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2-6-22 07:25 编辑
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在哪里?现代怎么确认易经或周易的原本?知乎问题。
这两个问题确有提出来的必要,因为相当多的易学爱好者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有疑惑。
一、易经和周易的区别在哪里?
一般易学爱好者,常把《易经》和《周易》混为一谈,有必要回顾一下易学史,易学史能清楚地解答这个问题。
《周易》一书见于文献的最早记录是《史记•陈杞世家》:“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陈厉公二年,在公元前705年。这也说明,《周易》成书的下限至少在公元前705年以前,远在孔子易说之前。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长安县黄良乡西仁村村北采集到4件时代下限不晚于西周晚期的陶拍。采集:1陶拍上有既济、未济两个数字卦;采集:2陶拍上有师、比、小畜、履四个数字卦。李学勤先生指出:“熟悉《周易》卦序的人们都会感觉到,两件陶拍上的筮数,转化为《周易》的卦,全然与传世《周易》卦序相合。师、比、小畜、履四卦是《周易》第七、八、九、十卦,既济、未济二卦, 是《周易》第六十三、六十四卦。这样的顺序排列,很难说出于偶然。……由师至履、既济至未济两处局部卦序,不难推想当时所用《周易》的卦序大同于今传本卦序。[ 李学勤:《新发现西周筮数的研究》,济南,《周易研究》,2003年第5期。 ]
杭州昼锦堂收藏一件铭文有数字卦的鼎卦戈,据周珊先生《论新见鼎卦戈》考证,铜戈为不晚于两周之际的真品,其铭文“一六一一一六,曰:鼎趾顚;鼎黄耳,奠趾。五六一一五八”与传本周易鼎卦内容相关。[ 董珊:《论新见鼎卦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四辑),2011年12月。]
西仁村数字卦陶拍的出土和昼锦堂鼎卦戈的发现,证实至少于两周之际《周易》卦序与卦爻辞已经结合成书。
现存最早谈及孔子与《易传》关系的文献是《史记·孔子世家》,这也是孔子作《易传》说的最主要的根据。《史记》原文是:“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实际上,《周易》成书后,在孔子之前,就有人对《周易》作过注解。《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26页。]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540年,《易象》是注解《周易》的著作,其成文下限当在前540年以前,也早于孔子。
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廖名春先生著有《〈大象传〉早于〈彖传〉论》,详证:“《大象传》源于鲁太史所藏之《易象》。”[ 廖名春:《〈大象传〉早于〈彖传〉论》,《清华汉学》第 2 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易传》又称《十翼》,是孔子及其门人对孔子易说前的有关解读《周易》的文章进行的整理和补充文章。
《左传》鲁襄公九年记载: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这句话,与《易传》的《乾》卦的“文言传”基本一样。《周易》的《乾文言》原文为:“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也说明,孔子做《易传》,也是有传承,或者也是参考了历史文献整理出来的。
《左传》鲁昭公十二年记载: 南蒯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黄裳元吉。”以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尝学此矣,忠信之事则可,不然必败。外强内温,忠也。和以率贞,信也。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元,善之长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饰。事不善,不得其极。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且可饰乎?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由此可见,《周易》成书时,书名并不称为《易经》,而是称《周易》或《易》。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 晋楚遇于鄢陵,晋侯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待何?”
