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6|回复: 23

[易学研究] 学习周易必须知道的那些一二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4 00: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认识六十四卦:  
上图是现今《周易》六十四卦的图画和名称。
“卦”是什么?从苍颉[jié]造字的角度来讲,“卦”是和圭[guī]有关的占卜。圭是古代测日影的工具,古人是通过“立杆测影”来制定时辰与季节的。他们在土夯的平台上立一根杆子,杆子在日光的照射下会出现一条影子,观察影子的方向来制定出时辰和影子尺寸的长短来制定季节;影子朝向正东是卯时,向正北是午时,午时的影子是最短的,测量出这个最短的长度以此制定出节气,这些内容在《周髀算经》中自有交待,现在要说的是中天子午线。就在午时影子是最短的时刻,在这影子的尽头和杆子的顶端连一直线,直线延伸出去直指向天空的太阳,其所指的这片天空就是“中天区域”。


1.jpg
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天区域画出一条南北子午线——下图。

画一条子午线笔直的穿过太阳,傍晚之后就是以在子午线上的星宿来确定时辰,看到子午线上的星辰就知道今夕是何年何时。如下面的两图——星宿在中、氐宿在东是春分的黄昏,到了氐宿移至中天时就是春分的凌晨子时。
(晚上也有看北斗的运转来确定时辰和季节,但此法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而传于民间,其精确度不够从未被列入正统的天文历法。比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的说法就没有交代清楚度数。古人观象授时偏差一度一刻都得人头落地,更何况是无刻无度无数据。夏商周三代时期都是以面南观天,面南观天是看不见北斗的,所以正统的天文历法不可能以北斗为主,其北斗的地位和南斗差不多。)
3.jpg
4.jpg
5.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天的子午线是个很重要的区域,每天黄昏太阳落下地平线之时星辰随之浮现出来,浮现在中天子午线区域的星辰是气候节令的标志星辰。如四千多年前的黄昏星宿出现在子午线上是春分,虚宿出现在子午线上是秋分,心宿出现在子午线上是夏至,娄宿出现在子午线上是冬至。
春分日的黄昏星宿在中天交于子午线。
秋分日的黄昏虚宿在中天交于子午线。
夏至日的黄昏心宿在中天交于子午线。
冬至日的黄昏娄宿在中天交于子午线。
6.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写《日知录》说道::“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顾炎武所说的都是《诗经》里记载的天文星象,这些诗歌都源于当时民间的传唱,可见夏商周三代那时的确是人人懂得天文,老百姓都认识各个季节的星空。那时期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就知道节气时令。《尚书.尧典》曰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讲的是:五帝时代的日中(春分)这天,太阳落入地平线下,东面有氐宿正在升起,朱雀横跨在天上,其中朱雀七宿的星宿在中天。
日中:《尧典》以“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定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日中是春分,日永是夏至,霄中是秋分,日短是冬至。
星:二十八宿。
鸟: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组成南方朱雀鸟。其中以星宿为中心。
殷:充实,殷实。
仲春:农历春季二月,这里特指春分节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2000年4月7日春分。18:57分日落,星宿交于子午线,《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所说的天象就是此图。


7.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2000年10月9日秋分。18:44日落,虚宿交于子午线,《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所说的天象就是此图。
8.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2000年7月11日夏至。19:54日落,心宿交于子午线,《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所说的天象就是此图。注:“火”宿是心宿的别称。
9.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尧典》所说的前面三个星象都可以在公元前2000年的这个时段找到,只有一个“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找不到。
《尧典》说冬至这天的黄昏,昂宿会出现在子午线上,但公元前2000年的冬至这天不是《尧典》所说的昂宿在中天,而是娄宿。难道是《尧典》记错了吗?笔者认为不是的。据《尧典》三个准确的星象可以知道三皇五帝的五帝时代因该是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已经懂得运用二十八宿来判定季节了,那么二十八宿起源于何时?是谁创造的?其实《尧典》留下了一个线索,《尧典》把创造二十八宿的基点保留了下来,就是“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句。查找这句话描述的星象竟然需要上溯至公元前3800年,距今已有5800余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帝时代的公元前2000年1月5日冬至。17:45日落,娄宿交于子午线。
10.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3800年1月18日冬至。17:50日落,昂宿交于子午线。《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所说的天象就是此图。日短——白天短;星——星座;仲——排行第二;仲冬——农历冬季的第二个月。
11.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子午线上的星辰都是会变更的,有句话叫“斗转星移”,说的就是天上的星辰是会运动的。公元前3800年子午线上的星辰与公元前2000年子午线上的星辰是不同的,到了今天子午线上的星辰又与公元前2000年时期的又不同,所以子午线上的星辰每过个几百或上千年就会换一批。只有节气是不变的,春分秋分等节气都是通过“立杆测影”得来的。杆子一年四季都固定在土夯的平台上(见下图)。日光照射之下,每天正午杆子阴影的最短尺寸是都不同的,今天秋分的正午是七尺五寸五分少一分,明天又会长一点点,后天又长一点点,如此一点点长了几个月后,阴影又逐渐一点点变短回来。


