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古越中兴 于 2016-3-20 13:30 编辑
简述“五材”过渡到“五行”对人事物象的影响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后演化为元素)的运行及其变化规律。
五行源自阴阳,最早出现在道家学说中,夏朝的卜巫书《连山》已出现了阳爻和阴爻符号,它强调阴阳的整体变化理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从两者关系而言,阴阳是一种物态对立又统一的学说,五行则说是一种物质普遍系统论。
西周末年先是有“五材”之说,《国语•郑语》云“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左传》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是指万物由五种类别组成又具有密不可分的特点。
到《尚书•洪范》时,“五材说” 过渡为“五行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由此,物质的具象已抽象为元素属性,并可进一步推演到其他事物,构成一个物象系统的模式。
战国晚期起五行出现了相胜(克)相生的思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充分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与表象的关系,有利于对人事与物象的整体把握。
也是在这个时期,五行学说成熟应用于医学,《内经》的出现开创了五运六气系统。其后数千年来,无数医家、哲人研究和整理大量医案、医理,临床学与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中医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应用体系。
《易》的进步和完善,预测人吉凶祸福的象数学在西汉兴起,唐时国泰民安,易学因此走向民间,阴阳五行学进一步繁荣昌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