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乾坤客 于 2023-11-5 12:58 编辑
《大象传》成书于什么年代呢?
刘大钧、廖名春、金春峰、邓立光、曹行、郭沂、李守力、刘宗汉等众多学人都认为,在《易传》七种十篇中,《大象传》的形成是较早的。
1.《刘大钧《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6)20-21页:《大象传》成书早于《彖传》。
2.廖名春 《〈大象传〉早于〈彖传〉论》,《清华汉学》第 2 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摘要: 《大象传》源于鲁太史所藏之《易象》。《大象传》是《彖传》写作的材料来源和参考系。因此,说《大象传》早于《彖传》,其理由是很充分的。
3.金春峰《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35-38页)。
摘要:本文指出,《大象》强调观象“恐惧修省”,这正好是《大象》早出,成于《左》《国》或春秋晚期孔子时代的证据,因而早于《彖传》。
4.邓立光:从《彖传》、《象传》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色 2006.05(香港城市大学语文学部讲师)
摘要:学者论《大象传》与《易象》的关系,应是《大象传》源于鲁太史所藏的《易象》这个结论当与历史真实距离不远。《大象传》应当源出商末周初的周王室,而保存于鲁国太庙。孔子曾入太庙,应该读过《易象》,这对于孔子以《周易》为言德之书的确认应该是有启发的。
5.曹行:周易大象傳之成書、體例與思想研究(摘要)(指导教授:傅佩荣)民国101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論文對周易<<大象傳>>文本之成書年代.作者.及學派歸屬等問題, 以及其文本內容之結構形式.體制慣例.詮釋規則等問題, 進行分析及論證. 以探討<<大象傳>>之詮釋方法及所承載的哲學思想. 為了擺脫傳統易學視經傳為一整體的限制. 研究中將<<大象傳>>定位為“被收錄於<<周易>>之中的一份獨立的文本", 而非“<<周易>>篇章的一部份". 這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否則很可能因為過份要求經與傳之間, 以及傳與傳之間的融通與不可分割, 而使得在“將大象傳說清楚"的研究工作上, 遭遇到極大的困難. 同時, 為了貫澈上述主張, 也為了讓立論能有一個穩固的基礎, 研究工作是在以“三個預設"為條件之下進行的. 這三項預設條件分別是: (一)視<<大象傳>>為獨立之文本. (二)<<大象傳>>與<<易經>>間之直接連繫, 僅在於卦名及卦畫. (三)<<大象傳>>之著作背景為周代的華夏文明所處的地區. 整個<<大象傳>>的討論, 就以此三預設為前提, 蒐集材料, 展開論證. 在學術回顧方面, 首先針易學之傳承及現況, 做一概要整理. 並依不同的代表性, 挑選九位<<大象傳>>之詮釋學者. 包括王弼.孔穎達.歐陽修.朱震.程頤.朱熹.王夫之.高亨.陳鼓應等, 逐一檢視其對<<大象傳>>詮釋的態度, 以及對<<大象傳>>詮釋的特色. 以相互比較印證, 並據此提出四個<<大象傳>>研究的論題, 以作為本論文後續探討之對象. 本研究之核心工作在對<<大象傳>>之著作體例提出“四轉換說". 以說明大象傳如何經由四次轉換, 將卦畫轉換為格言. 四轉換分別為: (轉換一)將卦畫傳成卦圖象; (轉換二)將卦圖象轉換成前句; (轉換三)將前句與卦名結合, 並賦予該卦人文意義; (轉換四)將該卦之人文意義轉換為對君子的啟示格言. 此外亦將轉換的規則完整列出, 並清楚定義. 而且依循此四轉換及規則, 對六十四卦逐一驗證, 以確定此“四轉換"的正確性及適用性. 在哲學思想方面, 為了避免過於強勢地採某些預設立場來說大象傳的思想, 乃對<<大象傳>>六十四句短文, 依作用性質及要求內容進行分類, 並作交叉分析. 以求對其思想內容能有較深入的, 較整體性的掌握與理解. 並以此對大象傳的天概念, 仁概念, 及所蘊含之儒.道.法思想進行探討. 本論文亦對<<大象傳>>相關問題, 提出自己的主張. 這些問題包括: 作者問題.著作年代問題.及與儒家之關係問題. 有關大象傳作者問題, 本研究主張, 在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其為真, 或充份回答質疑者之問題之前, 不宜將“大象傳為(或不為)孔子所作"視之為真理, 而有所推衍主張. 有關大象傳著作年代問題, 本研究, 主張大象傳早於孔子說. 並舉出四條佐證, 其中前兩點整理自相關文獻, 另兩點為本研究之創見. 有關大象傳與儒家之關係, 本研究主張, <<大象傳>>之思想與儒家思想均繼承周文之精神, 故思想相通. 但不支持<<大象傳>>為儒家著作, 應以儒家思想詮釋<<大象傳>>之主張。
周易<<彖傳>><<大象傳>>及<<小象傳>>都是解釋周易古經之作. 本論文首要目標在針對此三傳, 探究其解經的方法.規則.文體.及慣例, 並將之說清楚, 講明白. 先求能對三傳釋經體例有清楚的認識及解說, 其次才是對三傳思想的客觀剖析與比較. 為了讓上述的研究工作能有一個好的起始點, 本論文從二擱置及一假設開始. 二擱置指擱置傳統易學的二個信念, 即(1)周易與天地準; (2)周易成書人更三聖. 一假設指本論文假設<<彖傳>><<大象傳>>及<<小象傳>>為三份各自獨立的文本. 第一項擱置旨在暫時解除易經神秘的面紗, 第二項擱置旨在降低非必要的學術限制, 一個假設的目的在避免<<經>>與<<傳>>之間, <<傳>>與<<傳>>之間的彼此糾纏. 在二擱置及一假設的前提下, 本研究對三傳解釋卦畫及解釋卦爻辭的方法, 作了全面性的整理.分析及比較, 並從其易例及文例中, 研判<<大象傳>>與<<小象傳>>相差甚遠, 不能是同一時期或同一著作. <<彖傳>>與<<小象傳>>則近似處甚多, 有可能同源, 甚或是同一著作. 此外, 亦依研究所現之事證對三傳提出一些新觀點: 三傳未必是源於儒家, 亦有可能源自王官. 尤其大象傳, 應成書於彖傳及小象傳之前, 並在孔子之前.