12.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周髀算经》:当杆子(杆高八尺)的阴影在某天正午达到下列这些个最短的尺寸的时候,就说明当天已进入某个节气。
括号内的内容是追加的,有三个是公元前2000年的天象,一个冬至日是公元前3800年的天象。
《周髀算经》:
    冬至晷长丈三尺五寸(1月5日17:45日落,娄宿交于子午线)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4月7日18:55日落,星宿交于子午线)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夏至一尺六寸(7月11日19:54日落,心宿交于子午线)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小分一(10月9日18:44日落,虚宿交于子午线)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5800年的文明就介绍到这,下面这一段内容不能公开,省略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的创作既然需要与天地准,那么创作出的《周易》又有何用处?这个问题在孔子以前基本不是问题,然而自孔子研读《周易》之后,他提出《周易》可以用来修身、明理、识天道……这类前卫的理论之后(相对于当时而言),《周易》的占卜之学就退居其次了。时至今日的《周易》已经和炼丹、修道、看风水、算命、人生哲理、推演行星,琢磨计算机……大到宇宙万物小到基因密码无所不包了,总之是人有多少知识,《周易》就随之蕴含有多少知识。其实《周易》始终还是一部占卜书,至少始皇帝嬴政也这么认为的。秦始皇那时期的《周易》只有卦辞和爻辞,没有彖、象和文言之类的短篇,是一部纯粹的占卜书,没有任何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所以秦始皇焚书的时候不毁这本书。
《周易》里的彖、象和文言之类的短篇统称为“十翼”, “十翼”又称《易传》,大部分内容是孔子讲述的,原来都是单独成篇,到了汉朝的时候才和只有卦爻之辞的《周易》合订成一本,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周易》。
近五千字的《周易》辞文是经过好几代人不断的编辑并参与撰写的,是西周的皇家书籍,主要参与人是周文王和周公,这两父子是《周易》的奠基人,至于《周易》之前的“易”是什么样子,已经没人知晓。
在《周易》之前有易吗?有的。孔子曾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这话大意是说孔子来到夏、殷两朝的故地求这两个朝代的礼仪和法治,但都文献不足,只得到《夏时》和《坤乾》(笔者认为《夏时》《坤乾》和《周易》是一脉相承的)。孔子当时能收集到的典籍也就这些了,在孔子之后这两本典籍未能流传下来,《周易》之前的“易”也就此断了。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到《周易》的书籍是《左传》,其次是《周礼》——【《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 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 《周礼•春官宗伯》:“……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八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后人就根据《周礼》的这句话认为《连山》与《归藏》是夏朝和商朝的易,我是不认可这个的。其一《连山》虽然有流传于世,但早已被人确定是后人写的伪书,至于近年有《归藏》易出土,但其内容荒诞至极,多半是战国时期作假之人凑合着写的。其二:《左传•昭公二年》记载【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见鲁国的这个藏书馆够大,但是里面有《连山》《归藏》吗?没有。也许这《连山》《归藏》不是周朝的易书,所以不在这里。那么在哪?在周朝太卜手里吗?可是韩宣子说了“周礼尽在鲁矣”,意思是周朝有的鲁国都有,干嘛偏偏没《连山》《归藏》?也许韩宣子忘记提到这两本书,可《连山》《归藏》的历史地位肯定比《易象》高,没理由只说有《易象》不提《连山》与《归藏》啊。其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孔子去拜访掌管着周朝国家藏书的老子之时,已是韩宣子百多年之后的事了,当时孔子也没见到《连山》《归藏》这两本书,不然孔子后来也不会唠叨“文献不足”了。
以上总结出三点:
1韩宣子去鲁国的藏书馆见到《易传》和《鲁春秋》,未提见到《连山》和《归藏》。
2孔子去周朝向当时的国家藏书馆馆长问礼的过程中未提到《连山》和《归藏》。
3孔子去夏朝和商朝的故地得到《夏时》和《坤乾》时未提到《连山》和《归藏》。
孔子是信而好古、问道求礼之人,凡是与礼法和易道有关的文献资料,他都会不辞辛劳的收集来。他在晚年读《易》读至“韦编三绝”,同时他认真整理和补充前人留下的《彖》、《系》、《象》、《说卦》、《文言》等易学著作,可就这么一个博学的人却没提到《连山》和《归藏》,所以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有《连山》和《归藏》,即使是有也绝传于春秋矣。