《周礼·春官·太卜》记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成公十六年的晋侯之筮中”南国蹙,射其元“不见于《周易》,可能是其他《易》中的辞句。因此,《周易》是与《连山》、《归藏》相区别的一部易书。《易》是三易的统称,《周易》是三易之一。遇到古代文献中的《易》应注意是三易中的哪一部易书。
孔子易说之前,《周易》、《易象》或《大象》及《易传》部分内容,就有过单行本、合订本和混编本,孔子“序”《易传》之后,《周易》与《易传》也有过单行本、合订本及混编本。
《周易》称经,现在考证至晚在战国时期而非汉代时期。战国《庄子·外篇·天运》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这里记载孔子本人已将《易》作为“六经”之一,孔子“治六经”,虽然不是闭门造车,也要参考其他解读六经的文章,重新加以整理和解说,但必然与众不同,否则没必要“治”。从这个角度讲,孔子是将《易》的单行本作为“经”的。
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
汉代荀悦 于《汉纪·武帝纪一》曰:“ 建元五年春正月(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经博士。博士,本秦官,掌通古今,员至数十人, 汉置五经而已。”《新唐书·百官志三》曰:“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学。”汉武帝所置五经,就是《诗》、《尚书》、《仪礼》、《周易》和《春秋》。自此,这五部书就作为“五经”流传开来。说是“经”,实际上最初“六经”或“五经”并不为书名,而是指出这些书为经典。后世学人,在著述时,单称这五部著作之一时,有时就将书名与经字合称《某某经》,甚至有些学人再后编的著作中,径直以《某某经》作为书名。这样一来,不称经的五经书名,与称经的五经书名,遂并行于世。
先有经书, 后有经书的注解, 再有对既有经书注解的比较、辨析、折中、补充, 最后发展到对经书注文的专门研究, 这是符合经典之学的发展规律的。儒家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 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正如刘勰所说:“经也者, 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教也。”明儒何良俊也说:“经者, 常也, 言常道也。故六经之行于世, 犹日月之经天也。世不可一日无常道, 犹天地不可一日无日月。”两位先哲都极力强调, 作为载道的典籍, 儒家经典具有恒久不变的特性。但是, 儒家的经典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极具开放性的。从孔子创立“六经”系统, 到《乐经》散佚后的“五经”系统, 再扩展到“九经”“十三经”这一过程, 有多部经书传记、诸子或字书, 从经书的附庸上升为经书。换言之, 在不同的时代, 统治者所尊奉的经书是大不相同的, 所尊奉的经书传本、注本也有较大差异。[王培峰:《汉唐时期“五经”学系统的内部调整与发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历史上有一些与《易》相关的“经书传记、诸子或字书, 从经书的附庸上升为经书”,比如西汉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梁丘氏本《周易》于公元175年被刻为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为官方尊崇。而东汉后期,说不清来历的民间费直《周易》为古文经学家郑玄作注,也一度占据上风,目前传世本《周易》是魏王弼《周易注》,采用了郑玄注,又为唐代《周易正义》所取,这是唐代官方颁发的易经著作。传世本周易含两大部分,当代一般称作《易经》和《易传》,实际上,在著作中并没有《易经》和《易传》的名称。后世一般把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统称为易经,把《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统称为“十翼”或“易传”。
易学流派众多,从赵秋成先生所编下图可约略了解。
由上述介绍可知,易经和周易有广义和狭义两说。
广义的易经,包括历代尊崇的各种《易》、《传》及易著。《连山》、《归藏》也在其中。
广义的周易,包括历代尊崇的各种与西周传下来的周易相关的文章和著作。不含《连山》、《归藏》。
狭义的易经,是对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的统称,不含易传。
狭义的周易,有两义。一指源于西周的狭义易经单行本;一指源于西周的狭义易经和易传的合编本。
从版本学的角度看,狭义周易主要有以下版本:
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周易》(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周易》(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周易》(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周易》(公元830年) 通行本《周易》
一般所说周易主要指通行本《周易》,含《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二、现代怎么确认易经或周易的原本?
笔者把《周易》成书时的最早版本称为祖本,即《周易》卦序与卦辞和爻辞结合成书时的《周易》单行本,称为祖本《周易》,不含《易传》。
祖本《周易》形成后,因“韦编三绝”类原因,后世多有损益。目前流传下来的各种《周易》版本,仅从内容和结构上来讲都未必是祖本《周易》。通行本《周易》是祖本《周易》错简之后的产物。
祖本《周易》尽管早己失传,但其特点有可能为后世学人所探知。
祖本《周易》的特征有三个:
1.卦序符合非覆即变规则。像《帛书周易》的卦序不符合“非覆即变”规则,肯定不是祖本《周易》。
2.分上下经,上经30卦,下经34卦。
3.祖本《周易》卦序与通行本《周易》卦序不完全相同,祖本《周易》卦序符合《月令》卦气说,符合通行本《周易》卦辞和爻辞内蘊的卦气说,祖本《周易》卦序与卦爻辞的编写规则相统一,祖本《周易》卦序的建构能够凭数象逻辑及卦爻辞与《月令》的对读或出土文物考证来复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