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9|回复: 19

[易学杂谈] 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在哪里?现代怎么确认易经或周易的原本?-知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8 16: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22 07:25 编辑

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在哪里?现代怎么确认易经或周易的原本?知乎问题。

这两个问题确有提出来的必要,因为相当多的易学爱好者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有疑惑。

一、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在哪里?

一般易学爱好者,常把《易经》和《周易》混为一谈,有必要回顾一下易学史,易学史能清楚地解答这个问题。

《周易》一书见于文献的最早记录是《史记•陈杞世家》:“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陈厉公二年,在公元前705年。这也说明,《周易》成书的下限至少在公元前705年以前,远在孔子易说之前。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长安县黄良乡西仁村村北采集到4件时代下限不晚于西周晚期的陶拍。采集:1陶拍上有既济、未济两个数字卦;采集:2陶拍上有师、比、小畜、履四个数字卦。李学勤先生指出:“熟悉《周易》卦序的人们都会感觉到,两件陶拍上的筮数,转化为《周易》的卦,全然与传世《周易》卦序相合。师、比、小畜、履四卦是《周易》第七、八、九、十卦,既济、未济二卦, 是《周易》第六十三、六十四卦。这样的顺序排列,很难说出于偶然。……由师至履、既济至未济两处局部卦序,不难推想当时所用《周易》的卦序大同于今传本卦序。[ 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济南,《周易研究》,2003年第5期。 ]

杭州昼锦堂收藏一件铭文有数字卦的鼎卦戈,据周珊先生《论新见鼎卦戈》考证,铜戈为不晚于两周之际的真品,其铭文“一六一一一六,曰:鼎趾顚;鼎黄耳,奠趾。五六一一五八”与传本周易鼎卦内容相关。[ 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011年12月。]

西仁村数字卦陶拍的出土和昼锦堂鼎卦戈的发现,证实至少于两周之际《周易》卦序与卦爻辞已经结合成书。

现存最早谈及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文献是《史记·孔子世家》,这也是孔子作《易传》说的最主要的根据。《史记》原文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实际上,《周易》成书后,在孔子之前,就有人对《周易》作过注解。《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26页。]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540年,《易象》是注解《周易》的著作,其成文下限当在前540年以前,也早于孔子。


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廖名春先生著有《〈大象传〉早于〈彖传〉论》,详证:“《大象传》源于鲁太史所藏之《易象》。”[ 廖名春:《〈大象传〉早于〈彖传〉论》,《清华汉学》第 2 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易传》又称《十翼》,是孔子及其门人对孔子易说前的有关解读《周易》的文章进行的整理和补充文章。

《左传》鲁襄公九年记载: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这句话,与《易传》的《乾》卦的“文言传”基本一样。《周易》的《乾文言》原文为:“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也说明,孔子做《易传》,也是有传承,或者也是参考了历史文献整理出来的。

《左传》鲁昭公十二年记载:
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由此可见,《周易》成书时,书名并不称为《易经》,而是称《周易》或《易》。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
晋楚遇于鄢陵,晋侯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待何?”

《周礼·春官·太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成公十六年的晋侯之筮中”南国蹙,射其元“不见于《周易》,可能是其他《易》中的辞句。因此,《周易》是与《连山》、《归藏》相区别的一部易书。《易》是三易的统称,《周易》是三易之一。遇到古代文献中的《易》应注意是三易中的哪一部易书。

孔子易说之前,《周易》、《易象》或《大象》及《易传》部分内容,就有过单行本、合订本和混编本,孔子“序”《易传》之后,《周易》与《易传》也有过单行本、合订本及混编本。

《周易》称经,现在考证至晚在战国时期而非汉代时期。战国《庄子·外篇·天运》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这里记载孔子本人已将《易》作为“六经”之一,孔子“治六经”,虽然不是闭门造车,也要参考其他解读六经的文章,重新加以整理和解说,但必然与众不同,否则没必要“治”。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将《易》的单行本作为“经”的。

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

汉代荀悦 于《汉纪·武帝纪一》曰:“ 建元五年春正月(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经博士。博士,本秦官,掌通古今,员至数十人, 汉置五经而已。”《新唐书·百官志三》曰:“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学。”汉武帝所置五经,就是《诗》、《尚书》、《仪礼》、《周易》和《春秋》。自此,这五部书就作为“五经”流传开来。说是“经”,实际上最初“六经”或“五经”并不为书名,而是指出这些书为经典。后世学人,在著述时,单称这五部著作之一时,有时就将书名与经字合称《某某经》,甚至有些学人再后编的著作中,径直以《某某经》作为书名。这样一来,不称经的五经书名,与称经的五经书名,遂并行于世。
易经.jpeg

