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1|回复: 0

[易书评论] 胡士颍: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 03: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勋衔13★★★] 于 2023-11-28 3:36 已读 2270 次 2赞 大字阅读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胡士颍: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


提要:近期出版的《周易象数学史》是四十年来易学和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专门化、系统化通史性著作,以详尽的历史叙述表明《周易》象数学是中国象数哲学之原创性的体现和主要内容;象数易学以其独特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赋予象数哲学主体性,是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该书集解读本义与阐明大义、指向现实与走向未来、多元会通与方法自觉等特点于一体,对推进中国象数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文化建构具有典范意义。


林忠军教授所著《周易象数学史》于202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继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第二卷之后,海内外学界第一部以整全面貌推出的《周易》象数学通史。新书甫一出版,就引起学术界和媒体关注,受到读者热烈欢迎。《周易象数学史》不仅是海内外易学研究的里程碑,而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通过对近四十年的易学研究的考察和两千多年中国哲学历史的回溯可知,《周易》象数学是中国传统象数哲学原创性的核心内容,是其延续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奠定其主体性的巨大创造。而《周易象数学史》所呈现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既是对传统象数之学的深入研究,也对具体构建中国象数哲学做出了重要探索,是易学传承与创新之作。“中国传统象数哲学”由此得以成立和确证,而构建具有现代意义和新时代特色的“中国象数哲学”也因此具有可能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周易》象数学是中国象数哲学原创性的体现


就中国哲学而言,其合法性危机或问题一度成为诸多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所谓合法性危机,根源在于中国古代本来没有“哲学”这一概念、学科,中国哲学学科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哲学的强势影响而产生的。但世界文明发展现状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表明,“哲学”已经成为不同文明体系理论思维的共名,且能够与中国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键是要开掘和彰明自身的哲学史、哲学思维、哲学理论和哲学方法,对于本土优秀文化、理论思维、原创思想建立高度自觉。《周易象数学史》从通史视角,叙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象数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哲学思想形态,表明了易学象数学是中国象数哲学原创性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特色。


象数观念起源古老,在中国文化中发展十分成熟。考古证明,中国人的先祖已经将象数运用于生产生活;上古时期出现的象形文字,表明先民对于“物象”的认识具有以形表意和依类象形的特点,并逐步演化为立象尽意和取象比类的认识方式,以及运数计类和极数通变的认识方法。象数思想在中国早期思想世界中普遍存在,贯穿于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历数、医学、农业、手工业等领域,其中哲学方面以《周易》、孔子、老子、庄子为著,此后绵延发展数千年。象数思想必然伴随象数思维方式,王树人曾指出:“‘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并且,“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这一思维特点不同于西方的概念思维,具有“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等特征。“‘数思维’是以‘数’为工具,以‘运数’为基本方法,用以认识宇宙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中国哲学传统原创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数思维具备定量性、严密性、逻辑性、运动整体性、以时统空性、机械性、形而上性及经验性、神秘性等八个特征。”“象”和“数”虽可独立言之,但在中国文化中往往相互含摄、联合使用,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认识逻辑和普遍应用而凝聚、升格为象数哲学,成为中国文化、文明和哲学的重要特征和原创性表达。


易学象数学是古代象数哲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其最具理论性和原创性的内容。易学中的象数思想最为古老,原本为卜筮之书的《周易》经过《易传》的理论创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象数哲学。林忠军教授对《周易》中“象”“数”和“象数”等概念的表述极为精审,他认为,“象”是就卦而言的,指《周易》卦爻符号及其所象征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及事物的属性、形态,卦爻符号所象征的万物之象称为“物象”;所谓数,原于筮法,是用来确定卦爻象和表征卦爻象的数字;易学图书之学,是由象与数符号构成的内涵深奥学理的图式。庞大的象数符号体系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意蕴,例如,京房的飞伏说、荀爽的升降说反映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虞翻的之正说、旁通说揭示的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的相通和转化;荀爽、虞翻等人的卦变说展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这种联系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参见《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20页)学界也对传统象数哲学思维方式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郭齐勇论曰:“以《周易》为代表,中国思维方法是象数思维。这一思维方法主张取象比类,触类旁通;阴阳平衡,刚柔调和;注重生命节律,肯定周期、序列、整体综合与统筹。”据此可知,《周易》象数学是源自上古的“象数思维”的具体应用、理论发展和独特表现,是极具哲学思维、理论思辨和原发创生性的哲学理论。


