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回复: 2

[周易注解] 清華簡《筮法》數字卦解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2 20: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12 20:02 编辑

由 Jack 在 2014, 十月 14 - 21:08 發表
[size=1.071em]感謝聖甲蟲學院白中道博士專文介紹本套筮法(有本文的英譯):
[size=1.07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為推展清華簡筮法的研究與應用,站長已為本文所重建的筮法發明更為簡變的太極丸起卦法
[size=1.071em]近來沉浸在清華簡《筮法》的研究,只差臨門一腳就可以將這個(可能是)傳說中古老的「歸藏易」占法與筮法重建起來。
[size=1.071em]這臨門一腳是關於「筮法」的部份,也就是卦應該如何算出來的基本問題:本文就是要挑戰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size=1.071em]竹簡中所談占法,也就是怎麼看出卦象吉凶的方法,雖然還有許多細節不甚清楚,但是基礎框架與原理都有個輪廓,要拿這套占法來應用至少有理可循了,或許只是實際應用的問題,假以時日應該就會越來越清楚。但筮法方面卻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只有57個卦例讓你摸索。
[size=1.071em]↓ 這是57組卦例中的30組,這些數字之間有怎麼樣的變化關係?是怎麼算出來的?
[size=1.071e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size=1.071em]清華簡這57組卦都是每組一對的兩個卦,每個卦都是由六個數字所組成。這些卦是否像《周易》一樣是算出一卦並依「爻變」再畫出「之卦」?如果是,那麼到底左為本卦還是右為本卦?如果不是,那麼是先算右卦,還是先算左卦?其次,四、五、六、一(七)、八、九這些筮數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如何記錄為卦象?
[size=1.071em]由於清華簡內容幾乎全都屬於占法原則的說明,類似於我們現在教人如何解讀卦象的書,並非實際的卦例,因此無法從這57組卦例研究出關於每個筮數的「機率」,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研究出一些諸如筮數間可能如何互變的基本資料。
[size=1.071em]更精確的來說,裡面其實有一組卦可能是實際揲蓍而成的解卦卦例,但由於卦例太少,也無法從中統計出任何有意義的實揲機率。
為了求證,我們將這57組卦的筮數整理為表,共得342組筮數(如後表)。然後依各種可能的假設前題來做統計計算,最後基於「左為本卦,右為之卦」的假設的確找到「有理可循」的數字變化關係,因此可推斷左邊為「本卦」,右邊為類似於「變卦」或「之卦」的衍生卦。
因此我們可以確定清華簡的卦應該是只求出6個筮數,再以這6個原始筮數畫為兩卦,而且是先畫左卦,再畫右卦。換句話說,其畫卦的方向洽與文字閱讀方向相反,並不是由右而左,這可能與《周易》筮法的做法是一致的。至於算卦過程是由下爻往上算,還是由上往下?依理來推論,應該是由下往上。其一、周易如此。其二,其畫卦的左右向是與文字書寫、閱讀方向相反,因此爻的畫法也可能如此,是與書寫及閱讀方向(由上往下)相反,也就是由下往上。
↓ 從後面的數字表格,可以整理出這樣的數字變化關係。
一(七)
4→4 x2
4→6 x1
4→1 x2
5→5 x4
5→6 x3
5→1 x2
6→6 x68
6→1 x88
1→1 x62
1→6 x89
8→8 x2
8→6 x2
8→9 x4
9→9 x6
9→6 x4
9→1 x3
按:清華簡中,筮數「一」代表的是「七」,因此一即是七,七即是一。[4→4 x2]出現2次的左四右四;[4→6 x1] 出現1次的左四右六。其餘以此類推。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筮數間的變化法則大致如此:
  • 六和一(七)兩個筮數之間可以互變,但不會變成其餘四個筮數。
  • 四、五、八、九等四個筮數都可以變成兩個筮數,但八的變法和四、五、九不一樣。
  • 四、五、九三個筮數可變為六和一。
  • 八可變為六和九。八不變成一,而變成九,這是比較特殊而奇怪的。是否其中有什麼錯誤?照理來推測,應當與其他筮數一樣變為六、一才是。這當中原因,還有待更多出土資料來證明。本文謹就目前可得資料暫作合理推論。
一 1-1 1-1 6-1 1-1 6-1 1-1 ──
二 1-1 6-6 1-6 6-1 6-1 1-1 ──
三 6-6 1-6 6-1 6-6 1-1 1-6 ──
