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回复: 12

[综合讨论] 论自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25 07: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哲学人文角度论自然,非象老子道学,止步于天道物化的道法自然,而是从始奏以人(心性主体),中奏以天(社会限定),终奏以物(天道物物),道体论的自然之化去认知自然的意涵,在道器层次有两类的事物矛盾。从形下器道的心性主体而言,心性内外,便有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如实践心(理)性的性命、理气。性命,性内命外,便有人为(性)与自然(命)的事物矛盾;理气,理外气内,便有自然(理)与人为(气)的事物矛盾。一切心性范畴,都有心性内外,定义为自然与人为的事物矛盾。从形上導理势言天的社会限定,存在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理有屈伸以顺乎天”,理的自然性,因“势成理者”,理有屈伸顺逆的理势自然。如何成就“势成理者”的理势必然,“理有屈伸以顺乎天”,必须注重研究理的自然规律,研究循物理事则的格物致知,研究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文明同步的屈伸物欲,存在音容天的心性唯物:“容有迹而音无方”。势的必然性,来自理性自然的客观规律性限定,“理成势者”,“势有轻重以应乎人”,所以要研究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研究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研究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防避违FZ庸理则的质野文史两极向。存在音容天的心性辩证:“音能逮容,容不能逮音”。理势言天的势成理者与理成理者,体现着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
一、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在象数天理的船山学理中清晰表述。象之理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是性情相需物欲需求所感应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性情相需的性内情外,“道生余情”,情内物外而精于物物的天理达人欲,情内理外而合乎天下情理的人欲见天理,性情相需的功贞情。正因为“道生余情”,方有感知“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心性内外的人情物理,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因已然以观自然”,这就出现了人情物理的自然而然,也是屈伸物欲功贞情的自然而必然。再看数之理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中奏以天”的人事言天,循物理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心性能动理则的人事刚柔。“中奏以天”的道心环境,大文昭之的文以益质,中庸质文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融入人事刚柔的刚柔文质,“道原并建,大中即寓其间”的“性之至理”,所展述的是心性人事礼数的礼易常变。“易兼常变”的“易全用而无择”,“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礼惟贞常”,“礼慎用而有则”,“礼合天经地纬以备人事之吉凶”。“期必然以符自然”,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的理势言天。象生数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数成象的“期必然以符自然”,“观自然”与“符自然”,象数互生的事物循序渐进。“故唯深研于人情物理之数者,而后可与尽智之用,全仁之施”,深研于人情物理,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深研于人情物理之数者,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期必然以符自然”,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
二、再从船山的道体论,看看如何表述两类的事物矛盾。船山言:“始奏以人,中奏以天,终奏以物,均一之化备矣”。中奏以天,形上導的存在理势天,理道定所于形下器道的存在音容天,一是政治造命的人事言天,各正性命的生民立命,性命分殊的生民立心;二是文理益质的道心环境,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生民立命,礼义明分调理性命分殊的生民立心。形上文政導理道定所于存在音容天的人事言天与道心环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其社会效应:一是调理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一物两体的实践心性,质变为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释放始奏人的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乘乎气而不逐万物之变”,应对发展不充分的事物矛盾。二是调理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理势必然适全于理势自然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防避思维導向的认知失误,造成实践活动的失误,导致事物运程的曲折反复,导致哲学圆圈三阶段的出现。成然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应对发展不平衡的事物矛盾,也是调理自然与必然的矛盾辩证。
三、象数天理所表述,深研于人情物理的象之理,调理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深研于人情物理数者的数之理,调理自然与必然的事物矛盾。道体论所表述,应对发展不充分的事物矛盾,调理人为与自然的矛盾辩证;应对发展不平衡的事物矛盾,调理自然与必然的矛盾辩证。从哲学人文角度论自然的两类事物矛盾。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6 19: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道,道法自然的道;儒家的道,民所共由的理之道,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现代社会的道,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是儒家的民所共由的理之道?
老子的“一”,“三生万物”的“道生一”;儒家的“一”,“上導之”的“一心之健”,“下遵”的“一念之诚”,“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人事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现代社会的“一”,是老子的“道生一”,还是儒家人事相乘之几的贞一之理?