于考古方面《周易》特别重要的出土记录有两个,其一是唐代的《晋书.束皙xī传》记载太康二年,有人盗魏襄王墓得竹书一批:【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其二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3号出土的一部易书,书中有许多通假字和异体字。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是孔子传下的,孔子把《易》传授给商瞿,商瞿授子庸,子庸授子弓,子弓授子家,子家授子乘。子乘授田何(子庄)……田何之后易学流派俞演俞繁,逐步形成不同的易学派系,各个派系留下的著作多到数都数不清,已经到了多个十本八本不算多,少个十本八本不算少的地步。
用易来占卜吉凶的这门学问,早在西周以前就不知道已经存在了多少个百年。相传古有包羲氏(伏羲)画卦……而那只是神话传说,张政烺( lǎng)先生已经从考古的角度提出最古老的卦是由一些数字组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卦。数字如何变成卦?可以从起卦的过程中一窥倪端。
那时期的人们不仅在生活起居上要占卜,在国家大事上也要占卜,占卜是一件很圣神的事情。直到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把《周易》这本占卜书籍引向德义方面,用来指导君子的行为和修养,通过提高君子自身的修养和正确的行为来远离灾祸,故荀子曰“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孔子不是唯一“水煮周易”的人,还有一个叫李耳的人他以易入道,后人称他为老子。这两人都是易学大家,他们的学说深远的影响着后世,而春秋之前的《周易》(孔子、老子手中的原本)已经绝传,时至今日的易经占卜已经沦为江湖末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附:《系辞.上》提到的古老的蓍[shī]草起卦方法。
大衍[yǎn]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准备50支蓍草,取出一支不用。
分:分而为二以象两。
把余下的49根蓍草用双手随意的分开成AB两组。
挂:挂一以象三。
在A组取出一支蓍草置于左手小指间夹着(左手掌小指的指缝间)。
揲[shé]: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然后把B组的蓍草每次划分出4根,直分到只剩下4根,或4根以下(3根,2根,1根。)
扐[lè]:归奇于扐以象闰。
把这B组分剩下的蓍草(4根,或4根以下)置于左手掌中间的指缝里夹着。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B组分完后再把A组剩下的蓍草每次分出4根,直分到只剩下4根,或4根一下(3根,2根,1根),把这剩下的蓍草置于左手食指间夹着(左手掌的第一个指缝间)。
这时左手掌的三个指缝夹着的蓍草总和不是5就是9(1+1+3=5.。 1+2+2=5。1+3+1=5。1+4+4=9)。

是故四营而成易。
分、挂、揲、扐四个步骤是《周易》起卦的基本步骤。

十有八变而成卦。
之前的操作称为第一变,第一变的结果只有两种——剩下5根蓍草或剩下9根蓍草。我们把第一变的结果(5或9根蓍草)放置一处备用,继续进行第二变。
第二变:
此时还有44或40根蓍草(去除第一变的5或9根蓍草),把这44或40根蓍草再次划分。
双手抓住44或40根蓍草,把蓍草随意的分成AB两组……按照第一变的方法和步骤(分、挂、揲、扐)演绎出第二变。第二变的结果也只有两种——左手手指一共夹着的蓍草数是4或8。
1+1+2=4
1+2+1=4
1+3+4=8
1+4+3=8

完成第二变后,就接着做第三变。而这时两手所持蓍草总数或40或36或32。
第三变:
第三变的方法和步骤同第一第二变,第三变得到的蓍草数是4或8.。
1+1+2=4
1+2+1=4
1+3+4=8
1+4+3=8

经过三变后,我们来看一看。第一变是5或9,第二变是4或8,第三变也是4或8。把三变之数加在一起会是25、21、17、13四种结果,接着用49减去这四种结果,得到24,或28,或32,或36四个数字,然后用4除。
(49-25)÷4=六
(49-21)÷4=七
(49-17)÷4=八
(49-13)÷4=九
最终结的果是六、七、八、九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并用笔记下这个数字。记下之后,我们就又把蓍草合
成一堆,用双手握住(注意:手里的蓍草是49根)。现在开始重复的再做五次演算。这样一共演算了六次,得到六个数字。(每次演算是三变,六次是十八变)
比如起得的结果,记录在下:
六(第六次演算)
七(第五次演算)   
七(第四次演算)
九(第三次演算)
八(第二次演算)
七(第一次演算)
六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卦都需要化作卦爻,六化作老阴、九化作老阳、七化作少阳、八化作少阴。
六(老阴▅▅ ▅▅)
七(少阳▅▅▅▅▅)
八(少阴▅▅ ▅▅)
九(老阳▅▅▅▅▅)
数字卦转化为爻卦之后就很清楚的看到她是一个泽火革卦。
泽火革
▅▅ ▅▅     
▅▅▅▅▅     
▅▅▅▅▅  
▅▅▅▅▅     
▅▅ ▅▅      
▅▅▅▅▅

