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回复: 4

[易学研究] 转:《大象传》难道是孔门儒者夹带的“私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4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DA4NDMzMA==&mid=2651237171&idx=1&sn=59f2fbd4cdaa3a59e9a42af70de8f28a&chksm=8029b3b6b75e3aa0553c2a7ae8fc45fc0ebecbb8b0f9812c870d3c0687400ce3022d58900772
原创 孙抱一 [url=]玩易斋[/url] 2022-07-17 08:00 发表于北京
I 关于《易传》各篇的起源,学者们向来有很多解读。最传统的说法,当然是《易传》均为孔子所作。前些时读到严灵峰关于《大象传》起源的另外一种解释,特此推荐一下。

II 严灵峰首先发现,“(《大象传》)文字的内容和意义大部与《大学》《中庸》和《论语》的思想相符合,乃至于完全一样的。”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乾卦讲“自强不息”,《中庸》作“至诚无息”;坤卦讲“厚德载物”,《中庸》作“博厚所以载物”;大壮卦讲“非礼弗履”,《论语》作“非礼勿动”;蹇卦讲“反身修德”,《中庸》作“反求诸其身”;最明显的是艮卦讲“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作“君子思不出其位”等等。由此可见,《大象传》除了上半句指出卦象和卦名外,其下半句的文字,“可说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选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

III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据严灵峰推测,这很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焚书以后,诸子百家的典籍无法流布而造成的。《汉书·艺文志》说:“秦焚书,而《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这样,其余的《诗》《书》《礼》《乐》《春秋》等五经以及先秦诸子的学说,只能通过曲折的方法来传授。而“这正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机会,也是暴秦禁政的一个大漏洞;于是孔门的儒者,也就是传《易》的人,大概是馯臂子弓的门徒周丑子家一流人,便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辈的最基本的政治和教育原理,也可说是哲学思想用‘夹带’或‘走私’的方法混入《周易》中去……(以上参见严灵峰《无求备斋易学论集》P150、15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IV按照这种说法,那起码《大象传》的形成,就应该是在秦汉之际了,不知各位易友是否同意严灵峰的这个说法呢?呵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7: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2-14 19:43 编辑

张丰乾《解象、释名、析理——《周易》与中国哲学的论说方式》

《周 易 · 大象传》集中体现了“解象、释名、析理”的论说模式。《周易 · 大象传 · 豫》之言基 于“雷出地奋”的卦象,而引申出了上古先王祭祀的对象及卜筮和制作音乐的目的,“崇 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周易 · 大象传 ·豫》所云“以配祖考”与古文献中“以配上帝”明显不同,反应了祖先至上的意识。严灵峰先生以为《大象传》的文字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选出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但结合上下文分析,反而可以证明《中庸》援引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

客案:大象传之”以配祖考“与古文献中”以配上帝“虽有不同,但并非完全不同。古文献中也有”腊先祖“的说法。另”帝“字在商周时期往往是”先父“或”先祖“的称谓。如帝乙。
16.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乃命乐师,习合礼乐,…以养牺牲…以共皇天上帝。
客注:皇天,是自然神;上帝,是远祖。
上丁,命乐正习舞…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舞。

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
客注:五祀同于五示,即五位近亲先祖。

三、《中庸》援引《大象传》

《周 · 大象传》所表述的内容,及其表达   方式明显和卦辞爻辞不同 严灵峰先生以为   《大象传》的文字“可以说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   系 : 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   选出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 这   种著作之所以附入《周易》,很可能是因为秦始   皇焚书以后诸子百家的载籍无法流布 ; 而假托   的产物”“这种‘改头换面’的著作,还应该是   在《小象》以后的作品。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528/wps1.jpg瑏瑡 严先生具体列举了与   《大象传》有关系的相关文献,其中有几条的确   和《大象传》的内容类似,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反   而可以证明《中庸》受了《大象传》的影响,援引   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 。且以“至诚无息” 与“自强不息”为例。
中庸》强调“前知”和“先知”的必然性,而 以蓍、龟 祥、妖 “至 诚 之 道”为根本的依据 ; 换言之,“至诚之道”的功能 包括“前知”和“先知”,而借助于蓍草的演算及 对龟甲裂纹的分析及举手投足的行为来显现 :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 如神
《中庸》的作者既然如此推重蓍、龟,则引用《易 传》的内容而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就是再自然 不过了。
”在《易传》之中,只见于《文言》,虽然 也是重要的概念,但并不具备“物之始终”的内 涵,而是“存”和“立”的对象 :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 子
曰: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 邪存其诚,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528/wps2.jpg2 善世 而不伐德博 而化。《易》曰: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 “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 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 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 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 危无咎矣(《 · 文言》)
在《中庸》之中,“诚”是核心的概念,不仅停留于 “诚身有道”的层面还把“诚”上升到“天道”的 :
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 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 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 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 者也。
《中庸》的这一系列论说都与《孟 子》有 之处 :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 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 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 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 · 离娄上》)
“顺乎亲”和“悦亲”略有差别之外,《孟子》 直接袭用了《中庸》对于“诚身”、“诚者”、“思诚 者”的阐释。
在《论语》当中,没有对于“诚”的专门讨论 ;  在《周易 ·乾 · 文言》之中,“诚”作为重要的范   畴开始出现 ; 而在《中庸》及《孟子》之中,“诚” 则上升到天道的层面贯穿于天    由此   可证,《易传》的哲理为孔子所奠定,而被思孟学派引用和发挥。《中庸》所讲的“至诚无息”,其 含义远比“自强不息”丰富 :
诚者自成也而道 自道也诚者物之 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 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 征则悠远,悠 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 高 明,所以覆物也; 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 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 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 其 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 博也厚 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中庸》一方面指明“诚者自成”、“不成无物”, 另一方面又突出由“成己”而“成物”,并进而指 出了“至诚无息”的一系列重大影响,其中的“高 明配天,不见于《易传》,“博厚配地”,相比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更突出阐释地 道的特性
自强不息在《孔子家语 · 五仪解》中有
具体的论说 :
公曰: “何谓君子? ”孔子曰: “所谓君子者: 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 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 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而在《礼记 · 学记》中,“自强”是学习的效果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 自反也; 然后 强也。
《中庸》言: “为 物 不 贰”;《周 · 彖 传 · 观》言: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 设教,而天下服矣。”《中庸》言“生物不测”,《周 · 系辞上》言: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 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 不测之谓神。”相比较而言,《中庸》是强调天地 之道的创生功能,而《易传》则是突出天之神道 的恒定性和占卜的神秘性。《中庸》则用概括性 的话 : “天 地 之 道, : 不 贰,则其生物不测。
这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思想线索说明易传》的 为《中 庸》所 发。 《史 ·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晚而喜《易》,序 《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 韦编三绝   :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 彬矣。”《论语》当中记载孔子论《易》的材料比 较有限,其原因可能是《论语》的题材侧重于记 录孔子及 于《六 经》的解释各成专书,《易传》乃是其中之一。
《周易》以上的讨论只能算是窥斑见豹 。概 而言之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
1.  祭祀、卜筮等活动之中包含着对于哲理 的探求。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528/wps3.jpg3
2.  《易传》所申论的哲理与卦象相表里。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528/wps4.jpg4
3.  由同一卦象可引申出有内在关联的多种 意义
4.  《中庸》对于《周易》的引用,凸显了《周 易》在中国哲学的构建历史上所具有的重要而 独特的作用
5.  在《周 易》之 仰、智 慧、德 重的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528/wps5.jpg5
6.  中国传统哲学解象 ( ) 、释 名、析 理的论说方式《周易》之中体现得最为完整和 连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7: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案:

