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回复: 14

[综合讨论] 《张子正蒙注•神化篇》义理我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2 0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船山开宗明义:此篇备言神化而归其存神敦化之本于义,上达无穷而下学有实。张子之学所别于异端而为学者之所宜守,盖与孟子相发明焉。
絪緼不息,为敦化之本。
四时百物各正其秩序,为古今不易之道。
体者所以用,用者即用其体。
气,其所有之实也。其絪緼而含健顺之性,以升降屈伸,条理必信者,神也。神之所为聚而成象成形以生万变者,化也。故神,气之神;化,气之化。
神行气而无不可之化,凡方皆方,无一隅之方。易六位错综,因时成象,凡体皆体,无一定之体。
无所谓之谓大,无不贯之谓一,故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体斯道也,仁义中正扩充无外,而进退、存亡、刑赏、礼乐、清和、安勉,道皆随时而得中;若夷之清,惠之和,有方有体,不足以合神而体易矣。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则所繇至于大且一也。
太虚不滞于形,故大明而秩序不紊;君子不滞于意,故贞明而事理不迷。照鉴者,不假审察而自知之谓。
  气之所至,神皆至焉。气充塞而无间,神亦无间,明无不彻,用无不利,神之为德莫有盛焉矣。
天以神御气而时行物生,人以神感物而移风易俗。神者,所以感物之神而类应者也。
君子之有辞,不徇闻见,不立标榜,尽其心,专其气,言皆心之所出而气无浮沮,则神著于辞。虽愚不肖不能不兴起焉。若袭取剿说,则仁义忠孝之言,人且迂视之而漠然不应,不足以鼓舞,唯其神不存也。
(鬼神)始终循环一气也,往来者屈伸而已。
天之气伸于人物有行其化者曰神,人之生理尽而气屈反归曰鬼;地顺天生物,而人繇以归者也,屈伸往来之利用,皆于是而昭著焉,故曰示。示居神鬼之间,以昭示夫鬼神之功效者也。
不测者,有其象,无其形,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指其本体,曰诚,曰天,曰仁,一言而尽之矣。
化无定体,万有不穷,难指其所在,故四时百物万事皆所必察,不可以要略言之,从容博引,乃可以体其功用之广。辞之缓急如其本然,所以尽神,然后能鼓舞天下,使众著于神化之象,此读《易》穷理者所当知也。
船山开宗明义:“此篇备言神化”,而归其存神之形上導,形下器道的敦化,以物物的实践效应为根本的逻辑义理。“上达无穷”,“容光而不穷于所尽”的富有日新;“下学有实”,道原并建实函斯活的理性实学。“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性情相需,体用相函,始终相成”。“张子之学所别于异端而为学者之所宜守”,“盖与孟子相发明焉”,有历史逻辑传承理路:“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儒学的神化义理。
“絪緼不息”的清通太和,继善成性的文明不息;“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明确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文明同步,“为敦化之本”。
“四时百物各正其秩序”,循物理两大事则:人事理则的易简理得,能动心性理则的健顺五常。“为古今不易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
“体者所以用”,“以实言之:中者体也,庸者用也”的“体以备用”;“用者即用其体”,“凡天之用皆其体”的“体用德业异迹”:仁则活之理(道),活之体与用的“体用相函”。
“气,其所有之实也”,阴阳和合。“其絪緼而含健顺之性”,事物运行的主体气质之性,“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人事职责:刚健与柔顺。客体基础的人事职能:易简立本的易知与简能。人事易简理得,尊卑定位的升与降,仁义行于非仁义的庶物人伦道,屈伸物欲顺乎天。“条理必信(伸)者,神也”。神之所为,气聚太和而成象,“天地万物已然条理”,成形“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礼易常变的象数互生,“以生万变者”,物物之敦化也。故神,气之精粹者神也;化,物物之清通太和,“气之化”。
神气,理论理性的圣神導;气行,实践理性的理在气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道定所,“而无不可之化”。天圆地方,天圆,各正性命的“曲成万物”;地方,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为礼义的行为规范准则。“凡方皆方,无一隅之方”,天圆地方的整体性。人道曰仁曰义,天道分阴分阳,地道迭用刚柔。“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的“易六位错综”。道原并建的刚柔(礼)质文(仁),“因时成象”,人事的“刚柔相推而吉凶生”,质文心性的“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体皆体”,礼易常变的事变体易,“无一定之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2 09: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所谓之谓大,“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无不贯之谓一”,循物理事则的诚者天道,“致知在格物”的诚之者人之道,古今不可变易而有着贞一之理的性之灵,天之则。“故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人事机制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也是生民立命而立心的心性基础:“为天地立心”而率性,“体斯道也”。仁义中正扩充无外,“进退、存亡”,体证着“义殊乎时”;“刑赏、礼乐”,见证着“是非善恶,义判于几”;“清和”的絪緼气化,“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安居于职业立命,勉励于齐家立命的礼义明分,“人事尊卑,义辨于位”。道体的精微四义归纳,究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的“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道皆随时而得中”。若凭“夷之清”的天道阴阳,“惠之和”的名利需求,“有方有体”的地道刚柔,若无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的人事易简,非德才兼备定位;“惠之和”的名利需求,非仁礼忠恕的推己及人;“有方有体”的地道刚柔,非健顺五常的礼义规范,“不足以合神而体易矣”。“宽以居之”,“宽谓容物而不自矜”;“仁以行之”,“仁则推爱之理而顺乎人情”;“学以聚之”,“学博则聚古今之理于心”;“问以辨之”,“问审则择善而辨所宜从”。“四者下学之事”与宜民之道,“宽仁施则百姓之情皆可上达,宜为天下所利见”。“则所繇至于大且一也”。
“太虚不滞于形”,“形之必有理”;“故大明而秩序不紊”,“知理既有形也”。君子不滞于私意偏蔽,“故贞明而事理不迷”。照鉴者,不假审察,“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自知之谓”。
“气之所至,神皆至焉”。“由气之必有神,知神之固有气也”。“气充塞而无间“,理在气中;“神亦无间”,理在神中。物起心生,神有方的事变体易,明的是道之理,“明无不彻”;明的是体之用,刚柔相推而吉生,事物运程的元亨利贞;情伪相感而利生,功贞情利生的性之灵,天之则。吉生与利生,“用无不利”。“神之为德”,诚道实德与诚信明德,富有而日新的“盛焉矣”。
“天以神御气”,“性性为能存神”;“时行物生”,“物物为能过化”。“人以神感物”,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移风易俗”,礼乐天下。“神者,所以成感物之神”,存神以存诚,形理成体用的“数数之”;神气的益质载道,“类应之”。
“君子之有辞,不徇闻见,不立标榜”,惟是“生生之谓性”,“期必然以符自然”。“尽其心”,穷理知天,“以天命不止为性而有”,“我性自天,不能自亏”;“专其气”,尽性事天,“率性而后道现”,“我才自命,不能自薄”;“言皆心之所出”,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情交尽性以至于命”,“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我情自性,不能自薄”。不能自亏天性,自逸才命,自薄情性,学思辩证的心性学。“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的“致知在格物”,“气无浮沮,则神著于辞”,“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形上導效应。虽愚(失明)不肖(天德)者,也不能制造险阻而防碍神導效应。若袭取神導实明,剿说为浮明,“则仁义忠孝之言”,即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异化为道德固化的心性文史,人视之为书生迂腐而“漠然不应”,辞“不足以鼓舞”,神導的名存实亡,“唯其神不存也”。
始终循环一气也,人鬼天神。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神伸文明同步,合天理遂人欲,屈伸物欲以顺乎天,仁礼忠恕功贞情的中庸质文;鬼屈天理伸人欲,情淫欲滥的心性质野。物化有无,“往来者屈伸而已”。