先有经书, 后有经书的注解, 再有对既有经书注解的比较、辨析、折中、补充, 最后发展到对经书注文的专门研究, 这是符合经典之学的发展规律的。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 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正如刘勰所说:“经也者, 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教也。”明儒何良俊也说:“经者, 常也, 言常道也。故六经之行于世, 犹日月之经天也。世不可一日无常道, 犹天地不可一日无日月。”两位先哲都极力强调, 作为载道的典籍, 儒家经典具有恒久不变的特性。但是, 儒家的经典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极具开放性的。从孔子创立“六经”系统, 到《乐经》散佚后的“五经”系统, 再扩展到“九经”“十三经”这一过程, 有多部经书传记、诸子或字书, 从经书的附庸上升为经书。换言之, 在不同的时代, 统治者所尊奉的经书是大不相同的, 所尊奉的经书传本、注本也有较大差异。[王培峰:《汉唐时期“五经”学系统的内部调整与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历史上有一些与《易》相关的“经书传记、诸子或字书, 从经书的附庸上升为经书”,比如西汉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梁丘氏本《周易》于公元175年被刻为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为官方尊崇。而东汉后期,说不清来历的民间费直《周易》为古文经学家郑玄作注,也一度占据上风,目前传世本《周易》是魏王弼《周易注》,采用了郑玄注,又为唐代《周易正义》所取,这是唐代官方颁发的易经著作。传世本周易含两大部分,当代一般称作《易经》和《易传》,实际上,在著作中并没有《易经》和《易传》的名称。后世一般把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统称为易经,把《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统称为“十翼”或“易传”。

易学流派众多,从赵秋成先生所编下图可约略了解。

zqc.jpg

由上述介绍可知,易经和周易有广义和狭义两说。

广义的易经,包括历代尊崇的各种《易》、《传》及易著。《连山》、《归藏》也在其中。

广义的周易,包括历代尊崇的各种与西周传下来的周易相关的文章和著作。不含《连山》、《归藏》。

狭义的易经,是对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的统称,不含易传。

狭义的周易,有两义。一指源于西周的狭义易经单行本;一指源于西周的狭义易经和易传的合编本。

从版本学的角度看,狭义周易主要有以下版本: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周易》(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周易》(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周易》(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周易》(公元830年)
通行本《周易》

一般所说周易主要指通行本《周易》,含《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现代怎么确认易经或周易的原本?

笔者把《周易》成书时的最早版本称为祖本,即《周易》卦序与卦辞和爻辞结合成书时的《周易》单行本,称为祖本《周易》,不含《易传》。

祖本《周易》形成后,因“韦编三绝”类原因,后世多有损益。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周易》版本,仅从内容和结构上来讲都未必是祖本《周易》。通行本《周易》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

祖本《周易》尽管早己失传,但其特点有可能为后世学人所探知。

祖本《周易》的特征有三个:

1.卦序符合非覆即变规则。像《帛书周易》的卦序不符合“非覆即变”规则,肯定不是祖本《周易》。

2.分上下经,上经30卦,下经34卦。

3.祖本《周易》卦序与通行本《周易》卦序不完全相同,祖本《周易》卦序符合《月令》卦气说,符合通行本《周易》卦辞和爻辞内蘊的卦气说,祖本《周易》卦序与卦爻辞的编写规则相统一,祖本《周易》卦序的建构能够凭数象逻辑及卦爻辞与《月令》的对读或出土文物考证来复原。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8 16: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坚决反对把易经当作书名或某篇内容,易经应该是易学书籍的广泛称呼。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8 17: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8 17:54 编辑

“通行本《周易》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错简何在?

通行本《周易》卦序整体逻辑存在,推导逻辑存在,是一套完整的数、象体系。就卦序而言通行本《周易》不存在任何错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8 1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9 07:18 编辑

现在看来,“错简说”者是脱离数、象原理研究卦序其结果偏离通行本《周易》既有卦序又不能自圆其说情况下的一种托辞。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23: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19 07:04 编辑

否定“错简说”的“卦序逻辑游戏说",会掉到一个漩涡中转来转去也转不出去的沉沦。
祖本《周易》错简后,错成了好多版本的《周易》。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9 07: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客 发表于 2022-6-18 23:03
否定“错简说”的“卦序逻辑游戏说",会掉到一个漩涡中转来转去也转不出去的沉沦。
祖本《周易》错简后, ...

