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5|回复: 16

[综合讨论] 也谈易经与《易传》的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6 07: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三易,从连山→归藏→周易到《易传》,纵向性的历史逻辑循序,并不是横向性,如老子与孔子同一时代平列,不同性质的无为自然观,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对立性的学术争鸣,共同的对手是杨朱私己与墨学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一是主张人心复古,一个主张人心不古。直到荀子物物道的顺天而制天时代,儒道对立的学术局面方真正成立。纵向性历史逻辑循序的易学文著,承前启后的新故相资,是物物生产力决定作用下,存在音容天的演变过程。可以这样说,没有易经的易学常识,六十四卦方位,就没有《易传》的易学逻辑,此是无可置疑的。为什么我非崇易经崇《易传》?原因有四:
一、孔子开拓论理学时代,民所共由的理之道,道之理,即理道矛盾体,真正进入论理人文与自然的矛盾理论时代,人文化成天下的文明时代开始。自然文化,在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尚可以说得过去!在进入传统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研究人事阴阳与心性阴阳,顺天道而率天道的事物阴阳,本体论事物运行的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方有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体。物物之性,便有物物人之性的天命学与性命学;因于生之本与类之本的义利矛盾,方有心性质文的理气学,方有民所共由理道的论理学。在孔子论理学时代之前,论道不论理。从论道不论理的孔子前时代,到孔子论理学时代,虽然是纵向性的历史逻辑,有原始的文明时代。但是,探究民所共由的真正文明时代开始,不可能是论道不论理时代。“洪荒无揖让之道”,能说是文明时代?即使是揖让之道的唐虞时代,后人赞颂的尧舜天,出现揖让之道的社会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尧舜禹禅让制的事不过三?为什么出现夏商周王制分封的事不过三?百川归海而流入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时代?总不能止步于论道不论理为常识?不能止步于古三易时代的易学常识?六十四卦方位的预测提示,不用究其所以然之理?古三易的易学常识,真正进入论理学时代,是“事常变,易无体,神有方”,神有方的智识应用,不是“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不是三道三才循物理事则的天道元亨利贞?不是乾道变化的乾坤合道,“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不是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六十四卦方位仅是预示提防于祸福吉凶,难道提防不是为了应用,不需要明晰其因果事实的所以然之理?为什么《易传》会提出“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人事险阻与吉凶,为什么提出探赜索隐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探赜索隐的逻辑,不是船山的道体精微四义,“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的“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非论理学时代的存在逻辑是什么?论理学时代的存在逻辑又是什么?该崇论理学时代的《易传》?还是崇非论理学时代的易经,古三易?
二、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目的就是社会应用。《易传》应用性的逻辑十分鲜明,出自民所共由理道的富有大业,“天地者,生之本”,“节用裕民善藏其余”的生活富裕,“可欲之谓善”;出自民所共由理道的日新盛德,“先祖者,类之本”,防止“上溢而下漏“的贫富分化,“有诸己之谓信”的共同富裕。《易传》应用性的逻辑方法十分鲜明,“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循道于古易的老子道学,质朴心性人的执古道纪,道无不为的有无相生,人无为于“弱者道之用”的三无为。物化道,非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物物道的天人诚道;物化德,非富有大业的日新盛德;执古道纪的天地人同,非“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
三、易学的文化灵魂,必然体现在社会应用,理性实学。没有理性实学的社会应用,就不会有文化灵魂。一个论道不论理的天地人同古三易,会有文化灵魂?《易传》的文化灵魂,就是成性继善的日新盛德,只有日新盛德的健顺五常,方有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文化灵魂就是“性性为能存神”,实践应用就是“物物为能过化”。船山的文化灵魂,乃形上導的神,神理明诚;乃形下器道的诚,理气诚明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
