的特征是:它微小但肉眼可见,似园形;它是光亮的粒子,能自已发光,但这种光不同于常见的光,不能被物体反射;它不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没有一定的质量,不是普通的物质;它能自主的运动,运动的形式有跳跃、旋转,但运动速度较慢;它与意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不论是经气外放、内聚,还是在体内的运行都与意识活动有关。由此可见,经络、经气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没有一定的质量,即有形无质;它联络躯体活动与精神活动,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这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相统一原则的又一体现。

     人体组成的第三层次是精神活动。它是一古老的难题,现代科学的视角已触及这一领域了,但仅仅只是开始,缺乏更有效的手段与技术进行探索。意识问题相当复杂,意识具有多种形式,如与想象、思考、情绪、疼痛、看听等相联系的意识形式,与自身有关的意识即自我意识等,但脑的全部操作并非都是有意识的,它存在着某些下意识或潜意识的过程。作者从心理症、心身医学领域来探索意识问题、意识与躯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前言中已涉及口吃、赤面恐怖症这两种心理症,下文分析它们的病因及机理从而进一步揭示躯体、经络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

    口吃又称结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症,主要症状是患者语言表达不流畅、言语障碍,具体表现为说话时发生词语停顿、拖音、重复、调换等现象。仔细观察患者说话时的情景,除了这些主要症状外,还有一些其它症状:说话时过度紧张、恐惧;一旦出现口吃或被人讥笑,就显得很痛苦、忧郁与缄口不言;同时,患者的额部、面部及手心等处渗出汗珠;患者能体验到呼吸紊乱,与发音、说话有关的肌肉紧张;为了协助发音伴随脚蹬地、拍胸、眨眼等怪异行为。由此可见,口吃不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症,它的发生与患者的精神面貌、躯体机能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经细致的观察,还发现口吃患者另一稀为人知的症状:
(1) 患者能够完成双眼同时闭合这一动作
(2) 能够完成双眼同时睁开这一动作
(3) 能够完成左眼闭合,右眼睁开这一动作
(4) 无法完成左眼睁开,右眼闭合这一动作。

    因为作者接触的病例有限,这只在少数几个患者身上发现,有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这一现象已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患者的眼皮、眼肌及支配眼肌舒缩的神经都没有损伤,否则就不能完成双眼同时睁开这一动作了,那么到底是人体的哪部分结构损坏了呢?
     口吃患者在独处时,无论自言自语、朗读还是歌唱,语言表达都是顺畅的,也没有其它伴随症状的出现。唯独与人对话、在公众场合演讲时,就出现言语障碍了。患者的语言中枢、呼吸中枢、声带、与发音有关的肌肉都是正常的,没有任何损伤,却出现两种不同情景下的语言表达机制,问题出在哪里?其中肯定有某种人体结构的损环。

     一般认为,口吃是因为心理障碍引起的言语障碍,是一种心理症。其形成的大致过程是,患者在年幼时觉得好奇,模仿他人的口吃现象,起先没有心理障碍,后来因语言表达不流畅受到他人的责骂、嘲笑,感到受伤害陷入忧郁、焦虑之中。以后就特别关注自已在说话时,有没有语言障碍现象的出现,一旦出现就感到痛苦、不安,心理障碍就与言语障碍纠缠在一起,成了真正的口吃患者。这是表象是浅层的因素,深层的原因涉及到人的基本需要的匮乏、人体结构的损坏。上文中提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尊重需要是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有尊重需要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需要的满足会使人感到愉悦、自信,需要的匮乏会使人觉得痛苦、焦虑,是类似本能的,人的一生似乎就是在追求这些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类行为的动机。口吃这种心理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偶而出现的口吃现象被他人讥笑,自已觉得尊严受剥夺、形象被损坏,陷入病理性情感障碍之中。

