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0-6-21 12:57 编辑
《张子正蒙注》,乃船山义理诠解张载《正蒙》。义理我解,保留话语的字义与辞义的话语基础,专注于义理逻辑深切的范畴意涵。普遍人印象,船山应用的文字晦涩,义理难明。吾不避愚拙,会通古今通义于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义理我解于《张子正蒙注•太和篇》。若有错谬疏漏之处,请批评指正。 《太和篇》,很值得至今依然“顽固”认同老子道法自然观的人研读和反省。太和,非物化的知有无道,而是物物的知幽明道。离不开天地人参的精于物者,离不开天地神参的精于道者。天地神参的理论理性,導向天地人参的实践理性,阴阳和合絪緼气化的清通太和。
太和,和之至也。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阴阳异撰,而其絪緼于太虚之中,合同而不相悖害,浑沦无间,和之至也。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即有形器之后,其和不失,故曰太和。 涵如水中涵影之象;中涵者其体,是生者其用也。轻者浮,重者沉,亲上者升,亲下者降,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皆阴阳和合之气所必有之几,而成乎情之固然,犹人之有性也。絪緼,太和未分之本然;相荡其必然之理势;胜负,因其分数之多寡;乘乎时位,一盈一虚也。胜则伸,败则屈;胜负屈伸,衰王死生之成象其,始则动之几也。此言天地人物消长死生自然之数,皆太和必有之几。
夫之注释张载的“太和之谓道”。“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民所共由的理之道,道之理。太极,现存理道的无极而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太虚即气的絪緼气化。所说的浑沦无间,浮沉轻重,升降动静的絪緼相摩相荡、胜负屈伸动静,天地人物自然之化的形态本然。人主持于气化本然,一定之理道,道器层次的天地人参与天地神参,一定理道的气化本然。正因为人参与神参,人文与自然矛盾体的事物运行,天地人物自然之化的浑沦无间,关乎通理与否,出现无为、妄为与有为三种矛盾现象。执古质朴,古易的天地人同,原始生态的混沌自然;人无为道无不为,有无相生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与浑然天理的变易以告人,视事物运程为生驻异灭循环往复的实相空境,道法古易的无为自然;以法术势为治国手段的君主法家专制,践踏民生利益,妄为自然。“天地人物之通理”的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人能弘道的有为自然。不同性质的人为与自然矛盾体,便有不同性质的气化自然,即理势自然的浑沦无间。有为自然的“天地人物之通理”,“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的“生乎自然”,中庸质文与体用中庸。“未有形器之先,本无不和”,“礼惟贞常”的健顺本体;进入事物运程元亨阶段的象数互生,收获利贞的富有与日新,“形器之后,其和不失”,实践实证为浑沦无间的“合同而不相悖害”,“和之至”的“太和”。 “太和必有之几”,“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情内物外,民生利益有精微之几;通天下之情理,情内理外,“气以理生化乎质”的理在气中,“道心惟微,人心惟危”,鬼神心性有危微之几。精微之几与危微之几,“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即阴阳不测之几。心统情性的性内情外,情内物外,“而成乎情之固然,犹人之有性也”。阴阳不测的“太和必有之几”→“情元是善恶变合之几”而“成乎情之固然”→“犹人之有性也”,所涉人之天心性学的性、情、气三范畴逻辑的“太和必有之几”,人文与自然的心性内外矛盾体。“气充而情具,情具而感生,取诸怀来,阴阳固有,情定性凝”,气化絪緼的性、情、气,乃太和未分的心性实然,心性能动部分的性情相需,以性发情,情以充性的功贞情;也是太和未分的物物本然,心性应用部分的体用相函,仁礼本体各正性命的“循理而应乎事物”。二气清通的心性实然与物物本然,阴阳和合的絪緼太和。 船山提出存在音容天的概念,“容有迹而音无方”的心性唯物;“音能节容,容不能节音”的心性辩证。唯物辩证的清通太和,显然《易传》天地人参与《易经》天地人同的历史逻辑差殊,从《易传》天地人参到张载、船山天地神参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天地人物通理”的文明进化之理势自然而必然。“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事者容之所出也,言者音之所成也。未有其事,先有其容,容有不必为事,而事无非容之出也。未之能言,先有其音,音有不必为言,而言无非音之成也”。“天之与人,与其万物者,容而已矣,音而已矣”,音与容的圣神導理道定所,太和意涵的“和之至”,限定着立心立命的言与事,关乎反身以诚的诚之者人之道;“事者容之所出”,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关乎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言者音之所成”,有鬼神心性的危微之几,“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关乎诚意正心的天人诚信道。几之精微与危微,性、情、气三范畴逻辑的阴阳不测之几,“太和必有之几”的絪緼气化。“中涵者其体,是生者其用”的理道定所,天命就是人事的天命之谓性。“故坤立而乾斯交,乾立而坤斯交。一交而成命,基乃立焉;再交而成性,藏乃固焉;三交而成形,道乃显焉。性,命,形,三始同原而渐即于实”。心性学存有两套并联相资相成的义理逻辑,一是心性能动部分的质文中庸,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即性、情、气“三始同原而渐即于实”,心性实然;一是心性应用的人事刚柔,“中涵者其体,是生者其用”的体用中庸,“性,命,形,三始同原而渐即于实”,体用实然。研究心性实然与体用实然的清通太和,儒家的理性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