《周易》并非早期象数理论唯一的发端之作,却以理论成熟见长,成为古代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医学、科技、术数中象数思想的主要来源。象数观念起源很早,林忠军教授认为,象数易学产生于神学十分盛行的《易》前时代,与卜筮之法相联系。易学之“象数”本于《周易》文本赖以形成的阴阳卦爻符号和与大衍筮法相关的蓍数,是一种异于数术之学的解《易》方法。作为经学研究的内容,象数易学研究重点研究的是《周易》文本中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象数,也包括易学发展过程中象数易学理论和易学方法的形成与演变。(参见《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2-5页)与之相比,《老子》对“象”的认识也十分深刻,但更突出“象”无形多变和不可方物的特征,侧重于对“象”与“道”的形而上探讨,“象”与“物”的对应及其关联则等而下之,有关“数”和“象数”的论述更显匮乏。或者说,虽然《周易》流传要先于老子而影响其思想,但老子掘发了“象”抽象性、思辨性的一面,淡化悬置了具有实体性、具体化的“数”。《周易》象数学则形上与形下兼顾、象与器并重,着意于探索其中的关联性、变动性,既进行哲学层面的建构,又兼具实践层面的指导性和包容性。唐明邦认为:“(象数思维)不只提供一种思维形式,同时诱导思维内容,它是思维内容同思维形式紧密结合的一种奇特的思维方式。”象数哲学理论洁净精微,应用流衍万端,《四库全书总目》曾概括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由此可见,《周易》象数学思想理论独特,是中国象数哲学原创性的核心内容,并且影响深远,衍生出规模庞大的象数文化。


二、《周易》象数学是中国象数哲学的理论主体


《周易》象数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发展深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周易》中蕴含的象数哲学是中华文明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周易》象数学不仅以象数哲学为核心的原创性表述,也是中国象数哲学发展的历史主体和思想主体,形成了自身丰富独特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并以《周易》文本和经学研究为基础成为专门的学术体系,从而构成中国象数哲学的理论主体。


象数易学发展与整个易学发展进程是一致的,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过程。林忠军教授将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先秦时期象数思想萌发;西汉时期象数易学形成;东汉时期象数易学鼎盛;魏晋隋唐时期象数易学衰微;宋元时期图书之学形成与兴盛;明清时期象数易学复古。(参见《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7-11页)这六个阶段跨越千年,几乎与整个象数学、象数哲学发展同步,对此《周易象数学史》给出若干提示:《周易》经传成书继承了三易传统,标志着象数思想形成,是先秦象数哲学内容奠基、思维提升和方法应用的重要阶段;汉代易学综合、转化了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成果,实现创新发展,形成了宏大的易学体系、成熟的传承方式和庞大的官方经学形态,促进了中医象数理论、道教修炼理论的较大发展;魏晋隋唐时期象数学式微,但王弼以老庄注《易》,使得《老》《易》中的象数思维在形而上的理论层面互生互融,象数哲学的思维品格得以强化;宋元图书易学兴盛,意味着象数哲学的形式获得创新,内容得以拓展;明清象数易学呈现批评、复古、综合的多重格局,是象数哲学自我审视、全面总结的高峰时期,为近现代象数易学研究转型作了重要铺垫。可见,象数易学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象数学和象数哲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塑造了象数哲学的历史特征和理论品格。


在此过程中,周易象数学发展出自身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成为中国象数哲学的理论主体。其一,易学象数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以卦爻象为主的易象和以筮数为主的易数及其衍生内容为基础生成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符号图式等构成,可谓包罗万象,繁复无尽。其核心是阴阳符号、三画卦、六画卦、爻象(阴阳象、爻位象)等,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卦气、卦变、互体、爻辰、纳甲、之正、旁通、反对、五行等诸多象数内容。同时,这些内容通常与易数相匹配,形成包括天地之数、大衍之数、老少阴阳之数、策数等在内的蓍数,以及五行之数、九宫之数、河洛之数等等。这些成体系的概念构成传统哲学、思想、文化表达的重要知识骨架,是易学象数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其二,易学象数的理论和知识表达构成自身的话语体系。一般而言,表述和传达易学象数知识的话语体系有两种,即文字体系和符号体系。易学象数学及其哲学思维表述的独特之处在于象数符号系统,“象数符号及由这些符号构成的图式,是一种自然哲学,更是古人按照自己的理解而建构的一种生生不息的、具有整体结构的宇宙图式”(《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21页)。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路是“观象系辞”,即《周易》文辞的重要功能是本于卦爻象来表达一定的物象并阐明事理。其三,《周易》在汉代被列为官学,有了“师法”“家法”的经师传授方式,形成系统的经学学术、传承和研究体系。林忠军教授指出,“以注经言之,象数易以‘观象系辞’为据,注重象数作用,专以象数注《易》辞,揭示《易》辞出自象数……尤其偏于阐发《易》辞社会人生之理”,“以理论形态言之,象数易多与古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即吸收了天文学、历法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建立了具有实证意义的偏于天道的易学体系”,“以思维言之,象数易注重以字句训诂与象数方法注经,或建立占验天人之学,故思维具体而直观”(《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6页)。庞大的知识体系、特殊的话语理论和独特的研究方法构成了中国特色的象数易学学术体系,在中国象数哲学和文化思想中独树一帜。