    口吃患者说话时是在努力挣扎,一方面想把自已要表达的内容顺利的说出来,另一方面又特别注意哪些原来发生过口吃的词语,如果要说的内容中有这些字,就显得紧张、不安。在说话的过程中,就把这些字控制起来、压抑下来,控制、压抑的目的是避免口吃的发生,避免自已的尊严、形象受损害,于是出现了说话内容的正常传递(上传)与对某些词的控制、压抑之间的争斗过程,其结果就发生了词语的重复、拖音、调换等言语争斗,发生了拍胸、蹬地、过度眨眼等协助言语正常传递的怪异行为。这些曾经表达时不流畅要发生口吃的词语,作者称之为威胁性词语,因为在患者的潜意识中这些词语要发生口吃,要使自已的尊严、形象受损害。在这里我们再深入的探索下去,就可以接近问题的核心了,在语言传递的过程中,从无意识状态到意识状态的传递路径被损坏了,传递结构被破坏了,这一结构不是语言中枢、呼吸中枢、声带、与发音有关的肌肉,而是经络,确切的说,是沿前额正中向上的一段督脉。

    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1) 作者眼前出现的一段结构损坏的经络,就是在过度的情感刺激、思维障碍下结构被严重损坏而“分离”出的。
    (2) 作者在注视一些物体如通电的电灯、太阳、窗户、文字等后,然而闭上双眼,额前有这些物体的像,一会儿后,这些像就不见了。说明像在传递过程中,沿督脉到额前损坏处,受到阻碍而停留下来,经过无意识的争斗而再上传。
    (3) 注意到口吃患者在说话时过度的眨眼现象,这提示了威胁性词语传递到督脉损坏处,为了避免它受阻碍而能正常传递所作出的挣扎。
    (4) 口吃患者不能完成右眼闭合同时左眼睁开这一动作,他的神经、眼肌、眼皮等解剖结构没有损坏,因为他能完成双眼同时闭合或同时睁开这些动作。那么受损的结构就是经络了,具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索。

     口吃患者在发生言语障碍时,常伴随着额、面、手心等处渗出汗液,呼吸紊乱、发音肌肉紧张等生理病理反应,这是因为经络与躯体之间有联络关系,经络结构功能的异常影响到躯体的功能活动。有人会问,既然经络有传递神经信息的作用,是神经信息从无意识状态到意识状态的中间环节,那么为何会出现口吃患者有时口吃,有时不口吃,有的字口吃,有的字不口吃现象呢?其实这是机能性精神病的共同特征,这类患者有时正常,有时发生情感、思维与行为的障碍,形成周期性的循环过程,结果就是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原因就在这段传递神经信息的经络结构被损坏,使思维、情感的传递过程受到阻碍而发生心理障碍,当受阻碍的精神活动从被控制、压抑的状态下摆脱出来后,患者又恢复正常了,每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这段经络就遭到严重的损伤,结果导致心理障碍越来越严重。

    赤面恐怖症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症,主要症状是患者在与人交谈时,表现为面红耳赤、大汗淋漓、紧张焦虑,进而低头、缄口不言、逃避公众场合,然而陷入自责、自卑与痛苦之中。这些症状有时也发生在交谈过程中,本来反应是正常的,突然心理“格登”一下,就出现赤面症。从症状的性质来看,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与口吃一样,患者在独处自言自语、朗读时,表现是正常的,而与人交谈时(不是每一次)就出现问题了,患者因而感到痛苦、恐惧,逃避社交场合及自我封闭。

