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浅龙勿用

[易学研究] 重讀馬王堆帛書《繫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7: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节  萨燧神系

      侗族崇拜的萨玛敬燧是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人文祖母神。她从祖灵上升为神灵后,成了万能的神衹。萨燧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繁衍人类,管理世界。侗族创世古歌《嘎茫莽道时嘉》说,“萨天巴智慧最高,萨天巴神力最强,她是千母中之母,她是千王上之王”,她是生育千万个姑妈的祖婆。
       萨燧“两眼放光,威力无比,聪明盖世”。她是一只金斑蜘蛛,在动荡的宇宙中吐丝把天地拴牢;她是一个苍鹰,在群魔无主的浑沌间,用四个蛋叫萨狁孵化人类来管理世界(《祭萨词》)。在侗人的心目中,蜘蛛是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侗族儿童胸前戴的灵魂包里就有一个小蜘蛛。斑灿耀眼的侗锦,多以“萨玛敬燧”崇拜为图案,如太阳光环图案,金斑蜘蛛图案,踩蜘蛛舞图案等等。有幅侗锦描绘了萨玛敬燧的神像:中天是一轮神像化的太阳,天地四角各有一只金斑蜘蛛,太阳的光环形如蜘蛛网状。侗寨的芦笙坪、火塘及鼓楼上的天盖等都打造成太阳加蜘蛛网的形状。
      自从萨燧从祖灵上升为神灵后,萨,成了神的代名词。萨玛敬燧成了一个伟大的“母神”,她又生下了许多子神,形成了萨玛敬燧神系。有造石锹、石斧、石刀让人刀耕火种的神;有发明水稻种植的神;有造渔网渔船让人漂洋过海、打鱼谋生的神;有造梭标、骨箭让人射禽猎兽的神;有造针线让人织布缝衣的神;有造铜刀铜斧铜锯让人砍树建房的神;有造刀枪宝剑让人战胜恶魔的神;还有驯养家禽家畜、保存谷种的神。所有这些,与雒越民族开创农耕文明的史实是一致的。列宁说:“神是完善的人性形象”(列宁《哲学笔记》)。这些神也和萨燧神一样,不是不着边际的、虚无的神,而是在历史上为人类作过貢献的人,是人类历史上的创造发明者,侗族都把他们纳入萨神之中,形成了萨燧神系。通过这些神的形象,我们发现侗族的神是以侗人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来塑造的。这些神不但以非凡的创造能力为人类造福,而且个个都有高尚的品德。萨玛敬燧把有创造发明的人、精神境界很高的人上升为上界的神灵,让天下之人敬而仰之。“王素是个诚实的后生,他把大众看作抚育自己的爹娘。王素是个谦和贤良的族长,心肠象朝露一样光明坦荡。”(杨保愿《嘎茫莽道时嘉》129页)他带领仡伶人战胜恶魔为民除害,以自己的笃行治理众事,使“坏人心变好,歹人变忠良,没有偷盗,没有争端,大家箍成一条心,安居乐业”。因此,他死后,萨玛敬燧把他埋在月亮上,天下的人都看见,他的光辉品德照人间。“萨央”也是一个道德非常高尚的神。大旱之年“家家鼎锅刮烂底,豆种谷种全吃光”。“萨央”也饿得非常难受,瘦得皮包骨,但她绝不动用自己保存的一粒谷种豆种,最后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给人类留下了谷种豆种。侗家推崇她为“谷神”。萨玛敬燧也把她的灵魂召上了天堂。这是“舍生取义”的典范,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可见,成神者能升天,萨燧本来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人工取火的创造发明者,她的后世侗族将其从祖灵上升到神灵后升天,成了万能的至高无上的萨天巴。
侗族把宇宙分上、中、下三界,马王堆出土的非衣帛画的构图就分为天上、人间、冥府上、中、下三界,上界为天堂,众神所居;中界是人和动植物所在;下界是阴间。人类夹在中间,受着神灵福佑和鬼魂作祟的影响。在三界中,天公地母是主宰人间祸福的、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神灵,因此人们有难解之事便求天拜地,祈求天地为民作主。可见,把萨玛敬燧演化为至高无上的神灵出于对天公地母崇拜的意识。
      雒越民族把历史上为民族、为人类立功立德立言的“圣人”演化为“神化了的人”,又把神还原为“人化了的神”,从而形成了以萨玛敬燧为核心的神系,也形成了独特的、博大精深的“萨燧文化”。在侗家的心目中,神系中的每一个神都是历史上曾经是活生生的典范人物,只要提到他(她)的名字,就像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把他(她)们当作活的榜样来崇拜,把他们的事迹编入侗歌,通过各种祭祀活动、节会活动来颂扬他们。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节会活动是“萨燧”崇拜的产物,是“萨燧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萨玛敬燧开天辟地,繁衍人类,创造万物。天地、万物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各有其神。山有山神(萨高岑),河有河神(萨高那),地有地神(萨堆),还有雷神(萨岜),雨神(萨并),寨头神(萨高些),桥头神(萨高桥),灶神(萨贝),牛神(萨托),鱼神(萨罢),床头神(萨高祥、生育神)等等。这些神是“萨玛敬燧”神性的扩展,是萨燧保护自然、保护人类,惩恶扬善的神。各类神灵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每年都要祭祀这些神灵,侗语叫“斗萨”,上山打猎,首先要祭祀山神;下水打鱼,首先祭祀河神;开春节要祭祀土地神;修桥要祭祀桥头神;牛王节祭祀牛神;进新屋要祭祀灶神;稻田养鱼要祭祀鱼神,万事万福都祈求“萨”的护佑。谁要是自私作恶、破坏山林、污染河水、毒杀鱼类鸟类,就会受到山神河神的惩罚。谁要是破坏寨子里的设施、风水,就会得到萨高些的报应。作恶者只有加倍行善,诸如架桥修路、立碑栽树等,才能得到“萨玛敬燧”的宽恕。
      萨燧无时不在,无所不能。侗族所有集体活动都要请示萨燧,建鼓楼、花桥、岩板路、寨门等公共设置,都要用鸡卜的方法请示萨燧定方向、选吉地,看吉日;侗寨集体外出“为吔”(做客),如芦笙客、侗戏客、行年客等等,都要到萨燧坛前吹笙请神,请萨燧领头,将军保驾,用一属鸡的女人化妆成萨燧、两个男人化妆成左将军右将军,在祭师或地理先生的引领下,走在前面,到客地村寨后,祭师要带领众人踩伏羲八卦;斗牛、赛芦笙等赛事,都要到萨燧坛前喝一杯萨燧茶,振奋精神,每人摘下一片黄杨木叶做护身符,请萨护佑。若经过别村萨坛处,也要吹奏芦笙报告萨燧,祈求保佑;以往侗款组织的武装防御之军事行动,都要到萨燧坛前宣誓,请萨燧领兵打胜仗。
      护身符蓍草。蓍草,史籍记载神乎其神,实际是俗称巴芒草。这棵无风也颤动的蓍草,是古代占卦的工具,也是原始女性的发簮。后来成了侗民避邪纳吉的护身符。集体外出做客每人头上要插一根蓍草,芦笙上也要插一根蓍草;日常外出则要别一根蓍草在身上,小儿大人都一样。据说佩戴蓍草能增善缘而生生不息,灭恶缘而无灾祸,息疾病而添人寿,福寿绵长,安和乐利,百事皆宜,吉祥如意。
      萨燧神伞。萨坛上栽有一棵黄杨木,象征萨燧的万年伞。这把伞不同寻常,它的形状和功能源于原始干兰建筑。侗族先民最初创造的干兰建筑茅房就象一把半开的伞,中间立一根主柱,围绕中柱立若干子柱,用横梁把子柱与中柱搭起来,再横向捆绑若干木条,盖上茅草,这就是考古出土的伞状原始干兰建筑。这种建筑的创造发明是人类从游漓的渔猎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的转折点,是原始母系家庭形成的物质条件。干兰建筑的创造发明,人类有了挡风避雨的场所,有了防止野兽伤害和鬼魔作崇的庇护所,也有了人类自身生产的温床。因之,姑娘出嫁要打伞,象征姑娘受萨燧的保护;老病辞世儿子去外婆家报丧要打这把伞,象征萨燧伞伴随妈妈从花季少女到老态龙钟,风风雨雨、辛辛苦苦走过了一生;母亲入棺要打这把伞掩护,不让野鬼看见,纠缠,让逝者安息 生者释然;安葬七天后,当儿子及叔伯兄弟带母亲灵魂到外婆家辞行也要打这把伞,辞行仪式完了,要用这把伞引领母亲灵魂回家。可见,萨燧伞是一把避邪纳吉的神伞,是一把荫庇子孙万代的保护伞。侗家所有集体活动,如为吔、斗牛、出征等都有一个巫师带一把萨燧伞和一个水葫芦走在前面(里面是两江汇合处的旋涡水)。若遇有不顺,巫师便撒旋涡神水起咒,打伞避邪,举伞助威,以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萨燧精神力量。萨燧崇拜的背后凝聚了侗族求禄、避害、多子的功利追求;在侗款组织中,离不开萨燧威力,制订款规款约、选举款首款头以及重大协议都要杀牛飲血酒向萨燧发誓,履行款约,誓死不违。萨燧文化是侗民族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维护着民族团结;这种精神力量鼓舞着侗族人民向自然界作斗争的勇气;这种精神力量约束侗民族的道德行为;这种精神力量激发着侗民族从事公益事业的自觉性积极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鼓楼、花桥、凉亭、寨门、石板路、水圳、水坝、梯田等公益建设无不闪耀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光辉。
      燧石取火是人类的第一个伟大创造,雒越民族继承始祖母的创造精神,相继发明了水稻种植、干兰建筑、伏羲八卦、水书文字等,这些创造发明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没有文字的侗族先民把那些具有象征创造发明意义的圣物都埋进萨燧坛里,使萨燧坛成为记载侗族历史功绩的博物馆。
      萨玛敬燧原生文化是三皇文化,萨燧的创世神话,萨燧神系的所有萨神及其功能,是萨燧的再生文化;人们对各路萨神的祭祀,萨与巫术在生老病死日常事务中的活动,形成巫术与萨燧崇拜融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文化也是再生文化,而不是萨燧的原生文化,是萨玛敬燧由祖灵上升为神灵后的产物,也就是萨玛敬燧崇拜的产物。分清原生和再生是我们研究萨玛敬燧的关键,分清了,我们的研究就理清了萨燧文化的发展脉络,把原生和再生混淆起来,我们的研究就模糊了,远古的记忆淡忘了,近古的记忆占了上风,人文消失了,神灵显耀了,本末倒置,我们有些侗族地区在安萨祭萨中被近古的一些文化事项所掩盖、所替代,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十三节  芦笙歌舞是萨玛的呼唤

      大规模的祭萨活动,一般都有笙歌巴舞表演。芦笙是侗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发明的,史籍上有“女娲制笙簧,伏羲创巴舞”之说,侗家人把原狩猎征战之舞、巫术舞、农耕舞与芦笙曲给合起来,创造了既粗犷而又妍丽多彩的芦笙舞。芦笙是女娲发明的,女娲是雒越民族的伟大母亲,所以,侗族苗族把芦笙誉为“母亲的声音”,听到芦笙响,就如同听到母亲的召唤,感到格外亲切,格外振奋。因此,立坛必须吹芦笙,象征萨燧、女娲先母的召唤。上万年来,侗族苗族几经风云变幻,艰难险阻,悲欢离合,芦笙始终相伴。当民族处于危机之时,他们吹着悲愤的“龙打滚”芦笙曲,倾诉心中的忧愁和愤慨;当民族起关(关,侗族自治的联盟组织和条款)宣誓抗敌之时,他们在萨燧坛前吹着雄劲浑厚、气势磅礴的“过山追虎”芦笙曲,鼓午斗志。在战场上,芦笙陣阵,排山倒海,奋勇杀敌!当战争胜利,民族兴旺发达之时,他们吹着 “鲤鱼上滩”、“雁鹅飞天”、“白鹤亮翅”、“雄鸡斗架”等欢快、悠扬的芦笙曲。母亲的芦笙,母亲的声音,他们吹出来的芦笙曲是民族的心声。
      历史文献中多有“女娲制笙簧”的记载。《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帝皇世纪》也说:“女娲氏,风姓,承包羲制度,始作笙簧。”女娲芦笙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发展成为雒越民族独特的芦笙文化。侗家苗家吹芦笙跳舞在史籍上有不少记载。早在二千前的音乐论著中,就有“南夷之乐持羽舞,匏斗乐器叫芦笙”的记载。明代以后,芦笙盛行,明邝露所著《赤雅》一书中说:“峒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明代高僧侯大错在靖州飞山寨上观看苗侗跳芦笙舞时,咏诗曰:“葳蘸很压当胸前,细褶裙花幅幅妍,家住玉峰最深处,歌声绰约貌仙姑。”
      现代,戴歌戴舞是喜庆的热烈场面,而古代却是战场上的热烈场面。古巴渝雒越人作战是“前歌后舞”,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战场上“前歌后舞”的壮烈场面:“千人唱,万人合,山林为之震动,山谷为之荡波。”“奔腾似猛虎,呼啸胜雷鸣”(《世物纪原》)《尚书》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雒越巴人用“前歌后舞”帮助武王伐纣,殷人望而生畏,溃不成军。《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巴人“前歌后舞”伐纣得胜,之后帝王竞相袭用,西汉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巴人又用“前歌后舞”帮助刘邦“还定三秦”夺回关中军事要地。
      大型祭萨活动一般都有军事表演,与巴歌越舞如出一辙,其“战场”气势比巴人的“前歌后舞”更恢宏:武士们手挚戈矛,布排山倒海之阵,齐声喊呐,奔向沙场,其后是成百上千的芦笙队列,其声地动山摇!敌阵魂飞魄散,纷纷溃落。凯旋归来,全民欢跳芦笙舞,也可谓是“前歌后舞”了。立坛祭萨盛典表演这种“前歌后舞”,是为了彰显侗人在萨燧庇护下英勇杀敌、保卫萨坛保卫侗寨的英雄气慨。