四、说到传统,传统文化有正负两个传统,传统正向是理性实学,也就是我说的象数天理,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与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之间的转化关系。孔子的性与天道,《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孔子的仁礼忠恕,孟子强恕而行的舍身取义,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逻辑的传承创新,《易传》“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为往圣继绝学”的船山学,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道体论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中奏以天理道定所的社会限定,定位定性于始奏心性人,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之间转化关系的实学理性,会通古今通义于传统儒学的两阶段,孔儒的肯定阶段与张载、船山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成为现代社会传承创新正向的传统优秀文化。负向的传统文化的理性偏蔽,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静态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始源就是老子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有无相生,“弱者道之用”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老子思想扩散,乃适应君主专制时代的儒道佛意识形态。从汉儒董仲舒的“谋其道不计其功”,到宋儒朱熹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以及佛理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流归老子道法自然的儒道佛自然观,静态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合乎天(君主专制天)而不因乎物”的“执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以静态观点看待物欲需求,变异孔儒的道德固化。从汉儒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到宋儒朱熹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其思想扩散,道家三无为的虚无人生,佛门实相空境的幻化人生,唯心教条的道德固化。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与唯心教条成固化的道德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07: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对易经的注解多如牛毛?有老子执古道纪道法自然的文化传承,也有孔子人文自然的文化传续,《易传》“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乾坤合道事变体易神有方的传承创新;也有儒道合流,王弼的《周易注》,以玄学解释易理;朱熹的《周易本义》,以儒道合流的静态观点解释易理。“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所谓无卜筮而知吉凶也”。注意:易经后世的“无卜筮而知吉凶”,开出的注解多如牛毛,综合分类为传统文化的正负向,理性实学的人道顺天道而率天道,与理性偏蔽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纯粹的天道自然观与固化的道德观。宋明理学变易孔孟仁礼体系的心性学,一是将荀子健顺五常礼义规范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体系剔除出儒家序列,为什么?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与其“无一尘之累”的事物定理,水火难融吧!没有理性实学的社会应用,有文化灵魂?二是以易经逻辑统领《易传》,延续所谓的易学传统,《易传》的论理学消失了,社会应用与文化灵魂一并失去,还有人道顺天道而率天道的理性实学正向?读读朱熹注解的系辞上下传吧!,如果认定为《易传》正解,无疑糟蹋了《易传》的理性实学,糟蹋了《易传》文化传承创新的张载《横渠易说》的《系辞上》与《系辞下》,也糟蹋船山的易学理论。有比较方有鉴别。易经的源远流长属实,博大精深则体证在《易传》始源,传承创新的张载易学与船山易学。《易传》言继善成性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其鲜明的论理学特质,注重社会应用与文化灵魂的易学体系,承前于易经,却质变易经而成为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易学。启后的船山易学,“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从《易传》易理到船山易学,论理学的易学传统,会通古今通义的富有日新,连同论理学的易学体系: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6 09: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2-6 09:29 编辑