老子的自然意蕴,道法自然的三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儒家的自然意蕴,“因已然以观自然”的人为与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的自然与必然。现代社会的自然意蕴,是老子的道法自然三无为,还是儒家要深研的人为与自然,自然与必然?
一、理据于现代社会的事实逻辑,该对儒道文理作比较鉴证。我记得荀子陈述的是非标准:“礼之杀”的“文理省,情用繁”;“礼之隆”的“文理繁,民用省”。研究前人的文本著述,决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是通过心性效应的“民用繁”与“民用省”,社会效应的“礼之杀”与“礼之隆”,去定夺文理本质的“文理省”与“文理繁”。“民用繁”与“民用省”的心性效应,鉴证的是非标准是心性质文。心性文史的钟摆惯性是流俗质野,“民用繁”;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民用省”。“礼之杀”与“礼之隆”的社会效应,鉴证的是非标准是天下礼乐,礼崩乐坏的“礼之杀”,“大文昭之”的“明有礼乐”,“礼之隆”。“文理省”与“文理繁”的文理效应,鉴证的是非标准是仁礼心性。仁心统同各正性命的人道率循天道,“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所以要建设仁心健康的心性环境。然而,“天之所齐”的仁心统同,因于与礼义明分的心性矛盾而无法齐同,“不待齐也”,所以要探究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如何应对仁心统同的“天之所齐,不待齐也”,是否持有心性唯物的思维辩证,定夺“文理省”与“文理繁”,文理效应的仁心统同。礼义明分性命分殊的职业立命与齐家立命,天人诚信道文明同道于天人诚道的礼义明分,“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所以要建设礼义健顺的心性环境。然而,“天之所弗齐”的礼义明分,因于与仁心统同的心性矛盾,礼义明分,“不可齐也”,所以要探究机会平等的人事分工机制,循物理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研究公平公正的社会分工原则,防避“上溢而下漏”的贫富分化。如何应对礼义明分的“天之所弗齐,不可齐也”,是否持有思维辩证的心性唯物,定夺“文理省”与“文理繁”,文理效应的礼义明分。定夺仁礼心性矛盾的文理效应,“文理省”与“文理繁”,更高的理论阶段是研究人事言天的环境造人,研究造就人心心性的道心环境,“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希横渠之正学”的船山学:神導德政理道定所的定性定性。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是承续张载学和船山学理?重心是研究人事言天的环境造人,研究造就人心心性的道心环境,定夺“文理省”与“文理繁”,文理效应的仁礼心性。
二、距今二千数百年前老子道学,五千字的道德经,便可以论说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比荀子与船山还要高明?代言中国哲学?婴孩可以做哲学家?这是什么时空概念?天方夜谭罢了!同时代逻辑的孔子,开创人文化成天下的论理学,接续有《孟子》、《荀子》、《大学》、《中庸》与《易传》,成长在诸子百家争呜时代,孔儒发展系统的直觉思维阶段。仁礼忠恕的“通于人而未合于天”,性与天道的“成于事而亏于道”,文理效应是道德定律的“治世通行,乱世遗落”。正因为孔儒直觉思维阶段的未完善,进入君主专制时代后,出现汉儒阳儒阴法的初度异变,宋明理学定理内修的极度异变,孔儒直觉思维的肯定阶段,经过汉宋儒学唯心教条的否定阶段,方进入脉理传承唯物辩证的更高阶段。距今九百余年的张载学,距今四百年的船山学。距今二千数百年前老子道学,竟然比距今四百年的船山学还要高明?再不是承前启后的心性文化,再不是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理论理性,再也见不到哲学圆圈三阶段的曲折和反复,再也见不到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自然而必然,而是寻根返朴的复古学?传统儒学有哲学圆圈三阶段文理演变的原真理路,老子道学也有历史逻辑演变的原真理路:入世的老子道学→出世的庄子道学→儒道初度合流的《阴符经》→魏晋玄学的儒道合流→魏晋南北朝时代道主自然,佛主人为因果的双根并立→从内则道佛走向宋后的乱世道佛→从儒道佛互补的治乱循环,走到现代社会的心性下滑,一方面是佛道儒思潮,一方面是流俗质野。古今演变的老子道学,难道不值得深思:老子道学是属于“文理省”还是“文理繁”?其文理效应是“礼之杀”的“民用繁”?还是“礼之隆”的“民用省”?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08: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质文刚柔 于 2021-4-28 08:46 编辑