“天之气伸于人物而行其化者曰神”,穷神的知幽明道,物物过化的从无到有。物实有失迹为无,鬼域伎俩窃取,“人之生理尽而气屈反归曰鬼”。“地顺天生物,而人繇以归者也”。神来物有,鬼归物无。物化有无地曰示,“皆于是而昭著焉”的天神人鬼。示居神鬼之间的天理伸屈。“以昭示夫鬼神之功效者也”,一是应对“幽有鬼神”的“大质体之”,顺乎物则有天人诚道;二是“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疑乎人心有天人诚信道。明有礼乐的日新盛德,再创大质体之的富有大业,神道伸,鬼道隐,神道光明。
不测者,有其象,存在音容天的心物现象。人物之元有民生利益的精微之几,关乎天人诚道的循物理事则;鬼神之绍的心性危微,关乎天人诚信道的诚意正心。精微与危微的阴阳不测之几,心物关联的音容天,有幽明之象。“无其形”,心性实存而潜在隐患与积患,“非可以比类广引而拟之”。神化本体,曰诚,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曰天,性之灵与天之则;曰仁,仁恕天下与仁礼忠恕,“一言而尽之矣”。
“化无定体”的事变体易,“万有不穷”,“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难指其所在”,“义殊乎时”的“大中即寓其间”。“故四时百物万事皆所必察,不可以要略言之,从容博引”,“学问辅之”,“乃可以体其功用之广”;“思辨为主”,“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的“致知在格物”。“辞之缓急如其本然”,象生数的“因已然而观自然”,数成象的“期必然以符自然”。所以尽神的“观自然”与“符自然”,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理势自然而必然。“然后能鼓舞天下”的顺乎物则,“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使众著于神化之象”。“此读《易》穷理者所当知也”,穷尽象数天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07: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之实,情才各异,故其致用,功效亦殊。若其以动静、屈伸、聚散分阴阳为言者,又此二气之合而因时以效动,则阳之静屈而散,亦谓之阴,阴之动伸而聚,亦谓之阳,假阴阳之象以名之尔,非气本阴阳,因动静、屈伸、聚散而始有也,故直言气有阴阳,以明太虚之中虽无形之可执,而温肃、生杀、清浊之体性俱有于一气之中,同为固有之实也。
其发而为阴阳,各以序为主辅,而时行物生,不穷于生,化也。其推行之本,则固合为一气,和而不相悖害。阴阳实有之性,名不能施,象不能别,则所谓神也。
知者,洞见事物之所以然,未效于迹而不昧其实,神之所自发也。义者因事制宜,刚柔有序,化之所自行也。以知知义,以义行知,存于心而推行于物,神化之事也。
知所以求穷乎神,义所以求善其化。知之尽,义之精,大明终始,无事审察,随时处中而不立矩则。惟纯体阴阳之全德,则可阴,可阳,可阳而阴,可阴而阳,如春温而不无凉雨,秋肃而不废和风,不待知知,不求合义矣。然使非全体天地阴阳之德,则弃知外义以遁于空感,洸洋自恣,又奚可哉。¨
惟其有气,乃运之而成化;理足于己,则随时应物以利用,而物皆受化矣。非气则物自生自死,不资于天,何云天化;非时则己之气与物气相忤,而施亦穷。乃所以为时者,喜怒、生杀、泰否、损益,皆阴阳之气一阖一辟之几也。以阴交阳,以阳济阴,以阴应阴,以阳应阳,以吾性之健顺固有之阴阳,则出处、语默、刑赏、治教,道运于心,自感通于天下。圣人化成天下,其枢机之要,唯善用其气而已。
至诚,实有天道之谓;大者,充实于内,化之本也。惟其健顺之德,凝五常而无间,合二气之阖辟,备之无遗,存之不失,故因天地之时,与之同流,有实体则有实用,化之所以咸通也。阴阳合为一德,不测之神也;存神以御气,则诚至而圣德成矣。

阴阳之实,主持天地阴阳的本体阴阳,人事心性的刚柔质文。因性命分殊,“情才各异”;各正性命,“故其致用”,“功效亦殊”。若其以性情动静、理欲屈伸、絪緼聚散,“分阴阳为言者,又此二气之合而因时以效动”,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定位阴阳,人物也;絪緼乾坤,气化也;迭用刚柔,气质也。阴阳物、乾坤气、刚柔气质,三者同源(定位)共性(天命与气质)同构(健顺五常)而依存。“则阳之静屈而散”乾虚壹而静,“亦谓之阴”;“阴之动伸而聚”,柔至静而动也刚,“亦谓之阳”。刚柔迭用的三者同构,“假阴阳之象以名之尔”,礼本体的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非气本阴阳,因动静、屈伸、聚散而始有也”,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的三者同构。“故直言气有阴阳,以明太虚之中虽无形(乾坤絪緼)之可执(刚柔迭用),而刑赏的温肃、升降之生杀、善恶之清浊,刚柔体性的健顺五常,“俱有于一气之中”,“一念之诚,一心之健,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同为固有之实也”。
“其发而为阴阳”,定位于天命,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所谓“阴阳与道为体”。有客体基础的易简立本,方有“道建阴阳以居”,刚柔主体的事物运行,“易简之善配至德”的乾坤气化,刚柔地道地曰示。“至德”,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各以序为主辅”,礼体主客所设定事物运行的絪緼事实。“而时行物生,不穷于生”,物物的生生过化。“其推行之本,则固合为一气”的三者同构,“和而不相悖害”。“阴阳实有之性”的仁义人道,“名不能施”,非“天地万物己然条理”之天施;“象不能别”,非健顺五常,数成象、数生象的地受;“仁心之大用因乎礼之体”,方有阴阳天道与刚柔地道的“天施地受”,“形气存乎神理”的数数之,类应之,“则所谓神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3 07: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者,洞见事物之所以然”,性之灵与天之则。“未效于迹而不昧其实”,阴阳不测神预见,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神之所自发也”。“义者,因事制宜”的“立纲陈常,义辨于事”,“刚柔有序”的健顺五常定性,义利准则的言行规范,成就礼义明分的礼治秩序,“化之所自行也”。“以知知义”的仁义行,“以义行知”的非行仁义,“存于心而推行于物”的察人伦明庶物,“神化之事也”。
“知所以求穷乎神”“阴阳不测之谓神”;“义所以求善其化”,“精义入神”的物物过化。“形气存乎神理”,“知之尽”的数数之;“义之精”的类应之,大明于文化心性的能动与应用。心性能动,“性以发情,情以充性”的“性情相需”;心性应用,“体以致用,用以备体”的“体用相函”。“大中终始”,“始以肇终,终以集始”的“始终相成”。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无事审察”,体证为礼义心性的刚柔健顺,“随时处中而不立矩则”的中庸质文。“惟纯体阴阳之全德”,仁礼忠恕的仁心大用。阴阳天道的人事定位,“则可阴,可阳”;迭用的刚柔定性,“可阳而阴,可阴而阳”,“如春温而不无凉雨,秋肃而不废和风”,与时变通而“曲成万物而不遗”。“不待知知”弃神知,“不求合义”弃精义。“然使非全体天地阴阳之德”,弃神知民利,儒道佛善性文史,“遁于空感”,武断为盛大道德,感觉舒心。空谈心性的极重必改,实学心性的百姓日用皆道。
“惟其有气”的本体阴阳,“乃运之而成化”,事物的元亨运程;“理足于己”的穷理尽性,“则随时应物以利用,而物皆受化矣”。若无气化絪緼的刚柔健顺,道无不为、人无为的道法自然,“天地无心而自化”,“则物自生自死”。“不资于天”的天人继善,“何云天化”;“非时则己之气与物气相忤”,妄为自然,“而施亦穷”。“乃所以为时者”,心统的性情喜怒、人事的升降生杀、事物运程泰否、王朝陵替的礼有损益,“皆阴阳之气一阖一辟之几也”。人事往来关系的“以阴交阳,以阳济阴,以阴应阴,以阳应阳”,阴阳天道的人事易简,便有刚柔地道的健顺五常,“以吾性之健顺固有之阴阳”。音容天也,言事人也。言事立事出处于天命限定的音容天;语默之言,音之所成;刑赏之事,容之所出;治教,礼法合治的修道之谓教。道运于心的学问道与思辨道,存在决定思维而神理形气(心物),“自感通于天下”。“圣人化成天下”的“唯善用其气”,“其枢机之要”,“类应之”而“数数之”,本体阴阳的刚柔文质,主持着天道阴阳的物物过化。
“至诚”,诚者天道至实;“大者,充实于内”,诚之道人之道循物理事则,至真至实的“大而化之”,“化之本也”。“惟其健顺之德的人道明德,凝五常的仁义礼智信,融入天人的诚道无间,“合二气之阖辟”,备体致用曲成万物无遗。存有之天神,而不失无之人鬼。故因天地之时,义以制事,“与之同流”,肖天地德。“有实体则有实用”,大质体之而质实鬼神,“化之所以咸通也”。阴阳合为一德,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诚信明德而质正鬼神。诚道实德神理民生精微,“不测之神”于精微与危微;存神以存诚御气,道器层次的導(乾易知)能(坤简能)理一:“神”精蕴与“诚”精蕴;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至实至真,实明的文理繁,情用省。神理明诚于天人诚道,明明德于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而圣德成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4 07: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阳为阴累则郁蒸,阴为阳迫则凝聚,此气之将成乎形者。养生家用此气,非太和絪緼、有体性,无成形之气也。
健而动,其发浩然,阳之体性也;顺而止,其情湛然,阴之体性也。清虚之中自有此分致之条理,此仁义礼知之神也,皆可名之为气而著其象。盖气之未分而能变合者即神,自其合一不测而谓之神尔,非气之外有神也。
健顺、动止、浩、湛之象,为乾坤六子者皆气也,气有此象也。
随时而起化者,必以健顺、动止、浩、湛之几为与阴阳、翕辟、生杀之候相应以起用,不然,又将何以应乎时哉?