这位朋友,你崇拜《易传》,我可以理解
但,崇拜,是要有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要在明白,其理论来源(而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崇拜
不知其理论来源!只知崇拜,那就是一种“迷信”


200709003B.jpg


希望,这位朋友能明白
1;《易传》是对《易经》的说明
2;“律吕调阳”这个实验,真实意图、作用

21020601(科学依据01).jpg


律吕调阳,站在“邹衍”立场上说;是自然规律,转化为,自然(人文)文化
律吕调阳,站在“北方人们”立场上说;是自然(人文)文化,对人民生活规律的一种改变(也可以这样说;是对游牧生活规律的一种改变)

综合而言;自然规律  转化为  自然(人文)文化  改变人们  生活规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05: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民所共由理道的论理学、社会应用及文化灵魂,文化的正负向,想必ab11bc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感知吧!是否也追寻传统文化的历史逻辑而有感知。读王弼《周易注》,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易学逻辑;读朱熹《周易本义》,程颐的《周易程氏传》,便知宋明理学的易学逻辑,再读同时代的张载《横渠易说》、船山的周易内外传等,了解不同于宋明理学,“为往圣继绝学”的易学逻辑,有比较方有鉴别吧!深切了解易学的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对我为何崇《易传》的四点原因,是否有感觉。
至于律吕调阳,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契而不舍,总想弄个明白。“上古的音乐源自天地之音,当年黄帝为了预测节气,取昆仑山嶰谷之中的翠竹,将苇膜烧成灰放在长短不一,管径相等的竹管内,每一竹管代表一个月,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相配,又被称为十二律管”。从自然文化而言,律吕调阳,是否出自“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相配”,阳的原义如同太阳,“是高悬明亮之意”。不是春生夏长的万物生成?日出而作的农耕辛劳,喜获丰收的载歌载舞,天地之音的心情欢乐,身同感受。乐言情,情乃正,不能淫;义之情,也就涉礼义调理合宜。“律吕是古代礼乐中的说法,即是有规则标准的意思”。“昔先王之作乐也,以振风范俗,飨神佐贤,必协律吕之和,以节八音之中”。“律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用以规范人们不同行为”。天地之音的人文,乃礼乐情义,与二十四节气的“寒往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的自然文化浑然一体。调阳,非纯粹自然,融入礼乐情义,乃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也是律吕之和,“用以规范人们不同行为”,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律分阴阳,“奇数六为阳律,名曰六律;偶数六为阴律,名为六吕”。“十二律,律吕的天地之音,“是古代的定音方法”。自然与人文,是否如同《易传》的乾道变化,决定着乾坤合道的健顺五常。也是“惟精惟一”的理势言天,阳奇有贞一之理的神理明诚,阴偶有相乘之几的理气诚明;“允执阙中”,象数天理的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自然与人文的天地之音,经历悠长的历史逻辑时空,演变成“明有礼乐,大文昭之”的存在音容天。
从律吕调理的自然常识,也许使我想得更多更多,综合归纳: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与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之间的转化关系,象数天理的律吕调阳。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7 07: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2-7 07:25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7 05:31
民所共由理道的论理学、社会应用及文化灵魂,文化的正负向,想必ab11bc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感知吧!是否也追 ...