    赤面恐怖症的发生过程与口吃相似。
    (1) 从症状来分析,患者行为的动机是为满足尊重的需要。因为与人交谈时出现赤面症状,觉得自已的形象受伤害、尊严被剥夺,于是就自责、自卑、痛苦与逃避;以后害怕说话时出现赤面症状,预先就感到紧张不安。
    (2)从心理症形成过程来看,起先与人交谈、特别是与陌生人交谈时,感到紧张、不安及偶而出现脸红。本来是正常的反应,但因被人指责,觉得自已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形象,因而自卑、痛苦。以后遇到类似的情景,上述过程再次循环。结果就是生理反应更加严重剧烈(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心理障碍更加严重,长时间陷入自卑、痛苦之中。
     (3)从症状发生的机理来分析,是这段经络(上述的一段督脉)的结构被损坏。因为这段经络有传递神经信息的作用,是神经信息从无意识状态到意识状态的中间环节。经络结构被损坏,它传递信息的过程就会受到阻碍,但从各种心理症的症状来看,有的信息能正常传递,有的信息的传递会受到阻碍被压抑控制起来。就赤面恐怖症来说,与人说话时出现脸红,这一经历就有威胁性,威胁到自已的尊严形象,这一信息的传递就会被阻碍,其结果就是人体机能的紊乱。譬如,一患者与人交谈时出现脸红,他就把这一信息压抑下来,不使它正常传递(赤面恐怖患症患者这一过程成了潜意识的),结果就是传递信息的经络结构的损坏。

     因经络与躯体的联络关系,经络结构的损坏导致生理机能紊乱,出现脸红、流汗等生理反应;因脸红导致的忧郁、焦虑等情感,不能沿经络正常传递而被压抑被控制起来,产生心理障碍。赤面恐怖症不一定发生在与人交谈时,有时患者看到某些人如老师、上级,也会出现赤面症状,其机理是相同的。

     综上所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躯体、经络(经气)与精神活动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有机体。从结构上分析,躯体部分有形有质,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质量,由基本粒子构成,是人体的实体部分;经络(经气)有形无质,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无一定的质量,不是由基本粒子构成,不属于普通的物质;精神现象无形无质,但其确实存在。由引可见,三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异,是不同层次的人体组成。从功能上分析,精神活动可影响躯体的功能,躯体的生理病理状况可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它们之间是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经络(经气)是躯体功能与精神活动之间中间环节,这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原则的具体表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记载的自然规律是甲子历法.八卦历法.北斗历法,甲子历法发明于:中华先民在生存的过程中认识到温度是重要的条件,温度的形成来源于太阳光照提供热能空间和空间内的事物转换成冷热.中华先民在点位上观察所以认识到太阳光照的变动现象用太极图表示,白昼有太阳光照提供热,黑夜无太阳光照提供冷,人感觉热趋上冷趋下,用白昼在上的空白部分表示,用黑夜在下的实黑部分表示,太极图中心为观察点,看到的日出现象用小白曲面.大黑曲面.小白圆表示(待续)
接续)看到旳日入现象用小黑曲面.大白曲面和小黑圆表示,组成大圆表示白昼黒夜在一个点位空间内出现和白昼黑夜不断循环.空间和空间內存在的事物转换冷热:空间由空气和地面组成,中华先民把空间分成三个层面认识,第一层面为基础层面,空气为纯空气没有云汽,地面为水平面没有植物;第二层面为在基础面上的空气中云汽地面有植物共存;第三层为存在层面是在第一和第二层面组成的层面上,空气中有云汽和阻挡光照的物体,地面为高低起伏的状态,使空间内的事物存在.空间內存在的事物,中华先民根据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分成五类现象称为五行,这种认知方法称为类象,这与哲学术中的类象有本质的区别,哲学术中的类象是根据存在事物的行为共性划分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的作用是地球空间内存在事物的作用共性,以此分成五类现象,中华先民称为五行阴阳.