释氏以真空为如来藏,谓太虚之中本无一物,而气从幻起以成诸恶,为障碍真如之根本,故斥七识乾健之性,六识坤顺之性为流转染污之害源。此在下愚,挟其郁蒸凝聚之浊气以陷溺于恶者,闻其灭尽之说,则或可稍惩其狂悖;而仁义无质,忠信无本,于天以太和一气含神起化之显道,固非其所及知也。昧其所以生,则不知其所以死,妄欲销陨世界以为大涅槃。彼亦乌能销陨之哉,徒有妄想以惑世诬民而已。
变者,自我变之,有迹为粗;化者,推行有渐而物自化,不可知为精,此一义也。
“谓之”当作“存乎”。化之所自裁,存乎变易不测,不失其常之神化见于物,著也,裁之者存乎己,微也,此又一义也。中庸变先于化,《易传》“化先于变,取义不同;凡言阴阳动静,不可执一义以该之,类如此。中庸之言变,知义之事,化则神之效也。《易传》之言化,德盛之事,变则神之用也。变者化之体;化之体,神也。精微之蕴,神而已矣。

“阳为阴累”有险阻、吉凶示利害,心情郁结而承受。“阴为阳迫”,理道定所定位定性而气凝聚,“此气之将成乎形者”,命性日生日成的心性质文。“养生家用此气”,齐家立命;“非太和絪緼、有体性”,简能柔顺的职业立命。有体性之心性质文,“气以理生化乎质”;“无成形之气”的简能柔顺,理在气中。
“健而动,其发浩然”,明诚与明钦,“阳之体性也”,天地神参;“顺而止,其情湛然”,诚深寓意的人之道,“阴之体性也”,天地人参。“清虚之中自有此分致之条理”,“神”精蕴与“诚”精蕴。存神以存诚御气,“此仁义礼知之神也”,仁智同体,智内神外,神理明诚的仁义礼知,“皆可名之为气”,健顺之性,“而著其象”,“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盖气之未分”的道建阴阳,“而能变合者即神”的“道原并建”,“自其合一不测”,体用中庸的实函斯活,精义诚行于物物过化,“而谓之神尔”。气之精粹有神气,存神以御气,“非气之外有神也”。
神化的道器层次,阴阳和合的“健顺、动止、浩、湛之象”。乾道震、坎、艮;坤道巽、离、兑,“为乾坤六子者皆气也,气有此象也”。
“随时而起化者”,体性阴阳主持天地阴阳,“必以健顺、动止、浩、湛之几”,体性阴阳的刚柔文质,主持天地四时之“阴阳、翕辟、生杀之候相应以起用”,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循物理有农历四时的天地阴阳,事则有人事易简,心性健顺的“道原并建”,“义殊乎时”的体用中庸。循物理事则的中道,“不然,又将何以应乎时哉”?
“释氏以真空为如来藏”,一是实相不可见的隐履义;二是染净所依止含摄藏,“太虚之中(尘世)本无一物”;三是出世而杜绝情缘熏习,出生藏的染净之本,实相空境的人生幻化。因情缘习熏,“成诸恶,为障碍真如之根本”。“故斥七识乾健之性,六识坤顺之性为流转染污之害源”,“而气从幻起”,丧失体性阴阳的乾坤健顺。“此在下愚,挟其郁蒸凝聚之浊气以陷溺于恶者”,心性质野;“闻其灭尽之说”的真空幻化,乱世佛道的心性文史。“则或可稍惩其狂悖”,抗衡着乱世杨(朱)墨(学)的流俗质野。“而仁义无质”,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为乌有?“忠信无本”,何有谋事正义,待人诚信的至实至真?何有“于天以太和一气含神起化之显道”?真空幻化,事物生驻异灭的天道循环,非儒学元亨利贞的天道循环,“固非其所及知也”。“昧其所以生”,人生幻化;“则不知其所以死”,来世因果轮回。人生幻化与因果轮回,“妄欲销陨世界以为大涅槃”。消逝至真至实,消失天地人参的诚之者人之道,焉有实明神化的天地神導?“彼亦乌能销陨之哉,徒有妄想以惑世诬民而已”。
“变者,自我变之”,概绪;“化者,推行有渐而物自化”,理在气中的实践心性,“有迹为粗”。若无神气的实践理性,“不可知为精,此一义也”。
“谓之”当作“存乎”,存在音容天的“化之所自裁”,理势的自然而然,“存乎变易不测”的象数天理。“不失其常”,数成象的礼惟贞常,至诚的存神实明,“神化见于物,著也”。“裁之者存乎己,微也”,“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此又一义也”。“中庸变先于化,《易传》化先于变,取义不同;凡言阴阳动静,不可执一义以该之,类如此”。孔子言“克己复礼为仁”,循孔子仁学理路,“中庸之言变,知义之事,化则神之效也”。荀子以礼义质正仁心,质实仁义,立礼义的行为规范为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易传》之言化”,申明的礼义行为规范:乾刚健与坤柔顺。实践实证的“德盛之事,变则神之用也”。变者化之体,絪緼太和的“体用以德业异迹”;化之体,体用中庸的实函斯活,神化也。体性阴阳有不测之几,“精微之蕴”的形上導,神理明诚。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2: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当作“鬼”,传写之讹也。神阳,鬼阴,而神非无阴,鬼非无阳,祭礼有求阴求阳之义,明鬼之有阳矣。二气合而体物,一屈一伸,神鬼分焉;而同此气则同此理,神非无自而彰,鬼非无所往而灭,故君子言往来,异于释氏之言生灭。屈伸一指也,“死生一物也,无间断之死灭,则常流动于化中;而察乎人心,微者必显,孰能掩之邪。
鬼神无形色而必著于物,则苟有其实,有不待形而见,不待声而闻。一念之善恶于不及觉之地,若或使之发露,盖气机之流行,有则必著之也。
非畏其著见,畏其实有之而不能遏也。一念之邪不审,虽或制之不发,而神气既为之累,见于事为,不觉而成乎非僻,不自测其所从来而不可遏抑。盖神气者,始终相贯,无遽生遽灭之理势,念之于数十年之前,而形之也忽成于一旦,故防之也不可不早,不得谓此念忘而后遂无忧,如释氏心忘罪灭之说也。
见闻之所推测,名法之所循行,人能也。
位,犹至也。尽心以尽性,性尽而与时偕行,合阴阳之化,乃位天德,实体之则实知之矣。
扩充其善以备乎理之用,则大矣,与时偕行而物无不顺,非恃其大而可至也。
一其心于道而渐积以自然,则资深居安而顺乎时,故学莫妙于熟,人之所以皆可为尧、舜也。
张子之言,神化极矣至,此引而归之于仁之熟,乃示学者易简之功,学圣之奧也。择善固执,熟之始功,终食不违则熟矣。
熟则不勉。
天以神化惟不已,故万变而不易其常。伯夷、伊尹不勉而大,而止于其道,有所止则不能极其变;唯若孔子与时偕行而神应无方,道在则诚,道变则化,化而一合于诚,不能以所止测之。
心之所存,推而行之,无不合于理,则天不能违矣。理者,天之所必然者也。
伊尹自耕莘以来,集义而纯乎道,故以觉民为志,伐夏而天下服,放君而太甲悔过,虽所为有迹,矫时以立德,未几于化,而天理顺则亦几于圣矣。
仁熟而神无不存,则与时偕行,万物自正其性命;故凤鸟不至,河不出图,而孔子之道自参天地,赞化育,不待取必于天也。
成物皆成己之事,而后骄心永释;因物顺应而己不劳,而后吝心不生;此广大高明之极也。学者欲至于大,当勿以小有得而骄,欲几于化,当勿以私有得而吝,若颜子之勿伐善、勿施劳、竭才以思企及,则得矣。
诚者成身也,非我则何有于道?而云无我者,我,谓私意私欲也。欲之害理,善人、信人几于无矣;唯意徇闻见,倚于理而执之,不通天地之变,不尽万物之理,同我者从之,异我者违之,则意即欲矣。无我者,德全于心,天下之务皆可成,天下之志皆可通,万物备于我,安土而无不乐,斯乃以为大人。

“‘谷’当作‘鬼’,传写之讹也”。天曰神阳,人曰鬼阴,“而神非无阴”,幽有神心地曰示;“鬼非无阳”,明有鬼诈地曰示。“祭礼有求阴求阳之义,明鬼之有阳矣”。二气合而体物,有无往来。物有失为无,屈天理人鬼;物无幽而明为有,伸天理曰神。“一屈一伸,神鬼分焉”。“而同此气则同此理”,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物欲屈伸。“神非无自而彰”,彰显明而有;“鬼非无所往而灭”,示明物生来而有。“故君子言往来,异于释氏之言生灭”。“屈伸一指也,死生一物也,无间断之死灭,则常流动于化中”。春生夏长,焉是生驻异灭的天道循环?乃顺应自然,元亨利贞的事物运程。“而察乎人心”的民所共由理道,肖天地德的广生与大生。“微者必显”的天人诚道,循物理事则有“贞一之理”,彰显民生利益之精微;天人诚信道的义利之辨,实践实证为“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有“相乘之几”,彰显鬼神心性之危微。顺应物则天下之变的“致知在格物”,“明有礼乐”和“大质体之”。知几神理于精微与危微,“孰能掩之邪”。