四 1-6 6-1 1-1 6-6 6-1 1-1 ──
五 6-6 1-6 6-1 6-6 5-1 9-6 ──
六 1-6 6-1 1-1 9-6 5-1 6-1 ──
七 1-6 1-6 6-1 1-6 6-6 1-6 ──
八 1-1 1-6 1-6 1-6 6-6 6-6 ──
九 1-6 6-1 1-6 6-6 1-6 1-1 ──
十 6-1 6-1 6-1 1-6 1-6 6-6 ──
1-1 1-6 6-1 6-1 6-6 6-6 ──
6-6 1-6 1-6 1-6 6-1 1-1 ──
6-6 6-1 1-6 9-6 1-6 6-1 ──
6-6 1-6 1-6 1-1 1-6 1-1 ──
4-6 5-6 9-1 1-6 1-1 6-6 ──
6-6 6-1 6-1 6-1 1-1 1-1 ──
1-1 1-1 6-1 8-6 1-6 1-6 ──
6-6 1-6 1-1 1-1 6-1 5-6 ──
6-6 1-1 1-6 9-1 1-6 6-1 ──
1-1 6-6 1-6 1-6 1-1 4-1 ──
6-6 6-6 6-6 1-6 1-6 6-6 ──
1-1 1-1 1-1 1-1 6-1 6-1 ──
6-6 6-1 6-1 6-1 6-1 6-1 ──
1-1 1-6 1-6 6-6 1-6 1-6 ──
6-6 1-6 6-1 6-1 1-6 1-1 ──
1-1 1-6 1-6 6-1 6-1 6-6 ──
1-6 6-6 1-6 6-1 1-6 1-6 ──
6-1 1-6 6-6 1-1 1-1 6-1 ──
6-1 1-6 1-6 6-1 6-1 1-1 ──
9-1 8-6 1-6 1-1 6-1 6-1 ──
1-6 1-6 6-6 6-1 1-1 6-6 ──
1-6 6-6 6-1 1-1 6-1 1-1 ──
1-1 6-6 1-6 6-1 6-1 6-1 ──
1-1 6-1 1-6 6-1 6-1 6-1 ──
1-6 1-1 6-1 1-1 1-6 1-6 ──
6-6 6-1 6-1 6-1 1-6 6-6 ──
1-6 1-1 6-1 6-1 1-6 6-6 ──
1-6 1-6 6-6 1-1 6-6 1-6 ──
6-6 6-1 6-1 1-1 6-1 6-1 ──
9-9 1-1 1-1 9-9 6-1 6-1 ──
9-9 1-1 1-1 8-9 6-1 6-1 ──
8-9 6-1 1-1 8-9 6-1 6-1 ──
9-9 6-1 6-1 8-9 6-1 6-1 ──
6-6 6-6 6-6 1-6 1-6 6-6 ──
6-6 6-6 6-6 1-6 6-6 1-6 ──
6-6 6-6 6-6 6-6 1-6 1-6 ──
6-6 6-6 6-6 9-6 6-6 6-6 ──
1-6 6-1 1-6 6-1 1-6 1-1 ──
1-6 6-1 1-6 1-1 1-6 6-1 ──
6-6 6-6 1-1 6-6 5-6 4-1 ──
1-6 1-6 6-6 6-1 6-1 1-1 ──
4-4 5-5 6-6 1-1 8-8 9-9 ──
9-9 8-8 1-1 6-6 5-5 4-4 ──
1-6 1-1 5-5 5-5 6-6 1-6 ──
6-6 6-1 1-6 6-1 1-6 1-1 ──
1-6 6-6 1-6 6-1 6-6 1-6 ──
6-1 1-1 6-1 1-6 1-1 6-1 ──
──
──
──
至於筮數何時該變,何時不該變?
在毫無頭緒下,我們只能先做各種假設來逐一驗證其可能性。
我們以過去張政烺對數字卦的研究統計大概可知,最早的筮數可能有一至八,未見到的二、三則可能被歸到六和七。因此我們也可假設清華簡筮法中或許也應當有八個或九個筮數,未出現的兩個推理為二、三,或者再加上一(注意,清華簡中一這個符號是被當作七用)。或許當筮數出現六、七時,就不變,記為六→六,一→一。而若是二、三時,則分別記為六→一,及一→六。一可能記作一→六。但其他筮數呢?所以依這個假設顯然是行不通的。
或者假設筮數並不是八個,就是簡上看到的四、五、六、七(一)、八、九這六個,那麼一與六何時互變?何時不變?或許答案與四、五、八、九其餘四個筮數何時當變何時不當變的法則也是相關或連動的,甚至是一樣的。
但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的變與不變的原則看來也有些複雜。因為當它變時,並不是只變某一特定的數而已,而是可能變成兩個。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的變與不變的原則看來也有些複雜。因為當它變時,並不是只變某一特定的數而已,而是可能變成兩個。本文取自易學網。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但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的變與不變的原則看來也有些複雜。因為當它變時,並不是只變某一特定的數而已,而是可能變成兩個。