综上可知,易学象数学构成了中国象数哲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建立了象数哲学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这意味着它赋予中国象数哲学以主体性,对中华文化、古代科技、民众生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若不了解易学象数,则无法理解与《周易》象数密切相关的古代哲学、伦理、科技、宗教、民俗等中华文化内容,也就“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三、《周易象数学史》是象数哲学研究的现代范式


中国象数哲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早已融入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而,最大限度地切近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思维、话语、理论和方法,形成有力度、深度、广度的现代性思考,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元素,有利于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周易象数学史》的出版适逢其时,该书是20世纪以来传统易学历经经学衰落、新旧交织和文化转型之后,最终发生了整体变革、多元拓展和纵深探索的背景下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象数哲学乃至整个新文化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周易象数学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解读本义,阐明大义。


当代人文学者的重要任务是“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周易象数学史》一书始终以易学传承为己任,通过梳理和解读大量易学原典,最大限度地再现了象数易学的原貌、本义,阐明了中国哲学中的象数特色与哲学内涵。


围绕传统易学文本,吸收经学方法,对传统易学、哲学予以同情理解和正确判断,是回归和展现易学传统最为关键的一步。然而,还原本义和原貌殊非易事,《周易》有不同于其他古典文献的符号系统与系辞传统,泥于古人或以否定传统为能,势必未尽其义。林忠军教授指出:“易学史研究则是将研究者自身置于易学历史境遇之中,凭借传世的和出土易学文献,运用历史、哲学及易学等方法,对于易学发展做出客观的描述与诠释,力求恢复和再现易学发展的原貌,然后对此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解释,并就易学学术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5页)因而,必须坚持训诂、象数、史学、义理四者并重,“训诂可以明辨文字本义,象数可以揭示卦爻辞之所本,史学可以重现卦爻辞在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意义,义理可以凸显卦爻辞所蕴含的哲理”(《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9页)。这也意味着必须从传统象数易学自身出发,总结其理论,改造其方法,复活其术语,把握其问题,对复杂晦深的象数概念、知识体系、理论架构予以切近思考和解读,展示中国固有的象数学及其所蕴含的象数思维、象数哲学。


第二,指向现实,走向未来。


任何传统学术研究都不以复制和再现历史为最终目的,象数易学的历史还原也绝非象数易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象数易学历史书写的过程中,林忠军教授秉持“剖析象数易学体系,展示其哲学思维”的理念,所以该书不仅是象数易学的当代发展,还代表了中国象数哲学的当代形态,“象数易学与其他思想一样,一方面基于传统,从传统象数易学发展而来,与传统象数之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在传统基础上,总是按照时代语境解释和理解传统象数易学,形成一种新的象数学说”(《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3页)。所以,该书虽以传统象数易学为研究对象,但其话语模式和思考框架与传统经学大不相同,注重“在当下文化语境下对传统易学作出新的理解与解释,赋予易学全新的内涵,回应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使易学由传统指向现实,从现实走向未来”(《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6页)。


从哲学史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周易象数学史》本身就是传统象数哲学主体性、原创性和继承性的体现,也是基于当前思想文化对中国理论、本土思维、独特学术的最新解读和现代性思考,其本身就是象数易学、象数哲学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传统象数学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哲学认识自身的契机。现代易学学术范式的确立,若以具有开创意义的易学新著为鲜明标志,那么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和林忠军的《周易象数学史》应当之无愧地隶属其中。


