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6|回复: 3

[易术研究] 说《易》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3 21: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易》体会
上学时因崇拜算卦学读了《易经》,进修时以学习古文的材料再读《易经》,后来只是浅尝辄止。最近闲的发慌,下决心再学并写《也说<易经>》以自娱。说《易》过半,有些许体会,逐记之以备忘却。
一,《易经》并不难。
《易经》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古代是必读,相当于现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所以被认为难,多是由于甚恐莫入观念造成的。这种观念来源于文章环境久远、文字改革和人为神秘化。作为基础学科怎么会太难呢?就好比城里娃把麦苗认作韭菜一个道理,是他们没有农村环境的耳濡目染。尽可能的把自己放到商周时期那个语言环境,读《易》就简单多了。
二,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助于读《易》。
《易经》是基础学科,也就预示它本不复杂。所谓的复杂是让看起来很深奥很复杂的表象所干扰。抛弃藩篱,用最简单的思维去认识它会是柳暗花明的感觉。
三,《易经》中通假字并不多,不要受通假字概念干扰正确认知,更不能陷入牵强附会而被通假字所奴役。文字发展到商周已经很成熟了,不会有太多的“错别字”用于基础学科,常用的通假字也数量有限而被熟知。也就是说,《易经》中的通假字应当是当时通用的异体字和同义字。例如“赐”、“朋”、“说”、“汝”等。
四,倒装句较多,是由于体例、韵脚和习惯用语等原因。例如“利贞吉”、“悔亡”、“永贞吉”、“利见大人”等。倒装句在古代属习惯用法,理解爻辞是应多参考,不然失察会浪费学者很多精力。
五、爻辞为示例而不是卦意,求大意以助理解爻象卦象就行,追根摸梢难道天下会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吗?
六、古代典籍都有错、乱、衍通病,《易经》也不例外!例如第三十六卦明夷,错乱较为严重。读者不要受其害而求标新立异,浪费精力还曲解本意得不偿失!
就说这些吧!随后有体会再续。敬请各位前辈斧正!

评分

参与人数 1名望 +5 收起 理由
浪花 + 5 谨受教

查看全部评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0: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至于怎样理解,一人一个思路,加上古代文学使用环境不可模拟,怎样解释不能以对与错开衡量,只要符合作者本意就行。关键在学以致用,也就是《易经》能给人的提示、预警和行动指导。越接近作者本意就越能提高其适用性,这也正是古籍的魅力所在!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08: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易》的正本,即出发点或衡量准则。了解《易》的正本,对卦辞爻辞的理解有莫大帮助。这个正本是什么?个人理解:尊神,修身(君子),善德。尊神来源于对大自然的畏惧和敬意,故此会逢事必贞;修身来源于听从卜意安排,故此不妄动成了君子的首要条件;善德来源于本能和生活所迫,故此才有人初本善的天性和群居分工的社会形态及善恶标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11: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易》之中孚。中孚简单理解就是中且信。中是中道,应该是华夏中庸之道的来源。《易》易中道就是守中,即做人做事不偏离中,否则就是过。这个“中”也有可能是后来“道”的起源。个人看法:中是一种天地自有的规则,尊崇这个规则既为中。信是能让人信服的一种气质力量,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后世所说的“德”应该有信的影子。
中信是《易》的出发点,是《易》的灵魂。六十四卦最后四卦卦象和爻意略有偏差,不是错误,而是创《易》者刻意为之。从明显的交代(中孚),到劝诫意味的(小过),再到教导口吻的(既济)和最后严厉告诫的(未济),都能说明这一点。
创《易》者闵怀天下之之志让人敬佩和感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