21020601(质01).jpg



这位朋友,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你的发言
1;把  天地之音  转化为  十二律管。是不是一种指导思想(或者说;理论)
2取昆仑山嶰谷之中的翠竹,将苇膜烧成灰放在长短不一,管径相等的竹管内,每一竹管代表一个月,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相配。是不是一种实际操作活动
3;预测节气,是不是一种获得客观事实
--------------------------------------------
什么是科学实践实验
1;有理论(指导思想);2;能操作,3;获得客观事实
---------------------------------------------
朋友,综合分析,你的这段发言,它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实践实验活动
那么,建立在二十四节气之上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它就是科学理论体系
---------------------------------------------
记住了
以后再说《易经》时,要想着,加个后缀
《易经》(科学理论体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5: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规律,从太极理道而言,“事物人也”,人文自然的性灵至当,自然人文的天则中正。事物的客观规律,乃健顺五常的循物理事则,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的“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人文自然,性情相需“类应之”的人道仁义礼智信;自然人文,体用中庸“数数之”的天道元亨利贞诚。太极之无极的客观规律,“理化天也”的“新故相资新其故”,“性情以动静异几”的人道率天道,“始终以循环异时,体用以德业异迹”的人道顺天道。“极其大而后中可求,中可得而后大可有”,事物运程循序渐进的象数天理,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之间的转化关系。研究转化关系,不能将自然规律视为纯自然规律。“事物人也”,能不存有人事级能结构的易简定命?不存有心性能动结构的刚柔定性?循物理两大事则的自然规律。“人也、天也、物也,皆自然之化也”,是循物理两大事则的自然之化,各正性命天道酬勤的“循理而应乎事物”。“综合而言;自然规律  转化为  自然(人文)文化  改变人们  生活规律”。先生糊涂似书呆子,恰如被称为阴阳家的邹衍与陈抟,被船山批评:“此殆陈抟狎侮阴阳之言,非君子之言理气之实也”,离开“理气之实”的实践理性谈自然规律,“不知人”,离开道建阴阳谈阴阳五行,“蔽于天”。先生糊涂之故,蔽于天而不知人。
先生要“《易传》是对《易经》的说明”?《易传》十翼:《彖辞》上、下传,《象》上、下传,《系辞》上、下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都是对《易经》重新诠解的说明。先生崇易经,却无此认知?每卦有彖辞,每爻有象辞。大有卦的彖辞是:“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六五爻、上九爻,爻爻都有“象曰”。先生无感觉?《彖辞》上、下传,系统阐述易学原理的“吾继周”,传承创新易经,进入到论理学的易学新阶段:遵循的事物客观规律,乃三道三才的循物理事则;自然人文的人道顺天道,“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人文自然的人道率天道,继善成性的富有大业,日新盛德。
“‘律吕调阳’这个实验,真实意图、作用”,先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反问我。我初次接触而思考,当然不会止步于魏晋南北朝时代,乃道家自然与佛门人为并头双枝的初立时代,内则道佛与乱世道佛由此而来。世间没有纯自然的事物,道家自然的偏蔽,正好搭档佛门人为;也没有纯人文的事物,佛门人为的偏蔽,正好搭档道家自然,一物两体的矛盾体拆分两家,有意思吧!事物的矛盾体,出自人文与自然的一物两体;事物的客观规律,出自人文与自然的两体理一。从孔儒更高阶段的船山学理角度去理解,见解肯定与先生不同。先生一再强调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转化关系,我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是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之间的转化关系。真实意图,弄清人文与自然的矛盾理论;作用,彰显象数天理的人道顺天道与人道率天道。
“律吕调阳,站在‘邹衍’立场上说;是自然规律,转化为,自然(人文)文化”。邹衍的阴阳五行说,主要理论观点两个:一是“五行生胜”,先生误作自然规律。缺失物物道的“理气之”实而“不知人”,何能“转化为,自然(人文)文化”?世间何来纯自然的事物?老子纯自然的物化道,荀子言自然人文的物物道。物化道与物物道的儒道分歧,先生该要深究省思了。一是出于“五行生胜”效应的“五德终始”,运用荀子的解蔽说:只知物质的决定作用,偏蔽而不知物质非从天上掉下来,出自实践心性的理气之实;动力源是物欲需求的明庶物察人伦,物欲屈伸以顺乎天。先生谈阴阳五行的物质经济,能不谈性情理气的物欲需求?物质经济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乃唯物论基本的理论和准则。
“站在‘北方人们’立场上说”;毕竟,游牧生活与农耕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各异,却有着人类生之本与类之本的共通点,自然人文的人道顺天道,人文自然的人道率天道。
先生在5楼提出三个问题:
1;把  天地之音  转化为  十二律管。是不是一种指导思想(或者说;理论)
2;取昆仑山嶰谷之中的翠竹,将苇膜烧成灰放在长短不一,管径相等的竹管内,每一竹管代表一个月,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十二节气相配。是不是一种实际操作活动
3;预测节气,是不是一种获得客观事实。
我初接触律吕调阳逻辑,虽有学思的契而不舍,然而,先生提问的三个问题,都涉及到远古源头,我只想弄个明白,囫囵吞枣,焉会知识骤长?很多知识抄录过来,还不是属于我拥有的知识。先生提出问题,不知是先生糊涂?还是抬高我?我最大的用心,是研究孔子论理学后的历史逻辑原真理路。对于南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我会投入用心的。
我曾经说过,先生承传统,我非传统,理论歧见,会保留很长时间。所以我建议搁置讨论,现在依然如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8 08: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8 05:16
客观规律,从太极理道而言,“事物人也”,人文自然的性灵至当,自然人文的天则中正。事物的客观规律,乃健 ...




