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回复: 4

[易学研究] 转: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2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31 1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31 11:01 编辑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24) http://cache.baiducontent.com/c? ... 44d58c0000a5b5&p1=1


二十四,五行与河图

位于天赤道两旁的二十八星宿整体处于北天恒显圈之外,所以二十八星宿每年多多少说总有一段时间里是不见于夜空中的。若以黎明和黄昏时所处的状态为依据进行划分,可得到5种状态:晨现东南(天空)、晨现西南、昏现东南、昏现西南、不现。这正是《管子》等文献中所提的“五时”的由来。

在前文中分析二十八星宿起源时讲道,二十八星宿很有可能是沿海的东夷部落先哲发明的(尧王城遗址与其南天台山最为可能),因此五行来自于东夷先民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根据近代*考古考据的研究成果来看,商人应该是东夷的一支,商部落所祭祀星宿正是被称为“大火”的心宿二。而且心宿不仅是当时黄赤道的交点所在,在《尚书·尧典》中也被列为四仲星之一,其文化地位之重要也可见一斑。从这两方面来看,心宿被作为二十八星宿的总代表,并用于“研发”五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若确定了以心宿二为基准来制作五行,那么就需要追踪心宿二在全年的运动轨迹。而要追踪心宿二全年的运动轨迹的话,就必须观测黄昏和黎明时刻、心宿在太阳附近时的轨迹变化——这对天文观测技术的要求就高很多了,只有在能测出黄道之后(黎明时观测太阳初升时所对应的星宿位置),才有能力追踪心宿全年的运动轨迹。所以从观测技术上看,追踪心宿二全年运动轨迹的工作应该不早于《夏小正》的成文年代。考虑到《夏小正》的星象观测重点还在参宿,并且其中也看不出丝毫与“五行”相关的信息;而心宿是商人的崇拜,并且通过“十二次”可以看出商代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黄道观测法——所以五行起源于殷商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是“十二次”发明时的殷商中后期最为可能。

心宿二全年的视运动轨迹有五个时间节点、可大致分为五段(在此以公元前1200年为例来说明,作为参考的节气为推算所得):首先,在立冬的时候,大火星在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然后在小寒的时的黎明时刻,出现在南天正中;当进入谷雨时节时,在黎明时大火星下落至西方地平线上,而在黄昏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然后大火星在黎明时不再出现、仅出现于黄昏,直到夏至前,大火星在黄昏时出现在南天正中;最后在白露与秋分中间的时候,大火星下落到西方地平线上、然后隐入地平线下;直到立冬后,大火星才会在黎明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再次出现。由此可大致总结出大火星的五段运动轨迹,见下表:

1

1


在察明了大火星全年的运动轨迹后,就需要结合当时的历法相来制作预测模型,这同先天八卦的发明是采用的手法是一样的、并且还继承了先天八卦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

制定历法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定岁首,显然这个岁首应该被定在冬至,因为冬至是立竿测影法岁首的起点;而立冬后大火星出现在黎明时的子午线以东半球,直到小寒时节左右——所以将历法与大火星的运动轨迹相结合,把1定位在以冬至为中心的冬季就是理所当然的。

2

2



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段轨迹依次放入相对应的二分二至节气,就大致得到下图所示次序:

3

3



但其实,昏现南中天的时候是在夏至前5天左右,所以第3段昏现东南的轨迹其实是涵盖不到夏至的;同理,在秋分前大火星已经入伏了7天左右、而不再昏现西南,第4段中也不包括秋分的。不过考虑到其实这两段的节点其实和夏至秋分也差的不远、并为了保持整体结构的流畅,就模拟认为此两段运动轨迹分别对应夏至秋分。并且由此可进一步推理,大火入伏的这段时间不对应二分二至、为空,故将其放入中央虚配。

以上安排基本涵盖了大火星全年运动和二分二至的关系,但还有一小段运动轨迹没反映——在立夏前后约6天的时间里大火星晨现西南地平线、昏现东南地平线。于是为了体现这段特殊的运动轨迹,就将象征晨现西南的2与昏现东南的3对换位置,如下图所示:

4

4


在安置完了1-5这几个数后,剩余的6-10怎么安排呢?这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中国古代数学*运算的表达方式——“算筹”的表达。

5

5


如上图所示,算筹的表达中1-5与6-9的各数差别其实不大、可以视为两个循环表达:6-9与1-4的表达差别仅在于多了一根竖置或横置的的算筹以示区别。另外,考古证明秦汉前还没有0的概念、只以空位表达,这恰好与大火入伏所寓意的空相对应。因此,“洪范五行”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也同样只需表达1-5的五行属性,然后依次跟进排列6-10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何“洪范五行”只罗列数字1~5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6

6


大家看上图是否觉得眼熟?其实这就是“河图”的排列格式:

7

7


这也是为何《尚书·洪范》要借殷商遗民箕子的口来表述“五行”理念的主要原因:因为五行本就是殷商时期由历法专家发明的,没有像后世越传越玄的那样可追溯到黄帝、大禹等等五帝时代帝王。河图模型建立后,就像打开了一个数学的魔方,能演化出各种排列组合。所以当后世由河图演化出的数列越来越多时,仅凭数列组合则无法判断谁先谁后,最后谁都无法辨认出河图真正的源头所在,才不得不编程各种玄乎其玄的神话来解释河图的起源。但“河图”之命名缘由本与殷

8

8



边远乡村),表示无疆边界,造字本义为“古代在皮、纸、绢等材料上标画城邦乡邑及边界的示意资料”。结合安阳殷墟当时所处的位置来看,除了西部的太行山外,北有漳河,东、南有黄河,都是不借助工具就无法度过的大河——可见殷国当时三面环水,“河图”就是殷国以河为界的国界图。这张地图后来被引用于标注五行的数与位;而在殷商灭亡后,河图也失去了其作为地图的本义,而以五行的名义被后人所认知。