“鬼神无形色”,乃心性实然,“必著于物”的天人诚道。物有至实(诚道)至真(人之道),不能随便言鬼神有其实。“有不待形而见,不待声而闻”,心物俱存为实在的阴阳不测。一念之神至善,鬼至恶,循应物生幽明、絪緼实有的事物运势,同样有人心“不及觉之地”的鬼神不测。“若或使之”,悟道出鬼神现象发生,微而著的真相大白,“盖气机之流行”的“地曰示”,天神人鬼往来因果事实,“有则必著之也”。
“非畏其著见”的鬼神现象,“畏其实有之而不能遏也”,顺乎物则的天下运势。“一念之邪不审”,不管出自善性文史的虚空幻化,道德固化;还是出自性恶质野的私己实惠,利益抱团,都是失去益质载道的情用繁。“虽或制之不发”,失去礼义明分的文理省,“而神气既为之累”,失去有为自然的“见于事为”。“不觉而成乎非僻”,无为与妄为。“不自测其所从来”的阴阳不测之几,“不可遏抑”的人情物理音容天。“盖神气者”,“始终相贯”,实函斯活的性情相需与体用相函,贞一之理与相乘之几的存在理势天,“无遽生遽灭之理势”。“念之于数十年之前”,有经验与智慧的文化积淀,古今义理,“而形之也忽成于一旦”的神智悟觉,“故防之也不可不早”,有神预测,“阴阳不测之谓神”。“不得谓此念忘而后遂无忧”,生驻异灭的天道循环,实相空境的幻化人生,“如释氏心忘罪灭之说也”。
“见闻之所推测”,“容有迹而音无方”,循物理有两大事则。“名”,人事易简定位的生民立命,“法”,能动的穷理尽性,“率性之谓道”,“为天地立心”。刚柔地道地曰示,阴阳和合的刚健柔顺,“人能也”。
“位,犹至也”,“易简立本”。“尽心以尽性”的刚柔健顺,“性尽而与时偕行”的中庸体用,“合阴阳之化”,“易简之善配至德”,诚道实德与诚信明德。“乃位天德”,“实体之则”,“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神有方于事变体易的“道原并建”,“实知之矣”。
“扩充其善以备乎理之用”,“始以肈终,终以集始”的“始终相成”,“则大矣”。“与时偕行而物无不顺”,性情相需的体用相函,“用以备体,体以致用”,“非恃其大而可至也”。
“一其心于道”,循象数天理的器道运行。象生数的“因已然而观自然”,数成象的“期必然以符自然”,象数互生的“渐积以自然”。“资深”,“极深通志”;“居安”,“研几成务”,探赜索隐的极深研几。“顺乎时”,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义殊乎时”。“故学莫妙于熟”,性之灵与天之则。“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天下之疑,皆允乎人心者也”。“人之所以皆可为尧、舜也”,体用中庸的心性质文。
“张子之言,神化极矣”,神化于天道清通太和,精于动植物的驯养与耕耘,诚明的道体与心性。神導的明诚与明钦,有大心的中正与至当,“至此引而归之于仁之熟”。“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理道定所,“乃示学者易简之功”,“学圣之奧也”。“择善固执”于“致知在格物”,天人诚信道与天人诚道的文明同道,“熟之始功”。“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终食不违则熟矣”,仁恕天下。
熟则不勉,“熟”,仁恕天下的圣神境界,神理明诚与神参明钦。“决其思辨之疑”的学问道,“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的“致知在格物”。不勉,择善固执的熟而生巧。神无方于事变体易,经验智慧的文化积淀,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神有方。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2: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以神化惟不已”,“容光而不穷于所受”。“故万变而不易其常”,礼易常变的“礼惟贞常”。伯夷、伊尹不勉而大,而止于其道,非孔子论理学时代的循道自然,“有所止则不能极其变”,依然见诸天地人同。“唯若孔子与时偕行而神应无方”,从论道不论理的天地人同时代,走向理道同论的天地人参时代。受物质生产力条件所限定,体证为历史逻辑的演变循序。“道在则诚”,天人的诚信道与诚道;“道变则化,化而一合于诚”,诚者天道的物物顺化,“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不能以所止测之”,形上明明德于形下诚信明德、诚道实德的理势必然,人、天、物道体均一进化的理势自然。
“心之所存”的明诚与神参,神導实明。“推而行之,无不合于理”,“形气存乎神理”。“则天不能违矣”,继善成性。“理者,天之所必然者也”,象数天理。
“伊尹自耕莘以来,集义而纯乎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故以觉民为志”。“伐夏而天下服,放君而太甲悔过”,伊尹政绩,“虽所为有迹,矫时以立德”,千古长存在孔儒经典,人文文化的传承创新。虽然“未几于化”,未及圣神導的“大而化之”,“而天理顺则亦几于圣矣”。
“仁熟而神无不存,则与时偕行”,人事易简的尊卑在位,“万物自正其性命”,健顺五常,心性循道的刚柔地道地曰示。“故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有神谋鬼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之道自参天地,赞化育”,顺应人心物理,“不待取必于天也”,存神以存诚,神诚天下。
“成物皆成己之事”,“虚壹而静谓大清明”;“而后骄心永释”,学思不懈。理道的物物化生永无止境,人类的文化文明走势永无休止,无极而太极。“因物顺应而己不劳”,神導的“生乎自然”,“而后吝心不生”,神思安平。“君子喻于义”的礼义规范,正其身,修成尊德性学问道;积文学,学博思辨的文化积淀,修成道问学的学问道。两大学问道,“此广大高明之极也”。“学者欲至于大”,“广大高明之极”,“致知在格物”。“当勿以小有得而骄”,视存天理为致良知,去人欲为致良能,道德圣境的性即理与心即理。“欲几于化”,必究富有日新;当勿以私有(意)为公理,存天理;物有“得而吝”,去人欲,理论浮明非实明。“若颜子之勿伐善、勿施劳, 竭才以思企及”,洞见其然,尽其致用,“思企及”的人能弘道,“则得矣”。
“诚者成身也”,诚意正心存神,成身明诚。“非我则何有于道”?先天下有忧与乐。“而云无我者”,“我”的代言意涵,“谓私意私欲也”。私意屈天理有忧?文胜质的心性文史;私欲伸人欲何乐?质胜文的流俗质野。文史与质野,都是“欲之害理,善人、信人几于无矣”。“唯意徇闻见”的私意自蔽,“倚于理而执之”的理论浮明,“不通天地之变”的事物定理 “不尽万物之理”的天理浑然。“同我者从之”,非肖天德的天施明德与地受实德;“异我者违之”,异变其说,异变张载气学实明为理学浮明,“则意即欲矣”。“无我者,德全于心”,明明德;“天下之务皆可成,天下之志皆可通”,探赜索隐的极深研几。“万物备于我”,反身以诚,理情天下而“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安土而无不乐”,理道中庸的天下礼乐。合符大人言行规范的“君子喻于义”,“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名符其实的乾易知职能,乾刚健职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04: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盛仁熟,不求备物而万物备焉,与时偕行,成乎性而无待推扩,斯圣矣。圣者,大之熟。
圣不可知则,从心所欲,皆合阴阳健顺之理气,其存于中者无仁义之迹,见于外者无治教政刑之劳,非大人以降所可致知,斯其运化之妙与太虚之神一矣。自大人而上,熟之则圣,圣熟而神矣,非果有不可知者为幻异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不杂乎人而一于天也。
事物既至,则不但引我以欲者多端,且可托于义者不一,初心之发,善恶两端而已,于此分析不苟,则义明而不为非义所冒。
括,收也,滞也。放义而行,一如其初心,推之天下,无中止之机,则用无不利矣。
滋,渐长而盛也。义明而推行之无所挠止,或屈或伸,无非理也。时有否泰而身安,恒一于义,而心日广,德日润矣。此言学圣之始功在于见几。盖几者,形未著,物欲未杂,思虑未分,乃天德之良所发见,唯神能见之,不倚于闻见也。
存神以知几,德滋而熟,所用皆神,化物而不为物化,此作圣希天之实学也。几者,动之微,微者必著,故闻见之习俗一人于中以成乎私意,则欲利用安身而不可得,况望其德之滋乎!