我同意这位朋友“搁置讨论”的建议
释家,有讲渐悟、顿悟之说。毕竟,有些东西不能骤长。正是这个不能骤长的东西,才是人们认识提高的关键


这位朋友,你认识到,你我对“中华文化”有不同的见解,这很好
儒家讲;礼义
道家讲;生克
释家讲;仁爱
这些基本概念,是从天上掉了来的吗?还是人们,逐步对生活生产现象,汇总归纳总结,转化而来?
希望,朋友们,记着“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简览”带着问题学习研读。我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会趋向一致

20122101(简览).jpg

谢谢这位朋友,提供话题,使我有机会,谈我自己的学习及想法,有机会我们再交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8 1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仔细考虑了,我们看法上的某些分歧
叙述如下

《易传》又称十翼!其实质,是对《易经》而言
它是为《易经》插上翅膀
-------------------------------------------------------------------
《易经》描述的是变化。这个变化,表述的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
《易传》这个翅膀,是在2千多年前,中华先祖,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及  社会现实,基础之上形成
---------------------------------------------------------------------
2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社会现实,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个“极大变化”之中,有一个不变(或者说;变化极小)的东西,那就是;北极星、太阳、地球,形成的相互位置的变化规律。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春夏秋冬(或者说;阴阳五行)
-----------------------------------------------------------------
《易传》这个翅膀,如何能在其产生2千多年后的今天,变化了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社会现实中起作用呢?
我认为,如果要让《易传》继续发挥作用,那么《易传》就存在一个修正问题!这个修正的基本依据,就是那个“不变的东西;春夏秋冬(或者说;阴阳五行)”
-----------------------------------------------------------------
这位朋友,你依然延续《易传》思想!并以此为依据,看待客观事物
而我
是用那个“不变的东西”,修正了《易传》某些思想,看待客观事物

所以,我们之间,存在某些分歧,正常
我想,随着学习思考探讨的深入,我们会形成一个合适统一的认识



谢谢,这位朋友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04: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提出搁置讨论,因为我与先生争论不休,是没有结果的。现在的学术界环境是争论无结果的客观原因。终然如此,我还是将我半世人生研究国学的经验所得与思路告诉先生。
一、我的国学研究座右铭是《尚书》十六字箴言。前二句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事物范畴的心性惟微惟危,乃人文的自然现象。深刻理解其逻辑寓意,对研究事物的自然范畴,不会走错路。后二句的“惟精惟一,允执阙中”,深刻理解其逻辑寓意,对研究古人经学的理论体系,也就不会迷失方向走错路。
二、存在与思维,有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存在与意识,有承前启后的文化环境演变的原真理路。建立在两条原真理路的理论基础上,启蒙学者萧萐父先生的历史接合点理论。乃是建设现代文化体系的基础理论。
三、探寻历史接合点理论,前提是明晰两条原真理路。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是事不过三的不断循环演进。尧舜禹禅让之道的事不过三;夏商周讨伐之道的事不过三;进入君主专制时代有两阶段的“汉唐无今日之道”。汉唐专制生长期经历了两个周期:秦朝短命→汉朝盛期→魏晋南北朝动乱期;隋朝短命→盛唐辉煌→五代十国动乱期,便进入宋后的专制衰落期。即王朝正常陵替的汉唐专制生长期,走向宋元明清汉夷王朝两度陵替的专制衰落期。在汉唐专制生长期与宋后专制衰落期的时空之间,出现顺乎物则天下之变的唐宋变革,是成就社会文明或非文明,盛衰走向的历史关键时代,深刻理清唐宋变革的历史成因及文化理论,方有探究历史接合点的精深理论。
四、唐宋变革是成就社会盛衰走向的历史关键时代,表明: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原真理路的曲折与反复,有着哲学圆圈三阶段的原真理路:有理性实学传统的肯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也有理性偏蔽传统的否定阶段。若三个阶段的理论不清明,焉能明晰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焉能有唐宋变革的精深理论?焉有探究历史接合点的精深理论?
五、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是明晰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原真理路的始初阶段,在诸子百家争鸣中,若不能确立“惟精惟一,允执阙中”的主流学派,依然还是自家自说,无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的分辨,那就不是“惟精惟一,允执阙中”了。若不能争论而确立主流学派,诸子争鸣无效果而失败。主流学派不是一蹴而就,有个逐渐明朗过程,有发展系统的理性次序。若不能明晰理性次序的发展系统,就不会有“惟精惟一,允执阙中”的主流学派。文理没有理蔽之分,等同是非无鉴别标准,依然还是自家自说的争论无结果。我与先生争论无结果,难道不是文理没有理蔽之分?是非无鉴别标准?
六、古人文理的千秋理蔽评说,据理基础:现代社会的现实逻辑。人类社会有古今不可易变,不断深化的义理逻辑,古今义理会通。古人的文理逻辑,必有现实社会的逻辑影子。找到现实社会的事实逻辑依据,深化透彻,鉴证和质正古人文理的逻辑原真。对古人文理的深刻认知,质正而深刻领会现实逻辑。古人文理逻辑与现实逻辑互相质正的深刻认知,方有真正意义的古人文理的千秋理蔽评说,也是研究国学所取得的文化自信。若失去互相质正的文化自信,古人文理极易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失去了逻辑原真。
以上六点,仅供先生参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04: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1-2-9 04:59 编辑