接续)五行阴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动态和静态用行表示,行有两种象意,行xing为动态,行hang为静态,以上简称为五行.事物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部现象用干表示,干的象意为框架,框架使现象从外直观到,內部现象用支表示,支的象意为支撑,內部现象支撑着外部现象并受外部现象限*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有干支现象用来表示事物的内外两部分现象.事物现象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用阳表示表现明显的现象,阳的象意为在太阳光照下的物象表现明显,用阴表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阴的象意为在阴影下的物象表现不明显,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的干支中有表现明显的和表现不明显的用阴阳表示,以上简称为阴阳.五行在存在空间內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称为五行的作用,五行的作用不是单独存在是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被服从的状态下和谐相处的,中华先民称为五行的生克制化.冷热是中华先民感觉到的,它由不同的程度形成,现代人称为温度用温度计衡量,中华先民用自身感觉衡量,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认知观.中华先民在存在空间內感觉到冷热有温热平凉寒不同的程度和温少温多热少热多平少平多凉少凉多寒少寒多的差别,人在空间内感觉到热和寒是两个极端,从寒到热的过程中感觉到温暖简称为温,从热到寒的过程中感觉到凉冷简称为凉,温热凉寒的转变过程中感觉到平抑的作用简称为平,从寒到热的过程中从温少到温多逐渐升温形成热,热从少到多发展到极端,然后转变平抑从平多到平少转变成凉,凉从少到多逐渐降温到寒少到寒多逐渐降到寒的极端,又从温少开始不断循环,寒温的转变人感觉变化小所以不用平表示,热凉的转变人感觉变化大用平表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7: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五行在存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存在空间内的空气冷热:木为植物的抽象文字,植物的生长使人看到升长的现象,植物的生长阻挡太阳光照使存在的点位光照稀少,在空间内转换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使人感觉为温,以上简称为木温升.植物的升长有的直立升长称为直动现象,有的弯曲升长称为曲动现象,分别用甲乙寅卯表示,甲的象意为直立树冠高大的树升长现象,为直动现象,升长高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大占据空间多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甲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乙的象意为弯曲弱小的树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升长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弱小点据空间小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乙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寅的象意为两棵直立的大树生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树冠下垂树干被隐藏在里面的现象,为直动现象,枝蘩叶茂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树干为主体被隐藏在里面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树木枝繁叶茂占据空间大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太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少,以上寅木的行为共性为直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少。卯的象意为受到外物作用的两棵树弯曲偏离弱小升长现象,为曲动现象,生长弱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受到外物的作用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弱小偏离升长使点位的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多,以上卯木的行为共性为曲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多。(待续)

续)火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的现象,使人看到炎上的现象,火增加了空间内的光照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以上简称为火热炎上.火有蹿动炎上的大火和鼓动炎上的小火的现象用丙丁巳午表示,丙的象意为物体燃烧的大火蔓延蹿动炎上的现象,为蹿动现象,燃烧的大火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燃烧的大火辐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丙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丁的象意为燃烧的火减弱了快要熄灭的现象,火弱为鼓动燃烧,弱少的火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火弱少转换的冷热影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丁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巳的象意为烧煮食物时限*制着用小火现象,小火燃烧为鼓动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燃烧为支现象,小火辐射热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少,以上巳火的行为共性为鼓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少.午的象意为窑中燃烧的大火现象,大火蹿动着燃烧为蹿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窑中火为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大火辐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空气冷热为热多,以上午火的行为共性为蹿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多.
土的象意为土地吸收太阳光照而不透光现象,土地有平原高山盆地丘陵沟坎,使人看到高低起伏的现象,土地能容能水份和吸收太阳光照,使土地有干湿现象,土地的高低起伏阻挡太阳光照形成有太阳光照和无太阳光照的空间,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有热凉的转变使人感觉土地有平抑温度的作用,土地的现象相对为静态,使人看到太阳光照围绕土地变动,象物围绕中轴转动一样,所以把土地在空间内的现象看做象中轴一样称为土中现象,以上简称为土平中.土地的高低起伏和干温现象用戊已丑辰未戍表示,戊的象意为挖土掘土的现象,代表人工和自然搬运堆积形成大的高起现象,为搬动现象,大的高起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高起大的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多,平抑空间内的空气冷热多为平多,以上戊土的行为共性为搬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多.己的象意为土地中的沟坎,为低伏现象,是流水风动形成或人工挖成的沟坎,为移动现象,低伏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低伏现象阻挡太阳光照少,平抑空间內的空气冷热为平少,以上已土的行为共性为移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平少.(待续)