(待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节 侗族萨坛文化让人不可思议

      萨燧崇拜现象,有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侗族萨燧坛集三皇文化为一体? 侗族是个什么样的民族?
      历史上的“三皇”是神化了的人物,他们的创造发明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既是人名也是部落名。燧人氏是神农后稷的前辈,神农后稷是华胥氏的同代人。伏羲女娲是华胥氏的后世,《十八史略》中记载:“太皋伏羲氏,风姓,取代燧人氏为王。”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处于女性当权的母系社会,所以尊燧人氏为始祖,尊名“萨姆”。由此可见,燧人氏、华胥氏、神农后稷氏、伏羲女娲氏、蚩尤氏、少昊氏流源是清淅的。即使他们之间不是祖宗三代的关系,但他们的创造发明是承前启后的关系。他们都是有伟大创造的人物,都是对人类作过重大的贡献人物,他们都是侗族的先祖,侗族作为他们的后世,是会永远铭记的,这就不难看出侗族萨燧坛集燧人氏、神农后稷氏、伏羲女娲氏等三皇为一体的缘故了。
      那么,侗族为何对古代史,尤其是燧人氏的流源及其创造发明如此清楚呢?从第一章《侗族的源流》可以清晰地看到,侗族先祖雒越人从南亚北部湾一直到东部沿海,中部江汉中原,西部云贵川,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三皇文化就发生在这大半个中国。百越族群是古代南方民族的主体,燧石取火文化,易经八卦文化,稻作羹鱼文化,哲学巫傩文化这些划时代的创造发明,就发生在这个群之中,里程碑就竖在他们的心中。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制陶业、纺织业、航运业、干兰建筑业、村镇建设等处于领先地位。生气勃勃的江汉民族在长江中游崛起以后,开始向北扩展生存空间。早在距今6000年前后,江汉地区的民族迅速发展,打开了北上 中原的道路。 河南 南阳地区是南方和稻作民族北上中原的重要通道,蚩尤、帝榆罔等南方神农集团率先北上开发中原。炎帝(神农)、黄帝、蚩尤为代表的南蛮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为争夺势力范围、生活资源而“逐鹿中原”。黄帝擒杀蚩尤后,东夷集团的九黎族和南蛮族“叛入南海”——回迁到稻作发祥之地的云梦、彭蠡之间,形成三苗国,对华夏集团构成新的威胁,所以多次被尧、 舜、 禹挞伐。越国被楚国灭后,又被迫迁徙到南方山区。所有这些历史变迁成了刻在东南方族群心中的族类记忆,他们用史诗般的古歌口传身授之外,还用祭祀的方式记载下来,用传承古习古风的形式记载下来,用讲款的形式记载下来,用节俗的形式记载下来,所以世代不忘。侗族节日很多,有“百节侗乡”之说,每个节日都是一种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符号;每一堂祭祀都是历史的折射;每一个风俗习惯都是历史的再现。有文字以后,文人们根据民族记忆民间传说,把古代的历史追记下来,虽然文人的立场不同、语言不同,但在追记历史事件时,文人们也不得不保留一些古代的语言,凡是用侗台语记载的人是侗族的先祖,凡是用侗台语记载的事是侗族先民所为,凡是用侗台语记载的创造发明是侗族先民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燧人氏及其后世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名字都是侗台语的记音的缘故了。
      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已深入人心,其影响力已持续了八、九千年,对他们的崇祀是侗族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一个普普通通的“萨燧坛”,能够把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融为一体,把她们的人工取火、水稻种植、干兰建筑、纺纱织布、五行八卦等这些标志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伟大创造的象征圣物有条不紊地埋在地下,这是任何帝皇的陵墓都没有的;一个祭萨节、祭鼓节,能够用艺术形式演绎侗族人民从“茹毛饮血”到“取火熟食”;从“牛打架”到“粳糯种植”;从“衣其羽皮”到“干兰细布”;从“架木为巢”到“干兰建筑”;从“以石为器”到“冶金作刃”;从“原始人群”到“婚姻家庭”;从“河图洛书”到“伏羲八卦”;从“太阳崇拜”到“祭日”;从“黄帝擒杀蚩尤”到“侗家杀牛祭鼓”等等……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任何民族的节俗文化难以比拟的;祭萨节的祭品也非常绝妙:一碗两江汇合漩涡水;一个九层蚂蚁窝;一棵又高又大无风也颤动的蓍草;一根横过大路的野葡萄藤;一撮长在朽木空洞里的浮萍。这些祭品的文化内涵是凡人难以想象的。萨燧文化用语言、节俗、具象,全面地、深刻地、清晰地、真实地、完美地、绝妙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史,让人不可思议。
      要解开这个谜,只有从侗族的特殊性来揭破。从侗族的流源来看,这个民族有几个特别的地方:
     ⒈侗族从头到尾都是雒越人。雒越是两万年前生活在南亚的侗族先民的自称,一直以来没有改变。开始把图腾母鸟作为族称,叫“雒越”,几千年后,又把发明粳糯种植与鸟图腾统一起来,叫“雒粳”。雒,由鸟的名称转化为植物名称“糯”,粳,转化为族称“更”,雒粳也就是糯粳,种糯的民族。可见,侗族族称本身是一种文化。
      ⒉侗族先祖雒越人从南亚进入中国腹地有两条路线,一是沿珠江北上直至渤海──北美。东部沿海地区都是他们的子民,在山东一带形成东夷九黎部落集团,建立百鸟王国;一是从沅江资江北上直至黄河中部的雒河一带,沿路也都是他们的子民,资江河畔的大熊山产生了苗侗首领蚩尤天皇;到雒河一带河雒耶劳创河图洛书,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画成八卦和九畴;而分布在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之间的雒越人则发明了水稻种植,澧阳平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后稷就葬在澧阳。这里有燧人村,有城头山祭祀坛,有高庙祭坛,侗族的萨燧坛构筑源干这两个大祭坛。
      ⒊越楚战争、秦越战争后,生活在洞庭湖、鄱阳湖及长江中下游之间的雒越人迁徙到今侗族分布的湘桂黔边区,通过峒款组织自治,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他们没有数典忘祖,仍然保持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原来的图腾崇拜,原来的始祖崇拜,原来的人文崇拜,原来的宗教信仰、祭祀典章。
      4、侗族历史是用族类记忆传承下来的,传承的渠道、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侗款组织每年要款民上款坪听讲款,讲本民族的来龙去脉,族称变化史、迁徙史、生存技术史、建筑史、纺织史、讲万事万物的根源、讲款规款约等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传承者不敢改变史实,若有改变就会受到傍人的指责、纠正,所以其历史轨迹不会有多大的攺变。此外还有侗歌传承、故事传承、建筑传承、节会传承、飲食、服饰传承。尤其是萨燧的故事、歌谣(萨燧之歌),从小就不断的讲述,不断的唱。萨燧有个神系,多用童话、寓言讲述的,感染力很强,传播很广。
      5、史诗传承。 侗族民间有许多巫师,他们家里都设“萨坛”,萨坛堂屋里香火缭绕,墙壁上挂有萨玛敬燧、伏羲、女娲(叫傩公傩母)、神农后稷、战神蚩尤等画像或木雕像。做法事时穿上法衣、戴上法帽(神像假面具,有几十个上百个)。神坛上摆放一个锁着的黑箱子,里面有侗族远祖歌《 嘎茫莽道时嘉》、《萨燧歌》、《符咒》等手抄本。这些手抄本除巫师外,任何人都不能打开,只有村里或别的村寨请巫师做傩事(还愿)时,巫师才启封开唱符咒、史诗、萨燧歌。大祭唱全本,要唱30天,中祭10天,小祭3天。大祭从萨燧发明燧石取火唱到姜夫、马王帮萨燧开天辟地,松恩、松桑出世,洪水滔天姜郎姜妹重新发展人类;及后来经历黄河中下游、渤海湾、黄海、东海、走长江回洞庭湖、鄱阳湖的艰难迁徙过程,在洞庭、鄱阳湖创水稻、巫傩,最后唱到被迫离开两湖在民族英雄族长王素、万亮、甫常、金嘉、公斋、公曼、公坦等带领下,经历战争、天灾、疾病等种种灾难,最后来到湘、黔、桂三省坡周边定居的全过程。                                                                                         
       6、雒越人是稻作民族,整个长江中下游是他们耕作的地域,居住相对中,产业比较单一,发展迅速,社会比较稳定。
      7、侗族自始至终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侗台语,这是族类记忆的根本,若是侗语消失了,旅类记忆也会随之消失。虽然族类记忆可以成为国家记忆、侗语记忆变为文字记忆,但究竟是两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难免变异、变味。现在的拼音侗文没有几个人知晓,难以推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萨燧文化的谜底呢?

