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回复: 1

[综合讨论] 礼法、刑法、道法与德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9 03: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孔子的政制理论,提出了两个政制模式。法家出自战国后期,与荀子同时代,孔子时代未有法家。法家政制,君王集权法治。“道之以政”,法政也。配套“齐之以刑”,法家的刑法合治。
孔子的“道之以德”,民为本重民生,儒术诚行的政導德治。政導德治,配套文理礼治。人道教化的益质载道,文理礼治于生民立心,至善者自觉心性的行为规范,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政導德治于生民立命的本份规则,职业立命关乎“名”,人事易简的社会分工,有乾易知与坤简能的职能规则,有乾刚健与坤柔顺的职责规则。齐家立命关乎“利”,天理人欲的社会分配,天下仁恕理道定所于仁礼忠恕,道德理性的规则秩序。关乎名与利的规则秩序,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的生民立命。德治于生民立命的规则秩序,致德政也有礼治意蕴,与文理礼治同辙的文政礼治。德治于生民立命的规则秩序,当维护文政礼治规则的社会秩序,致德治也配套刑法治理,惩治违法乱道,不善至者的人与事,刑法与礼治并存的政導德治。
孔子的政導德治,配套文理礼治的文政合治,经荀子的理论传续和逻辑明晰:孔儒政制模式的礼法合治。儒法政制理论的性质差殊:儒学民本模式的礼法合治,与法家专制模式的刑法合治。
道法合治,只有认真研究汉初黄老之术的无为之治,研究文景之治的历史逻辑,便可知其详。“极重而必改”,秦法暴政刑法合治的矫枉过正,汉初文景之治的道法合治;汉初道法合治的矫枉过正,汉武有为政治的独尊儒术。儒术诚行的德治,配套君主专制的法治,阳儒阴法的德法合治。
四个政制模式,无二独一非君主专制环境所产生,孔儒政制模式的礼法合治。其余三个,都是君主专制环境产生的政制模式。法家的法治意蕴,君主专制刑法合治的制度限定。刑法合治配套道家的黄老无为,道家无为与君主刑法专制的文政合治:即道法合治。至于独尊儒术的德法合治,乃君主专制的法家刑政,与重民生的儒术诚行配套,阳儒阴法的经世致用,走完了汉唐专制生长期。从宋王朝靠接法家专制的忠君报国,走到汉夷王朝再度陵替的满清专制,阳法阴儒,法家刑法合治再度回复的夕阳西下,宋明专制衰落期与满清专制衰亡期。君主专制的政制理论演变史:先秦暴法的刑法合治→汉初文景的道法合治→汉唐独尊儒术的德法合治→宋明到满清阳法阴儒的刑法合治,都是君主专制治乱时代的循环往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03: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越五四迷思,解决千年难题”,必须要探究中国的千年困境。姚中秋先生认为:宋代以来中国遭遇了两轮*大失败。
第一种类型的大失败就是宋明两次被北方民族征服。现在电视正在播放《清平乐》,写宋仁宗时代的故事。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中,有很多人对宋代有好感。近些年来,在知识分子中,对宋代有好感的人越来越多。我的朋友吴钩先生近些年来出版了好几本书,都是赞美宋朝的文化和政治的,据说很受欢迎。宋朝的文化政治确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有一件事情我们回避不了:它最后被蒙古人征服了。在这之前,它已经两度被北方民族压迫,先是被契丹人,然后被女真人,西边还有个西夏,人口很少,也不能完全战胜之。明朝恢复了中华,但两百多年以后,又一次被来自东北的民族征服,一直到1911年。大家算一下,过去一千多年中,我们有一半时间生活在不很典型的王朝统治之下。当然今天,我们对蒙古人、对满洲人的统治完全不必太在意了,因为他们都融入中国各族人民之中了。但这段历史我们还是要讲清楚的,中原王朝两次被征服了,这是中国遭遇的第一类大失败。
第二种类型的大失败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接连败于欧美列强和日本。日本本来是儒家文化圈中一个边缘性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竟然也有能力侵略中国了,并且在20世纪上半期全面入侵中国,差点亡了中国,中国文明有中绝的危险。这也是我们文明的大失败。
姚中秋先生所说中国遭遇的第一类大失败,宋元明清,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汉唐无宋明之道。其实,深究反省汉夷王朝陵替,并无牵涉形下器道的少数民族问题,而是关乎夷族落后文化的形上導执政者,君相造命效应的王朝腐朽没落,文化倒*退。第二类型的大失败,西强而中弱。汉夷王朝再度陵替的满清专制,显然中国的国力衰弱与文化的文明退化,“接连败于欧美列强和日本”,“文明的大失败”。
两类大失败,都是前因后果衔接的历史事件。姚先生并没有谈到前因后果衔接的两次文化事件。一是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后,为什么会发生挺儒与反儒的世纪论战?直至现在依然继续。坦率而言,这不是正常的文化论战,而是文化内耗。二是西强中弱的文化结局,从话语辞义、范畴意涵、到义理逻辑,西方文化全面套解中国文化,致中国文化的文明传续被中断了,失去义理原真的文化背景下,引发中西文化碰撞路的两次大论战:全盘西化说与国粹说;西体中用说与中体西用说。第一次所说的国粹说,直到今天为止,还得思考一个深刻问题:如何完整与完善理解孔儒经典的文化传统?波及是姚先生所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直接去读五经,体会圣王之道”。看来,姚先生还是承接国粹派未悬的千年文化难题而继续“上下而苦索”。第二次的中体西用,显然是现代新儒学的新内圣外王之道,姚先生是不认同的。“汉学本身就已有缺陷,比如面对匈奴骚扰,董仲舒提出的方案很天真,连班固都忍不住嘲笑。宋明儒就更不用说了,除了道德义愤,完全拿不出像样的办法来。所以,汉学、宋明心性之学都有内在缺陷”。姚先生认为:“我们需要进行思想的创造,由子学上溯到经学,由儒学上溯到圣王之学,构建全球性王道之学”。“这个王道之学,其本是圣王之学,圣王之学也就是原初的五经之学,不是汉儒、宋儒加工的经学,我们要直接读五经、并体会其大义,建立新经学,汉学、宋学只是参考文献而已。我自己研究中国文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自行摸索,误打误撞,主要工作是阐明圣王之道,回头再看当今的主流儒学,觉得很不满意”。