续)丑的象意为土中的水渗出的现象.代表土地湿度大,湿度大的土地干湿转变不明显为表现不明显的现为阴现象,土地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一天当中下夜空气温度为寒,黎明时段土中的水最多吸收空气热量最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极,以上丑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极.
辰的象意为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来越大.土中的水随着光照变动开始蒸发变干土的现象.上午太阳光照射湿地开始变于,湿变干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是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午空气温度为温,转中午时段土地吸收太阳光照增强,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温极,以上的辰湿土的行为共性为湿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温极.
未的象意为太阳光照直射土地.使土地中的水大量蒸发变成干土现象.干土的干湿转变表现不明显为阴现象,干土的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中午空气温度为热,转下午干土的热向空间辐射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热极,以上的未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多.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热极.
戍的象意为水落到干土上逐渐渗入的现象.干土转变湿土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土中的水转变为内部现象为支现象,上夜无太阳光照空气温度为凉,土中的水又吸收空间的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极,以上的戍干土的行为共性为干少,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极.(待续)
续)金的象意为器具的物象,使人看坚韧硬脆的现象,各种器具的作用是接物和断物,接物断物在空间內的作用是増加或减少太阳光照转换冷热,当空间内的太阳光照太多使人感觉太热时,需要接物阻挡部分太阳光照,使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当空间內的太阳光照过少使人感觉太冷时,需要断物疏通增加太阳光照,使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从热到凉使人感觉降温的作用为下降现象,以上简称为金凉降.
金的坚韧硬脆和接物断物用庚辛申酉表示,庚的象意为用手制做架子的现象,代表坚硬的大型构件,用坚硬构件作主架使其坚固,接物现象为接动现象,大型构件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主架占的面秧小阻挡太阳光照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庚金的行为共性为坚硬.接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辛的象意为弯曲连接现象,代表软韧的小型构件,用软韧的小型构件连接主架增加阻挡太阳光照面积,为接动现象,小型构件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于现象,占的面积大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辛金的行为共性为软韧,接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申的象意为把物体切成两块的现象,代表物体容易断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容易断容易清除疏通物体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断物为内部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清除疏通容易使空间的物体清除的多,使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少,以上申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少.酉的象意为物体不容易通过的现象,代表物体难断不容易清除疏通,为断动现象,难断不容易清除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断物为内部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难断不容易清除使凊除空间內的物体少,阻挡太阳光照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凉多,以上酉金的行为共性为断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凉多.(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8: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水的象意为不同形态的水流动现象,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动为空间的下方简称为水运润下,水在空间内流动吸收太阳光照和空气的热量,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以上简称为水润下寒.水有江河湖泊坑井之水,用壬癸子亥表示,壬的象意为水汇流成江河的现象,江河之水为流动现象,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江河之水流动面窄.流动快吸收空间的热量少,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壬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癸的象意为水慢慢流聚到一起的现象.为润动现象,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外观现象为干现象,水润动持续时间长吸收空间的热量多,转换的泠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癸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干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子的象意为湖泊之水在范围大的的低洼处蓄水.多了又流出的现象.为流动现象,湖泊之水范围大为表现明显的现象为阳现象,湖泊之水是受限*制的流动现象为支现象,湖泊之水面积大吸收空间的热量多,转换的冷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多,以上子水的行为共性为流动.阳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多.亥的象意为水一层一层渗入后又渗出的现象.为坑井之水,为润动现象,坑井之水范围小为表现不明显的现象为阴现象,是受限*制的现象为支现象,坑井之水面积少吸收空间的热量少,较换的泠热影响空气冷热为寒少,以上亥水的行为共性为润动.阴支现象,作用共性为寒少.(待续)