乾坤兄认为'错简'是必然事件,还是'偶然'事件。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9 07: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19 09:40 编辑

“错简说”者至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除却自己认可的或者与其存在差池的就是错了的。这种学术态度不可取,因为所谓的“错简”只是他们对照自己的结论而言,不是建立在对通行本《周易》卦序透彻研究之上的。对他们来说“错简”二字是一种解脱。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09: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以为对通行本卦序逻辑研究透彻者,必然是掉到一个漩涡中转来转去也转不出去的沉沦者。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9 11: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自舒 于 2022-6-19 16:22 编辑

 乾坤客
不知道。所以我用”韦编三绝“类原因加以解说。
-------
乾坤兄提到了传承,这些传承人是否知道'错简'?如果有传承,为什么还会有'错简'?我觉得'错简'一词可能不太恰当,既有‘错简’的可能,也应该有‘人为编排’的可能。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19 17: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的非黑即白逻辑。自己以为对的,别人就是错的;别人指出他未必透彻,他就怼人家自以为透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21: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19 23:09 编辑

说对了,祖本卦序只能有一个是对的。我的对了,其他人就都是错了;你的对了,我的就错了。

既然我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当然其他人的观点就错了。

这是多么自然的事儿。

咱俩的观点不一样,总不能说,咱俩的观点都对吧。要说至少有一方错是正确的,说双方都对就不逻辑了。

帛书《周易》卦序整体逻辑存在,推导逻辑存在,是一套完整的数、象体系。但帛书《周易》不是祖本周易,是非正统的周易版本。

通行本《周易》卦序“整体逻辑存在,推导逻辑存在,是一套完整的数、象体系”目前没有人做出过充要的证明,也不是祖本《周易》卦序。

通行本《周易》卦序是64卦排列组合之一种卦序,如果它是“整体逻辑存在,推导逻辑存在,是一套完整的数、象体系”,那么,引申一下,任何一种卦序都是64卦排列组合之一种卦序,都是““整体逻辑存在,推导逻辑存在,是一套完整的数、象体系”。但这证明不了任何一种卦序都是祖本《周易》卦序。因为祖本《周易》卦序只有一个,是就是,非就非,黑白分明,不存在两个以上的64卦序都是祖本《周易》卦序。

既然说俺”不是建立在对通行本《周易》卦序透彻研究之上“,你如何知道?除非你“对通行本《周易》卦序研究透彻”了。

真研究透彻了?我没有看到。

别拿游戏当做“透彻"给俺说事,也别拿什么“逻辑”给我说事。什么时候不再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了,什么时候不再犯卦序与卦爻辞两张皮的错误了,再谈”透彻“好一些。

1、连卦序与卦爻辞有关系都不敢承认,谈什么”透彻“?

2、以易平方为基础,搞通行本卦序建构,却不承认”三爻“卦的作用,这是”数典忘祖“。王易方首倡的“易平方”是以“三爻”卦的重卦方式形成的,“三爻”卦是“易平方”的基础。连基础的基础都要否定,这是什么逻辑?不过是空中楼阁中的信口开河罢了。要不就不要用“易平方”为基础,用“易平方”就不要说“三爻”卦的坏话,自相矛盾都不自知,还谈逻辑?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20 02: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20 06:42 编辑

你的“错简"不会是指你的祖本卦序吧,明显地是因为你有了自己的“卦序”才说通行本《周易》卦序存在错简,明显地你我所维护的不是同一套卦序,不存在你对了、我错了的问题。你只管研究你的祖本卦序,不要去妄断通行本《周易》卦序。

你的那套卦序对了,其它的卦序就错了?自古以来书载的卦序有多少套?只有一套吗?

卦序与卦爻辞一定有联系吗?可以有联系、也可以没有联系,张冠李戴也未可知,不是有人因此而否认帛书卦序是卦序的么?

数理逻辑,是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或形式逻辑的学科,属形式逻辑形式上符号化、数学化的逻辑,本质上仍属于知性逻辑的范畴。对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用符号化、数学化的手段分析它的逻辑不行吗?是游戏?是游戏也是“微分/积分”之类的游戏!

