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05|回复: 9

[講座] 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十八)秦伊人·古典国学结构·第七史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21 1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6 08:27 编辑

[講座] 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十八)秦伊人·古典国学结构·第七史学

【讲师简历】

网名秦伊人;居住地西安;自由职业;家传(医药);学业(理工);爱好(文史);专攻(历法)。

【讲座内容简介】

  古典国学基本包含“七学”(1名2老3易4儒5兵6医7史),窃以为这是古典国学的骨架,也是古典国学者入门之径。伊人借这里一席之地,只以讲座形式罗列本人学习所得,并不认为能对网友讲授学问。            
=========================
古典国学结构·第七史学
目录
第一、“史”字的历史
第二、“历”字的历史
第三、变化的“历史”
第四、关于《左传》的辩论
第五、史学的工具《三统历》
第六、史学的材料《春秋》日食
第七、《左传》的硬伤-“日南至”
第八、文化中的历史
第九、从历史角度看文化的周期性自毁

=================================
第一、“史”字的历史

“史”字,古以有之。

一、在甲骨文中有多处多种对“史”字的使用:


1“大事”

大事.jpg

2“王事”

王事.jpg
3“使”

使.jpg

4贞人“史”

史.jpg

可见,在甲骨文中,“事”、“使”、“史”,是相通的。

二、“史”字在金文中的使用:


在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有大量“史”族青铜器出土,计有史觚、史爵、史鼎等。
前掌大.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12: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1 12:40 编辑

三、“史”字在简帛中的使用:

简帛.jpg

在简帛中,“吏”与“史”相通。

裁剪_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0: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历”字的历史

“历”字的原意,从甲骨文来看,是“禾”成熟两次间隔的时间,用表示“秝”表示。

裁剪_2.jpg
裁剪.jpg 表示“禾”成熟两次度过的时间,双禾从止,是表示用脚走过的季节。
裁剪_3.jpg

裁剪_4.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1 2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3 08:34 编辑

第三、变化的“历史”

  如果我们看到的历史记录是真实的原始的记录,是千年不变的,“历史学”就不存在了。“历史”如果是指以前的真实事件,那么人们只能从原始的记录中去找寻当时的事件,因为各种因素,传世的历史记录或多或少地会背离真实的事件。“历史学”或称“史学”,这是一门尽量还原历史真*相的技术学科;也是为不真实的历史记录作出解释的学科,尽管这种解释也是或真实或虚假的,但是,只要是在解释历史,就可以被冠以“史学”。史学著作当首推《左传》,这是一部为解释《春秋》而写成的著作,但《春秋》只能是纯正的史料,而不能被称为史学著作。“史学”是一门技术学科,这门学科要有基本的工具,这就是历法;“史学”还是解释性学科,所以要有被解释的对象,这既是史料;“史学”又是被应用的学科,因此价值取向是必备的特征,这就要求“史学”有明确的观点和立场。

  因为已经不真实,所以才需要研究,而“史学”研究就是要尽量还原历史。所谓“尽量还原”就是要用渐进的方法去无限接近地逼近真实,这其实是数学的微分法。在这里,工具和数据是“史学”的生命。刘歆的工具是《三统历》,而他的数据是传说的史料;刘歆的不足在于史料的“不可征”,这也是孔子的老问题。但是,刘歆首创了工具加数据的史学方法,这比司马迁有进步。《左传》也用了工具加数据的方法,但是用《春秋》作为工具是被动的,同时《春秋》又是数据来源,这样使用材料使得因果关系不明确。《史记》也用了历法工具,但是司马迁本人对历法的掌握不精,只是数据的掌握比较可信。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史学观点,他认为,对于史料要“疑者存疑”,这种观点纠正了孟轲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观点。

  因为历史是变化的,或说历史记录是被不断改变的,或自然或人为,所以才需要“史学”。 但是,“史学”也游离于事实和价值之间,因此也许还要“史学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学问都是要求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1: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4 10:15 编辑

第四、关于《左传》的辩论

   史学,是春秋后期出现的,因西周设有史官,而使这个职业产生了大量的职业记录,如《春秋》,这是史学产生的基础。史学出现的标志是《左传》,如易学产生的标志是《繫辞》,一门学问产生必定是因为某一事业理论的出现,使得这一事业有了规范。《左传》是在《春秋》的基础上用“史学”的观点对《春秋》做了诠释,《左传》的史学观点是要体现所谓“春秋大义”,是要后世的“乱臣贼子”恐惧,这就是《左传》的史学的价值观。
  史学不但要体现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整理史料,《左传》对《春秋》的整理,体现了史学的初步成就。这样,历史事实和历史价值就都体现在《左传》中啦!
=============
  对于《左传》,自古就争论不断,在网上有秦戎人和秦伊人为《左传》辩论,今整理上网,若有争议,由秦伊人负责。秦戎人和秦伊人的辩论,是对《左传》的写作和流传相关问题的争论,各自观点不同,认识不同,结论不同;今天又拿来放在网上,只是要用这个辩论来摆明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并不说明谁的结论正确。

=======================
第四、关于《左传》的辩论.rar (71.5 KB, 下载次数: 0)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09: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3 22:02 编辑