            第十五节  侗族萨坛源于高庙和城头山祭坛

      城头山古城遗址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掘的时代最早的城市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稻田所在地。其城市建筑、稻作文化,宗教祭祀堪为我国新石器时期的翘楚。
      侗族先民雒越人是古代澧阳平原的主人,燧人国的居民(古城疑为燧人国),他们在这里发明了水稻种植、巫傩文化、干兰建筑,现在发掘的几百个地下遗址,出土的大批文物都有侗族先民雒越人的遗存。城头山古城遗址的祭坛就很可能是侗族萨燧坛的前身,两者有6500年的时空,仍有许多共同之点:一是萨燧坛与城头山祭坛都是用纯净黄土筑造的;二是萨燧坛与城头山祭坛都是圆型或楕圆型的;三是城头山祭坛和萨燧坛都是中间高四边低;四是萨燧坛里埋藏的是白砾石,城头山祭坛里埋藏的也是砾石。五是侗语称石为萨,萨就是祖婆,侗族以燧人氏为始祖,城头山祭坛里埋藏的是石头,也就是萨的象征;六是城头山祭坛面积有200个平方,侗族萨燧坛周围9米之内不许建造,加上萨堂、萨平也有200个平方;七是燎祭,城头山祭坛周围的49个祭坑遣存物说明,古城人用的是燎祭,侗族也用燎祭,焚烧燔柴;八是侗族建萨坛还建萨堂,城头山土祭坛也建萨堂(即祖庙),侗族萨堂用木料做祭台,城头山祭堂用红烧土做祭台,两者都是木构建筑。两个祭坛(堂)相隔6500多年还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不能不说具有传承关系。
       房屋、墓葬、祭祀、陶窑、田地、灰坑构成古人生活场面的全景图,是人类聚落的现象。祭祀坑与祭祀坛是两个不同文化具象的祭祀建筑。祭祀坛是古人埋藏文物的地下文物场舘,祭祀坑则是古人进行祭祀活动的礼仪坑。如三星堆遗址就属于埋藏对象文物的地下场所,城头山黄土堆也是属于埋藏祭祀对象文物的地下场所。周边的灰坑属于祭祀活动的礼仪坑。侗族的萨燧坛也是属于埋藏祭祀对象文物的地下场所,萨燧堂则属于庙堂之类的祭祀礼仪建筑(场所)。
      1998年冬,考古家们对6500前的城头山祭祀坛(黄土台)进行了全面揭露,发现其略呈椭圆形,面积约200平方米, 祭坛是远古以来人们进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形式最初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土台,中间高四边低。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教授曹卫平在《城头山 古城遗址的 原 始宗教初探》一文中说到,“城头山祭祀活动集规模大、水平高 、形 制 复杂、祭天与 祭祖相结合以 及持续 时间久远于一身 , 形 成了 独特的 新石 器时期原始宗教祭祀模式。 其对后 世的 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产 生了 深远影响 。”(《武 陵 学 刊》2013 年 1 月第 38 卷第 1 期)o
       城头山祭坛有底层中层上层,从出土的文物来看,连续使用了数百年。祭坛是用红烧土垒成的圆形墙体宽 30 厘米,墙高 30 厘米,是一个极为规整的浅平圆坑,直径近 1 米,深仅0.25 米,边直底平,最令人费解的是正中置一长径近30 厘米的椭圆卵石。这样的圆坑还有4个,每坑都置放有一个楕圆型的卵石,但这4个坑小得多。编号为M774 的墓葬处于祭台最高部位, 墓坑为正方形竖穴,长宽均为 120 厘米,深 40 厘米。 墓坑中间有隔梁将其分为两半, 北半部葬尸骨, 仰身屈肢, 头向东南。左侧下肢骨上有 1 颗鹿牙, 尸骨下有板灰, 疑是葬具腐朽后留下的痕迹。 墓坑南半部随葬 1 件牛下颌骨。 此墓墓坑最大,且有随葬品和葬具,地位应比其他没有随葬品的墓葬显赫(墓坑四角之外各有一座没有随葬品的屈肢葬墓,疑是陪葬墓), 据笔者分析,这是神农后稷的墓葬。《山海经。海内经十八》载:“西南青水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编号为M774 的墓葬的主人是神农后稷,有两件随葬品作证:一是左侧下肢骨上有一颗麂牙,麂与鹿难分,象耕鸟耘时代,西洞庭湖麂子很多,是象耕之一族,它们成群结队地生活在沼泽地里,把泥踩烂,以利水稻生长,这是神农发明水稻种植值得记忆的动物;二是墓坑南半部随葬一件牛下颌骨。牛是象耕鸟耘时代与水稻种植极为密切的主要动物,西洞庭湖的野牛也很多,发明水稻种植的侗族先民雒越人说,水稻种植是因牛打架发明的(另有专论)。斗牛是侗族的习俗,斗牛之前要举行祭祀仪式,主祭师用一把泥土拍在牛背上再拿一把白米撒在泥巴上,以祭祀牛打架发明水稻种植。萨燧坛里也置一它泥土上面撒一把白米,象征侗族先民发明水稻种植。牛头成了稻作文化的标志物,“人面牛首头上长角”成了神农的形象。因此用一件牛下颌骨随葬,就标明了神农后稷的身份。祭坛建在古稻田边上,也是神农后稷教人耕田的佐证。在象耕鸟耘时代,西洞庭湖牛、麂是耕者,鸟(鵋其雁)是耘者。由牛麂的炼土到耒耜的挖土耙土,由沼泽地里栽培水稻到开垦水田种稻,由人工挖田到驯牛耕田,一步步走来,农耕文化不断进步。城头山古人用麂、牛首之骨随葬主人,把祭坛建在稻田边上,不但标明了神农后稷的身份,也反映了古代澧阳平原的水稻民族对神农后稷发明水稻种植的崇敬之心。
      在祭坛东北、东南、南部边缘之外发现了49个祭祀坑,这些祭坑的深度多在 1 米以上, 边直底平。 平面大多为长方形,也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几种。 祭坑中的堆积和出土物 一般是草木灰、红烧土, 或一层红烧土夹一层草木灰。 不少坑内出土较完整的陶器。在东北边沿外一个坑内,上层倒扣着十件陶器,其下则是深近1米的草木灰,内有大量经过烧灼的炭化大米。其次是坑底或台阶上有大块兽骨,所有这些显然是远古人类祭祀活动的遗迹。古代人祭天祭地都要烧柴草,《礼记·祭法》所说,是“燔柴于泰坛”。实际上,除天帝、日神之外,祭祀天上其他神灵也用此法,《周礼·春官》中有“以实柴祀日月星晨”之说。“实柴”是指将祭品三牲等加于柴上焚烧。在古人看来,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燔祭时烟气升腾,直达高空,容易被天神接受。古人不仅祭天祭地要烧柴草,祭祖宗也要烧实柴,祭品火化成烟后,神祗才能收受,现在则用燃烧香柱、钱纸来代替。
      祭有祭坛,祭有祭日,每年的祭祀时辰是有常规的。每年燔柴一次,离开时又用黄土覆盖余火(防止火势漫延,为了防止山林火灾,侗族清明上坟扫墓也挖祭坑焚烧祭品),年年如此,就形成了一层红烧土夹一层草木灰的状况。一个坑填满了,又挖一个坑,这是祭坑大大多于房基、多于墓葬的缘故;城头山祭坛边上的古稻田里发掘现大量稻壳硅质体,这些稻壳硅石体 有可能是古城内外的人来祭祀神农后稷时带来的。焚烧稻壳白米成了祭祀神农后稷发明水稻种植的一种特有“燔柴”方式;陶器尤其是印纹白陶,如八角星白陶盘,是古代祭神的圣器,祭坑里往往发现陶器由此而来。祭祀完后留下来的陶器(尤其是盛器)必须倒扣,直至现在仍然如此,据说这是对神灵的敬重。白米(精米)、三牲是古人的祭品,因此祭坑里多有发现。
      城头山古城遗址在发掘中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 (距今 5300 年)有房屋遗址,遗址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室内宽 7.7 米,进深 8.2 米,面积63 平方米,仅有一门; 是单独的封闭型建筑。室内大面积无隔墙; 有几个特别筑造的红烧土台,没有灶台等生活设置,考古专家分析,这座房屋不是生活居住建筑,也不是议事建筑,因为室内有几个较大的红烧土台, 不象是聚众议事的地方。 故此发掘专家推断其应是一处“ 礼仪” 性质的建筑,即祖庙。也就是进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依据《山海经》“西南青水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的记载,古城遗址的祭祀与神农崇拜有关,是神农创农耕的祭祀场所,是祈祷稻作丰登仪式的祭堂。上面所述的774号墓葬的随葬品证明了这点。“日 本著名的史前文化研究学者、 日 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安田喜宪认为:城头山古城因 ‘筑造城墙、城内堆筑土坛、举行稻作丰登仪式”将周边人们吸引到这个古代都市,故城头山古城成为农耕社会中 的 “祭祀中心”(转引自曹卫平《城头山 古城遗址的 原 始宗教初探》)。
       红烧土是古代建筑材料,这种材料被赋予灵巫观念,就具有了神性,就成了祭祀的用材。在城头山祖庙里筑造几个红烧土台,是“圣火”崇拜仪式的设置。火的发现和运用,是人类历史上的盛事,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是火神。火的形象是红色的,红烧土出于火,是火的体现,古人把它看成是火的生命。红烧土不但色红,而且坚硬,凝固力强,因此古人用它混合粘土建造祭台,并用于建造红烧土房。在古人的观念里,火与人的生命、火与家族的生命是相关的,侗族丧葬习俗“火”的洗礼就体现了这种关联——死者在停棺期间点一盞长明灯,以示生命不灭,灵魂永在;挖好的墓坑要用火焚烧,以示泯灭后重生。古代祭祀有巫师料理,由于那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出土文物中知道祭祀坑里遗存下来的那些东西,而不知道城头山祖庙里的红烧土祭台上摆设过什么样的祭品,也不知道进行过什么样的祭祀仪式。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原来生活在澧阳平原上的侗族先民雒越人已经迁徙走了,留下来的也已汉化,宗教信仰活动也几经变换,原始的宗教仪式不存在了,成了考古研究的对象。迁徙到湘桂黔去的侗族先民虽然继承燧人国的原始祭祀建筑,但祭祀活动成了民族历史记忆,而不是纯粹的宗教祭祀。宗教方式成了外衣,内容是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所以侗族萨堂里的那盞油灯是不灭的、香柱是不熄的、茶水是不断的,因为它不是地下文物,而是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祭祀建筑、祭祀礼仪、祭祀礼品。
       高庙文化是中国宗教文化之源。城头山古城祭坛源于高庙祭坛。
      对于“高庙”一名,学界多有研究。 阎朝科研究员认为,黔阳县志地名录没有高庙这个名,采访老百姓也说不清,说明这个地名已经很古老了,说不定与祭坛同时期产生。根据大祭坛出土的文物来判断,这个祭坛属于伏羲文化遗存,因此“高庙”一称,在“高”字,伏羲叫太皋,高庙,即伏羲之庙。此为第一高;此庙有四层建筑阙楼,在当时祘算是高层建筑了。这梯阙是伏羲上下通天的天梯。此为第二高;高庙祭坛获取上千件有价值文物,这是第三高。这三高说明高庙是远古帝王级祭坛。高庙为帝王之庙当属无疑。这个解读的第一高,笔者认同,第二高第三高是文字上的附会。
      作者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汉字的字义进行多角度的解读,但说来说去,最终还是把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社会当作有文字的社会来研究,因此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远古时代没有文字,那时的人类史是后人根据前人的口传身授用文字追记下来的,这里有个古代语言转换为现代文字的复杂过程,好在有部分文字的读音和字义源于古代语言,要不然我们就无从编写古代史。笔者认为,甲骨文也好,金文也好,都是3000年后的事,人类社会是不断更替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从无到有的,现在有的事古人不一定有,古人有的事现在不一定有,因此不能以现在的文字来对应古人的文化现象。不管人名、地名、动物名、植物名,开始取名时总有个含义,尤其是历史人物的名称,动物的名称,地名等一般很难改变,高庙之称亦然。
       高庙祭坛的梯阙是高庙文化遗址标志性建筑,高庙的梯阙有四层楼,楼顶有亭塔,这是侗族鼓楼的雏形。也是古代城池、宫殿、宅第、祀庙和陵墓的原形,最初是显示*威严、供守望用的,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梯阙是用杉木做的,杉木《山海经》中叫建木,太皋伏羲爰过,就是说太皋伏羲氏为了观天象而爰梯阙上下。为何把杉木叫作建木?阎朝科有个解释,他认为建木的得名与初民的“建中”之制有关。初民于居处之地立木杆旗帜以号众,这种木杆旗帜在甲骨文中被称为“中”;而沟通天地的天梯也应该是建于天地的中心,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可取。在村前中心位置立杆以示号众,这是许多民族的信仰,从白令海峡迁到北美去的雒越人仍然保持雒越人的这个信仰,朝鲜族也有等在寨门前立杆号众的信仰。这杆旗帜是什么样的呢,资料没有具体说,本人在五十年代晚期见过一次,我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地方兴旺立过一次旗杆,旗杆用红果凃红,顶上是个红“十”字架,也就是太阳的符号。太昊是太阳的象征,这就应证了太皋伏羲氏爰过的记载。
       梯阙这一建筑是从雒越人的干兰建筑演变而来,雒越后裔侗族的干兰建筑吊脚楼与高庙的梯阙一脉相承。当初的吊脚楼“缘木而上”,有独木梯、双木梯,用藤条捆绑而成,直至新中国建立之初的50年代还有这种楼梯。四层是一个角楼,如似岗亭,现在湖南通道的皇都文化村还有这种民房。侗族是高庙居民的后人之一,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将梯阙建成二三层飞檐翘角的门楼,建成十几层乃至几十层高的鼓楼,成为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高庙出土的白陶及白陶器具所承载的凤凰、太阳、八卦、兽面像等文化,与侗族的非遗文化一脉相承。丹凤朝阳、人面牛首神农像、太阳、伏羲八卦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芦笙卉衣、芦笙广场、太阳银帽、牛角头巾、萨燧坛里的白石、八卦阴阳鱼等等,都是高庙白陶图案的具象,侗锦的图案就是伏羲八卦的活化石。
      可见侗族文化是高庙文化的继承。或者说,高庙文化是侗族先民文化的反映。
      地名、人名、物种名是当地人取的,它与当地人的民族、语言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解读“高庙”一名,首先要了解古代高庙居民,看他们属于什么民族,用什么语言。黔中古为湘楚、巴蜀、黔贵三省毗连之地域,春秋战国时期的黔中郡遗址在沅陵,《史记.苏秦传》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六》载:“秦黔中郡故郡城在县(沅陵)西二十里”,《括地志》云:“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西二十里”。古城在沅陵城西二十里的窑头村。据考古发现,古城遗址占地面积达11万平方米,曾相继出土了大量的秦砖汉瓦和县鬲、钵、豆、罐壶及铜戈、铜剑、铜箭簇等兵器。高庙文化遗址地处黔中中心位置,周边是洞庭湖地区、黔北地区、巴蜀地区,东汉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郡治设置在离沅陵县不远的溆浦。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民族统称为“南蛮”。古代的黔中郡及西汉时期的武陵郡为南蛮所充。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 夏朝时称卉服岛夷、有苗、三苗。 商朝时有荆蛮、庸、濮、越。 周朝时称南蛮、荆蛮、荆越、扬越、百越、百濮、巴蜀。 其中最大一支的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包括现今的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仡伶族、濮族等民族。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越、百濮两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广西一带,实际上他们均属百越诸族。现今南方百越后裔21个民族都由南蛮民族演变而来。先秦时期,他们都属南亚语族,侗台语系,分化后有各自的土语,后来中原汉民南下,又有相当一部分族人汉化,但仍然保留了相当数量的侗台语根。高庙地区就是如此,这里的居民虽然汉化了,但仍然有些侗台语,如他们称父亲为“阿普”,就是典型的侗语。
      从民族、语言、建筑、图腾、八卦来看,高庙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南蛮诸族的文化。古代高庙居民与今天的侗、苗、瑶、土家是一个民族,或者说是有亲缘关系的民族。
       历史人物的名称,动物的名称,地名等一般很难改变,高庙之称亦然。高庙一名既不是来源于“高”,也不是来源于“庙”,而是来源于一句话侗台语。侗语称头脑为“高”,以高为词头,有高宁(人头)、高独(牛头)、高库(猪头)……高岑(山头)、高弄(深山老林)、高闷(上天)、高孖(河流源头)等等,凡动物之头都叫高,凡事物之顶也都叫高。这个词运用在人际间,高宁(人头)就倒过来叫“宁高”了,宁高是对头人、首脑的称呼。凡做官、做东、带头者都叫“为高”。高庙遗址已经有7800年的历史了,那时中国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用文字命名,所以也就不能用汉文字来解释高庙两字。有文字的社会才3000多年,也就是西周以后才有的。那么,是不是西周之后的人命名的?是从什么角度来命名的?无非是两种可能:一是通过考古命名,翻开中国考古网,考古学者们对中国考古的历史也多有研究,资料显示,中国考古最早是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等前辈1928年发掘安阳殷墟为起始,到现在才88年。在这之前也没有发现和发掘过高庙遗址的记载,可见高庙一名不可能是考古之命名;二是以“廟”字来命名的。廟是朝廷的意思,皇宫的前殿叫“庙堂”(后来,庙堂成了祭祀的场所)。那么高庙是哪位皇帝的朝廷?7000多年前还没有国家,没有皇帝,不存在朝廷。3000多年后才有夏、商、周之国家,才有朝廷,但所有史籍没有发现安江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高庙遗址地表东沿数栋民居木楼之中,有青砖老庙一座,因WG摧毁,唯剩两堵残垣,这座庙是明清时期所建,当地人说高庙之名不是因此庙而得。若是高庙一名古来有之,那么高庙一名就是古代语言,侗台语是古代的普通话,许多历史悬案都可以用侗台语来破解,高庙一语也可以用侗台语破解。《山海经》载,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侗台语称头为“高”,太皋,就是凤凰图腾民族的头人;侗语称居住为“鸟”,庙是鸟的记音,是住的意思。高庙即太皋住过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帝俊就是太皋伏羲氏,在学术界是没有分歧的,他以五彩鸟为伍,说明他是凤凰图腾民族,他的两个祭坛是由两个五彩鸟(凤凰)司仪的。高,是太皋,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侗台语称鸡为太(亥),鸡是凤凰的原型。可见太皋就是鸡头,也就是凤凰图腾民族的头人。高庙就是凤凰图腾民族首领伏羲所在的地方。这里所说的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很可能指的是高庙祭坛和城头山祭坛。伏羲时代南方只有高庙古城和城头山古城两个大祭坛。
      高庙大型祭坛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距今7800年,由主祭(司仪)场所、祭祀坑以及与祭祀场所相系的附属建筑——祭堂、祭祀坑及其附设的窖穴共四部分组成。高庙遗址历经3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一千多件。有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等以及祭祀用的艺术神器,祭器质地多为精良白陶和白衣红陶。出土的白陶器及其他陶器上,装饰有刻划纹或戳印篦点纹组成的凤鸟、太阳、兽面、八角星象等图案,其艺术构思与形态,神秘谲诡、精美绝伦,是我国原始图腾信仰的典型代表。
  