传统儒学的研究,若止步于宋明理学,实则止步于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传统文化的研究,若止步于儒道佛互补或佛道儒思潮,文化恶果就是寻根复古。所谓儒道比较,佛道儒之间的比较,其实文理性质都一样:失去仁礼心性矛盾的理论研究,“文理省”,文理的心性效应与社会效应都一样。治世宋明理学心性文史的“礼之杀”,礼教食人的纲伦固化;钟摆惯性为乱世道佛心性文史的“礼之杀”,视礼为乱之首的道虚,“去来自由,心体无滞”的佛空,抗衡着乱世流俗质野的礼崩乐坏。都是失去天下礼乐的“礼之杀”,从治乱世的心性文史,与乱世流俗质野共存的“情用繁”。所以方有宋后汉夷王朝的两度陵替,治乱循环的儒道佛互补,“礼之杀”的“文理省,民用繁”。
一、宋明理学的天道观,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再不是孔儒道问学学问道:“极高明而道中庸”,而是“不以一毫私意自蔽”。孔儒道问学学问道,异变为宋明理学的尊德性学问道。“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太极即无极,无极即太极,事物定理的止于至善。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不是逻辑类同于道家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儒道合流的天道观。佛门论说人为因果的实相空境,出自事物运程生驻异灭的天道观,非孔儒天道的元亨利贞诚。生驻异灭的实相空境,与主自然的道家双根并立,实则都是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与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殊途同归,都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纯粹的天道自然观。
二、宋明理学的人道观,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理一分殊,以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清浊与善恶。清浊,君子义之清,小人利之浊,清浊的人事纲伦,成板块凝固的礼制结构:君尊独权专制下,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善恶,除富贵帝王家享有的天下特权外,“而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仁则致良知的存天理,致良能的去人欲。理一分殊的人事当然,再不是孔儒的尊德性学问道:“致广大而尽精微”,而是“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再不是孔儒的尊德性学问道,异变为宋明理学的道问学学问道。“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理一分殊的清浊与善恶,唯心教条的道德固化。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逻辑类同佛门万法唯心的月映万川,所言的都是人生观。宋明理学定理内修的道德人生,佛门实相空境的幻化人生,道家虚无自然的无为人生,人生观殊途同归于与世浮沉:道德人生的与世浮沉;幻化人生的与世浮沉;无为人生的与世浮沉。
儒道佛互补的殊途同归,天道观与人生观都是逻辑类同。纯粹天道自然观的“蔽于天而不知人”;与世浮沉的道德人生、幻化人生与无为人生。其文理性质不是“文理省”?不是引发出心性效应的“民用繁”?不是引发社会效应的“礼之杀”?适应着君主专制时代意识形态的儒道佛,不是宋后君主专制衰落期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28 15: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文刚柔 发表于 2021-4-28 08:41
传统儒学的研究,若止步于宋明理学,实则止步于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传统文化的研究,若止步于儒道 ...