第五、史学的工具《三统历》

  自从在网上看见七秩龄童公布的一组数据(附录1) ,顿时解开我对《三统历》的迷惑,我在这组数据的启发下,写成《推演三统》      http://www.gxfxwh.com/thread-17042-1-3.html , 后又复制成 《三统历》的原始竹简形式,命名为《九策九道三统术》 (附录2) 。
  《三统历》不是实用历法,而是一种“历术”,历术是制作历法的技术理论,这样的历术在战国至秦汉还有许多,如“九道术”、“四分术”等,而只有“三统术”有可查的完整文本流传于世。据信刘歆是掌握“三统术”的大家,他使用“三统术”上推远古年代,并根据传说将上古帝王的世系,于所谓《三统历》中,这样他就首次在“史学”的意义上,制成了上古帝王的年表,这个年表的名称为《世经》,但是《世经》在《汉书》中并不是以表格的形式出现的,我将其整理成表格(附录3),以方便理解和研究。
  历法和年表是史学家在研究中所追求的目标,这发源于司马迁,而完善于刘歆,差别在于司马迁对史前信息主张“疑者存疑”,而刘歆对上古信息积极用历法求证。从史学立场来说,要肯定司马迁;从史学发展来说,要鼓励刘歆。

附录1:七秩龄童 数据
======================
《三统历》孟统八十一章岁历谱
21——
60—40—20—60※⑴39—19—59—39※⑵18—58—38—18※⑶57—37—17—57※⑷
36—16—46—36※⑸15—55—35—15※⑹54—34—14—54※⑺33—13—53—33※⑻
12—52—32—12※⑼51—31—11—51※⑽30—10—50—30※⑾09—49—29—09※⑿
48—28—08—48※⒀57—07—47—27※⒁06—46—26—06※⒂45—25—05—45※⒃
24—04—44—24※⒄03—43—23—03※⒅42—22—02—42※⒆21—01—41—21※⒇
→入太初本元首章-01…
(前104年:太初元年)。

=======================
附录2:《九策九道三统术》(文件超过1M,上传需要压缩,解压缩后可看见图片。)
九策九道三统术.rar (827.03 KB, 下载次数: 1)
============
附录3: 《世经》纪年表(2012.12.30).rar (25.02 KB, 下载次数: 2)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4 10:21 编辑

第六、史学的材料《春秋》日食

春秋日食表 春秋日食表.rar (144.28 KB, 下载次数: 1)

或查看本坛 http://www.gxfxwh.com/thread-19334-1-1.html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09: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秦伊人 于 2014-4-25 10:32 编辑

第七、《左传》的硬伤--“日南至”


  在《左传》中两次记录“日南至”,所谓“日南至”就是冬至日。在冬至日,地球距离太阳最远,所以测影最长,“至”为极限,“冬”古字通“终”,也是终结和极限的意思。“冬”字在圭表测影中是表示影长的最终点,这一点也就是冬至日的影长点。但是古人不知地球是绕太阳转,更不知冬夏是因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所致,只知日影最长为冬至,日影最短为夏至。
  “日南至”在《春秋》中是没有的,只是在《左传》中出现,《春秋》中记录的日食已经被现代科学证实是原始记录,而《左传》中记录的“日南至”则是大有问题的。
  公元前655年,是鲁僖五年,《左传》中的第一个“日南至”系于这一年,其冬至日的干支为“辛亥 ”。这个辛亥日在《三统历》的系统中,不但是“冬至日”,还是“子正朔日”,问题就在这里啦!《左传·僖五年 》:“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这里的所谓“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与现代天文测算差距甚大,而与《三统历》完全符合。

  对于“日南至”的问题,若不用现代天文知识,并且不知古代的“三统术”,“日南至”问题就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好在“史学”就是为解释历史记录的矛盾而存在的,《左传》作为史学著作,为体现历史价值,用当时的知识解释“王正月”,今天的史学研究者也应当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去理解和解释《左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8: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文化中的历史

  历史首先是属于文化的,但历史又区别于一般文化,这一是由于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变形,再是由于理解者的文化差异。所以,要从遗留的文化中发掘出真实的历史,就要有属于历史学的规范。有了历史学规范,才能认识文化和历史的差异,而这种被规范的客体,就是史料。

  史料应具备四个要素:1、时间;2、地点;3、人物;4、事件。对文史材料来说,这“四要素”若不齐全,一般只能看成是文化记录,只有具备完整“四要素”的文史材料,才可以看成是“史料”。但是,最后鉴定史料的真伪,还要看“四要素”是否真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从历史角度看文化的周期性自毁

1、三星堆遗址

  从三星堆遗址的发掘成果来看,当时的三星堆人是有意识地毁灭了自己的文化,从高度发达的城堡中出走,分散到各地。族群分*裂的同时,自我否定了自己的文化。(是对经济或政治危机的应对,也是信仰的危机。)

2、焚书

  秦始皇焚书,是对先秦诸子文化的否定,这是对政治危机的放映。

3、灭佛

  历史上有多次“灭佛”事件,这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

4、反孔

  “五四”时期的著名口号是“打倒孔家店”,之后的数十年来也有多次的反孔和尊孔的运动。(是信仰的危机)

5、“文化大革命”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文化颠覆过程,其中有政治的、经济的和信仰的危机因素,是旷古以来的大危机的体现,其表现在十年,其由来在百年前,其结果还未显现。

===============

  自毁文化是在自我否定,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文化都是在否定旧文化的基础上才诞生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