研究世界天气变化,不是研究春夏秋冬的天气变化?人的变化,不仅要适应宇宙地球的天气变化,还有是随着人际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世界环境的存在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才是最大的、莫测的。共和国短短的七十余年历史,不是让人有感慨万千的客观事实?《易传》言:“事常变,易无体,神无方”;船山深化为事物循序渐进的象数天理,不是人发生变化的事物根源?《易传》提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船山睿明为“命日降而性日受”的天命概念,提出“情交以尽性而至于命”的理论,不是在明晰人发生变化的自身条件?《易传》提出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船山以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维深化继善成性概念,提出“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不是人发生变化的存在根源?请问,先生又如何要修正《易传》的某些思想?客观事物?我崇《易传》,有感觉的事物和思想,先生崇易经,肯定不具有与我相同的感觉。先生还得有点无我意念的书生意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心钻入勤于思辨的学问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9 07: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9 04:50
我为什么提出搁置讨论,因为我与先生争论不休,是没有结果的。现在的学术界环境是争论无结果的客观原因。终 ...




修订《易传》主要目的,是要去掉其中“家天下”理念,展现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科学理念,回归到《易经》的原始真实的面目。《易经》的原始真实的面目,就是为人们,提供趋吉避凶的方法




21020901(简览01).jpg




我学习研读的目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传承优秀文化,为奠定中华文化的科学实践实验基础,而铺路架桥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1: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天下理念就不能展现客观事物?不是吧!先生糊涂!《易传》的三道三才,天下概念。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天道酬勤,不是仁礼本体的客观事物?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的家概念。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生民立心立命,不是性命、理气的一物两体,实践心性的客观事物?形上導的理道定所,定的是三道三才的天下概念,仁礼本体的客观事物;理道定所的定命(位)定性,定的是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的家概念,个体实践心性的客观事物;形上導的理道定所定命定性,道器层次家天下的客观事物。道器层次→仁礼本体→个体实践心性,展现的立体感,乃家天下理念的客观事物。
“回归到《易经》的原始真实的面目”,先生最好返回天地人同的洪荒时代,不要呆在天地能参的现代社会。“提供趋吉避凶的方法”,还是返回卜筮问天意时代,不需要理性预测学的“阴阳不测之谓神”,不需要神化概念的探赜索隐?不需要探究道体论的精微四义?不需要探究“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的“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9 12: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b11bc 于 2021-2-9 13:48 编辑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9 11:45
家天下理念就不能展现客观事物?不是吧!先生糊涂!《易传》的三道三才,天下概念。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天 ...