先生对儒、释、道均颇有研究,我深表钦佩!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9 04: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入儒道佛互补的文化大环境,复归孔儒经典的通经正经接着讲,距今九百余年的张载学提出的四言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距今四百年的船山学,提出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
一、船山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从文理礼治方面,神理明诚引领的理气诚明,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性性为能存神”的性灵至当;从政制法治方面,神参明钦導向性命、理气两体理一的实践理性。象数天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实函斯活的体用中庸,“物物为能过化”的天则中正。人道率循天道的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形气存乎神理”的“类应之,数数之”,乃《易传》的“易与天地准”,极深通志,研几成务的逻辑深化,背道而驰于宋明理学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儒道佛殊途同归的纯粹天道自然观:道法自然的有无相生。
二、中庸质文的实践理性,张扬个性的理性实学。“我性自天,不能自亏”。“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天性,人事言天的物物之天,道心环境的心性之天,物心两方面兼得的存在天性。“不能自亏”,所以方有“率性而后道现”的“我才自命,不能自逸”,“命日降而性日受”。“天道之本然是命,在人的天道是性。性者命也,命不仅性也。若夫所谓‘诚之者人之道’,则以才而言。才者性之才也,性不仅才也。性有才,故可学。……有是性固有是才,有是才故可以有是学,人之非无路以合乎天也。有是才必有是学,而后能尽其才,人之所当循是路以合乎天也”。合乎天的“我才自命,不能自逸”,“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顺天命而不能“自亏天性”,修道三元素:性、才、学,“不能自逸”的才命,“修其体用”,“维天之体即以用,凡天之用皆其体”;“教唯用”的成性继善,人道率循天道的贞元亨利。“富贵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不能自亏的天性,“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成之者性”,“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我情自性,不能自薄”,性内情外的性情相需,“以性发情,情以充性”的“道生余情”,情内物外的精于物物,天人继善的物欲屈伸顺乎天:“生人之用曰利”;情内理外的天下情理:“立人之道曰义”。天下义利一体的理欲辩证,“道生余情”,“不能自薄”的功贞情。张扬个性的“我性自天,不能自亏;我才自命,不能自逸;我情自性,不能自薄”,逻辑源根可追溯到《易传》。坤道柔顺效法乾道变化,“柔得尊位动也刚”,顺天命而不能“自亏天性”的性、才、学,也是张扬个性的理性实学,不能“自亏天性”,“自逸才命”、“自薄情性”,方有“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即船山所说“成之者性”的“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也是“率性而后道现,修道兼修其体用而教唯用”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相反,儒道佛人生观的与世浮沉,难道不是窒弱个性的“自亏天性”,“自逸才命”、“自薄情性”的道德人生、幻化人生和无为人生?可见,“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和船山学,出入儒道佛互补,目睹宋后专制衰落路,深知儒道佛文理的“文理省”,引发社会效应的“礼之杀”,心性效应的“民用繁”,彻底批判了宋明理学和儒道佛互补,返回孔儒经典的的更高阶段,完成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全过程。
三、明确确定“为往圣继绝学”的张载学和船山学,是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更高阶段,成为古今文化转换,中西义理会通的历史接合点,也是建设现代文化体系的基础理论,即马哲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历史接合点和基础理论,确立了船山学理在古今文化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心性文化有承前启后演变的实践轨道,“因已然以观自然”的人情物理,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理论理性也有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原真理路,“期必然以符自然”的人情物理数者,有自然与必然的矛盾辩证。业成过去式的自然经济社会,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迎来商品经济社会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依然,人道义理不可易变的继续深化。“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同样也是国家的“须有安排”。建设福利社会,离不开国家“须有安排”的顶层设计,依然是神参明钦導向实践理性的人道率循天道;依然需要神理明诚引领理气诚明的中庸质文与刚柔质文,离不开哲学文化与应用性社会学科的共通发展。哲学抽象的理论指导,依然是会通古今通义的经世治用;应用性社会学科,提供应用学科的义理逻辑和应用数据,神導德政顶层设计所需要文政兼全的哲学社会科学。“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原则的人道体系,目标就是释放始奏人心性活力,顺乎物则的终奏物,应对发展不充分的事物矛盾,也是应对人为与自然的心性内外矛盾。须有安排的“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完善人道率循天道的性灵至当与天则中正,实函斯活体用中庸,象数天理的“因已然以观自然,期必然以符自然”,“深研于人情物理数者”,“尽智之用,全仁之施”。“生乎自然而不袭古今擬议之名”,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应对发展不平衡的事物矛盾,也是理势言天的自然与必然的矛盾辩证。从船山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演变成现代社会仁恕天下的人道理欲观,既是心性文化循序演变的“因已然以观自然”,也是理论理性历史逻辑循序演变的“期必然以符自然”。要真正完善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顺应人情物理数者,昭明船山学,不要失去船山学理在古今文化体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30 04: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提出传统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之否定阶段?