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3 08:34 编辑
第三、变化的“历史”
如果我们看到的历史记录是真实的原始的记录,是千年不变的,“历史学”就不存在了。“历史”如果是指以前的真实事件,那么人们只能从原始的记录中去找寻当时的事件,因为各种因素,传世的历史记录或多或少地会背离真实的事件。“历史学”或称“史学”,这是一门尽量还原历史真*相的技术学科;也是为不真实的历史记录作出解释的学科,尽管这种解释也是或真实或虚假的,但是,只要是在解释历史,就可以被冠以“史学”。史学著作当首推《左传》,这是一部为解释《春秋》而写成的著作,但《春秋》只能是纯正的史料,而不能被称为史学著作。“史学”是一门技术学科,这门学科要有基本的工具,这就是历法;“史学”还是解释性学科,所以要有被解释的对象,这既是史料;“史学”又是被应用的学科,因此价值取向是必备的特征,这就要求“史学”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
因为已经不真实,所以才需要研究,而“史学”研究就是要尽量还原历史。所谓“尽量还原”就是要用渐进的方法去无限接近地逼近真实,这其实是数学的微分法。在这里,工具和数据是“史学”的生命。刘歆的工具是《三统历》,而他的数据是传说的史料;刘歆的不足在于史料的“不可征”,这也是孔子的老问题。但是,刘歆首创了工具加数据的史学方法,这比司马迁有进步。《左传》也用了工具加数据的方法,但是用《春秋》作为工具是被动的,同时《春秋》又是数据来源,这样使用材料使得因果关系不明确。《史记》也用了历法工具,但是司马迁本人对历法的掌握不精,只是数据的掌握比较可信。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史学观点,他认为,对于史料要“疑者存疑”,这种观点纠正了孟轲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因为历史是变化的,或说历史记录是被不断改变的,或自然或人为,所以才需要“史学”。 但是,“史学”也游离于事实和价值之间,因此也许还要“史学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学问都是要求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