我认为我们应当围绕着,《易经》、易学,的科学性,展开讨论

什么是科学性
1;有理论(指导思想)
2;能操作
3;获得客观事实


谢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16: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统一的家天下,不好吗?政治形式的大一统,传统有正负两走向。正向是船山的神導德政。神理明诚的权威性,神参明钦的权力效应,具有公众诚服力的权威性与权力效应,民本(主)政治的大一统。负向是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在明清之际实学与启蒙文化思潮的文化理论,批判君主世袭专制的治不及三代,有着无法治理的三大弊政:一是官僚贪腐的人事错位,君子义阶层堕落为小人利阶层。先生还记得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的层次规范吗?二是官场等级森严的势尊必蔽,即《人民的正义》电视剧所言述的第一把手问题。先生还记得《易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士大夫精神吗?君子职能的乾易知,没有自强不息的乾健精神,能保证职能持续的乾易知?君子职责是乾刚正,令下必从的坤柔顺,“易与天地准”的乾道变化顺利进行的乾坤合道。若没有君子健精神成就持续的乾易知职能,焉有君子职责的乾刚正?治理势尊必蔽的第一把手问题,基础理论,不是《易传》所提倡的乾健精神长期效应的乾易知与乾刚正?三是文化专制主义的文有法而礼无法。先生还记得荀子的礼之隆,“文理繁,情用省”;记得《易传》所陈述神有方于事变体易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船山提出:“圣人有为者,文与礼而已”。文以益质,礼以载道的神導德政,基础理论就是神理明诚的“类应之”;神参明钦的“数数之”。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形气存乎神理”。
凡属人类行为,都存有矛盾相成与相反的正负走向。先生不要正负不辨而张冠李戴,善恶不分,是非混淆。
先生所说有理论、能操作、获得客观事实的科学性,只能在论理学时代方可逐步见诸,论理学有哲学圆圈三阶段,肯定阶段是直觉思维阶段,有理论,却是不能操作和获得客观事实,所以续后有否定阶段。只有进入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有神理明诚的理论理性,有神几义精的操作,有“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的客观事实。非论理学时代的易经,连边也搭不上。先生太幼稚,知识也浅薄。
还是那句话,不要再讨论下去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2-9 22: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2-9 16:24
国家统一的家天下,不好吗?政治形式的大一统,传统有正负两走向。正向是船山的神導德政。神理明诚的权威性 ...