六爻卦可以看作由六个单爻组成,也可以看作由两个三爻组成,还可以看作由三个双爻组成。六爻卦的三爻元素永远存在,易平方的三爻元素永远存在。三爻就是三爻,三爻不一定就是“八卦”,“去八卦”也不是去三爻。你可以认为六爻卦由内外两个三爻组成,我也可以认为六爻卦的内外三爻是代表两个坐标值,《易平方》和其它的“纵横八宫图”都是在内外三爻坐标系下的一套符号系统。这里,坐标值是坐标系中确位用的,是一种属性并非实体,更谈不上组成、构成。这些就是不同角度对一套体系的不同认识、不同解释。


不是执迷不悟就是不允许他人善良。原本想着留他一道各自表述的通途,现在没这个必要了,只能借着他搬来此处的一个词、看着他一步步向着沉沦走去!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6: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20 06:23 编辑

笔者把《周易》成书时的最早版本称为祖本,即《周易》卦序与卦辞和爻辞结合成书时的《周易》单行本,称为祖本《周易》,不含《易传》。
祖本《周易》形成后,因“韦编三绝”类原因,后世多有损益。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周易》版本,仅从内容和结构上来讲都未必是祖本《周易》。通行本《周易》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


笔者说得相当清楚,对祖本《周易》的概念也做了定义。指出“通行本《周易》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先有祖本《周易》,后有祖本《周易》发生错简,再有通行本《周易》。这很难理解么?通行本《周易》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在学术中不是说祖本《周易》本身存在错简,而是说通行本《周易》存在错简。

不要说通行本《周易》存在错简的可能,就是后起的通行本《周易》中的《说卦传》,也存在错简论。难道论一下这些问题不是学术地来分析来批评,却不加考证地一味否定“错简说”者,这是正确的逻辑?

按这个思路,廖名春先生《<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这样的论文题目难道不行?难道能说成《<祖本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

由此可知。今本《说卦》的第三至第十一章,尤其是三至六章,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轻易将它们的一部分排除出《说卦》,是不足取的。 今本《说卦》前二章与后九章意义虽有区别,存在着错简的可能,但这种可能不会发生在汉代,应当会早到先秦。 因此,决不能低估今本《说卦》形成的时代。


张玉金先生有文《谈今本<周易>的语料问题》指出:“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在今本《周易》中至少存在下述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错字 , 二是错简 , 三是漏字 , 四是添字 , 五是换字。”难道张玉金先生谈一谈今本《周易》的“错简”问题,我们就要指责人家:“错简说”者是脱离数、象原理研究卦序其结果偏离通行本《周易》既有卦序又不能自圆其说情况下的一种托辞?就是不允许维护今本《周易》者的善良?


你想证明“通行本《周易》不存在任何错简”,你就去证明。笔者指出“通行本《周易》存在错简”,笔者就持这个观点,笔者持这个观点怎么了?这不是正常的学术态度么?哪一个作者的文章不是在文章中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你有什么理由指责笔者“脱离数、象原理研究卦序?”有什么理由指责笔者的“学术态度不可取”?提出不同的学术主张,就是“学术态度不可取”?难道只有认同你的观点,才是“学术态度可取”?


现在看来,“错简说”者是脱离数、象原理研究卦序其结果偏离通行本《周易》既有卦序又不能自圆其说情况下的一种托辞。

“错简说”者至少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除却自己认可的或者与其存在差池的就是错了的。这种学术态度不可取,因为所谓的“错简”只是他们对照自己的结论而言。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6-20 06: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_ming 于 2022-6-20 06:52 编辑

连指出的一种现象、状态都要当作是一种指责,也是醉了。没法讨论就不再讨论了,好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07: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20 08:59 编辑

通行本《周易》卦序不等于祖本《周易》卦序,通行本《周易》卦序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这是笔者明确的观点。

这个观点不是不可以批评,也可以提出其他的观点,但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倒底是什么?用真正有力的依据来批评,而不是以主观的“托辞”、“自我为中心”来批评。

比如:“通行本《周易》卦序不存在错简”这个观点就不鲜明,通行本《周易》卦序相对于哪一个卦序不存在错简?说卦序错简至少是相对于两个版本的卦序才有错简之说,如果说“通行本《周易》卦序相对于其本身不存在错简”,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说“通行本《周易》卦序相对于某某《周易》卦序不存在错简”,这倒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的基础是承认某某《周易》卦序的概念。这个命题是可以讨论或论述的,论述或证明的成功与否也是可以再说的。

再比如:帛本《周易》卦序,没有人说它本身不是一个卦序,但笔者就认为它是祖本《周易》卦序错简之后,重排的一个新卦序。它本身有无逻辑,并不能证明它就是祖本《周易》卦序。通行本《周易》卦序同样如此,它本身有无逻辑这一条,并不能证明它就是祖本《周易》卦序,何况至今,我还没见到哪一位学者真正证实了通行本《周易》卦序的数理逻辑呢!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