姚先生重视实践实证的因果事实去研究君主专制史,从秦法暴政(法家的刑法合治模式)→汉初文景的无为政治(道法合治模式)→汉唐有为政治的独尊儒术,阳儒阴法的儒术诚行(德法合治模式)→宋元明清的汉夷王朝两度陵替(靠接和回归法家模式),从而否定“汉儒、宋儒加工的经学”,回归孔儒经典(礼法合治模式),能说没有道理?明其然,更要明其实践实证的因果所以然。我思究着三个问题:
一、现代研究学问者,跨越二千数百年的时空隔距,能得孔儒经典的义理原真?能够完成传承创新的文化工程:“由子学上溯到经学,由儒学上溯到圣王之学,构建全球性王道之学”?
二、即使可以理会到孔儒经典的义理原真,孔儒的经典时代,乃自然经济前期时代的传统社会,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的现代社会,能跨越二千数百年时空隔距,无缝接轨?“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今日无他年之道”。现代社会的商品经济之道,焉能是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前期之道?现代道与传统道之间的文化衔接,难道不存在承前启后的文化理则?不存在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理性准则,不存在浮明学理论偏蔽,出现理势自然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曲折反复?成然哲学圆圈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主導汉唐时代王朝正常陵替的孔子礼有损益,为什么在宋后失效?为什么被船山新理念取代: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从孔子礼有损益,到船山的新理念,也许是解开千年难题的文化锁匙。再说,资本主义也是从无政府主义自由时代的经济危机,进入到治理经济危机的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经历一国经济时代方进入全球经济时代。中国经济文化的阶段性超越: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未成熟的商品经济时代瞬间,便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完成经济阶段的转换,却保持着自然经济时代深深的文化烙印,延续着传统中国千年难题所遭遇到的千年困境,该致力于文化“补课”:改革中国文化,实现传承创新的文化超越。
三、孟荀统合的孔儒理论研究,该明晰孔儒经典的完整概念。非止步于孔孟四书集注,而是孔孟到荀易完成阶段,孔儒理性的发展系统。道问学的学问道,从孔子实践心性的性与天道;孟子非行仁义明庶物的反身(诚之者人之道)以诚(诚者天道),尽心尽性(生民立心立命)的知天事天(理在气中的实践心性);到荀子精于物者的物物道;《易传》的循物理事则,天地人参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道问学理论的发展系统。尊德性的学问道,从孔子仁学体系的仁礼忠恕,孟子察于人伦的仁义行,克己强恕的舍身取义;到荀子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物欲观,《易传》“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三道三才的仁礼本体,尊德性理论的发展系统。明晰孔儒经典的完整概念,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理论发展系统。
理据于孔儒学问道的理论发展系统,明经而正经的孔儒经学,非汉儒、宋儒加工的经学,难道已失传?没有脉理传承创新的更高阶段?没有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没有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非要跨越二千数百年时空隔距去完成无缝接轨?孔儒政制模式的礼法合治,非君主专制的时代产物;船山的“天治者,神以依”的礼法合治,出现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的文化思潮中,批判君主世袭专制三大弊政的时代产物。张载“一故神”的“性性为能存神”,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孔儒尊德性理论发展系统的更新阶段;张载“二故化”的“物物为能过化”,船山道体论,“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 孔儒道问学理论发展系统的更新阶段。孔儒经典的通经与明经,船山继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学愈博而思愈远”,“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船山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思愈困而学必勤”,“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孔儒经典开来学问道的更新阶段。尊德性与道问学,继往开来学问道的更新阶段,不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孔儒脉理传承,代表着传统儒学最高理论水平的更新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启蒙学者萧萐父先生提出的历史接合点,提出倡扬船山学的理论观点,确实需要认真研究了。孔儒经典学问道的继往开来,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真正完成“由子学上溯到经学,由儒学上溯到圣王之学,构建全球性王道之学”,必须要探寻历史的文化接合点。即是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也是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请深思上述论说的三个历史展现的千年文化难题。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