表明传统儒学并非一脉相承的铁板一块,而是存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的历史逻辑事实。君主专制独尊儒术时代对孔儒经典的初度异变,唐宋变革负向对孔儒经典的极度异变。异变孔儒经典,实质就是对人的质文心性的本质异变。深度解读荀子的礼三本的前二本:“天地者,生之本”,质文心性之“质”,靠接动物性的人性原质;“先祖者,类之本”,人文的文化化成,伦理心性的“文”,改善而脱离动物性的人性原质,质文心性的文化文明。质以昭文,文以益质的质文心性学,即孔子提出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质内文外的心性质文,自然与人文的事物矛盾,心性矛盾的逻辑根本:中庸理则的质文心性。若违反相资相成的中庸质文,过于文不及质的心性文史,还会有“天地者,生之本”,还有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抑情制欲的道德固化,事物定理的经济停滞;过于质不及文的心性质野,复返动物性的人性原质,私己实惠与利益抱团,还会有“先祖者,类之本”,还有人道率循天道的天人诚信道?荀子中庸质文的“生之本”与“类之本”。更高的逻辑阶段,是船山天下义利的哲理逻辑:“立人之道曰义”,文以益质的“类之本”,“于人欲见天理,须有安排”;“生人之用曰利”,天人继善的“生之本”,质以昭文,“于天理达人欲,更无转折”。“须有安排”与“更无转折”,荀子的“君师者,治之本”。王制理想的“节用裕民善臧其余”,更高逻辑是船山神参明钦導向的实践理性,体用相函的性命、理气两体理一。“文理繁,情用省”的“礼之隆”,更高逻辑是船山神理明诚引领的理气诚明,既是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也是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中庸质文与刚柔文质,表明事物矛盾的相资相成,决定心性质文的文化文明,理道定所于人情物理数者的存在音容天。研究人文化成,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能遗弃中庸质文的研究?肯定阶段的孔儒经典;研究人文化成天下,天下仁恕的道体论,能遗弃刚柔质文的研究?“为往圣继绝学”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张载正蒙与船山学理。深刻认知变异儒家的否定阶段,会通古今义理于孔儒经典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心性矛盾的逻辑根本: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
为什么提出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肯定阶段?古今文化接轨的古往今来。传续传统儒学哲学圆圈否定阶段的宋明理学,以及儒道佛互补,顺理成章进入到现代儒学哲学圆圈的否定阶段,继续是变异儒学,心性矛盾的逻辑根本,包括复古寻根的老子道学,诸子百家杂烩,会研究人文化成天下的中庸质文与刚柔文质?也许不少研究者连范畴意涵也不清楚,这就是复古寻根?寻的是天道自然的根,不寻人文化成天下的根?不寻人道率循天道的根:天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事物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人文化成天下的根,人道率循天道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心性矛盾的逻辑根本: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现代儒学哲学圆圈肯定阶段的主体心性学,不是古今文化接轨的古往今来?依然是建设现代文化体系的心性学基础部分:中庸质文与刚柔文质的质文心性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04: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人道率循天道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健顺五常主体的心性实然,也是人性自然的本质实在性。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质与文之间的人生“伴侣”。“性相近也”,人性自然;“习相远也”,心性实然。人生“伴侣”的心性唯物: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
一、先谈人性,从存在与意识,便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现象的事物矛盾:质内文外。人性自然存于内,心性行为显于外。性命分殊理在气中的驳杂错综,实践心性的人性自然,便有善恶之间多种类型的人性现象。再从存在与思维,便有对存在的人性现象,进行分析与归纳的人性论。为什么孟子言性善论,“分庭抗礼”于质野心性的礼崩乐坏,杨朱私己,墨学兼爱相利的利益抱团,损伤民所共由理道的人文化成。存在决定思维,孟子“明于庶物”的“非行仁义”,“察于人伦”“仁义行”的性善论。为什么荀子提出性恶伪善论,正视法家法术势的理论流行,引发奸诈人心的道心环境触目惊心,“满口仁心道德,满腹男盜女娼”,提倡礼义规范行为的实践实证基础理论:精于物者的物物道,礼义调理的物欲观。存在决定思维,也是民所共由理道,“生之本”与“类之本”的性恶伪善论。
二、最近,我看了一篇“传统哲学人性论”的论文,文中提出七种人性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无所谓善恶、性本善、性本恶、性有善有恶、性善恶混、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性无善无恶七种”。其中的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实践活动的心性实然:人性自然伴侣的性命矛盾体。也许出自对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混同不分,所谈六种人性现象的人性论,恰恰缺失最重要,关乎本质实在性的人性自然,易学文化文明的继善成性与成性继善。其中的成之者性,既是日新盛德的心性实然,也是物欲需求的人性自然,《易传》继善成性的人性论。缺失文化文明,淹没了质文本质实在性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所以,论述的人性论,止步于人性现象,缺失本质实在性的论理。作者言:“人性问题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问题,只有将之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境域,讨论才是有意义的”。“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境域”,存在决定的思维,思维研究存在意识的人性论。物质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文明同步的心性唯物,“是一个生存论问题”,难道不是关乎文化文明的“知识论问题”?或者说,与心性实然成伴侣,属于名符其实的“认识论问题”?