    (  以上图片来自360图片)
       “这些图案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凤凰’崇拜始于高庙文化。高庙文化中的这些飞鸟、獠牙兽面、太阳和八角星等图像,以及承载这些图像的精美白陶制品和构成这些神灵图像的篦点纹装饰工艺,充分反映了高庙主人所创造的宗教观念,高庙文化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辐射力与穿透力,跨越时空的藩篱,被如此广大地域范围内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这个内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高庙文化的对外传播正是伴随着这一文化的主人所创造的宗教观念的对外传播而传播的。”“有明显的迹象表明,高庙文化最初出现的八角星纹以及獠牙兽面、鸟载太阳等图像,在较晚时期逐步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流域,甚至更远。在洞庭湖区的坟山堡、汤家岗遗址,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辽宁小河沿遗址南台地出土的某些陶器或玉器上均见到与高庙文化完全类同的八角星纹。浙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陕西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存中所见到的鸟与太阳或鸟与兽面的复合图像,都与高庙遗址发现的类似。按年代及其在地理上的渐进可以推测,其源起在五溪的高庙”(阎朝科:《谁是高庙的主人》)。
       这就是说,高庙遗址的主人把他们创造的物质文化白陶和白衣红陶作为自然崇拜、精神文化、宗教信仰的载体,传承下来,传播出去,高庙处于沅水中游,往下游传播,就有了城头山古城祭坛,而洞庭湖澧阳平原的侗族先民和高庙的居民都是雒越人(贬称南蛮、苗蛮),他们首当其冲地继承了先人的祭祀文化,用祭祀的方式演释他们的历史,侗族的萨燧坛就是侗族的历史博物馆。萨燧坛底层埋藏一个白卵石,白卵石上有它鸟糞,象征以鸟为图腾的燧人氏发明燧石取火,萨堂上的飞檐翘角雕塑或绘制凤凰、雁鹅、仙鹤等神鸟,这都是高庙白陶凤凰图案的物化具象;萨堂前面的“萨画亥”(萨,即萨燧。画,即图画。亥,即鸡,意为鸡尾画坪)中间是一轮太阳,四周用卵石砌成凤凰尾巴花样,一圈又一圈,犹如一只凤凰绕日飞翔,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也就是凤凰绕日——太阳鸟;萨燧坛的第二个层面用八个白卵石突出伏羲八卦,在萨堂的中梁上也画有阴阳八卦图,请萨燧就坛仪式用一碗两江汇合处的旋涡水(八卦阴阳鱼)化符;1991年高庙出土的一件高直领白陶罐,在戳印有带双羽獠牙兽面纹的颈部,两侧各戳印一“梯阙”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建筑于一个四周有尖角形碟墙的坛上,旋转而上的梯阙,顶上还有一个阙楼。这个梯阙就是史学界研究了几千年而不得要领的伏羲上天下地的“建木天梯”。萨燧坛的第三个层面埋有一根柱子顶一个大锅,象征原始干兰建筑的构架,在生活中把高庙盘旋而上的梯阙运用到干兰建筑吊脚楼的设计上,并把高庙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梯阙亭楼建成高耸入云的鼓楼作为侗寨的标志性建筑;侗族的傩戏傩舞有许多獠牙兽面的假面具,傩舞的舞步是牛耕的动作。在萨坛的底部还埋藏一它纯净黄土,黄土上面撒有白米,以此象征发明水稻种植。侗族斗牛时有个象耕鸟耘的仪式,主祭师将一它泥巴拍在牛王的背上,再撒一把白米在泥巴上,然后丢一个火把纵牛相斗。这个仪式说明八*九千年前洞庭湖的沼泽地里牛、象、鸟成群,它们在那里觅吃、相斗、炼泥,把泥巴踩得浠烂,野稻丛生,以华胥氏为代表的侗族先民雒越人从此得到启发,把野生稻苗栽在牛炼过的沼泽地里,从而发明了人工栽培水稻。
      2005年3月21日,他们在探方3米左右深处成功挖掘到一对夫妻墓,编号为M26、M27,M26为女,M27为男。M26位于南侧,胸*部出土透明白玉璜一组(2件)、玉块1件,腰下近裆部位放有象(长)牙1件;M27位于北侧,胸*部偏南侧出土玉钺和石刨形斧各一件,其玉璜,玉玦,玉铖均为精美大型玉器,所出随葬品的品质在整个墓地最为突出,显示墓主的身份非常显赫。墓中存放贵族或宗教领袖权力象征的祭祀用品玉铖,贵族妇女装饰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经考证,该墓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夫妻墓,距今在5700年前。初步确定M27就是神农炎帝之墓。M27玉钺为帝王之钺 。钺在历史上是为帝王之执。《史记•殷本纪第三》有“汤自把钺以伐昆吾”的记载。在考古发掘中,玉钺是墓主人*权力和地位的一个衡量标准。高庙玉钺器型大而完整,“墓龄”比被称为“玉钺王”的良渚反山玉钺大1000岁,比瑶山7号墓玉钺大700-2000岁,M27及玉钺年代为5800年前左右,从其对应的年代来看,古黔中无论从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上,都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帝王或其他重量级人物。而在这一时期能够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神农炎帝氏族。神农炎帝有八代,那么m27号墓的主人是那一位炎帝呢?
      从m27号墓葬出土的另一件随葬品石刨形斧来判断,他是神农八世中的“帝厘”,侗语言创造为帝,言巫为厘,所谓帝厘就是创造巫医的人。
      据考古人员介绍,该石刨形斧长约24公分,两端均为开刃刨口,刃口约5公分,腰部系柄处约3×5公分厚。是未曾使用的象征型随葬品。石刨形斧从功能上讲它具有刀、斧、锄等功能,即它的作业对象是需要砍劈斩和刨挖的目标物,而这些目标物,绝对不是动物,也不是大树,而是较小的木本植物和藤、根、茎等草本植物,只有它们既需要刨挖又需要砍劈斩。那么,这个些藤、根、茎等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是什么,我们可以推而论之它就是山上的药材。这种石刨形斧与当地世代流传下来的草药匠使用的“药锄”相似,只不过当今药锄已是铁制,一端为锄,另端为斧,其外形尺寸也与石刨形斧接近:锄端长5寸,刃口约2寸,斧端长约3寸,刃口约4寸多,加上柄孔,全长约合24公分。那么5800多年前使用这把石刨形斧采药的人是谁呢,不言而喻他就是“冶制斤斧”“遍尝百草”的神农氏族。可想而知,这个为救治百姓于疾病之中而遍嚐百草的“神农”就不可能是驯化野生稻的后稷,而应该是创造巫医巫术的神农八帝中的帝厘。可见,石刨形斧是墓主身份的标志物。 M26是其陪葬帝后,她的随葬玉璜成双配对,品质高,晶莹透亮,外形精美,显示出物主的尊贵身份;值得一提的是该玉璜穿孔加工至细,仅容绣花针过,更令现代人不可思议,体现出其不同凡响的技术含量和珍贵价值。(以上参见阎朝科《谁是高庙的主人》)
        以上说明安江高庙是太昊伏羲氏和炎帝八世帝厘活动的地方。


(待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7: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节 萨燧坛与全国各地的燧人氏陵墓比较

       关于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活动的遗址、陵墓,史籍记载很多,考古也有许多发现。
       燧人氏:河南商丘古城15公里处有座燧皇陵,古商丘有燧人国,澧阳平原有燧人村。考古发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考古界在河北徐水县南庄头发现燧人氏晚期遗址,遗址中挖出两种陶片,一种为夹沙深灰陶,一种为夹沙红褐陶,经科学考证,距今约一万二千年前。
       华胥氏:陕西省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有华胥陵,村后半坡上有座华胥窑古遗址。2006年3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首界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
       伏羲氏:伏羲故里有两说,一说伏羲生于今甘肃天水市静宁县,长于河北新市,殁于河南淮阳;一说伏羲生于四川阗中,官于河南。伏羲母亲生活在今四川阗中华胥之渚,并在这里生下伏羲女娲。今阗中仍有许多遗址和物证,如怀伏羲的地方彭池,生伏羲的地方仇夷(汉时命名为伏羲乡),伏羲藏天书的“琅环”是阗中古代的名称,阗中七里镇马皇山上有伏羲殿,干鹤村至今仍有一座伏羲女娲合磨定婚的“合起桥”等。《山海经》有“西南有巴国。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的记载。伏羲是为百越巴人始祖。
      甘肃省古成纪(今静宁县)有规模的伏羲庙三处:即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奉安泰山伏羲庙。河南淮阳有太昊陵,规模宏大,占地875亩,该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中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城有三殿、两楼、两廊、两坊、一台、一坛、一亭、一祠、一堂、一园、七观、十六门。
      女娲:女娲故里也有两说。一是四川阗中说,一是甘肃古成纪说,各有论据。
      以上这些记载,与侗族的“萨玛敬燧坛”相比,有如下疑点:
       1、侗族萨燧坛上下有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创造发明的实物样品,而各地的纪念性建筑和考古发现都没有这些实物,即使淮阳太皋陵也只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而已。
       2、侗族萨燧坛为何把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合为一体?是否因为他们都是以燧人氏为始祖的缘故?
       3、为何侗族萨燧坛的建造设计得如此周全?为何在他们的出生、活动的遗址之地,找不到这样的陵墓和地下遗址?
       4、从现在能找到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的出生地、活动地、殁落地都不在侗族地区,为何侗族又对他们这样了解?
       5、为何这些人的故事传说都起源于东南方,而不是中原和北方?
笔者认为,有关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陵墓、寺庙的的记载可信度是值得怀疑的。在历史上以信仰、崇拜而建祭祀性的的陵墓、寺庙等比比皆是,侗族地区寨寨都有燧人氏坛,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论定燧人氏出生或殁于侗族地区呢?苗族地区村村有蚩尤墓,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论定蚩尤就出生或殁于苗族地区呢?湖南辰溪县有伏羲女娲庙,庙里有伏羲女娲的塑像,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论定伏羲女娲就出生或殁于辰溪县呢?所有这些显然是不可以的。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已演化为神,全国各地、各民族出于人神崇拜、始祖崇拜,人文崇拜,英雄崇拜,建立祭祀性的坛墓、陵园、寺庙,把他们当作神来供奉,这是常事,侗族萨燧坛是一种祭坛,是一种文化,而不是陵墓。因此,除非陵墓下面有遗骨、遗物或其他可靠的证据,否则就难以定论。因此,对于先秦时期的人物,我们应当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
      我们有些领导动不动就题词,我们的一些团体动不动就举行什么什么大典,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立场和动机,我认为是不妥的。
  
           第十七节 几个重大发

      1、燧人氏、华胥氏、神农氏、伏羲氏、女娲氏、少昊氏、蚩尤氏既是神话中的人物,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她)们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中华各民族人同根,祖同源。
      2、神话还原于历史,解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疑团,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从5000年推到了上古时代的2万年前。
      3、侗族是中华古代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侗台语是中华民族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
      4、侗族的萨燧坛,就是侗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古代夷越民族的文化遗产。侗族以萨燧坛的文化形式,把中华民族的祖宗发展史记载下来了,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祭祀是反映一个民族古老风俗的宝典,不仅可以反映这个民族现状,反映一个民族不数典忘祖的美德,而且可以反映这个民族古代崇拜的渊源。修坛建堂是祭民族之根,树民族之魂,以民族的力量千古相传。

          第十八节  人类的崇石情结 
  
       萨,就是石头,侗、壮、水、苗、瑶等民族,至今对石头很崇敬。尤其是对白石(硅石,燧石取火之石)崇敬有佳,我村有两个隆起的大白石,一个在河里,小时候夏天常到河里洗澡,老人交待我们不能坐到白石上面,更不能在白石上大小便,下大雨时,人们把白米撒在上面,祈求不涨大水。另一个白石石笋在寨子里,初一、十五人们都去敬茶烧香。可见,侗族是把村寨里的硅石当作“萨神”来拜祭的;侗族萨燧坛后方建有一个“萨堂”(有的称萨屋、祖母堂、圣母祠),所有萨堂正面有个祭祀坛(香案),坛上用一些白岩石堆积成石人形象,盖上一块侗帕,打一把半开的黑伞,这就是“萨玛敬燧”的偶像,偶像四周立有一尺许的木桩(阴沉木)作围栏,显得庄严肃穆,有说这些木桩是萨燧身边的卫士、将领。我的家乡古伦村的萨坛后方就有一个萨堂,侗语叫“顶萨”,墙是土坯,约4米宽,2米多深,2米多高,香案上(神龛)有堆白石,头上罩一块青色侗帕,打一把半开的黑伞,前置五个茶杯,一个香炉,一盞油灯,是村民日常祭祀萨燧的萨堂。羌人以白石作为天神和祖先的象征,并要杀牲祭献,顶礼膜拜。每家每户都要在神龛上供奉一块白石;人类在没有铁器之前,三角架是用石头做的,即使有了铁制三角架之后,雒越人仍然使用石头做三角架,并形成了石头三角架的崇拜习俗,迁居时支锅石是不能丢的,因为它是萨燧用过的。过山瑶在迁居时,一定要将旧居的三块代表“萨姆”的“支锅石”带走,到了新居之后,先要举行祭祀,将这三块“支锅石”立在新居地头,然后才能开火煮饭。彝族视“支锅石”为神圣之物,认为“火塘”上边的支锅石代表萨燧的神灵;水族的“祭萨节”,所祭的“萨神”是一块通神性的“人形石头”;侗族春节初一,有祭“萨贝”(火神)的习俗(贝,侗语就是火,源于燧字音),中国绝大多数民族都有祭“火神”的习俗。侗族对石头的崇拜从燧人氏开始,接着是女娲炼石补天。《太平御览》中有“归美山山石红丹,赫若彩绘,莪莪秀上,名曰女娲石”。我们的老祖先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靠的是石头,女娲娘娘的补天神功靠的也是石头。M在《贺新郎·读史》一诗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钢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从人猿相揖别的石器时代,到钢铁炉中翻火熖的工业社会,都源于燧人氏燧石取火的伟大创造!
许多古代文化都有“圣石”崇拜情结,古代以色列人、阿拉伯人、希腊人都倾向于认为石头中居住着神或其他威力强大的精灵(见James Frazer《<旧约>中的民俗》)。中国的泰山石敢当是一块石头,上书“石敢当”三字。就成了神石,立此可避邪驱魔,禁压不祥。“泰山石敢当”,其实是石头崇拜的远古遗存。俗话说,人不住鬼住。石头不是人,石头是神,神在鬼不来,所以雒越民族在自己的家门口都立一个石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鹿国治邹婷 在《巨石崇拜探源》一文中(《理论学刊》)写道:“ 巨石崇拜的起源和生殖崇拜、 祖先崇拜有关。它是表达人类对生存与繁衍的观念的方式之一。”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石头作为一种象征物所强调的重点常常是由母权或父权的文化状况所决定的。在母系社会后期,逐渐产生的男根崇拜将石头作为一种象征物渐渐被固定下来并为人们所接受。初民们之所以将巨石的意象作为男女性器官的象征,正如黑格尔所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
      中国古代有卵生和石生崇拜,如“天命令玄鸟,降而而生商。”之类,鸟崇拜民族基本都有卵生之说。(如朝鲜族、侗族的始祖都是卵生)“感石而孕”的记录也不少,尤其是许多帝王尤物的降世都因陨石星辰而感生。如《河图纬》一书中有记载:“瑶光星如虹贯日正白感处女子幽房文宫生帝颛顼。 ”《帝王世纪》中:“有大星下流渚,女节梦接意而生长昊。”《初学记》引《诗含神雾》:“黄帝母附宝,见大雷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 ”《太平御览》引《孝经钩命诀》:“禹母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而生禹。”这些记载中的“流星”、“大星”、“神珠”等等都是指空中的流星即陨石。
      古人求子就拜石膣与石笋。福建有漳州石笋、泉州石笋、龙岩石笋等都是当地男性生殖器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求子的圣石。漳州就有两处圣石崇拜遗物。东山铜陵有个石笋3米多高,在2米多高的中央有一圆穴,外圈直径约半米左右,内圈直径13厘米,内外圈辐身线条连接,形似女性生殖器外表,是许多古人朝拜的圣物。该石笋叫“石芝”(闽南语),很灵的,只要能将铜钱投到洞中,连续掷中三枚就能生男孩。在漳州市区的市尾村,村口一户民宅院里,还有一个润圆的石笋露出地面1米多高。据当地村民游先生说,由于酷似男性生殖器,所以当地村民俗称“石××”,“欲求早生贵子,就要坐石笋。”据当地村民说,旧时代凡因久婚不育或婚后希望早日生子的妇女,由其丈夫或婆母陪同,全身打扮一新,头插红花,前往上供朝拜,诚心祈求,然后在石笋上端坐一会儿,过后不久便会怀孕生育,所以漳州有“欲求生子端坐石笋”的谚语。