察事物所以然之理,察之精而尽其变,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几而决,故行焉而无不利。
义已明则推而行之不括,无所挠止,用利身安,则心亦安于理而不乱,故吉凶生死百变而心恒泰。如其行义不果,悔吝生于所不豫,虽欲养其心以静正,而忧惑相扰,善恶与吉凶交争于胸中,未有能养者也。

“德盛仁熟”,礼乐天下的诚信明德与诚道实德,“德盛”;“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仁恕的智神妙法愈趋练熟,“仁熟”。“不求备物而万物备焉”,存神以存诚御气,“与时偕行”成文化惯性:“成乎性而无待推扩,斯圣矣”。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圣者,大之熟”。
“圣不可知”,性之灵与天之则的古今义理,学思辩证的实践出真知,没有定理固法而实函斯活,“从心所欲”于存神顺化,神理与神气而已。天人继善天之则的“形气存乎神理”,成之者性的性之灵,实践理性的理在气中,“皆合阴阳健顺之理气”。天人诚道的阴阳健顺,文明同步于天人诚信道之理气,仁礼道体的知识体系。“其存于中者无仁义之迹”,礼义明分物物过化的“容有迹”;“见于外者无治教政刑之劳”,礼乐天下的“德盛仁熟”。“非大人以降所可致知”,“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斯其运化之妙与太虚之神一矣”,神化的义理精深。“自大人而上,‘熟之则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圣熟而神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事变体易神有方。神有方的“大之熟”,“非果有不可知者为幻异(虚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不杂乎人”,亲亲为仁的人伦基础,“而一于天也”,仁者爱人的仁礼忠恕。
“事物既至”,“人也”,有一定之理道。名利趋来,中奏天的理道定所。“则不但引我以欲者多端”,性命分殊的名利实在。“且可托于义者不一”,分类为中庸质文,文史与质野。“初心之发,善恶两端”之间的往来流移。“于此分析不苟”,善恶初心的微而著,出自“礼之隆”的“文理繁,性用省”?还是出自“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天之所齐,不待齐也”的仁心统同,“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的礼义明分,应对仁礼矛盾实在的“义明”,而不是虚空幻异,僵化道德的“非义所冒”。
“括,收也,滞也”,“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的约束限定。“放义而行,一如其初心”的“致知在格物”,“推之天下”而顺乎物则,“无中止之机”的性情相需,体用相函,“则用无不利矣”,大中涵化的始终相成。
“滋,渐长而盛也”,“大中即寓其间”的体用中庸。义明的理论理性,“而推行”的实践理性,顺应潮流而“无所挠止”,庶物人伦道的仁义行与非行仁义。物欲的“或屈或伸,无非理也”,“理有屈伸以顺乎天”。“时有否泰、的事物运程;“身安”的虚壹而静;“恒一于义”,“存神以存诚”之精义;“而心日广”,“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诚信明德;“德日润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诚道实德。“此言学圣之始功在于见几”,民生利益之精微,心性鬼神之危微。“盖几者”,物物化生的“形未著”,物欲需求的礼义心性“未杂”,名利应对的“思虑未分”,“乃天德之良所发见”,忠恕的仁礼心。“唯神能见之”,仁恕天下,“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不倚于闻见也”,理论理性的人道理欲观。
存神以知几,诚道不测之几的精微与危微。“德滋而熟,所用皆神”的理论理性,“化物而不为物化”,文化惯性的实践理性,“此作圣希天之实学也”。“几者,动之微”,礼义明分的“文理繁”,“微者必著”,实践理性的“情用省”,仁礼忠恕的欲立欲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闻见之习俗一人于中以成乎私意,则欲利用安身而不可得”,天地之性的事物定理,限定气质之性的定命定性,“圣人有心(人事当然)而无为(天理浑然)”,“况望其德之滋乎”!
“察事物(因果事实)所以然之理”,“察之精”,神气的性性存神,顺乎物则“尽其变”,“容有迹而音无方”。“此在事变未起之先”,“见几而决”,天有“相乘之几”;“故行焉而无不利”,天有贞一之理。“察事物所以然之理”,知几神理。
“义已明则推而行之不括”,无事物定理的条条框框所挠止,“用利”,德泽天下;身安,“虚壹而静”,“则心亦安于理而不乱”。故吉凶生死的事物运程,应对命途的波澜曲折,“百变而心恒泰”,有因果事实的实践实证。“如其行义不果”存困惑;“悔吝生于所不豫”,心性不安宁,“虽欲养其心以静正”,所作所为,“而忧惑相扰”。心性质文之善恶,与人事的性命运途吉凶。是非善恶,“交争于胸中,未有能养者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04: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利”于义精,“内养”于虚静,“身心率循乎义”,仁义的“义者宜也”,礼义的“义者路也。“逮其熟也”的德盛仁熟。“物不能迁”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形不能累”的“势有轻重以应乎人”。“惟神与理合而与天为一矣”,存神以存诚的“神”精蕴与“诚”的精蕴,道器层次的天人理一。“故君子欲穷理而不索之于虚”,性灵天则的理性实学。“欲知化而不亿测其变,惟一于精义而已”。义精神導,崇明明德于明德而实德。所期望的结果,与佛、老强迫人性去情欲,强迫心性无为幻化,理论殊异。“盖作圣之一于豫养”,“不使其心有须臾之外驰”,“使欲必不穷于物”,“以为形之所累”于天理人欲之辨。“物之所迁,而求精于义”,存神以存诚御气;“则即此以达天德”,穷神致化。“是圣狂分于歧路”的实明与浮明,“人禽判于几希”的清浊善恶。“闲邪存诚的文史(私意情罪)质野(私欲情淫),“与私意私欲不容有毫发之差”的“修德凝道之大端”:“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心思之贞明(神理)贞观(神参),即神之动几也”,动,诚道的精微与危微,有阴阳不测之几,也是“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存之则神存矣”,诚也存矣。“舍此而索之于虚无不测之中”,所谓“圆神,谓变化无方”,事物定理的“变易以告人”,“役其神以从,妄矣”。
“德未盛而欲变化以趋时”,圆神变化无方的“事物定理”,趋时的“变易以告人”,“为诡而已矣”。“顺者修身以俟命”于继善成性,“正己”于仁恕天下理道定所的仁礼忠恕,“物正”于“理有屈伸以顺乎天”。
澄(明)心摄(御)气,庄(重)敬(诚)以养之,则私意私欲不生,虚壹而静自启神明;“以涵(蓄养)泳(潜游)义理而熟之”,“不使间断”的学思勤勉,“心得恒存而久矣”。涵泳义理于实践活动,与心得恒存的学思勤勉,“此二者所以存神也”。
“贞观立而天地万物之变”,心不忧,理不逆,道义“行法”,健顺五常的知行效法。“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俟命”,“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天命之性其显”。“随时皆有必中之节” 的理道定所,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仁礼道体有精微四义“人事尊卑,义奠于位;存亡进退,义殊乎时;是非善恶,义判于几;立纲陈常,义辨于事”。“放义以行而不括”,始奏心性人的活力释放,顺乎物则的终奏物。“随时皆有必中之节”,“放义以行而不括”,“此二者,所以顺化也”。
“存神顺化”的性之灵与天之则,“则仁无不至”而存神,“该乎万事,事不足以传其神;通乎群言,言不足以追其响”。实函斯活的“至灵至神”。“是以知:言事人也,音容天也。不可以事别,不可以言纪,繁有其音容,而言与事不能相逮,则天下之至广至大者矣。动而应其心,喜怒作止之几形矣,发而因其天,郁畅舒徐之节见矣,而抑不域之以方所,则天下之至清至明者矣。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则天下之至亲至密者矣。尽乎一身官竅之用,而未加乎天下,则天下之至简至易者也”。神知力行于天下之至广至大,至清至明,至亲至密,至简至易,“义无不尽”而顺化的精义入神。
“知微知彰,虚明而知几也”。“知微”曰虚,“知彰”曰明。虚明认知,阴阳不测之几的精微与危微。“不舍而继其善”,“致知在格物”的天人诚道;“久至德”,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诚信明德;“达时中”,“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音能成容为中道的的体用相函;“成性者,成乎所性之善”,仁礼忠恕的心性质文,“情交尽性以至于命”的功贞情,“性焉安焉之圣也”。“成乎性而神化在我”,天人继善的“致知在格物”,存神以存诚的理势自然。“岂致思(拔苗)助长者之所可拟哉”!“言人性者”,有物之天,便有格物致知的物之性,命日降而“日生之谓性”。“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日生的“大文昭之”;“其化则动植之物”,日生的“大质体之”。日生文化文明的心性质文,故曰:“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天德良能”的诚信与诚道,《易传》的三道三才,船山明晰:“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人事易简,天道阴阳客体的易简立本,便有地道刚柔主体的“易简之善配至德”。“太和之气健顺”,“动止时行而为理之所自出也”,实函斯活的活之理,活之体与用。仁礼的矛盾实在,仁统同与礼明分的“情用省”,“熟则自知之”的“文理繁”。“大人以下,立心求之”,“则不知其从心不逾之矩”,义利辩证神知的利害因果相因之微:道器层次的礼义规范,君子喻于义与小人喻于利,天圆而地方,“非有变幻不测,绝乎人而不可测”,阴阳不测的精微与危微。古今义理会通(天圆)的天理定律(地方),“如致思助长者之诧神异也”。