第三,多元会通,方法自觉。


《周易象数学史》一书是林忠军教授返本开新、多元会通之作,体现其易学和哲学研究的方法自觉,为中国象数哲学构建提供了具体经验。作为通史性、专业性著作,该书呈现了丰富而统一的研究理路,其研究内容上迄先秦、下至晚清,对象数易学的历史有系统性把握,对各时期和个案的研究有入微之见,实现了系统性与贯通性相结合;既注重易学经典原著、传世文献,又注重新出土文献,并将二者综合运用、互相发明,实现新旧材料的结合;坚持传统易学、经史之学和四部之学的治学方法,同时借鉴西方哲学解释学、符号学等理论,客观描述象数易学的发展状况,并进行创造性理解和诠释。因而,故而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了传承创新和文明互鉴;又因象数学含摄甚广,几乎涉及当今所有学科领域,故而体现出一定的学科交叉视野,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互通的治学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学术方法的运用是一位学者治学成熟的表现,而是否具备方法论自觉则体现了该学者的学力与学识。林忠军教授对传统治《易》理念和现代学术方法均有全面审视、深刻洞察和圆熟会通,这在分辨古今易学流派、阐明象数和义理之别、明析历代易学路数等方面均有体现。他指出:“象数易学史以《周易》象数符号和图式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传世与出土的象数易学文献,探讨不同时代的象数易学思想内涵、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解经方法、学派形成及在易学发展史上的价值等问题,考辨历史上留下来的疑难问题。进而阐明象数易学发展的轨迹及其与义理之学的关系,力求还原不同时代象数易学和同一时代不同易学家象数思想之真实面貌,以此出发,以现代话语深刻地检讨易学史上不同形态的象数易学,重新诠释象数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易学研究中的意义,思考和探索其哲学意蕴,运用新的话语系统重构其思想体系,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7页)


第四,尊重规律,学术为本。


《周易象数学史》是林忠军教授沉潜数十年之作,其学术理路和精神为中国象数哲学构建提出了具体原则,同时也指明了方向。首先,学术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独特性,林忠军教授深刻认识到“象数易学有着独特的发展进程和特殊规律,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义理易学的特点和风格”(《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5页)。他对象数易和义理易作了极为全面、清晰的分析,强调象数义理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言义理,不脱离象数;言象数,旨在阐发义理”(《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7页)。这一观点值得深思。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需要继续借鉴外国哲学以丰富自身,一方面也应从传统义理与象数之学中吸取经验,阐解哲学义理的同时挖掘象数哲学,并将哲学象数学纳入思考之域。其次,现代易学研究呈现新特点、面临新问题。林忠军教授认为:“在全球一体化、中西文化会通语境下,重新反思与解读易学成为趋势。一些新的易学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标志着易学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和人们认识能力所限,易学研究在经文诠释、《易》的运用、易学的现代化等方面遇到了难题。”(《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7页)再次,“树立严谨的学风,做扎扎实实的学问”(《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8页)。易学是专门之学,文献充栋,内容庞杂,林忠军教授多次强调当今象数易学研究要从基础入手,梳理辨证旧说,揭证《易》辞之义,重提训诂之法,倡导朴实之风。最后,以学术为本,坚持易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建立新易学体系。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影响深远,“易学只有与科学结合,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除了用科学提供的方法来规范易学外,还应寻找相同点,观其会通以阐发易学,切忌不讲方法,生搬硬套,使易学流于皮傅”。(《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9页)


总之,《周易象数学史》是基于传统、返本开新的重要作品,既有观点创新,又有方法创新,体现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如作者所说:“我们之所以研究被遗忘多年了的象数易学,不是有意贬低当今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义理易之研究,不是独出心裁,哗众取宠,更不是盲目崇拜象数易学,企图恢复其已被历史淘汰的纯以象数注经的方法,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精神,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思维方法,把握易学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揭示其概念、理论所含藏的真实含义,剖析其得失,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实现建构现代易学文化体系的期许。”(《周易象数学史》,绪论第18页)20世纪80年代以来,林忠军教授投身易学研究,筚路蓝缕,孜孜不倦,贡献诸多高质量论著,以其精深研究、精审之思完成了对传统易学的现代理解,特别是在《周易》象数学方面有缜密的理论思考、贯通的历史书写、契合的研究方法和中正的治学旨趣。近四十年里,得益于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海内外思想文化界的不懈奋斗,现代易学研究众彩纷呈。《周易象数学史》回应时代之需,在古今会通、中西交融、新易学话语下推陈出新,成为易学象数学研究的范式,对于推进中国象数哲学研究乃至整个哲学文化建构具有典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参见胡士颍《四十年来的象数易学研究》,载《中国哲学年鉴》2022年卷,第122-141页。


2. 王树人《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第21页。


3. 西沉《论数与数思维--以中医学为例》,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53页。


4. 参见林忠军《周易象数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绪论第1-2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5. 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91页。


6. 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页。


7. [清]永2)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页。
国学复兴 文化传承 兼容并包 百家争鸣
回复
分享到: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