地面温度产生的同时影响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形成地气温度,白昼的地气温度为温.平.热.凉.平.寒,白昼物象表现明显用阳表示,地气为内部现象用支表示,温度用六阳支表示,寅温.辰平.午热.申凉.戍平.子寒.黑夜的地气温度为热.温.平.凉.寒.平,黑夜物象表现不明显用阴表示,地气为内部现象用支表示,温度用六阴支表示,亥热.酉温.未平.巳凉.卯寒.丑平.此为空气温度影响物象所表现出的现象,为阴支逆排.
地气温度形成的同时影响空气温度(是空气接受太阳光照产生的)形成天气温度,白昼的天气温度为温.热.平.凉.寒,天气为外部现象用干表示,白昼为阳现象,以上用五阳干表示甲温.丙热.戊平.庚凉.壬寒.黑夜的天气温度为热.温.平.凉.寒,用五阴干表示,癸热.辛温.已平.丁凉.乙寒.(待续)
)天气温形成的同时又随着白昼黑夜的交替循环也不断变化,变化的过程用十天干太极图表示,太极图表示白昼黑夜交替循环,十天干表示天气温度的变化,甲阳木温少.乙阴木温多.丙阳火热多.丁阴火热少.戊阳土平多.已阴土平少.庚阳金凉少.辛阴金凉多.壬阳水寒少.癸阴水寒多.
地气温度形成的同时又随着白昼黑夜的交替循环也不断变化,变化的过程用十二地支太极图表示,太极图表示白昼黑夜交替循环,十二地支表示地气温度的变化,子阳水寒多.丑湿阴土寒极.寅阳木温少.卯阴木温多.辰湿阳土温极.已阴火热少.午阳火热多.未干阴土热极.申阳金凉少.酉阴金凉多.戍干阳土凉极.亥阴水寒少.(待续)