“圣而不已”的“大而化之”,“合一于神”的事变体易。“神者,圣之化也”的富有日新。“庄生欲蔑圣功”,不食人间烟火作逍遥游,“以清虚无累之至为神人,妄矣”。
“德之独至者,为清”,清通太和的天道元亨利贞;“为任”,存神以存诚,履行人文化成天下之职责,“为万世开太平”;“为和”,天下礼乐的人际和谐。“皆至于量”,出自天人继善的大业富有;“犹万物之动者因其质也”,始奏活力人的中庸质文,成之者性的日新盛德,乃创新物质文明量变的质变。天人继善的大业富有言量变,成之者性日新盛德言质变。人参质变推推动自然量变的质量互变。彰显:“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天之神,万化该焉”,“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而统之以太和之升降屈伸”,道体的参伍以变;“圣人之神,达天下之亹亹”,勤勉不倦的天道酬勤;“而统之以虚明至德”明明德于明德(未有之虚)之实德(实有之明),“故动皆协一”,“一念之诚(诚之者人之道),一心之健(乾阳刚健)”,理论理性(神)与实践理性(诚)的道器理一。“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存神于心之谓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04: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利内养,身心率循乎义,逮其熟也,物不能迁,形不能累,惟神与理合而与天为一矣。故君子欲穷理而不索之于虚,欲知化而不亿测其变,惟一于精义而已。义精而德崇矣。所繇与佛、老之强致者异也。盖作圣之一于豫养,不使其心有须臾之外驰,以为形之所累,物之所迁,而求精于义,则即此以达天德。是圣狂分于歧路,人禽判于几希,闲邪存诚,与私意私欲不容有毫发之差也。
心思之贞明贞观,即神之动几也,存之则神存矣。舍此而索之于虚无不测之中,役其神以从,妄矣。
德未盛而欲变化以趋时,为诡而已矣。顺者修身以俟命,正己而物正”。
澄心摄气,庄敬以养之,则意欲不生,虚而自启其明;以涵泳义理而熟之,不使间断,心得恒存而久矣。此二者,所以存神也。
贞观立而天地万物之变不忧不逆,行法以俟命,随时皆有必中之节,放义以行而不括,此二者,所以顺化也。
存神顺化,则仁无不至,义无不尽。
知微知彰,虚明而知几也。不舍而继其善,久至德而达时中也。成性者,成乎所性之善,性焉安焉之圣也。成乎性而神化在我,岂致思助长者之所可拟哉!言人性者,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其化则动植之物,故曰:“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天德良能,太和之气健顺,动止时行而为理之所自出也,熟则自知之。大人以下,立心求之,则不知其从心不逾之矩尔,非有变幻不测,绝乎人而不可测,如致思助长者之诧神异也。
圣而不已,合一于神。神者,圣之化也。庄生欲蔑圣功,以清虚无累之至为神人,妄矣。
德之独至者,为清,为任,为和,皆至于量,犹万物之动者因其质也。天之神,万化该焉,而统之以太和之升降屈伸;圣人之神,达天下之亹亹,而统之以虚明至德,故动皆协一。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存神于心之谓也。       (船山原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7 06: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变化者,因天下之动也。其道则不私于形,不执一于道,不孤其德,神存而顺化以协其至常,六龙皆可乘以御天,特在时位移易之间尔,可于此以征神之所为。
《易》有六十四象,三百八十四变,变化极矣,而唯《乾》之六阳,《坤》之六阴,错综往来,摩荡以成其变化尔,此神之所为也,故易简而行乎天下之险阻。于此而知神之为用,纯一不息,随其屈伸消长皆成乎化,圣不可知,唯以至一贞天下之动,而随时处中,在运动之间而已。
经,即所谓义也。事理之宜吾心,有自然之则,大经素正,则一念初起,其为善恶吉凶,判然分为两途而无可疑。不待终日思索而可识矣。张子之言,神化尽矣,要归于一,而奉义为大正之经以贯乎事物,则又至严而至简。盖义之所自立,即健顺动止,阴阳必然之则;正其义则协乎神之理,凝神专气以守吾心之义,动存静养一于此,则存神以顺化,皆有实之可守,而知几合神,化无不顺。此《正蒙》要归之旨,所以与往圣合辙,而非贤知之过也。
事无其形,心有其象。
已形则耳目之聪明可以知其得失,不待神也。然而知之已晚,时过而失其中,物变起而悔吝生矣。
精义而存之不息,则所守之大经,固性命各正之理,于此闲邪存诚,一念之动罔非吉矣。故《易》曰:“介于石”,正其经也;“不终日,贞吉”,今一起而即与吉为徒也;顺天地之至常,变化而不渝矣。
不知神而以为无,是不得己而姑向之也。则亡乎爱;以为有,是以山妖木魅飨之也,则亡乎敬。
《易》卦非错则综,互相往来。神伸而生,生则飨于鬼;神屈而死,死则返于神;错综往来不息之道也。天以神为道,性者神之撰,性与天道,神而已也。礼乐所自生,一顺乎阴阳不容已之序而导其和,
得其精意于进反屈伸之间,而显著无声无臭之中,和于形声,乃以立万事之节而动人心之豫。不知而作者,玉帛钟鼓而已,此好言明有礼乐,幽有鬼神,皆自无而肇有;唯穷神者两得其精意,以鼓舞天下而不倦,故以鬼神兴礼乐,以礼乐求鬼神者,从其类也。

“变化者,因天下之动也”,象数互生的理势自然,也是性灵天则的理势必然。“其道则不私于形”,不以私意定夺;“不执一于道”,礼易常变,道建阴阳的刚柔质文,“不孤其德”,诚道实德大业富有之量变带来诚信明德日新盛德之质变,天人继善而成之者性。神存性灵,顺化天则的实函斯活,象生数而极其变,数成象的“以协其至常”,乾卦六龙羲和御者,“乘以御天”,特在时(时空)位(乾)往来古今的王权“移易之间尔”,礼有损益的经验与教训,历史积淀的人文智慧,会通古今义理的神理明诚,“此以征神之所为”。
“《易》有六十四象,三百八十四变,变化极矣,而唯《乾》之六阳,《坤》之六阴,错综往来”,阴阳会流的矛盾实在,“摩(相资相成与相胜相节)荡(极重必改的相抑相生)以成其变化尔”,“此神之所为”的“形气存乎神理”,故人事定位职能的易知与简能,是易简理得,还是人事错位?人事定性职责的刚健柔顺,是健顺五常,还是刚柔杂居,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而行乎天下之险阻”。“于此而知神之为用”的“阴阳不测之谓神”,“纯一不息”的精义入神,“随其屈伸消长皆成乎化”的穷神致化,“圣不可知”存神以存诚,“唯以至一贞天下之动”的“理有屈伸以顺乎天”,“而随时处中”的“势有轻重以应乎人”,人能弘道于事物元亨利贞运程(运)与实践理性(动)的有为自然,“在运动之间而已”。
经,古今可会通之义理。“事理之宜吾心,有自然之则”,即性之灵的天之则,“理化,天也”,大经根本宗旨的正经。则一念初起“元”或“生”,亨则通而顺为元,驻则异而灭为生,天道运程的元亨利贞与生驻异灭,其为心性善恶与运途吉凶,“判然分为两途而无可疑。不待终日思索而可识矣”,关乎实践实证,利害的因果事实。“张子之言,神化尽矣,要归于一”,“一故神”;“而奉义为大正之经以贯乎事物”,“二故化”,“则又至严”,严守循理于不可易变的天道定律与人道定律。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致知在格物”,“至简”。关乎各正性命的仁心统同,性命分殊的礼义明分,波及到道体善恶吉凶的仁礼矛盾。人事机制机会平等的刚柔主体,仁礼忠恕的心性质文,道原并建的刚柔文质。 “盖义之所自立,即健顺动止,阴阳必然之则”,理道定所的定位定性。“正其义则协乎神之理”的存神以存诚,“凝神”于心智,理论理性的学问道;专气于耳目感知,神气而導向实践理性的思辨道。“以守吾心之义,动存静养一于此”,“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的“致知在格物”。“则存神以顺化”,“皆有实之可守”,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而知几合神”的诚信明德,“化无不顺”的诚道实德。“此《正蒙》要归之旨”的理性实学,“所以与往圣合辙”“贤希圣,圣希天”的心智级差,“而非贤知之过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7 06: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无其形”,事变体易而定形;形无常在,礼易常变。“心有其象”,“天地万物已然条理”的象生数;也是数成象而数生象,再续象生数的“心有其象”。象数互生的“心有其象”,“因已然而观自然”。
“已形则耳目之聪明可以知其得失”利害因果事实的善恶吉凶。“不待神也”,神知阴阳不测之几,知幽明道的精微与危微。“然而知之已晚,时过而失其中”,物变的人祸天灾,内心痛苦而悔恨当初。
“精义而存之不息”,“入神”,“则所守之大经”,通经正经的精义入神。“固性命各正之理”,仁义人道融入,循物理事则的易简理得,刚柔健顺。于此闲(文史浮明的圣人有心而无为)邪(质野性恶的私己实惠与利益抱团)存诚,非天下的义利之实,“一念之动罔非吉矣”。“故《易》曰:‘介于石’,正其经也”,理性实学的人文化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不终日,贞吉’,今一起而即与吉为徒也”;“顺天地之至常”,“象至常而无穷,数极变而有定”,礼易常变,“变化而不渝矣”。