      崇石情结,深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史记载,夏商时期,人们认为石头是通神性的,故社祭立石,《吕氏春秋》云:“殷人社用石。”《周礼·小宗伯》郑注云:(社主)“盖以石为之。”《说文》曰:“佑,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唐书》曰:“社稷主用石。”侗寨的寨门前(前门后门)都有用石块立起来的小石屋,小的宽度、深度、高度圴2尺左右,大的1米多宽2米多高,侗语叫“公莽”,意为发明水稻种植的祖公,这是侗族常年祭祀土地、后稷、农耕的小石庙。

        这是通道牙屯堡镇桥寨村的的祭祀福德祠,祠墙上有许多浮雕,有双凤朝阳,有姜太公钓鱼,有八仙过海,有民族英雄,有牛有狗,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侧有人手握石锤,庙门上有一对夫妻牵着一个小孩,等等。头上则有两只大牛角,两只大埋头鲤,一个吃羹鱼的人,文化意蕴深厚。(陈兴斌摄影)
       在文学创作方面,不少作品反映了圣石崇拜,甚至许多著名文学著作也是以石头的传说为开端。如古典章回体小说《西游记》,开头就把小说最重要的主人公美猴王孙悟空说成是东海花果山上一块巨大的仙石,受到“日精月华”而孕育成一只石猴。《红楼梦》原书名就叫《石头记》,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的前世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石头见证了中华文明史,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人们以自己的思想感情、道德观念来理解自然物石头,给予性格化、伦理化、人性化的塑造,以神话传说、诗词歌赋、园林景观、民俗风情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种以石为核心、为载体的石文化。但侗族的石文化与众不同,她不是以自己的观念来理解石头,而是以石器时代燧人氏燧石取火的石火文化为源头,张扬人类“儿时”的第一个伟大创造。侗族把石头称为“萨”(岜),萨坛里以一块沾有鸟糞的白石象征萨玛敬燧,萨堂里以堆积起来的几个白石象征萨玛敬燧,这说明以鸟为图腾的萨玛敬燧是石器时代的人。萨燧一语具有“石头”和“锤打”的双重含义。以石为器是石器时代锤打石头是基本生产方式,燧石取火的发明与古代母系当权相结合,萨燧就成了母系社会至高无上的祖老太婆,白石因之获得了人类进化的社会意义,白色成了光明、高雅、美丽的象征,备受百越民族崇拜。
       中国人的崇石情结是文化象征,事物象征的意义给了它巨大的价值。 不同的文化赋予同一个事物以不同的价值。玉也是石头,玉之所以贵重,一如孔子所言,也正是在于文化所赋予它的象征意义。 在先秦典籍《荀子》法行篇中,孔子及其以经商著称的弟子子贡之间有一段对话。子贡问:君子为何“贵玉而贱珉(像玉的石头)”,难道是因为玉较罕见,故而物以稀为贵吗?孔子却否定了这种经济学逻辑,说:君子哪里会因为稀少就珍视玉?之所以以玉为贵,只不过是因为玉象征着君子的品德(“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可见,玉是因为上层社会赋予它“以玉比德”的文化意义才如此贵重。用玉的华美纯洁比喻君子的人品的高尚,纯洁美德;用“怀珠抱玉”来形容有品德有才华的君子;用“金玉良缘”来赞美男女之间的美满婚姻:用“玉宇琼楼”、“金玉满堂”来表达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用“冰肌玉骨”、“如花似玉”、“怜香惜玉”平形容美*女及对美*女的阿护;用“香消玉碎”来感叹美*女夭亡,等等。可见,就玉石来说,它只不过是一块华美的石头,除了审美价值外,并无高贵的经济价值,是事物象征的意义给了它无上的价值;侗族顶礼膜拜的石神——以白石为萨燧偶像,树立三皇文化的萨坛,它是考古层面上的遗存,其文化内涵只有到历史长河中去找,不是从事物的文化象征去找,她不是虚拟的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是事物赋予文化的价值,而不是文化赋予事物的价值。燧石取火,使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火热的熟食时代,从而与野兽彻底分开,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步,这就不是文化赋予事物的价值。


(完)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1: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6-8-29 11:38 编辑

石峁遗址,刷新中华文明认知

                                                                                  金堂检察
2016-08-29 09:13

来源:《 人民日报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石峁古城遗址。本报记者 杨雪梅摄


很意外,能在陕西神木县遇见付巧妹。这位利用古DNA绘制末次冰期欧亚大陆人群演化谱图的女科学家的名字,如雷贯耳。直到她演讲时,很多来晚的人才意识到,整个上午主持单元讨论的年轻美*女就是她。
近日,由陕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县人民政府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承办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进程——中国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神木县举行。这个会议,让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国内文博考古机构、高等院校的学者们有了面对面切磋的机会。其实,很多研究者都在围绕石峁遗址做着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大都是彼此久闻大名而见面不识。
“在有关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宏观思考中,来自北方的作用始终受到忽视,但石峁古城的综合研究已然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识,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认为,正是由于诸多学者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才使得我们对这个4000年前的聚落遗址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纴木、铜器、石范……新发现不断颠覆传统认识
虽然付巧妹研究的是末次冰期欧亚不同人群个体的基因组数据,但她认为石峁遗址的人骨同样具有意义。“通过对石峁遗址人骨的古DNA进行检测可以了解石峁遗址保存的下限,还可以解答石峁和周边遗址人群的关系。”
201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对石峁遗址开展了系统考古调查和发掘,最终确认石峁遗址是一座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的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随后几年的考古工作中,石峁遗址不断带给学术界惊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介绍,在皇城台区域发现了4300多年前结构复杂的大型建筑遗址,瓮城、广场保存完好。在皇城台的底部,发现了一条用石头砌出的通向内城和外城东门的主干道。在进入皇城台之前,发现了多重结构的瓮城,旁边还有大墩台和广场。
对皇城台的发掘,揭示出其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有9—10层自下而上斜收的石墙护坡,外形类似金字塔。台顶面积8万余平方米,有夯土基础、池苑等建筑。尤为重要的是在已发掘的皇城台二、三*级石墙墙体内,有横向插入用于支撑的纴木,纴木下面还用石板支护。这和宋《营造法式》记载的“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的记载吻合,但过去一般认为在汉代才开始使用这种技术。
这次在皇城台还发现了3件铜器和4件制作铜器的石范。梅建军是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对遗址新出土的铜器和铸铜遗物评价极高,“为揭示中国北方早期铜器的形制和技术特征增添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更为探索早期冶金术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提供了关键的连接点。石峁遗址处于北方草原与中原的中介地带,在石峁遗址发现的铜器和铸铜遗物为冶金术从北方传入中原的观点提供了关键证据。”
城墙、墓葬、动植物遗存……几乎实现了考古信息提取最大化
石峁遗址是石破天惊的大发现,因而引起海内外考古学家的浓厚兴趣,也几乎实现了考古信息提取的最大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采集了石峁遗址中人头坑里人头骨样品76个。居址当中的动物骨头和植物样品54个,共计130个样品。经测定,遗址城墙内部及外部房址及墓葬年代大多在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年代范围之内,即公元前2200年至1780年之间。
动植物考古学者的研究试图复原石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计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的研究显示,石峁文化的生产业态特点是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以粟与黍为主。“我本来是信心满满地冲着在这里可以发现小麦的,可是并没有。但是没有发现也是重要成果,而且也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现。”
和赵志军相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就幸运多了,她在石峁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家马和山羊。石峁的山羊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批山羊,而且产肉兼产奶。“石峁遗址周围的环境是以草原为主,有各种食草动物。而家养动物猪、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95%以上,证明石峁人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和狩猎活动。”
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研究的是石峁的石器,包括收割工具和加工工具,收割工具主要是细石器和磨制的石刀、陶刀,加工工具包括石杵和石斧。他们检测到711个淀粉粒,说明这些石器主要用来收割小麦族植物,可能包括小麦大麦及野生小麦族草类,或狗尾草的茎叶。
周边遗址、北方草原遗址、欧亚青铜时代遗址……要以世界的眼光认识石峁
石峁并非孤立的存在。为此石峁的考古工作者在遗址本身开展工作的同时,还在秃尾河流域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又对寨峁梁等遗址进行了发掘。结合上个世纪80年代内蒙古岱海、大青山南麓和晋中地区的考古发现,10多年前在陕北地区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所得,学术界已经基本梳理清楚了河套地区史前文化的滥觞到繁荣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聚落群结构的变迁。“在对这个宏观进程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触及在中国史前文化多元格局中,河套地区史前文化和社会的独特地位的重要问题,开始思考当地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具体方式、特点等重要问题。”赵辉强调。
牛津大学罗森教授认为要以世界的眼光认识石峁。辽宁牛河梁、夏家店下层的石构防御型遗迹也有很多,这应该是当时中国草原边缘地带的联系所在。这些石构建筑也显示了这一区域与欧亚草原存在的广泛文化交流,草原式的青铜兵器和装饰品与库尔干的阿凡纳羡沃文化、叶尼塞河流域的库尔干遗址、奥库涅夫文化墓葬都有相似性。年代也大概相当,都是公元前2500年到1800年。
“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代表了当今我国考古研究的最高水平。”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对今后的工作充满期待。“要进一步加强考古工作的系统性研究。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统筹规划,开展一系列综合性、区域性考古研究项目。同时,加大推进多学科、跨领域合作,拓展和加深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此外,还要进一步请进来、走出去,使中国考古学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和开放胸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20: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古大发现:中国人是中、欧远古人类的后代
http://news.ifeng.com/a/20170303/50750922_0.shtml


2017年03月03日 12:23:52
来源:新华社

01.jpg
图1. 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许昌人1号(右侧)和2号(左侧)头骨化石(吴秀杰供图)

02.jpg
图2. 许昌1号头骨化石碎片及头骨化石的3D虚拟复原(吴秀杰供图)
原标题:专家认为:“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新华社郑州3月3日电世界顶尖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3日发表题为《中国许昌出土晚更新世古人类头骨研究》论文称,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
挑战非洲起源说--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关于现代人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非洲起源说”,一种是“多地区起源说”,两种观点对峙多年,但以“非洲起源说”占上风。
2005年至2016年,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考古发掘,发现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两年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研究。
尽管头骨化石出土时已经破裂成碎片,但其中1号年轻男性头骨和2号成年人头骨保存相对完整。
低矮的头骨穹隆、扁平的脑颅、最大颅宽的位置靠下、短小并向内侧倾斜的乳突,研究发现:许昌人具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中国北方古老人类的原始及共同特征。
同时,许昌人还呈现向早期现代人过渡的重要特征,如脑容量增大、头骨变薄、眉脊较为纤细、头骨结构呈现纤细化等。1号头骨的颅容量约为1800毫升,2号头骨虽然小于1号,但也位于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范围平均值之上。
“但科学家没有发现许昌人与非洲古人类之间的相似性。”李占扬说。

03.jpg
图3. 许昌2号头骨化石碎片及头骨化石的3D虚拟复原(吴秀杰供图)

04.jpg
图4. 许昌人头骨顶面观及其与直立人、早期现代人对比(吴秀杰供图)
三位一体的新人种--许昌人可能是当地人和欧洲古人类的后代
“研究表明,许昌人头骨具有中国境内古老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三位一体’的混合特征,可能是中国北方古老人类与欧洲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结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
“许昌人可能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一个新人种。”李占扬说。不过,科学家目前还没有成功地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DNA分析。
尼安德特人是以德国尼安德特地区命名的古人类,生活在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繁盛期为距今13万年至3万年,其头骨具有与世界上其他人种完全不同的两个独特性状--枕骨上有结构性凹窝、颞骨内耳迷路模式,许昌人头骨上具有与其相似的特征。
“这种情况,是尼安德特人活动区域以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暗示了两个人群之间基因交流的可能性。”吴秀杰说,“许昌人混合型体质特征,可能是东西方两大人群基因交流或杂交的结果。”
谜团--中国境内古人类在何种情况下向欧洲迁移?
“灵井遗址出土的古人类材料,堪称古人类学领域的伟大发现。”论文作者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埃里克·特林库斯说,“该项研究成果将极大改变世界现代人类起源研究的格局。”
关于在何种情况下许昌人和尼安德特人进行了基因交流,李占扬推断:许昌人之前,东亚大陆极度寒冷,许昌人先辈向气候温和的欧洲迁移,同早期尼安德特人相遇、杂交。距今12.8万年至7.4万年间,气候转暖,这批古人类重返家园。李占扬说,这种迁移可能因气候波动进行过多次。
灵井遗址是我国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2007年和2014年两次发现人类头骨化石,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20: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3-3 20:48 编辑

中國的北方古人是從中、歐來到西北部後充斥整個北方地域再向南方發展,這事發生在公元前4萬5千年前吧,也是考古所得的結論。學習帛書《易》和《繫》應當早已見知的知識。也必然會引起對人類學的再攻關、再學習。
有問考古科學家們:中國的南方古人又是從哪裡來呢?

