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现实中重复着,返回原点,哲学圆圈三阶段,否定之否定规律。无论是历史的事例,还是现实的事例,都是让人感概万千。感触于船山形上導的道体论,“因人,因天,因物,皆自然之化也”。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国话语,范畴表述的义理逻辑。以西方的话语和范畴强行套解,按图索骥,形上教条,只能是践踏中华文化,断送传统优秀文化的哲学义理。戴震言:“人之大患,私与蔽而已”;船山也言:“是非善恶,义判于几”。善恶公私和是非理蔽,根源都是人的质文心性,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与质胜文的心性质野,有善恶公私之辨;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与文胜质的心性文史,有是非理蔽之辨。善恶公私的“义判于几”,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的环境造人;是非理蔽的文化环境,是造就善恶公私的“义判于几”。那么,是非理蔽的“义判于几”,又是什么?避离不必要出现哲学圆圈三阶段的“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为什么会出现矛盾极重而必改的钟摆惯性,逆乱自然而“袭古今擬议之名”,“义判于几”是什么?船山给出答案是实践实证精深理论的义利之别。一时大义,引发钟摆惯性逆乱自然的“袭古今擬议之名”,哲学圆圈三阶段;古今义理会通,避离不必要出现哲学圆圈三阶段的“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义判于几”,出自一时大义与古今通义的是非理蔽之辨,是否就是我们要珍重的传统优秀文化?必要昭明天下而不该遗落人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