三、“‘人性’不是一个知识对象,是超出人们知识范围之外的。故断言之曰:性之为物,超乎吾人之知识外也”。这恐怕是受到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固化影响,“合乎天而不因乎物”的“守其常以为明”,严重曲解《易传》的继善成性理念。看朱熹如何注解:“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阳之事,乃“圣人有心而无为”的“天地无心而自化”,变易以告人的天理浑然,“不以一毫私意自蔽”;阴之事,变易以告人的人事当然,天地之性限定气质之性的清浊与善恶,“物生则有性”的“各具是道”,“不以一毫私欲自累”。只有认真解读《易传》日新盛德的富有大业,深刻解读船山“日新而不用其故”的“富有而不吝于施”,便解读出成之者性的文化文明。精于物物的循物理事则,既是性情相需功贞情的心性实然,也是天理人欲辩证的人性自然,“无人欲,天理废”。能说“性之为物,超乎吾人之知识外也”?
四、“不论就先天还是就后天立论,只要取一元论观点,就必定自相矛盾。换言之,从一元论出发来讨论人性问题,必不可免地陷入‘安梯诺米’。所谓一元论,是指单纯持性善或者性恶的观点。说明经验上之事实时,则又不得不自圆其说,而复反于二元论。故古今言性之自相矛盾,必然之理也。”“如果想消除人性问题上的‘安梯诺米’,那么在理论上只能取‘超绝的一元论’,即取‘性无善无不善’或‘性可善可恶’之说。‘超绝的一元论’,亦务与经验上之事实相调和”,故然,尘世人性的“经验上之事实”,因习以性成的“性相近也”,也因人事言天的环境造人,文化环境造就文化心性,绝对没有单纯的性善现象或性恶现象。人性现象决不存有“一元论”,不能将人性的自然现象,与本质实在性的质文心性混为一谈。自相矛盾的“二元论”,乃质文心性矛盾的一物两体,不能用在人性现象的善与恶方面,善就是善,恶就是恶,不能含糊不清。善与恶之间发生质变,透过现象看本质,乃质文矛盾体发生的质变。荀子的礼法合治,礼治至善者,性善;法治不善至者,性恶;治理的性善与性恶,礼法合治并存;船山的“天治者,神以依”的礼法合治,正视和应对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心性形态:中庸质文;善性文史;流俗质野,成就势有轻重,礼法合治的主辅适宜。因地制宜,不同的社会心性形态,便有不同的治理方法。至于说到所谓“超绝的一元论”的“性无善无不善”或“性可善可恶”,依然属于人性的自然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矛盾有相成与相反的两种走向,矛盾基础理论的一物两体而已。绝不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两体理一。心性实然与人性自然的唯物辩证,存有人性自然的本质实在性:天人诚道元亨利贞的继善成性,事物运程贞元亨利的成性继善。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04: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在人性诉诸先验回溯而被预设为本善,或‘良知’或‘天地之性’之类的意义上,个体依其意志自由的自主运用而将之确认为主体存在的‘先验真实’,同样经由意志自由的自我体现而将这一‘先验真实’还原为‘经验事实’,这就是人的使命。这样的人是人格健全的自由主体,因为他实现了人的存在的全部境域,完成了生存与其本质实性的同一不二,在其现实的生命全程中展开了其本原之性的全部真实,他可以‘对越在天’,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如此论理人性,最后还是回归到变异孔儒经典的宋明理学立场。说到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以文质彬彬的君子斯文心性,引领的社会心性潮流,即船山所说健顺五常的刚柔文质。社会存在的心性基础,绝不是知识分子使命的君子斯文,而是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孔子明明确确地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绝对不是吾从后进!怎样才是“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该要深刻研究质文心性学了。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至善者心性的理性务实,与过于文不及质,善性文史的浮明学,思维性质甄别的泾渭分明:唯物辩证与唯心教条。适应君主专制环境的宋明理学,事物定理的理在气先,尊卑定理的天命之谓理;以理杀人的道德固化,存天理去人欲,文化专制主义的窒弱个性,能成“人格健全的自由主体”?“可以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