我國民間史料記載的我南方古人是公元前2萬年以前就存在了的,而西方史學家認為:從非洲出走的一隻少數(約1000人左右)人群自28萬年前花了十年的時間,沿著海岸線走進了上古時的中國南部地域生存並發展了起來,直至全球性洪水災害導致全球性人口的急劇下降不超過1萬人......。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 21: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搞清楚一個概念:

遠古人類是指類似周口店人、藍田人和尼安德特人等等,是屬於直立人 —— 約4~50萬年前。
現代人是指智人和發展到今天的我們 —— 約18萬年前。

在我古老地域上發生的大水災是10萬年前。最後一次海退發生在公元前6000多年以前。6000多年以前的我地域的大部分北方地域還沒發現有現代人生存的踪跡。而我南方地域上在7800年以前出生了一個神童,他叫伏羲氏,是華胥氏的子孫。

帛書《繫辭》雲: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卬則觀馬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義,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眀之德,以類萬物之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16: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天会长称中国是其祖先故土 韩国网民炸了锅

2017年03月25日 07:32:43
来源:海外网



http://news.ifeng.com/a/20170325/50834601_0.shtml

原标题:乐天会长称中国是祖先的故土 韩国网民评论炸了锅
海外网3月25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3月24日报道,韩国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周三罕见接受采访,称他热爱中国,中国是祖先的故土,乐天当然希望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而中国对萨德问题的反应出乎他的意料,他希望5月9日韩国大选诞生的新总统能帮助缓和韩中间的紧张关系,为乐天恢复在华业务扫清障碍。
日前乐天因提供萨德部署地导致其在华形象一落千丈,饱受中国消费者的“唾弃”。尽管以此获得过韩国国内的些许同情,但乐天会长此次有意向中国示好的发声,却换来中韩两国舆论的齐声口诛笔伐,落得“里外不是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4日晚,韩国MBN电视台对华尔街日报采访辛东彬的内容进行了报道
24日晚,韩国MBN电视台以《辛东彬:中国是祖先的故土希望继续在中国开展业务》为题,对华尔街日报采访辛东彬的内容进行了报道。节目播出后,立即引发韩国网络热议。网民们对辛东彬的发言纷纷表示不买账,首当其冲是对乐天会长的国籍提出了各式调侃。点赞数最多的评论如是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也有韩国网民秒变段子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很多评论,则是韩国网民呛声乐天会长暧昧的身世和言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还有网民对乐天开拓海外市场,提出了脑洞清奇的“建议”。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为乐天会长在采访中谈及“中国是祖先的故土”时,提到“灵山辛氏”源于中国宋代,所以也有网民借题发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为辛东彬携日本籍夫人重光真奈美一起出席活动
韩国网民对于乐天会长辛东彬国籍以及语言方面的调侃,并非空穴来风。据悉,辛东彬于1955年2月14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后,一直在日本与美国生活。而他第一次踏上韩国土地是在1990年,因此尽管日语流利,但韩语颇为生疏。另外,他在90年代以前拥有日韩双重国籍,并借助双重国籍得以免服韩国兵役,直到90年代他才放弃日本国籍。而他夫人重光真奈美,始终为日本国籍。因为身世复杂暧昧,故时常遭人诟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16: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她们是中国人 如今以犹太人身份移民回归以色列

看天下>社会热点 2017-03-25 10:11:30


http://v.ifeng.com/video_6089982.shtml#_v_www3

視頻資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16: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犹太人在上海 逃离欧洲

军事>国际军情 2015-10-10 09:42:00


http://v.ifeng.com/video_822294.shtml

視頻資料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16: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5 17: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經很有用,它是古東亞南方土著民族在西域大夏時期的所見所聞。由於大水氾濫之時,西伯利亞逃亡的白奴在西域強姦和掠殺了母系氏族的貞女族群後,在西部高原出生的混血周人推翻了殷商萬邦社會,這一周族的血緣混雜,是上古時代講求族群血緣純正的時代,而視這群骯髒的不認爹娘的族徽為周的將要格殺勿論的人渣族群。當時的人們口耳相傳為的是要唾棄這幫族群有很多的詩歌在記事這群人的血腥事蹟,後用甲骨文字記下了這些事實。由於血緣關係不純正,就不能得到合法性的認可,也不被當時的社會大宗族群所接納和保護,孔子也是不被族群合法保護的一個,因此孔子燒詩稿把所有關於包括周人在內不合法血親關係的詩歌全部燒毀,得到了周王統治者們的讚揚。於是再後來的漢朝後期把 《易經》改造成了《周易》,以算命的書、種樹的書為由在民間大肆傳播多個版本,試圖掩蓋《易經》原有的敘述歷史、敘述不純正族群秘密的功能。上蒼有眼卻在20世紀70年代出土了比較完整的帛書《六十四卦·易》比較真實的文本。
我們在閱讀《周易》很多人著專刊卻發現了一個現象,那些專門寫作和譯註《周易》的大學者們,大多來自山東和大部分北方人的著作,而屬於南方人們涉及到的書籍多為反北方傳統論調具有新觀點的文本。不得不關注這一現象,得出了設想,那就是越不是原作者的族群越要詮釋這部史前的巨著,似乎這跟他們的使命一樣的重要。但是在當今的中國感覺越覺得“重要”的文本就越有可能是假的歷史詮釋,這已被南方的學者們一一問責起來。不信,請你再花點時間等待更多的考古資料來佐證這一學界奇葩的怪現象吧!
浅龙勿用 发表于 2017-3-22 15:07
                                                                                                                                                                                          .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18: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以為毛澤東不懂歷史嗎?沒有深究過歷史嗎?
哈哈~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祖龍魂死秦猶在”—— 這是什麼境界?

有些人真的是用屁*股當腦袋先玩兒立場而不講事實。勸你們別裡他們的假學問吧,那樣只能荒廢一生的經歷沒有任何所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5 20: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搞点实在的,哪怕一点儿也好。

有自已的一点点真实的推断逻辑和结论,也是好的。

空谈误国误民误已。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5 20:5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3-25 20:59 编辑

楼主恐也想不到,简简单单的介绍,会引发海啸。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5 2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17-3-25 21:02 编辑

易学中似不太适用这样太久远,一搞十多万年以至于几十万前的事儿。超过一万年说易基本上都是“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3-25 23:50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17-3-25 21:01
易学中似不太适用这样太久远,一搞十多万年以至于几十万前的事儿。超过一万年说易基本上都是“扯”。

夏朝是何時開始的,十萬年前?這才扯呢,學過先秦史嗎?
夏朝是不是大禹治水後開始建立的大夏呀?那篇《海進海退》南方科考水文地質考察報告白讀啦?去查查最後一次海退是什麼時候再來胡攪蠻纏吧,沒根據?沒幹貨?沒“實在點的”?對了即便有了你們也當沒看見一樣啊對吧?一群不敢講實話、不敢推理的膽小鬼也配做易學版版主?呸~~
上古史前史本身在北方學界口中人著中總在迴避他們不知道的南方種族的歷史,這裡幫助大家從民間挖來的史料就蹬不了“大雅之堂”?只讓那些歷代北方學者大肆洗腦的假史學無盡頭地氾濫,而當前新的史料和考古發現都不敢推理對照與假想,問問你們還有良心嗎?怎麼啦,哪一點不是事實?想到沒有去查看婚姻史是哪個朝代開始的?怎麼啦?說起史前的北方族群和你們當今的北方人就有直接的關係了嗎?自動對號入座了是嘛?哈哈,應當提醒的是關於上古南北方人族後裔的個體問題還得要從姓名學中再進一步考察?你們想到了沒有啊?人類學科可是個大學問啊,就憑你們幾個不跨界學習也能搞得懂這些?什麼“海嘯”啦,你說的那些都是沒頭腦意氣用事的人才會犯這種錯誤最低級的錯誤!亂扣帽子可要當心啊!


夏,是西域外草原游牧民族(北方族群)裹挾(南方部分族群)因氣候變暖而出現萬物生長之際又有了夏蟲——知了為夏朝的開始。
商,是南方有智慧的農耕族群,他們耕種水稻已有上萬年的歷史了。他們的組成部分為姜、秦、貞原始醇血緣族群。
商滅夏是因萬邦社會中血緣不醇的族群胡作非為。如:白奴掠奪母系社會的女性團體貞族,姦淫燒殺,所出生的後代即以甲骨周字為口耳傳說的混血兒,其中還有蒙奴混血兒,黑奴混血兒。“周”字代表了這些個混血兒基本是地穴式居住群體,發展到甲骨象形的“用”字代表說明他們不僅生前地穴式居住方式,死後還會埋葬在地穴裡的鬼!如此這般叫鬼方。帛書《六十四卦·易》【鍵】九二,見龍在田。的“田”字,原作者是想表達:大水淹沒了“用”——地穴基地,變成了“田”於是利(白奴)見大人(上帝)。——“大人”一說就是奴隸口中的敬畏之詞。
夏的萬邦社會即是亂來的無法無天的人類發展時期。要知道那一時期,作為家奴身份人族是沒有姣媾權利的一群,更談不上婚姻權利只能野歡。即便被“大人”知道了也是要砍頭的!因此不會被其它人族接納或通婚,總之不被合法性所保護,嚴重者格殺勿論!
商的千幫社會即是人族正統的聯姻社會,聯姻制度的誕生是講究人族的血親關係得到保護並延續純種人族關係的時代,對待那些無血緣關係的混血兒一概不能通婚的制度。因此商時代是因天下水災逃亡在西域的南方一族,為周所滅時被流放或逃亡在今朝鮮和日本等各島嶼的古東亞南方人種群。
周當時是個奴隸混血兒的小幫族,當時世人皆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23: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3-26 09:26 编辑
乾坤客 发表于 2017-3-25 20:56
楼主恐也想不到,简简单单的介绍,会引发海啸。

楼主恐也想不到,简简单单的介绍,会引发海啸。”

你怕引發海嘯是嗎?是不是把你給“海嘯”啦?孤陋寡聞不閱讀其它書籍嗎?嘿嘿,那你還在這裡考什麼青銅器銘文的古啊?還學啥《易》學啊?照著前輩的文章“朗誦”就是啦?那樣做有出息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8 12: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4-9 19:21 编辑

世界性史前第一巨著《易》,各國版本甚多,唯有最近一次出土爆光的帛本《六十四卦·易》可讀破疑,卻見寥寥無幾。抱殘守缺者從無意補偏救弊豈能知曉什麼是先天後天之先後人文?而在七千八百年前發明者伏羲氏那裡早已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它們卻是一個整體的自然科學常識,又在萬年先秦前後的帛本《繫辭》中也早就給出了答案:“卬以觀於天文”—— 日晷行走之先天也;“顢以觀於地理”—— 八方對應之後天也。兩者上下綴合而成就坐標系也。“有眼無珠”此說並無描述突兀,而真正使人驚異的倒是大陸易學人者水準確還停留在先秦時期。
秦岭天然的界限.jpg
大秦嶺的起源於末端
秦嶺南北分界線.jpg
沿著秦嶺所劃分的東亞南、北方
秦岭淮河一线示意图.jpg
當代南北方降雨對照

上古古東亞十萬年前至六、五千年後這段時間是冰河季融化時期。古老的華胥、伏羲族群生活在嶺南沿海一帶,因海進自然現象加之洪水氾濫逼迫史前族群向高原退縮,於是穩居在秦嶺高原深處,長達萬年之久,由於嶺南高原最先雲開博日,這一帶古老的族群發明了耕種水稻技術經世界科考人員之鑑定要早於印度農耕族群幾千年不等。這一時期也是嶺南人敢於冒風險首次考察南北大地之風貌,實踐中求生存、求發展,這才發明了日晷地向說的科學常態知識。而處在嚴寒地帶的大部北方包括北方高原地域,由於冰層較厚,融化時間較長,而冰下土質鬆軟,加之陰雲密布不見天日:"天奠地庳,鍵川定矣。庳高已陳,貴賤立矣" ——《繫辭》開篇已經介紹了北方地域上古地理氣候之狀態:
“天奠地庳”—— 天雲漆黑下壓大地籠罩如廟而恐懼
“鍵川定矣”—— 冰層融化分早晚
“庳高已陳”—— 貧瘠的土地如廟宇在高處陳列
“貴賤立矣”—— 南北有無植物生長明晰可見
"在天成象,在地成刑,變化見矣"
“日月運行,一寒一署”—— 秦嶺北方雲散日出之時也是夏朝的來臨。


我們可以上網查查“冰臼”即可知南北冰層差異。

北方冰臼.jpg 201101190915091002100100021254886.jpg 20092177481878177802.jpg
北方冰臼
南方冰臼.JPG 20092177481881277806.jpg
南方冰臼

當秦嶺以北高原地域太陽出現成為常態之時,先周之姬昌在漾裡“演”八卦之時就已經把先天常態知識因素融化在常態生活中被下意識地拆除忽略不計之,而後形成了獨立的地理方位學未見奇怪,但完好無損的形象保留在帛本《六十四卦·易》中的,雖與今本《周易》卦符有很大之區別,已然早已失去它遠古坐標真實對應古天文與地理地貌之意義了。

帛本卦符.JPG
八經卦上下分開式的證據

這也將證明始終在傳說的《周易》是周文王所作很顯然就是一種誤傳,上千年的誤傳得不到相關內容的發現與推理展開,再圍繞它等誤傳謬誤派生之其它“大”學問,也將會在某個時間段被後學新知驟然擊垮,一夜間將其虛假的“大”學者們的等等偽命題瞬即崩塌無痕,讓太陽再次照射遼闊的東亞大地,洗滌民間與學界“易學研究”的上空清澈無比,再次得到科學新知的成長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3 1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7-3 12:03 编辑