但四、五、八、九這四個筮數的變與不變的原則看來也有些複雜。因為當它變時,並不是只變某一特定的數而已,而是可能變成兩個。
筆著曾經懷疑,是否與春夏秋冬有關?但顯然這是無法成立的。例如在〈節戰〉一節中「內勝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筮數由上至下為四五六一八九)及「外勝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九八一六五四)的卦象中,六個筮數同時出現,而且全部未變。但在第二節〈得〉「見丁數」的卦例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上至下分別為四五九一一六、六六一六一六)則是四、五、九皆變:四變六、五變六,九變一。這兩組卦例直接就可否決了數字依季節而決定變或不變的假設。因為四五九確定分屬不同季節的筮數,如果是依季節而變,那麼這兩個例子裡一次只能一個或兩個爻變(清華簡將春夏視為同一季節,秋冬亦然),無法讓這三個筮數同時變。且如果是以季節來決定,那麼六個筮數同時出現時,理當至少有一筮數變,或者是兩個筮數。
基於類似的理由,連帶的,以干支來決定變或不變的假設,也可以直接排除在外。
逆向工程
以上是筆者在逆向工程之前做過的其他可能假設與推理、試算,但多數是可輕易印證無效而排除在外的猜測,也歷經各種嘗試皆徒勞無功。
最後只能假設一個可能:筮數的變與不變,應當決定於揲蓍過程中的某個結果。
可是清華簡未留下任何關於筮法的隻字片語,關於如何揲蓍算卦可說毫無頭緒。
因此我再做一個大膽猜測:是否可從《周易》筮法來修改?
這其中道理是這樣的:其一,清華簡第三十節〈十七命〉說:「凡是,各當其刲,乃力占之。占之必力,刲乃不忒。」意思大概是說,占筮一定要經過「掛扐」,也就是揲蓍起卦的程序,這樣占筮才會準。力通扐,指的可能是揲蓍的掛扐。
其二,清華簡的占法與《周易》有一個相當清楚的演化關係,清華簡像是早於周易並保留更早數字占的筮法,而周易則像是清華簡筮法的簡化、抽象化演進。具體來說,《周易》把數字的爻象與卦象融合於八卦卦象,將六個筮數減少為四個筮數,進而精簡為只有陰陽,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周易可視為是歸藏的簡化。那麼,相對應的,我們可以推想,或許其揲蓍法也存在著這樣的關聯,方法及過程都與今存周易的揲蓍法有些類似,差別只在於這個方法要求出六個筮數,而且這六個筮數存在著上表所列的變化關係。而且由於六個筮數較四個更多,因此其程序是較為複雜的。
逆向工程到這裡,我們總算有個頭緒,但問題是要從多少枚蓍策開始?50?還是其他數字?這讓我想起《繫辭傳》的「大衍」章: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兩千年來,「大衍之數五十」和「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兩個數不知耗盡了多少中國儒生的精力與研究,這兩個數字偃然是易學上的一個灘頭堡,易學家們總得五、十、十五像在喊數字拳一樣用盡心思解釋這兩個數字背後的哲學思想,以建立其易學地位。不過筆者對於儒生們的數字拳沒有興趣,引起我興趣的是「五十五」這個數字的實用價值。
「五十」這個數是有其揲蓍實用意義的,但五十五呢?我大膽猜測這是《周易》之前,也就是清華簡所用的蓍策數。那麼,這個蓍策數能不能依「大衍」揲蓍法的類似方法算出四、五、六、七、八、九這六個筮數,並內含一個簡單而合理的筮數變化法則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略微盤算之後,覺得很有可能,於是實際的設計出一個類似於《周易》的揲蓍法,而且能夠重現這些筮數。而在實際操作演練數日之後,也證明可行!
清華簡《筮法》揲蓍法重建
由於揲蓍法的操作相當繁鎖,這裡只談一些與傳統揲蓍法的重大差異之處,以及結果如何解讀等問題,共通的操作法還是參閱以下兩篇文章:
《周易》的揲蓍法每爻有3變,清華簡的筮法我們姑且稱它為《歸藏易》(但這還有待證實),則每爻5變,除了第一變,其餘四變大致可遵照「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的步驟,但如何「歸奇」的方法有所不同。
1.  第一變:直接以55枚蓍策開始,不用掛一,也不需「其一不用」。然後分二,揲四,最後將兩邊餘策(可能有1-2、2-1、3-4、4-3四種組合)全部夾於指間。最後夾於指間可能為三策,可能為七策。(如下圖,總共掛了七策。)