孔教的做人处事,仁智勇。“不知神而以为无,是不得己而姑向之也”,贫贱心哀,向人索(乞)取,失去仁义勇者的羞耻心;“以为有,是以山妖木魅飨之也”,则失去敬祖宗至亲,知者仁爱的人伦心。
“《易》卦非错(交叉)则综(聚合),互相往来”。神伸物生而有,“生则飨于鬼”,化为乌有;“神屈”,物死利无;鬼崇,“死则返于神”,幽有鬼神的天道循环,存神以存诚的至诚不息:“错综往来不息之道也”。
“天以神为道”,“形气存乎神理”的诚之者人之道;“性者神之撰”,神气的实践理性;“性与天道”,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内圣(明诚)外王(明钦)之道,“神而已也”。“礼乐所自生”,顺乎阴阳和合贞一的客观规律,不容已之主观意志安排,作符合心物客观“导其和”。“得其精意于进反屈伸之间”,进反皆言动。进,前行道之动;反,退也,反者道之动,进反皆言动。屈伸言物欲,有天理人欲之辨。屈人欲伸天理,善性文史的情罪路;伸人欲屈天理,性恶质野的情淫路;遂人欲合天理,中庸质文的功贞情。“而显著无声无臭的(情伪相感)之中”,和于形气(易简健顺)与心音(乐声),“乃以立万事之节”,礼义的职能与职责;“动人心之豫”,仁礼忠恕名利观的欲立欲达。“不知而作者,玉帛钟鼓而已”,寓教于乐的人性自然。“此好言明有礼乐,幽有鬼神”,顺乎物则天下之变有明幽两事象,“皆自无而肇有”。明有礼乐的大文昭之,存神存诚的物物顺化,礼义明分通畅的仁心统同,恒久快乐心性基础的礼义规范;乐能移风易俗,增强履行礼义规范的自觉心性,同样促动仁心统同的“自无而肇有”。礼外乐内,仁内礼外之间的心性内外对流,更彰显礼义规范为实践实证理论的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曰神”昭然“自无而肇有”,遂人欲合天理;因神道显,物化肇有而“人曰鬼”,天人诚信道不能同道于天人诚道,物化量变出现与神道相反的现象,纳物有公共为私欲占用的人鬼质野。物生有无往来的鬼神相反,“大质体之”的“幽有鬼神”。物生的有无往来,天神人鬼地曰示:神益用而鬼损用。大质体之的礼有损益,益神道损鬼道。大质体之的天人继善,必然文明同步于大文昭之的成之者性,天道元亨运程的利与贞,大业富有的日新盛德。成之者性文化文明的质变,再创来年富有大业的量变。质量互变,《易传》继善成性的“明有性情,幽有鬼神”。关乎中庸质文心性的形上導,船山归纳深化为:大文昭之与大质体之的存神以存诚,质实鬼神的礼有损益。明有礼乐与幽有鬼神,“唯穷神者两得其精意,以鼓舞天下而不倦”。“故以鬼神兴礼乐”,大文昭之显神道,屈鬼道“从良”;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理道定所。“以礼乐求鬼神者”,大文昭之的实践效应是大质体之,发展物质经济文明同步于物欲需求增长的生活美好,“从其类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07: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义精则与神同其动止,以神治物,冒天下之道,不待事至而几先吉,非立一义以待一事,期必之豫也,故中庸以明善为诚身之豫道。
阴阳之糟粕,聚而成形,故内而为耳目口体,外而为声色臭味,虽皆神之所为,而神不存焉矣,两相攻取而喜怒生焉。心本神之舍也,驰神外徇,以从小体而趋合于外物,则神去心而心丧其主。知道者凝心之灵以存神,不溢喜,不迁怒外,物之顺逆,如其分以应之,乃不留滞以为心累,则物过吾前而吾已化之,性命之理不失而神恒为主。舜之饭糗茹草与为天子无以异,存神之至也。
敦厚,敬持以凝其神也;化,因物治之而不累也。君子之于物,虽不徇之,而当其应之也必顺其理,则事已靖,物已安,可以忘之而不为累。若有体而无用,则欲却物而物不我释,神亦终为之不宁,用非所用而体亦失其体矣。
必欲事之靖,物之安,则事求可,功求成,驰情外徇,而已以丧矣。
大德,天德也。敦,诚以存神而随时以应;化,则大而化之矣。敦者仁之体,化者智之用。
性性,于所性之理安而成乎性,不为习迁也。物物,因物之至,顺其理以应之也。性性,则全体天德而神自存;物物,则应物各得其理,虽有违顺,而无留滞自累以与物竞,感通自顺而无不化矣;此圣人之天德也。学圣者见几精义以不违于仁,动而不括以利用其智,立体以致用,庶几别于异端之虚寂,流俗之功名矣。
此言存神过化相为体用也徇。物丧己者,拘耳目以取声色,唯我私之自累,役于形而不以神用,则物有所不通,而应之失其理。故惟无我,则因物治物,过者化,而己以无所累而恒正;存神,则贯通万理而曲尽其过化之用。过化之用即用存神之体,而存神者即所以善过化之用。非存神,未有能过化者也。

“义精则与神同其动止”,精义入神;“以神治物”,神理明诚,“形气存乎神理”。“冒天下之道,不待事至而几先吉”,“阴阳不测之谓神”,有神预测的事物(人心经济)走势。“非立一义以待一事”的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期必之豫也”,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故中庸以明善为诚身之豫道”。
阴阳之糟粕,聚而成形,“故内而为耳目口体”,情欲感官;“外而为声色臭味”,不能自持。“虽皆神之所为”,“以耳目资心之用而使有所循也”,却被人鬼屈服,不能自持于“声色臭味”的诱惑,“而神不存焉矣,两相攻取而喜怒生焉”。“心本神之舍也”,若“驰神外徇”,以私意私欲内小体的“耳目口体”,“趋合于外物”的“声色臭味”,“则神去心而心丧其主”。“知道者凝心之灵以存神”,不因物化有无“而溢喜,不迁怒外”。“外物之顺逆,如其分以应之”,名利立命,不因小体的私意私欲,“留滞以为心累,则物过吾前而吾已化之”。本着对天命敬畏的现实心态,“性命之理不失”;圣希天的心境,“神恒为主”。“舜之饭糗茹草与为天子”,物质生活有天壤之别;做人境界,“没有实质差别”,“存神之至也”。
敦仁厚德,“敬持以凝其神也”;大而化之,“因物治之而不累也”。君子存神感应于物,虽不徇之物有人欲,“而当其应之”的物欲屈伸,“必顺其理”于庶物人伦。“则事已靖,物已安,可以忘之而不为累”。“若有体而无用,则欲却物而物不我释”,不利于民所共由理道的人文化成。“神亦终为之不宁,用非所用而体亦失其体矣”。体用皆失,无始终相成的功贞情,失去了富有日新的继善成性。
“必欲事之靖,物之安,则事求可”,却弃“匡之以义以扶之”的仁礼立事;“功求成”的“仓廪足而知荣辱”,却不知屈伸物欲顺乎天,仁义行于非行仁义的庶物人伦道。驰情外徇于富国强兵,却不知治国根本:“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若失去民本根基的富国强兵,等同穷兵黩武,“而已以丧矣”。
“大德,天德也。敦,诚以存神而随时以应”。敦化,“大而化之矣”的富有大业,天人继善的诚道实德;“敦者仁之体”,“体以致用”;“化者智之用”,“用以备体”。“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质文,敦厚的日新盛德,成之者性的诚信明德。
性性,“循理而应乎事物”的内圣外王之道,“于所性之理安而成乎性,不为习迁也”。“物物,因物之至”,“精于物者”的格物致知,“顺其理以应之也”。“性性,则全体天德而神自存”,一定之理道的性之灵,“事物,人也”;“物物,则应物各得其理,虽有违顺,而无留滞自累以与物竞,感通自顺而无不化矣”,“理化,天也”,顺乎物则的性灵天则。存神御气的性之灵,存神以存诚的天之则,“此圣人之天德也”。“学圣者见几精义以不违于仁,动而不括以利用其智”,仁智同用智为先;智内神外的神理与神气效应,“立体以致用”的理性实学,诚之者人之道的实践理性,“庶几别于异端之虚寂,流俗之功名矣”。
“此言存神过化相为体用也”。“徇物丧己者,拘耳目以取声色”,唯我私欲成形心性质野而自累,“役于形而不以神用”,心废,“物有所不通”,失诚道实学;“应之失其理”,失资心之用所循的神气与神理。“故惟无我”而仁恕天下,“则因物治物,过者化”,而己不为物累,“不逐万物之变”,“恒正”于物物而“乘乎气”,“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存神,则贯通万理而曲尽其过化之用”。存神以存诚,“过化之用即用存神之体”;存神御气,“而存神者即所以善过化之用”。“非存神”的存诚御气,“未有能过化者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04: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范围天地者,神也,必存之以尽其诚,而不可舍二气健顺之实,以却物而遁于物理之外,释言“真空”,老言“守静”,皆以神化为无有而思超越之,非神则化何从生,非化则神何所存,非精义以入神,则存非存,知非知,丧己而不能感物,此二氏之愚也。
圆者,天之道也。屈伸顺感而各得,神之圆也。不倚于形,器则不徇物而流。
作息饮食,何莫非神之所为,气动而理即在其中。百姓日所用者皆神,而徇物以忘其理,故如水之流而不止,违于神而趋于鬼,终屈而莫能伸也。
经者,人物事理之大本;反者,反而求乎心之安也。止此伦物,而差之毫厘则失其正,无不正则无不精,非随事察察之为精也。
敦厚以体万物之化,乃尽物性而合天行,而仁之用显,显者,显其所敦也,故《易》曰:显诸仁。
存诸中者为静,见诸行者为动。义精而入神,则所动而施行者皆中存之天德,非因事求义而专于动也;仁敦化,则寂然不动之中,万化之理密运于心而无一念之息,非虚寂为仁而专于静也。敦化者岂豫设一变化以纷吾思哉?存大体以精其义而敦之不息尔。动静合一于仁而义为之干,以此,张子之学以义为本。
《易》曰:“神无方而易无体”。仁函万物以敦其全体,则随所显而皆仁,六位时成,《易》之所以冒天下之道者此也。义之精者,体阴阳、屈伸、高下之秩序而尽其神用,义非外袭而圆行以不流,神之所以藏诸用者此也。无体,无孤立之体,异于老、释之静;无方,无滞于一隅之方,异于名、法之动。无体者,所以妙合无方之神,精义之德至矣哉!