为了能形象直观的表达河图中数与时节、数与方位的关系,当时的先哲采用了5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来标注河图各数。这正是《尚书·洪范》中所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命名逻辑也简明扼要:

一代表冬季,冬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漫天飞雪与冰天雪地,所以作为比冰的更常见同形态物质“水”,就自然成为冬季的象征,故“一曰水”。二代表夏季,赤日炎炎如同火烧是夏季的特征,“火”因此成为夏季的象征,故“二曰火”。三代表春季,春季是草木发芽茁壮成长的季节,所以“木”成为春季的象征,故“三曰木”。四代表秋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战争最高发的季节,无论收割还是打仗都需要金属农具和兵器,所以“金”成为秋季的象征,故“四曰金”。五不代表任

事符号表示溅泥灰尘,造字本义为“耸立在地面的泥墩”。而在当时所立的土台,多为部落首领所用、其他成员只能围绕土台四周围观。“土”被比作中心、中央,而5也恰好被其他数环绕、并位于中央,故“五曰土”。

“河图”数列矩阵以及“洪范五行”的出现,标志着易学占卜的数学根基的奠定。按西方哲学体系的观点来看:数学是自然逻辑的体现,是高于一切自然科学的先验存在;数学虽然不是客观存在、是人类主观认识的体现,但数学是人类探索和表达自然规律的基础工具——没有“数学”的支撑就没有科学,数学是科学体系中各分支能存在的前提。

而“河图”与“洪范五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河图”与“洪范五行”构筑了易术占卜的数学公理,是一切易术推算的出发点,其地位相当于“欧式几何”中的“五大公理”、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说”等等。今天有不少学者试图从易学数理本身来解释八卦与五行,这就好比用欧式几何五大公理推导出的定理,来论证欧式几何五大公理的合理性那样——这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是无效论证,“河图”与“洪范五行”就是易学的数理公理。

至此,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形成。整个五行体系建立完毕。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因为如何将八卦与五行相结合也是一个重大命题,只有把各主要天文现象与历法相结合,才能使人信服此预测体系是可用于预测天地间所有自然与人事。为了将圭表法测日影、北斗纪时、二十八星宿这三大主要天文历法体系统一在同一占卜预测体系中,“洛书”—“后天八卦”体系由此诞生了!

东方文化号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1: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31 13:21 编辑

公元前525年,春秋鲁昭公十七年,预测六月甲戌朔将发生日蚀,祝史请备“救日”仪式。执政季平子否决道:“止也!唯正月朔,匿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大史解释说:礼所谓的“正月”,正“在此月也,日过分(春分)而未至(夏至),三辰有灾„„此月朔之谓也,当夏〔正〕四月,是谓孟夏。”(《左传》昭公十七年,参见《左传》庄公二十五年)
    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国历法的重大问题,即:周正六月,或夏正四月,也叫正月。熟谙文献的人很容易会由此想到《诗经·小雅·正月》里的“正月繁霜,我心忧伤”,那个繁霜而摧人忧伤的“正月”,自然也不是常霜的周正正月(夏正崐十一月)或夏正正月,而是这个不该下霜的“日过分而未至”的正月;否则何忧之有?

   经籍纪事多有透露,周正六月或夏正四月即建巳之月,是一个很特殊的月份。 《礼记·曲礼》“天子祭天地”条疏曰:天子于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诸日分祭昊天上帝及东南西北各天帝,于夏正之月祭感生之帝,唯独“四月(夏正)龙见而雩,总祭五帝于南郊”。
  《礼记·明堂位》说,鲁以周公封地故,得以天子礼乐于周正正月即冬至月“祀帝于郊”,于周正六月“以礼祀周公于太庙”,也对建巳之月分外尊崇。《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皆于“孟夏之月”
“封侯庆赐”、“行爵出禄”,超孟春之月而上。
  孟夏之月异于它月的天象标志是龙星昏见东方,所谓“见龙在田”。作为星宿,龙指天蝎座第一星(Scoα,Antares),中名大火或心宿二。
      【经】十有七年春,小邾子来朝。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秋,郯子来朝。八月,晋荀吴帅师灭陆浑之戎。冬,有星孛于大辰。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传】十七年春,小邾穆公来朝,公与之燕。季平子赋《采叔》,穆公赋《菁菁者莪》。昭子曰:「不有以国,其能久乎?」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请所用币。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举,伐鼓于社;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礼也。」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馀则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于是乎百官降物,君不举,辟移时,乐奏鼓,祝用币,史用辞。故《夏书》曰:『辰不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此月朔之谓也。当夏四月,是谓孟夏。」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2: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0-12-31 12:56 编辑

以公元前1200年为例,有一小段运动轨迹没反映——在立夏前后约6天的时间里大火星晨现西南地平线、昏现东南地平线。于是为了体现这段特殊的运动轨迹,就将象征晨现西南的2与昏现东南的3对换位置。

这段话异常重要。

因为笔者复原殷历后,居然发现,从上元到商晚,立夏的误差竟然会达到8天之多。

那么,说明,殷历上元甲子日不在立夏。在哪一天呢?原来在立夏前的一个日月大火合三为一的甲子日。距立夏不会超过10天。
如此一来,让俺对殷历的上元日豁然开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23: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2-8 09:42 编辑

回红酒:“查了译文,周正无六月说。 ”

殷正在巳,故民间仍有以巳月为正月的。即立夏所在月。
《诗经·小雅·正月》里的“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此处的正月即殷正正月,民间有周人(或殷遗民)用之。

因为殷正与大火星有关,殷历以立夏前后的大火星昏见于东南方为正月。殷历的正月其实是火历的正月。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