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易》体会
上学时因崇拜算卦学读了《易经》,进修时以学习古文的材料再读《易经》,后来只是浅尝辄止。最近闲的发慌,下决心再学并写《也说<易经>》以自娱。说《易》过半,有些许体会,逐记之以备忘却。
一,《易经》并不难。
《易经》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古代是必读,相当于现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所以被认为难,多是由于甚恐莫入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来源于文章环境久远、文字改革和人为神秘化。作为基础学科怎么会太难呢?就好比城里娃把麦苗认作韭菜一个道理,是他们没有农村环境的耳濡目染。尽可能的把自己放到商周时期那个语言环境,读《易》就简单多了。
二,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读《易》。
《易经》是基础学科,也就预示它本不复杂。所谓的复杂是让看起来很深奥很复杂的表象所干扰。抛弃藩篱,用最简单的思维去认识它会是柳暗花明的感觉。
三,《易经》中通假字并不多,不要受通假字概念干扰正确认知,更不能陷入牵强附会而被通假字所奴役。文字发展到商周已经很成熟了,不会有太多的“错别字”用于基础学科,常用的通假字也数量有限而被熟知。也就是说,《易经》中的通假字应当是当时通用的异体字和同义字。例如“赐”、“朋”、“说”、“汝”等。
四,倒装句较多,是由于体例、韵脚和习惯用语等原因。例如“利贞吉”、“悔亡”、“永贞吉”、“利见大人”等。倒装句在古代属习惯用法,理解爻辞是应多参考,不然失察会浪费学者很多精力。
五、爻辞为示例而不是卦意,求大意以助理解爻象卦象就行,追根摸梢难道天下会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吗?
六、古代典籍都有错、乱、衍通病,《易经》也不例外!例如第三十六卦明夷,错乱较为严重。读者不要受其害而求标新立异,浪费精力还曲解本意得不偿失!
就说这些吧!随后有体会再续。敬请各位前辈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