21020905(质01).jpg


谢谢这位朋友,找机会再交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8: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易传》的彖辞、象辞与文言,解说易经的卦爻,可以感觉天地人同与天地人参的逻辑差殊;认真解读系辞传的易理逻辑,与易经的易学逻辑比较,明显感觉:论理学时代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易学文本区分开来。
孔子的性与天道,续后逻辑是荀子的物物道,孔儒天道观的尘埃落定,乃《易传》三道三才的循物理两大事则:人事职能的易简定命,与心性能动职责的刚柔定性。船山道体论精微四义中的二义:一是“人事尊卑,义奠于位”,承前逻辑就是《易传》的易简职能;二是“立纲陈常,义辨于事”, 承前逻辑就是《易传》的刚柔职责。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实践心性的人性论,续后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伪善论,孔儒人性论的尘埃落定,乃《易传》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船山以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维论理继善成性,“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的“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承前逻辑就是《易传》继善成性的富有日新。
易经易学,设六十四卦爻,卜筮预测的自然现象。《易传》明晰:“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有方于“易与天地准”,因“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方有人事的险阻与吉凶,非纯自然现象,乃人文的自然现象。所以要探赜索隐。探赜索隐的“易与天地准”,便有船山道体论的精微四义,“利害之际,其相因以微”的“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易传》“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意蕴明晰,存在音容天的“人物之元,鬼神之绍”。是解开人事险阻与吉凶的文化钥匙。“大质体之”而应对“人物之元”的民生利益精微,“于天理达人欲”的天人诚道;“大文昭之”而应对引发鬼神之绍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切实于社会公平公正原则通行,防止“上溢而下漏”,贫富分化引发矛盾激化的社会动荡,“于人欲见天理”的天人诚信道。《易传》的人文自然,船山深化为象数天理,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已然以观自然”,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数之理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期必然以符自然”,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
按照儒家的民本共由理道,《易传》提出“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理论。“极深通志”的理论深化,船山神理明诚的“类应之”;“研几成务”的理论深化,船山神参明钦的“数数之”;“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理论深化,“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
《易传》的三道三才,仁义人道融入阴阳天道,有人事级能结构的易简理得。生民的立命职能,易简立本的客体基础;仁义人道融入刚柔地道,有心性能动结构,健顺五常的刚柔定性。生民的立心职能,“易简之善配至德”,主体能动的事物运行。《易传》三道三才的主客体,船山精练为“仁心大用因乎礼之体”;理论精深,“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人事刚柔,易简定命职能与刚柔定性职责的循物理两大事则,人道顺天道的天则中正;心性质文,乃健顺五常仁礼忠恕的中庸质文,人道率天道的性灵至当。天则中正与性灵至当的刚柔文质。道原并建的阴阳客体,“用以备体”的“阴阳与道为体”;道原并建的刚柔主体,“体以致用”的“道建阴阳以居”;“大中即寓其间”,回应《易传•大有》彖辞:“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8: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理学时代将易经文本与《易传》文本区分开来,为什么后人研究应用的文本,直到今天,都是以周易六十四卦爻统辖的《易传》文本?孔子的“吾继周”,礼有损益的去弊兴利,新故相资,有传承创新的文化涵义。论理学的孔子儒学,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能返回“周尚文,文以用情”时代?须知,情有功罪得失,“匡之以义以扶之”,论理学的理性实学始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同样而言,应对非论理学时代周易的“吾继周”,也是传承创新周易的《易传》论理学。为什么《论语》是独立文本,《易传》不是?归属周易门下做“随从”,失去论理易学精粹的文化灵魂,与荀学被剔除于儒门序列一样,孔儒发展系统被中断了,通经正经的孔儒经典失完善了。究其文理因果,二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时代,儒道佛互补的意识形态,以及小农经济的静态社会。适应这个社会存在的易学方式,就是现在普遍认同的易经(周易)文本,《易传》文本成为随从,自然而然。不管执古道纪于易经的老子道法自然,还是外来佛教,已与道家结为并头双技的内则道佛与乱世道佛,佛门的实相空境。即使儒家“嫡系”的汉儒与宋明理学,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汉儒董仲舒,到宋儒朱熹天理浑然的变易以告人,“无极即太极,太极即无极”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守常于易经静态易学,失理于《易传》的动态易学。《易传》的“参伍以变(事常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其天下之文;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易学逻辑还有生存空间?逻辑失真了。看朱熹对“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注释,“天地之化无穷,而圣人为之范围,不使过于中道”。“可见至神之妙”,“圆神,谓变化无方”,“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变易以告人的“随感而应”。“无有方所”,“方知,谓事有定理”,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易之变化”,“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易之形体也”,体用中庸的中为心体,庸守常,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变易以告人。不是类同老子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蔽于天而不知人”。
易经传统的惯性,“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易学与船山易学,都遵行于传统的易学惯性,其用心着重于《易传》的易理发挥。看张载对易传“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注释:“神〔与〕易虽是一体,方与体虽是一义,以其不测,故言无方;以其生生,故言无体”。不测无方却神象有方的“性性为能存神”;生生无体却神数有体的“物物为能过化”。神化理论的“神无方而易无体”。船山的易兼常变,礼惟贞常的礼易象数,更是将“神无方而易无体”的义理逻辑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代易学,必然朝着传承创新张载易学与船山易学方向走,最终,易经与《易传》都要成为独立文本,恢复两个文本之间关系的传承创新。也许,待船山学昭明,传统儒学哲学圆圈认知的盖棺成定论,便有易学历史逻辑原真理路的清晰明朗。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