6.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
摘录: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李镜池先生等因《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之语,便推测“可见孔子没有拿《易》来教;人说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恐怕在西汉才有这个说法。”笔者经过详细的考察证实,确如《论语》、《史记》、《汉书》、《要》等文献所言,“孔子晚而喜《易》”,时间在他五十六七岁前后。关于六经的称法,由于孔子早年尚未学《易》、作《春秋》,其教授科目盖只有《诗》、《书》、《礼》、《乐》,久而久之,将四者并称便约定俗成;而《易》、《春秋》为孔子晚年所治,故常常不与前四者并称。”今观郭店竹简,有多处将六经并称,如此李镜池之说不攻自破。
由于孔子之喜好《周易》以致达到着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周易》的言论,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并非假托,当为《论语》类文献。鲜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很可能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后)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周易》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并为之作序。
孔子的易学主要思想主要保存在今本和帛书《易传》中。我考察的结果是:今本《易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孔子之前的《周易》文献,我称之为早期《易传》,包括《彖》、《象》二传全部,《说卦》前三章之外的部分和《序卦》、《杂卦》全部、《乾文言》的第一节。第二部分为孔门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包括《系辞》的一部分,属《论语》类文献。第三部分为孔子的《易序》佚文,包括《系辞》的另一部分和《说卦》前三章。第四部分为孔子的另两篇佚文。一篇为《续乾文言》,包括《乾文言》的第二、三、四节;另一篇我名之为《乾坤大义》,包括《乾文言》的第五六节和《坤文言》全部。后三部分全部为孔子易说。至于帛书《易传》,大致包括弟子所记孔子关于《周易》的言论和孔子《易序》佚文两部分,当然亦为孔子易说。
7.李守力《周易诠释》《周易密钥》论《大象传》:
《大象传》早于《彖传》《小象传》,甚至早于卦爻辞。
8.刘宗汉:从《中方鼎》看《易传·大象》的性质和年代:
摘录:一、通过对中方鼎的研究,我们得知《易传大象》实是西周王室太史僚中另一部占筮书,与《今本易经》不是一经一传的关系,它的祖本在西周初年即已形成。二、孔子序(整理)《大象》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北宋徽宗时(公元1118年),湖北孝感出土了安州六器,其中有一件方鼎上刻着两个卦。
周昭王十八祀(前964年),昭王在寒地驻军并接见了中,命令太史把一块孝感一带的鬲地赐给中,鬲地上鬲人原为周武王世臣服于周,这些鬲臣也赏给了中作臣属,中为此特地铸造了这个中方鼎作为纪念。
鼎上的铭文最后,刻着两个数字卦。
第一个卦是七八六六六六,按《周易》为剥卦。
第二个卦是八七六六六六,按《周易》为比卦。
《周易》的《剥》和《比》卦爻辞和中被赏赐封地这件事没有贴切的关联,反而在《大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两句完美贴切的句子:
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大象》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大象》
中方鼎的这两个卦,证明了易传《大象》远在西周昭王时期就已经存在——这个时候,《周易》的卦爻辞可能还没有成型。
在《左传》里面的一则记载,也证实了《大象》的成书在春秋之前。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按:鲁昭公二年为公元前540年(当时孔子只有十二岁),所以《易象》这本书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应该也就是中方鼎的铸造者见过的,其内容应该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大象》相近。
韩宣子看了《易象》就感叹周礼和周公之德,说明《易象》一书里面应该有不少礼德之言,这一点与我们在今本《大象》中频繁看到的道德格言劝诫是完全吻合的——更重要的是,韩宣子认为《易象》的作者就是周公本人!
相传周公制礼,《易象》的礼德,可能是周公损益夏商之礼制作周礼的思想源头。
笔者有文《用祖本周易,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把脉》,文中阐述了周易与西周历法的关系,西周历法的复原,西周王年的断代。
可以推知,中方鼎在周昭王18祀,即周昭王16年,当属公元前964年。
更为有趣的是,公元前964年,年份是剥卦当值,中方鼎的十三月庚寅,周历昭王十八祀十三月初一为辛未,庚寅为十三月二十。该月份的卦气说是比卦(亥月)当值。当然,这一点与不通周易象数卦理者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