要我说:李零教授重写了部当代《系辞》


全文首发 | 李零:我劝天公重抖擞

2017-07-02 李零 活字文化


我听很多老人说,国民党走麦城那阵儿,共产党在学校里都是最优秀的分子,不仅学问好,连体育都好,共产党厉害就厉害在会宣传,会跟老百姓摆事实,讲道理,得人心。现在怎么如此脆弱,前怕狼,后怕虎,左也怕,右也怕,连话都不会说了呢?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说,就是儒、释、道。他们说的儒,不是先秦之儒,不是汉唐之儒,而是从程朱陆王到曾胡左李,从康有为到蒋介石,特别是港台新儒家的儒。我认为,这是把中国文化哲学化、宗教化、政治化、商业化、简单化、庸俗化的说法,专门迎合台湾口味、国民党口味、蒋介石口味,以及某些糊涂领导的口味。中国的大学,哲学系最热衷于此。

现在,道德沦丧,大家喜欢赖'文革',什么事都赖'文革',这是放着眼前说天边。'文革',我们都是过来人,那时人傻,那时人混,但不像现在这么滑,这么黑,满嘴谎话,见谁坑谁。这都是什么闹的,大家应该很清楚。比如电信诈骗,一帮台湾孩子领着一帮大陆孩子玩,跟'文革'有个淡(蛋)关系。

活字君按
2017年4月号《经济导刊》刊登李零先生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一文,为发表需要,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了部分技术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整体面貌,并已通过公众号等渠道在网络传播。李零教授先生对于这个编辑稿的流传,甚感不安,希望广大读者得见全貌,特嘱交活字文化刊发定稿,以正视听。以下为《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原版全文:

我劝天公重抖擞

李凌.webp.jpg
李零


10月12号,我从美国回来,刚刚知道,咱们这门课叫《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我跟韩老师说,我不是党员,这个题目,我讲不了。他说,咱们这门课主要是带同学读经典,你就讲讲《我们的中国》得了。我说,我的书不是经典,书已经印出来,再讲就没劲了。我还是讲讲我身边的事儿,特别是跟教育和启蒙有关的事儿吧,随便聊聊,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判。

我是群众

首先,请允许我做点自我介绍。我是中国人,汉族,男,68岁。填表,我的政治面貌是群众。我喜欢这个身份,非常喜欢。不过,我要解释一下,群众是复数,我是单数,我只是群众一分子,我属于群众,但跟群众有距离,联系并不密切。
我自由散漫惯了,不习惯过有组织的生活。党没入过,军没参过,工人也没当过。我只当过农民和老师,这两种工作,比较自由散漫,更适合我。

有一件事,过去不明白。我没参加任何党派,但不能叫无党派人士;我真心拥护人民当家作主,但不能叫民主人士。后來我才明白,人士二字可不是随便叫的。我国,凡叫什么什么人士的,都是有特殊身份的人。我不是这种人。

现在,我的职业是教书,教中国学问。教书好,书不会跑。我可以一个人在家安安静静地读,安安静静地写,慢工细活,反复修改,一切弄好了,我才和盘托出,与学生分享,与读者分享。

我的老朋友郭路生打小就爱写诗。他说,除了写诗,什么都干不了。我说,我也是,除了做学问,一无所长。我在北大教书,从1985年到现在,三十多年,好像一眨眼。2011年从中文系退休,田余庆教授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诗经》有个说法,叫“蟋蟀在堂”。

我没当过官,没发过财。我在北大没有任何头衔。韩老师介绍,现在有了一个,是我批评最多的那个国家有个学术机关给的。土包子戴洋帽子,有点不习惯。


我知道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这门课,有点像政治课。政治学系,过去在人大叫马列主义基础系,主要研究国际共运史,后來改称国际关系系。早先的国际政治,第一是国际共运,第二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那时的国际关系主要是这两种,后來告别革命,才以欧美为主。北大也如此。


我听说,现在的政治课跟从前不一样,什么都讲,不光讲马列,很好。尽管有人,生瓜强扭,硬推,但马列已经边缘化,这是事实。
马列,我是读过的,没人强迫我读。我读过,一点都不后悔。

马克思是哲学博士,老婆是贵族女儿。他俩是旧世界的叛逆者。恩格斯是资本家,红色资本家。他用他挣的钱,养马克思做学问。中国有这样的红色资本家吗?好像没有。
马克思主义是西学的一支。这门学问有三大來源,德、英、法各一,都是欧洲国家。不研究西方,不研究资本主义,等于无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是什么?是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个无所不在的世界体系,这个体系支配着所有人的大脑,谁都唯唯,谁都诺诺,只有马克思说不。天下之学,逃杨入墨,凡是拿资本主义当天经地义的,肯定反对马克思主义;凡是反对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也往往要回归马克思主义。1960年代,中国印了很多灰皮书、黄皮书,有些跟西方几乎同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书最好跟非马、反*共的书一块儿读,特别是跟CIA推出的洗脑书一块儿读。马克思的书,从前是禁书。正是因为禁,才有人读。我就是拿它当禁书读。

过去,上政治课,老师讲什么,我根本不听,宁肯自己读书,原因是他们讲得不好,完全是“党八股”,我是读过原典的,印象大不一样。

马克思的书很多,影响最大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最薄,《资本论》最厚,如果加上《资本论》的三大手稿(或说四大手稿),更厚,一般读不下去,大家读过的主要是《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难读,但有些道理很简单。比如“谁养活谁呀,大家来看一看”。现在大家都说,打工仔、失业者是老板养活的人,老板过不舒坦,你们就没饭吃。马克思说,错,完全相反。“资本”(capital)这个词,意思是本钱,即第一桶金。很多第一桶金的神话都是谎话。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污,一针见血。他讲商品拜物教,那一章写得真好,亚当·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支配一切,世界变成拿大顶。

现在,发财是硬道理。市场万能,金钱至上,赌神就是上帝。我们每天看到的,不正是这样一个世界吗?

西马解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拿“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作对,认为《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不好,越走越远,违背了初衷。早期著作才是他的正根儿。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两部手稿最重要,一部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部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这两部手稿,前后有好几个译本,我都读过。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提前一手稿,相反,恩格斯一再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他的两大发现之一(另一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完成于后一手稿的《费尔巴哈》章。

卢卡奇说,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阿尔都塞相反,说马克思从来不是人道主义者。他们俩,谁更符合原典,其实是阿尔都塞。这类争论,我国也有反映,周扬、王若水说马克思讲人性异化,不对。胡乔木说马克思存人性弃异化,也不对。马克思从来都讲异化,但从1845年起,就再也不讲人性异化。《资本论》讲异化,不是人性异化,而是劳动异化。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是宗教,共产主义是乌托邦。恩格斯说,罗马基督教是早期的SHZY运动。毛泽东跟五台山的和尚说,咱们的共同点是解救苦难众生。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往往与造反有关,统治者平息造反,必须利用宗教。马克思主义诉诸群众运动,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用不着许愿还愿这一套。无神论、替穷人说话,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的头号罪状。


我知道的“共产党

我不是共产党员,但也不是反*共分子。

美国是全世界最反*共的国家,入境申请必有一问,你是不是共产党,但美国人对共产党非常无知。

美国电影,共产党就跟咱们电影里的日本鬼子一样,标准打扮是一身中山装,扣子扣到嗓子眼,脑袋上戴个制服帽,说话恶狠狠,一脸凶神恶煞。意大利拍的《末代皇帝》,英若诚就是这幅扮相。

我看过美国拍的两部反*共宣传片。其中一部,一上来,马恩列斯跟达尔文搁一块,统统属于不信上帝该下地狱的一类。另一部说,从傅立叶在美国搞“和谐社会”一直到列宁、斯大林的苏联,所有SHZY都很失败,最好的范例是以色列的基布兹(Kibbutz),照样行不通。

有一次,我在芝加哥,住一美国朋友家,她丈夫是个经济学家。他问我,你是共产党员吧?我说不是。他说不相信。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听说,在中国,只有共产党员才能拿到好工作,你既然在北大当教授,怎么可能不是共产党员呢。于是我告诉他,共产党员在咱们中国,满地都是,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他们,很多只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和战士,不一定都是大富大贵。当然了,现在倒是有人希望,赶紧把共产党改造成这样的党,比如发财党或阔人党。我说,共产党真那么可怕吗?你太太的好朋友某某某,你知道吗,他就是共产党。更何况,现在顶着共产党的名,干尽坏事,而又骂得最欢的,很多正是共产党员。同一个词可能不是同一个意思。

我不是共产党,但见过共产党,大革命时期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后各个时期的,当官的也好,老百姓也好,我都见过。你们见过的,大概只是“改开”以后的共产党吧?

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干革命,你就等着杀头吧,不是被敌人杀,就是被自己人杀,没任何好处,请你入你都不敢入。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站稳脚跟,喘过气来,入党的人才多起来。过去,我在人大附中读书,团干部让我读《论共产党员修养》,我想,我是落后分子,反正也入不了团,坚决不读。“文革”后拿出来看,头一段话让我大吃一惊。刘少奇说,共产党可以随便出,但不能随便进,因为什么人都闹着要入,有找不着工作的,有逃婚的,不能让他们随便进。

现在,除了当官,党员已经不太吃香,很多人还觉得挺丢脸,但退他又不退,干脆躲在党内反D。反D是党内的事,社会上应叫反*共。刚才我说了,我不是反*共分子,我对当下的世界有批评,包括共产党的错误,但绝不会跟着右翼潮流起哄嫁秧子。

学历史,我们都知道,没有国民党,就没有共产党。国民党也曾经是个革命党。它怎么从革命党变成发财党,怎么从庆祝胜利,受降接收,到吹拍贪腐,丢尽人心,以至兵败如山倒,很多教训值得深思。

古人都懂得,民可载舟,亦可覆舟。防民之口甚于川,周厉王的办法是不行的。国民党败走台湾,曾经采取鸵鸟政策,1946—1949年的历史,不许讲也不许教,蠢得很。

最近,赵俪生的女儿写了一本回忆录,特意寄给我。他父亲是我老师的好朋友,既是老左派,也打成过右派(很多右派,原来都是左派)。赵先生吃了很多苦,但九死其未悔,不改初衷,仍然很乐观,很幽默。我喜欢读赵先生的书,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我听很多老人说,国民党走麦城那阵儿,共产党在学校里都是最优秀的分子,不仅学问好,连体育都好,共产党厉害就厉害在会宣传,会跟老百姓摆事实,讲道理,得人心。现在怎么如此脆弱,前怕狼,后怕虎,左也怕,右也怕,连话都不会说了呢?


我知道的“西方价值观

哈耶克写过一本书,叫《通往奴役之路》。奴役的反面是自由。他说的“奴役之路”是所谓集体主义社会,既包括希特勒的国家主义,也包括斯大林的SHZY。法西斯主义最恨共产主义,德军大举进攻苏联,最后被苏联打败,为什么反而归为一类,原因就在,西方概念,任何集体凌驾个人都是法西斯主义。比如我们说的“大公无私”,按这种概念,就是法西斯主义。

阿伦特写过一本书,叫《极权主义的起源》。极权主义的意思也是如此。这个问题跟西方历史、西方文化有关,跟他们对国家形态的理解有关。国家演进,一般都是从小到大,从分到合,从孤立分散到多元一体,大一统代表复杂社会,高层次管理,以及世界主义。

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讲希波战争,很像火烧赤壁,曹魏是强者,但被吴蜀联军打败。希罗多德是希腊裔的波斯公民,感情在希腊一边。他创造过一种经典对立:小必自由,大必专制。在他看来,希腊虽然是一堆小国,好像“池塘边的蛤蟆”,但居然能把庞然大物的波斯打败,这是自由战胜奴役。这个想法一直支配着西方人的脑瓜。

虽然,希腊长期窝里斗,最后被马其顿取而代之。马其顿打败波斯,接收波斯,模仿波斯,建马其顿帝国,这是希腊的顶峰,然后才有希腊化时代。罗马也是由共和走向帝国。这段历史,他们也自豪,但中世纪以来,欧洲一直是五胡十六国。他们跟我们不一样,一盘散沙,四分五裂,谁都管不了,只能靠上帝领导。上帝是虚拟领导。

西方传统,政府不太灵光,君主不太灵光。他们革命,先借君权反教权,后借民主反君权,主要是为市民社会(商业社会)开道。结果,君权也没反彻底,教权也没反彻底。

西方没有中国这样权威至上的皇帝,也没有中国这样幅员广阔的大地域国家。他们最服两样管,一是上帝,二是金钱。现在,上帝就是金钱,金钱就是上帝。除了这两样,谁都管不着,这就叫自由。中国的关老爷,我们山西的圣人,既是武圣,又是财神,倒很像美国的自由神。美国国徽,白头老雕,一爪抓箭,一爪抓橄榄枝。做买卖得这么做。

我们跟希腊不一样,更像波斯。欧洲历史,近东文明是背景。前伊斯兰世界的近东,埃及、亚述、波斯是他们的三代。我们的“夏商周三分归一统”是一统于周,他们的大一统是波斯帝国。虽然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比较晚,相当我国的战国时期。这个大一统是靠政教合一。琐罗亚斯德教是最早的普世宗教之一。

孔子说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论语·八佾》)。这话,历来有争论,但有一点很清楚。中国,华夏眼中的夷狄,特点是分种为酋豪,没有君长,有也是小君长。他们,居住分散,见不着人,说不上话,经常在马背上哼哼,他们的史诗就是这么唱出来的。这就是草原上的自由。部落和部落间,遇事得商量着办,领导得轮流坐庄,这就是草原上的民主。航海的,住在小岛上的,情况差不多。

华夏不一样,特点是有君长,小官上面有大官,大官上面有皇上,一层层有人管着。这些都是世俗领导。世俗领导都是人。人都活不长,顶多几十年。死了就让孩子当,就跟手艺人一样。中国革命,无教权可反,要反就直指君权,干脆把皇帝打倒。中国是亚洲第一共和国,革命非常彻底,打倒皇帝还不杀皇帝,跟西方不一样。

西方,国家不发达,所谓现代国家(nation),出现很晚,很多都是打出来的,人为凑起来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把这种国家叫“想象的共同体”。他说的“印刷帝国”,就是我们说的“书同文”。“书同文”在中国是前现代的东西。

欧洲,自治传统很强。个人也好,地方也好,喜欢讲自治,除俄罗斯横跨欧亚,接受蒙元帝国的遗产,在陆上殖民,地盘很大,一般都不太大。大一点的国家都是殖民地。如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美国曾是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榜样,但战后却是头号霸权。

