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是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本来就是历史的文化实在,毫无疑义的文化事。奈何,未能从理论上很好地解决孔儒经典的通经明经,以及正经接着讲,经世治用的古今义理会通的形上導问题,反而遭受挺儒与反儒世纪论战的折腾与磨难,也是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原真理路失真的因果事实。无论是挺儒与反儒所持的理论观点,都是“蔽于一曲”的“闇乎大理”。撇掉和廓清理论偏蔽,儒学要真正进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研究了,这是传统文化研究史的可喜事。“儒学研究又到了整装再出发的关键时期。所谓整装再出发,就是需要重新规划儒学发展方向,定位儒学研究的路径”。 一、“儒学研究该向何处去”?对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该要深刻反省,剖析与疏理。止步孔子或孔孟,跨越二千数百年时空,古今文化能衔接?即违反承前启后的文化理则,又违反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理性准则,屡见不鲜的历史碰壁事实,摔跟头的现象还少吗?止步宋明理学,也是张扬儒道佛互补,视之为传统的优秀文化,文化恶果是: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延续,无休无止的文化论争,非正常性的学术争鸣,而是文化内耗。世纪论战的灾难性教训,方有现时的“整装再出发”。“重新规划儒学发展方向,定位儒学研究的路径”,必须遵循承前启后的文化理则,与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理性准则,理清孔儒真正的脉理传承,通经正经而明经;理清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时空性文化接轨的历史接合点,通经正经接着讲。按照传统儒学历史逻辑演变的原真理路,着手要明晰四大文化问题。 (1)孔子开创的论理学性质,论理民所共由理道的理之道,道之理。承前的史前社会大环境是论道不论理,同时代的老子道学,同样是论道不论理,“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法自然。进入到论理学,是坚执人能弘道的理性实学准则,人文化成天下的共由理道。走到今天,已有二千数百年的历史时空,业成常态化了。但是,在二千数百年前的孔子论理学时代,尚是“新生事物”的论理新时代。因此,传统文化文明的千里之行,始在足下,乃孔子的论理学。 (2)在诸子争鸣的文化大环境,成就了孔儒发展系统的理性循序。“儒家并非是以往我们所界定的一种古代伦理体系”,“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没有庶物的天道自然观,焉有伦理体系立足的理论空间?正如没有忠于己的意志欲念,焉有推己及人的仁礼忠恕。视儒学为伦理体系,对传统儒学,以及传统文化来说,天大的冤屈事,至深的理论损伤。致原本是庶物人伦一体的孔子儒学,成为“蔽于一曲”于伦理道德,“闇乎大理”于天人诚道的共由理道。孔子儒学有着明确的天道自然观,承前子产自然思想的“天道远,人道迩”,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低下,实践调控能力低下,孔老都是主张无为自然。不同的性质差别:是否主张人能弘道的人文化成天下。不同于老子的“蔽于天而不知人”,孔子无为自然观的性与天道,也是研究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完善人道弘补天道缺失的人文化成天下。生民立命的“民可使由之”(天命),生民立心的“不可使知之”(气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践心性于天道酬勤的性与天道,不是儒家的天道自然观?孔子性与天道的历史逻辑演变,经过孟子的反身以诚,尽心尽性知天事天阶段后,进入到荀子精于道、物的物物道时代,进入到有别于古易的天地人同,《易传》的天地人参新阶段。三道三才的循物理两大事则,人事理则易简理得的阴阳天道,心性理则健顺五常的刚柔地道。荀子物物道时代,与《易传》循物理事则的天地人参,改善了孔子无为自然观的性与天道,质变为顺天而制天的性与天道。人文自然观的性与天道,走到今天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儒顺天而制天的人文自然观。 孟子的“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仁义行,非行仁义”,荀子“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物欲观,《易传》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的三道三才理论,以人道仁义礼智信推动天道元亨利贞诚,文化的功能价值观的富有日新,显然物物的天人诚道为终极目标(终奏物)的天人诚信道。仁礼知识体系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在孔儒时代业成理论雏形。走到今天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孔儒仁礼知识体系的理性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