六、传统儒学研究人性论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确立从实践心性去研究人性自然。经过孟子性善,荀子的性恶伪善,流归《易传》易学文明的人性论:日新盛德的富有大业,天人继善的成之者性。二是经过汉宋儒学曲解和变易孔儒继善成性的唯心教条,进入唯物辩证的“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实践理性的继善成性。在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研究人性论,为什么不是传续船山实践理性的继善成性?文化文明的心性实然与人性自然,反而倒*退回宋明理学的唯心教条时代,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了。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5-1 06: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伟大的母痴才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4: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望朔回归 发表于 2021-5-1 06:49
“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伟大的母痴才是。

建议立心学习人性本质的基础理论:质文心性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4: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谈心性实然,儒家的人文化成天下的目标,完善心性学。基础理论部分:人心的个体心性,中庸理则的心性质文,融入人际群体,仁礼忠恕的性与天道;道心的社会心性,体用中庸的刚柔文质,融入存在音容天的仁礼本体,《易传》的三道三才,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致知在格物的人道率循天道。理道定所效应的存在理势天,形上文政導仁恕天下的道体论。中奏以天的社会限定,限定着始奏人心性活力的释放,顺乎物则的终奏物,限定着人、天、物道体均一的自然之化。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的事物矛盾,深刻印迹在心性学理中。心性基础部分的中庸质文与刚柔质文,融贯落实在心性学的三大部分:一是心性的能动部分,中庸质文心性基础的心统性情学;二是心性的时空部分,中庸质文心性基础的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事则于诚者天道,“始以建中,终乎大始” 元亨利贞的天道循环;三是心性的应用部分,刚柔文质心性基础上的性命、理气两体理一,健顺五常实践理性的体用相函。
一、心性能动部分的心统性情学。船山说:“以耳目资心之用使有所循也”。耳目五官的情感认知和经验积淀,成为心底思维的思辨材料,去芜存菁的“使有所循”。《易传》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船山言:“情交以尽性而至于命”。情交穷理,穷天下之情理的功贞情。一是以性贞情的人欲见天理;二是性为情节,道生佘情的情内物外,精于物物的天理达人欲。尽性,“我性自天,不能自薄”;“以至于命”,“我才自命,不能自逸”,天性才命彰显在情交穷理的“以耳目资心之用使有所循也”,“我情自性,不能自薄”。心性的能动部分,心统性情的性情相需。
二、心性的时空部分,天道循环始终相成的诚之者人之道。诚之者人之道,有性才,“惟有才,故可学”,性、才、学三大元素集结在诚之者人之道中,方有循物理事则的天人诚道。天道循环的始终相成,“理化,天也”的无极而太极,继善成性的天道元亨利贞;“事物,人也”的太极理道,成性继善的事物贞元亨利。事物贞元亨利的循序渐进,象数天理。象生数的“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因己然以观自然”的人情物理;数成象的“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期必然以符自然”,礼惟贞常慎用有则的“期必然”,易兼常变成天下致用的“符自然”,“顺应人情物理数者”的象数互生,观自然的“始以建中”,“符自然”的“终乎大始”,天道循环始终相成的诚之者人之道。
三、心性的应用部分,健顺五常实践理性的体用相函。健顺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乾刚健与坤柔顺,道建阴阳,“大中即寓其间”的刚柔文质;实践理性,“性命一也,理气一也”的两体理一;体用相函,“维天之体即以用”的“用以备体”,“凡天之用皆其体”的“体以致用”。“仁则活之理赅而存焉,仁则活之体赅而存焉,仁则活之用赅而存焉,然而必于实也。函之所至,无不至焉;与函相得,无不浃焉;函之所透,不容已而透矣,然后活矣。先此之理,待此而叙;先此之体,待此而固;先此之用,待此而兴。蕴之乃以絪緼之,流之乃以条理之,浑之乃以发挥之”。 实函斯活的体用相函,“富有而不吝于施,日新而不用其故,容光而不穷于所受,命者命焉耳,性者性此焉耳”。人、天、物道体的自然之化,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健顺五常实践理性的体用相函。