)白昼黑夜交替循环的过程中太阳光照变动现象称为时现象,地面固定地气温度也相对固定用十二地支记时现象,中夜地气温度为子水寒多为子时,下夜为地气温度为丑湿土寒极为丑时,太阳刚出地面前地气温度为寅木温少为寅时,太阳出地面升起发红阶段地气温度为卯木温多为卯时,太阳升起发白的阶段地气温度为辰湿土温极为辰时,太阳变白持续高温阶段地气温度为巳火热少为巳时,太阳升到天中至偏西阶段地气温度为午火热多为午时,太阳偏西至下落阶段地气温度为未干土热极为未时,太阳发红到落地阶段地气温度为申金凉少为申时,太阳入地后到天黑阶段地气温度酉金凉多为酉时,上夜阶段地气温度为戍干土凉极为戍时,上夜至中夜阶段地气温度为亥水寒少为亥时.地面是固定的,天气是流动的,天气温度与地气温度对流循环用六十花甲子表示,时的现象不断出现象,天气温度和地气温度在空间内不断积累循环用甲子时历表示.白昼黑夜一个周期的空间温度相对平衡形成一日的现象,十二时的天气温度和地气温度不断变化积累形成日的天气温度和地气温度,日复一日地不断循环在空间内积累形成的温度规律用六十花甲子表示,日复一日地不断循环用甲子日历表示.(待续)
接续)第一层面空间转换冷热产生基础空间温度:空间内太阳光照的变动过程称为时间现象,空间温度随着时间现象不断形成和变动.中华先民把太阳光照变动现象分成白昼黑夜等长和白昼黑夜不等长两个层面认识,基础层面的空间随着白昼黑夜等长的时间转换冷热,中华先民用河图五行和洛书五行表示,河图五行表示纯空气转换冷热的过程,空气为天,河图的本质为天图,图为圆形表示空气无行流动,五行表示转换冷热的程度木温火热土平金凉水寒,把天图分开看:用小白点的数按顺序组成一个圆形,表示白昼一个周期空气温度产生过程,用小黑点的数按顺序组成一个圆形表示黑夜一个周期空气温度产生过程,把它们叠加组成一个圆形表示白昼黑夜在同一空间内产生空气温度,点数五和十与周围的关系表示白昼黑夜等长,在中间表示温度的转变土平中.小白点和小黑点是太极图中的小白圆和小黑圆表示白昼和黑夜.纯水平地面转换冷热的过程用洛书五行表示,洛书的本质为地书,地为地面,书为方形表示地面有形固定,以上就是天圆地方的由来,把地书分开看:用小白点数按顺序组成的形状表示白昼一个周期随太阳光照射地面角度的变动产生白昼地面温度的过程和产生的状态,用小黑点数按顺序组成的形状表示黑夜一个周期没有太阳光照地面散热降温产生黑夜地面温度的过程和产生的状态,地书组成一个正方形表示白昼黑夜的同一个地面产生地面温度,用点数五在中间与其它数相加为十五表示正方形和温度的转变土平中.(待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6 08: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5# 好想国学
无论中医或西医均须遵循「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认知方法。遗传基因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望揭示出这里提出的疑问:"现代科学把自然和社会分离认知形成了社会发展严重影响自然现象的恶果,虽然到今现代人认识到了后果的严重,却找不到认知的方法,而我中华先民的认知虽然找到了认知方法,但受科技的限*制不能微观和宏观,使表达方式与现代科学表达方式很难接轨。"
       人类「遗传基因学科研究」的每一歩进展,都是为人类探寻「共识的新神圣性信仰」奠定的最最重要的精神与物质基础。今天某著名遗传基因学科实騐室的同仁们,原本立意于寻找「天才基因密码」;但他们与此同时却无意间完成着人类代代遗传的「集体无意识信息总和」探索工作。而后者的意义比前者更加重大!因为基因里蕴藏(儲存)着的「集体无意识信息总和」里,全息记录着代代人的「善与悪」之思之言之行的信息内容。一旦遗传基因学科的科研成果,令这"「善与悪」之思之言之行的信息内容"部分、大部,甚或完全获得"复制、放出"的技术手段。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可被予以证实!一个让人类自觉地遵循「真善美」进行所思所言所行的时代就会到来!
       因为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监督者」,不再仅仅是历史上的众多神灵、繁琐法律、严密制度、监督机制、惩罚手段,(注:这就是「他律」!)而是又加上了每个人自身与生俱来,併伴隨一生的「细胞遗传基因」!当人的「所思所言所行皆善」时,人的「生命质量」将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若有些许「悪思悪言悪行」时,则细胞遗传基因可䏻发生不利于「生命质量」的变异!这时不论是"好的发展"或"不利的变异"的任何细节,均可用生物遗传基因的科技(录、放)手段来证实!这种源于自身的「监督力量」,(注:这就是「自律」!)其「神圣性」与「权威性」如何,可想而知!它为人类探寻未来的「共识与信仰」,奠定了精神与物质(软、硬件)基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的能量转换决定着基因存在,这在八字和八卦中。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2-26 17:40:02 | 显示全部楼层
46# 好想国学