“范围天地者”,致广大而尽精微,“神也”;“必存之以尽其诚”,存神以存诚,“而不可舍二气健顺之实”,刚柔地道地曰示。“以却物而遁于物理之外”,释言“真空”,天道循环的生驻异灭;老言“守静”,道法自然人无为。“皆以神化为无有而思超越之”,“天地无心而自化”,人有心于与世浮沉,幻化人生。非神導象数天理的参伍以变,“化何从生,非化则神何所存”,道器一体的神化意涵。“非精义以入神”的物物过化,“则存非存”的“变易以告人”,有无相生的无为自然;“知非知”,非天人诚道的格物致知,“丧己而不能感物”,“合乎天而不因乎物”,“守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此二氏之愚也”。
“圆者”,仁心统同的各正性命,职业立命为宗旨的循物理事则,“天之道也”;却又是礼义明分的性命分殊,齐家立命的“屈伸顺感而各得”,曲成万物为手段的事物元亨运程,“神之圆也”。“不倚于形器”,“知理之即有形”。形体,“象日生而为载道之器”;象生数而形体有理,“数成务而因行道之时”。数成务,即日生为载道之器的数成象。象数互生的礼(数)易(象)常变,行道之时的载道之器,实函斯活,“器则不徇物而流”。
作息饮食,百姓日用皆道,归属诚者天道。“何莫非神之所为”,理在神中而神气,“气动而理即在其中”,理论理性(神理)導向的实践理性(理气),“百姓日所用者皆神”,“天以神为道”,即神導;“性者神之撰”,即神气;“性与天道,神而已也”,明诚与明钦的性与天道。“而徇物以忘其理,故如水之流而不止”,质野心性的情淫欲滥,“违于神”。知幽明道的“天曰神”;“趋于鬼”奸诈心性的“人曰鬼”。无而肇有的屈伸往来,非神伸天理遂人欲的屈伸物欲顺乎天,乃鬼伸人欲灭天理。神道不显,“终屈而莫能伸也”。
“经者,人物事理之大本”,不可易变的义理深化,天人诚道继往学问道的格物致知,义理深化就是明经正经接着讲的开来学问道:“致知在格物”。天人诚信道继往学问道的仁礼忠恕,义理深化的开来学问道是仁恕天下。传统儒学的理性实学,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经者,人物事理之大本”。“反者”,孟子“反身以诚”的诚之者人之道,心性外穷理,致知于物理事则,知天;心性内尽性,“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人事易简尽乎刚健柔顺,事天。尽心尽性于知天事天,“情交尽性以至于命”。反身以诚,“存神以存诚”的虚壹而静谓大清明,大心的中正至当,“而求乎心之安也”。“止此伦物”,至善的人伦庶物道,通经而正经的“人物事理之大本”。“过于中而不及庸”,失“用以备体”;“过于庸而不及中”,失“体以致用”。“义殊乎时”的“体用相函”,“而差之毫厘则失其正”,违逆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两极向,“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无不正”的中庸质文,“无不精”的刚柔健顺,精义入神于道原并建的刚柔文质,“大中即寓其间”的穷神致化,大体的“理化,天也”,“非随事察察之为精也”,小体的“事物,人也”。“无以知天,于事物知之也”的大体全局,事物元亨利贞运程的“理化,天也”。
“敦厚”仁德的健顺五常,“体万物之化”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乃尽物性而合天行”。“尽物性”,物之天便有物性的生活人和职业人。生活人,关乎庶物的百姓日用;职业人,关乎性命分殊的职业立命。“而仁之用显,显者,显其所敦也”,生活富裕的生活人,“以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的职业人。“故《易》曰:显诸仁”。仁泽生活人与职业人。
“存诸中者为静”,以实言之的“中者,体也”;“见诸行者为动”,以实言之的“庸者,用也”。“义精而入神”,“义精”于“体用以德业异迹”的大中涵化,“始终以循环异时”天道元亨的清通太和。人能弘道的功贞情,“性情以动静异几”,阴阳不测之几的民生利益精微,“明有礼乐”须“大文昭之”;阴阳不测之几的鬼神心性危微,“幽有鬼神”须“大质体之”。入神于阴阳不测之几而精义:“大文昭之”与“大质体之”。形上導的仁智同用的“义精而入神”。“则所动而施行者皆中存之天德”,关乎民生利益精微的诚道实德,大质体之的明有礼乐;关乎鬼神心性危微的诚信明德,明有礼乐的大质体之。“非因事求义”,失去成务物物的事物根本;“而专于动也”,理性务实的健顺五常,动的因果事实引证的刚柔地道地曰示。“仁敦化”的神導,“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始终循环的事物运筹,时空概念的德业异迹。神導的“寂然不动之中,万化之理密运于心而无一念之息”。非如宋明理学的“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虚寂为仁而专于静也”。“理化,天也”的性灵天则,“敦化者岂豫设一变化以纷吾思哉”?“存大体”的“理化,天也”;精其义,“性情以动静异几,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天有贞一之理,有相乘之几焉”,知几神理,“而敦之不息尔”。“动静合一于仁”“仁心大用因乎体”,“义为之干”的实践实证,礼义的言行规范质正仁心,质实仁义。人事易简理得,易知与简能的职能定位;能动的心性理则,刚健与柔顺的职责尽性。职能定位与职责尽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礼义言行的规范准则。“以此,张子之学以义为本”。
“《易》曰:‘神无方而易无体’”。“仁函万物”的物之天,“以敦其全体”的物之性,“则随所显而皆仁”,仁泽生活人与职业人。“六位时成,《易》之所以冒天下之道者此也”,“始终以循环异时”。义之精者,“体阴阳”,人事阴阳主持着天地阴阳的清通太和;“体阴阳”,屈伸,人伦庶物道的屈伸物欲顺乎天;高下之秩序,人事易简定命于刚柔健顺定性,“体阴阳、屈伸、高下之秩序而尽其神用”,“义非外袭”的人道妄为,“而圆行以不流”的天道空寂。“神之所以藏诸用者此也”的理性实学。“无体,无孤立之体”,“体以致用”的刚柔迭用,阳主动蕴阴性的虚壹而静,阴主静蕴阳性,柔得尊位,其动柔以为刚。刚柔迭用的体用相函,“异于老、释之静”。“无方”,事变体易的无有一极,神无方;事变体易的无有不极,神有方。无极而太极的神无方而神有方,“无滞于一隅之方”,先天设定(无极)的事物定理(太极),“异于名”的无极,法之动的太极。“无体者,所以妙合无方之神”,神无方与神有方共同归属于“理化,天也”,容光而不可穷尽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诚道实德与诚信实德,继善成性文化文明走势的无极而太极,“精义之德至矣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04: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化,形上性性存神效应,乃形下器道的物物过化。自然经济时代的物物过化,主要是小农经济的动植物。《神化篇》续后文贴:《张子正蒙注•动物篇》义理我解。
《动物篇》,属于自然科学学科。然而,站在文化科学的角度,该如何研究这门学科?传统儒家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
站在人文科学高度,荀子提供的方法*论是精于物物道:精于物者而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物物道,关乎礼义调理的物欲观,为礼三本的理论涵盖而铺展。一是“天地者,生之本也”,民生共由之理道。仁心统同而各正性命,社会分工的职业立命,民可使的天命由之;礼义明分而性命分殊,社会分配的齐家立命,民不可使的气质知之。亦可而见,进入人文性质的自然科学,波及“生之本”的方方面面,事物矛盾的相成与相反,错综复杂异常。《天论篇》《礼论篇》等,足以引证“生之本”方方面面的错综复杂。二是“先祖者,类之本也”,家庭功能的传宗接代,物之性(自然科学知识)与质文心性(人性的道德伦理)的文化传承。三是“君师者,治之本也”,生之本与类之本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矛盾相成,“礼之隆”的“文理繁,情用省”;矛盾相反,“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亦可而见,礼三本的基础理论,就是精于物物的生之本,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实学的至诚至真。精于物物的生之本,逻辑连接精于道者的类之本,关乎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天人诚信道,至诚至真的理性实学。荀子所论理的礼三本,论理精深是生之本与类之本的理性实学。仁礼忠恕的精于道者,性与天道的精于物者。至于“君师者,治之本也”,论理未臻立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道定所研究,尚处初级阶段。精深的成熟阶段是“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与船山学。形上導的“君师者,治之本也”理论精深,推动生之本与类之本的理论继承深化。因此,礼三本的初级版本在荀子,成熟版本在张载学与船山学。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生之本与类之本,“二故化”的“物物为能过化”;“治之本”理道定所于“生之本”与“类之本”,“一故神”的“性性为能存神”,礼三本的成熟版本:《神化篇》。船山直白:存神以存诚御气,“形气存乎神理”的刚柔文质。义理我解于《张子正蒙注•动物篇》,其方法*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以人事阴阳主持着天地阴阳,“形气存乎神理”,有本体论与道体论,传统哲学研究的体用相函。二是物之天,有物之性的客观存在,依傍着物之天的物性人:生活人与职业人。精于物者的职业人,成之者性日新盛德的质文心性人。人参质变推动自然量变的质量互变。船山是站在人文哲学的高度,即形下器道的仁礼知识体系,形上導学问道的尊德性和道问学,继往开来学问道的“致知在格物”,完善礼三本的理论精深,去论证自然科学。请看续后文贴:《张子正蒙注•动物篇》义理我解。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