四、中庸质文心性基础的心统性情,天道循环始终相成的诚之者人之道;刚柔质文心性基础,健顺五常实践理性的体用相函。性情相需、始终相成与体用相函,心性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乃人道率循天道的主体心性。“性以发情,情以充性”,“性情以动静异几”;“始以肇终,终以集始”,“始终以循环异时”;“体以致用,用以备体”,“体用以德业异迹”。中庸质文与刚柔质文,心性基础的三大部分,人文化成天下的心性学。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05: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贴结束前,回到一楼:“从哲学人文角度论自然,非象老子道学,止步于天道物化的道法自然,而是从始奏以人(心性主体),中奏以天(社会限定),终奏以物(天道物物),道体论的自然之化去认知自然的意涵”。为了明晰我的见解,简练论说人、天、物各自的自然内涵。
一、理道定所的中奏以天,形上文政導的理势言天:理势必然适全的理势自然;形下器道的存在音容天:人道率循天道的“观自然”与“符自然”。
二、理道定所的始奏以人。心性学的四大部分,彰显自然人为与人为自然的心性内外,人为与自然的事物矛盾,出自民所共由理道。心性内外的事物矛盾,性善必然,还源于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物欲经济发展与物欲需求增长的文明同步,物欲(天理之人欲)屈伸以顺乎天。天人的继善必然,成之者性文化文明的性命自然,“天命不止为己性而有”的“命者命此焉耳,性者性此焉耳”,客观实在的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理势必然适全理势自然的理势言天,人道率循天道的“观自然”与“符自然”,人性自然与心性实然的社会心性基础:天人的继善必然,成之者性文化文明的性命自然。
三、终奏以物的顺乎物则,诚之者人之道循物理两大事则的天人诚道。性、才、学三大元素集结的诚之者人之道:理气诚明。气内理外,心统性情的心性意识,气内;循物理,理外。诚内明外,诚者实也的正心诚意,“一念之诚”;明两大事则的易简定命与刚柔定性。明外,言定命定性的刚柔文质;诚内,言实践实证的基础理论:健顺五常礼义规范的实践理性。气内理外的循物理,“循理而应乎事物”,“推而准之于无穷,皆是物也”,这就是船山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 ”。“容有迹而音无方”,“天下之变,皆顺乎物则者也”。与儒道佛的纯粹天道自然观根本两码事。若说距今二千数百年的老子道学,比距今四百年的船山学“高明”,愚者之陋见。然而,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咄咄怪事:船山的人道率循天道无人问,老子有无相生的道法自然却引发众多人“捧场”。盘根究底“深挖洞”有之,以现代思维装饰有之,无奇不有。若老子道学高明,其学问高明也水涨船高。就不想想二千数百年前的物质生产力形态,限定着社会的心性形态。物质生产力形态和社会心性形态,限定着文理的历史逻辑。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理,将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存在决定思维,社会条件限定的意识与思维,统统抛在脑后,这才是现代学术研究的悲哀!就没有想到,商品经济社会的天道观,承续是老子的道法自然?还是从孔子性与天道开出,船山的人道率循天道?仰天长叹!现代文化研究的悲哀:不是止步于宋明理学及儒道佛文化的研究,就是重返二千数百年前的老子道学或诸子学中,寻找人生的“心境安宁”。就不会想到哲学人文的化成天下:昭明船山学。研究船山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不会想到要启通古今社会的文化接轨,寻找历史的接合点,寻找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四十多年前启蒙学者萧萐父先生,高扬船山学理,提出历史接合点理论。四十多年过去了,时光流逝,岁月蹉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船山神導德政的理道定所定位定性,人道率循天道的致知在格物,传统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无可奈何奈何天!写下《论自然》文贴的结束语,感慨万千!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