先生所言极是!这正是「天人合一」观的核心所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5: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人合一的核心知到了,如何合一的呢?是能量引力的作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8: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的现代认识:物质有三态:固液气;能量似乎也有三态:质能信,也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相态。 物质-能量-信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像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互相转化一样。
假定这个三态是存在的,似乎对三态的统称还叫“能量”是不恰当的。就象“物质有液态”的说法,类比过来说“能量有能量态”就令人费解。如果,能量这个词汇已经被我们用来指称是某种事物的一种相态的话,那这种事物显然不适合还叫“能量”。猛然想到:也许应该是“空间”更准确。 是“空间”有三态:物质-能量-信息,这样,更符合“无中生有”的流行看法。
再探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观点认为物质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观点目前基本已被大家接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证明了这个观点是正确的,至少物质是可以转化为能量的。这似乎只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是不同的事物,而且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核反应损失的物质变成了能量,证明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转念再想一想:为什么两种事物之间能相互转化呢?是不是因为其实这两种东西本来就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看上去的外观不同而已呢?比如,石墨和金刚石可以互相转化,因为它们其实都是碳元素,冰和水可以相互转化,因为它们都是水。
这样讨论下去又会引出另一个近似哲学的物理学问题:物质和能量谁更基本?是能量本包含在物质中
我们判断两种事物谁更基本的一个方法是看谁里面包含了谁。被包含的事物是包含事物的组成事物,应该更基本一些。
在物质存在的方式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既然物质是绝对运动的,我们永远找不到绝对静止的物质,那么,一定是运动本身,就是物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绝对的组成部分,物质可以没有任何其他属性,唯独不能没有运动属性。
运动是什么?运动就是能量。
当然,我们会容易陷入这个循环:只有物质的运动才是能量,所以没有单独的能量可以独*立存在的。 然而,比起有绝对静止的物质存在来说,能量能单独存在的事实符合风险似乎要小一些。
运动着的物质的内部的任何部分之间,可以保持绝对的“相对静止”吗?也就是说,物质内部的任何部分之间可以完全没有相对运动吗?如果不能没有,那么,物质内部的这些相对运动,难道不是这些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08: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好想国学 于 2013-3-25 09:01 编辑

而反过来,如果我们说,能量中包含了物质,却是一个明显不被认可的说法,所以,能量比物质更基本,似乎可以得到语义上的证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
对于存在能量不能单独存在的问题,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相关。
如果认为物质可分,那么分出来的不同部分的物质之间,必然存在相对运动,就必然有能量,这些能量,也就必然是这些较大的物质的内部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支持能量是物质的组成部分之一的观点。
如果认为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呢?也就是说物质要么分着分着,就没有了。要么,分着分着就分不动了,基本粒子就那么大,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把这些基本粒子再撞开了。现代物理学的说法,似乎是支持,“分着分着就没了”的说法的。
为什么物质分着分着就没了?到哪去了?
有一种解释是比较容易被理解的,也是说得通的,就是:物质本来就是空间本身揉合压缩的结果,分物质,其实就是展开空间,不断把压缩的空间打开,就像打开被揉成一团的纸团。打开到最后,就是一片平坦的极小的空间了。
这个理解,其实就是空间本身的分布不均匀产生了物质和能量的现象。而信息,则正好就是对不均匀的结构的描述。
所以,我曾经听到过类似这种说法:信息守恒,实际上就是空间的对称守恒。是空间的对称破缺产生了物质、能量乃至信息现象。一部分空间被揉挤为一团变密集,另一部分空间就被拉伸变稀薄,并由此产生了结构。
从信息到物质和能量,从物质能量的点相互作用到场相互作用,从质量场、引力场到能量场,从场到空间,我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最底层,也影响面最广博的信息讨论空间。
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位一体于空间的三相态,这就是一个统一的大视野、底平台。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0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49# 好想国学
《易经》的八卦类像中有乾卦天、坤卦地、巽卦风、坎卦水、离卦火、震卦雷、兑卦泽、艮卦山。这其间的物质形态的表述其实超越了我们现代认识的三态(固态、气态、液态),比如天、雷、火是什么态?在三态中没有它的位置。可见现代所谓科学认识和归纳事物范畴有很大的局限性。观测结果告诉我们,在宇宙空间70%物质是电离(离子态)物质,火也是离子态(称为等离子体)物质,而雷电却是是电磁态的物质。可见古人的在易经归类思维的全面性,近代的物理课本该是改写的时候了,不要再以所谓的物质三态性禁锢了人们的思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6 07: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国学 感觉先生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很多的问题所在,但在解开这些系统的密码和关联性的解释还不透彻,还望精进!{:soso_e183:}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9 14: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望朔回归 于 2019-4-29 17:49 编辑

好想国學是一位中学生,农民业余易經研究生,讲易道近50帖,论語之意,非常細緻,清晰明了。值得校仿遵敬,真可谓民间大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