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三易,从连山→归藏→周易到《易传》,纵向性的历史逻辑循序,并不是横向性,如老子与孔子同一时代平列,不同性质的无为自然观,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对立性的学术争鸣,共同的对手是杨朱私己与墨学兼爱交相利的利益抱团,一是主张人心复古,一个主张人心不古。直到荀子物物道的顺天而制天时代,儒道对立的学术局面方真正成立。纵向性历史逻辑循序的易学文著,承前启后的新故相资,是物物生产力决定作用下,存在音容天的演变过程。可以这样说,没有易经的易学常识,六十四卦方位,就没有《易传》的易学逻辑,此是无可置疑的。为什么我非崇易经崇《易传》?原因有四: 一、孔子开拓论理学时代,民所共由的理之道,道之理,即理道矛盾体,真正进入论理人文与自然的矛盾理论时代,人文化成天下的文明时代开始。自然文化,在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尚可以说得过去!在进入传统文化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研究人事阴阳与心性阴阳,顺天道而率天道的事物阴阳,本体论事物运行的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方有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体。物物之性,便有物物人之性的天命学与性命学;因于生之本与类之本的义利矛盾,方有心性质文的理气学,方有民所共由理道的论理学。在孔子论理学时代之前,论道不论理。从论道不论理的孔子前时代,到孔子论理学时代,虽然是纵向性的历史逻辑,有原始的文明时代。但是,探究民所共由的真正文明时代开始,不可能是论道不论理时代。“洪荒无揖让之道”,能说是文明时代?即使是揖让之道的唐虞时代,后人赞颂的尧舜天,出现揖让之道的社会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尧舜禹禅让制的事不过三?为什么出现夏商周王制分封的事不过三?百川归海而流入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时代?总不能止步于论道不论理为常识?不能止步于古三易时代的易学常识?六十四卦方位的预测提示,不用究其所以然之理?古三易的易学常识,真正进入论理学时代,是“事常变,易无体,神有方”,神有方的智识应用,不是“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不是三道三才循物理事则的天道元亨利贞?不是乾道变化的乾坤合道,“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不是继善成性的富有盛德?六十四卦方位仅是预示提防于祸福吉凶,难道提防不是为了应用,不需要明晰其因果事实的所以然之理?为什么《易传》会提出“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的人事险阻与吉凶,为什么提出探赜索隐的极深通志,研几成务?探赜索隐的逻辑,不是船山的道体精微四义,“利害之际,其相因也微”的“利义之际,其为别亦大”。非论理学时代的存在逻辑是什么?论理学时代的存在逻辑又是什么?该崇论理学时代的《易传》?还是崇非论理学时代的易经,古三易? 二、理论必须要联系实际,目的就是社会应用。《易传》应用性的逻辑十分鲜明,出自民所共由理道的富有大业,“天地者,生之本”,“节用裕民善藏其余”的生活富裕,“可欲之谓善”;出自民所共由理道的日新盛德,“先祖者,类之本”,防止“上溢而下漏“的贫富分化,“有诸己之谓信”的共同富裕。《易传》应用性的逻辑方法十分鲜明,“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循道于古易的老子道学,质朴心性人的执古道纪,道无不为的有无相生,人无为于“弱者道之用”的三无为。物化道,非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物物道的天人诚道;物化德,非富有大业的日新盛德;执古道纪的天地人同,非“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 三、易学的文化灵魂,必然体现在社会应用,理性实学。没有理性实学的社会应用,就不会有文化灵魂。一个论道不论理的天地人同古三易,会有文化灵魂?《易传》的文化灵魂,就是成性继善的日新盛德,只有日新盛德的健顺五常,方有天人继善的富有大业。“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文化灵魂就是“性性为能存神”,实践应用就是“物物为能过化”。船山的文化灵魂,乃形上導的神,神理明诚;乃形下器道的诚,理气诚明的天人诚道与天人诚信道。 四、说到传统,传统文化有正负两个传统,传统正向是理性实学,也就是我说的象数天理,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与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之间的转化关系。孔子的性与天道,《易传》循物理事则的三道三才,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孔子的仁礼忠恕,孟子强恕而行的舍身取义,完善人道弥补天道缺失,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逻辑的传承创新,《易传》“易与天地准”的天地人参。“为往圣继绝学”的船山学,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天理,道体论的“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道顺天道的自然人文;中奏以天理道定所的社会限定,定位定性于始奏心性人,如何释放心性活力顺乎物则,“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人道率天道的人文自然。自然人文与人文自然之间转化关系的实学理性,会通古今通义于传统儒学的两阶段,孔儒的肯定阶段与张载、船山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成为现代社会传承创新正向的传统优秀文化。负向的传统文化的理性偏蔽,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静态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始源就是老子执古道纪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有无相生,“弱者道之用”的“蔽于天而不知人”。老子思想扩散,乃适应君主专制时代的儒道佛意识形态。从汉儒董仲舒的“谋其道不计其功”,到宋儒朱熹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以及佛理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流归老子道法自然的儒道佛自然观,静态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的纯粹天道自然观,“合乎天(君主专制天)而不因乎物”的“执其常以为明,而不协于芚愚之化”。以静态观点看待物欲需求,变异孔儒的道德固化。从汉儒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到宋儒朱熹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其思想扩散,道家三无为的虚无人生,佛门实相空境的幻化人生,唯心教条的道德固化。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物物生产力与物欲需求的文明同步,儒道合流的纯粹天道自然观与唯心教条成固化的道德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