欧洲的自治传统也影响到马克思。马克思,早期主要是同无政府主义作战,施蒂纳讲“唯一者”,有点像存在主义,也被他批判。但就连他也有欧洲文化的烙印。比如他说,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我理解的西方价值观:

自由,主要是做买卖和打工的自由。
民主,主要是选战民主,背后是利益集团。几千年来,村里人都懂,要选只能选有钱有势的大能人。
平等,主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博爱,更多是宗教意义上的。法国恐袭,有人哀悼,中东每天死很多人,没人哀悼,哭都哭不过来。


我所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时下,中国有一股“传统文化热”,上有领导宠,下有商界、学界、媒体捧,热得一塌糊涂,最近更被某些学者提升为“价值观”。很多大学在四大文科(文、史、哲和考古)之外另起炉灶,设国学院、儒学院,甚至想用传统书院和私塾代替或改造现在的大中小学,裘锡圭教授不以为然,我也不以为然。我非常赞同裘老师的声明。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有人说,就是儒、释、道。他们说的儒,不是先秦之儒,不是汉唐之儒,而是从程朱陆王到曾胡左李,从康有为到蒋介石,特别是港台新儒家的儒。我认为,这是把中国文化哲学化、宗教化、政治化、商业化、简单化、庸俗化的说法,专门迎合台湾口味、国民党口味、蒋介石口味,以及某些糊涂领导的口味。中国的大学,哲学系最热衷于此。

现在,有人热衷在中国立教。他们说,三教,儒教是领导,不但应该领导释、道,还应领导外国的教,新中国的最大失误,就是没有制礼作乐、尊孔立教。康有为没办成的事,蒋介石不敢办的事,现在交共产党办。

蒋介石反攻大陆,到死都不成功,但给二蒋树碑立传的陶涵(Jay Taylor)说,蒋大元帅虽赍志而殁,但要活到现在,可以含笑九泉了。

关于传统文化,我想讲一句话,中国文化并不等于道德文化,更不等于宗教文化。有人说,外国技术好,中国道德高,这话经不起推敲。道德是一堆好词。好词,全世界的讲*法都差不多。希罗多德说,波斯贵族,从小只学三件事,骑马、射箭、说真话。你讲忠信,人家就不讲吗?中国特色到底在哪里?

于是有人说了,咱们讲孝。《二十四孝图》,他们有吗?我们把它推广为师生关系、君臣关系(现在是领导和被领导,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他们有吗?

我觉得,拿《二十四孝图》当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不是中国文化的光荣,而是中国文化的耻辱。现在的公益广告,很多都是酸菜坛子,如“妈妈有福了”,表面看是儿孙孝敬父母,其实是父母孝敬儿孙。现在,什么不要钱?生孩子花钱,养孩子花钱,孩子大了,上学、结婚、买房、买车,花钱的事多了去,没完没了。等你把这些都孝敬完了,你就有福了。

我认为,中国传统,最大特点是国家大一统,宗教多元化,世俗性强。中国文化的最大优点是不立教,不传教,人文精神强。

很多人拿《论语》当道德课本。《论语》有很多道德格言。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这样的话,我喜欢。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就是拿人当人,为人谋事要讲一个忠字,与朋友交往要讲一个信字,老师费劲巴拉教你半天,你得学而时习之,别不当回事。简单说吧,就是说话算话,拿人当人。我看,太多的要求也不必,咱们能把这八个字做到,也就不错了。

现在,道德沦丧,大家喜欢赖“文革”,什么事都赖“文革”,这是放着眼前说天边。“文革”,我们都是过来人,那时人傻,那时人混,但不像现在这么滑,这么黑,满嘴谎话,见谁坑谁。这都是什么闹的,大家应该很清楚。比如电信诈骗,一帮台湾孩子领着一帮大陆孩子玩,跟“文革”有个淡关系。

俗话说,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狮子就是这样)。礼,据说就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孩子。比如喝酒,孔子明明说,“唯酒无量,不及于乱”(《论语·乡党》),但山东人喝酒,说我们来自礼仪之邦,最好客,不喝到撒疯不叫喝好。他在那儿罚人喝酒,你在这儿罚酒驾,礼跟法打架。我看这样的礼就不好。

我认为,西方的东西不一定都好,不但不好,有些还很坏,比如国与国的关系,他们太霸道,借口人道干涉,制造人道灾难,就很坏。但我有一个谬论,礼是外国的好。外国的礼有蛮风,有古风,人与人打交道,很礼貌,社会公德,人家比我们好。当年,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四年),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学人家。


我所知道的“国学

中国人研究中国文化,有所谓“国学”。什么叫“国学”,我有一个说法,就是“国将不国之学”。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利玛窦用天算地理之学到中国传教,如果没有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中国被人家打得失魂落魄,中国人哪儿知道天下还有西学这套玩意儿。不知道西学,当然也就没什么可以与西学唱对台戏的国学了。

中国的国学热,早先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反弹,现在是1989年后的文化现象。表面看,它跟怨天尤人骂祖宗的《河殇》唱反调,其实骂和捧,很可能是同一拨人。研究中国,中国人研究叫国学,外国人研究叫汉学,这是同一门学问吗?我跟汉学家讨论,他们经常说,咱们的研究对象都是中国,何分彼此。但一谈具体问题,分歧就来了,且跟你掰哧呢。他们觉得我们很糊涂,连中国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我们的讨论很像庄惠鱼我之辩。他者都是相对而言,任何强势文化都不拿自己当外人。

研究落后民族,欧洲有民族学(ethnology)。这门学问有很深的殖民烙印。欧洲人把考察记录落后民族的资料叫民族志(ethnography)。这种志跟植物志、动物志差不多,很多都是一块儿搜集。博览会上,非欧种族,可以拿活人展出,跟动植物标本一个样。现在,美国叫人类学(anthropology),好听一点。但植物不等于植物学,动物不等于动物学,人类也不等于人类学。你别以为你是鱼,就跟观鱼者或鱼类专家是同一概念。

西方还有一种学问叫东方学(orientalstudies),专门研究东方古文明,像埃及学、亚述学、赫梯学、印度学等等。汉学是其中之一。其实,我国史书中的蛮夷列传诸番志,就是我国古代的“东方学”。虽然,我们叫“四裔之学”,各个方向都有。当时的“西学”,主要是从印度传入的佛学。

现在讲国学,大家喜欢讲王国维。鲁迅说,“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不懂的音译》)。王国维怎么研究国学?我看,主要是三条,一是用新材料,特别是出土材料,如他说的五大发现;二是重西北史地和四裔之学,不光看汉族史料,还治少数民族史,如蒙元史;三是有国际眼光,如关注法国汉学和日本中国学的动向。

当年,陈寅恪、傅斯年负笈海外,主要是咽不下汉学这口气。傅斯年建史语所,目标很明确,他要证明,东方学的正统在中国。但怎么证明呢,主要靠两条,一条是用archaeology改造中国史学,一条是用philology改造中国小学。

王国维主张“学无古今中外”(《国学丛刊》序)。他研究的国学,其实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之学。

中国历史,夏商周三代,孔子知道的主要是两周,我们的知识主要是两周以来。两周以前的历史完全靠考古。考古是研究大时段、大地域的历史。学科划分,我国一般把考古划归历史学。但历史是条长龙,历史系研究的只是龙尾巴。

所以我总是讲,研究传统文化,考古才是擎天柱。可惜的是,考古系凭实物讲话,考古学家不说话,只是埋头挖,把挖出的东西拿给你看,外行往往干瞪眼儿。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我就尽在树下转悠。

学校是培养人材的地方,不是培养奴才的地方

最近,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到北大做报告。我看了他的《二手时间》。帕斯捷尔纳克写十月革命前后的悲欢离合,索尔仁尼琴写斯大林时代的劳改营,都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写劳改营,头一本是《伊凡&#12539;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文革”中有翻译),获奖是《第一圈》,而非《古拉格群岛》。《古拉格群岛》是在西方出版。去年,《二手时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西方称为《日瓦格医生》《古拉格群岛》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苏联解体,这是墓碑,前苏联有人骂,后苏联也有人骂,社会毫无共识,西方乐见这一结果。

此书是苏联解体的牢骚集,没有改革盼改革,改革以后骂改革,跟咱们中国非常像。北京出租司机,没人给他们录音,翻成西方文字,不可能得诺贝尔奖。

贾樟柯拍《山河故人》,看完就一印象,农村到矿山,矿山到城市,小城到大城,大城到国外,告别告别再告别,整个是一条不归路。乡愁不是美学享受。

什么叫“二手时间”?就是方生方死、无可奈何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秋天花落,迎来寒冬,当然无可奈何。春天,八九燕归,你以为天气暖和了吧,但在北京,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没准还有倒春寒。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在《何枝可依》序中。我说,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另一个时代还没开始。
北大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没理解错吧。但现在的学校令人失望。

我是闵张改革、燕京学堂的反对者。我一贯反对这种媚外媚俗的所谓国际化改革,但无可奈何,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年,我写《学校不是养鸡场》,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坏人不出头,不是好人不发愁”,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感受还是如此。

越剧《红楼梦》有一段唱辞,最能表达我的心情:

看不尽满园春色富贵花,听不完献媚殷勤奉承话。谁知园中另有人,偷洒珠泪葬落花。

拍马屁,在我国是个大问题,历史上一直有这个问题。国民党不就栽在这上面吗?我一直说,反腐不反拍,等于瞎胡掰。

反贪反腐我拥护,但怎么反却是难题。改革三十多年了,问题太多,积重难返。我们要知道,贪腐并不一定都是悄悄进行的,很多都是借着拍马屁,堂而皇之,大干快上,公开进行的。特别是,我们不要忘记,改革开放初期,很多领一时风骚现在可能关起来的人都曾理直气壮。他们以为,贪腐就是改革,改革就是贪腐。

我们的国歌,头一句就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想,谁都不想当奴隶吧?可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龚自珍写过这样的诗句: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龚自珍《咏史》)

   
什么是人材?现在有一种理解,叫“成功人士”。很多人都以为,升官发财就叫“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成功怎么办?不是奔银行金店抢,就是借网络电话骗,没人相信,劳动可以致富。

过去有一阵儿,社会上有办班热,学校里也有办班热,不是领袖班,就是总裁班,跟搞传销似的,大家都在那儿发展“人脉”。

成功人士”长什么样?我一想起这个词,脑子里就会蹦出一个画面,最近电视广告频频出现的画面:8848,白金手机,“向成功的人生致敬”,有个秃头又从豪华轿车里钻出来了。咱们办教育的,不能光培养这种秃头吧,甭管中国秃头,还是外国秃头。

官有官道,商有商道,有人总结这些道,采撷天地灵气,浓缩人生精华,十二个字,非常精辟,叫“欲得领导重视,必先重视领导”。可惜的是,我在学界近四十年,一直都没按这两句话办事。朋友说,难怪你一直不得烟儿抽。我说,我从来都不抽烟,我要烟儿抽干什么。

我在中文系跟新生讲过我理解的北大校史。我理解,北大是培养天下英才(革命家、学者)的地方,不是培养奴才的地方。只知伺候领导和老板,那不叫人材,那叫奴才。

还是龚自珍说的好: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是我送给所有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话,也是送给所有同学的话。
我爱北大!
2016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学讲课

稿件来自微信公众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9 16: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库错误.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1: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龙勿用 于 2017-9-6 11:55 编辑

"上古結繩以治,後世 咡.JPG 人易之以書契......" —— 帛书《繫辭》

001.jpg
002.jpg
《甲骨文獻集成》第14冊 第199頁 —— 《論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01.jpg 與結繩記事之關係》

本文作者靳青萬先生在此論文中論述得很清楚,結繩記事這上古記事的工藝先從有了創造象形編織文字開始的。但不論他怎樣論說它的來歷,這篇文章還是屬於大膽推論而來的細緻推測,在學界是准許的思維邏輯展開。如果本文作者如能看懂部分古竹書體《易》、帛書體《六十四卦·易》經文,那麼一切問題將迎刃而解了,一切對古《易》經文版本的真偽猜測與千年以來的訛傳也將化作烏有。我們可以繼續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遠古人類在群居之前的狀態下是否有自己的語言系統?它意味著當事件發生後,是先有口耳相傳還是先有智者造字進行取捨地結繩記事活動呢?


通過反复地閱讀古《易》經文會發現卦符的作用,其實在萬邦大夏之前除了因躲避洪水猛獸求生存而侵入的外族以外,其它被洪水沖散的南方部族暫時分散居住在西域高原一帶,而他們都有結繩記事的本領,而且這一技能很可能相當發達,只是在創造(編織)象形體的取捨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可以從竹書體與帛書體的《易經》中看得出來:其開始的部分用字與中間到結尾部分的用字很顯然是有限地多了起來,越古老的記述事件的象形文字就越簡潔,越靠後的記述象形文字就越詳實,(卻不會被前記述文字所應用)而且說明事件的效果也越來越清晰。這就是所謂《易》經的作者有很多的猜測是很有道理的。並且從卦符所指引的地理方位來看,我各族古人經過觀察發生事件會有很多的角度出現,但在統一編纂時期會有篩選與取捨的作為,因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推測即:

凡是離奇的大事件發生以後,不一定會被全體族人所見到,所謂見到的人即是探險的勇者(甲骨·易象形文字中所提到的“吉”人),他們可以就地在山石上、石洞石壁上馬上刻畫象形事件以標識記錄(見陰山石壁岩畫),回到部族後就會向當族的家長、酋長、有地位的長者還有就是有結繩記事本領的技工們進行描述,並展示自己刻畫的象形記憶,而且很可能用最簡單的語音來加強自己的描述。這以後族長會和技工通過“吉”者勇士參與的編織象形卦扣加以最原始時期的最精確的象形記錄。從而在有話語權的長者去參考掛扣記述的事件進行語言發音上的記憶彩排,有時將進行對全族人的說教作為。這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到口耳相傳的地步。如若有某大奇事件被全族人見到,同樣也是要經過這等的次序進行記錄而加強源遠流長式記憶和傳承的可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6 1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蓍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工。” —— 帛書《繫辭》

001.jpg
002.jpg
003.jpg
004.jpg
005.jpg
006.jpg
007.jpg
《甲骨文獻集成》第14冊 第234頁 —— 《工字是何形象》

建造夯土牆的工具.JPG
今日建造夯土牆的電動工具之“工”古文象形之字形意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