八卦而小成。
此法已绝传,此法略见于《左传》里的“贞屯悔豫皆八”“艮之八”“泰之八”之类。
数千年来,诞生了多种越来越方便的起卦方法,较之古老的蓍草起卦之法简化了许多,古老的蓍草起卦之法现在都已经边缘化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今《周易》既济卦:初九 六二 九三 ls 九五 上六 既济卦
13.jpg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内容又不能公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00: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红酒 于 2017-6-24 01:19 编辑

三千年前的预产期计算:
人类的孕期长达280天(40周),在孕育的过程中胎动是确定身怀六甲的重要标志,头胎的第一次胎动是发生在怀孕的第126天(18周)左右,这一天是确定身怀六甲的重要日子,得知了此日就可以推算出将来的哪一天是预产期(生出孩子的哪一天)。
预产期的计算:确定胎动之后,从胎动第二天开始计算,往后数到第154天(22周)就是预产期,这是现代推算头胎预产期的方法,《周易》也有这种推算的方法,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事,但《蛊》卦的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和 巽卦的【九五爻辞】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就是指身怀六甲的孕妇和刚一出世就随之而有了庚龄(年龄)的小孩(古人一出世就为1岁,来年是两岁)。
在《**卦图》上计算预产期:蛊(胎动日)、…………巽(预产期)。
蛊卦是胎动日,往后从……有&&卦,……这个第155天就是《周易》认为的预产期。这个《周易》的预产期算法和现代的算法是一样的,都是从胎动之后开始计算天数,只是两者的胎动之日不统一,西医认为怀孕126天胎动,《周易》认为125天胎动,所以计算结果相差1天,但都认为整个孕期是280天。
医学上规定,以怀孕之前最后一次月经期的第一天起计算预产期,其整个孕期共为280天(10个妊娠月、每个妊娠月为28天)。三千年前的古人也认为孕期是280天,并且很可能选用邑姜的头胎作为范例记录在《周易》里(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在嫁于武王之前,武王已经有了原配,所以只能是小妾。在丙戌年的小寒节气,邑姜生下成王姬诵,之后邑姜母凭子贵成为皇太后)。
春分的<鼎>卦初爻是邑姜最后一次月经期来经的第一天,鼎卦初爻曰:“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爻辞模糊的影射了邑姜来月经,并预言武王将要得贵子。这天是公元前1055年4月11日,农历三月初六戊戌。
注:鼎——鼎不仅象征权力,还是妇女和厨子用来烹饪的锅。颠趾——抬起鼎足,颠倒大鼎。利出——利于倾倒出。否([pǐ]):泰为洁水,否为污秽之水、洗锅水。
立秋前四天是蛊卦第二爻是邑姜怀孕的第127天(20+31+30+31+15),这天是公元前1055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五甲辰。这天第一次出现胎动,爻辞曰:“干(追求)母之蛊,不可贞(贞:忠贞不移)(胎儿来了,胎动来晚了。胎儿不可以不来不动,)”。
小寒第五日是巽卦第五天,是胎动之后的第156天(16+30+31+30+31+18),这天邑姜生下成王姬诵。巽卦九五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成王出生的这天是公元前1054年1月18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二庚辰日(丙戌年、辛丑月、庚辰日)。
邑姜的实际孕期是283天(127+156),比标准280天的孕期多了三天,其实在邑姜怀孕的第280天这天,都认为邑姜会准时产子,但是没有,大家都白忙乎一场,爻辞记载为:“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1: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周易天地看到怒放午火的帖,看风格就猜想应该是红酒了,果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4 12:32: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易友 发表于 2017-6-24 11:11
昨天在周易天地看到怒放午火的帖,看风格就猜想应该是红酒了,果然。

我的风格有那么明显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13:18: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还注册了哪些周易论坛?都列出来吧。天涯社区论坛有谁在啊?我前天注册上天涯社区。周易天地论坛刚刚注册还没验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0: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小撮人群,没几个地方可以去,也没几个马甲,基本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5 11: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红酒 发表于 2017-6-24 12:32
我的风格有那么明显吗?

邑姜最后一次月经期来经的第一天都知道,这不是历史易么?我猜想应该就是红酒你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讲得有板有眼的,真的是下了很大工夫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3:2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心易友 发表于 2017-6-25 11:53
连邑姜最后一次月经期来经的第一天都知道,这不是历史易么?我猜想应该就是红酒你了。   讲得 ...

我都说了,我是从三千年前穿越来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