究竟是孔子受到了《大象传》的影响,还是《大象传》受到了孔子的影响?
《中庸》援引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还是证明了《大象传》形成于孔子易说之前。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8: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2-15 10:35 编辑

严灵峰先生以为《大象传》的文字“可以说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 :真的是这样么?严灵峰先生这样说,是完全忽略了《周易》“寓教于筮”的功用。

笔者以为否。

研究了核心价值观,才知道“坎卦”的惬意


古往今来,多少人解释坎卦, 少见解得通畅者。为什么?

因为多将“坎”仅仅解作了“水”、“坑”和“险”。

张丰乾先生已指出:”由同一卦象可引申出有内在关联的多种 意义。“


在卦爻辞中,坎不仅是”水“、”坑“,也不仅是”险“,还是”劳“。这一卦讲了职业道德的有关要求,即在古代如何对待劳动和劳获?

《说卦》早已指出:”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
坎为北方,为子夜,子夜万物归其所。"乎“,为”曰“,劳曰坎。坎为劳后所归,也为劳获。

近日研究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其逻辑性很强,与周易象数逻辑进行了比对,发现:敬业价值观,对应着坎卦。

敬业,是个人职业道德层面的要求,劳动致富是其应有之义。

坎在易的64卦互卦象数逻辑体系中与价值观中的对应,有象数逻辑确定无疑。见:《周易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契合及智力支持》。因此,坎卦确有”劳卦“之义。

5.png

坎象为水,习坎为水又得水,活水,流水。水为万物之源。劳动是人类一代一代生存和生活之源。二者相类。郑玄注:水性劳而不倦“,故坎象为劳,又可引申为劳获。 6.png


以此观照坎卦:

卦辞:”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孚,通”复“,回报,感恩。心有报恩之念,享祭前人,作事也要守规矩。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水再至,为习坎卦;君子要按道德(水又加水,劳而又劳的勤劳作美德)作事,不断地实施教导之事,经常要讲一讲职业道德,此谓”习教事“。如下文是教道如何对待劳获的“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难道这不是习教事?
33.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季春辰月
命乐正入学习舞,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仲冬子月
野虞教道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
孟秋申月
诘诛暴慢,以明好恶。



彖传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王公设下(法制)之险(惩戒制度)以保守其国。

爻辞: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不断劳作,收获拿到自己的窞中,凶。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劳获有险,求小的收获可以得到。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来劳作人多,劳获多,对待劳获,有险且深,将收获都入于劳者自窑,不可行。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一杯酒、两簋饭菜、用瓦罐,在窗前拿过勺子喝进口中,始终无忧。隐含“节俭、自足”之意。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坑没有满,小丘已被削平,无忧。(隐喻,劳获不能贪多,贪多会被剥夺。)

上六,系用徵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贪污者)被用绳索捆绑,置于重重荆棘之中。再剥夺其三年劳获。凶。

注:坎为劳,也指劳获。窞为地穴,半穴式地窞为商周平民和奴隶住所,坎窞,劳者之穴。“需卦: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想一想真的很有意思,圣人们为我们劳动者居然描绘了一幅诗意的图画:”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

一杯酒,两盘菜,瓦罐汤,走到窗前,拿过勺子舀上哪么半勺,放入口中。

好惬意哟,清贫的惬意!

不由想到了: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14 19: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