2.  第二至五變:依分二、掛一、揲四、歸奇操作。但這裡的歸奇和《周易》不一樣,必需分兩邊歸奇。左邊的餘策放左上方,右邊的餘策歸於右上方,左右分別置放。(如圖)掛一與先前的掛三或七交叉分開。
3. 五變成爻:依第二變方法再繼續操作三、四、五變。由於二、三、四、五變都掛一,因此見手上除了第一變時的餘策之外,累積「掛四」時,就是成一爻。這時將筮數記下。如圖,「掛一」的指間策數到四枚時,就知已經成爻。這時準備記錄筮數,關於筮數如何記錄,請看後面說明。
4. 記錄本卦筮數:此時計算桌上的蓍策數,四枚一堆,共有幾堆,筮數就記多少。筮數記錄法如下圖,由左至右分別為四、五、六、七、八、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記錄變卦筮數:以上筮數為本卦中的筮數。接下來分別計算左上和右上蓍策的「歸奇」數。若兩邊蓍策數相同,則筮數不變,變卦中的筮數與本卦中一致。(如下圖,過揲之策數總計有六堆,所得筮數為六,後面餘策左右皆十,故此爻不變,變卦中筮數仍為六。)

如果左右兩邊筮數不一致,六與一兩數互變。六變一,一變六。但四、五、八、九筮數若右邊大則筮數變一或九,若右邊小則筮數變六。具體而言,六個筮數的變化如下:
  • 四 →右小則變六,右大變為一
  • 五→右小則變六,右大變為一
  • 六→無論大小,一律變為一。
  • 七→無論大小,一律變為六。
  • 八→右小則變六,右大變為九
  • 九→右小則變六,右大變為一
6. 六爻成卦:重覆以上操作六次,共得六組筮數,完成一卦。注意的是,筮數應該從左向右,由下往上畫。
我們以實際操作得到的結果為例,記錄如下:
所得筮數
左-右歸奇策數
變爻
第六爻:八
第五爻:五
第四爻:七
第三爻:七
第二爻:六
第一爻:六
9-7
14-14
11-9
8-12
13-11
10-10
另外再筮兩卦,如下:
第六爻:六
第五爻:六
第四爻:九
第三爻:五
第二爻:七
第一爻:五
10-14
9-11
5-7
11-13
8-8
12-12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六爻:五
第五爻:六
第四爻:五
第三爻:六
第二爻:六
第一爻:六
14-14
13-11
11-13
11-13
13-11
11-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決定爻變的因子時,筆者曾想過是否以第一變中所掛的策數大小來控制?因為第一變中可能掛3策或7策。但發現這行不通,因為筮數四的情況下第一變一定是掛7,若是筮數九則一定是掛3,就無法有變化。
以上這個方法,不但能夠成功算得清華簡中的卦象,且都符合清華簡中所呈現出的數字間的變化關係,且從各種角度來看都相當合理,不論是從機率分配的合理性,還有其變化的機制。且每個環節都能夠從古典中找到依據。因此個人相信,這應當會有點像古法。
至於以上卦象該如何實際利用清華簡中的法則來解釋吉凶,這個還有待我們慢慢揣摩與練習、嘗試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2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12 21:30 编辑

这是一种筮法尝试。

个人以为未得要决。

本来《筮法》中已有介绍。

天干可以成卦。地支可以成数。两个天干可成两卦,四个天干可以成出四卦。找出四个天干,就可以搞出清华简的四个卦。爻数如何定呢?用数。数由何来?由地支来定。

假设年、月、日、时都有天干地支,可以由时间来定出四卦。由爻辰法定出爻数。由爻数结合季节定出吉凶。

如此简单,偏要复而杂之。
李尚信先生早有文指出:

《筮法》中的卦例基本上均非实占之例,而是虚拟之例,要点是说明十七命如何占。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13 09: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顶贴。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